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团学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高职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 职 业 教 育 的 目标 是 培 养 能 够 适 应 生 产 、 建设、 管理 、 服 务 第一 线 所 需要 的 高端 、 技 能 型人 才 , “ 理、 实” 一 体 化 是 职 业教 育的 本质 特 征 。 为达 到 这 一 目标 , 需要 有效 的教 学 方 法与 手段 。 实践 证 明 “ 教、 学、 做 一体 化 ” 教 学 方 法是 实现 高职 教 育 目标 的 有 效方 法 。但 是 。 实践 中在 实施 “ 教、 学、 做 一体 化 ” 教 学时, 往 往 是 “ 教 与做 ” 的 分段 教 学 , 教、 学、 做相对 分离, 没 有 真 正 实现 “ 一 体 化” 的思想。 根据“ 教、 学、 做 一体 化 ” 教 学的探 索与 实践 , 基 于“ 卫 星数 字 电视 技 术” 课程教学, 阐 述“ 教、 学、 做一体化” 教 学 方法 的 构建 与 实施 。 “ 教、 学、 做 一 体化 ” 教 学 方 法的 内涵 陶行 知 先 生 曾对 对“ 教、 学、 做一体化” 教 学方 法 有 这样 的 解 释: “ 教 的 法根 据 学 的 法 。学 的 法根 据做 的法 ,事 怎 么做 就 怎 么 学。 怎 么学 就 怎 么教 ” 。突 出 以“ 做” 为 中心 , 强 调 了“ 行 是知 之 始 ” 的 实践 第一 性 和 “ 知是 行之 成 ” 的 理 实相 融教 学 目标 。 “ 教、 学、 做 一体 化 ” 教 学方 法 就是 把 培 养 学 生 的职 业 能 力为 目标 , 在“ 做 中学 , 学 中做 ” , 把 理 论 与 实践 相 结合 的教 学作 为 一 个整 体 。依 据 职 业 能力 构 建 整体 培 养 目标 , 开发 课 程 , 制 定教 学 计划, 通 过 落 实各 个 教 学环 节 , 保 障 实现 整 体 目标 。教 学 过程 设 计要 突 出 “ 一体 化 ” 思想 , 将课 程 教 学 内容 、 培 养 目标 贯 穿 在教 、 学、 做 过 程 中, 使 学 生 了解要 做 什 么 , 为 什 么这 样做 , 实现 知识 与 技 能融 合 。 使 学生 的 能 力逐 步提 高 , 最终 达 到培 养 目标 。 二、 “ 教、 学、 做 一 体化 ” 的关 键 要素 实践 中得 知 , 实施 “ 教、 学、 做一体化” 教 学 需要 有 相 应 的 师 资 队伍 、 课程标 准、 教材 、 课 程体 系 、 实训保 障 等 关键 要 素 , 才 能 实现 最 终 的教 学 目标 。

[调查报告]1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探索与研究报告11221

[调查报告]1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探索与研究报告11221

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探索与研究课题是甘肃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研究课题六个重点课题之一,隶属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范畴。

由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环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理工中专、定西理工中专、兰州理工中专、兰州市商业学校、甘肃省卫生学校等中高职院校共同参与实施。

涉及酒泉市、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庆阳市、平凉市等六个市区。

课题研究工作开展近一年来,在省教育厅的支持、指导和课题承担单位的积极努力下,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既定的阶段进度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效。

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目标与任务(一)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提出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目标定位、发展思路、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模式,重点对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素质结构和课程体系等四方面的衔接予以研究,为甘肃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可借鉴思路。

(二)研究思路本课题研究以甘肃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前景为立足点,以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为基本出发点,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获取翔实素材,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分析和演绎推理,探索甘肃省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并开展试点研究,为全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三)研究任务任务一: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了解我省乃至国内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厘清我省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总体思路、目标定位、一体化内涵、运行模式等顶层理念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我省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任务二: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创建适合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进而形成中高职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为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一体化教学课程的设计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试点范例。

