变革与中国社会的主流情感
浅谈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感性选择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不断深入,理性选择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热门话题。
面对纷纷扬扬的关于理性选择的议论,笔者却感到一种与理性选择不同的选择——感性选择,很值得当代中国社会学的深入思考。
因为,感性选择是在中国社会具有深厚传统根基而且至今仍然发生着基础作用的选择,中国社会转型一定要经过感性选择这一环节才能实现。
不了解中国人的感性选择,就无法理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深刻底蕴和民族特色。
一、感性选择概念的缘起感性选择是个很少有人谈及的概念。
一般说来,人们在传统认识论的视野里谈论感性概念,用来指谓简单的、尚未进入逻辑思维层面的、被动的意识活动,因此,以之为根据的感性行为,也就自然谈不到是主动的选择,感性选择概念也就很少有人提及了。
即便有人很随意地偶尔提到感性选择,也往往把它作为一个贬义词,在歌颂理性选择的语境中指责那些被看作浅薄、低层、无效的行为。
事实上,感性选择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发生的社会行为,它作为广大基层社会成员展开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具有比理性选择更基础的地位和意义。
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来说,感性选择的地位和意义就更加重要。
因为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感性选择不仅是现实的社会选择形式之一,而且它还同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密切相联,具有比在西方深厚得多的社会根基。
康有为、梁漱溟和费孝通等人在论述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方式时,已经丰富地论述了中国人社会选择方式的感性特征,如亲情性、家族性、血缘性、圈子性和熟悉性等等。
虽然他们直接论述的是中国人传统的社会行为方式,其实也是在论述中国人的社会选择方式,因为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是选择行为,所以论述社会行为方式也就是论述社会选择方式。
今天的中国同19世纪末期、20世纪前期康有为等人面对的中国相比,中国人和中国社会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2千多年形成的传统并未断裂,传统规定着的选择方式也未完全改变,特别是选择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依然存在。
康有为等人虽然论述了中国人行为方式的感性特征,但是他们并没有明确提出感性选择概念。
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的变化及感想
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的变化及感想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自1978年启动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篇文章将探讨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的变化及感想。
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几乎完全被国有企业掌握,个人私营经济发展空间有限,这导致了中国经济的低效率、落后、不稳定。
此外,由于政治运动和政策的限制,中国社会的自由度和个人权利受到强烈的限制。
例如,中国的户籍制度、商品供应制度和计划经济导致了物质匮乏和长期短缺。
其次,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面临了深刻的变化。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崇拜的基调是革命和公正,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自私自利的行为被道德谴责,然而,由于政治、文化的压制和限制,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背离也加剧了社会分裂和不平等的现象。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们享受了更好的物质生活,并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提供了资源和权力。
同时,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商机会,导致了社会阶层间的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暴发户。
经济增长和政策改革让社会呈现出不同于过去的活力和迅速发展的动能,将中国的地位提升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除了经济的变化,中国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和技术发展带来了很多社会进步。
现在的中国已经在许多方面与过去大不相同,新的媒体和漫画文化类别、更多的旅游宣传和海外留学等变化已经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比以前更多民主自由,文化多元化的国家之一。
三、改革开放的感想改革开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未来发展。
然而,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影响日益增加,改革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人民的利益常常受到损失。
虽然现在的中国比以前更富裕,但也带来了更重要和更复杂的问题,如城市化时期房地产泡沫的出现,一些城市发展的质量不高,导致健康和拌饭口味瓶颈未得到传入式维持。
初中历史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
初中历史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与思潮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深刻社会变革与思潮涌动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数以百计的社会变革、政治动荡和思想觉醒,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其中一些重要的社会变革与思潮,并分析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近代中国社会变革1. 甲午战争与列强入侵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标志性的一次战争,它标志着中国一度的国家危机和社会变革的开始。
此次战争导致列强入侵中国,割地赔款,使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
2. 辛亥革命与民主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另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次革命激发了中国人民对民主、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3.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阶段,它发生在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进步和自由的思想,拥护个人解放和社会变革。
这次运动启发了大量知识分子的觉醒,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解放和进步。
4. 五四运动与爱国主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独特而激烈的爱国主义运动,发生在1919年。
这次运动主要反对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特别是对巴黎和约的不满。
五四运动表达了中国民众的爱国情怀和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二、近代中国思潮1. 维新思潮维新思潮是中国近代思潮中的一股主要力量。
这一思潮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领导,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文明,进行社会改良与政治改革。
维新思潮对中国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清朝政府的一项改革措施,以引进西方技术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洋务运动的成果有限,未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但它为后来的维新运动铺平了道路。
