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层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架构
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架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互联网将各种物理设备连接起来,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
它的基本原理和架构是实现物联网技术的关键。
一、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原理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传感器、通信技术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将各种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
首先,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
传感器可以感知周围的环境和物体的状态,并将感知到的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
传感器的种类繁多,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
通过传感器,物理设备可以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将这些信息传输到云端。
其次,通信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关键。
物联网中的设备需要通过通信技术与互联网进行连接。
目前常用的通信技术包括无线局域网(Wi-Fi)、蓝牙、ZigBee等。
通过这些通信技术,设备可以与云端进行数据交换和远程控制。
最后,云计算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撑。
云计算通过将数据存储在云端服务器上,实现对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析处理。
云计算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使得物联网设备可以实现大规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同时,云计算还提供了灵活的服务模式,使得物联网设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资源调配。
二、物联网技术的架构物联网技术的架构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和支撑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它包括传感器和物理设备。
传感器通过感知周围的环境和物体状态,将感知到的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
物理设备通过传感器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传输。
传输层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它负责将感知层获取到的信息传输到云端。
传输层包括无线通信技术和有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包括Wi-Fi、蓝牙、ZigBee等,它们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
有线通信技术包括以太网、光纤等,它们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有线连接。
应用层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场景,它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
简单水平支撑
简单水平支撑简单水平支撑是指一种基础的支撑结构,它能够提供基本的支撑力和稳定性。
虽然它可能不如其他高级的支撑结构那样坚固和复杂,但在合适的条件下,它仍然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简单水平支撑的原理、应用和优势。
简单水平支撑的原理是基于力的平衡和稳定原理。
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就会产生应力和变形。
而简单水平支撑的作用就是通过向物体施加反向的力,使其达到平衡状态,从而避免物体的过度变形或破坏。
简单水平支撑通常由两个或更多的支撑点组成,每个支撑点都能够提供垂直方向上的支撑力,以抵消物体受到的外力。
简单水平支撑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机械和其他工程领域。
在建筑中,简单水平支撑通常用于支撑梁和柱,以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在桥梁中,简单水平支撑可以用于支撑桥墩和桥面,以承受车辆和行人的重量。
在机械中,简单水平支撑可以用于支撑轴承和传动系统,以确保机械的正常运转。
简单水平支撑的优势在于其简单性和经济性。
与其他复杂的支撑结构相比,简单水平支撑的设计和施工都相对简单,成本也较低。
此外,简单水平支撑还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它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的工程环境,并能够在长期使用中维持较稳定的性能。
然而,简单水平支撑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由于其结构相对简单,它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可能有限。
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更复杂的支撑结构来满足更高的要求。
此外,简单水平支撑的应用也需要考虑地质条件、环境因素和使用要求等因素,以保证支撑结构的安全和可靠性。
简单水平支撑是一种基础的支撑结构,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虽然它可能不如其他复杂的支撑结构那样强大和稳定,但在适当的条件下,它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支撑结构,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改进和创新,推动支撑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高层大跨度悬挑结构模板支撑技术要点分析
高层大跨度悬挑结构模板支撑技术要点分析摘要:高层建筑为追求立面观感效果,通常设计外立面高空时会有向外延伸悬挑造型,高空悬挑结构施工目前较多采用悬挑承力支撑体系,而替代了以往常规使用的落地钢管扣件式满堂脚手架形式。
本文以所实施的项目分别从方案比选、施工顺序、悬挑支撑架体系参数、悬挑支撑架施工工艺以及模板支撑架检查与验收等方面阐述高层建筑悬挑结构模板体系的应用,该体系施工过程不仅安全可靠、施工便利,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周转料具,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高空大跨度;悬挑结构;模板支撑技术对于高层悬挑大跨度建筑的工型钢和三角架用作承重架,要运算架体,架起ADG受重脚支架,现好做好测验,使用科技方法正确的操作顺序才可以保证支架的安全结构,安全操作施工。
运用悬挑结构模板支撑架施工技术可以保障在施工进程中减少任何安全隐患问题的出现,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通过这项技术可以有效采取的施工中的安全防护措施,从而确保施工全部过程的安全稳定。
并且当全部针对外部的施工结束后,施工人员也要为后面的施工而进行支撑架的保留,与此同时施工人员在施工进程中还要针对支撑架进行适当的维护保养。
目前施工人员改革新并加强了悬挑结构支撑架的应用方式,最终将悬挑钢梁和双拼钢管组合的方法构成支架支撑体系。
1、工程概述及施工难点1.1概述。
本次分析的办公大楼总面积为83428平方米,采用核心筒框架,地上建设二十六层,地下建设两层,99.20米的总高度,深埋基础1010.87米。
七层以下到一层都是4.2米层高,八层到二十层是标准层,三点七米层高,二十二层之上就是采用外侧结构朝内缩小。
屋顶悬挑梁板采用26层的顶板制作,屋里面的长度为八十五米,左右宽度为二十七点五米,梁板的平面面积七百五十平米。
复杂是悬梁的主要特点,目前分析的案例以六米跨度的承重支架悬挑结构和操作施工分析。
1.2施工难点。
第一个,本建筑是九十九点二米的悬挑组织建筑,其难度是很大的。
万能支撑施工技术要求
万能支撑施工技术要求
万能支撑施工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 支撑体系应采用可调钢支撑搭设,并在可调钢支撑上铺设工字钢,根据叠合梁的标高线,调节钢支撑顶端高度,以满足叠合梁施工要求。
2. 钢支撑距离叠合梁支座处应不大于500mm,钢支撑沿叠合梁长度方向间距应不大于2000mm。
3. 主次叠合梁交界处主梁底模与支撑体系应一次就位。
4. 立柱材料应符合方案要求,立柱基础必须坚固,满足立柱承载力要求。
5. 立柱底部应铺设木垫导块,钢管立柱应采用底座构件。
立柱底部间距必须按安全施工技术方案(计算书)要求搭设,支架立杆应竖直设置,2m高度的垂直允许偏差为15mm。
6. 上下立柱接头应牢固可靠,接头宜采用空心套接驳扣或臂扣锁紧。
接头在水平位置宜错开不少于50cm。
以上是万能支撑施工技术的部分要求,如需了解更多,请查阅相关的专业书籍或者咨询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
