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优质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内容: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8页的“克和千克”。
教材简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但是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接触得较少,是对斤的感性认识较多,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
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缺乏感受与体验。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特定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观念。
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感知、猜想和验证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2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
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知道和运用数学的信心等。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4、培养学生视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教学进程:(一)趣味引入、初步感知1、同学们,你们最爱好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爱好吃糖醋排骨,你们爱好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着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究竟是怎样配料的?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A、感知1克的重量(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很多,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授称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4、《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等奖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同学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同学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同学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同学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同学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协助同学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同学的猜测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同学始终怀着丰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克和千克的认识 1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
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数学克与千克教案《克和千克》数学教案与反思
数学克与千克教案《克和千克》数学教案与反思教案名称: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正确使用它们进行度量。
2. 学生能够将克和千克与其他常见的重量单位进行转换。
教学准备:
1. 克和千克的实际示例,如1克的铅笔、1千克的水果等。
2. 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
3. 练习题和答案。
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
1.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克和千克,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它们是什么。
2. 将一些示例出示给学生,让他们猜一下示例物体的重量。
3. 解答学生的猜想,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和使用。
步骤二:讲解
1. 使用黑板/白板,在上面画出重量的简图,用来说明克和千克的关系。
2. 解释1千克等于1000克,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3. 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重量,如水果、书本等来进行讲解和示范。
步骤三:练习
1. 将一些练习题给学生,鼓励他们使用克和千克进行度量和转换。
2. 监督学生的练习,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
步骤四:总结
1. 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
2. 强调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方式较为简单,适合初学者。
但在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更多的互动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克和千克。
此外,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场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克和千克的实际意义。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反思(共含13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二次讲授这节课,通过上次大家的指导,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又有了一下变动。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在教学《克与千克》后有点感触,现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1、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唤起对它的感受。
先让学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体有轻重之分,再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学习用具来感受物体也有轻重之分。
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
为了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A、通过实际感受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如通过1个二分硬币和1袋洗衣粉,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从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过加1、2、3、4个硬币来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大概有1千克,这样学生初步具备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B、让学生实际测量物品的质量。
在上面估测的时候,往往结果与实际质量有出入,这就得需要提供帮助验证的'工具#称。
学生知道要知道物体的轻重需用秤称,此时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
C、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个二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二、不足之处:1、没做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通用6篇)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克与千克》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与千克》教学反思(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
但是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备课时,我们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是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我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课堂实践的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内容引入时,我选择了“喝水”这个引子,学生不知道10千克的水有多少,表示愿意尝试,可当知道了讲台上放的一桶水就相当于10千克水时,才明白原来10千克这么多啊!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这样学起来就很轻松了。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这样可以活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改变一下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知道1千克=1000克,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方法:合作法、操作法等教学步骤:课前谈活:(先分大组,取名)小朋友们逛过超市吗?你最喜欢吃什么?{设计意图: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小组竞赛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导入新课:1、师: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从逛超市开始(点课件)出示信息师: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师:哦,原来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齐读一遍吧师:克通常还可以用字母 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 kg 表示(补充板书)2、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好,咱们就从1克有多重开始研究{设计意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逛超市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商品包装图上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把“克与千克”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巧搭数学与生活之桥。
}二、新授1、感知1克有多重师;请同学们快速地从学具袋里拿出2分钱的硬币,闭上眼掂一掂,感觉怎么样?(板书:轻)师:1个2分硬币约重1克,(板书:约重1克)小朋友们,快到学具袋里找一找有什么物品约重1克的?(学生找)师:你找到了什么?(说完整话)除了这些,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呢?(学生说)2、感知1千克有多重师:那1千克有多重呢?想知道吗?(提起学具)老师给每个活动小组准备了1千克的面条、1袋1千克重的苹果、两袋合起来是1千克的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 》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质量的估计和计算。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更高级的质量单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面积等基本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实际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质量单位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质量的估计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2.难点: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质量的估计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辅助教学。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有关克和千克的课件,展示质量单位的概念、换算关系和实际应用。
2.实物教具:准备一些重量不同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糖果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克和千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糖果等,引导学生关注质量这一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吗?我们怎么来表示它们的重量呢?”从而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呈现(10分钟)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让学生明白1千克等于1000克。
通过实物教具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千克和1克的重量。
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练习,如1千克等于多少克,10克等于多少千克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定一种物品,如苹果、书本等,用天平称出它们的重量,并记录在中。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千克和克》是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识。
