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
梁实秋
文艺思想
出版过《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 本文艺批评专著 30年代他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文学根基于人性。 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 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一种标准。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 念。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与周作人等五四 文学先行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类似,但对如 何表现人性的看法上,又有不同。他一再强 调:“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 性”,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资本家与工 人“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感 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 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地人性的艺术。” 他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 的,“需要被控制的自我”;一是以理性为 代表的“施加控制的自我”,他认为后者是 健康的,前者是病态的。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 (散文 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 (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 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 (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 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 商务 《职工马南传》 (长篇小说)英国哀里 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 (剧本)英国莎土比亚 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6,商务 《哈姆雷特》 (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6,商务
倾城之恋
懂古文,懂英文, 擅长书法,学过国画, 油画,会写诗填词、 实属才女。
韩菁清生于1931年10月,祖籍 湖北,父亲是一位巨贾,后 移居上海。7岁时,她便在上 海的儿童歌唱比赛中一举夺 魁,14岁荣登“歌星皇后” 宝座,成为上海滩光彩夺目 的新星。
梁实秋简介资料
梁实秋简介资料 梁实秋 (1903 年 1 月 6 日-1987 年 11 月 3 日),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 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 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中国浙江杭县 (今余杭),出生于北京。
下面我们来看看梁实秋简介资料,欢迎阅读。
代表作有 《雅舍小品》 (从 1949 年起 20 多年共出 4 辑)、 《雅舍谈吃》 、 《看 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 》、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30 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 40 载,到 1970 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 37 册,诗 3 册。
晚年用 7 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主编有 《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实秋 - 生平年表】 1915 年秋考入清华学校。
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第一篇翻译小 说 《药商的妻》1920 年 9 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 6 期。
第一篇散文诗 《荷水池畔》发表于 1921 年 5 月 28 日《晨报》第 7 版。
1923 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 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24 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 杂志。
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30 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 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 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 年秋创办《自由评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 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 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
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
1949 年到台湾, 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后兼系主任, 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 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 年退休。
梁实秋(1902-1987),
•