任务三: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出关于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办学中培养目标衔接、专业设置衔接、人才素质规格衔接以及课程体系衔接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措施,形成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试点实施方案,补充我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内容,有效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与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进而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的成 就 , 学 院荣 获 “ 育 部 高 职 高 专 院校 人 才 培 为 教 养 工 作水 平 评 估 优 秀 等 级 ” 出 了 贡 献 , 时也 为 做 同 把 学 院建 设 成 省 级 示 范 性 高 职 院 校 奠 定 了坚 水平 和实 践能 力 , 根本 上 努 从 保 证 了教学 质量 的提 高 。
师 资 队伍 的 整体 水 平 是 决 定 高 职 高 专 院 校 教
学、 科研 、 人才 培养 和服 务 水 平 高 低 的关 键 , 关 系 是
师 、 产评 估师 、 资 工程 师 、 计 师 、 会 统计 师 、 经济 师 、 技
能考评 员 等职称 和专 业职业 资 格 的“ 双师 型” 师达 教 1 8人 , 7 . ; 有研 究生 学历 或硕 士及 以上学 1 占 28 具 位 的教师 达 5 5人 , 3 。 占 4
进 、 师继续 教育 、 职 教 师管 理 等 有 关 政 策措 施 。 教 兼
经 过近 6 的建 设 , 年 目前 学 院 已基 本 建 成 了一 支 以
优 秀专 业教 学 团 队为示 范 、 以高水 平 专 业 带 头 人 为 主导 、 以专业 骨 干教 师 为 主体 的具 有 “ 双师 双 教 ” 能 力 的专 兼职 师 资队伍 。
( 建 林 业 职 业 技术 学 院 ,南 平 福
330) 5 0 0

要 :以福 建 林 业 职 业技 术 学 院 为例 , 阐述 了“ 师 型 ” 学 团队 建 设 取 得 的主 要 成 效 的基 础 上 , 括 总 结 了所 在 双 教 概
采 取 的 主要 举 措 , 包括 强化 实践 教 学 , 进 教 师 重 视 技 能 的 提 高 ; 极 构 建 产 学研 一 体 化 平 台 , “ 师 型 ” 学 团 促 积 为 双 教

高职院校高水平学校及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高水平学校及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高水平学校及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高水平学校及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机构,其发展和建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高水平学校及专业群建设的理念,旨在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高水平学校及专业群建设的实践及意义。

一、高水平学校及专业群建设的定义和意义高水平学校及专业群建设是指以高职院校为主体,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群,进而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旨在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水平,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高水平学校及专业群建设的背景和发展趋势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发展势头日益强劲。

然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何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成为各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挑战。

因此,高水平学校及专业群建设应运而生,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高水平学校及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水平学校及专业群建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群,可以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四、高水平学校及专业群建设的具体实践案例及成效以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高水平学校及专业群建设:1、优化资源配置:学校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点投入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局面。

同时,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引入社会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实训场所。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学术成长,通过制定科研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和教学研究。

关于高职课程教学一体化的探索

关于高职课程教学一体化的探索

关于高职课程教学一体化的探索摘要: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知识基础较差,社会对实际操作能力强的高职学生的需求大。

针对高职学生实际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入手,对高职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体化”教学方案并介绍其实际运用案例。

关键词:高职教学目标教学改革一体化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109-02根据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职学生总数达到960多万人,近两年扩招规模进一步扩大,估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

研究这样庞大的职业教育如何办学,让其适合中国现实国情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成为我们每位职业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鉴于此,本文通过笔者的体会和做法进行探讨,供广大同行参考、赐正。

一、关于高职学生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1.学生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从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专)演变而来,而一些民办院校则是改革开放后允许社会办学的产物,大多为集资或投资者针对社会需求新建发展起来的,历史有长有短。

出现了诸如西安翻译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浙江宁波大红鹰职业学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等民办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已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

在全国统一高考下录取分数普遍偏低,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就导致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同公办普通院校录取分数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采取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方法来培养职业院校的学生显然是不恰当的。

因此,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基础知识相对弱化的实际,更有必要针对学生的现状从实训入手加强基础知识的释惑解难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因为他们的基本理论知识非常薄弱,教师也就必须从深入实训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再上升到理论知识的消化,从而为下一次实训操作打下基础。

2.高职教育教学目的及有关问题。

高职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主要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能人员。

