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动态变迁及微观致贫因素分析_以北京市为例的.

合集下载

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动态变迁及微观致贫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的考察

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动态变迁及微观致贫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的考察
生较 大 的影 响 。
【 关键 词 】低 收 入 群 体 ; 模 变迁 ; 观 致 贫 因 素 ;Poi模 型 规 微 rbt 【 图 分类 号 】C 1 . 中 937 【 献标识码 】 文 A
引言,
在 我 国经济增长 与居民收入增加 的同时 , 收入 差
进行考察。
l 城 镇 低 收 入 群体 的 识别 及 规模 变迁
低 收入 是一个 相 对 概 念 , 指 居 民个 人 收 入水 是 平 低 于社会 “ 普遍 ” 收入 水平 ( 均 收入 或者 中位 收 平 入) 的状 况 。无 论 一 个 国 家 或 地 区 的 富 裕 程 度 如 何, 总有 一部 分人 处 于 收入 相 对 较 低 的状 态 。低 收
院重 点学 科 项 目和 中 央财 经 大 学财 政 学 院 2 1 金项 目。 1基
要指 那些 处于在 衣食 住行方 面难 以维 持生存 和社 会
尊严 的较低 生活状 态 的社会 成员 的集 合 。
目前 国 内外学 者确 定 低 收入 标 准 时 , 要 使用 主 贫 困线 扩展 法 、 低 生 活保 障线 、 低 工 资标 准 、 最 最 比 重法 、 收入 比例法 和 扩 展 线性 支 出法 等方 法 。通 过
支 出额 ; 为 消费 者 的 收入 在 用 于各 类 商 品或 服 务 b 的基本 需求支 出后 的余 额 中,追 加 购买 第 i 商 品 类
【 章 号】0—8 ( 1) —0 —7 文 编 1 6 3 22 0 8 0 9 0 0 6 0 0 9
斌魂
我 国城 镇低 收 入 群 体 动 态 变 迁及 微 观 致 贫 因素分 析
— —
以北 京 市为例 的考察
刘 扬 赵 春 雨 ( 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北京, 08) 1 01 0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根据库茨涅茨的倒U曲线,中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似乎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的现象,但是我国的较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却低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但是我国的城乡收入总体差距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高水平,而且这还只是货币收入的比较,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位于世界最高水平的。

本文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现状出发,指出其历史因素、经济体制转型、政府的投入与支持不够等原因,厘清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并对今后政府的政策与改革方向提出建议。

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一、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差距的沿革(纵向比较)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及其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如下表。

表1:1978-2003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差以及收入比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城乡居民收入差(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978316.0133.6182.41980 439.4 191.3 248.1 2.30 1981 458.04 223.44 234.61982 494.52 270.11 224.4 1.83 1983 525.96 309.77 216.21984 607.56 355.33 252.2 1.71 1985 739.1 397.6 341.51986 899.6 423.8 475.8 2.12 1987 1002.2 462.6 539.61988 1181.4 544.9 636.5 2.17 1989 1375.7 601.5 774.21990 1510.2 686.3 823.9 2.20 1991 1700.6 708.6 992.01992 2026.6 784.0 1242.6 2.59 1993 2577.4 921.6 1655.81994 3496.2 1221.0 2275.2 2.87 1995 4283.0 1577.7 2705.31996 4838.9 1926.1 2912.8 2.51 1997 5160.3 2090.1 3070.21998 5425.1 2162.0 3263.1 2.51 1999 5854.0 2210.3 3644.02000 6279.9 2253.4 4026.5 2.79 2001 6859.6 2366.4 4493.22002 7702.8 2475.6 5227.2 3.11 2003 8472.0 2622.0 5850.03.2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4)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1984年数据用“人均生活费收入”代替。

