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公共关系学讲义第三章教学文案
公共关系学(03第3章)
买欲望和行为,扩大产品销售量的一 种经营活动。公共关系不直接销售产 品,首先满足的是相互了解、理解、 信任的需求。
公共关系学(第3章):公共关系的职责和功能
②营销推广注重的是近期的经济效 益;公共关系注重的是社会效益,侧重 考虑长远的发展。
指公关人员对正在出现的问题以及这 种问题对组织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 预测并施加影响,以帮助组织制定应 变的对策和措施。
公共关系学(第3章):公共关系的职责和功能
12.危机处理 危机处理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
一是处理公共关系危机;二是用公共 关系的策略和方法来处理危机。
公共关系危机包括: ①形象危机; ②信誉危机; ③舆论危机。
谐的组织社区环境。
公共关系学(第3章):公共关系的职责和功能
16.协调关系网络的内容 协调关系网络的内容包括: ①协调内部关系; ②协调外部关系。
公共关系学(第3章):公共关系的职责和功能
17. 协调关系网络的意义 协调关系网络的意义是: ①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②可以建立和谐的外部环境; ③能够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组织
4. 交际 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
直接交往,借助于个人媒介所进行 的相互沟通。
交际就是人际沟通。 不少人将公共关系看作是交际 应酬,这是一种片面的、肤浅的看 法。
公共关系学(第3章):公共关系的职责和功能
(1945年8 月28日至9 月30日,毛 泽东在重庆 谈判)此为 毛泽东与蒋 介石合影
公共关系学(第3章):公共关系的职责和功能
10.游说 游说是个人或组织有目的地利用
语言、文字或其他传播媒介对特定信 息进行讲解、说明,以鼓动受众按照 自己的意图行事的一种劝说性传播。
《公共关系学(第二版)》课件第三章
第二节
一 宣传的策略
在自创刊物《宣传分析》的第二期,IPA的经典之作《如何看穿宣传》总结了七种经典的宣传策略和技巧: (一)咒骂法(name calling) 咒骂法在黑色宣传中最为常见,即指名道姓地批评、污名化对手。制造一个或一系列邪恶的概念,将之强加 给对手———他们是坏人,是传说中的魔鬼,是野蛮的禽兽。 (二)粉饰法(glittering generality) 白色宣传通常使用粉饰法。将世上最伟大的美德、最了不起的勇气和智慧、最耀眼和不朽的功绩加诸自己, 而未必提供证据、逻辑和理由。粉饰法在今天的政治和商业公关中仍极为普遍,几乎每个宣传者都声称自己 推出的人物、政策、产品或观点,代表了时代精神、公共利益和最高品质。 (三)转移法(transfer) IPA指称的转移法其实是一种移情式的表达策略。将所欲宣传的对象嫁接到那些正当、美好、权威、受尊 敬的事物上,以暗示公众“举一反三” “同理可证”,形成品牌联想、符号关联。当然,宣传者也可将某些可憎 的事物或符号转移到对手身上,激发公众的嫌恶。
第一节
乔维特和丹尼尔在定义中强调了宣传的如下属性: 一是“欲求结果”的计划性(deliberate)。较之其他传播活动,宣传“蓄意”“预谋”的意 味更加强烈。 二是实践过程的系统性(systematic)。系统性是对计划性的补充和保障,它强调以立体、精准 的方法“布局”宣传,尽一切可能唤起关注、制造认同、激发卷入。 三是诉求指向的概念化(shapingperception)。几乎所有成功的宣传都倚重于特定概念 的形塑。 对宣传者而言,概念化最大的好处在于让公众放弃讨论、争辩和理智选择的可能性———概念本身似乎已经 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最佳方案。宣传总是创造这样一种情境:除了概念指明的亮处外,你别无去处。在宣 传者的设计下,概念的漏洞和其他选择已经被诸如“恐惧” “邪恶”“魔鬼”等标签所遮蔽。
公共关系学第三章
二、 公众的类型
公众分类是公共关系理论中的重要部分。 公共关系政策的制定和公共关系方法的 运用,都有赖于科学地区分不同的公众。 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公众,同一类型的 组织也有不同种类的公众,同类型的公 众又有不同的标准分类。
1.根据组织和公众的归属关系可划分为 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两类。 公共关系的策略需要内外有别,公关关 系所传播的信息必须是经过选择整理的, 哪些在外部传播,哪些在内部传播,是 有区别的,在传播的形式、尺度、时间 上都是有区别的。
(4)行动公众是由知晓公众发展而来的。它
是指采取实际行动与组织相互作用,对组织
构成现实的行为压力的公众群体。他们的形 成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构成直接威胁。对于行 动公众必须采取相应的行动,将压力转变成 为动力。
5.根据公众的结构状态划分,公众可以分为零 散公众和组织公众两类。 零散公众是形式上分散、以个人意见态度和行 为为表达者,以个体形式与公关主体发生联系 的公众对象。 组织公众是以一定的组织或团体形式出现,以 组织团体作为意见态度或行为的表达者,并与 公关主体发生相互交往的公众对象集团。
公众的态度是制定传播政策的又一依据。应 该尽可能争取支持,减少敌意。首先,应该 将顺意公众当做组织的财富,悉心维护。其 次,要注意做好逆意公众的转化工作,改变 其敌对态度,即使不能将其转化为顺意公众, 也应促其成为独立公众。再次,耐心细致地 做好争取独立公众这个“大多数”的工作, 引导他们成为顺意公众,防止他们成为逆意 公众。独立公众的态度倾向往往成为公关竞 争中的决定因素。
三、公众细分法
公众细分是指组织根据公共关系工作目 标和需要分层次地对公众分析,并确定 目标公众的过程。P59 1、基本公众分析 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2、公众分类分析 3、目标公众分析
公共关系讲义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本质(一)上节课回顾:关于创新是否是管理的职能?套用一句话:当我们在谈管理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有人问你,管理工作在做什么?你可以说,我在计划、指挥、领导等,你却说在创新!这使我联想到王小波的文章中的情节:老富翁问他的不学无术的儿子,你将来凭什么立足于社会?儿子说:我会明辨是非。
