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万壑.hè江渚.zhě霜鬓.bìn 鱼凫.fúB.猿猱. náo 崔嵬.wěi 咨嗟.jiē商贾.gǔC.锦瑟.sè浣.女huàn 阑.干lán 惘.然 wǎngD.嘲哳..zhāozhā纶.巾guān 幽咽.yè霓裳.shang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新版《红楼梦》的热播,引发人们对剧中演员的气质、服装、对白等问题的诸多争议,在这些赞与批之间,导演李少红体味着人间的温情。
B.对亚运火炬是否在境外传递的问题,广州亚组委执委会讨论决定,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广州亚运火炬传递只在中国境内进行。
C.菲律宾多年来经济发展缓慢,国家对警队的投入不足,致使警队能应对“恐怖事件”的先进设备非常奇缺,警察处理“恐怖事件”的能力不足。
D.2010年8月8日,甘肃南部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在遇难的150多人中有70多人伤情严重,另有2000多人失踪。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文化”。
,,,,。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①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②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其名誉。
③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④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⑤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A.①③②⑤④ 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⑤③④ D.②①③④⑤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
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
太后出宫人以.之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
广东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广东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一组是 ( )A.公姥(mǔ)逡巡(qūn)遗施(wèi)海市蜃楼(shèn)B.懵懂(méng)雾霭(ǎi)城隅(yú)浑浑噩噩(è)C.混淆(xiāo)笑靥(yè)驰骋(pìng)夙兴夜寐(sù)D.抨击(pēng)悭吝(qiān)提供(gōng)人才济济(jǐ)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感慨偿试弃秽沧翠欲滴B.踟蹰骚乱贿赂骁勇善战C.倔强黯然愆期度日如年D.谗言伶俜归咎乳臭未干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组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从手法上分有赋、比、兴,合称为“六义”。
B.《离骚》是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所作,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抒情诗。
C.毛泽东诗句“唐宗宋祖略逊风骚”中的“风骚” 是“文采、才情”之意。
其实它分别源于《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风、骚”还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D.《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它与南朝的《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4.下列多义词解释正确的一项()A.区区:何乃太区区:见识短浅B.适:始适还家门:适合感君区区怀:宽阔适得府君书:刚才C.谢:谢家来贵门:辞别D.量:作计何不量:估计多谢后世人:告诉人事不可量:限量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B.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C.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D.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6.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B.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C.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D.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7.下列对“相”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儿已薄禄相:相貌B.会不相从许:偏指一方,这里指代仲卿C.叶叶相交通:相互D.嬉戏莫相忘:互相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爱而不见B.指九天以为正兮C.躬自悼矣D.终老不复取9.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孔雀东南飞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B.自名秦罗敷名:用作动词,取名,名叫C.足以荣汝身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荣耀”D.三岁食贫贫:形容词用作名词,可译为“贫苦的生活”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无论是在年轻时那段生活艰难的岁月,还是幸福的晚年,他都和老伴相濡以沫,牵手走过来了。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清远市一中实验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德治”传统在社会治理问题上,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德治传统。
德治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尧舜时代。
关于德治的记载,最早成书于周代的《诗经》《尚书》中。
《诗经》不少诗篇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的思想,《尚书》中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命题。
要保住天命,就必须敬德,以祈天永命,勤政爱民,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
德治思想的另一含义是“明德慎罚”。
提倡德治并非不要刑罚,而是强调实施教化,先教后罚,以刑辅德,不专以刑杀立威。
“明德慎罚”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治国的基本理念。
孔子继承周代的德治思想,强调治国要以礼乐为核心,突出教化作用。
社会秩序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是孔子希望通过德治达到的理想状态。
德治思想是“周孔之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政治家、思想家不断探索,深化了德治思想的内涵。
战国时,沿着孔子的思路,孟子提出了一系列仁政主张。
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提倡“省刑罚”,教育百姓做到孝悌忠信。
西汉初,陆贾告诫刘邦。
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
他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刑罚,要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德治思想成为政治领域的主导思想。
唐朝前期,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初君臣是严厉的警示。
唐太宗说:“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既要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也要发挥法律的制约作用,二者不可割裂,互为补充。
在刑罚的施用上,唐初务在宽简。
在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影响下,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遵循先人遗训,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天下大治。
宋代理学形成阶段,德治思想深深打上了理学烙印。
朱熹从人心的角度解释德治。
仁心表现在政策上就是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爱惜民力等。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