• •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 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 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 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 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改良 主义者,著名学者。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 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 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 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 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 为,投其门下,后来,与 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 “戊戌变法”。其著作编 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 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 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 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 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 《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 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 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梁实秋 (1903.1.1987.11.3)号均 默,原名梁治华、 梁秋实,字实秋, 笔名子佳、秋郎、 程淑等,祖籍邢台 市 沙河县,出生于 北京。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梁启超是一个完全符合我们对天才的定义的人物:六岁学完五经,九岁能够写千字文章,在古老中国,我相信这两件事情 的难度同今天的小孩子学习9岁就精通外语的难度相差不大。而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的壮举同我们今天惊为天 人的中国哈佛少年相比似乎难度更大。中举时的主考官以为梁启超“国士无双”,竟然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把自己的堂 妹许配给梁启超做妻子,这是古老中国表示对一个人的欣赏的最高礼遇。 戊戌变法令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名扬天下。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梁启超是中国罕见的高洁志士,是热心策划北 京政府根本改造的士大夫”。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当时在中国逗留的伊藤博文对日本驻中国公使林权助说:“姓梁的这个 青年是个非凡的家伙啊!真是个使人佩服的家伙……救他吧,而且让他逃到日本吧!到了日本我帮助他。梁这个青年对于 中国是珍贵的灵魂啊!”此后这个年轻人在日本和欧美流亡期间,往往被当作中国新的政治和知识上的领袖来接待。当时 梁启超26岁。 而梁启超在政治上的辉煌并不像教科书上记载的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终结,或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成为明日黄 花的人物。梁启超在日本的时候,和同样在日本流亡的孙中山交往频繁,据说,很多东南亚的华侨和日本重臣都是由梁启 超介绍给孙中山的,可以想见,以孙中山当时的声望,自然无法同梁启超相比。而此时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分歧越来越大。 尽管如此,梁启超顾及到康有为,没有给革命党人过多的支持。 梁启超的另外一次辉煌来自于他的一篇文章。袁世凯宣布称帝,此时的梁启超却已不是昔日的改良派,在欧美的游历 和对西方各国历史的学习给他一种印象,称帝者必亡。于是长于雄文的梁启超写出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世凯 得到消息,派人给梁启超送来一张20万元银票,给梁启超的父亲祝寿,交换条件是这篇文章不得发表。梁启超将银票退回。 袁世凯再派人对梁启超说,梁先生也曾经在海外流亡十几年,其中的苦头不是不知道,何必再自寻苦吃?梁启超回答说, 我这个人疲于奔命的逃亡经验已经很充足了,我宁肯选择逃亡也不愿意在污浊空气中生存。 梁启超在另外一次反帝运动,即反对张勋复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次也意味着他同改良派的彻底决裂。周善培 规劝梁启超说:“事情有该自己做的,有该听别人做的。讨袁,革命党该做,我们也应当做;讨张复辟只该听革命党去做, 不必我们去做。”而康有为则正站在复辟的一方。梁启超和康有为从此决裂,康有为当着梁启超学生的面痛骂梁启超“梁 贼启超”,并且用古文中食父食母的怪兽来称呼梁启超。 至于梁启超在中国新闻事业上的地位,早有新闻学者将他同沃尔特· 李普曼相比较。才气纵横自然不说,梁对中国文体 的改革被认为是他的最伟大贡献之一,或许我们也可以把这称为表达方式的革命?周善培认为梁启超文气太盛反而是一件 可惜的事情,写习惯了报纸文章,结果文章只追求打动人,“中国长久睡梦的人心被你一支笔惊醒了”,但是却没有其他 精力写出真正大师级别的著作。 长久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属于保守派的梁启超的死,更是嘲笑我们对历史局限的判断能力。梁启超晚年进入协和医院 看病,医生诊断的结果是一个肾溃烂,必须割掉。不幸的是现代医学可能发生的错误发生了,手术医生将梁启超健康的肾 割掉反而留下溃烂的一个。于是“群情愤慨、舆论抨击,社会对于协和医院以及主治医生大表不满”,而梁启超因为担心 这件事情会影响新的医学在中国的发展,竟然在病床上写文章为协和医院和医师辩护。最后,梁启超允诺在自己死后将脑 部捐献给医院。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和特点,以下是对梁实秋散文特点的分析。
二、观察细致入微:梁实秋善于观察生活,他的散文作品中充满了对
细节的观察和描写。
他能够从生活中最细小的事物中发现其背后的微妙之处,并用细腻的笔触将其描绘出来。
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他的作品更
加具有真实感和生动感。
三、言简意赅:梁实秋的散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他通过简短的文
字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不多言而能言中的至简之美,给读者留下余
地去思考和想象。
他的的散文作品读起来简单明了,但蕴含其中的哲理和
智慧却是深刻而引人思索的。
五、情态多样:梁实秋的散文作品情态多样,既有温情脉脉的家庭故事,又有激情四溢的爱情篇章,还有冷眼旁观的社会观察。
他通过不同的
情态让作品更有层次感和魅力,同时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情感。
总的来说,梁实秋的散文作品具有情感真挚、观察细致入微、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和情态多样等特点。
他的作品引人入胜,让人陶醉其中。
通
过他对生活的描绘和思考,读者可以获得共鸣并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梁实秋佳句
梁实秋佳句01、君子之交淡若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
“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