老富翁将儿子暴揍了一顿,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你什么都不会,就会明辨是非?如果你在街上做一个牌子,写上“xx马戏团将于x月x日在本市上演大戏”,这是在做“广告”。
如果你把这个牌子放在大象的背上,在大街上来回走动,这是在做“促销推广”。
如果你让背着牌子的大象和市长合影,这是在“炒作”。
如果你能让市长对这张照片发表意见,这就是在做“公关”。
导入案例之一:关于公共关系的比喻一个男生喜欢上一个漂亮的女生。
他主动地走到这位女生面前,急不可待地说:“我非常喜欢你,你也喜欢我吧,我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这是不是公共关系?这不是公共关系,这是推销。
这一招不行以后,这位男生又通过对自己进行修饰(穿名牌衣服、戴名表)来吸引这位女生的注意;那么,这是不是公共关系?这也不是公共关系,这是广告。
第二招不行以后,这位男生又想出了第三招。
通过邀请这位女生去高档酒店吃饭,来追求她。
我们再问,这是不是公共关系?这同样不是公共关系,这是交际。
问题:既然以上三种行为都不是公共关系,那么,什么是公共关系呢?答案:上面的三种做法虽然花费了大力气,但显然成功的机会不大。
真正的公共关系应该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先在旁边观察女生,用最少的语言和举止大概了解一下女孩的品性爱好,也就是“择偶标准 >标准”。
然后,投其所好,适当地应用一点推销、广告和交际来打动这位女孩,这才是公共关系。
另外,如果把案例中的男生比作组织,女生比作公众,此案例就是组织如何取悦于公众,也就是公共关系的内容。
从这个案例中,可知:1、公共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自考公共关系学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公共关系对象第一节公众概述一、公众的定义公众一词源于英语public,是公共关系学中一个特有的概念。
所谓公众,是指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即公共关系传播沟通活动的目标对象。
二、公众的特点(一)群体性公众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与某一组织运行有关的群体环境。
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公众群体环境。
这个公众环境与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不同,是指组织运行过程中必然面对的公众关系和公众舆论的总和。
这些公众关系和公众舆论范围很广。
公共关系工作中不可只注意其中某一类公众,而忽略了其他公众。
应该将公众视作一个完整的环境,用全面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自己的公众,注意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整体平衡与协调。
(二)共同性公众不是一盘散沙,而是具有某种内在共同性的群体。
这种共同性,就是指相互之间的某种共同点,比如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共同的目的、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意向、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背景等。
这样一些共同点,使一群人或一些团体和组织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态度与行为,构成组织所面临的一类公众。
界定公众首先要界定公众所面临的共同点。
因此,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公众,必须从相应的共同点(比如共同的问题)去了解和分析他们内在的联系,这样才可能化混沌为清晰,从公众群体中区分出不同的对象来。
(三)多样性公众的存在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
日常的公共关系工作对象,包括多种多样的个人关造价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会计证| 建筑师| 安全工程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师| 注册税务师| 银行从业| 证券从业| 期货从业| 经济师| 报关员| 外销系、群体关系、团体关系、组织关系等。
即便是同一类的公众对象,也可以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四)变化性公众不是封闭僵化、一成不变的对象,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
任何组织的公众对象的性质、形式、数量、范围等均会随着主体条件、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关系产生了,有的关系消失了;有的关系不断扩大,有的关系又可能缩小;有的关系越来越稳固,有的关系越来越动荡;有的关系甚至发生性质上的变化——竞争关系转化成协作关系,友好关系转变成敌对系等。
公共关系第三章
人际传播。指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交流沟通方式。这种传播,双方参与度高,传播符号多样、手段丰富,信息反馈灵便,感情色彩强烈,但是,这种传播范围小、速度慢。例如,男女之间感情的交流就属于人际传播。
公关中,人际传播的特点
1. 传播主体是代表组织的个人 2. 传播客体是已知的、明确的 3. 传播符号丰富多彩、富人情味 4. 传播反馈机制灵活
传播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产生了传播行为。现代意义上的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40年代从美国传至欧洲,以后传到日本,70年代末传入中国大陆。传播一词译自英文Communication,香港学者也译作“传”。目前关于传播的定义大约有200多种。一般地讲,
传播的兴起——三次飞跃
传统的线形传播模式
信息源
传者
中介
受者
结果