清新一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级六月月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材料二:戏剧冲突作为戏剧中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按照冲突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分别是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性格与性格的冲突以及性格内部的冲突。
这三类冲突侧重的方向有所不同,但在交代背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彰明主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环境指的是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主流的思想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某个横截面的具象化。
广东省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广东省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法国作家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然而此语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而言并不贴切。
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
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所以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今人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
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从先秦到明清,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
因此,自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存在于纸(文献)上,或干脆说实物等同于零局这种偏颇的看法曾得到很多中国学者的呼应,继而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洪流。
迄今为止,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
为什么直到明清,在加工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大规模使用?梁思成曾经给出了一个大致不错的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然而中国人为什么“不着意于原物长存”,这依然是个问题。
要接近最终答案,还需要更加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首先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缺乏石材。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到处都存在着适合作建筑材料的优良石材,其中最主要的是大理石。
大理石原指产于云南大理的白底黑纹的石灰岩,剖面类似水墨山水画,古代常用来制作画屏或镶嵌画,后来泛指一切有花纹的石灰岩,连西方建筑和雕塑常用的白色石灰石也被称作大理石。
大理石质感柔美,格调高雅,花色繁多,是建筑、装饰的理想材料,也是雕刻艺术的传统材料。
我国大理石矿产资源品种众多,总储量位居世界前列。
初步查明国产大理石品种近400个,其中按花色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纯白的有北京房山汉白玉、安徽怀宁白大理石、云南苍山白大理石等,纯黑的有广西桂林桂林黑、河南安阳墨豫黑、山东苍山墨玉、湖南邵阳黑大理石等,红色的有安徽灵璧红皖螺、四川南江南江红、河北涞水涞水红和阜平阜平红等,绿色的有辽宁丹东丹东绿、山东莱阳莱阳绿和安徽怀宁碧波等,彩色的则有云南的春花、秋花、水墨花以及浙江衢州的雪夜梅花等等。
广东省清远市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级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叙事的概念本是从文学研究的领域产生的。
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指出“叙事”是“此人讲述某事(从叙述行为本身考虑)的事件"。
叙事是叙述者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让受述者感受的故事背后的深刻内涵和人文思想。
教育叙事则是叙事学概念的发展和延伸,是叙事学运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范例。
20世纪80年代,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教育叙事的热潮,这股热潮于90年代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现有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丁钢认为“以叙事的方式回归教育时空中各种具体的人物、机构及事件,叙事本身所揭示的各种教育存在方式或行为关系,以及当事人在此行为关系中的处境与感受,便成了教育学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
邱瑜指出"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教育叙事一直存在,《论语》就是教育叙事的典型文本。
从传统的学术认知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其中记载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教学活动,可以说《论语》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
在师者孔子与弟子的互动事例叙述中,孔子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鲜明生动地印刻于故事诠释中,简短浅显的教育叙事之下却蕴含着诸多深刻的教育思想。
(摘编自苏婷婷《孔子教育叙事研究——以<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为例》材料二:《论语》是对孔子教育活动的再现,也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概述,故而我们可以说《论语》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其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论语·侍坐》章)堪称孔门教育叙事的典范,集中体现了孔子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为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
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哽咽.(yè)颤.(zhàn)动将.(qiāng)子无怒妖童媛.(yuàn)女B.参差(cī)侘.(chà)傺.(chì)青青子衿.(jīn)脉.(mò)脉含情C.混.(hùn)沌平仄.(zè)否.(pǐ)极泰来犹可说.(shuō)也D.赍.(jī)钱袅娜.(nà)氓.(méng)之蚩蚩雨.(yù)雪霏霏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自我徂.尔(往)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小人所腓.(遮蔽)忍尤而攘.(推让)诟B.士贰.其行(不专一,有二心)可怜..(可爱)体无比何乃太区区..(形容微不足道)何时可掇.(拾取、采取)C.隰则有泮.(通“畔”,边岸)宁溘.(突然、忽然)死以流亡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还顾.(回顾,回头看)望旧乡D.靡使归聘.(问)岂余心之可惩.(惩罚)便可白公姥..(公公和婆婆,此偏指婆婆)少无适俗韵.(本性、气质)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宁可数着自己手中的几个干无花果傻笑,也不愿意妄想拥有孔雀之门而被骆驼醍瞎眼。
是说应该安贫乐道....,还是说聊胜于无,一鸟在手,胜与百鸟在林?B.尽管所有的那些很优秀的总统候选人都信誓旦旦....地要让纽约这个首善之都变得更乾净,但事实上纽约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并没有两样。
C.但渔父是以此来表现他无是非、无原则、明哲保身的生活态度,这就有问题了,当然也就同屈原那种坚持真理、九死未悔....的精神格格不入。
