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翻译Ⅱ

唐宋八大家翻译Ⅱ
唐宋八大家翻译Ⅱ

张晓风:重读一封前世的信

做编辑的,催起人来,几乎令人可以想见未来某一日死神来催命的情势。当然,往好处想,我今日既有本事死抵御编辑相催,他日,也许就不怎么怕死神的凌逼了。

我平日因疏懒成性,文债渐积渐多,只是,债多不愁,反正能躲则躲,能赖则赖,实在躲不掉也赖不掉的,就先应付一下。最近的债主是某报,人家要专案介绍我,不向我找资料又跟谁要资料呢?我很想哀告一声,说:

“喂,关于张晓风的资料,未必我张晓风就是权威呀!谁规定我该研究我自己?收集我自己?谁说我该提供有关张晓风的资料?我又不是给张晓风管资料的。”

如果要我在这世上找出少数几件我没什么大兴趣的事,“研究张晓风”一定会是其中的一项。想想,世上好玩的事有多么多呀!值得去留意一下的事有千粧万桩哩!譬如说:可以拿来做意大利面的特别小麦叫“杜兰小麦”,只有“杜兰”可以构成那迷人的韧劲。而且,意大利文有句“阿尔甸特”,意思便专指那份韧韧的嚼头。

又譬如说马来人过新年的时候,晚辈跪拜父母,说“敏达玛阿夫”(mintamaaf),意思是“请饶恕我过去一年得罪你的地方”(啊,我多么希望普天下的人过新年的时候都互道这句话,它比“新年快乐”要有意思得多了)。

又譬如台湾有种开在冬天的白色兰花叫“阿妈兰”(即祖母兰),开得天长地久,总也不谢,让人几乎以为它是永恒的。而开在春天的小朵紫色兰花却叫“小男孩”,一副顽皮又闯荡的样

子。

还有初夏时节,紫霞满树,危耸耸开遍洛杉矶和南美洲的那种“美死了人不偿命”的花树有个绕口的名字叫“夹卡润达”(GACARANTA〉,中文有个文邹邹的翻译叫“蓝花楹”……世上“杂学”无限,张晓风去搬弄张晓风的资料,一方面是无趣,一方面也是胜之不武吧?

但人家在催,我也只好去找。“找自己”是件蛮累的事,而且往往并无收获。倒是有一天木匠阿陈来修衣橱,抖出一包信,我正打算拿去丢掉,不料却发现那泛黄的纸页上有一片熟悉的笔迹。凑近一看,几乎昏倒。

天哪!那是朱桥的信啊!朱桥死了有三十年了吧?他曾经是多么优秀的一个编辑啊!而他是自杀死的,“自杀”在当年是个邪恶的不干净的字眼。他所服务的单位(幼狮系统)大概因而非常不以为然,所以他连身后该有的哀荣也没有捞到。丧礼上的亲属只有他的老姨妈,她用江北口音有腔有调地哭数着:

“朱家骏呀!你妈把你交给了我带来台湾呀!叫我以后回去怎么向你妈交代呀!”

过一会,想起来,她又补唱几句:

“你的志向高呀,平常的女孩子你都不要呀!至今还没成家呀!” 我非常惊讶,因为老姨妈似乎在用哭腔哭调告诉众亲朋好友:

“对于他的死,我是无罪的。不要以为我不照顾他,他没有成婚,他眼界高,他看上的女孩子人家看不上他,他的婚姻不是我耽误的……”

三十年后我才逐渐了解,晚期的朱桥其实是在精神耗弱的状态下,产生了极度的“沮丧”。这事如果发生在今天,医生会认为这只不过是极平常的“忧郁症”,每天早晨吃一颗“百忧解”也就过去了。可怜当年的朱桥虽一度皈依佛门,却仍然二度自杀,似乎下定必死的决心。

曾经,为了催稿,他在作者家中整夜苦苦守候。曾经,他自掏腰包预付某些作者的稿费。他曾经把《幼狮文艺》办得多么叫好又叫座啊!