噪音
新型的控制论传播模式
信源
信宿
信宿
信源
信息
信息
传播
传播
反馈
反馈
公共关系传播的要素
1.信源; 2.信宿; 3.信息; 4.媒介; 5.信道。
信源。也称传播者、传者,是指传播中信息的提供者。 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信源可以从三个方面影响传播效果: 1、可靠性 2、权威性 3、接近性
第三章 公共关系传播
第一节 公关传播概述 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 也无从了解公众。如果我们把社会组织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主体,把公众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客体,传播就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一、传播与公共关系传播
大众传播。指由专业传播机构进行的面向社会广大民众的传播活动。主要手段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 优点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传播面;由于职业新闻工作者作为“把关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过滤性”,所以传播的信息权威性大,说服力强;个人情感因素介入较少,有高度的公开性。 缺点是:信息反馈缓慢、零散,评价传播效果的工作量较大。鉴于大众传播量大面广,影响力强,对迅速建立组织形象,扩大组织的知名度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手段。
公共关系学课件 第三章
四、决策咨询
(一)公共关系决策在组织决策中的地位 (二)公共关系决策在组织决策中的运用 案例:鸡毛风波
五、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公共关系以事实为依据 1、先有事实,后有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的问世是一定社会事实的产物; 公共关系的开展立足于相关的社会事实 2、尽可能全面客观的掌握事实 对各种有关事实的掌握要全面 对某个特定事实的掌握要深入 3、实事求是的传播信息
❖ 红豆的问世,立即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散发出特 有的感情魅力。年轻情侣互赠红豆衫表达爱慕之心, 老人们把红豆衫看作吉祥物寄给亲朋好友,异国他 乡的游子更爱买红豆衫寄托思乡之情。日本人也熟 悉王维这首爱情诗,红豆衫因此风靡日本市场。艺 术的回味,道德的感召,情感的寄托以及对古人的 仰慕,使广大消费者产生了对红豆的亲切感和购买 欲。文化商标的知名度扩大了产品的美誉度。
❖ 红豆针纺集团公司的前身——港下针织厂 1982年租用一个旧祠堂、8台老式棉毛车起家, 在商品经济海洋中自我积累,负债经营,滚 动开发,10年产销翻9番,效益翻了10番,现 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500名员工,织造、染 整、电脑绣花、成衣一条龙生产的现代化制 衣企业,产品畅销海内外。红豆能够从无锡 农村走向世界,除了精美产品、优质服务、 特色经营外,还得益于新颖的形象标识的构 建
(五)塑造组织形象的基本环节和原则 基本环节:1、形象诊断
2、形象选择 3、形象创立 原则:1、整体性原则 2、竞争性原则 3、长期性原则
二、传播沟通
(一)传播沟通的重要性: (二)传播沟通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1、内部沟通 2、外部沟通
(三)传播沟通的时机及目标 1、初创时期:
创造舆论,告知公众;本店绝不食言.doc 2、发展顺利时期:
公共关系学第三章
顾客公众
• 处理与顾客公众关系的艺术
1、树立为公众服务的思想,确立“顾客就是上帝”的观念 ;
2、适应顾客公众的需要,不断创新,提供优质产品; 3、想顾客公众所想,急顾客公众所急,为顾客公众提供一
流的服务; 4、妥善处理与顾客间的纠纷。
顾客公众
• 组织与顾客之间存在的冲突或纠纷的导火线无外 乎以下四种:
地影响某一社会组织的决策和行为。
案例讨论:美国亨氏集团的母亲座谈会
•
美国亨氏集团与我国合资在广州建立婴幼儿食品厂。筹建食品厂
的初期,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集团做了大量调查工作,多次召开“母亲座谈会”,征
求母亲对婴儿产品的建议,摸清各类食品在婴儿哺养中的利弊。之后
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研究,根据母亲们提出的意见,试制了些样品,
第三节 公众分析举要
• 一、内部公众——与组织自身相关性最强的公
众。内部公众既是内部公关的对象,又是外部公 关工作的主体。
• 是形成组织力量的主体; • 是组织创一流产品的主力军; • 是塑造和推销组织形象的积极因素。
内部公众
• 处理与内部公众关系的艺术:
1、树立"内部公众第一"的思想,正确认识内部公众在组织中 的主人翁地位;
群众:包含于人民之中,通常指从事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人群:社会学用于,聚在一起的人。
二、公众的特点
• 群体性 政府机构、上级部门、客户、业务单位、员工、
股东、新闻媒介、社区等。
可口可乐的一位总裁说:“如果哪天一场大火将可口可乐公司烧毁, 第二天,银行、机械厂、销售商、政府会主动为我们提供一切帮助 ”——良好的公众环境。
会服务; • 社区还具有充足的购买力,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
公共关系学(袁3)
(2)分析整理信息,提供咨询 (3)编制和推行各种公关方案。 建立良好关系的公关方案(建设型公共关系) 改善关系、扩大公众的公关方案(进攻型公共关系) 危机事件处理方案(矫正型公共关系) 三、宣传教育、沟通协调 1、重视新闻(舆论)进行宣传教育 2、善于选择适当的传播媒介,使用各种方法进行宣传教育 3、通过危机事件或顾客纠纷的处理,缓解矛盾,改善关系。 4、教育全员PR
员工关系是社会组织中最重要的内部关系,良好的员工关系是公共关系的起点,员工处于组织与外部公众的第一线,社会组织的目标和任务要依靠他们去实现,他们的言行不同程度代表组织的形象。员工关系是公共关系“内求团结”的对象。