这类人员主要是要求有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导师制——高职院校教学与管理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综合导师制——高职院校教学与管理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高职 录取分数 线大 幅下降 。 者所在 笔
的 山东 商 业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国 际交 流
学 院是 中外 合作 办 学 ,收费较 高 , 学
生 的录取分 数相对 较 低 , 具有 一 定 的
素 质 ,促进 学 生的 全 面和 可 持 续发
展 。
特 殊性 。 一是学 生整体 的文化基 础薄
弱 、 异性 较 大 , 差 给教学 、 思想 政 治教 育 、学 生 管理 等 工作 带 来 了很 大 难
度 。二是学 习态度 差异 大。大多数 学 生 是 想 通 过合 作 办 学 这个 平 台去 国
龄2 .岁 。 名辅导 员善 于做学生 的 91 这3 思 想 工作 ,熟悉 本 系开 设 的专 业 内
高职 院校学 生数 也在 大量 增加 , 很多
过出 国经历 ,其 中5 名教 师是 留学归
国人员 , 平均 年龄3 、岁 。 些教师业 5 7 这 务强 , 心学 生 , 于 与学 生 进 行沟 关 乐 通和交 流 ; 名辅 导员 , 名具 有硕 有3 一 士 学 历 , 名 具 有 本科 学 历 , 均年 两 平
局 , 成 以 就业 为 导 向 , 人 关 注学 形 人 生专 业技能 的“ 大教 学” 教学 模式 , 切
休学 ; 在学校一年一度的心理测评 当
中, 0 有8 多人存 在不 同程 度 的心理 问
有 机会 与教师 进行 交流 和沟通 , 通过
教 师 的一 言一 行 去 引导 和 规 范学 生
题 , 中有 3 其 人患 有 中度抑 郁症 , 生 学
的 身心 发 展 问题 给 学 生 管 理工 作 带
来 了相 当大 的难度 。

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关键。

而高职院校在为社会培养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也在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一、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1.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国家不断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作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在为社会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市场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教育质量的提高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实际的教育资源。

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

4. 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1. 产学合作的机制建设校企合作机制是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依托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确保双方合作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 实际项目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际项目的教学实践活动。

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挑战,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企业导师的指导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人才担任学生的导师,通过企业导师的指导和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4. 实习实践的环节安排实习实践是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 , !""# *’5( !) C9>9B:5 &’D 678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宋志 轩, 初玉霞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 吉林市 % F8!"F8 )
摘要: 强化实践教学、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 在实践教学的探索 实践中, 面向社会、 结合实际选择实践项目是改进实 践教学的突破口; 贯彻实践教 学规 程, 认真准备和指导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 其中教师不断深入实践现场和实验室 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教学规程 中图分类号: C6!6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F""7 E 8!F$ ( !""# ) !$ E "F "8 E "! % % 改革和加强实践实训教学对培养高技能人才 师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积极努力寻找改进实践 教学的突破口, 力求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 质量。 二、 面向社会、 结合实际选择实践项目是改进 实践教学的突破口 实践教学的效果 如何, 首先 取决于项目的 选 择, 实践项目若能密切结合生产和社会需要, 就会 促使实践教学过程有动力、 有成果, 也会增加师生 的成就感。 (一) 从生产和生活实际中选择实践项目 近几年由于毕业 生提前就业, 淡化了一 些专 业的毕业实践环节, 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所削弱。面对这种情况, 学院大胆尝试, 在某些 课程设计环节就从生产和社会实际中选项目。例 如, 学院信息系教学楼冬季供热状况一直不好, 这 是一个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问题。化工原理课程 设计就将此作为一个课题, 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测 量, 并做能量衡算, 找出暖气不热的原因及解决办 法, 写出可行性报告, 既解决了实际 问题, 又使 学 生得到了基本能力训练。 (二) 走出校门, 广泛开展调查研究 面向社会选题, 要求必须 走出校门。首 先以 中小企业 (或商业单位) 为对象, 寻求所办专业与 企业实际的 结合 点, 采 集结合 实际 的专 题项目。 其次, 通过专业网站了解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 获 得各种对高职教育有利的信息。每个专业都应联 系 F G ! 个企业或公司, 即使不能马上找到合适的 实践项目, 对于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探索校企结合