转换层反支撑的工艺做法及要求
转换层反支撑的工艺做法及要求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转换层反支撑的那些事儿,听起来高深莫测,但其实没那么复杂。
咱们把这些技术名词拆开,轻松聊聊,像喝茶似的,没啥压力。
想象一下,你在一栋高楼里,正好需要把某个区域的支撑换掉,这时候就得用到转换层反支撑。
别担心,我会用简单的语言来告诉你这些工艺做法和要求。
转换层反支撑就是在建筑设计中用来应对负荷变化的一种方法。
就像咱们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队友们得分后,教练就得调整战术一样。
这个转换层呢,主要是把上面的负荷传递到下面的支撑结构上,让整个建筑能够稳稳当当地屹立不倒。
想象一下,你在海边玩沙子,突然一波浪打来,沙子被冲走了,咱们得及时用其它沙子来支撑那块区域,确保不垮掉。
明白了吗?这就是反支撑的意义。
工艺做法是什么呢?选材料可得谨慎,得挑那种既结实又轻巧的。
就像咱们选鞋子,既要美观,又得舒适。
然后,施工时得精确,千万别马虎。
想想你在搭积木,底部不稳,上面的块儿可就容易倒塌。
反支撑的时候,需要用到一些专门的工具和设备,像模板和钢筋,就像做菜时需要的锅碗瓢盆,缺一不可。
咱得说说要求。
反支撑可不是随便做的,得遵循一些规范。
强度得满足标准,不然整栋楼就跟一块豆腐似的,随便一碰就碎。
再就是要考虑到施工环境,天气、温度这些可得注意,毕竟外面的风大雨急,谁都不想在施工的时候遭遇“天公不作美”的情况。
施工前,还得做好设计图纸,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安排妥当,就像打牌前先洗牌,才能赢得比赛。
反支撑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团队合作,得分工明确。
一个人盯着测量,一个人负责施工,大家互相配合,才能把事情做好。
就像在厨房里,大家各司其职,才能做出一顿美味的饭菜。
要是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结果就得不偿失,真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最终没准连个东墙也没了。
说到这里,咱们也得考虑安全问题。
反支撑期间,要定期检查,确保一切正常。
想想咱们平时开车,得定期保养,才能保障安全嘛。
特别是在转换层的施工中,任何小问题都可能引发大麻烦,所以一定要谨慎小心。
内支撑式支护技术
内支撑式支护技术一、原理:内支撑式支护是由内支撑系统和挡土结构两个部分组成,基坑开挖所产生的土压力和水压力主要是由挡土结构来承担,同时也是由挡土结构来将这两部分侧向压力传递给内支撑,有地下水时也可防止地下水渗漏,是稳定基坑的一种临时支挡方式。
一般情况下,支撑结构的布置形式有水平支撑体系和竖向支撑体系两种。
二、支撑的结构型式(支撑材料的选择)1)支撑结构可采用钢支撑;优点:自重轻、安装和拆除方便、施工速度快、可以重复利用(环保、绿色)。
且安装后能立即发挥支撑作用,减少由于时间效应而增加的基坑位移是十分有效的。
缺点:节点构造和安装相对比较复杂,施工质量和水平要求较高。
适用于对撑、角撑等平面形状简单的基坑。
2)支撑结构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优点:刚度大,整体性好,布置灵活,适应于不同形状的基坑,而且不会因节点松动而引起基坑位移,施工质量容易得到保证。
缺点:现场制作和养护时间较长,拆除工程量大,支撑材料不能重复利用。
3)支撑结构可采用钢支撑与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组合;4)选型时应考虑的因素:基坑的平面形状、尺寸和开挖深度;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围护结构(桩、墙)的型式;土方开挖与支撑安装工序;支撑拆除方式;主体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要求。
三、施工流程:第一层土方开挖→人工修底→安装第一道腰梁、内支撑梁底模板→绑扎第一道腰梁、支撑梁钢筋→安装梁侧模→浇筑混凝土→养护→第二层土方开挖→人工修底→安装第二道支撑、腰梁底模板→绑扎支撑、腰梁钢筋→安装支撑、腰梁侧模→凝土浇筑→砼养护→开挖第三层基坑土方→人工修底平整、做坑底排水明沟。
四、工程案例:1、工程概况某工程建筑总面积96157m2,其中地下室面积11828m2,地下室3层,局部设夹层,埋深12.8-16.3m,地下室平时作为车库使用。
本工程为深基坑施工工程,基坑呈矩形,平面尺寸为111.5×44.5m,设二道钢筋砼支撑,相对标高分别为-6m 和-10.5m,设计主要采用人工挖孔桩垂直支护档土,桩顶设圈梁一道,基坑内设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梁、腰梁两道,梁顶标高分别为-5.55m及-10.05m,每道支撑由腰梁、角撑、对撑和支顶柱组成。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技术和管理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技术和管理摘要:由于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所以在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施工的各个环节,严格控制重点部位以及关键环节的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
并且留有相应的安全储备,做好安全应急保护措施,提升施工安全性,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技术;管理引言:近年,建筑数量逐年递增,建筑结构也越来越完善,在此背景下,社会公众对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众所周知,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在开展施工阶段,要求作业人员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充分掌握技术要点,加大施工质量的控制力度,确保其施工质量的同时,也能加强提升建筑物的安全可靠性。
一、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类型1、广泛使用的扣件式模板体系。
其不仅可以与其他不同类型的模板支撑系统结合使用,还可以用于建造建筑工程中的井架和坡道。
2、碗扣式模板体系。
这在建筑工程中较为常见,其主要优点是安装拆卸灵活,操作方便。
3、可循环使用的门式模板体系。
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建筑工程的成本,也符合现代社会倡导的环保理念,减少了工业废弃物的产生。
二、高支模的确定范围及原则1、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的梁。
集中线荷载=永久荷载(钢筋混凝土自重+模板木方的自重)×分项系数+施工均布荷载×分项系数。
钢筋混凝土自重=梁的截面面积(㎡)×25.5kN/m3(24kN/m3为新浇筑普通混凝土自重标准值,1.5kN/m3为每立方钢筋混凝土的梁构件钢筋自重标准值,对超大型梁应按照实际自重计算,在计算集中线荷载时钢筋混凝土比重取两者之和);模板木方的自重=梁截面模板的周长(m)×0.5kN/㎡(计算集中线荷载时取值为0.5kN/㎡);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梁宽m×2.5kN/㎡,分项系数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取1.35,施工均布活荷载系数取1.4。
-Unlicensed-4-物联网应用支撑层-01概述
<< 上一页
2 下一页 >>
韶关学院通识教育课程
第4篇 应用支撑层技术
第1讲 应用支撑层技术概述 第2讲 数据库系统 第3讲 海量信息存储
第4讲 搜索引擎技术
第5讲 大数据挖掘
<< 上一页
3 下一页 >>
韶关学院通识教育课程
第1讲 应用支撑层技术概述
1.1应用支撑层的功能
1.2应用支撑层的关键技术
<< 上一页
4 下一页 >>
韶关学院通识教育课程
第1讲 应用支撑层技术概述
应用支撑层, 位于感知识别层和网络传输层
之上, 应用接口层之下, 是物联网智慧的源泉。
当感知识别层生成的大量信息经过网络层传输汇聚到应用支
撑层, 应用支撑层解决数据如何存储(数据库与海量存储技术)
、如何检索(搜索引擎)、如何使用(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 、如何不被滥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问题。
及基于感知数据决策和行为的理论和技术。
<< 上一页
6 下一页 >>
韶关学院通识教育课程
1.1应用支撑层的功能
应用支撑层主要提供对网络获取数据的智能处理和服务支 撑平台。其中: ★服务支撑平台是指具体包括面向服务的架构平台、海量数据 集成服务平台、云计算平台,实现数据的注册、发现元数据、编
制信息资源目录、分类 编码、并行计算、数据挖掘、智能搜索
<< 上一页
5 下一页 >>
韶关学院通识教育课程
1.1应用支撑层的功能
应用支撑层主要提供对网络获取数据的智能处理和服务支 撑平台。其中: ★数据的智能处理是指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 是实现以数据 为中心的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包括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2大过程,
深基坑工程内支撑换撑施工技术
深基坑工程内支撑换撑施工技术1 引言随着城市建设及建筑行业的发展,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城市建筑群密集度越来越高,基坑施工难度越来越大。