此刻,这封三十三年前来自编者案头的信竟忽然出现在我眼底,令我惊悚流泪。是前世的信吗?真的有点像,古人是以三十年为一世的。虽然,所谓的三十年,其实,也只像一瞬。

那时代穷,还没有发明什么用五万十万的巨额奖金去鼓励文学青年的事(文学青年一概皆靠编者的信来加以鼓励)。1996年,我参加了奖金千元的“学艺竞赛”,并且得了奖。我当时二十五岁,翌年,我获得中山文艺奖(奖金五万元),以后又曾获得十万的或四十万的奖金——奇怪的是,我最最难忘的却是这奖额千元的奖,只因评审会中有人因我的文章而哭泣。那泪水,胜过千万金银。

台湾刚解严的那阵子,有外国电视记者来访问,他提出的问题“尚未解严的时候,你的写作

是不是很不自由?”

我说:

“不,我一向都是自由的,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问题是编辑,看他敢不敢登而已。”

1966年,我写了《十月的哭泣》,算是当时权威能忍受的极限吧?而朱桥在《幼狮》上刊登此文,其实也冒着掼掉总编头衔的危险吧? 我当时少不更事,哪里知道自己痛快驰文之际,竟会害别人要赌上自己的前程。当今之世,肯为作者而一掷前程的编者又有几人呢?

朱桥的那封信是这样写的:

晓风小姐:

我愿意向你致最大的敬意,当我读完《十月的哭泣》之后,正和你含着泪写一样,我也含着泪读。今天,我给魏子云先生看,他比我更为激动,他不竟(仅)是热泪盈眶,而且他说要找一座山痛哭一场。

尼采说:“余最爱读以血泪写成的作品”,唯有以真诚的情感,才能打动人,特别是在我们今天处于这个惨痛的悲剧时代,本着这份感知,就我一个平凡的人而言,多少年的清晨与长夜,

我都是为着一点爱国热忱,贡献了我能贡献的。

就我编《幼狮文艺》后,虽然不如理想,但也看得出这份努力的心意。对于当前文坛上那些享受虚名与渔利之徒,时常令我齿冷,目前风气所趋,也是徒唤奈何的,因此,我对你抱着“那个题材不感动你的,而不邃尔下笔”是非常对的,希望你保持这份难得的态度。

学艺竞赛收稿已截止,就我观察而言,你的大作“获奖”是绝无问题的了。你信中说,你在情绪激动之下完成此作,有些小地方需要斟酌,我和魏子云先生研究很久,略为改动几处几个字,同时把题目拟改为《十月的阳光》。

我们也知道,一字不改最好,因为你已用得很妥切了。为了免得被一些肤浅之辈断章取义,还是略加更改的为好,虽然,我们的刊物政治立场鲜明,但比任何民营报刊更不八股,别人不敢刊登的,我们反而敢刊登,我们敢刊登的别人亦未见得敢刊登,所以,改动数字几乎是必须的,尚请卓裁!

我非常快慰,能获得大作参加学艺竞赛,谢谢您给我们这篇好文章!敬祝

大安

朱桥1966年10月17曰

以今天的标准来看,那篇文章只不过大胆真实,并没有忤逆之处。但是事隔几年,当齐邦媛教授和余光中教授两人要把该文选入某文选的时候,两人也彼此作壮语道:

“管他的,杀头就杀头,选是一定要选的。”

我很庆幸,齐余两人的大好头颅都安全无恙。而我,其实我并没有做什么坏事,我只不过在三十三年前的十月庆典上哭泣,当局一向要的是山呼万岁——而我却哭泣,不料竟引动众人与我一同哭泣……啊!三十三年前,那曾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啊!

我曾于两年前为隐地的书写序,其中有段论述是这样写的:

曾经听一位老作家用十分羡慕的口吻说起现代年轻一辈的作者:

“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他们又聪明又有学问,又有文笔。他们以后的成就一定不得了——不像我们当年,没有科班出身,只好瞎摸!”

我反驳说:

“也不见得,这一代,他们的确比较精明干练,但要说文学上的成就,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怎么说呢?”