——梁实秋《梁实秋精选集》02、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
——梁实秋《寂寞是一种清福》03、我看世间一切有情,是有一个新陈代谢的法则,是有遗传嬗递的迹象,人恐怕也不是例外,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如是而已。
又看佛书记载轮回的故事,大抵荒诞不经,可供谈助,兼资劝世,是否真有其事殆不可考。
如果轮回之说尚难证实,则所谓了生死之说也只是可望不可即的一个理想了。
——梁实秋《闲暇处才是生活》04、海棠的风姿艳质,于群芳之中颇为突出。
——梁实秋《心守一事去生活》05、信佛的人往往要出家。
出家所为何来?据说是为了一大事因缘,那就是要“了生死”。
在家修行,其终极目的也是为了要“了生死”。
生死是一件事,有生即有死,有死方有生,“了”即是“了断”之意。
生死流转,循环不已,是为轮回,人在轮回之中,纵不堕入恶趣,生老病死四苦煎熬亦无乐趣可言。
所以信佛的人要了生死,超出轮回,证无生法忍。
出家不过是一个手段,习静也不过是一个手段。
——梁实秋《闲暇处才是生活》06、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
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
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梁实秋《雅舍小品·送别》07、有人说:「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个笑话。
」这话不错。
看看古代诗人画像,一个个的都是宽衣博带,飘飘欲仙,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辋川图」里的人物,弈棋饮酒,投壶流觞,一个个的都是儒冠羽衣,意态萧然,我们只觉得摩诘当年,千古风流,而他在苦吟时堕入醋瓮里的那付尴尬相,并没有人给他写画流传。
梁实秋
编写书目
《远东英汉大词典》,梁实秋 远东英汉大词典》 主编,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印 行,1977
返回目录
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 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 成为古人; 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 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同 感。
• 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乃是人 间无可比拟的幸福。 • 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 方法是读书。 • 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 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 可语无伦次。 • 我一向不相信孩子是未来世界 的主人翁,因为我亲眼见孩子 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
制作人: 制作人:李彦吉
梁实秋简介 文艺思想 生平概况 主要成就 婚姻家庭情况 妙语摘录
文学主张
《雅舍小品》与《鸟》
返回目录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号均默,原名梁治 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 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祖籍中国浙 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曾赴美留学,后任教于南京东 南大学和暨南大学。代表作有《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 年共出4辑)、《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 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 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 ,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主编 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一、写作背景
抗战期间(1940)梁实秋与其清华大 学同窗吴景超一起住在重庆北碚时写 的。所谓“雅舍”,实际是指他当时 居住的简陋屋舍。其名源起于吴景超 的夫人龚业雅的名字。 抗日战争爆发,国难当头,作为学者 的梁实秋为避战乱而到重庆,条件清 苦,只能住陋室。明明是陋室,却偏 偏称“雅舍”,梁实秋通过对自己生 活环境幽默诙谐的自我调侃,表现了 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趣以 及处变不惊、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
梁实秋
梁实秋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中文名: 梁实秋国籍: 中国民族: 汉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03年1月 逝世日期: 1987年11月3日 代表作品: 《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名家简介梁实秋,1949年生于湖南湘潭,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后又拜著名花鸟画大家苏葆桢门下,勤学苦练,专攻葡萄,得到苏先生的倾心教诲,又融入自己对国画的理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现为中国美协湖南分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彩墨葡萄研究会副会长,圆明画苑签约画家。
梁实秋擅长写意花鸟画,尤精于画彩墨葡萄,是当代中国画坛彩墨葡萄的实力派代表人物。
其笔下葡萄珠圆玉润、晶莹剔透,硕果累累的葡萄在水墨丹青之中透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90年其作品《硕果丰收》获湖南省美术创作优秀奖;1993年荣获“世界书画名人”称号;1997年出访新加坡举行个人画展;2001年参加全国“明星杯”中国画大展,作品受到高度评价;2003年作品《秋实图》获《新思维艺术书画展》二等奖。
其传略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当代书画名人》等。
葡萄寄语葡萄是丰收、吉祥的象征。
葡萄的紫色象征富贵、吉祥,绿色象征生命和春天;葡萄的硕果累累寓意丰收,国泰民安;其果实众多,寓意多子多福,古人常用葡萄来期盼生活的富裕和人丁的兴旺;其珠圆玉润可寓意财源滚滚和团圆美满等等。
彩墨葡萄技法彩墨葡萄,以中西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葡萄国画的真实感和生动感。
彩墨葡萄在设色方面,极为难于把握,浓艳易俗,平淡失真,梁实秋注重取古法而创新,在保存中国画笔墨气韵等优势的同时,将西方绘画中的科学技法和色彩原理等引入中国画创作中。
他的葡萄作品以色为骨,以形传神,吸收古人用色优点,同时采用西画用色长处,加以融会贯通。
梁实秋的简介
梁实秋的简介梁实秋故居位于鱼山路33号。