采用的方法 关心满足员工的物质利益——维持劳动者的基本保证 注意员工的精神激励——激发员工工作潜能的有效手段 处理好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公共关系追求的是组织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统一 公共关系是公众关系,是以双方的利益为纽带,强调平等相待、互惠互利,不仅要利己,还要利他。
01
公共关系应考虑公众的要求,尊重公众的利益,社会组织的一切决策和行为,在为自身争取利益的同时,必须首先“利他”,而“利己”应该是组织“利他”行为的自然结果。
02
尊重公众利益和要求
收集信息、咨询建议
二、收集信息、咨询建议 1、收集信息的种类 (1)与组织形象有关的信息:产品形象信息、组织形象信息 (2)与组织环境有关的信息 2、收集信息、咨询建议开展的工作 (1)、广泛收集信息、监测环境 建立信访制度,及时发现公众反映,及早掌握事故、纠纷等问题的前兆,以防微杜渐。 建立自查制度,调查研究,收集社会反应,自觉调节组织的政策与行动。经常监测新闻,捕捉有用信息。
组织形象的内容 产品形象 服务形象 职工素质形象 社会成员形象 环境形象 组织形象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印象,公共关系是90%靠自己做得对,10%靠宣传。
公共关系学课件教案
公共关系学课件教案第一章:公共关系学概述1.1 课程介绍解释公共关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概述公共关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强调公共关系学在个人和组织中的作用1.2 公共关系学的演变探讨公共关系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分析公共关系学的演变对社会的影响引用相关案例,说明公共关系学的演变趋势1.3 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原则介绍公共关系学的核心原则和价值观解释公共关系学的道德和法律框架举例说明公共关系学的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1.4 公共关系学的主要功能阐述公共关系学的目标和功能探讨公共关系学在组织形象塑造中的作用分析公共关系学在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性第二章:公共关系学的组织和实践2.1 公共关系部的组织结构介绍公共关系部的角色和职责解释公共关系部与组织其他部门的关系探讨公共关系部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2.2 公共关系实践的基本流程阐述公共关系实践的步骤和流程介绍公共关系策划、实施和评估的重要性分析公共关系实践中的关键要素和技巧2.3 公共关系工具和媒介探讨公共关系工具的种类和特点解释公共关系媒介的重要性和选择策略分析不同公共关系工具和媒介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2.4 公共关系伦理和职业道德强调公共关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解释公共关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探讨公共关系伦理和职业道德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第三章:公共关系学的受众分析3.1 受众分析的重要性解释受众分析在公共关系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强调了解受众需求和期望的重要性探讨受众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2 不同受众的特性分析分析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探讨不同受众群体的沟通策略和方法引用相关案例,说明受众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3.3 受众研究的工具和技术介绍受众研究的工具和技术解释问卷调查、焦点小组和深度访谈等方法的优缺点探讨受众研究工具和技术在公共关系实践中的应用3.4 受众参与和互动的策略强调受众参与和互动的重要性探讨激发受众参与和互动的策略和方法分析受众参与和互动在公共关系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第四章:公共关系学的传播策略4.1 公共关系传播的原则解释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原则阐述清晰、准确、及时、一致等原则的重要性分析公共关系传播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4.2 公共关系传播的策略和技巧介绍公共关系传播的策略和技巧解释有效传播的方法和技巧探讨公共关系传播策略和技巧的实际应用4.3 危机传播和管理强调危机传播在公共关系学中的重要性解释危机传播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分析危机传播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4.4 数字公共关系和社交媒体探讨数字公共关系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和影响解释数字公共关系和社交媒体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分析数字公共关系和社交媒体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第五章:公共关系学的案例分析5.1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解释公共关系案例分析的作用和意义阐述公共关系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探讨公共关系案例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5.2 成功公共关系案例分析分析成功公共关系案例的背景和情况解释成功公共关系案例的原因和关键要素探讨成功公共关系案例对公共关系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5.3 