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教学设计4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隆中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2、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2、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

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走进作者: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

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三、检测预习:给加粗的字注音。

(1)躬耕陇亩()(2)汉室倾颓()(3)不知存恤()(4)遂用猖獗()(5)挟天子()(6)帝室之胄()(7)枉驾顾之()(8)南抚夷越()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听读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3.学生自由读4.指生读5.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已疏理字词义,把握大意。

(不会的字词标识出来,小组交流,全班质疑交流)6.学生交流7.指生用现代汉语陈述文章,教师明确五、合作探究:1.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2.你认为诸葛亮与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学生交流,教师明确: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剧表演,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影视剧片段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隆中对》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期评估教学效果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句式,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隆中对》相关的拓展知识,如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隆中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忠诚、智慧等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6.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了解了三国时期的相关拓展知识,拓宽了知识视野。同时,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1. 掌握了《隆中对》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语法,如:“卧龙”、“凤雏”、“三分天下”等。
2. 理解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战略构想,如:“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等。
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通过学习《隆中对》,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首先,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其次,强化历史意识,了解三国时期的社会背景,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再次,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论证方法,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最后,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刘备和诸葛亮的崇高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忠诚、智慧、勇敢等品质。这些目标的设定,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优秀12篇)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优秀12篇)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优秀12篇)《隆中对》教案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诸葛亮。

《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

做为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既继承了前人对历史的客观、忠实的记录的特点,又表现了纪传文学以简笔勾画人物性格的写作风格。

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

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对于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并进行简单拓展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

语文课堂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九年级学生应该更多地接触中外文化,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理解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了解三国文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隆中对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五)学法指导1、将课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利用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形成对三国文化的初步感知。

2、将语文学习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习本课将文史结合起来势在必行。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再到西晋统一天下的这段历史应在课文当中有所体现。

(六)教学流程一、导入请学生猜一个谜语:有一诗如下:“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这首诗写的是谁?他第一次的才智展示是一件什么事?二、整体感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 隆中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 隆中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理解字词,弄清文章大意
解决文字
理解上的
障碍,理
解文章大

布置作业
让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5分钟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了解文章的大意,同时预习下节课内容。
复习预习
能帮助学
生更好的
衔接课文
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由上节课的预习展开
提问学生讲述课文大意
5分钟
老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够讲述本文的大致内容?(学生主动回答或者提问个别同学,老师再对学生回答加以评点)
教学难点及解决
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
解决措施:文章的选材和结构安排都与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要学生紧抓本文的主旨理解即可。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分为部分:
1、导入,通过吟诗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关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对上。2、突破作品坚硬的外壳,让学生借助注释通读全文;3、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反复诵读。对话为重点,品读。4、以小说为参照,对比,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和小说与史传文学的渊源。5、感悟、评价,促使学生在精神层面接近、理解作者,理解评价人物的思想感情。
《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隆中对》
计划学时
2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三股频频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X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文章在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X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尽的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借诸葛亮之口道出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形式,同时展现了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庐但乾坤已定的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这种“记言”的写法极好的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重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与特色。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背诵课文,了解作者。

2.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难点积累语言,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3.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积累语言,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

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剥削农民,政治异常黑暗,地方豪强的武装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

在割据混战的初期,曹操占据兖州、豫州(山东南部、河南),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刘表占据荆州(湖北、湖南省),孙策占据江东(长江下游),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四川)。

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

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

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式。

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

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好(hào)乐(yuè)父(fǔ)诣(yì)屏(bǐng)度(duó)胜(shēng)数(sh ǔ)沔(miǎn)殆(dài)胄(zhòu)塞(sài)孰(shú)箪(dān)陇(lǒng)颖(yǐng)躬:亲自。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隆中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隆中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隆中对》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隆中对》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其对三国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分析隆中对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

3.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隆中对》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其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隆中对》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课程讲解(15分钟)介绍《隆中对》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蜀汉建立的背景和困难。

分析隆中对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刘备、诸葛亮等,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

3.小组合作与讨论(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隆中对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

(2)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和建议。

4.分享与展示(10分钟)(1)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展示分析过程和结果。

(2)其他小组和教师对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

5.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设置相关练习题,考查学生对《隆中对》的理解程度。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并写一篇短评。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通过讲解、小组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3.使用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结构和重点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方式:设置选择题、简答题等客观题和主观题,考查学生对《隆中对》的理解程度。

2.作业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作业时,将重点放在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和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分析能力方面,同时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学习态度。

可以采用教师批改、学生互批等方式进行。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最新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最新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最新5篇)隆中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1、朗读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和程序第1课时教学任务:初读课文,朗读,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新课(1分钟)由诸葛亮足智多谋导入二、有关内容介绍(4分钟)1、隆中,山名,在今湖北,刘备当年三次到此请诸葛亮出山。

对,回答,应对。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2、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

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

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

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

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陈寿,史学家《三国志》4、明确学习任务三、正音与朗读(30分钟)1、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注释,默读课文。

陇亩lǒngmǔ父fǔ颍yǐng庶shù屯tún卧wò枉wǎng窃qiè度duó信shēn胜shēng抑yì挟xié塞sài沃wò殷yīn戎róng将jiǎng荆jīng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

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重点字词(10分钟)1、见课文注解,补充于下:将军岂愿见之乎岂,可。