教材是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但由于学生对几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会比几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来得强烈,因此,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千克、1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表象,注重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开展全过程,最终得以领悟。
一、创设情景——确立标准,引发需要。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
要判断物品的轻重,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课一开始,我先拿出两袋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礼物〞,通过“猜一猜,哪一袋礼物更重一些?〞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从而确立衡量的标准。
而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那么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需要。
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二、注重过程体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根底,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我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现、开展和形成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我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利用弹簧秤,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形成表象,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并数一数有多少个,“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目前“大班额”教学是我校教学讨论中不行忽视的重要课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在教学了《克和千克的熟悉》后有以下收获: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爱好克和千克是学校生第一次接触的两个基本的重量单位,也是学校生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打交道的单位,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
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同学的感性熟悉、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
二、组织同学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同学主动主动性关注同学学习的过程,强调同学亲身的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在教 1千克=1000克时,我准时组织同学动手操作,让同学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同学参加课堂活动的主动性。
如:让同学掂一掂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通过嬉戏抱一抱同桌,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重量。
这样调动了全部同学主动参加新学问探究的过程,使每个同学都能深刻地熟悉并把握质量单位。
在大班额课堂中调动了每一个同学的主动性,发挥了每一个同学学习的主动性。
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每个同学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大班额班级授课的状况下,要想照看同学的个别差异,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同学并没有听讲,也不思索,他们只是坐在教室里,悄悄坐够四非常钟,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上课几乎是无聊的、无趣的也是铺张时间的。
为了使每个同学真正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同学供应了“做数学”的机会,给同学供应许多的生活材料,如:盐、便利面、洗洁精、果冻等让同学分小组活动,在组内让同学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同学感受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熟悉。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欢送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摘要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开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根底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开展。
教学《克和千克》这节课时,为了唤起学生有关台秤的知识经验,课前就布置学生在家搜集有关物品重量的素材。
课中就出示一台秤,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台秤怎么称物品的重量?接着让学生认识台秤及使用方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称出1千克的橙子。
学生有的说1千克的橙子有4个,有的说有5个,有的说小一点的有6个。
学生发现每组1千克的橙子的个数是不同的。
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这时教师拿出一些袋子,问:“在这些袋子里装上多少东西,就可以到达1千克的重量了?看谁猜得准。
〞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寻找身边的物品,进行猜测。
生1:我想在袋子里装5本语文书和5本数学书。
生2:我想在袋子里放2袋食盐。
生3:我想在袋子里装上5袋洗衣粉。
生4:我想在袋子里放上9个沙包。
生5:我想在袋子里放2瓶营养快线。
……一会儿,学生的兴趣上来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说。
我于是话锋一转:你想验证刚刚所装的袋子是否是1千克吗?如果不是1千克,你有方法使它成为1千克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
一位学生把原来猜测的9个沙包放台秤上一称,羞涩的笑了,觉得相差太远了。
有的小组在操作称物品时一会儿多,一会儿少,一会儿换个大点的,一会儿换个小点的,一直到刚好1千克为止。
二年级下册 克和千克教案和反思
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执教者:古坳完小周莎一、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学习的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估测意识二、学情分析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质量单位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学习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能力目标:1.能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初步培养估量物品质量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培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五、教学方法设计1.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盘秤、天平、2分钱硬币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液1袋等。
2.教法与学法设计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
这样的教法既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游戏感受轻重请几位小朋友做个小游戏。
《克和千克》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3篇)
《克和千克》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3篇)《克和千克》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3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和千克》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克和千克》优秀教学反思1《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看一看、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超市购物引出课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感受生活,体味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与量。
然后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克,说明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本节课重点就是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建立1克的观念时,让学生两次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再让学生动手找一找,找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然后让学生猜一猜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最后师生共同演示称1克重黄豆的过程,并让学生亲自观察称重结果,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500克、两个500克(1千克)的盐,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500克、1千克的质量,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1千克观念。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依据: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习十八1—4题二、设计思想:《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
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3.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4.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具准备:
2分硬币、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实物投影。
弹簧秤
学具准备:
天平、2分硬币、大米、1枝粉笔、图钉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去过菜市场吗?有没有买过蔬菜的?说说你是怎样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感知1克
师: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1枚2分硬币)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1枚2分硬币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
受一下1克的质量,
然后猜一猜1枚图钉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
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
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
(数学书、文具……)
2.认识感知1千克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
(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
(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看这儿,这个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体有多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里称出1千克重的大米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
(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
(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学生交流所知。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书包有多重吗?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小组汇报。
3.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谁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生:1千克大米和1000克盐同样重
师:也就是说 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4.认识秤
师: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你见过哪些秤?
生答。
师:秤是一个大家族,老师这里也找到了一些秤图片,谁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投影出示,学生介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50( ) 4 ( ) 450 ( ) 100 ( )物品名称估计质量实测质量
5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
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
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
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
“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
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发现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