3.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农民工人阶级的觉醒,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结果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全文自1978年开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这个时代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止是表面的经济增长,还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意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前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让中国经济获得了爆发式的增长。
过去中国的贫困和落后非常普遍,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高度现代化的经济体,人均GDP已经逼近一万美元的水平。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收入明显上升,家庭能够购买更多的消费品,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教育和其他服务。
城市化和城乡兼容发展加速了人们的流动和交流,改革开放后南北差距、城乡差距也逐渐被缩小。
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购买到各种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二、文化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政府和官方媒体,现在个人通过互联网、社交网络和其他媒体平台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受政府或官方媒体的审查。
文艺创作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学、音乐、电影、绘画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创新。
在当代文艺中,普及的文艺方式和题材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主流化的特征,更多体现了人性、情感、理性等方面的内涵。
三、教育方面在教育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系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教育补贴制度的建立,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与此同时,教育体系的变革促进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新学科、新专业和新的教育形态不断涌现。
教育的改革让更多的人拥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而教育质量的提升也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
通过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中国正在为打造全球领先的人才储备做出努力。
四、科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也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我国社会文化心态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既表现为一些积极的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
研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平衡路径,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的心态变化体现在人们对于个人发展和自由选择的重视程度上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个人发展的需求和追求程度也越来越高。
人们追求个人的高收入、高学历和职业地位,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人的幸福感和精神追求。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
人们对于自由选择的需求也逐渐提高,个体的自由化和多样化成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的心态变化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社会竞争压力增加,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过度攀比和虚荣心也开始蔓延,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我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逐渐淡化,人们对于共同价值观念的认同程度下降。
社会道德风气和公德意识也出现明显的衰退,导致社会秩序和社会信任度下降,对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
针对这些变化和不利因素,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平衡路径研究非常重要。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平、道德规范等核心内容,这些价值观念是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的基石。
要通过各种途径,如教育、媒体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于这些价值观念的认同度。
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是社会和个人文化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对于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城市和农村建设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要加强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和培育,通过扶持和引导发展文化产业,为我国社会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中国男性的情感表达与社会认可
中国男性的情感表达与社会认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性通常被期望展现出坚强、理智和内敛的形象。
这样的社会观念导致了中国男性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困境。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价值观的多样化,对男性情感表达的认可也正在发生变化。
首先,传统观念对男性情感表达的限制正在逐渐消解。
过去认为男性不应该流露过多的情感,这被认为是“女性气质”的表现。
然而,现代中国社会正越来越理性和现实,更多人开始意识到情感表达并不是女性的专利,男性也应该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让男性更加自由地去体验并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社会对男性情感表达的认可有助于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情感表达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重要工具。
男性若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仅有助于改善夫妻关系,也有助于建立亲密友谊。
情感的流露可以为关系提供深度和稳定性,使人们更容易相互理解和支持。
然而,尽管社会对男性情感表达的认可在增加,仍存在一些挑战。
一个是社会对男性情感表达的期望与现实的背离。
虽然许多人认可男性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但实际情况并不总是如此。
在职场中,男性展现过于情感化的行为可能被视为软弱,甚至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这种差异不仅塑造了男性的角色定位,也对他们的自我认同造成了困扰。
另一个挑战是男性自身的封闭和抑制。
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很多男性对自己的情感感受感到困惑和难以接受。
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表达情感,害怕被认为是“不够男人”,导致情感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因此,提高男性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变得非常重要。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家庭和教育机构应该培养男性的情感表达能力。