低收入群体生活窘迫现实特征、原因与对策研究

低收入群体生活窘迫现实特征、原因与对策研究

低收入群体生活窘迫现实特征、原因与对策研究吴倩;韩建雨;彭虹【摘要】我国低收入群体生活长期处于相对窘迫状态,基本生活质量难以保障,且呈现出生活区域被边缘化、社会认同感逐渐缺失、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等重要现实特征,严重威胁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缺位、收入分配政策和就业政策实施效果欠佳、社会保障托底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宏观政策环境客观原因是导致低收入群体生活窘迫的直接原因,但自身就业技能缺乏、文化素质较低和就业意识不正确等低收入群体自身主观原因也不容忽视.保持社会经济适度快速发展以提供更多资金保障、拓宽低收入群体收入渠道、提升其就业技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针对性、滴灌式精准保障,才能从根本上助推低收入群体脱离生活窘迫境况.【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17)004【总页数】6页(P95-100)【关键词】低收入群体;生活窘迫;原因;对策【作者】吴倩;韩建雨;彭虹【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71;F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在迅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8%的高水平。

但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反映居民收入差距水平的基尼系数也在持续攀升,而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则意味着大量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群的出现。

[1]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一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往往面临着收支相抵甚至收不抵支的状况。

在食品、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或者消费水平往往处于最低条件。

低收入群体一般处于温饱线或者温饱线以下的水平,难以维持家庭正常的食物营养需求;大多数低收入群体仍居住在老旧房屋,不仅人均住房面积较小,家庭中家用电器设施也跟不上一般社会水平;低收入群体基本保持着小病不就医的情况,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困扰着低收入群体,对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在教育问题上,低收入群体子女获得的教育资源远远低于中高收入家庭。

低收入人群分析报告范文

低收入人群分析报告范文

低收入人群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低收入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本报告旨在对低收入人群进行深入分析,以了解他们的特点、挑战和需求,以及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政府和社会各方提供参考。

2. 数据收集与样本选择为使该报告具有代表性,我们从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低收入人群中选择了5000名参与者进行调查。

调查主要通过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低收入人群的特点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低收入人群的特点:3.1 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低收入人群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缺乏职业技能和知识,这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3.2 就业不稳定:低收入人群中失业率较高,大部分人只能从事临时工作或低技能工作,收入不稳定。

3.3 医疗保障不足:很多低收入人群无法获得足够的医疗保障和健康关怀,使得他们在面对疾病时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和帮助。

3.4 居住条件差: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环境普遍较差,生活在贫困地区或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方,居住条件不尽如人意。

4. 低收入人群面临的挑战4.1 收入不足:低收入人群的主要问题是收入水平低,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导致生活质量低下。

4.2 教育机会有限:由于财务问题和教育资源不均衡,低收入人群的子女往往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得他们的未来发展受到限制。

4.3 就业歧视:低收入人群由于缺乏技能和教育背景,往往受到就业歧视,难以获得稳定的工作和公平的薪资待遇。

4.4 社会融入困难:低收入人群往往面临社会隔离和歧视,使得他们与社会的融入度降低,缺乏发声机会和权益保障。

5. 解决方案为了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状况,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5.1 提供职业培训: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

5.2 加强社会保障: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基本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减轻他们在疾病和老年时的负担。

致贫原因调研报告

致贫原因调研报告

致贫原因调研报告致贫原因调研报告引言:贫困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社会问题,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许多人。

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的根源,本报告对致贫原因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经济因素:1. 就业机会不足:就业是改善贫困状况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许多地区在经济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导致人们难以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

2. 低教育水平:教育水平与就业机会密切相关,缺乏教育资源和贫困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不足,使得贫困人口难以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机会。

3. 资源不均衡分配:一些地区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很难吸引外来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导致贫困问题长期存在。

二、社会因素:1. 社会歧视和排斥:一些特定的群体,如少数民族、残疾人或其他弱势群体,面临着社会歧视和排斥,很难融入主流社会,从而导致他们生活质量的下降和贫困问题的加剧。

2. 城乡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导致贫困问题的另一个原因。

农村地区缺乏现代化的产业和基础设施,导致就业机会有限,农民收入低,难以摆脱贫困。

同时,城市中的高房价和生活成本也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三、自身原因:1. 缺乏企业家精神:一些贫困人口缺乏创业意愿和敢于承担风险的决心,导致他们无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自己的经济活动,限制着自身发展的机会。