深基坑内支撑支护工程越来越多,深基坑拆换撑安全事故随之增多,做好深基坑拆换撑工作尤为重要。
本工程内支撑换撑设计为传统做法,即完成地下室下层侧壁,强度达到后进行土方回填,压实后施工素混凝土换撑砼,换撑砼强度达到强度后方可拆撑,进行上层结构施工。
业主对进度的追求使得无法按原做法施工,本论文以工程案例对深基坑换撑技术方案进行研究,解决了工期与换撑技术的冲突难题,为行业类似工程提供经验。
2 工程概况工程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工程由1栋23层塔楼、3层裙楼、2层地下室组成,建筑面积5.4万平米,建筑高度为99.9米。
周边为3至5层的居民房和厂房围绕。
基坑程近似三角形的不规则形状。
场地极其狭小,场内无法设置环形路,侧壁回填土非常困难。
基坑为灌注桩+内支撑支护形式。
工程正负零为11.1m (绝对标高,下同),支撑梁及冠梁顶标高为8.5m,负一层标高为5.9m(即换撑标高)。
换撑传力带设计为200厚C20素混凝土板带,工艺为做法,即完成支撑梁下一层侧壁后施工侧壁防水卷材,再施工砖墙和挤塑板双防水保护层,再分层回填土,最后浇筑素混凝土板,强度达到设计的80%才能拆除内支撑。
业主对进度追求使得结构施工必须连续,不得放缓。
若按传统方案施工换撑传力带,需要暂停主体结构施工,待侧壁拆模后进行打磨平整,封堵螺杆眼,施工侧壁防水,砌筑水泥磚保护层和安装挤塑板保护层,最后回填土压实后方可浇筑换撑混凝土板。
由于工地场地极其狭窄,回填土非常困难,会消耗较长时间。
按传统方案,主体结构需要滞后至少2个月,远不能够满足业主对工期的要求。
为满足业主要求,经研究修改换撑方案,改素混凝土板为钢筋混凝土梁式换撑方式,换撑梁和侧壁同时施工,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0%即可达到换撑条件,可拆除基坑内支撑,该方案得到设计院复核认可并出具设计变更。
模板支撑体系技术标准
模板支撑体系技术标准一、JGJ162-2008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5.1.6承重的支架柱,其荷载应直接作用于立杆的轴线上,严禁承受偏心荷载。
6.1.1应对模板和配件进行挑选、检测,不合格者应剔除,并应运至工地指定地点堆放。
6.1.9支撑梁、板的支架立柱安装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梁和板的立柱,纵横向间距应相等或成倍数。
2.钢管立柱底部应设垫木和底座,顶部应设可调支托,U型支托与楞梁两侧间如有间隙,必须楔紧,其螺杆伸出钢管顶部不得大于200mm,插入长度不得小于15mm,螺杆外径与立柱钢管内径的间隙不得大于3mm,安装时应保证上下同心。
3.在立柱底距地面200mm高处,沿纵横水平方向应按纵下横上的程序设扫地杆。
可调支托底部的立柱顶端应沿纵横向设置一道水平杆。
扫地杆与顶部水平杆之间的间距,在满足模板设计所确定的水平杆步距要求条件下,进行平均分配确定步距后,在每一步距处纵横向应各设一道水平杆。
当层高在8~20m时,在最顶步距两水平杆中间应加设一道水平杆;当层高大于20m时,在最顶两步距水平杆中间应分别增加一道水平杆。
所有水平杆的端部均应与四周建筑物顶紧顶牢。
无处可顶时,应于水平杆端部和中部沿竖向设置连续式剪刀撑。
4.钢管立柱的扫地杆、水平杆、剪刀撑应采用Φ48mm×3.5mm钢管,用扣件与钢管立柱扣牢。
钢管扫地杆、水平杆应采用对接,剪刀撑应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00mm,用两个旋转扣件分别在离杆端不小于100mm处进行固定。
5.梁下支撑立柱应设置纵横向扫地杆、水平杆与支撑体系连成一体。
6.2 支架立柱安装构造6.2.4当采用扣件式钢管作立柱支撑时,其安装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管规格、间距、扣件应符合设计要求。
每根立柱底部应设置底座及垫板,垫板厚度不得小于50mm。
2.钢管支架立柱间距、扫地杆、水平拉杆、剪刀撑的设置应符合本规范第6.1.9条的规定。
当立柱底部不在同一高度时,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应向低处延长不少于两跨,高低差不得大于1m,立柱距边坡上方边缘不得小于0.5m。
第5节应用支撑层
❖ 在内容管理引擎中,稿件审核有3种结果: ❖ • 审核通过 ❖ • 拒收 ❖ • 返回修改
信息发布
❖ 信息发布系统CMS主要面对两方面的应用,一是互联网门 户站点上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 二是应用在政务网的内网门 户和内部政务系统,实现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库的动 态信息发布
然后将该中间文件上传至Internet门户网站。经过进一步 编辑加工后进入Internet门户网站信息发布库进行发布。 (2)远程维护方式下的信息上报 ❖ 远程维护方式下,通过浏览器使用Internet门户网站提供 的远程录入模块直接录入内网门户网站信息采集库。
信息审核
❖ 为了保证信息发布的可靠性、安全性,通过采集和上报的 信息需要通过审核后才可以发布。
统一访问控制体系
❖根据基础平台安全管理框架,存取控制是和 具体应用功能绑定的,在功能模块开发时, 每个应用功能建立自己的用户角色,并在程 序中定义角色的访问能力和控制范围。
单点登陆技术(Single Sign-On)
❖ 单点登录(Single Sing-On,SSO)是指用户只需要进行 一次登录,就可以访问到所有的授权服务,在此条件下, 管理员无需修改或干涉用户登录就能方便地实施希望得到 的安全控制。
的一个网上资源自动采集、智能分类、自动入库、上网发 布和全文检索的系统软件。
信息采集(续1)
2.信息采集系统体系结构 信息采集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5.12所示。
图5.12 信息采集系统体系结构
信息采集(续2)
信息系统功能特点如下: ❖ 采用成熟高效的Spider算法,可以搜索各类复杂页面 ❖ 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抓取 ❖ 灵活的无限级分类管理 ❖ 分布式体系结构设计,支持同时抓取,并行搜索; ❖ 数据入库速度快,提供海量数据管理,支持远程数据维护; ❖ 提供对所下载信息资源的全文检索功能。
RFID技术参数
RFID技术参数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根本器件,该系统用于限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目录RF1.D的分类RFID根本技术参数RFID系统的组成RFID应用分析RF1.D技术及其开展历程RF1.D按应用频率的不同分为低频(1.F).高频(HF).超高频(UHF)>微波(MW),相对应的代表性频率分别为:低频135KHZ以下、高频13.56MHz、超高频860M~960MHz、微波2.4G,5.8G,RFID根据能源的供给方式分为无源RFID,有源RFID,以及半有源RFTD.无源RFID读写距离近,价格低;有源RFID可以提供更远的读写距离,但是需要电池供电,本钱耍更高一些,适用于远距离读写的应用场合.RFID根本技术参数可以用来衡量射频识别系统的技术参数比拟多,比方系统使用的频率、协议标准、识别距离、识别速度、数据传输速率、存储容量、防碰撞性能以及电子标签的封装标准等.这些技术参数相互影响和制约.其中,读写器的技术参数有:读写器的工作频率、读写器的输出功率、读写器的数据传输速度、读写器的输出端口形式和读写器是否可调等;电子标签的技术参数有:电子标签的能量要求、电子标签的容量要求、电子标签的工作频率、电子标签的数据传输速度、电子标签的读写速度、电子标签的封装形式、电子标签数据的平安性等.(1)工作频率工作频率是射频识别系统最根本的技术参数之一.工作频率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射频识别系统的应用范围、技术可行性以及系统的本钱上下.从本质上说,射频识别系统是无线电传播系统,必须占据一定的无线通信信道.在无线通信信道中,射频信号只能以电磁耦合或者电磁波传播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性能必然会受到电磁波空间传输特性的影响.从电磁波的物理特性、识读距离、穿透水平等特性上来看,不同射频频率的电磁波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低频和高频两个频段上.低频电磁波具有很强的穿透水平,能够穿透水、金属、动物等导体材料,但是传播距离比拟近.另外,由于频率比拟低,可以利用的频带窄,数据传输速率较低,信噪比拟低,容易受到干扰.相比低频电磁波而言,要得到同样的传输效果,高频系统的发射功率较小,设备比拟简单,本钱也比拟低.高频电磁波的数据传输速率较高,没有低频的信噪比限制.但是,高频电磁波的穿透水平较差,很容易被水等导体媒质所吸收,困此,高频电磁波对隙碍物的敏感性较强.(2)作用距离射频识别系统的作用距离指的是系统的有效识别距离.影响读写器识别电子标签有效距离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了以下因素:读写器的发射功率、系统的工作频率和电子标签的封装形式等.其他条件相同时,低频系统的识别距离最近,其次是中高频系统、微波系统,微波系统的识别距离最远.只要读写器的频率发生变化,系统的工作频率就会随之改变.射频识别系统的有效识别距离和读写器的射频发射功率成正比.发射功率越大,识别距离也就越远.但是电磁波产生的辐射超过一定的范围时,就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因此,在电磁功率方面必须遵循一定的功率标准.电子标签的封装形式也是影响系统识别距离的原因之一.电子标签的天线越大,即电子标签穿过读写器的作用区域内所获取的磁通量越大,存储的能量也越大.应用工程所需要的作用距离取决于多种因素:电子标签的定位精度;实际应用中多个电子标签之间的最小距离:在读写器的工作区域内,电子标签的移动速度.通常在RFn)应用中,选择恰当的天线,即可适应长距离读写的需要.例如,FastTrack传送带式天线就是设计安装在滚轴之间的传送带上,REID载体那么安装在托盘或产品的底部,以保证载体直接从天线上通过.