失败公共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失败公共关系案例的背景和情况解释失败公共关系案例的原因和关键要素探讨失败公共关系案例对公共关系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5.4 公共关系案例库的建设和应用强调公共关系案例库的作用和意义解释公共关系案例库的建设和维护方法探讨公共关系案例库在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和效果第六章:公共关系与品牌管理6.1 品牌与品牌管理概述解释品牌的概念和重要性阐述品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流程分析品牌管理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6.2 公共关系与品牌的关系探讨公共关系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解释公共关系如何影响品牌形象和声誉分析公共关系与品牌管理之间的互动6.3 品牌管理中的公共关系策略介绍品牌管理中的公共关系策略和方法解释如何通过公共关系活动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探讨品牌管理中公共关系策略的实际应用案例6.4 案例分析:品牌管理与公共关系的成功案例分析成功品牌管理与公共关系案例的背景和情况解释成功案例的原因和关键要素探讨成功案例对公共关系学与品牌管理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第七章: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7.1 危机与危机管理概述解释危机的概念和特点阐述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流程分析危机管理在公共关系中的重要性7.2 公共关系在危机管理中的角色探讨公共关系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和职责解释公共关系在危机应对和处理中的关键要素分析公共关系在危机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案例7.3 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关系策略介绍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关系策略和方法解释如何在危机情况下维护组织形象和声誉探讨危机管理中公共关系策略的实际应用案例7.4 案例分析: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的成功案例分析成功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案例的背景和情况解释成功案例的原因和关键要素探讨成功案例对公共关系学与危机管理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第八章:公共关系与社交媒体8.1 社交媒体与公共关系的关系解释社交媒体的概念和特点阐述社交媒体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公共关系与社交媒体之间的互动8.2 公共关系在社交媒体中的应用介绍公共关系在社交媒体中的策略和方法解释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公共关系活动探讨公共关系在社交媒体中的实际应用案例8.3 社交媒体危机管理强调社交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性解释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应对和处理危机分析社交媒体危机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案例8.4 案例分析:社交媒体与公共关系的成功案例分析成功社交媒体与公共关系案例的背景和情况解释成功案例的原因和关键要素探讨成功案例对公共关系学与社交媒体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第九章:公共关系与跨文化沟通9.1 跨文化沟通与公共关系概述解释跨文化沟通的概念和重要性阐述跨文化沟通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和挑战分析跨文化沟通对公共关系学的影响9.2 公共关系在跨文化沟通中的角色探讨公共关系在跨文化沟通中的作用和职责解释公共关系在跨文化沟通中的关键要素和策略分析公共关系在跨文化沟通中的实际应用案例9.3 跨文化公共关系策略介绍跨文化公共关系策略和方法解释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探讨跨文化公共关系策略的实际应用案例9.4 案例分析:跨文化沟通与公共关系的成功案例分析成功跨文化沟通与公共关系案例的背景和情况解释成功案例的原因和关键要素探讨成功案例对公共关系学与跨文化沟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第十章:公共关系的未来趋势与挑战10.1 公共关系学的未来发展探讨公共关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分析新技术和新媒体对公共关系学的影响强调公共关系学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适应和创新能力10.2 公共关系学的挑战与机遇解释公共关系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公共关系学在应对社会变革和公众期望中的角色分析公共关系学在未来发展中的创新和变革方向10.3 公共关系学的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强调终身学习在公共关系学中的重要性解释公共关系学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探讨公共关系学在职业发展中的未来方向和机会10.4 案例分析:公共关系学的未来趋势与挑战分析公共关系学未来趋势与挑战的案例解释案例中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公共关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补充说明:公共关系学是一种管理与公众沟通的艺术和科学,旨在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其各种受众之间的良好关系。