完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分析与探索

完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分析与探索
年来大多职业院校也越来越关注实践教学在整个 高职院校教学 中的地
教学体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 内涵的核心 ,在一定 意义上 可以说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决定 了高职教育 的特 征及高职人才 培养 目
标的实现。
广义 的实践教学体系是 由实践教学活动 中的各 要素构成 的有机 联
位和作用 ,开展了各种各样 的实践教学课程 但与理论教学相 比,实践 教学仍是其 中最薄弱 的环 节,在推进 的过程 中往往 雷声大 ,雨 点小 ,
四 、 结束 语
2 .一体 化复合 型教学 团队 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其 实就是教 师队伍的建设 。单一 的要求 双师 型教师 队伍建设 ,不合时宜。专业综合 能力课程体系要求一 体化复合 教学 团队,即双师型教师 、双证书教师 、双职称身份 ,组成 多结构复
合 型教 学 团 队 ,项 目教 学 的 完 成是 一 个 团 队 的 合 作 ,而 不 是 一 个 全 能 教 师 的单 打 独 斗 。
3 .其它条件
( 1 )接受学生参观 、驻 站工学交替 、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 ( 2 )接受教师参观 、调研 、挂职轮训 、双师型教 师的培养工作 。 ( 3 )实现资源共享 ,互派专业人员讲学 、培训 ,支持学院兼职教 师队伍建设 。 ( 4)共同参与人 才培养方 案 制订 ,课 程 改革 、行 业企业 课 程开
目前我国大多数 高职 院校仍采用传统 的实践 教学方式和手 段,实
践教学缺少 自主性 和创新性 ,实践教学 内容陈旧 ,形式单一 ,教学 方 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 。就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完整性 及创新性 的实践
能是 :
现 ,在整个体系 中起受动作用。所 以在实践教学体 系的构建中学校 只 要能够合理配置实践教学的课 程体 系 , 将实践教学 的目标和 一体化教学 团队建设 。

高职教育“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案中所蕴涵 的革命性变化的本质概括 。 内容上保证 从 “ 四位 一 体 ” 实 践 教 学模 式 的实 施 。 的 3 突 破 了传 统 教 学 方 法 、 学 手 段 的束 缚 , 分 利 用 实 训 设 备 、 器 , . 教 充 仪 采取 了模拟教学法 、 问题 探究教学法 、 小组合作教学法 , 从方法上保证“四 位 一 体 ” 实 践 教 学 模式 的 实施 。 的 四、 四位一体 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成效 1 优 化 人才 知 识结 构 。通 过 课 程 综 合 化 , 证 了 必 备 的理 论 基 础 、 . 保 强 化 了专业骨架 , 免了一些知识点在许 多课程 中重复, 避 省去 了部分不须掌 握的冗余知识 , 出大 量的教学时间 , 实践性 教学环节和技能训练提供 腾 为 了时 间 , 为 专业 知 识 的拓 展 提 供 了 可 能 。 也 2 .职业 素质更加全面 。 职业素质是职业人的基本素质 , 在强调 团结协 作 和 爱 岗 敬业 的今 天 显 得 尤 其 重要 。 代 企业 对 人 才 的要 求 除 了要 具 备 宽 现 泛专业知识以适应 岗位群的需要外, 还要求具有较 高的职业素养 。在强调
综 合效 应 。 3 .实 训 场 地 职 业 化 。 照 现 代 职 业 教育 观 的理 念 和 职 业 能 力 的 需 求 , 按
构建与企业生产 实际要求相符的职场化 实践教学体系 。 内实训装置的建设采取以真 校 实生产装置 为主 , 关仿真软件系 统为辅的组合形式 , 实训中心建成小 相 将 型化 的车间 , 营造生产环境 , 将学生 的技能训练置于准生产实 际的环境 中, 实现校 内实训装置的职业化和工厂生产场景的再现。 4 .素质培养全程 化。 就是把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起来, 面推进 全