D.尽管在英国上议院门口发表了慷慨激昂神采飞扬....的演讲,拜伦勋爵还是没能让路德教成员逃过死刑的审判。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大家不期然而然同时“名士化”,始而研究古文诗词,讨究经籍;大家还以“性灵”相尚,友谊的结合无形之中得一种旁面的训育。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它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宗教、道德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也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儒家提出“仁、义、礼、智、信” 的道德规范,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这些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于我们今天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
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成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对于我们今天提高审美水平和丰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B.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对今天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有启示意义。
C. 中国传统文化只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对其他方面关注较少。
D.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对提高审美水平有重要意义。
2.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征服自然。
B.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
C. 道家和儒家都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D. 道家和儒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价值。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2(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2(附答案)考生注意:1.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阅读的力量与价值阅读,是一种能够赋予人们知识、智慧和情感的重要活动。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的力量与价值愈发凸显。
首先,阅读能够拓展人的视野。
书籍如同一个个窗口,带领读者领略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生。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与古代的智者对话,了解历史的变迁;也可以探索未知的领域,接触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思想观念。
阅读让我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自身所处的环境,而是能够放眼全球,洞察世界的多样性。
其次,阅读有助于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分析、综合和评价各种信息。
这种思维的锻炼能够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我们自己的创新思维;阅读哲学著作则能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升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阅读具有丰富人的情感世界的价值。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共鸣。
我们可以在阅读中体验各种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感动等。
这些情感的体验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理解他人,也能够增强我们自身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同时,阅读还可以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和力量,在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为我们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总之,阅读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力量与价值。
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我们成长和进步的阶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
B. 阅读只能带领读者了解历史,不能探索未知领域。
C. 阅读可以提升人的思维能力,培养多种思维方式。
D. 阅读无法丰富人的情感世界,不能给予心灵慰藉。
高一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篇幅(pān)贪婪(lán)精湛(zhàn)B. 气息(xī)稀释(shì)淋漓(lǐ)C. 剔剔(tī)拈轻怕重(niān)融会贯通(huì)D. 憔悴(cuì)恍若(huǎng)蹉跎(cuō)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从下学期开始增设多门选修课程。
B. 在这次比赛中,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
C.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D.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得益于他平时勤奋好学,不怕困难。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面对困难,我们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B. 他的言辞如此犀利,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口才。
C. 他的工作态度非常认真,可以说是一丝不苟。
D. 她的歌声如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其中。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莫等闲:不要轻易放过。
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指年轻的学生。
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形容心情舒畅。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一定要。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你有什么打算?”他问。
B. 他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小说。
C. 他喜欢打篮球,也喜欢踢足球。
D. 他不但学习好,而且团结同学。
二、现代文阅读(每题5分,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伟大的文化符号,它们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传承着文化的精髓。
汉字,就是其中之一。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它的形态优美,结构严谨。
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篆书到隶书,从楷书到行书,汉字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汉字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B、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
C、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
D、即使得了冠军,也不能对同伴侧目而视,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5、下列句子句意明确、无语病的一项是
A、韩文指“士大夫之族”;柳文指“韩愈”
B、韩文指“曰师曰弟子者”;柳文指“为人师者”
C、韩文指“为人子弟者”;柳文指“为人师者”
D、韩文指“耻学于师者”;柳文指“不事师者”
11、对韩、柳两文在阐述“师道”时的侧重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章都侧重于抨击“人不事师”的弊端
B、两文都着眼对“耻于从师”的社会陋习的披露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卷一(共45分,每小题3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能力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间(ji n)断 琐屑(xi)狭隘(i) 累(l i)积