(3)数据传输速率对于大多数数据采集系统来说,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当今不断缩短产品生产周期,要求读取和更新RFID载体的时间越来越短.①只读速率RFID只读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取决于代码的长度、载体数据发送速率、读写距离、载体和天线间载波频率,以及数据传输的调制技术等因素.传输速率随实际应用中产品种类的不同而不同.②无源读写速率无源读写RE1.D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决定因素和只读系统一样,不过除了要考虑从载体上读数据外,还要考虑往载体上写数据.传输速率随实际应用中产品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变化.③有源读写速率有源读写RFID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决定因素和无源系统一样,不同的是无源系统需要激活载体上的电容充电来通信,很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典型的低频读写系统的工作速率可能仅为IOO字节/s或200字节∕s.这样,由于在一个站点上可能会有数百字节数据需要传送,数据的传输时间就会需要数秒钟,这可能会比整个机械操作的时间还要长.EMS公司已经通过采用数项独到且专有的技术,设计出一种低频系统,其速率高于大多数微波系统.(4)平安要求平安要求,一般指的是加密和身份认证.对一个方案中的射频识别系统应该就其平安要求做出非常准确的评估,以便从一开始就排除在应用阶段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危险攻击.为此,要分析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平安漏洞,攻击出现的可能性等.(5)存储容量数据载体存储量的大小不同,系统的价格也不同.数据载体的价格主要是由电子标签的存储容量确定的.对于价格敏感、现场需求少的应用,应该选用固定编码的只读数据载体.如果要向电子标签内写入信息,那么需要采用EEPROM或RAM存储技术的电子标签,系统本钱会有所增加.基于存储器的系统有一个根本的规律,那就是存储容量总是不够用.毋庸置疑,扩大系统存储容量自然会扩大应用领域.只读载体的存储容量为20位,有源读写载体的存储容量从64B到32KB不等,也就是说在可读写载体中可以存储数页文本,这足以装入载货清单和测试数据,并允许系统扩展.无源读写载体的存储空间从48B到736B不等,它有许多有源读写系统所不具有的特性.(6)RFn)系统的连通性作为自动化系统的开展分支,RF1.D技术必须能够集成现存的和开展中的自动化技术.重要的是,REID 系统应该可以直接和个人计算机、可编程逻辑限制器或工业网络接口模块(现场总线)相连,从而降低安装本钱.连通性使RFID技术能够提供灵活的作用,易于集成到广泛的工业应用中去.(7)多电子标签同时识读性由于系统可能需要同时对多个电子标签进行识别,因此,对读写器提供的多标签识读性也需要考虑.这和读写器的识读性能,电子标签的移动速度等都有关系.(8)电子标签的封装形式针对不同的工作环境,电子标签的大小、形式决定了电子标签的安装和性能的表现,电子标签的封装形式也是需耍考虑的参数之一.电子标签的封装形式不仅影响到系统的工作性能,而且影响到系统的平安性能和美观.对射频识别系统性能指标的评估十分复杂,影响到射频识别系统整体性能的因素很多,包括了产品因素、市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RFID系统的组成为了仿真RF1.D系统的性能,建立如下图的仿真模型.图BFSK的误比特率分析仿真图①信源:是随机二进制发生器产生的数据,一方面作为输出信号,另一方面进入BFSK(二进制移频键控)基带调制器模块,对数据进行BFSK调制,输出信号.②信道:包括加性高斯白噪声产生器、多径瑞利衰落信道模块,信道模块首先在BFSK调制信号中引入衰落信号,然后在衰落信号中再叠加高斯白噪声.③信宿:BFSK基带调制器对接收信号进行调制,然后通过误码率计算器计算误码率.误码率产生一个三维向量,经选择器选择第一个元素,即误码率,作为输出信号送入工作区.其中主要模块的参数设置如表.表主要模块参数设置福炭总碑罂数名熟参数值加性箭新臼味声产生器Initia1.Seed67Signa1.1.oNoiseRa1.1.otSNR) inputsigna1.power(W)1寓校瑞利竞落信道模块组揖3湍fMawiEuri1.DfippIursJiiIi FdSamp1.edme 1./BiiRate/SimpIePerSyrnhu1De1.ayV歌tor<5}0UiinVectw[07]Marma1.izcgainvcciorOdBOvera1.1.朗nIni1.ia1.Stcd67RFID应用分析RFID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组成愉出到工作白多桧瑞利衰落加性高所门耍卅RISKf⅛m产生器⅛tΦ*TM2SErmfRa½CBgk1.lIQn次刊本件H罪RFID(无线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是一种采用射频技术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其工作原理是:标签进入磁场后,如果接收到阅读器发出的特殊射频信号,就能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即PaSSiVe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即ACtiVe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解决方案包括标签设计及制作工艺、天线设计、系统中间件研发、系统可靠性研究、读卡器设计和示范应用演示六局部.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限制治理和身份认证等多个领域,而在仓储物流治理、生产过程制造治理、智能交通、网络家电限制等方面更是引起了众多厂商的关注.RFID技术的三层结构RFID技术分为三个层次,即支撑层、根底层和应用层.支撑层技术主要是指RFID的芯片技术,包括标签芯片的设计工艺、加工工艺、封装工艺以及天线的印刷工艺,阅读器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设计也不可无视.应该说,支撑层技术实际上是RFID应用的原动力.根底层技术主要是指不同场景下的应用环境构造,包括标签信息的写入读出、和对象捆绑,阅读器内部设计和嵌入式系统编程等.根底层技术也是RFID技术和市场应用的结合点和桥梁.应用层技术主要是指后台软件对信息的进一步分析、判断和处理,包括了数据跟踪、数据挖掘和信息共享等内容,这也是RF1.D技术跃升为“物联网〃的重要前提之一.由于可以对标签内的信息进行重新写入,因此RFTD不再是一个静态的货物标识,它反映了货物和货主之间的互动作用,并且RFTD的动态作用又使得RFID和企业和社会之间能够保持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RFID代表了现代工业社会对生产、运输、销售到消费的全方位信息处理及效劳过程.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以一个标签中储存的产品信息为线索,追踪一个信息流是如何在物流应用中起到作用的.在这里,我们实际上暂时抛开了支撑层硬件技术,而只是在根底层和应用层两个技术层次上进行探讨.当然,支撑层技术并非不重要,相反我们已经在诸如汽车、、DVD等行业尝到了苦头.但是从这个角度,我们便可以和国外的大公司大企业站在同一个高度上思考问题.首先还是要有标准.标准定义了产品信息的编码标准,并为该件产品赋予一个排他的代码,这就是信息流的源泉.接着,这个代码被写入RFID标签中,并在未来反复被阅读器读出.如果阅读器没有和外部网络连接,那么信息流的传递到阅读器便告一段落,实现的是货品检查、简单销售等作用.更多情况下阅读器读出的信息流会传递到和之连接的互联网上,通过物联网的时空模型对其离散时空信息进行连续化,再以Web效劳作为解决方案提供注册、搜寻、交换和使用该信息流的标准,并为产品-消费链提供高层信息的协同处理机制,实现物品跟踪、物流运输、资产治理、售后效劳等作用.如果能够再进一步进行数据挖掘,还可以实现更加丰富的作用.在这个信息流传递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标准,比方描述阅读器和标签之间的交互标准EPCTagDataStandards,描述阅读器和互联网之间的交互标准PM1.CoreSpecification.RFID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样重耍.我们需耍选择那些应用广泛、具备较强实力、单件货品价格校高、个性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烟草、集装箱码头、图书出版业、图书馆、家电制造业、海关行李托运等领域进行推广.至于应用的具体时间,大家的心里却都在打鼓.一方面有人认为RFID技术的行业级推广应用已经迫在眉睫,任何人都无法对它无动于衷;而另一种观点却又异常冷静,认为RFID技术的全面应用至少需要10年时间.Gartner甚至认为“RFID技术在短期内将不会到达人们对它的期望,RFID将经历不可防止的失望〃.问题尚存尽管应用前景美好,但目前RFn)的应用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是本钱、标准和技术.本钱.RFID推广应用的“瓶颈〃之一,就是电子标签的价格相对较高(相对条码标签而言).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想要一家企业难堪,只要问它一个问题足矣,这就是本钱.市场对于标签本钱的追求总是没有尽头,从20美分到10美分,现在又到了5美分,也许还会更低.对于不同功率以及不同性能的RFID系统,其读写距离不同,电子标签产品价位也大不相同.在我国,国产RFTD公司生产的产品中,低频无源电子标签价格大约为2元人民币/张,中频无源电子标签价格大约为4元人民币/张,高频无源电子标签产品目前尚未出现.在国外企业中,T1.公司的RF1.D产品的性能走在了同类产品的前列,它目前能够提供的远距离无源低频电子标签的最低售价为25美分左右(其最远读写距离能到达1米左右).