20世纪30年代初,梁实秋在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期间曾在此居住,并创作出版了《文艺批评集》,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小编带来的梁实秋的简介。
梁实秋的简介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
他是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
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
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
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
它不因鲁梁论战的结束而结束。
论战所产生的影响实体己超出鲁梁本身,论战性质也己逾越了文学范畴,其余波扩涟到后来年代,以至于今。
抗战年间,发生在重庆的那场“与抗战无关”的论争,虽不能说与这场论战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
梁实秋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
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个人生活梁实秋夫妇原配夫人程季淑(1901年—1974年4月30日),祖籍安徽绩溪,1927年2月11日与梁实秋结婚。
育有三女一子,长女梁文茜;次女(夭折);长子梁文骐;四女梁文蔷。
1974年4月30日,在美国西雅图,梁实秋和程季淑到市场购物,临街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落在程季淑身上。
她因伤势过重,离开人世。
他写下了《槐园梦忆》一书,寄托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梁实秋
代 表 作
《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 《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 《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 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
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 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 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 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①,以示写作 所在,且志因缘。
•
•
梁实秋语录
天性
人需友谊
只有神仙与野兽才喜欢孤独,人是要朋友的。 ——《秋室杂文· 谈友谊》
古圣先贤,无不劝孝。其实孝也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 否则劝亦无大效。父母女间的相互的情爱都是天生的。不但人类如此, 一切有情莫不皆然。我不大敢信禽兽之中会有枭獍。 • ——《雅舍散文二集· 父母的爱》 • • • • •
梁实秋故居
梁实秋故居位于鱼山路33号。30年代初, 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 长期间曾在此居住,并创作出版了《文艺批 评集》,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院内 留有梁实秋当年栽植的树木。故居巷口有青 岛市文物局立的铭牌。梁实秋认为在青岛的 四年是他一生中家庭最幸福的时期,还认为 在中国从北疆到南粤,以青岛为最好。
雅舍
• 雅舍位于重庆市北碚城区内。抗战时期,梁实秋来北碚定 居,1940年同吴景超共同在主湾山腰购得一栋平房,以吴 景超之妻龚业雅的名字,命名为“雅舍”。 雅,五行属木,从隹牙声,良禽择木,吉雅之兆。有 正确、高尚、美好之意。如雅致洁净、雅致素净、雅正、 雅道;舍,房屋,也有舒气之意。《史记· 律书》:“舍 者,舒气也。” 这栋建筑为砖柱木架,瓦顶夹壁,有屋6间,分高低 两磴,梁实秋住一室一厅。这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然 而,梁实秋住进后,却宾客迎门。一批骚人墨客,经常聚 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梁实秋在雅舍 寓居7年,创作《雅舍小品》20篇,反响很大,风动一时。 他去台湾后,将《雅舍小品》出成专集,再版300余次, 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雅舍小品》流传。因此, “雅舍”之名也不胫而走,随这部文集名噪于世。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小试身手
猜一猜“他”(“她”)是谁?
用50至100字刻画同学外貌或是写 有关同学的一个细节,写好后读给 同学听一听,看看同学能不能猜出 来。
6、最后一节表现了我对徐先生怎 样的感情?
怀念、敬慕
7、联系全文,分析本文的艺术特 色。
? 欲扬先抑 ? 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 ? 语言幽默
三、拓展阅读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
问题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 姆外貌的特征。(2' )
问题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 出来的?请作简要分析。(4')
问题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 艾姆外貌的特征。(2' )
答: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 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 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2分)
(只答“丑陋”一类概括性词 语而无具体描述不给分,只答出 相貌特征或身材特征的给1分。)
问题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 来的?请作简要分析。(4' )
答: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 通过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 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特 征在读者的心中拼接(组合)而成。(4分)
(答出“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赛艾姆外貌” 的给1分,答出“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 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的给2分,答出 “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心中拼接 (组合) 而成”的给1分。答案不必拘泥,意思对即 可。)
3、3—5节,主要写了徐先生什 么样的性格特点?有何具体表 现?