从小培养男性儿童对情感的认知和接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不限制在“男子汉要坚强”的刻板印象下成长。
其次,大众媒体也应该积极推动和宣传男性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并提供平台让男性表达和分享情感经历。
最后,企业应该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开放地表达情感,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文化大革命中的情感与社会变革
文化大革命中的情感与社会变革在中国历史上,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时期。
从1966年到1976年,这段时期被毛泽东视为对中国社会进行彻底的变革和重建的重要时期。
文化大革命中,社会变革和情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文化大革命中情感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交流。
因此,情感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在文化大革命中,情感被当做是影响社会生活的关键因素。
在这个时期,毛泽东以“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为口号,积极打破传统的社会关系和道德体系,这就为各种情感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环境。
一方面,文化大革命中的情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红卫兵的出现使得青少年沉浸在梦想的氛围中,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激动地哭泣和欢呼,在多年的传统教育体系下,得到了人生中第一次的解放。
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因此加强了。
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中的情感也是十分的愤怒。
毛泽东认为资本主义和传统道德是人类社会矛盾的温床,故此批判资本主义、官僚主义和传统儒家思想,成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激烈地争论着,排斥和攻击着持有“错误”的意见的人。
这导致了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不信任、不合作,社会的团结和稳定被严重破坏。
情感的影响不仅仅只是对个人产生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整个社会。
一个人的情感和行为会影响他周围的人的情感和行为,这个过程会逐渐影响到整个社会。
在文化大革命中,大多数人受到了情感和思想的统一,这使得社会的稳定性和凝聚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人们因为追求政治正确,追求理念和思想上的一致,而对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个性、创造性等保持着敌视和排斥的态度。
这种单一的思想和行为趋同使得整个社会丧失了多样性和活力,使得社会陷入了一个封闭的群体狭隘思想的状态。
文化大革命中的情感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
虽然社会变革和情感之间不可分割,但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过度的情感和思想一致性却阻碍了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在平稳的社会环境中,允许并鼓励多样性和开放的思想,以促进社会中创造性和多元化的发展。
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与社会发展
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与社会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而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爱与热爱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透过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以及它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爱国情感,作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情感,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始终以保卫祖国、维护国家安危为使命。
无论是抵御外敌入侵还是面临国内困境,中国人民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在保卫祖国的最前线。
历史上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与无私奉献精神。
这种爱国情感凝聚起中国人的力量,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发展为先导,取得重大的成就。
然而,这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爱国情感激励着人们为实现国家发展与繁荣而努力奋斗。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发展机会,使得爱国情感获得了更多的释放。
人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劳,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不仅在国内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在国际舞台上显示出非凡的力量。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穿越国界,传递给全世界。
中国人民坚定的爱国情感与国家实力的崛起相辅相成,为世界带来了和平与发展的机遇。
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以及秉持的和平发展理念成为了世界的一面旗帜,为促进和谐与平衡的国际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爱国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外在表现,更应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
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进步相结合。
在当今世界的变化中,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需要具备开放、包容与创新的特质。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总结起来,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与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对祖国深厚的情感表达,更是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国际和平发挥重要作用的动力。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剧变和思想的解放。
在这次事变之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首先,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强烈的抵抗情绪。
这次事变使得中国人民深刻地意识到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屈辱,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国家状况,思考如何摆脱危机。
这种抵抗情绪不仅表现在政治上,也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人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推动社会变革。
其次,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受到了限制。
然而,这次事变的发生打破了这种束缚,使得人们开始思考更多的问题,追求更自由的思想。
社会上涌现出了一批思想家、文化人,他们以独立的思考和创新的观点引领着社会的变革。
他们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九一八事变还引发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