B、依赖(l i) 轻率(shu i)筛(sh)选调(di o)皮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附答案)考生注意:1. 本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文学经典的价值及其当代意义》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永恒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文学经典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学经典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经典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感和美好的人性,能够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无奈,让读者在阅读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巴黎圣母院》通过对美与丑的对比,表达了对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其次,文学经典可以传承民族文化。
经典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例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不仅是文学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让读者在阅读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文学经典可以促进文化交流。
经典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超越国界和民族的价值。
通过阅读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雨果的作品等,都是世界文学经典,它们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总之,文学经典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重视文学经典的阅读和传承,让文学经典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学经典只对本民族具有价值,对其他民族没有意义。
广东省清远市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广东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级语文试卷答案1.B 【解析】A.“最大的区别在于……”的说法于文无据,依据材料一“教育叙事则是叙事学概念的发展和延伸,是叙事学运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范例”,原文没有比较教育叙事中的叙事概念与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叙事概念。
C.“教育叙事研究不涉及教育‘是什么’‘怎么做’等问题”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
D.“在提出问题后,就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错误,根据原文“在讨论中,孔子根据学生回答,及时抓住时机,循循善诱”“对课堂节奏充分把控”等,可知孔子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并非提出问题后,就不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故选B。
2.D【解析】“每听完一个人的见解,就会认真地进行评价”错误,根据原文“在子路回答后,孔子没有急于评价”,可知孔子并非每听完一个人的见解就进行评价。
故选D。
3.C【解析】根据材料一的相关阐释,可知教育叙事是叙述者通过叙述教育事件让读者获得其背后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等。
C项,韩愈不是用叙述教育事件的方法来教导李氏子蟠的。
故选C。
4.①目的清晰,使学生各言其志。
②师生平等,氛围轻松。
③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④提问巧妙,循循善诱。
(每点1分)【解析】题干中“《论语•侍坐》章”直接指向材料二,首先应明确材料二的结构层次,然后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概括要点。
材料二第一段引出对《论语•侍坐》章的探讨,接下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其教育叙事特点。
其中第一段关键语句为“教学目的清晰明确,使学生各言其志”,第二段关键语句为“师生平等,氛围轻松”,第三段关键语句为“孔子都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第四段关键语句为“巧妙提问,循循善诱”。
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5.①《论语》记载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教学活动,包含多个教育故事。
②其中有许多值得今天的课堂教学借鉴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
③教育叙事简短浅显但思想深刻。
(1点1分,2点3分,3点4分)【解析】题干中“《论语》被看作教育叙事的典型文本”这一观点出现在材料一第二段,该段和材料二的第一段都提到了《论语》与孔子的教育叙事,结合“其中记载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教学活动……简短浅显的教育叙事之下却蕴含着诸多深刻的教育思想”“《论语》是对孔子教育活动的再现……为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提供许多借鉴之处”等句,以及材料一第一段邱瑜对教育叙事研究的看法,即可总结出答案。
广东省清远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广东省清远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4分)1. (2分) (2016高一上·宁夏期中) 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尝为晋君赐(恩惠)持千金之资币物(钱币)B . 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C .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D .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受)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2. (2分)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活用情况都相同的一组是()A .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项王军壁垓下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B .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昔下宫之难不能死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先生少之乎C . 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齐威王欲将孙膑鼓行出井陉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D . 左右欲刃相如朱亥袖四十斤铁椎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3. (2分)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克服B . 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C .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爱D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越,更加4. (6分) (2019高二上·淮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许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
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________________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文学作品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
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_____________”。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与能力。