2. 疾病和健康问题: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疾病和健康问题成为困扰贫困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贫困条件下的营养不良和恶劣生活环境,也对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结论:贫困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和个人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仅仅从经济层面来解决贫困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适时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来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消除社会歧视、加强健康保障等。

只有全面解决致贫原因,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分析及影响因素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分析及影响因素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分析及影响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

这种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本文将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在中国普遍存在,且差距逐渐扩大。

大城市的居民收入普遍高于农村居民,同时居住条件、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差距也较大。

这种差异反映了经济发展、城乡分割以及政策实施的不均衡。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就业,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工资和福利待遇相对优厚。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收入占据居民收入的较大比重。

农村缺乏多元的就业机会,收入来源单一,导致了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1. 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首要因素。

城市经济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作机会较多,收入相对较高。

而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劳动密集型工作机会居多,技术含量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2. 教育资源差异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农村更加丰富,高质量的教育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

城市中的优质学校、图书馆、培训机构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而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使得农村居民在就业时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3. 制度性差异城乡居民户籍制度的不平等也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因素之一。

户籍制度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包括医疗保险、退休金等。

而农村居民则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面临诸多不公平,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对策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一、引言贫困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全球各地的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贫困现象尤为严重。

城市贫困是指城市地区中的人口生活困境,缺乏基本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的现象。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贫困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1.收入不平等:中国城市中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

一方面,高收入群体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享受着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和居住条件;另一方面,低收入群体因为教育水平低和技能欠缺,很难获得高薪工作,导致他们陷入贫困。

2.就业困难: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中国城市贫困的发展。

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但城市就业机会有限。

低收入岗位占据了大部分就业市场,缺乏稳定职业和良好的福利待遇。

部分农民工和下岗职工面临着失业和贫困的威胁。

3.社会福利不完善:在中国的城市中,社会福利体系还不完善。

城市居民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但仍然有很多人无法获得医疗和养老保障。

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常常无法得到必要的救助和援助。

4.教育资源不均:城市教育资源相对较好,但城市贫困人口的子女往往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贫困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和培训费用,限制了他们的教育机会和发展潜力。

三、解决中国城市贫困的对策1.扩大就业机会:政府应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业和提供培训机会。

此外,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指导,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2.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政府应加大对低收入者的社会救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基本医疗、教育和养老保障。

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增加援助力度,确保贫困人口能够及时得到救助。

3.促进教育公平:政府要增加投入,改善城市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提供教育补助和减免学费的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此外,要加强教育公平监管,防止学校以各种方式实施随堂收费,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到真正的免费教育。

《2024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范文

《2024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范文

《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及消费水平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人均消费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为了深入探究这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人均消费作为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影响因素众多,包括但不限于收入水平、价格水平、消费环境、文化习俗等。

对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有助于了解北京市消费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和商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及相关报告。

四、影响因素分析1. 收入水平: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直接因素。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水平提高。

北京市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对人均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价格水平:价格水平通过影响商品的购买力来影响消费。

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的上升会导致消费水平的下降。

北京市的物价水平对人均消费具有较大的影响。

3. 消费环境:消费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商业网点、交通状况等。

良好的消费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消费水平。

北京市的消费环境对人均消费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文化习俗:文化习俗对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北京市作为文化中心,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对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 其他因素:包括人口结构、教育水平、社会保障等。

这些因素虽然对人均消费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也不容忽视。

五、实证分析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为因变量,以收入水平、价格水平、消费环境、文化习俗等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现状的调查报告

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现状的调查报告

城乡低收入群体现状调查与思考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各种盛会在中国举行,我们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我们看到马路上名车驰骋,我们看到人们满面春风,我们似乎听到外国人赞叹的声音,似乎每个人都很幸福。

可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挣扎在温饱线上,他们认为奥运会只是北京的,世博会只是上海的,亚运会只是广州的,而他们只是一群看客。

高楼林立,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处;名车驰骋,他们只能望尘莫及;富人满面春风,他们却在为材米油盐醋考虑,在为栖身之所担忧,在位儿女学费犯愁。