这次事变使得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改变过去的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的独立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追求现代化的潮流,人们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批新兴产业和企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社会变革还涉及到教育和文化领域。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都显得过于僵化。
然而,这次事变的发生使得人们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推动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同时,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股文化解放的潮流,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的文化表达,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
总之,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等方面,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
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近代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这些变革和解放以不同的形式和阶段呈现,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些变革和解放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首先,社会变革在近代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一时期,中国不断面临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剥削使中国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法理思想的传播和民主运动的兴起使得中国人民更加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中国的社会变革在一度陷入停滞的情况下迅速发展,对封建社会的触动和冲击无疑是一次历史的进步。
尤其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彻底摧毁了中国封建君主制度,为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思想解放方面,中国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这股思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和创新。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和自由,提倡用白话文进行教育和文学创作,对传统封建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否定。
这些思想解放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此外,在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中,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较低,受制于男性的统治和传统的束缚。
然而,在近代的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中,女性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启发了许多女性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意识。
女权主义的兴起使得女性的地位与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为后来的妇女解放运动和现代女性主义奠定了基础。
最后,近代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也带来了中国的文艺复兴和科技创新。
中国的文化传统得到了重新审视和发扬光大,文学、艺术和音乐等艺术形式出现了新的突破和创新。
同时,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也迅速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这些变革和解放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的社会变革与思潮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的社会变革与思潮中国现代史是一段极为重要且复杂的历史时期,其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社会变革和思潮。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现代史中的社会变革和思潮,并分析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一、社会变革1. 经济变革在中国现代史中,经济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现代化变革,包括战争、内乱、革命和改革开放等过程。
这些变革不仅使中国由封闭闭塞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开放自由的现代社会,也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2. 政治变革中国现代史中,政治变革是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变革。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政治变革,它推翻了满清王朝统治,开启了中国现代政治体制的嬗变。
此后,中国先后经历了北洋政府、国共合作、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等一系列政治演变,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3. 文化变革中国现代史中的文化变革体现在思想、文学、艺术和教育等方面。
现代科学和西方文化的引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掀起了一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
这一运动推动了思想启蒙、文学创新和艺术变革,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文化精英。
二、思潮1. 维新思潮维新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潮,主要倡导实现国家富强、民主与科学。
自康有为的《儒家新学补义》和梁启超的《新学伪经考》发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纷纷投身于维新思潮中,倡导变法改革,以求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 革命思潮中国现代史中的革命思潮具有重要意义。
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
不同的革命派别和思潮相继出现,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这些思潮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民族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是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思潮之一。
在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索民族复兴之路。
他们提倡民族自尊、民族独立和民族团结,声称中国必须振兴起来,才能摆脱危机与劫难。
中国社会观念的变化
中国社会观念的变化
中国社会观念的变化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变化:
1. 经济观念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看法发生了深刻变化。
过去,人们认为经济发展是次要的,安全和稳定是最重要的。
然而,现在人们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好的就业机会。
2. 社会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开放,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过去人们认为家庭和婚姻是最重要的,但现在人们更加重视个人自由和平等,对于同性恋、离婚、性别平等等问题有更加开放的态度。