清远市高一下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清远市高一下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1. (9分) (2019高三上·高邮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乐黛云①1937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生活的艺术》。
书--出版就引起轰动,持续52个星期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美国重印40多次,被翻译成10多种不同的文字。
直到今天,我国书籍还很少在国际上出现过如此盛况。
这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己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②但是,百余年来,我们很少有这样的自觉。
中西文化对话中,中国面对的往往是强势文化的灌输和覆盖。
中国现代文化和当代学者在国际上也常受轻视。
今天,是根本改变这种局面的时候了。
对中国文化来说,通过今人的自觉,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
③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
从军事战争到经济战争,从资源争夺到社会斗争,从国际冲突到文化对峙,如何克服冲突、形成合作,是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问题。
④中国先哲认为,个人无法独立生存,人的初始状态就是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这首先就是一种社会合作状态。
因此,社会的基因不是个人,而是人与人的关系。
所谓“礼”,就是讲社会关系中的人如何存在,而非强调抽象的人。
我国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发点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
中国学者李泽厚在《伦理学纲要》中,更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体”,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的“情理”与西方“理性”的讨论,也引发西方文明对自身的反思。
⑤作为欧美对外政策基础的“帝国理论”,曾经带来三个世纪的战争灾难,已经走到尽头。
中国哲学家赵汀阳,几年前出版《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描述了一个不同于帝国理论的、拥有普世正当性的中国的世界秩序模式。
广东省清远市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清远市试验学校高一其次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
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
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叠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任凭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总是令初来的北方人吃惊。
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蔽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呈现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便利。
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封建正统文化的稀疏和涣散,虽然免不了给人一点混乱之虞,却也生气勃勃。
他们不像北方四合院,俨然规法规章的顺民和良仆,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不越雷池。
当然,南北文化始终在静静融汇。
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异并不阻碍南方的宅院,尤其是一些富宅,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要安置侍卫和女佣;很讲究家庭封闭与谐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可供仆人支配儿孙及其宝眷,包涵儿孙满堂笑语喧哗的节日大团聚。
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坐,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油然而生。
如果在庭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始终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这一类宅院,在现代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开的结局。
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庭更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庭解体为小家庭,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活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格外多余。
要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便利爱护现代化人的隐私,谁情愿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如今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共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像的生活图景。
广东省清远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清远市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迄于明清,世代沿用,屡见不鲜。
作为一个具有久远生命力的词语,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天下”一词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间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尤其值得注意。
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
如《论语》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中论述“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的“天下”是天下之人的意思,亦即天下的百姓。
更为典型的是《孟子·梁惠王下》的记载,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的“天下”无疑应当理解为“百姓”或“民众”,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所体现的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
这种思想发展至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一词的人文观念继续向前拓展。
《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语,读者于其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百姓”二字。
身为北宋名臣,目睹日渐加深的内忧外患,国家命运、民生艰难每每牵动范仲淹的思绪,他还在《奏上时务疏》中不厌其烦地阐述:“以德服人,天下欣载;以力服人,天下怨望。
”“勿为苛酷,示天下之慈也”“不兴土木,示天下之俭”“舍一心之私,从万人之望,示天下之公”。
可以看出,“天下”一语固有的地域概念,已经明确地向人文领域拓展,这里的“天下”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风俗文明概念的引入,是“天下”一词向人文领域拓展的最重要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
清远市第一中实验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A(无答案).pdf
清远市2014-2015学年度第学期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黄杞龙 (本试题共六道大题,2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说明】1、答卷时,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对应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基础题(本大题小题,每小题3分,共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A.模糊[mú]薄雾[bó]寰宇[huán]?接踵而来[chǒng]B.商榷[què] 纯粹[cuì]迤逦[yǐ] 置若罔闻[wǎng].怀揣[chuāi]峥嵘[zhēng]? 邮差[chāi] 纨绔子弟[kù] D.牛犊[dú] 修葺[qì][hè] 灰心丧气[sàng] 罗曼·罗兰在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焦躁不安了半年,有一天,他登上山顶,看见一轮太阳正喷薄而出,于是,罗曼·罗兰心目中久久想念的英雄在东地平线上出现了。