虽然有关公司声称,当RFID大规模应用后,电子标签价格能够降到5美分左右,但如果加上阅读器及后端软件系统,RFID系统的投入相对条形码系统要高得多.由此可以看出本钱是影响RFn)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我想它不是惟一因素.无论是国家政策导向还是企业自身开展都要意识到这一点,如果等到标签本钱降到几分钱人民币的时候再投入,时机已经错过.标准.标准之争也就是利益之争,甚至可以说是国家利益之争.标准确实定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层面问题的解决,更依赖于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到目前为止,各个RFID企业所采用的大多是专有技术,所使用的频率、编码、存储规那么,以及数据格式等都不尽相同.阅读器和标签不能通用,企业和企业之间就无法顺利进行数据交换和协同工作,从而把RFTD技术的应用范围局限在了某个企业的内部.要实现“物联网”的设想,就必须制定一个和互联网相类似的、详细的、统一标准而且开放的技术标准.国外几种标准之间的明争暗斗,也使得中国RFID国家标准工作组左右为难.美国使用915MHz,欧盟要求868MHZ,而日本定为950MHZ〜956MHZ,中国标准那么还是一个未知数.也许为了和国际兼容,我们还要考虑一个多频技术的问题.但是这势必又将提升芯片的本钱,产生新的问题.正是由于国际上存在着这些不确定因素,所以中国国家标准迟迟无法揭开面纱,而EPC和RFID政策白皮书也仍在观望阶段.从某种角度上说,一部标准就是其所在领域内的宪法,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法律效力.一方面,其他的法规和法律性文件,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不得和宪法相抵触;另一方面,宪法的原那么精神也只有通过普通法律、法规的具体化才能有效实施.这就涉及到标准背后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环节,即对建立一套技术评测体系的需求.建立这样一套体系的意义有三:一是在于通过分析测试环境,对RFID技术进行详细的评测,同时收集现有RFID系统在各种不同应用环境下的根本数据及存在问题,并指明进一步技术攻关的方向;二是将分析测试环境直接和典型行业应用相结合,向全行业展示应用解决方案;三是成为一个RFn)的标准验证平台供中国国家标准的设计、校验和评估应用.技术.短时间内技术上是不易取得突破的.但是和前面的本钱问题和标准问题相比,它又是最容易突破的.比方标签的制作工艺、射频传输距离、读出数据识别率、中间件、设备小型化等方面,前期的工作都已经打下了一定的根底.应该说,现在的资金投入已经可以取得回报了.此外,虽然在RFID电子标签的单项技术上已经趋于成熟,但在集成应用中还需要攻克大量的技术难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识别率.不同性质的物品对无线电信号的干扰是不同的,通常,纸质、木质产品、农产品等对电磁信号的影响很小,在这种情况下,RFID标签的准确识别率可以到达90%以上,但是,由于液体和金属制品等对无线电信号的干扰很大,RFTD标签的准确识别率目前只有80[%]左右一一离“放心使用〃的要求相去甚远.离大规模实际应用所要求的成熟程度尚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技术人员的进一步攻关,同时也需要研究开发一套先进的、有典型情景的技术测试平台和完整的示范应用框架,为科技人员的技术开发和产品验证服务.不管是技术还是应用,实际上都是环环相扣.推动产业的全面开展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就像科技部马颂德副部长在大连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授牌仪式上所说的,“和传统产业相比,世界各国在新型产业技术上的差距不大.重要的是协调开展问题.任何一个环节的停滞都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开展.〃我们在进一步研究RFID相关技术、推动RFID行业应用的同时,更要注重RFID的产业布局.在RFID领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我们坚信,它的未来不是梦!EPC和RFIDEPC系统是在计算机互联网和射频技术RFID的根底上,利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编码技术给每一个实体对象一个惟一的代码,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物联网一一“Internetofthings〃.它将成为继条码技术之后出现的又一项变革商品零售结算、物流配送及产品跟踪治理模式的新技术.EPC/RFID技术的核心就是数据采集、数据跟踪、数据挖掘、信息共享.中国政府部门目前已经把数据资源建设和信息共享作为我国信息化开展的核心问题来看待.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正在起草的“37号文件〃,目的就是为了推动数据目录和数据交换体系的建设.应当注意到,EPC系统并不能完全等同于RFID系统.前者是一个复杂、全面、综合的系统,包括RF1.D标签、EPC编码、互连网络、通信协议等,RFID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局部.而EPC也只是RF1.D技术的应用领域之一,只有特定的低本钱RFID标签才适合EPC系统.通过进一步扩展基于无线射频原理的其他应用方向,我们还可以在诸如传感器网络、射频存储等领域开展有效的工作.但不管是EPC系统还是RFID技术,都还是襁褓中的婴儿,距离全面走向市场还有很长一段路.RF1.D技术及其开展历程射频识别技术RF1.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即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进行识别.一个典型的RFID系统一般由RF1.D标签、读写器以及计算机系统等局部组成.其中RF1.D标签中一般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编码数据,用来唯一标明标签所附着的物体.和传统的识别方式相比,RFID技术不用直接接触、光学可视、人工干预即可完成信息输入和处理,且操作方便快捷,能够广泛应用于生产、物流、交通、运输、医疗、防伪、跟踪、设备和资产治理等要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应用领域,并被认为是条形码标签的未来替代品.RF1.D系统的工作原理是:读写器通过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RFID标签进入读写器工作场时,其天线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使RFID标签被激活并向读写器发送出自身编码等信息;读写器接收到来自标签的载波信号,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后送至计算机主机进行处理;计算机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标签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进行相应的处理和限制,发出指令信号;RF1.D标签的数据解调局部从接收到的射频脉冲中解调出数据并送到限制逻辑,限制逻辑接收指令完成存储、发送数据或其他操作.RF1.D技术的开展最早可以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时它被用来在空中作战行动中进行敌我识别.从历史上看,RFID技术的开展根本可按10年期划分为几个阶段(参见下表).因此RFn)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技术.从分类上看,经过多年的开展,13.56MHz以下的RF1.D技术己相对成熟,目前业界最关注的是位于中高频段的RFID技术,特别是860MHZ-960MHz(UHF频段)的远距离RFID技术开展最快;而2.45GHZ和5.8GHz 频段由于产品拥挤、易受干扰、技术相对复杂,其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探索的阶段.RF1.D技术开展的历程全球RFID产业开展现状从全球来看,美国已经在RF1.D标准的建立,相关软硬件技术的开发、应用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欧洲RFID标准追随美国主导的EPCg1.oba1.标准.在封闭系统应用方面,欧洲和美国根本处在同一阶段.日本虽然已经提出UID标准,但主要得到的是本国厂商的支持,如要成为国际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韩国政府对RFID给予了高度重视,但至今韩国在RFID标准方面仍模糊不清.★美国在产业方面,门、Inte1.等美国集成电路厂商目前都在RFID领域投入巨资进行芯片开发.Symbo1.等已经研发出同时可以阅读条形码和RF1.D的扫描器.IBM、微软和HP等也在积极开发相应的软件及系统来支持RF1.D的应用.目前,美国的交通、车辆治理、身份识别、生产线自动化限制、仓储治理及物资跟踪等领域已经开始应用RFID技术.在物流方面,美国已有100多家企业承诺支持RFID应用,其中包括:零售商沃尔玛,制造商吉列、强生、宝洁,物流行业的联合包裹效劳公司以及国防部的物流应用等.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是RFn)应用的积极推动者.根据美国防部的合同规定,2004年10月1日或者2005年1月1日以后,所有军需物资都要使用RFID标签;美国食品及药物治理局(FDA)建议制药商从2006年起利用RFID跟踪最常造假的药品;美国社会福利局(SSA)于2005年年初正式使用RFID技术追踪SSΛ各种表格和手册.★欧洲在产业方面,欧洲的Phi1.iPs、STMiCroeIeCtroniCS在积极开发廉价RF1.D芯片;Checkpoint在开发支持多系统的RF1.D识别系统;诺基亚在开发能够基于RFID的移动购物系统;SAP那么在积极开发支持RF1.D的企业应用治理软件.在应用方面,欧洲在交通、身份识别、生产线自动化限制、物资跟踪等封闭系统和美国根本处在同一阶段.目前,欧洲许多大型企业纷纷进行RFID的应用实验.例如,英国的零售企业TeSCo 最早于2003年9月结束了第一阶段试验.试验由该公司的物流中央和英国的两家商店进行,试验主要对物流中央和两家商店之间的包装盒及货盘的流通路径进行追踪,使用的是915MHz频带.★日本。