3. 政治观念的变化:随着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人们对于政治问题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过去人们认为只有一种政治制度是正确的,但现在人们更加重视民主和法治,对于不同政治观点的容忍度更高。
4. 文化观念的变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文化问题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过去人们认为本土文化是最好的,但现在人们更加重视跨文化交流和融合,对于外来文化有更加开放的态度。
5. 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对于价值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过去人们认为勤劳和节俭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但现在人们更加重视创新、合作、诚信等价值观念。
总之,中国社会观念的变化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
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伟大民族,他们充满着变革和开放的精神。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
这个历史使得中国人民经历了许多变革。
从封建社会到共和国,从封建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一直在不断变革中前进。
这种变革的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
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1978年,中国国家主席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政策推动了中国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是一种对新事物的开放和接纳态度,是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和突破。
正是因为这种变革和开放的精神,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近年来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变革和开放精神。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框架。
这一框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包括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制度的改革。
这些改革举措表明了中国人民对更好的未来的追求和对崭新事物的探索。
中华民族的开放精神也体现在对外交往方面。
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和贸易伙伴。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个重要的示范。
这一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表明了中华民族的开放精神和对世界发展的责任感。
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的精神还体现在科技创新方面。
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成为了世界科技强国之一。
中国人民勇于探索新科技和新事物,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
中国的变革和开放的精神让中国成为了一个瞩目的创新中心。
中华民族充满了变革和开放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从历史上的变革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华民族一直在探索新的前进道路。
中华民族的开放精神也体现在对外交往和科技创新方面。
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的精神,让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正在继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的改革与社会变革
中国的改革与社会变革近年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社会变革,这些改革不仅在经济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改革与社会变革的主要方面,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影响。
一、经济改革与市场开放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从1978年开始以来,使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增长,并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了巨大的影响力。
通过开放市场、吸引外资和推动自由贸易,中国迅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经济改革的成功使得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并为社会变革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市化进程与人口流动中国的改革与社会变革也导致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
农村居民纷纷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一现象不仅改变了中国城乡之间的空间格局,也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
城市化进程还促进了城市之间的竞争,各地政府争相改善城市形象和吸引投资。
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中国的改革还对教育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府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大力鼓励创新和创业教育。
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和改革课程设置,中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教育改革也带来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公平的努力。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但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
政府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
中国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
这些举措表明中国正在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
五、社会福利改革与社会平等中国的改革还致力于增进社会福利和实现社会平等。
政府逐步改革了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覆盖率。
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也加强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和劳动合同的执行。
然而,社会福利改革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的挑战,需要更加有效地解决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
我爱我家读后感社会变革与家庭情感的对比
我爱我家读后感社会变革与家庭情感的对比我爱我家读后感——社会变革与家庭情感的对比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家庭的面貌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
《我爱我家》作为一部以家庭为主题的电视剧,在其中深刻展现了社会变革对家庭情感的影响。
首先,社会变革给家庭结构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在早期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紧密而稳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成员的多元化和个人价值的强调,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电视剧《我爱我家》中的家庭也呈现出了多种类型的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三代同堂等。