高职院校团组织建设中的问题及探索

高职院校团组织建设中的问题及探索

团章 织 , 就 是 说 , 共 也 共 青 团员 是 青 年 中的 优 秀分 子 。 但是 , 目前 高 职 院校 中很 大 一 部 分 团员 意 识 较 差 。 调 查 显 示 , 非 常 关 注 , 极 参 与 ” 会 政 “ 积 社 治 的 团员 很 少 , “ 般关 注 , 极 参 与 ” “ 我 无 关 , 关 注 , 而 一 消 、与 不 不参 与” 的共 占 了 六 成 , 问及 “ 对 金 钱 的 看 法 ” , 多 数 在 你 时 大 团员 认 为“ 不 是 万 能 的 , 有 钱 是 万 万 不 能 的 ” 只 有 少 数 团 钱 没 , 员认 为 “ 用钱 去 生 钱 ” 同时 , 半 数 的 团 员 认 为 “ 按 自己 要 , 有 要 的 兴 趣 和 意 愿 自在 地 生 活 ” 三 成 左 右 的 团 员 认 为 “ 努 力 工 , 要 作 多 赚钱 ” 这 都 远远 多 于 “ 国家 和 社 会 多做 贡 献 ” 1 % ) . 为 ( 0 和 “ 力奋斗成为有名的人”5 ) 努 ( % 。但 是 , 大 团员 青 年 对 影 响 广 自身 成 长 的社 会 环 境 方 面 的原 因认 识 较 为 清 楚 ,分 别 有 3 % 0 和 2 %的 团 员认 为是 “ 会 风 气 不 正 , 败 现 象 严 重 ” “ 切 5 社 腐 和 一 向钱 看 ” 象 严 重 。 现 2阵 地建 设 滞 后 。 . 随 着 学 生 物 质 条 件 的 改 善 和 互 联 网 的 普 及 ,大 部 分 同 学 都 有 自 己的 电脑 , 能 够 方 便 地 上 网 , 对 学 生 有 巨 大 的 吸 引 也 这 力 。加 之 我 们 的 团 支 部 活 动 内 容死 板 、 式 单 一 , 有 更 大 的 形 没 吸引力 . 使许多学生更愿意在寝室里上 网, 致 而不 愿 意 去参 加 团学 活 动 , 别 是 一 些 政 治 教 育 活 动 。这 也 使 团组 织 的 “ 想 特 思 阵 地 ” 用 受 到 冲 击 。调 查 显 示 , 一半 团 员认 为 所 在 团组 织 作 近 对 党 的 精 神 和重 要 思 想 等 理 论 学 习 “ 有 可 无 , 付 而 已 ” 同 可 应 。 时 , 有 大 部 分 团 员 认 为所 在 团 组 织 的 宣 传 文 化 阵地 “ 般 ” 也 一 或 “ 满 意 ” 不 。 ( ) 员 活动 开展 问题 。 三 团 开 展 团 员 活 动是 高 职 院校 团建 工作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团 员 活 动 的 开展 是 增 强 团组 织 凝 聚 力 的有 效 武 器 , 团员 活动 的 开 展是 激发 青 年 学 生 热 情 的 “ 化 剂 ” 催 。

浅析探索高职院校如何进行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方法

浅析探索高职院校如何进行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方法

浅析探索高职院校如何进行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方法作者:索敏程春芳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1期摘要:班团工作是所有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班团一体化建设,能够充分调动班级同学的积极性,如何做好班团一体化是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根据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本文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从“班团一体化”建设的现状,探索高职院校“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团学干部;班团一体化一、班团一体化建设的背景和内涵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在共青团改革大局中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

一体化是指原来两个或者多个互相独立的主权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在同一体系下互相包容、互相合作。

“班团一体化”是指一个班级的班委会、团支书在统一的机制下互相合作和互相促进。

二、民办高职院校班团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班团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反應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意识认识不够,身份不明确由于中学阶段入团的门槛相对较低,没有进过严格选拔制度,基本能够成为团员,导致团员思想意识淡薄,将自己和普通群众认为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区别。

进入大学后,出于加强团员教育的目的,虽然从学校和班级层面对学生团支部活动进行了规范性要求,但是无法真正改变现状。

(二)班长与团支书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责任心一般情况下,在所有学生工作的安排中都习惯性地把班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导致很多班级出现班长是班级第一学生干部,其次才是学习委员、团支书等,而团支书本身认识不够,习惯性的认为团支书的职责是协助班长做好班级事务,只是在推优入党或者班级主题班会主持时出现。

个别团支部甚至不设置组织委员或者宣传委员职务,或者由其他班委干部兼任。

(三)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团学干部水平参差不齐在大一新生进校后,各班级的班委干部均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由班级学生共同选拔产生,但是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相对较弱,在实际工作中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并没有形成全院性的统筹和部署,培训课程未规范,团学干部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团校“123456”培养体系构建探索——以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团校“123456”培养体系构建探索——以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总第496期Vol. 496大学(研究与管理)University(Research & Management)2021年1月Jan. 2021高职院校团校“123456”培#体系构建探索—以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王翔宇(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摘要: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进一步激发团干部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增强广大团员先进性,切实推进共青团改革,本文以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入学生群体开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 追踪等,针对高职院校共青团系统规划差、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块不清晰、保障措施不完善等问题,积极探索构建团校“123456”培养体系,以期进一步增强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优势,切实有效地推动共青团改革工作。

关键词: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123456”;团校培养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2-0024-02本文积极探索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的有效途径,以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全团抓思想政治引领”“全团抓基层”“全团抓学校”为理念,通过构建团校培养体系,深人青年团体,有步骤、有规划、有措施、有评价地系统推进共青团各项工作,切实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