不管怎样我们不能回避这一事实——在中国仍然有穷人。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中国的崛起,也造就了无数的富翁,而贫富悬殊在一步步拉大,这似乎在重复着18世纪、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的车辙,社会上赤裸裸的金钱主义在迅蔓延。

而我们低收入群体没有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邓小平曾说过先使一部分人富起来,富人再带领穷人致富,而事实是富人想更富,却不管穷人。

或许我们天天看到某些明星、富人做慈善,但是能惠及几人,谁又知道他们不是在作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划分成为了必然。

在这样一种划分下,富人们是不是应该考虑如何帮助穷人;人乃国之本,民意大于天,作为政府更应该关心低收入群体。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风气才会更好,人民才会更幸福,社会才会更稳定,中国才会更强大。

所以做这样一个调查十分有必要。

一、调查准备工作1、制作一份调查报告2、确定调查时间、地点时间:2012.2.5——2012.2.10;地点:苏州市太仓市陆渡镇3、确定调查对象定位为陆渡镇低保家庭。

去陆渡镇人民政府,获取城镇低保人员名单及住址、联系方式。

二、调查实施上门询问、发调查问卷。

三、调查统计这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0份,回收了20份。

调查结果统计在调查问卷中四、调查总结根据这次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1、绝大多数低收入群体是没有固定工作的、甚至没有工作,极少数有工作,而经过我们了解这些工作的薪酬很低。

城市低收入群体调研报告

城市低收入群体调研报告

城市低收入群体调研报告城市低收入群体调研报告一、引言低收入群体是指收入水平低于城市平均水平的一部分人群,他们通常面临着更多的生活困境和社会不平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我们选择了问卷调查的方法。

我们在城市的不同地区进行了随机抽样,并发放了500份问卷,其中418份有效填写。

我们的调研覆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教育程度的低收入群体。

三、调研结果1. 收入状况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低收入群体的家庭总收入低于城市的平均水平。

其中,28%的家庭月均收入不足2000元,48%的家庭月均收入在2000到4000元之间,仅有24%的家庭达到了城市平均收入水平。

2. 生活条件在低收入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家庭生活条件较为困难。

调研显示,64%的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面积不足40平米,并且40%的低收入群体没有稳定的住房,经常面临搬迁问题。

3. 教育问题低收入群体中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

调研数据显示,20%的低收入家庭仅仅花费不到5%的收入用于子女教育。

此外,还有25%的低收入家庭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4. 医疗保障低收入群体在医疗保障方面也存在问题。

调研显示,37%的低收入群体无法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这导致了很多低收入家庭只能选择廉价的医疗服务,影响了他们的健康状况。

四、问题分析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城市低收入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 收入不稳定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工资收入,而且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工作不稳定和收入不增长,他们很难改善生活水平和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2. 住房问题低收入群体中有很多人无法在城市找到稳定的住房,导致他们居住环境较差。

此外,由于租金的不断上涨,他们很难承担房租的压力。

3. 教育和医疗问题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低收入群体的子女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限制。

北京市小城镇发展现状

北京市小城镇发展现状

北京市小城镇发展现状、差距、原因及对策分析中国统计信息网内容提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难点在农村。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解决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一系列问题至关重要。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

1998年到2002年五年间,小城镇的聚集功能、经济带动、辐射功能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这三大功能得到一定发挥。

但小城镇发育程度低,规模小,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中心镇经济增长放缓,贡献率降低,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聚集程度低,经济实力较弱,产业层次不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难点在农村。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一系列问题至关重要。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这是在科学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

我们经常说,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而要减少农民,出路只有一个,加快推进城镇化。

北京实现农村城市镇有两条可选择的途径,一条是依靠城区的外延扩大,逐步把郊区纳入城市;另一条是在中心区外围,发展一批卫星城和小城镇,形成分散组团式的城市体系。

显然,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即城市中心区—卫星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的四级城镇体系建设要求,我们应该选择后者。