这反映了社会对家庭结构的包容和尊重,但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困惑。
其次,社会变革给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带来了新的考验。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成员的角色划分相对固定,父亲负责经济支持,母亲则负责家务和子女的教育。
而在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普及,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电视剧《我爱我家》中,无论是男性角色还是女性角色都展现了跨越传统角色定位的特质。
父亲不再是家庭的权威,而是与母亲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母亲也不再限于家务,而是积极参与职业发展。
这种角色定位的改变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也给家庭成员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
此外,社会变革还给家庭间的情感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冲击。
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下,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电视剧《我爱我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也由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转变为虚拟社交平台上的互动,这无疑对家庭情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但也面临着信息泛滥和虚拟世界的干扰。
而传统的家庭团结和相互依赖的情感在这一变革中是否会被稀释或替代,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电视剧《我爱我家》中,社会变革与家庭情感的对比既展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家庭的变革,也给人们提出了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作为观众,我们能够从中深刻领悟到社会变革对家庭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看到了家庭情感在这一过程中的坚守和适应。
社会与经济变革对传统社会关系与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与经济变革对传统社会关系与价值观的影响过去几十年来,社会和经济变革对传统社会关系与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本文将分析这些变革的具体影响,包括社会关系和价值观的变化。
首先,社会和经济变革对社会关系的改变带来了增强的流动性和多样性。
过去,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建立在地理和家族背景上的,而现在,随着人们更多的追求个人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社会关系更多地由个人的兴趣和价值观所决定。
例如,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自己的职业发展,而不是传统的家庭观念。
这种变革对传统社会关系的稳定性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其次,经济变革对传统的家庭观念和性别角色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在传统社会中,男性通常被认为是家庭经济支柱,而女性主要负责照顾家庭和孩子。
然而,随着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提高以及家庭收入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观念被挑战。
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出去工作,而男性在家庭中肩负起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
这种性别角色颠倒对传统社会观念造成了冲击,但也为家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多样性。
此外,社会和经济变革还对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物质财富和经济成功被视为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推动,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他们更加重视家庭和社区,注重内在的幸福感和自我实现。
这种价值观的变化不仅体现了人们的个人意识觉醒,也推动了社会对公共政策和商业道德的关注。
最后,社会和经济变革对教育和职业发展的观念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过去,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知识传授,而现在,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这一变化反映了人们对未来挑战和技能需求的认识,也反映了社会对创新和自主性的需求。
同时,经济变革也带来了新的职业和创业机会,使得人们对于职业选择和发展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中国的革命与社会变革
中国的革命与社会变革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经了无数次的革命和社会变革。
这些变革塑造了中国的现代面貌,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
本文将就中国的革命与社会变革展开探讨。
一、辛亥革命与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为中国的民主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历史。
这场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打下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成功激发了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热情。
随后,中国历经了北洋政府的统治和三民主义的兴起。
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发起了许多思想运动和政治改革,如“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民主观念的普及。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中国革命的新起点中国革命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
1927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一次是抵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镇压,第二次是抗日战争。
这两次革命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1949年,经过多年的革命斗争,新中国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任务是改造生产关系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
首先,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化运动,使广大农民摆脱了封建剥削,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此后,中国展开了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在所有制和生产关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变革。
四、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1978年,中国领导层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并加强与世界的联系与交流。
我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向及其相关问题
我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向及其相关问题李有发社会心态是指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显著的大众性和弥漫性。
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心理资源与条件。