“文学这东西我说,“太聪明的人根本碰不得,聪明人就会分心,就会旁骛。老一

辈的作者,文学对于他们而言就好像风雪暗夜荒原行路人手中所拿的那根小火炬,因为风大,你只好用手护着火火苗——而护得急了,连手都差点烧烂。但你不能不好好护着它,因为在群狼当道的原野中,—旦火熄了,你就完了。那火炬成了你的唯一,你忍着手心的疼痛,抵死护好那小小的蹿动的火苗。

“现在的作者不是,写作是他众多本领中的一项,他靠此吃饭,或者不靠此吃饭,他表演,他享受掌声和金钱,他游走,他回来,他在排行榜上。他翻阅这个月的新书,他的心不痛,从来不痛,因为他是个快乐的书写作业员。”

“而老一辈的作者,他们手中捧着火苗前行,那火苗便是文学。那烫得人手心灼痛欲焦的文学。你忍受,只因在茫茫荒郊、漫漫长夜,风雪相侵,生死交扣的时刻,舍此之外,你一无所有。"

“相较之下,今日的文学是众多消费品中的一项,是琳琅市场上和肥皂和电池和冰箱除臭剂和洋芋片和保险套一起贩售的东西。一旦退货,立刻变成纸浆。”

“现代的作者也许更有才华,但文学女神要的祭品却是你的痴狂和忠贞。”

我今天重读三十三年前一个编辑、一个文学人对年轻作者的殷殷期许,内心惶愧交煎。所有的生者对死者其实都欠着一副担子,因为死者谢世之际,无形中等于说了一句:

“担子,该由你们来挑了。”

当年曾经受人祝福,受人包容,受人期许的我,此刻,总该像地心的融雪之泉,为自己流经

的土地而喷珠溅玉吧?

我真的肯做一个乐人之乐、苦人之苦、因别人的伤口而流血、因远方的哭声而倾泪的人吗?

手中捏着前世的信,我逼问我自己。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句子翻译答案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句子翻译 《原毁》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翻译:古时候的贵族士大夫,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就不会懈怠;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 2.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翻译:现在的君子却不这样,他对别人要求全面,对自己却要求很少。(对别人要求)全面,所以人家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3.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翻译: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4.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翻译:这就叫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5.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翻译: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了,诽谤也就随之却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唉!读书人生活在这个世上,而希望名誉发扬光大,德行推行,难啊! 《留侯论》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翻译: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 2.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翻译:张良在桥上接受一位老人赠送兵书,这件事确实很怪诞,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3.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翻译:富贵人家的子弟,不愿死在盗贼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值得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 4.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翻译:一个人虽有复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刚强。 5.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

唐宋八大家简介--王安石(历史评价)

北宋 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南宋至晚清 王安石本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南渡以后,元佑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蔡京之用,由于温公。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他们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们大都是江西临川人,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其二,颜元、龚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与他们和王安石有着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开。 南宋至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有三点:一是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个观点定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后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二是对荆公新学进行了严厉抨击。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取缔王安石配享孔庙后,荆公新学所遭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南宋理学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斥荆公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形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依据,予以无情打击。由于理学在元明清被定为一尊的统治思想,是当时思想的主流,荆公新学作为异端邪说遂成不易之论。三是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是北宋熙宁、元佑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原毁》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译: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 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译: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

就够得上是良善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才能的人了。 3、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译:现在的君子却不这样,他要求别人周详,他要求自己很少。(要求别人)周详,所以人家难以做好事;(要求自己)简少,所以自己收获就少。 4、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译: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5、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译:这就叫不用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6、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译:虽然这样(如此),这样做的人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忌妒。懈怠的人不能修养品性,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养品性。 7、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译:因此,事业成功了,诽谤

却产生了;德望高了诬蔑却来了。唉!读书人生活在这个世上,而希望名誉发扬光大,德行推行,难啊! 《留侯论》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译:天下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故受到侮辱时却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抱负很大,志向很远.。