《公共关系》讲义
《公共关系》讲义“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缩写为“P.R.”。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埃里克·戈德曼教授认为,那个概念最早显现于1882年多尔曼·伊顿律师的一篇演讲辞中,伊顿是在非正式场合使用的这一概念。
一样认为“Public Relations”的正式使用是在1897年美国铁路联合会编辑的《铁路文献年鉴》一书中。
但国际公关协会主席桑那特·拉希里则认为,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最早使用了那个概念。
Public一词可译作“公共的”、“公布的”。
Relations则译作“关系”,是英文的复数表示。
Public Relatio ns的中文表述可称为“公共关系”,也可称为“公众关系”。
译作“公众关系”在涵义上更为直截了当,因为那个词的本义确实是指一个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但“公共关系”一词差不多在国内广为流传,为大多数人所同意,而且“公共”一词与“私人”一词相对应,准确地表达了“公共关系”与“私人关系”的不同性质,因此我们使用“公共关系”的这种译法。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定义一、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1. 治理讲这类定义突出公共关系的治理属性。
例如,美国闻名公关学者雷克斯·哈罗博士(Rex L. Harlow)所提出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种专门的治理职能。
它关心一个组织建立并坚持与公众之间双向的交流、明白得、认可与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咨询题与事件;它关心治理者及时了解公众舆论,并对之作出反映;它明确并强调治理部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它作为社会变化趋势的监视系统,关心治理者及时把握并有效地利用社会变化,保持与社会变动同步;它运用健全的、正当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要紧的工具。
”2.传播讲“传播讲”这类定义侧重于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
例如,英国闻名公关学者弗兰克·杰夫金斯(Frank Jefkins)认为:“公共关系确实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它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打算地采纳一切向内和向外的传播沟通方式的总和。
公共关系学讲义
3、现阶段,我国公关急需解决的若干 问题:
(1)应该树立更加开放的观念,保持更加开 放的心态。 (2)加强全员公关教育。 (3)普及大众公关知识。 (4)加强培养众多的优秀公关人才。 (5)结合国情,培养中国的名牌公关公司。 (6)尽快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行业规则。 中国公关的未来走向是: 职业专业化、操作规范化、理论系统化、教育 层次化、人才整合化、活动全球化。
3、公共关系职业的开创者——艾维· 李。 艾维· 李是一名新闻记者,1903年他辞去报酬 低廉的记者工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宣传 顾问事务所”,开始了他的公共关系生涯。 他的宣传思想就是说真话。 1906年艾唯· 李向报界发表著名的《原则宣传》 阐述了公关活动的宗旨:“我们的责任是代表 企业单位及公众组织,就公众关心并与公众利 益相关的问题,向新闻界和公众提供迅速而真 实的消息。” 艾维· 李被称为“现代公共关系之父”。
4、公共关系与广告
广告是广告主花钱购买传播媒介(如电视转播 时间、报纸、杂志的版面)的使用权,利用它 对公众进行自我宣传的一种传播活动。
(1)公共关系在传播手段上要比广告广泛的 多。 (2)——公共关系是为了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 它向公众发布的任何信息都是真实、可信的, 不能夸张、渲染,更不能隐瞒、欺骗; ——广告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促使公众购 买行为的产生,可能会采用一些艺术性夸张手 法,主观性比较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公共关系对象第一节公众概述一、公众的定义公众一词源于英语public,是公共关系学中一个特有的概念。
所谓公众,是指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即公共关系传播沟通活动的目标对象。
二、公众的特点(一)群体性公众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与某一组织运行有关的群体环境。
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公众群体环境。
这个公众环境与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不同,是指组织运行过程中必然面对的公众关系和公众舆论的总和。
这些公众关系和公众舆论范围很广。
公共关系工作中不可只注意其中某一类公众,而忽略了其他公众。
应该将公众视作一个完整的环境,用全面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自己的公众,注意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整体平衡与协调。
(二)共同性公众不是一盘散沙,而是具有某种内在共同性的群体。