一、 高职院校团校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指出共青团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牢牢把握根本任务、政治责任、工作主线,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始终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u]。

这为共青团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共青团员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团校就是高职院校落实各项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平台。

团校是动员广大团员、团结广大青年紧跟党走,深人推进从严治团,全面推进共青团改革攻坚的重要阵地;是高职院校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载体、拓展渠道,是广大青年了解国情、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的重要实践课堂,是共青团助力学院构建“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的有效措施。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新模式探索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新模式探索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新模式探索摘要:高校团工作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及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创新性地开展团工作,是当今团工作的核心内容。

本文从团员教育、品牌活动、党建带团建三个方面入手,探索高职院校团工作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新模式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73-02高校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共青团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给高校团工作不仅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通过如何在新情况、新形势下有效组织和联系高职大学生团员,如何依靠党建带动团建,进一步发挥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做好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服务工作的分析,对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以团学阵地为抓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中的弱势群体——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严峻:一是学生理论基础较薄弱,政治素养有待提高;二是学生构成复杂,多个办学层次的学生共同存在;三是目前在校生多是80年代后出生,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弱,身体、心理素质较差,缺乏自控能力,缺少集体观念和同学之间的互助友爱精神,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

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

我校积极利用团学教育阵地,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情况,制定了教育制度,通过党课、团干部培训班、主题团日活动、新生入学教育分别对入党积极分子、团干部、普通团员和新生进行党史、团史、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

多年来,我校团委坚持组织每月一次的主题升旗仪式,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爱国、进步、文明、和谐”的精神;每年坚持举办读书月活动,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爱国影片,推荐阅读书目,在学生中传读励志书籍,引导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重大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五四期间的师生“红歌会”、组织青年教师开展革命老区行活动,“七·一”期间的“青年学生与人大代表面对面活动”,灌输青年师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

高职院校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与探索

高职院校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与探索

高职院校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与探索高职院校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与探索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教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开始探索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建设。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与探索,从理论到实践,总结出一些可行的建设方案。

一、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概念与意义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是指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将教学内容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资源平台。

它突破了传统教材的界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方式。

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环境。

其次,新形态教材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最后,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具备更好的职业素养。

二、高职院校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与探索1. 教材内容的丰富化在建设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时,首先应着眼于丰富教材内容。

除了传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引入实际案例和问题,以及实践操作过程。

同时,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引入一些专业技能培训等课程,提供更多实际的学习资源。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会贯通理论和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了实现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建设,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

通过引入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能够更方便地让学生获取教学资料和实践案例,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效率。

3.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和实践基地的合作,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参与社会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高职院校学生团队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学生团队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文 章 编 号 : 0 — 5 8( O 6) 2 0 4 一 3 1 01 7 l 2 O 1 — 0 5 o
2 高 职 院 校 学 生 团 队 训 练 的 现 实 意 叉 .
高 职 院 校 团 队 训 练 的 现 实 意 义 1团 队 与 团 队 训 练 的 兴 起 .