凶狠
4、文章第7节(但是从这一次起……) 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上文表现的是一个古 怪、凶狠的老师形象,下文则是 写徐老师令我受益的内容。
“受益最多”既照应开头,又统 领全文。
5、8—11节写了徐先生哪些教学特色? 自己选辑教材, 注重朗读教学, 作文批改方法独到, 教授许多作文技巧。
梁实秋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 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 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 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 第7版。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 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 授。 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 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 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短篇 小说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 《西塞 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 商务 《威尼斯商人》 (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 亚著、1936,商务 《哈盂雷特》 (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暴风雨》(剧本) 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7,商务 《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 《情史》英 国乔治.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呼哮山庄》 (长篇小说)英国 E.勃朗特著, 1955,台.商务《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 《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 文星 《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沉思录》 古罗马 马克斯· 奥勒留 编辑书目《远东英汉大词典》,梁实秋主编,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印行,1977
梁实秋简介
年代
梁实秋的中国
古典文学研究
涉及诗词、散
文、小说等多
种文学形式
01
02
• 研究了大量优秀的中国古典
• 对各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和规
文学作品
律进行了深入探讨
• 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
• 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创作
做出了巨大贡献
和评价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梁实秋的学术活动与影响
梁实秋的学术活动主要包括
梁实秋的少年时期
• 1915年赴美国留学
• 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梁实秋的教育背景
梁实秋在美国接受教育
• 1915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
• 1923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梁实秋在英国继续深造
• 1924年进入剑桥大学研究院学习
• 1926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梁实秋的教育背景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小说风格对其诗歌和散文创作产生了影响
03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与风格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崇尚个性,追求自由
• 尊重人性,关注人性
• 强调审美,追求艺术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使其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 使其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对台湾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对台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实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梁实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 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实秋的文学成就和贡献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 被誉为“五四”以来的重要作家
北平的冬天梁实秋原文阅读理解
北平的冬天梁实秋原文阅读理解
《北平的冬天》是梁实秋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在北平冬天
的生活和感受。
文章以北平冬天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北平冬天的
寒冷、雪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作者对北平冬天的独特情感
和感慨。
在文章中,梁实秋通过对北平冬天的描写,表达了对北平的热
爱和对冬天的感慨。
他用“北平的冬天”作为文章的标题,突出了
北平冬天的独特魅力。
文章开头便以“北平的冬天,像一位老太太,虽然是丑陋的,却是令人尊敬的”来形象地描绘北平冬天的形象,
表现了作者对北平冬天的独特情感。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梁实秋通过对北平冬天的景色、气候、人
们的生活状态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北平冬天的独特魅力和人们的
生活状态。
他描述了北平冬天的雪景、冰面、屋顶上的冰挂等景象,以及人们在冬天的生活状态,如取暖、穿衣打扮等,展现了北平冬
天的生活气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文章的结尾,梁实秋通过对北平冬天的描写,表达了对北平
的热爱和对冬天的感慨。
他写道,“北平的冬天,虽然寒冷,却是
一种美丽的寒冷,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寒冷。
”通过这样的表达,作者展现了对北平冬天的独特情感和感慨。
总的来说,梁实秋的《北平的冬天》通过对北平冬天的描写,展现了北平冬天的独特魅力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北平冬天的独特情感和感慨。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
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章节一:序言本文通过梁实秋的散文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度思考的观点。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以细腻情感和深刻思考而著称。
本文将详细介绍梁实秋散文中的几个重要作品。