罗曼·罗兰因此而热泪盈眶,“让我把你抓紧,亲爱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叫道。
A.B.C.D..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B.大辘轳车C.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英文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文字之一。
中文和英文,很难说哪一个更好、更优美,只能通过比较,来分辨出两种语言文字各自的魅力。
D.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
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
.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小题,共3分) (一)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020年清远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2020年清远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普通人李娟①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实在太复杂了,因此我们就忘记了。
他的脸却长得极寻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他是谁,虽然他欠了我们家的钱。
②当时他赶着羊群路过我家商店,进来看了看,赊走了八十块钱的商品,在我家的账本上签了一个名字(几个不认识的阿拉伯字母)。
后来我们一有空就翻开账本的那一页反复研究,不知这笔钱该找谁要去。
③在游牧地区放债比较困难,大家都赶着羊群到处跑,今天在这里扎下毡房子住几天,明天在那里又停一宿的,从南至北,绵绵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甚熟悉……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④幸好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
我们给人赊账,看起来风险很大,但从长远考虑还是划得来的。
⑤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群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生活用品又急需,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
而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体壮。
大部队路过喀吾图一带时,便是我们收债的好日子。
但那段时间我们也总是搬家,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得千打听万打听,好不容易才找上门来。
等结清了债,亲眼看着我们翻开记账的本子,用笔划去自己的那个名字,他们这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
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
⑥可是,那个老账本上所有人的名字都划去了,唯独这个人的名字还稳稳当当地在那一页上停留了好几年。
⑦我们急了,开始想法子打听这个家伙的下落。
⑧冬日里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顾客,一看他沉重扎实的缎面皮帽子就知道是牧人。
我们正好想起那件事,就拿出账本请他辨认一下是否认识那个人——用我妈的原话说,就是那个“不要脸”的、“加蛮”(不好)的人。
⑨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不是我吗?这是我的名字呀!是我写的字啊!”⑩我妈更加吃惊,加之几秒钟之前刚骂了人家“不要脸”而且“加蛮”,便非常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起来:“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⑾这个人揪着胡子想半天,也记不起自己到底什么时候买了这八十块钱的东西,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远市一中实验学校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
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
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叠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总是令初来的北方人吃惊。
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
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封建正统文化的稀疏和涣散,虽然免不了给人一点混乱之虞,却也生机勃勃。
他们不像北方四合院,俨然规规矩矩的顺民和良仆,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不越雷池。
当然,南北文化一直在悄悄融汇。
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尤其是一些富宅,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要安置侍卫和女佣;很讲究家庭封闭与谐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可供主人安排儿孙及其宝眷,包容儿孙满堂笑语喧哗的节日大团圆。
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坐,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油然而生。
倘若在庭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这一类宅院,在现代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
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庭更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庭解体为小家庭,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活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
要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化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如今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
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
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产生同样流行的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绪?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向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本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在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暖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
清代张潮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而想得意诗文。
”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想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
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疾驰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呼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点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
这遗憾常常是历史进步后寂寞的影子。
(《阳台上的遗憾》作者:韩少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南方留下的老街很少有直的、正的,有各种偏门和曲道。
B.古代北方的四合院一栋一檐都有定向,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
C.古代南方建筑多自由,反映出南方人对封建正统文化很顺从。