支撑体系技术标准
模板支撑体系技术标准一、JGJ162-2008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6.1.1应对模板和配件进行挑选、检测,不合格者应剔除,并应运至工地指定地点堆放。
1.梁和板的立柱,纵横向间距应相等或成倍数。
2.钢管立柱底部应设垫木和底座,顶部应设可调支托,U型支托与楞梁两侧间如有间隙,必须楔紧,其螺杆伸出钢管顶部不得大于200mm,插入长度不得小于15mm,螺杆外径与立柱钢管内径的间隙不得大于3mm,安装时应保证上下同心。
3.在立柱底距地面200mm高处,沿纵横水平方向应按纵下横上的程序设扫地杆。
可调支托底部的立柱顶端应沿纵横向设置一道水平杆。
扫地杆与顶部水平杆之间的间距,在满足模板设计所确定的水平杆步距要求条件下,进行平均分配确定步距后,在每一步距处纵横向应各设一道水平杆。
当层高在8~20m时,在最顶步距两水平杆中间应加设一道水平杆;当层高大于20m时,在最顶两步距水平杆中间应分别增加一道水平杆。
所有水平杆的端部均应与四周建筑物顶紧顶牢。
无处可顶时,应于水平杆端部和中部沿竖向设置连续式剪刀撑。
4.钢管立柱的扫地杆、水平杆、剪刀撑应采用Φ48mm×3.5mm钢管,用扣件与钢管立柱扣牢。
钢管扫地杆、水平杆应采用对接,剪刀撑应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00mm,用两个旋转扣件分别在离杆端不小于100mm处进行固定。
5.梁下支撑立柱应设置纵横向扫地杆、水平杆与支撑体系连成一体。
6.2 支架立柱安装构造1.钢管规格、间距、扣件应符合设计要求。
每根立柱底部应设置底座及垫板,垫板厚度不得小于50mm。
当立柱底部不在同一高度时,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应向低处延长不少于两跨,高低差不得大于1m,立柱距边坡上方边缘不得小于0.5m。
3.立柱接长严禁搭接,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相邻两立柱的对接接头不得在同步内,且对接接头沿竖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不宜大于步距的1/3。
4.严禁将上段的钢管立柱与下段钢管立柱错开固定于水平杆上。
第5章支撑层技术介绍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云计算的技术层次
服务接口(服务接口、服务注册、服务查找、服务访问)
云 服 务 集 合 中 的 子 服 务
服务管理中间件(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安全管理、映像管理)
武汉理工大学物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数据、软件在云端(服务器端)
云计算模式下,用户的所有数据直接存储在云端 ,在需要的时候直接从云端下载使用;用户使用 的软件由服务商统一部署在云端运行,软件维护 由服务商来完成,当个人计算出现故障或崩溃, 也不会影响该用户对其软件的试用,用户只需要 换个PC就可以继续自己的工作,包括文档实时编 辑和协作开发等。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5.2 云技术
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服务方式,将传 统的以桌面为核心的任务处理转变为以网 络为核心的任务处理,利用互联网实现自 己想要完成的一切处理任务,使网络成为 传递服务、计算力和信息的综合媒介,真 正实现按需计算、多人协作。
物联网工程技术 第5章 支撑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2011.9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第5章 支撑技术
5.1 物联网中间件 5.2 云计算 5.3 GIS与GPS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高层钢结构施工牵引与支撑技术
高层钢结构施工牵引与支撑技术一、介绍高层钢结构的施工对于一个城市的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够为城市增添独特的景观,还能提供更多的办公和居住空间。
然而,在高层钢结构的施工过程中,牵引与支撑技术的运用则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层钢结构施工牵引与支撑技术进行论述。
二、牵引技术的重要性在高层钢结构的施工过程中,牵引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牵引技术可以帮助将高层钢结构从地面逐步提升到目标高度,实现施工的顺利进行。
牵引技术的成功运用,不仅可以确保高层钢结构的安全,还能大大提高施工速度。
三、牵引技术的实施方式牵引技术的实施方式有多种,如主动牵引和被动牵引。
主动牵引是通过专门的牵引设备,对高层钢结构进行推拉,使其逐步升高。
被动牵引则通过在建筑物内部设置钢丝绳等材料,利用自重和吊点的作用,实现钢结构的牵引。
不同的牵引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施工情况选择使用。
四、牵引技术的优势相比传统的施工方式,牵引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
首先,牵引技术能够提高施工速度,减少了人工搬运的时间和成本。
其次,牵引技术能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降低了对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此外,牵引技术还可以增加施工的安全性,减少事故的发生。
五、支撑技术的重要性在高层钢结构施工过程中,支撑技术的运用同样不可或缺。
支撑技术能够为高层钢结构提供稳定的支撑,保证其安全施工。
高层钢结构施工中,支撑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减少结构变形和振动,确保施工质量。
六、支撑技术的实施方式支撑技术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如钢管支撑、脚手架支撑等。
钢管支撑是通过将钢管垂直放置在高层钢结构的周围,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撑体系。
脚手架支撑则是通过在高层钢结构周围搭建脚手架,提供支撑和作业平台。
不同的支撑技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七、支撑技术的优势支撑技术的使用可以带来多重优势。
首先,支撑技术能够保证高层钢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因振动和变形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其次,支撑技术可以提供施工作业平台,方便施工人员的作业,提高工作效率。
人工智能 数字化底层技术 支撑
人工智能数字化底层技术支撑一、引言人工智能(AI) 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数字化底层技术的支撑。
这些技术包括数据采集与存储、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传感器技术、5G与物联网、标准化与安全,以及交叉领域融合创新等方面。
它们共同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和发展平台。
二、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数据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AI的性能。
数据采集技术负责从各种源头获取数据,而数据存储技术则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访问性。
对于大规模的AI应用,高效的数据采集和存储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三、云计算与边缘计算云计算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使得AI能够处理大规模的数据并做出实时的决策。
而边缘计算则将计算和数据存储的能力从中心转移到设备的边缘,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和效率,使得AI能够在实时环境中做出快速响应。
四、大数据处理与分析大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而大数据分析则利用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为AI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和决策依据。
五、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是AI的核心技术,它们使得计算机能够从数据中自我学习并改进。
机器学习使得计算机能够根据已有的数据进行预测和决策,而深度学习则进一步提高了这种能力,使得计算机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问题。