章节二:《故乡的云》《故乡的云》是梁实秋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故乡的美丽云彩,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该篇散文情感细腻,文笔流畅,读起来让人感受到家乡的美好。
章节三:《借问路人》《借问路人》是梁实秋的另一篇经典散文,通过一个路人的问答,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这篇散文引人深思,语言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章节四:《月》《月》是梁实秋的散文作品中唯美而富有哲理的一篇。
作者通过描绘月亮的美丽和变化,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这篇散文语言优美,内容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章节五:《邀月》《邀月》是梁实秋的一篇诗意散文,通过邀请月亮共度美好时光,表达了作者对遥远记忆和美好回忆的怀念之情。
这篇散文充满了诗意,情感充盈,给人以温馨而又深沉的感受。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附件为梁实秋散文选集,包括《故乡的云》、《借问路人》、《月》、《邀月》等多篇作品,供读者参考阅读。
法律名词及注释:1. 知识产权:指人们对其智力劳动所创造的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版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2. 版权:指著作权人对其所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展览权等。
3. 出版权:指著作权人将其作品通过出版物形式向公众传播的权利。
4. 著作权:指对文学、艺术作品享有的法律保护,包括作品的出版权、发行权和演出权等。
以上是本文的详细内容,涉及了梁实秋散文中的几个重要作品,附带了相关附件供参考。
法律名词和注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感谢阅读本文!。
梁实秋雅舍小品的特点及语言特色
梁实秋雅舍小品的特点及语言特色一、特点:1.洒脱自由:《梁实秋雅舍小品》表现了梁实秋自由洒脱的个性特点。
他对社会风俗和传统观念持着独特的见解,不受俗套束缚,对传统权威和束缚持怀疑态度。
他主张追求个人自由,反对道德、宗教等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强调个人个性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2.思想深邃:梁实秋雅舍小品反映了梁实秋深刻的思想和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度反思。
他既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也对社会的种种问题有独到的观察和见解。
这种思想深度是他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观察、思考以及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思索所形成的。
3.饱含情感:梁实秋雅舍小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表达。
他对婚姻、父母、友情等人际关系表达了深深的关怀和感悟。
他的情感表达既包含了浪漫儿女情长,又包含了亲情、友情等真挚之情。
情感是梁实秋作品的灵魂,也是他对人性关怀的最真切体现。
二、语言特色:1.简练明快: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语言简练明快,没有冗长的词藻和华丽的修辞,言简意赅,不啰嗦不拖沓。
他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入的思考和感悟,文字流畅,简洁的句子中包含着丰富的意义。
2.质朴自然: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语言质朴自然,遣词造句不做作,淡化修饰,注重质朴的真实感受。
他以原汁原味的生活材料,借助日常生活的细节,呈现出真实的感受和真实的人物形象。
3.措辞犀利: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语言措辞犀利,往往用尖锐的笔锋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讽刺。
他以直接的方式挑战了社会的偏见和传统观念,对弊端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社会问题的谈判和思考。
4.意蕴深远: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语言意蕴深远,一个简单的句子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哲理。
他以寥寥数语表达深层意境,把复杂的思想通过简单的文字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细腻的语言中感受到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考。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和再造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和再造梁实秋(1903-1987)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家、散文家和翻译家。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新人文主义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和再造。
新人文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化运动,它强调个体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由的理解上。
他认为自由不仅仅是对外界束缚的解放,更是对内心的自我探索和成长。
他在《自由的边疆》一文中写道:“自由,不是斩断一切,而是摆脱一切,而后才能够看清自己。
”这种对自由的理解,使人们不再被外界的限制和刻板印象所束缚,而是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再造主要表现在他对人的尊严和人类全面发展的思考上。
他强调人的尊严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尊严,更是指精神层面的尊严。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精神的升华和思想的深入。
在《人的尊严》一文中,梁实秋写道:“人,不论贫富、贵贱、聪明、笨,都是人,都有人的尊严。
”他提倡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地对待,不论其社会地位和身份。
此外,梁实秋还关注人类全面发展的问题。
他认为,人不仅仅应该在物质层面追求成功和幸福,更应该在精神、道德和文化层面实现全面发展。
他在《自由主义的人生观》一文中写道:“一个人不仅要有生活的欢乐,还要有精神的欢乐;不仅要有物质的富裕,还要有精神的富裕。
”他强调人应该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成功和享受,更应该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提升。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和再造,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的重要视角。
他的思想引领着人们超越传统的束缚,真正地去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追求精神层面的升华和发展。
梁实秋的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提供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我们从梁实秋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不断探索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体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北大学生驱逐梁实秋事件