D.古代北方建筑多规整,反映出北方人遵循天理和祖制很严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1段写古代南北建筑的特点是不同的,作者借此阐明了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这一观点。
B.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汉文化已变得病态,失去生机,但我们仍能在南方一些宅院里找到它的踪迹。
C.文章引用张潮的话增加了文章语言的雅趣,增强古今对照效果,说明现代建筑使人少了清心和雅趣。
D.作者认为,古代建筑的特色应该给予恢复和保持,现代建筑少了古代建筑的特色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对社会历史文化及现代文明的反思,指出虽然南北建筑外观上存在差异,但是也有共通性。
B.南国宅院一一倾颓,主要是由于多家合住一院,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例如起居出入等情况。
C.形式趋同的现代建筑正在显现着新社会的结构,展拓着人们心的心理空间,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习惯。
D.作者具有时代的眼光,他辩证地看到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些弊端并进行深刻反思,其观点是先进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指卫青)出定襄,诸将多中首虏率为侯者,而广军无功。
后三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
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从数十骑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报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为圆陈外乡,胡急击,矢下如雨。
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
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会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军中服其勇也。
明日。
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
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
汉法,博望侯后期,当死,赎为庶人。
广军功自当,亡赏。
初,广之从弟李蔡俱为郎,事文帝。
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
武帝元朔中,为轻车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
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
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
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
广与望气王朔语云:“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以军功取侯者数十人。
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宁,羌尝反,吾诱降者八百余人,诈而同日杀之,至今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A、行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从数十骑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报广日/胡虏易与耳/B、行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从数十骑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报/广日/胡虏易与耳/C、行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从数十骑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报/广日/胡虏易与耳/D、行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从数十骑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报/广日/胡虏易与耳/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望侯是张骞的爵位,汉武帝为表彰出使大月氏被匈奴抓住而没有变节的张骞的功绩,封他为博望侯,因封地为博望而得名。
文中爵位名和姓名并称表示对张骞的尊敬。
B、从弟指表弟,后来也称族弟。
古代很讲究血缘亲清,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就叫从弟,李蔡是李广的同宗表弟。
C、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古代帝王、诸侯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就是溢号。
“经天纬地曰文”,因刘恒以治理天下而著称,所以被溢为“文”,称为“文帝”。
D、右贤王,匈奴贵族封号。
二十四长之一,在右部诸王侯中地位最高,与诸右王居匈奴西部,其下自己设置于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都尉、当户、且渠等官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确的一项是A、李广勇敢善战,在出兵右北平一役中,面对自己的士兵死去过半、箭将用完的不利局面,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射击敌人副将,射死无数敌人,才逐渐缓解了敌人猛烈的攻势。
B、因为李广的军队奋力作战,再加上张骞的军队赶到了,左贤王的军队才解围离开,但是汉军太疲惫了,不能够追击匈奴。
右北平战役,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去。
C、司马迁用李蔡的人生经历来衬托了李广的人生遭遇,当初同为郎官而才干远远不及李广的李蔡,先后官至二千石、轻车将军,还被封为乐安侯,最后还担任了丞相,而李广官不过九卿。
没有被封,作者在行文中有对李广将军遭遇的同情。
D、李广渴望建功立业,希望凭借军功封侯,他的愿望一直没有达成,他甚至怀疑是因为自己的骨相不能封侯,望气家王朔认为是因为李广曾经杀死了已经投降的敌人才没能够封侯,所以李广对这件事情很悔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博望侯后期,当死,赎为庶人。
广军功自当,亡赏。
②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之赵矣。
(二)诗歌鉴赏(11分)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②,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③。
[注]①本诗写于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
②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③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5分)A.首联“多”写出了战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独”写出了自己悲凉的处境。
B.颔联通过“乱云”“薄暮”“急雪”等景物写自己的愁苦,情景交融。
C.颈联“瓢弃樽无绿”用借代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
D.颈联“炉存火似红”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之景,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E.尾联用典,原指殷浩忧愁无聊,此处指诗人没有收到书信,也没有书信需要回复。
9.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1)韩愈的《师说》中,论述当时的人们比圣人差得很远却羞耻向老师学习带来的后果是:“,”(2)荀子的《劝学》中,登高招手、顺风呼喊、借助车马行路、借助舟揖渡河四个例子而推出的结论是:“,”。
(3)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用比喻的手法写菊花的句子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一个人的风景王奇伟①秋天,参加一个假日游散客团,旅游车把我们拉到半山,最后一段山路我们是手足并用费尽周折才爬完的。
登临山顶已是黄昏,夕阳此时正悠悠然沉落到群山背后,四周的景物沉浸在一片柔美而耀眼的晚霞中,美得令人心醉……叹赏不已的我拿起相机横拍竖拍,似欲拍尽身边所有美景。
倏忽天已向晚,连忙收好相机赶往半山,才发现等候的大巴早已了无踪影,我一摸口袋,手机也落在车上,心头不免自怨自艾:此处离下榻宾馆不下一二十公里,都怪我过于贪恋美景,错过了约定的发车时间,如今被遗弃山中,究竟如何是好?正手足无措之际,一个挑着满担蔬果的老人向我走来,好奇地探问:“都这天色了,还在等谁啊?”我不耐烦地回答:“车开走了,一个人下不了山!”老人听出了我语气中的懊悔,平静地劝慰道:“没车可以走,您上这儿不是看风景的吗?”这段对话虽很平常,在深山幽谷里听来却颇有几分“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