(完整版)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总结

跨越千年的真心英雄 演讲人:康震 讲师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5项,主持、参与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4项。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个被后世仰望的传奇名字——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唐宋八大家”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个性魅力?他们的人生传奇和道德文章,又会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得“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这两个人也被后人并称为“韩柳”。 晚唐时代,“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到了北宋时期,以欧阳修、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再次掀起新一轮的古文运动,使散文重新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苏轼,中国古代最传奇的文化巨人;苏辙,比苏轼可能还要劲爆的激情政治家;苏洵,布衣之身却名扬天下;曾巩,躬耕乡野却能一鸣惊人。他们共同提倡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的散文,反对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的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从2010年1月开始,《百家讲坛》栏目先后分四部播出了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作为整个系列节目的收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精彩盘点?今天的人们将如何来解读“唐宋八大家”呢? 全文: 我们讲完“三苏”之后,“唐宋八大家”的每一位大家就都给大家介绍过了,我们很有必要对这样一个大的系列进行一番总结和盘点,归结起来看“唐宋八大家”这个跨越时代的文人群体,他们的总体成就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翻译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译文 1、祭十二郎文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的消息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 唉,我自幼丧父,长大后,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能依靠兄嫂抚养。哥哥正当中年时就战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丁,也未曾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用手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念及你跟着我在故土之东的徐州,在东边住也是客居,不能久住;从长远考虑,不如我向西回故乡,等到建宅安家后就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开我而死去了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认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到外地谋生,来寻求微薄的俸禄。如果知道这件事会像这样,即使让我做万圣之尊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就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到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能长久地存活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却还活着,强壮的夭折了,而衰弱的却得以存活呢? 唉!这真的吗?还是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为什么我的兄长有美好的品德,却使他的继承人夭折了呢?你品德纯正天资聪明却不能蒙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啊!(如果)是梦,那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吗?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为什么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却失去了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先人家业的,现在却不能蒙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的确难以明白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就要变成全白了,松动的牙齿,也要脱落了,身体一天天地衰弱,神志一天天地衰微,用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死后如果有知觉,那分离的日子还有多久呢?如果死后没有知觉,悲伤的日子就没有多久了,而不悲痛的日子就没有尽头了。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家立业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得厉害。”我说:“这种病,江南人常常得。”未曾把它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竟然是因为这个病而丧命了吗?或者是有别的病而让你到了这个地步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而耿兰报丧竟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者,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以后,去与留各随所愿。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

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文章鉴赏)

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文章鉴赏) 苏洵《道中帖》 《六国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宋八大家简介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 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三名。之后,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结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唐宋八大家翻译Ⅱ

张晓风:重读一封前世的信 做编辑的,催起人来,几乎令人可以想见未来某一日死神来催命的情势。当然,往好处想,我今日既有本事死抵御编辑相催,他日,也许就不怎么怕死神的凌逼了。 我平日因疏懒成性,文债渐积渐多,只是,债多不愁,反正能躲则躲,能赖则赖,实在躲不掉也赖不掉的,就先应付一下。最近的债主是某报,人家要专案介绍我,不向我找资料又跟谁要资料呢?我很想哀告一声,说: “喂,关于张晓风的资料,未必我张晓风就是权威呀!谁规定我该研究我自己?收集我自己?谁说我该提供有关张晓风的资料?我又不是给张晓风管资料的。” 如果要我在这世上找出少数几件我没什么大兴趣的事,“研究张晓风”一定会是其中的一项。想想,世上好玩的事有多么多呀!值得去留意一下的事有千粧万桩哩!譬如说:可以拿来做意大利面的特别小麦叫“杜兰小麦”,只有“杜兰”可以构成那迷人的韧劲。而且,意大利文有句“阿尔甸特”,意思便专指那份韧韧的嚼头。 又譬如说马来人过新年的时候,晚辈跪拜父母,说“敏达玛阿夫”(mintamaaf),意思是“请饶恕我过去一年得罪你的地方”(啊,我多么希望普天下的人过新年的时候都互道这句话,它比“新年快乐”要有意思得多了)。 又譬如台湾有种开在冬天的白色兰花叫“阿妈兰”(即祖母兰),开得天长地久,总也不谢,让人几乎以为它是永恒的。而开在春天的小朵紫色兰花却叫“小男孩”,一副顽皮又闯荡的样