北大学生驱逐梁实秋事件导语:梁实秋被北大学生驱逐事件是如何的呢?下面就由小编慢慢道来。
说梁实秋英文不好,任谁都不信。
大家知道,梁实秋出身清华留美学校,在美国哈佛大学受教于白璧德教授,回国后又在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抗战时,梁实秋又是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还是《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远东英汉大辞典》的主编人,怎么说也不能说他英文不好。
然而,北京大学学生一度曾认定梁实秋英文不好,而联合起来要把他赶下讲台,把他搞得相当狼狈。
学生下最后通牒1934年9月,梁实秋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从青岛山东大学聘请到北京大学任英文教授,具体讲授英国文学史和英文诗歌这两门课程。
自1933年9月,外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温源宁离职后,北京大学的外文系主任一职一直没有专任,先是由蒋梦麟校长自兼,半年后又由胡适兼代。
这年9月,新开学的北大学生,得悉胡适帮他们聘到了山东大学的外文系主任梁实秋任该系教授,他不但出身清华,留学美国哈佛,还是一位鼎鼎大名的新月派文人;他对骂人甚有研究,曾化名秋郎出版《骂人的艺术》。
这样的一位教授,自然使北大学生充满了期待。
开学之初,梁实秋登台讲课,果然引起了北大学生的好奇,教室里一下聚集了一百多号人前来听讲,可谓盛况。
胡适听说了,放下一颗心。
胡适与梁实秋是旧交,办《新月》月刊,两人互动更多。
这次聘请梁实秋到北大任教,胡适曾在家设宴为他洗尘,以表欢迎。
梁实秋的学问与见识,胡适知道得很清楚,哪会有错?然而,很快的,北大学生对梁实秋的课就有了诸多不满。
据《梁实秋在北大》一文说:“首先梁先生来上课时用中国官话讲解英国文学史,就引起英文系同学的不满意。
据学校当局说:这是为普遍起见,所以梁先生之不用英语讲解英文,好像是为了顾全别系的同学也得有个机会受梁先生的教。
并且还有人例举周作人先生之讲日本文学史不用日本语,就是先例。
其实据同学们多方的.探察,才知梁先生虽然满腹文章,号称精通英文文学者,他实在是不能用英语讲授,所以英文系二年级的同学们于听觉的训练上就失掉了一个机会!”这还是其一,梁实秋对学生的态度,也使曾受教于纯用英语上课的温源宁的外文系学生失望———第一堂英国文学史,他(梁实秋)就向同学先述他的态度:“我向大家讲这门课程,其材料的来源我不告诉大家。
一梁实秋的生平
(一)梁实秋的生平梁实秋1903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月6日(阴历十二月八日)生于北京的一个官宦之家。
原名治华,字实秋。
1915年夏,毕业于京师三小,随即考入北京清华学校。
小时候沐浴着故都风情,身经兵乱之灾。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参加学生游行和街头演讲活动。
受“五四”洪流冲击,开始阅读大量新报刊并写作新诗。
1921年H月任清华文学社干事。
1922年秋,任《清华周刊》文艺编辑。
n月,个人出资,刊印与闻一多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
1923年6月毕业于清华学校。
清华八年,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开,个性高扬。
1923年8月,又飘洋过海,游学美国,领略异域风物,饱尝离愁别绪。
1924年秋,在哈佛师从白璧德修习文学批评,深受其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1926年7月,回国,任南京东南大学文科教授。
1927年2月,与程季淑在北京结婚。
婚后即南下避居上海。
5月一8月,主编上海《时事新报》“青光”副刊,并与徐志摩等合办“新月书店”。
8月,《浪漫的与古典的》由新月书店出版。
10月,在上海,作为新月社的首席批评家,就文学的“人性”与文学的“阶级性”与鲁迅展开论争。
1928年3月,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
5月,出版《文学的纪律》。
1930年n月,应聘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译委员会委员,开始筹划翻译莎士比亚戏剧。
1935年秋,创办并主编《自由评论》,提倡爱国与民主,宣传抗日。
1937年7月28日,北平沦陷,只身逃离旧都,奔赴国难。
1938年10月,随政府迁入四川。
12月1日,接编重庆《中央日报》“平明”副刊,发表《编者的话》,从而引起关于“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
1939年夏,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资购置平房一栋,名之为“雅舍”。
1940年,开始以“子佳”笔名在《星期评论》上发表“雅舍小品”。
总之,梁实秋回国后,涉足社会,南来北往,看够了世事变幻,尝遍了人生五味,见识日增,年事渐长,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中年,委实能够“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l]。
雅舍课文段落赏析
雅舍课⽂段落赏析 《雅舍》梁实秋是的散⽂集《雅舍⼩品》的⼩篇之⾸。
下⾯是店铺为⼤家带来的雅舍课⽂段落赏析,欢迎阅读。
原⽂: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烧过的砖,常常⽤来做柱⼦,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盖上⼀个⽊头架⼦,看上去瘦⾻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四⾯编了⽵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能说不像是座房⼦。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座典型的房⼦。
不消说,这房⼦有砖柱,有⽵篦墙,⼀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上⽀下摘”,“前廊后厦”,“⼀楼⼀底”,“三上三下”,“亭⼦间”,“茅草棚”,“琼楼⽟宇”和“摩天⼤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便发⽣感情,⾮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我的好感油然⽽⽣。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因为有窗⽽⽆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空隙不少,⾬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雅舍”还是⾃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
“雅舍”的位置在半⼭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层的⼟阶。
前⾯是阡陌螺旋的稻⽥。
再远望过去是⼏抹葱翠的远⼭,旁边有⾼粱地,有⽵林,有⽔池,有粪坑,后⾯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明之⼣,或风⾬之⽇,亦常有客到,⼤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级的⼟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势⽽铺,⼀⾯⾼,⼀⾯低,坡度甚⼤,客来⽆不惊叹,我则久⽽安之,每⽇由书房⾛到饭厅是上坡,饭后⿎腹⽽出是下坡,亦不觉有⼤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来,破我岑寂。
⼊夜则⿏⼦瞰灯,才⼀合眼,⿏⼦便⾃由⾏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下,或吸灯油⽽推翻烛台,或攀援⽽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使得⼈不得安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书目