这种共同性,就是指相互之间的某种共同点,比如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共同的目的、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意向、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背景等。
这样一些共同点,使一群人或一些团体和组织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态度与行为,构成组织所面临的一类公众。
界定公众首先要界定公众所面临的共同点。
因此,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公众,必须从相应的共同点(比如共同的问题)去了解和分析他们内在的联系,这样才可能化混沌为清晰,从公众群体中区分出不同的对象来。
(三)多样性公众的存在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
日常的公共关系工作对象,包括多种多样的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团体关系、组织关系等。
即便是同一类的公众对象,也可以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四)变化性公众不是封闭僵化、一成不变的对象,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
任何组织的公众对象的性质、形式、数量、范围等均会随着主体条件、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关系产生了,有的关系消失了;有的关系不断扩大,有的关系又可能缩小;有的关系越来越稳固,有的关系越来越动荡;有的关系甚至发生性质上的变化——竞争关系转化成协作关系,友好关系转变成敌对系等。
例如,一家采石场,原来远离城市,水源来自山间小溪,与环保部门没有什么联系,可是,城市扩建后,采石厂离该城只有2公里,于是,环保部门就对该场提出了用水、排水要求,使原来建厂时没有考虑的问题成为突出的问题,而这个采石场与环保部门的公共关系也由非公众关系变为公众关系。
公众环境的变化,必将导致公共关系工作目标、方针、策略、手段的变化;反过来,组织自身的变化也会导致公众环境的变化,如组织的政策、行为、产品的变化,使公众的意见、评价、态度或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又可能倒过来对组织产生影响、制约作用。
(五)相关性公众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与特定的组织相关的。
一群人之所以成为某一组织的公众,是因为他们所面临的共同点与这个组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互动性。
正确地认识公众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是制定公共关系政策的依据。
第二节公众的分类公众的构成是复杂的,科学的公共关系工作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公众分类基础上,以便根据不同类型的公众制定不同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下面介绍几个比较常用的公众分类的方法。
一、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根据组织的内外对象分类,可划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两类。
内部公众即组织内部的成员群体,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辅助人员以及股东公众等。
以这部分公众为公共关系对象的目的在于:使其对本组织充满信心,增强向心力,培养组织文化,树立对外形象。
外部公众即组织的外部沟通对象群体,如消费者、协作者、竞争者、记者、名流、政府官员、社区居民等。
以这部分公众为公共关系对象的目的在于:在外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和声誉。
组织的公共关系的政策需要内外有别。
公共关系传播的信息是经过选择、整理的有序的信息资料,有些是在内部传播的,有些是在外部传播的;内部传播和外部传播在形式、尺度、时间等方面都有区别。
二、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根据关系的重要程度分类,可划分为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两类。
首要公众即关系到组织生死存亡,决定组织成败的那部分公众对象。
比如酒店宾客关系中的VIP (Very Important Person,特别重要的人物),就是首要公众的概念。
这类公众关系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来维持与改善。
次要公众指那些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没有决定性意义的公众对象。
次要公众也不应完全放弃,在保证首要公众的前提下也应兼顾,因为次要公众也可能转化为首要公众。
公共关系的资源投入必须区分轻重缓急。
不应绝对地平均使用。
组织的公共关系投资往往是有限的,从投入产出的比率来看,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首要公众只占公众数量的20%或更少,可他们给组织带来的传播效益却可能占80%以上,因此对他们的公共关系投入应该占比较大的比重,使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三、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稳定公众根据关系的稳定程度分类,可划分为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稳定公众三类。
临时公众是因某一临时因素、偶发事件或特别活动而形成的公众对象。
比如因为飞机航班误点而滞留机场的旅客、足球场闹事的球迷等。
周期公众是指按一定规律和周期出现的公众对象。
比如逢节假日出现的游客高峰,招生时节的考生及家长,“广交会”的来宾等。
稳定公众即具有稳定结构和稳定关系的公众对象。
比如老主顾、常客、社区居民,对某部电视连续剧一集不落地追着看的观众等。