子。 还有初夏时节,紫霞满树,危耸耸开遍洛杉矶和南美洲的那种“美死了人不偿命”的花树有个绕口的名字叫“夹卡润达”(GACARANTA〉,中文有个文邹邹的翻译叫“蓝花楹”……世上“杂学”无限,张晓风去搬弄张晓风的资料,一方面是无趣,一方面也是胜之不武吧? 但人家在催,我也只好去找。“找自己”是件蛮累的事,而且往往并无收获。倒是有一天木匠阿陈来修衣橱,抖出一包信,我正打算拿去丢掉,不料却发现那泛黄的纸页上有一片熟悉的笔迹。凑近一看,几乎昏倒。 天哪!那是朱桥的信啊!朱桥死了有三十年了吧?他曾经是多么优秀的一个编辑啊!而他是自杀死的,“自杀”在当年是个邪恶的不干净的字眼。他所服务的单位(幼狮系统)大概因而非常不以为然,所以他连身后该有的哀荣也没有捞到。丧礼上的亲属只有他的老姨妈,她用江北口音有腔有调地哭数着: “朱家骏呀!你妈把你交给了我带来台湾呀!叫我以后回去怎么向你妈交代呀!” 过一会,想起来,她又补唱几句: “你的志向高呀,平常的女孩子你都不要呀!至今还没成家呀!” 我非常惊讶,因为老姨妈似乎在用哭腔哭调告诉众亲朋好友: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呢?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简介如下。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公元819年客死于柳州。 柳宗元的代表作: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等。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欧阳修代表作:《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重点句子翻译讲课稿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原毁》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 善。 译: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 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译: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够得上是良善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才能的人了。 3、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译:现在的君子却不这样,他要求别人周详,他要求自己很少。(要求别人)周详,所以人家难以做好事;(要求自己)简少,所以自己收获就少。 4、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译: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5、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6、译:这就叫不用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6、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译:虽然这样(如此),这样做的人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忌妒。懈怠的人不能修养品性,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养品性。 7、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 已! 译:因此,事业成功了,诽谤却产生了;德望高了诬蔑却来了。唉!读书人生活在这个世上,而希望名誉发扬光大,德行推行,难啊! 《桐叶封弟辩》 1、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 译:如果不恰当,即使改变十次也不算什么缺点;关键是要恰当,不随意更改,更何况是用它来开玩笑呢!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公元618年—907年)宋(960年—1279年)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韩愈和柳宗元是对好朋友,曾巩曾携欧阳修、王安石访三苏即苏轼、苏洵、苏辙。 公元907-960年为中国的五代十国。 五代指的是如下五个朝代: 后梁公元907-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后晋公元936-946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后周公元950-960年。 十国指的是以下十个割据政权: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 唐宋八大家个人作品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贞元八年(七九二年)进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

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诗文作品《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原毁》《师说》《进学解》等 其他作品杂文有《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艺术风格韩愈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笔”之美称。他的散文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篇和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著名的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柳宗元的骚赋成就极高。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 诗文作品寓言故事有《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 哲学作品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其中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等。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必学篇目全翻译2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必学篇目全翻译2 新高考新视野 2010-09-11 1250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必学篇目全翻译2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得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灾,家里没有一点积蓄了.我开始听到很吃惊, 接着感到怀疑,最后才非常高兴,本来我准备慰问您,现在却改变了,要向您道喜.由于相隔很远,信里的话又很简单,我不能彻底了解您家的情形,如果真是像大水冲过一样,干干净净的,完全没有了,我就更要因此向您道喜。 您一向小心地奉养双亲,早早晚晚过着愉快的生活,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现在却有一场大火灾吓坏了您,同时,调和饮食的工具,也许因此不能供应我因此刚一听到这消息就大吃一惊。 一般人都说"圆满和缺陷互为因果."得和失不会一成不变,也许一个人将要大有 作为,就开始受到种种妨碍,种种惊吓,因此有水或火的灾害,有小人们的怨恨,心身受尽磨炼,不断发生变故,然后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是这样.但是,这种理论非常抽象,奇怪,即使是最聪明的圣人也不能根据这种(理论来断 定事实)一定会这样所以,(我)接着就感到怀疑. 像您这样读了很多古人的书,能写文章,对文字学很有研究,您这样具备多种才能,可是不能超过一般读书人而取得高官厚禄,没有别的缘故,只因为京城的人大多数说您有很多钱,所以读书人中间那些爱惜自己清白名声的,都害怕,顾虑, 不敢称赞您的优点,只是一个人自己知道,放在心里,长期含忍,不能把它说出口,加之公道不容易说清,世上的人很多是喜欢怀疑,妒忌的.一说出称赞您的话,那 般(喜欢)嘲笑的人就认为得了您的厚礼. 我从贞元十五年看见您写的文章,放在心里有六七年,从来没说过,这是我只顾自己而对不起公道很久了,不但对不起您呀!等到我做了御史尚书郎,自以为幸而做了皇上身边的臣子,能够尽量说话,想利用这个机会来疏通足下不能上达的 情况.但是,我时常在同事面前称赞您时,还有回头去互相使眼色,偷偷笑的.我实在恨自己的品德修养不能使人信任,平时的好名誉没有树立,竟被世人把这种猜 疑加到我身上.我常常和孟几道谈这些事情,非常痛心.可现在(您)幸好您被天火烧光了,所有人们的猜忌疑虑,完全变为灰尘.烧黑了您的屋宇,烧红了您的断垣 残壁,从而表示您一无所有;而您的才能,才可以表白清楚,再不被谣言所污染.您的真相显露了.这是火神菩萨保佑您啦!这样看来,我和几道十年来对您的了解, 还比不上这次火灾一个晚上给您造成的好名誉.(以后大家)都会原谅你,可以公 开宣扬你的才能了,使得那些有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毫无顾忌地为您说话了;主持考试的,可以大胆录取您,不再怕别人说闲话.现在,我就是想要像过去那样避 免嫌疑,被人嘲笑,可能吗从此,我对您寄予了很大希望,因此,最后我非常高兴.