然操遂能克绍遂,竟然。

2、特殊句式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君与俱来省略句3、练习二度,估计。

遂,于是、就。

挟,挟持、控制。

诚,的确。

就,接近。

枉,委屈。

顾,看望。

箪,用竹筐装着。

壶,用水壶盛着水酒。

(名词作动词)五、课堂小结第2课时教学任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隆中对》一、教材分析《隆中对》是一篇自读文言文,编排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前有《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后有《出师表》和《词五首》。

第六单元共五篇课文。

《隆中对》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诸葛亮为刘备“信大义于天下”所作的对策。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新课标对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这篇文章,既要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又要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七、八年级两个学年度的学习,接触过了多篇文言文,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对照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他们的整体水平存在差异,在学习本课时,要兼顾各方面:既要引导较差的学生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又要拓宽较好学生的视野和加深他们深入的思考。

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教学目标1、掌握部分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知识目标)2、理解隆中对的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能力目标)3、体会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情感目标)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部分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难点:理解隆中对的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五、教学过程六、板书23、隆中对/ 亮自比:管仲、乐毅\隆 | 庶推荐:卧龙也| 记 | 备三顾:凡三往,乃见 | 事| / 与曹不争与要可盟|中 | 对| 占据荆益奠定帝基 || 策| 修明政理革除刘张 | 记| \ 和合四方联吴抗曹 | 言对||\ 备识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3篇)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3篇)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3篇)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老师课程教学的整体设想。

制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同学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篇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行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篇2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了解本文陈寿和《三国志》。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锋利的战略眼光。

4、引导同学熟悉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理想、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育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过程与方法:1、指导同学课前预习,结合课文的解释,借助有关的工具书通读课文。

2、进行朗读教学,重点讲解重点的字词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诸葛亮自尊自重、谨慎持重和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习他们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力量。

2、体会课文重的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难点:1、理解本文是怎样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的。

2、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始终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现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九年级语文上册《23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23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学生齐读课文。

(三)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学生讨论回答: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四)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

(“亮躬耕陇亩”)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

(“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

(“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刘漳:益州牧,昏庸懦弱。

(“刘璋暗弱”)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

(“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

(“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五)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曹操和孙权、刘表、刘漳、张鲁)第二课时(一)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

(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需要老师的引导)博陵、颖、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1.亚.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4、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诸葛武侯祠对联: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作者简介: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义。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字词。

2、抽学生读课文,多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

①、孤不度德量力。

度:估价。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一天天。

②、而志犹为已,君为计将安出。

犹:仍、还。

已:止。

计:计策。

出:产生。

③、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隆中对》教案设计(通用5篇)

《隆中对》教案设计(通用5篇)

《隆中对》教案设计(通用5篇)教学设想: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需依据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奇怪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篇教学设计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师适度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一、明确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二、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锋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目的1。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记得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诗句、故事、对联,说出来让同学们一起共享。

今日我们学习新课文《隆中对》,你们确定会对诸葛亮有进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对联等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二、教师介绍《三国志》,范读课文。

三、生预备分小组竞赛朗读课文,为课文正音、正字。

四、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参照课文解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

教师巡察指导,然后集中解答疑难字句,充分信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觉、自主沟通,能够解决疑难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预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其次课时在了解课文大意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解决课后习题一。

一、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争论:(用原文答复)1、刘备的现状: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2、天下的形势:曹操、孙权、荆益二州。

3、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及政治蓝图是什么?二、再读课文,你如何评价诸葛亮?与同学沟通一下。

三、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

第三课时一、本节课进展比拟阅读,将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史书中的诸葛亮相比拟,小说家进展了哪些艺术加工?二、关于诸葛亮还有哪些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三国演义》,讨论诸葛亮的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一生,谈谈你的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隆中对》教案设计2教学设想本文从客观实际动身,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充分理由,得出明确结论的说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规律思维和说理力量大有好处,应当引导学生学习。

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隆中对教案4 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隆中对教案4 新人教版 教案
2、拓展: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书法和歌曲。
3、内容回顾,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




亮自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庶推荐: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 备三顾:凡三往,乃见。
曹 孙 记
分析政治形势 荆 益 事
中 将军优势
亮对策: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记
对 制定战略方针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言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分析刘备的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
(A)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等待时机:天下有变。
(C)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A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避世待时而飞.
C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矜持自重。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 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国之栋梁。
B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谓计将安出?”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E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五、课堂检测
1、 印发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三国演义》第37,38回,试比较分析文学笔法和史家笔法有什么不同之处?试举一例说明。

九年级语文23. 隆中对 教案4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23. 隆中对  教案4人教版

23隆中对自读要求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 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2.诸葛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解说: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应仅仅停留在“知”的基础上,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提高能力,学以致用。

通过本文学习,指导说理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自读程序]一、备读,内引激趣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X读、齐读,规X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参考问题: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X飞、关羽等人?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

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X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23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23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23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

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

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 张 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 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
二、交流反馈和提升(20分钟)
1、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孙权:
刘表:刘璋: 张鲁: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 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2.第二 部分(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 “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 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C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
D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E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个性化设计
板书设计
全文结构
一、诸葛亮年轻时事情, 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二、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诸葛亮的才能
三、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四、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
集体意见
课后反思
2、对人物的刻划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看看以上对诸葛亮的性格刻划,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
诸葛亮的答话和A属正面描写,而BCDE属侧面烘 托。
3、文中的刘备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A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B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难点
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课型
教读课
教法
2+2师友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三、分析人物,探究表现手法。
1、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A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避世待时而飞.
C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矜持自重。
D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国之栋梁。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二、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先思考,再小组讨论,后交流展示)
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明确:
1.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点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读通、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
重点
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