六、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为AI提供了感知世界的能力。
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如摄像头、雷达、超声波等,能够感知并获取环境中的信息,为AI提供了输入数据。
七、5G与物联网5G和物联网技术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为AI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通过将这些技术与AI结合,我们可以实现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各种应用。
八、标准化与安全随着AI的广泛应用,标准化和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要。
标准化可以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而安全技术则保护了数据和系统的完整性。
在发展AI 的同时,我们必须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简析厂房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简析厂房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摘要: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厂房建设,尤其是大型厂房建设越来越多,那么厂房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技术厂房建设中,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技术是一个关键的工程技术,它对于建筑质量、安全性和施工进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大型厂房建设中,常常需要使用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并且可以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和施工要求,但其施工的复杂性和工艺难度较大。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如BIM建模和智能监控系统,可以更好地提高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技术的精准性和可预测性,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质量管理和安全控制。
本文对厂房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厂房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技术智能化发展趋势,希望对厂房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技术的提高有所帮助,未来厂房的安全建设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关键词:厂房;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智能化;趋势引言随着工业集中化的发展,大型厂房的建造越来越多,为此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技术作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其应用主要用于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空间的混凝土结构施工,以确保混凝土浇筑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该技术在厂房建设的应用中比例不断增加,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技术在现代厂房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研究其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其对厂房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后续良好使用,有着重要意义。
1工程概况本项目为惠科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主厂房,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经济开发区苏滁大道。
目占地约873.83亩,总建筑面积约96万平米。
分主厂房、附属配套、生活区三宗地,宗地之间有市政道路相隔。
采用a-Si技术,月产15万片玻璃基板。
本工程FAB主厂房属于A标段,建筑面积约63万平米。
建筑最高46.2m(屋脊),4层,长427.45m×宽361.8m。
层高1F--6.5m、2F--14.2m、3F—7m、4F13.5m(钢屋架下弦至4F楼面)。
本单体工程采用钢筯混凝土框架结构。
后浇带铝模独立支撑体系技术
后浇带铝模独立支撑体系技术[摘要]详细介绍了后浇带铝模独立支撑体系技术。
实践证明,该施工工法经济性能优良,可为同类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后浇带铝模独立支撑体系;木模板和铝模板相结合的工艺1 前言传统木模支架搭设的独立支撑体系对材料消耗量大、而且影响地下室后浇带周边区域施工、也不利于控制其材料周转,占用大量的木模、木枋、架管、扣件、顶托等施工材料。
因此,新材料运用,积极推广“零星铝模”,对后浇带配用专用铝模,该施工技术既增强了后浇带部位美观,又缩短了施工技术间歇时间,满足了承载力稳定性,节约了大量支架搭设材料,该铝模可以重复利用,从而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2 技术特点2.1采用专用铝模后浇带独立支撑体系,板面及梁底采用铝模平面配模,板下使用两列单顶支撑,单顶为伸缩套管形式,外管截面φ60×2.5mm,内管截面φ48×2.75mm,单顶1.8m高度位置附有轮扣,两根单顶之间连接一道横杆,单顶上部可采用传统架管进行加固,固顶侧面连接角铝,梁侧及梁板接口处狭小空间采用木模,角铝顶边距离板底 15mm,可供木模伸入。
3 适用范围本技术适用于所有后浇带的部位,提高施工效率。
4 工艺原理板面及梁底采用铝模平面配模,板下使用两列单顶支撑,单顶为伸缩套管形式,外管截面φ60×2.5mm,内管截面φ48×2.75mm,单顶1.8m高度位置附有轮扣,两根单顶之间连接一道横杆,单顶上部可采用传统架管进行加固,固顶侧面连接角铝,梁侧及梁板接口处狭小空间采用木模,角铝顶边距离板底 15mm,可供木模伸入,实现满足后浇带独立支撑体系的承载力要求,同时到达砼强度快拆要求,具备循环施工利用分段的施工技术。
利用其刚度确保架体整体稳定性,保留后浇带独立支撑进行施工。
5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5.1.1图工艺流程5.2 操作要点5.2.1模板的支设板面铺设铝模平面配模,板下使用两列单顶支撑,单顶之间连接一道横杆。
ro反渗透膜的层结构
ro反渗透膜的层结构一、引言ro反渗透膜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高效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海水淡化、废水处理等领域。
ro反渗透膜的层结构是实现其分离功能的关键,本文将对ro反渗透膜的层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二、支撑层ro反渗透膜的支撑层是整个膜的主要支撑结构,起到支撑和保护薄膜层的作用。
支撑层通常采用聚酰胺或聚酰亚胺材料,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耐化学性能。
支撑层的厚度一般在50-100微米之间,可以有效防止薄膜层的破裂和变形。
三、薄膜层ro反渗透膜的薄膜层是实现分离的关键部分,其主要由半透膜材料构成。
薄膜层的选择对于膜的分离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薄膜材料有聚醚砜、聚醚酮、聚酰胺等。
薄膜层的厚度一般在0.1-0.5微米之间,能够有效截留溶质和溶剂中的离子、颗粒等物质,实现分离和浓缩的目的。
四、中间层ro反渗透膜的中间层是位于支撑层和薄膜层之间的一层材料,主要用于增强膜的分离性能和稳定性。
中间层通常由聚醚砜、聚酰胺等材料构成,具有较好的渗透性能和抗污染能力。
中间层的厚度一般在10-50微米之间,能够增加膜的抗污染性能,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五、包裹层ro反渗透膜的包裹层是位于薄膜层外侧的一层材料,主要用于保护薄膜层免受机械损伤和化学腐蚀。
包裹层通常采用聚酰胺、聚乙烯等材料,具有较好的耐化学性和机械强度。
包裹层的厚度一般在5-20微米之间,能够有效保护薄膜层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六、总结ro反渗透膜的层结构是实现其分离功能的关键,包括支撑层、薄膜层、中间层和包裹层。
支撑层起到支撑和保护薄膜层的作用,薄膜层实现物质的分离和浓缩,中间层增强膜的分离性能和稳定性,包裹层保护薄膜层免受损伤和腐蚀。
这些层结构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实现了ro反渗透膜的高效分离和浓缩功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ro反渗透膜的层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改进,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底层中间件持续走稳