社会心态不仅能够折射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是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和社会情绪的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我国的社会心态也经历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
认真审视我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向,既是研究我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之一,也是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求的重要途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心态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领域,本文结合目前学术界一些实证研究的成果,采用经验分析的方法,仅从社会心态中的社会心理感受层面,对我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向以及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我国社会心态变化的基本趋向1、社会心态中的非理性因素逐渐减少,理性因素逐渐增多。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我国的社会心态经历了一个非理性因素日益减少、理性因素不断增多的变化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在传统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由于社会地位、劳动关系、就业方式以及收入形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心态中的不适应感、不公平感、困惑感、矛盾感、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等非理性因素比较突出,情绪化现象相当普遍。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社会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伴随着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对生活困难群体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的逐步扩大,我国社会成员对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心理认同感日益增强,社会心态中非理性因素日益减少,理性因素逐渐增多。
虽然目前我国的社会心态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够理性和平和的因素,但是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社会心态趋于理性平和必然成为一种变化的趋势。
2、传统的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趋向分化和多元。
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
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以其勇敢求变的精神著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断进行着自我革新和开放,这种变革和开放精神一直贯穿于整个历史进程中。
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得以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砥砺前行,不断开拓进取。
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上万年的岁月长河中,中华民族就以其勇于变革的精神,不断适应自然、社会和政治的变化,进行着自我改革和发展。
古代的中华民族自成立以来,就在与各族人民的交融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文明和文化,保持着一种自我认知和开放包容的精神。
从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唐宋元明清,中华民族历经沧桑,不断进行改革和开放,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的现状在每个时代都有所体现。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中国迎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其中离不开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的不懈努力。
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进行着自我革新和开放,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改变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中华民族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也在国际舞台上有了彰显,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世界各国开展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的未来也充满着无限的可能。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共建人类美好未来。
中国的变革和开放精神将继续引领中华民族前行的方向,继续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迎接世界的挑战,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华民族的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一直存在于整个历史进程中,现在,和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使思辨的更为完善,我必须要明晰一些关联和重要的概念。
首先,究竟什么是欲望呢?本人采纳美国心理学家亚伯罕。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观点,认为欲望就是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本人将欲望列为人类思维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一种无可避免的天然存在,也就是说欲望是一种“自我存在”。
同时,欲望也是人类思维存在和发展的唯一性推动力,一切文明的成果,大部分是其深刻作用的结果。
亦因此导致一部分哲学家,如弗洛伊德,把欲望的组成部分之一的“性”作为了产生一切文明之“果”的“因”。
其实,这就是其著名的“泛性论”观点。
本人虽然对此观点持反对意见,但仍应要肯定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因为性只是欲望中生理需要的组成部之一,显而易见,这种唯一性地把性作为人类创造文明成果的动因的观点是不完全的和偏面的,然而,如果把问题反过来看,那么其丰硕的理论成果及其现实指导意义,不就正是“欲望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唯一性推动力”的论点的极其重要和具体的论据吗?此外,欲望虽然可以“自我存在”,但是却无法“自我显现”。
因此,人类思维中的欲望需要找寻实现其“自我显现”目的的途径或工具。
而这样的工具,主要有三种,其分别为“行为、知识和情感”。
到此为止,我们应回归本文的正题“情感”了。
对于情感,本人亦将其列为人类思维的组成部分之一。
那么,问题就来了,究竟什么是情感呢?由上文的论述可推知,情感只是人类欲望的一种显现工具之一。
如果将情感的起伏形容为“地球”公转,而欲望则被形容为万有引力,那么“欲望以情感为形式的显现“,就仿佛是太阳与地球之间存在的“万有引力”导致了地球有规律地围绕着太阳在公转。
然而,另一问题马上就冒出来了,那么,究竟“欲望”是通过何种方式影响着人类情感的起伏呢?本人认为,作为自我存在的欲望,它一开始不是以情感为形式来显现的,而是主要要通过“人类的行为和人类的知识”去显现。
要知道,在现实社会中,人类的欲望不是所有的,都能一一实现的,必然会有失败的情形出现,因为欲求在实现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如社会舆论、法治机制、政治制度、社会变革、国家战争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与阻碍。
因此,本人认为,欲望在实现过程中必然地呈现出了两种状态,一为标志着欲望显现成功的“欲求满足”,其又细分“欲求确已满足”和“欲求的预期满足”两种情形,二为欲望显现失败的“欲求不满”,其被分为“欲求的确已不满”与“欲求的预期不满两种状况”。
而这欲求的预期满足、满足或欲求的预期不满或不满的四种状态,于是马上地、理所当然地、直接地和集中地反映在人类的情感里。
也正因为这种必然的影响,又深刻地决定了情感的种类。