什 么 是 团 队 ? 从 结 构 的 存 在 形 式 上 看 。 队 团 是 指 为 解 决 某 一 问 题 或 为 完 成 某 一 任 务 而 由 共 同协作 、相互 依 存 的一 群人 所 组 成 的工作 群体 然 而 . 仪 形 成 了工 作 群 体 并 不 一 定 就 是 真 正 意 仅 义 上 的 团 队 只 有 当 群 体 中 的 成 员 在 团 队 精 神 纽 带 的 维 系 下 产 生 强 烈 的 群 体 同 一 感 时 。 队 才 能 团 产 生 相 应 的 绩 效 职 能 。团 队 精 神 是 团 队 的 生 命 和 灵 魂。 自上 世 纪 下 半 叶 特 别 是 从 八 九 十 年 代 以 来 . 团 队 合 作 在 西 方 发 达 国 家 渐 次 兴 起 并 由 此 带 来 了 组 织 绩 效 的 大 幅 度 提 高 。 通 用 汽 车 、 乐 以 及 施 摩 托 罗 拉 、 音 等 举 世 闻 名 的 大 企 业 都 采 用 了 团 波 队 管 理 模 式 . 组 织 的 团 队 也 屡 见 不 鲜 。 这 类 大 跨 公 司 的 成 功 经 历 . 来 越 引 起 人 们 对 团 队 建 设 的 越 关 注和重 视 。 二 十 一 世 纪 的 今 天 . 业 对 团 队 的 依 赖 程 度 企 更 高 ,许 多 事 情 几 乎 全 部 要 通 过 团 队来 完 成 。 所 以 , 企 业 都 十 分 重 视 团 队 的 合 作 能 力 。 认 为 即 各 使 团 队 中成 员 能 力 很 高 。 果 团 队 成 员 不 能 进 行 如 很 好 的 沟 通 和 合 作 . 能 妥 善 地 解 决 整 体 的 搭 配 不 和 整 合 。不 能 激 发 团 队 全 体 成 员 的 潜 在 的 智 慧 , 员 工 个 人 能 力 再 提 高 都 没 什 么 用 处 的 如 果 只 强 调 员 工 个 人 能 力 的 提 高 反 而 可 能 给 团 队 管 理带 来更 大 的困难 。 以发挥 团 队 的合力 。 难 员 工 的 团 队 合 作 能 力 并 非 与 生 俱 来 . 要 通 需 过 训 练 和 学 习 进 行 培 养 因 此 每 个 企 业 都 十 分 重 视 团 队建设 . 对员 工 进行 团队精 神训 练 作 为企 把 业 的 重 要 任 务 之 一 于 是 团 队 训 练 随 之 兴 起 。 目 前 . 的 大 公 司 已 设 有 专 门 的 培 训 机 构 来 负 责 员 有 工 的 培 训 。此 外 . 满 足 企 业 团 队 训 练 , 业 化 服 为 专 务 公 司 层 出 不 穷 。他 们 根 据 公 司 的 目标 以 及 员 T 的 情 况 确 定 培 训 计 划 . 公 司 员 工 进 行 封 闭 式 训 对 练 。 强 他 们 的 团 队 意 识 。 公 司 的 管 理 以 及 绩 增 为

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革。

近年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逐渐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和探索,成为创新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这种教学模式旨在整合线上资源和线下实践,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混合教学模式的特点、实施步骤及实践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混合教学模式的特点混合教学模式是指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实现资源共享和教学互动。

具体来说,混合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特点:1. 教学资源多样化。

线上教学平台汇集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PPT、视频、文献资料等,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工具。

2. 教学形式多样化。

混合教学模式不仅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包括网络直播、互动讨论、实验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获取知识、拓展视野。

3. 教学过程个性化。

线上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线和资源推荐,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4. 教学互动强化。

通过线上平台,师生之间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互动交流,提高了教学效率和互动质量。

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线上技术和线下实践,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要想实现混合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和学校在教学设计和资源准备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以下是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1. 教学设计。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符合混合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案,确定线上线下教学比例和活动安排。

3. 教学引导。

教师要根据线上线下教学的不同环节,提供相应的引导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互动。

4. 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测验、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逻辑脉络与实践路径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逻辑脉络与实践路径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逻辑脉络与实践路径1.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理论基础在当前教育体系中,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课程设计理论、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等。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整合与深化,形成了一套具有内在逻辑脉络的课程体系,旨在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核心理念在于系统性、连续性和适应性。

系统性要求在课程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中职与高职课程的整体性,确保知识体系和技能培养的连贯性。

连续性则强调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过渡与延续,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或断层。

适应性则要求课程能够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确保学生具备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

职业教育发展理念:重视职业教育的整体性设计,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理论基础是一个综合了多种教育理念和理论的体系,旨在构建一套系统化、连续性和适应性强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培养具备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1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的概述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实施一体化课程组织是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促进职业发展链的重要举措。

这一组织形式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层次割裂,通过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和教学方法的相互融合,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连贯性和递进性。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并非简单的中高职课程叠加或内容重复,而是在深入分析两者教育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度整合的教育方案。

它强调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满足中职教育的基础性要求,又要为高职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循序渐进,以及学习兴趣与职业能力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共青团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共青团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共青团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的构建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共青团组织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共青团是团结青年学生,培养他们党性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的组织,承担着组织引领、服务教育、实践锻炼等重要职责。

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传统的共青团组织建设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需要,亟需进行创新和改进。

同时,高职院校作为承担技术技能培养和实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载体,有着与普通大学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共青团组织在高职院校中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方针和策略,以更好地发挥共青团在青年学生中的引领作用。

因此,建立高职院校共青团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是当前共青团组织工作的紧迫需求。

只有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深入探讨共青团组织的分层分类管理和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的构建,才能更好地推动共青团工作向前发展,服务青年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共青团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共青团是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的重要组织,其组织建设对于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的构建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青年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的有效参与。