划分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稳定公众,是制定公共关系临时对策、周期性政策和稳定策略的依据。
每个组织都不可能事先完全预测到某些突发事件的产生,往往会面对一些临时公众构成的额外压力,需要公共关系部门进行应急处理,因此需要有应变对策。
周期公众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可以预测的,能够事先制定公共关系计划,作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处理。
而稳定公众作为组织的基本公众,则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和政策,以示关系的密切性。
四、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边缘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类,可以划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边缘公众三类。
顺意公众指那些对组织的政策、行为和产品持赞成意向和支持态度的公众对象。
逆意公众指对组织的政策、行为或产品持否定意向和反对态度的公众对象。
边缘公众则是指对组织持中间态度、观点和意向不明朗的公众对象。
公众的态度是制定传播政策的又一依据。
公共关系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多交友;少树敌”。
因此应该尽可能争取支持,减少敌意。
首先,应该将顺意公众当做组织的财富,悉心维护和“保养”这种关系。
其次,要注意做好逆意公众的转化工作,改变其敌对的态度,即使不能将其转化为顺意公众,也应促其成为边缘公众。
再次,耐心细致地做好争取边缘公众这个“大多数”的工作,引导他们成为顺意公众,防止他们成为逆意公众。
边缘公众的态度倾向往往成为公共关系竞争中的决定因素,因此常常是公共关系工作的“必争之地”。
五、受欢迎的公众、不受欢迎的公众和被追求的公众根据组织的价值取向分类,可以划分为受欢迎的公众、不受欢迎的公众和被追求的公众三类。
受欢迎的公众即完全迎合组织的需要并主动对组织表示兴趣和沟通意向的公众。
比如自愿的投资者,慕名前来的顾客,为组织采写正面宣传文章的记者等。
不受欢迎的公众指违背组织的利益和意愿,对组织构成潜在和现实威胁的公众。
比如各种对组织抱有敌意的人士,或对组织构成额外压力和负担的群体等。
被追求的公众指符合组织的利益和需要,但对组织却不感兴趣、缺乏交往意愿的公众。
比如著名的记者、社会名流、明星等。
公共关系传播政策还取决于组织自身的目的和需要,以便使组织的传播活动与组织的利益相一致。
受欢迎的公众是一种两相情愿、一拍即合的关系,不存在沟通的障碍,沟通的结果对双方都有较为平等的利益。
而不受欢迎的公众则是组织不愿意与其交往、力图躲避,却对组织不断构成压力或威胁,成为组织的“入侵者”的关系对象,组织往往需要采取针锋相对的传播对策。
被追求的公众属于符合组织利益和需要,却存在较大的传播障碍、不易沟通、难以如愿的关系对象,组织需要制定较为特殊的传播对策。
六、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根据公众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分类,可以划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四类。
非公众指与组织无关,其观点、态度和行为不受组织的影响,也不对组织产生作用的公众群体。
潜在公众即由于潜在的公共关系问题而形成的潜伏公众、隐患公众、隐蔽公众或未来公众。
知晓公众即已经知晓自己的处境,明确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与特定组织有关,迫切需要进一步了解与该问题有关的所有信息,并开始向组织提出有关的权益要求的公众群体。
行动公众即已采取实际行动,对组织构成压力,并迫使组织采取相应行动的公众群体。
打个比方,对于生产“XX牌”自行车的厂家来说,骑别的牌子自行车的人,或不骑自行车的人,就不是它的公众,也就是非公众。
假如,有一次,由于技术上的疏忽,这个厂生产了一批油漆质量有问题的自行车,这个质量问题是,等自行车骑了一两个月以后,车身的油漆就会剥落,那么,买了这种油漆质量有问题的自行车的公众,就成了这个厂家的潜在公众,因为他们目前并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问题。
这时候,厂家应当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主动出击,避免公共关系危机的发生。
如果厂家没有这样做的话,一两个月以后,这批自行车的油漆开始剥落了,也就是说,这批顾客已经知道自己面临着什么问题了,于是,潜在公众变成了知晓公众;如果这时厂家依然不闻不问,或者抱着侥幸心理不采取任何补救措施的话,那么,知晓公众就会发展成行动公众,等火烧起来,再来救火的话,恐怕就来不及了。
从以上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是按公众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分类的,不同于前面公众分类的角度是纵向分类。
在公众发展的不同阶段,组织应该采取不同的公共关系对策。
划分出非公众是为了减少公共关系传播的盲目性,提高公共关系工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对于潜在公众,应该未雨绸缪,加强预测,密切监视势态的发展,分析各种可能的后果,制订多种应对的方案,积极引导事情向好的结果发展。
对于知晓公众,则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公共关系姿态,及时沟通,主动传播,满足公众要求被告知的心情,使公众对组织产生信赖感,主动控制舆论局势。
最后,第三节公众分析举要一、内部公众内部公众是组织内部的所有成员。
它是组织最重要的基本目标公众。
做好这部分公众的工作是公共关系工作的起点。
(一)内部公众的重要性1.内部公众是形成组织力量的主体组织政策的实施、任务的落实、目标的实现、组织凝聚力的形成、组织文化的创造等均有赖于内部公众的配合与努力。
内部公众是组织的主体,而组织又是公共关系的主体。
搞好公共关系,要充分发挥组织的主导作用,这就必须注意内部公众关系,搞好内部的团结,融洽内部的关系,提高内部公众素质,培养内部公众的意识。
这样才能提高组织的整体公共关系工作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