情感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大类。
积极情感,是指人类在欲求满足的状态下所呈现的情感,其包括“喜”和“敬”两小类,而消极情感则是指人类在欲求不满的状态下所呈现的情感,其又分为怒、哀、畏三小类。
根据以上论述,本人认为,事实上,在任何人类社会、任何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欲求的现状”往往决定着当时社会的主流的情感。
就好象孟德斯鸠在〈〈法意〉〉中所言:“专制政体的政治原则是恐怖,共和政体的政治原则是品格。
”他的这句论述,高度概括了分别在专制和共和政体下人们的两种主流情绪,而这两种情绪就是恐怖和品格,亦即是本人在上文中指出的“畏”和“敬”。
经过长篇的理论探讨,下面,我将以变革中的中国为案例,深入分析影响中国社会的主流情感,并希望能从中找寻到可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中国的变革对社会的欲求状况带来的影响变革是指一个国家采用急进的或缓和的方式,对其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进行改变的过程。
中国声势浩大的改变开放,事实上就是一场全面的、广泛的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样大规模的变革,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欲望”,继而集中反映在人们的“情绪”中。
在探讨现在之前,我们应先回首过去,看一看变革前的中国社会的“欲求状况”和“情绪”。
古语云:“不患贪,只患不均。
”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家的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而经济体制,则是采有公有制和计划两项主要经济制度。
因为中国的政制长期以来相对地比较稳定,再加财富是国有的,在分配方式上采用的又是类似平均分配的形式的缘故,所以人与人之间,在政治权力、权利、自由或财富的分配上所形成差距和所产生矛盾是不大的。
亦正因如此,除物质生活水平相对比较低下(这是由计划经济约束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之外,人们其它层次的欲求还是基本能够满足的。
如以一个工厂的工人为例,每月能有固定的工资收入,有一定的自身的和家属的医疗卫生福利,单身或结婚时均可有福利房居住等。
总而言之,从摇篮到坟墓,国家都基本给你包了。
可以这样说,那时的人是心态比较平定和安乐的,社会风尚是比较好,社会上的主流的情绪是“喜”和“敬”。
当然,当时政治运动之类的意外情形应除外,因为其不是社会主流情绪,在政治运动中,人们所呈现的情绪是一种强烈的和失去理性的“怒”。
然而,反观现在的中国社会,其“欲求状况”和“情绪”又是什么呢?经常听到人们慨叹:“现在的人变得越来越坏了,社会风气是一天不如一天”。
的确,数不胜数的社会现象仿佛在表明:人们的“精神”正逐步地走向了“颓废”。
要知道,所谓的“颓废”只是社会“情绪”的粗略概括而已,而真正导致“颓废”根本原因则是“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国家教育机制相对落后,这两个重大的素因深刻地自身和相互作用下的结果”。
在政治体制上,中国正逐步走向以法治为标志的政治文明,老百姓议政和参政的政治诉求将会越来越强烈。
而在经济体制上,由于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财富正慢慢地从国家手中转移至私人的手里。
在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在社会中逐渐出现以“财富的多少为标准”来区分的社会阶层。
“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和整个社会被撕裂为强势社群和弱势社群两大群体”,这正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
从前的社会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和自然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都必须要面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的残酷挑战;从前财富是公有的,大家都是穷人,而现在别人却拥有比我更多的财富了,再加上国家对我们医疗、房屋等福利已撒手不理了。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人要想能活下去和活得更好,除了依靠自已双手辛勤地劳动以外,再也没有什么是可以被我们依赖的。
面对这种巨大的社会政经变化,中华民族的生活还可以象计划时期一样平静和安乐吗?处在伟大变革时期的中国社会,因为人们日益强烈的政治诉求和社会财富的日渐不均等主要因素的深刻影响,使得整个社会的“大部分欲望的状况”处于极其不确定的状态,那么这样的一种状态又以何种形式在情感上得以体现呢?因为本人认为,现在的中国社会就整体而言,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欲求不满的状态”,所以中国社会的主流情绪就应被定义为“消极情感”,而且这些消极情绪又集中体现于怒和哀两大的方面。
1、怒的情感。
中国人的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妒忌”,另一类则为“仇恨”。
产生妒忌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财富的日益不均。
而社会财富的不均的直接后果就是产生穷人与富人两大社会群体。
就穷人生活而言,他们很俭朴的,而富人们则刚相反,其生活是比较地或非常奢华。
这样的一种日益明显的差异,势必会导致人妒忌情感的产生,集中体现为人们的“仇富情绪”。
正因此,仇富情感,成为了当前导致暴力犯罪的原因之一。
然而,产生仇恨的原因则是比较多样和复杂的,主要体现为如下几大方面:1、人民参政议政的诉求,未能被真正地满足。
(略)。
2、社会保障制度未够完善,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如农村中,基本上没有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仍然是采用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养儿防老”那样的模式。
3、国家根本没有采取切实的措施来保护社会中弱势社群,使弱势社群长期处压抑的状态。
如农民工在外地长期地受到岐视,其与资方的劳资矛盾长期存在,并因而积聚了庞大的社会仇恨情感,只是等待暴发的时刻的来临。
4、司法机关未能公正执法,实现社会正义,从而使民怨化作于国家的“公力救济”中,进一步加深和激化了社会的民怨。
如武汉中级人民法院三十余名中高层干部的集体司法腐败,简直就是司法界的耻辱。
2、哀的情感。
它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常态的哀,另一类则是极端的哀。
(1)常态的哀”是指一些“较弱”的外部原因所引致的欲求不满或可能不满而表现的情绪。
又主要分为三小类。
第一种是焦虑(苦闷),它主要指预期利益(包括物质、身体和精神)可能失去的情绪,如工作单位将以某些理由裁员,员工对自身是否会裁掉的和假若被裁员后生活如何保障等的方面担忧。
第二种是失落,它指的是预期利益的落空,如某人志在要完成某一项事业,结果最后还是失败了。
第三种是彷徨,是指人生的理想未明确而表现的情绪,如刚从校园毕业的新生,在择业或工作能力方面的并未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已而表现的情绪;或某人经历失败后不知何去何从的情绪表现等。
第四种是悲,它是指人们融合需求无法实现而表现的情绪,如亲属的死亡、与女友或男友分手等。
(2)“极端的哀”是指一些强烈的外部原因所引致的欲求极度不满或可能极度不满而呈现的情绪,其实就是“准精神病”人的情感表现。
它主要分为两小类。
第一种是享乐式的哀。
主要体现为对金钱、性的过度地迷恋,具体体现为拜金主义和纵欲主义。
第二种则是报复性的哀。
一般情况下,报复性的哀是人们在其人生的某一阶段曾遭受极度的痛苦或挫折而引致的,例如曾被人强奸、恋爱中被人玩弄、曾被家庭遗弃或某些欲望长期性地被压抑等。
这正如某些网络作家的表现。
二、消极情绪的对策由于变革难免对人们的观念发生巨大的冲击,因此这意味着变革产生的“消极情绪”是无可避免的。
然而,对这种社会疾病,并非是无药可救的。
卡尔。
马克思曾指出:“犯罪者之所以进行犯罪,就是其对自身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满所致的。
”同样地,导致产生消极情绪的根源是人类的“欲求”状况,因此,根治这种社会顽疾的手段,其实就是尽可能地用合法的手段让老百姓的欲求得以实现,也就是让老百姓得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从而使社会的情绪回复“喜”和“敬”状态。
对于这些消极的社会情绪,国家应该采取预防与治疗两种手段来予以根治。
具体体现如下:1、应建立以家庭教育为核心,学校教育为辅助的道德教育体制。
家庭是子女教育的最为重要基地。
古语云:“三岁定八十。
”其实就是说明在青少年时期的家教给孩子带来的人生观、世界和道德观将影响其一生。
但要有良好的家教,其前提就是要有良好的家庭,否则家庭教育就是空谈,如婚姻不和、遗弃、离异、再婚等家庭的对自身子女的道德教育状况都是令人非常不满意的,成为了青少年一般违纪、违法和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家庭的稳定性其实也面临政经变革的沉重冲击,家变现象也将变得十分普遍。
但是,我们仍不要恢心,家庭教育弱些的时候,学校方面只要勇于承担更重的任务就行了。
我想,总会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