构建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也可以提高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研究高职院校共青团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的意义在于促进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和提升,有助于培养更多积极向上的青年学生,推动高职教育事业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做出贡献。

2. 正文2.1 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现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在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高职院校的共青团组织存在人员流动性大、组织活动单一等问题,无法有效发挥团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学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学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在当今高职教育领域,学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这种教学模式旨在打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局面,将学习与应用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一、学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学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同步获取和提升。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实践操作学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以任务为驱动教学过程围绕具体的工作任务或项目展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融合理论与实践不再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而是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4、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则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学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性1、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提高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理论教学往往枯燥乏味,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热情。

而学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实际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3、增强教学效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4、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用一体化教学需要配备相应的实训设备和场地,这有助于学校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1、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对应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或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教学团学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更加明晰,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注重教学工作、团学工作两大系统的资源整合。

本文拟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视角探析教学团学一体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团学一体化探索实践
1 教学团学一体化工作思路的确立
作为国家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经过三年的示范建设以及后示范的建设,学院的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更加明晰,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办学方向更加明确。

在办学过程中要成功培养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进步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统筹教学工作、团学工作两大系统的现有资源,整合教学团学的育人功能,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育人氛围。

实践证明,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既促进了教学与团学工作的良性循环发展,又适应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总体要求,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培养工作。

2 高职院校教学团学一体化的必要性
2.1 教学团学一体化是高职院校促进教学与团学工作深度融合
的重要载体。

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和团学工作有所脱节的现象。

教学环节中,重视技能传授,轻做人道理的培养;团学环节上,重思想工作,偏于空洞说教。

整合教学团学资源,实施教学团学一体化,有利于解决教书育
人两张皮的现象,能够有效促进教学工作和团学工作共同服务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2.2 教学团学一体化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大幅度增长。

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积极打造教学工作与团学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体化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全员参与到教学与团学一体化工程中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团学工作队伍从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视角深入了解学生和专业教学,提高本职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做到既育人又教书。

教学工作人员也能够提高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真正达到教学工作人员和教育管理人员实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

2.3 教学团学一体化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合理机制。

教学团学一体化的实质是高职院校教学系统和团学系统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教学工作人员在教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管理人员在服务育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团学一体化的实施可以充分整合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从而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具灵活性,更有实效性。

3 高职院校教学团学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3.1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建立教学团学一体化工作的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应健全和完善教学团学一体化的相关制度,制定并出台《教学团学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选修课的开设,教师教学文件的完善,以及团学制度的建设等方面,贯彻
教学团学一体化的思路。

并加强对教学团学一体化思路及制度的宣传教育,强化高职院校各教学团学服务部门对该项工作的思想认识,充分发挥教学工作与团学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全面统筹和优化教学、团学工作职能,真正实现教学团学一体化。

3.2 以教育教学改革为依托,实现团学工作课程化。

高职院校应以教学改革为契机,不断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中,把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形势政策、生涯规划、安全教育、心理素质、人文、体艺素质等方面的团学工作内容设置为学生必修或选修课程,并辅以相应学分,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引导教师把团学工作的育人内涵有机融入教学,确保团学工作课程化取得实效。

在这方面,我院已做出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3 以项目运作为载体,提高团学工作的教学化水平。

团学活动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在团学活动的设计中,紧密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等育人阵地,坚持以项目运作的形式,遵循社团活动常态化,大型活动特色化,把大学生一、二、三课堂有机协调起来,注重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引导,将专业学习与团学活动紧密结合,体现团学活动项目的综合价值。

学院在创业杯科技文化节、艺抒年华校园文化艺术节两大品牌活动中,融入了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团干能力培训等因素,实现了团学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的探索。

3.4 以考核评价为手段,推动教学团学一体化的良性发展。

通过
教学团学一体化的深入实施,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职院校建立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将教学团学一体化的落实情况作为教学工作人员和教育管理人员的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创建教学团学一体化示范单位,定期开展教学团学一体化示范评估工作,总结推广教学团学一体化的好经验,好做法,有效地保证了教学团学一体化的良好发展。

4 结语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大力实施“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将原来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因地制宜地设置为素质教育课程或其实践载体,有效地解决了团学工作师资不足、活动资源有限的矛盾,化解了高职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教学两张皮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刘本文.基于项目任务的教学团学一体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04).
[2]杨双.教学、团学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4).
[3]刘国华,邱德雄.师范教育改革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