• 应用服务器基本上继承了交易中间件和消息中间件的功能 特性,在采用B/S结构及非传统编程语言(C、C++等)的 应用中,应用服务器逐渐蚕食了交易中间件及消息中间件 的一部分市场。
云计算的体系结构
云用户端 管理系统
拟化技术扩展每一个服务器的能力,将各自 的资源通过云计算平台结合起来,提供超级 计算和存储能力。
部署工具
服务器集群
服务目录
资源监控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 云用户端:提供云用户请求服务的交互界面,也是用户使 用云的入口。用户通过Web浏览器可以注册、登录及定制 服务、配置和管理用户。打开应用实例与本地操作桌面系 统一样。 • 服务目录:云用户在取得相应权限(付费或其他限制)后 可以选择或定制的服务列表。以在云用户端界面生成相应 的图标或列表的形式展示相关的服务,云用户也可以对已 有服务进行退订的操作,即对自己的服务目录进行维护。 • 管理系统和部署工具:提供管理和服务。管理云用户,管 理用户授权、认证,登录控制;管理可用计算资源和服务 。接收用户发送的请求,根据用户请求并转发到相应的应 用程序;调度资源智能地部署资源和应用,动态地部署、 配置和回收资源。
HaaS,服务器集群及硬件检测等四层模型
云服务集合中的子服务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层次是可以分割的,即某一层可以单独完成一项用户 的请求而不需要其他层为其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云计算的技术层次
处理流 物联网中间件通常采用程序逻辑及存储转 发的功能来提供顺序的信息流,具有数据 流设计与管理的能力。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5.1.3 物联网中间件的发展
1. 2. 3. 4. 5. 需求导致技术格局多样化 底层中间件持续走稳 高层中间件成为市场新宠 新技术与产品的推出速度放缓 实用化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云计算的特点
虚拟化技术 现有的云计算平台的最大的特点是利用软 件来实现硬件资源的虚拟化管理、调度及 应用。 灵活定制 在云计算时代,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或喜好定制相应的服务、应用及资源,云 计算平台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来部署相应 的资源、计算能力、服务及应用。
• 交易中间件在对效率、可靠性等方面要求严格的关键任务 系统中仍具有明显优势,在金融、电信、证券等许多行业 的核心业务系统中仍将占有重要地位。
• 消息中间件的定位、功能及稳定性非常出色,在需要数据 可靠传输的系统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 数据访问中间件大都由数据库厂商随数据库产品一起提供 。中间件与数据库之间的接口标准,如XA及JDBC、ODBC 等已经非常成熟。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数据、软件在云端(服务器端)
云计算模式下,用户的所有数据直接存储在云端,在需要 的时候直接从云端下载使用;用户使用的软件由服务商统 一部署在云端运行,软件维护由服务商来完成,当个人计 算设备出现故障或崩溃,也不会影响该用户对其软件的使 用,用户只需要换个PC就可以继续自己的工作,包括文档 实时编辑和协作开发等。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 资源监控:监控和计量云系统资源的使用 情况,以便做出迅速反应,完成节点同步 配置、负载均衡配置和资源监控,确保资 源能顺利分配给合适的用户。
• 服务器集群:虚拟的或物理的服务器,由 管理系统管理,负责高并发量的用户请求 处理、大运算量计算处理、用户Web应用服 务;云数据存储时采用相应数据切割算法 实现并行方式上传和下载大容量数据。
超强的计算和存储能力
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采用任何设备登录云计 算系统后就可以进行计算服务;云计算云端由成千上万台 甚至更多服务器组成的集群,具有无限空间、无限速度。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是一个强大的“云”网络,连 5.2.2 云计算架构 云计算平台 接了大量并发的网络计算和服务,可利用虚
/foo/bar
Chunk 2ef0
GFS数据块服务器 Linux文件系统 标注: 数据信息 控制信息
GFS数据块服务器 Linux文件系统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3)分布式结构化的数据表Bigtable
Bigtable客户端 Bigtable主服务器 执行元数据操作 及负载平衡 Bigtable客户端 程序库 执行open() 操作 Bigtable子表服务器 处理数据
用户端与云端交互操作的入口,可以完成用户或服务注 册,定制和使用服务。
服务接口(服务接口、服务注册、服务查找、服务访问)
云 服 务 集 合 中 的 子 服 务
对标识、认证、授权、目录、安全性等服务实现标准化的操作,为应用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程序接 口和协议,隐藏底层硬件、操作系统和网络的异构性,统一管理网络资源。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5.2.3 典型的云计算平台 Google云计算平台 (1)MapReduce分布处理技术 (2)Google文件系统GFS
应用程序 GFS客户端 (chunk句柄,chunk位置) (文件名,chunk索引) GFS主服务器 文件命名空间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5.1 物联网中间件
5.1.1 物联网中间件的作用
应用系统
业务系统集成 EAI/BPM
IOT中间件
非常重要 不可缺少
RFID等各类 传感设备
1. 控制RFID读写设备按照 预定的方式工作,保证不 同读写设备之间能够很好 地配合协调; 2. 按照一定的规则筛选过滤 数据,筛除冗余数据,将 有效的数据传送给后台的 应用系统。
服务管理中间件(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安全管理、映像管理)
通过软件技术来实现相关的虚拟化功能,包括虚拟环境、 虚拟系统、虚拟平台。
虚拟化资源(计算资源池、网络资源池、存储资源池、数据库资源池)
通过现有网络技术和并行技术、分布式技术将分散的计算机组成 一个能提供超强功能的集群用于云计算和云存储等。
物理资源(服务器集群、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数据库)
物联网工程技术 第5章 支撑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2011.9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第5章 支撑技术
5.1 物联网中间件 5.2 云计算 5.3 GIS与GPS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5.1.2 物联网中间件的特点 独立于架构
物联网中间件介于RFID读写器与后端应用程序之 间,独立于它们之外,它能够与多个RFID读写器 、多个后端应用程序进行连接,以减轻架构与维 护的复杂性。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1. 技术格局多样化
• 由于不同类型的应用系统需要不同的中间件技术以及应用 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了中间件技术的多样化发展。 • 一类是底层中间件,用于支撑单个应用系统或解决单一类 问题,包括交易中间件(TPM)、应用服务器(WAS)、 消息中间件(MOM)、数据访问中间件(UDA)等; • 另一类是高层中间件,更多用于系统整合,包括企业应用 集成中间件(EAI Suites)、工作流中间件(Workflow)、 门户中间件(Portal)等,它们通常会与多个应用系统打 交道,位于系统的较高层次,并基于底层中间件运行。 • 这些种类的中间件将根据应用的场景及发展轨迹的不同, 将继续保持多样化发展,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格局。
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自动处理失败节点;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 中心,有全世界最专业的团队管理信息,有全世 界最先进的数据中心保存数据,严格的权限管理 策略;数据有多个副本备份。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高性价比 云计算对用户端的硬件设备要求最低,使 用起来也最方便,软件不用购买和升级只 需定制就可以了,而服务器端也可以用价 格低廉的PC组成云,而计算能力却可超过 大型主机,而用户在软硬件维护和升级上 的投入大大减少。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系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3. 高层中间件成为市场新宠
• EAI软件、工作流系统、Portal等已经逐渐成为行 业应用的新宠。这些新的中间件通常都不是单一 的中间件产品,而是多种中间件技术的融合,需 要融合消息传输、事务处理、流程整合、构件化 、应用服务器等中间件技术。 • Web Service技术将融合到应用服务器、EAI软件、 工作流系统、Portal等中间件软件中。由于这些中 间件技术更加复杂,更加贴近应用,因此需要更 多的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