《远东英汉大词典》,梁实秋主编,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印行,
1977
翻译书目
• • • • • • • • • • • • • •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 《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 (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哈盂雷特》 (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7,商务 《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 《情史》英国乔治.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 《呼哮山庄》 (长篇小说)英国 E.勃朗特著,1955,台.商务 《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 《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文星 《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 •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 《沉思录》 古罗马 马克斯· 奥勒留
•
• • • • • • • • • • • • •
《实秋文存》1971,蓝灯
《西雅图杂记》(散文)1972,远东 《雅舍小品续集》 1973,台.正中 《看云集》(散文)1974,志文 《槐园梦忆》(散文)1974,远东 《梁实秋自选集》 1975,黎明 《梁实秋论文学》 1978,时报 《梁实秋札记》1978,时报 《白猫王子及其他》(散文)1980,九歌 《雅舍小品》(3、4集)1982一1986,台.正中 《雅舍杂文》 1983,台.正中 《雅舍谈吃》(散文集)1986,九歌 《英国文学史》1985,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
他是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早期 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 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 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 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 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 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梁实 秋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毛泽东也曾把他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 人物”。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 结束。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它 不因鲁梁论战的结束而结束。论战所产生的影响实 体己超出鲁梁本身,论战性质也己逾越了文学范畴, 其余波扩涟到后来年代,以至于今。抗战年间,发 生在重庆的那场“与抗战无关”的论争,虽不能说 与这场论战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
• • • • •
•
•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 日报· 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 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 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 大教授。 •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 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 院长。 •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 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 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 • 1975年同韩菁清结婚。 •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部分作品
文 学 主 张
梁实秋的著作、翻译书目与编辑书目 一、 著作
《冬夜草儿评论》(评论)与闻一多合著,1923(自费刊印)
《浪漫的与古典的》(评论集)1927,新月 《骂人的艺术》(杂文集)1927,新月 《文学的纪律》(评论集)1928,新月 《偏见集》(评论集)1934,台.正中 《约翰孙》(评论)1934,商务 《雅舍小品》(散文集)1949,台.正中 《北平年景》(怀乡散文)50年代 《实秋自选集》1954,台北胜利书局 《谈徐志摩》(散文)1958,远东 《梁实秋选集》1961,台北新陆出版社 《清华八年》(散文)1962,重光 《秋室杂文》1963,文星 《文学因缘》(散文)1964,文星 《谈闻一多》(散文)1967,传记文学 《秋室杂忆》(散文)1969,传记文学 《略谈中西文化》1970,台北进学书局 《实秋杂文》1970,仙人掌 《关于鲁迅》1970,台北爱眉出版社
生平概况
• • • 1915 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 1920 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 《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 1923 年8月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4 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 九合编 《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26 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30 年,杨振声邀请他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 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 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 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 《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 ——
梁实秋
人物简介
• 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
家、学者、文学批评家、 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 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 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 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 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 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代表作《雅舍小品》、 《英国文学史》、《莎士 比亚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