唐宋八大家知识点总结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之基础知识积累《祭十二郎文》 一、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_______”,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通“_______”,孤苦无靠)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_____”,死) 4、敛不凭其棺(通“________”,给死人穿衣入棺) 二、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_______,名词) ②诚知其如此(___________,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__________,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__________,形容词)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_________,动词)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__________,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_________,介词) 4、省:①不省所怙(__________,动词) ②汝来省吾(___________,动词) 5、孤:①吾少孤(___________,动词) ②零丁孤苦(___________,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___________,名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___________,动词)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___________,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___________,动词) 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___________,动词)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___________,副词)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___________,动词) ②将成家而致汝(___________,使动)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___________,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___________,动词)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___________,动词) ②死而有知(___________,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___________,动词) 11、其: 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___________,代词) ②诚知其如此(___________,代词)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___________,副词) ④其信然邪?其梦邪?(___________,动词) ⑤又可冀其成立邪(___________,代词) ⑥其又何尤?(___________,代词) 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___________,副词) ⑧敛不凭其棺(___________,代词) 其的用法 其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呢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简介如下。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着名的《祭十二郎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着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公元819年客死于柳州。 柳宗元的代表作: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着有《非国语》,《贞符》,《时令

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等。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欧阳修代表作:《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jiàn)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唐宋八大家之苏洵简介: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传世。 苏洵的代表作:《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简介: 苏轼是我国宋代的着名诗人,号“东坡居士”,因此很多人都习惯把苏轼称为“苏东坡”。苏轼1037年1月8日出生在眉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眉山市。【更多有关苏轼简介】 苏轼的代表作品:诗词《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有:赠刘景文等 唐宋八大家之苏辙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简介 位于阜阳城西北一公里新泉河两岸,西湖又称汝阴西湖、颍州西湖。长 5 公里,宽 1.5 公里。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四水汇流处。因阜阳地 北魏以后称颍州而得名,为唐、宋、明、清历代名胜。有会老堂、清涟阁、画舫 斋、湖心亭、宜远桥等十数处建筑,并有菱荷十里,杨柳盈岸,久为游人憩游胜 境。唐、宋以来,即与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并称。北宋皇佑元年 (公元 1049 年),欧阳修由扬州移知颍州,尤喜此湖,有诗赞曰:菡萏香情画舸浮,使君不 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后欧阳修终老于此。清嘉庆后, 湖面逐渐淤塞。今存有会老堂并欧阳修石刻像等遗物。 明代《正德颍州志》载:西湖长十里,广三里,水深莫测,广袤相齐。《大 清一统志》云:颍州西湖闻名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美。 颍州西湖景色之美,四时俱佳,招徕不少文人志士出守颍州,更是文人墨客吟诗 作画之旅游胜地。从宋代起有北宋词人、宰相晏殊,北宋文学 家、史学家欧阳修、苏轼、宋代中书侍郎吕公著等七大名人知颍州,为古颍 州西湖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留下了 113 首著名诗篇,加之 71 名古代和近 代诗人的诗篇共 259 首。 其中唐宋八大家占四人, 还有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 与苏轼齐名的黄庭 坚。苏轼曾在诗中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 雌雄。可见,颍州西湖在古代确为天下西湖之冠。但后来由于黄河泛滥,西湖被 泥沙填平,昔日美景,已不复存在。今天阜阳西湖的半岛之上,还建有颍州西碑 林。此处碑林占地 30 余亩,共有树碑 2000 多块,碑林、碑亭、百米碑廊、陈列 馆所兼而有之。另有 1000 余块 2 米的石碑组成的八卦阵林,堪称国内园林之独 创,尤为别具一格。
1/4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翻译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翻译练习 《原毁》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2、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3、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4、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5、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6、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留侯论》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4、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5、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进学解》 1、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2、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3、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4、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5、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6、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越州赵公救灾记》 1、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2、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3、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唐宋八大家都有谁

唐宋八大家都有谁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唐宋八大家详细分析 阅读精选(2): 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唐:韩愈、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分别是谁? 阅读精选(1): 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文坛以他们的文学成就最高,流传最广,故称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之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 唐宋八大家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韩愈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笔”之美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世称柳河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

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最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唐宋八大家之苏洵 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现江西永丰)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 苏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四川眉山人。生于宋唐宋八大家之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二十五日(1009年5月22日),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四月戊申(1066年5月21日),年五十八岁。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苏轼(1037~1101)宋朝(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特,优异的成就,世人称为苏东坡。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唐宋八大家之苏辙 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资料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资料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唐宋八大家苏洵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宋八大家苏洵简介 苏洵,字明允,字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二子苏轼、苏辙三人均以文学著称于世,并称“三苏”,三人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洵于公元1009年,出生于眉州眉山,少时不喜读书,常外出游荡,直到二十五岁才开始读书,仗着聪明,认为读书没有什么难的,但第一次应考乡试举人时却落败了,自此才开始发愤读书,彼时苏洵已经二十七岁。后曾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被录取,期间一直发愤读书。公元1042年,苏洵经过五 六年的刻苦钻研,学问已有所成,开始教授儿子读书。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进京应试,得到 了欧阳修的赞赏,一时苏洵的文名大胜。次年,苏轼、苏辙同时应试及第,一时轰动京师。公元1059年,苏洵带着全家游京,次年苏洵任秘书省校书郎一职,一年后又被任命秘书省试校书郎。 公元1066年,苏洵著《易传》一书,但尚未完成便 病重,遂令苏轼将《易传》写完,四月在京师病逝,其二子尊照父亲遗愿将其与妻子合葬。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故事 先和大家讲一个苏洵引导孩子学习的故事。苏洵的两个儿子,在很小的时候,不喜欢上学堂,十分好动,常常是看着书就走神了,苏洵也打骂过,但似乎只是加重了孩子的叛逆心理,于是他就想了个很睿智的办法。

苏洵之后每次一看到孩子们在身旁嬉戏玩闹,他就故意什么都不说,然后悄悄的跑到一旁看书,还一副特意怕让两个孩子看到的样子,这么一来,两兄弟也想知道父亲看的是什么,于是在父亲走了之后,就去偷偷的把书找出来,也在墙角处看了起来。 时间长了,两个孩子都爱上了读书,不管是哪家之作,都要看上一看,好的地方留着自己借鉴。苏洵的目的也就这样容易的达到了,作为一个父亲,他为孩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这就是关于苏洵教育引导自己孩子读书的小故事,看起来很容易,却真正的起到了教育作用。当然,和这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像是苏洵本人,他是非常有才华的,可他的这些才情都是从书中一点点积累来的,甚至曾经因为写不出自己满意的文章,一度焚烧了原有的书稿,这才有了突破和进步。 苏洵的故事有很多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有很深教育意义的,我们可以用来激励孩子,使其更加刻苦努力,每当遇到困难有了退缩的念头时,就去看看古人的这些付出,恢复自己的斗志。 苏洵什么时候中的进士 其实,苏洵并没有考中过进士,虽然他参加了考试,但都以失败告终,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还有他的二哥苏涣都中了进士。所以,虽然苏洵的文章享誉千古,但他却有没有考中进士的遗憾。 苏洵生于名门之家,年少的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少爷,不喜欢读书,终日以游山玩水为乐,娶了大家闺秀程氏后也不见好转,没有担负起一个家庭的责任。在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后,苏洵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二十七始发愤,通读名著,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