四级城镇体系中,农村涉及了两级,即中心镇、一般建制镇。

我们试图对这两级开展评价和实证分析。

北京郊区的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在城镇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有教训。

1998年以来,小城镇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小城镇发展现状(一)小城镇沿革及基本情况:北京的建制镇是1985年开始建立的,首批15个,基本为县城,到2002年发展到143个(县城已经发展为卫星城),如果扣除县城,小城镇为132个。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第一篇: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贫困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贫困不仅仅表现在区域差异上,如东富西贫,城市发展快于农村,就是在发达的城市中也有大量贫困现象存在,城市贫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也在积极地寻求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了解城市贫困就要了解其现状,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一、城市贫困现状:城市贫困是指生活在城市中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水平的人群,其中包括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人群、进城务工人员、孤寡老人、流浪儿童、乞讨者等。

根据202x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中显示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通常指最低基本生活没有得到保证,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生存性贫困。

相对贫困是指温饱问题虽已得到基本解决,但生活水平仍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

202x年以来,中国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开始更多地转向城市,众多数据和现象显示出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正处于日益严重的阶段。

据202x年第四季度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中国进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311.1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51.2元,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为每人每月179元。

202x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截至202x年底的城镇人口数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

另外,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和一些地方政府开展的调研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比例在7.5%-8.7%之间。

根据数据,以8%的比例采用比例法计算,目前中国城镇贫困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是目前低保标准和受保人数的2倍左右。

目前我国的城市贫困有两大特点:1、城市贫困人口数量上升速度快。

1978年前,由于“铁饭碗”和城乡割据的二元体制的双层保障,城市几乎是不存在贫困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城市贫困问题开始突显出来,也正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透视中国社会低收入群体存在的原因及影响

透视中国社会低收入群体存在的原因及影响

透视中国社会低收入群体存在的原因及影响摘要:目前中国出现了贫富差距并形成低收入者这一个特殊群体,这样的社会分配格局,给我们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的隐患。

关键词:低收入群体社会分配和谐社会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

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我国的基尼系数在2005年已逼近0.47,2006年仍有持续增长趋势。

这显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绝大部分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里。

全国城市居民综合社会调查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低收入及中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80%,中等收入者也仅占15%。

这表明,在中国的财富日益向少数人聚集的同时,也已开始出现了一个低收入群体,且所占比重似有增加的趋势。

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音符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一、我国低收入群体形成的原因在现阶段,我国低收入群体主要包括一部分农民、企业下岗职工、城镇待业人口、离退休职工以及低收入水平的工薪阶层等。

目前,他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水平不高,其中的少数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中国为何会出现贫富差距进而形成低收入者这一群体?笔者认为,我国低收入群体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民(处于最底层且占比例最大的低收入群体)之所以成为低收入者与我国农业经济的落后有关;另外,建国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在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的同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有关资料显示1952--1990年间,国家以农产品剪刀差形式,拿走农民的收入达8708亿元以上,平均每年223亿,但却没有相应的补偿。

这种由农业提供的积累支撑的城市高速工业化是以农业的衰落、农民的贫苦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迟缓为代价的。

①尽管改革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使农民的收入有了一些提高,但由于农村的人口素质、科技含量、教育医疗、水电设施、交通建设等方面的落后,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在短时期内有大的飞跃,农民的收入也就难以有大的提高。

2023年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

2023年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

2023年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引言在当代社会,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备受关注。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其低收入家庭标准更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那么,2023年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是如何规定的呢?一、2023年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的涵义和内涵1.1 低收入家庭的定义我们来了解一下低收入家庭的定义。

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成员在一定期限内总收入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

在北京市,低收入家庭的标准是根据一系列指标进行测算的。

1.2 2023年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的内涵2023年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是根据当地物价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福利政策等因素确定的。

这个标准的设定,旨在确保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二、2023年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的测算方法2.1 收入纳入范围在测算低收入家庭标准时,需要考虑的收入范围包括工资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

这些收入来源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2.2 支出纳入范围除了收入之外,家庭的支出也是衡量低收入家庭标准的重要因素。

如何确定支出的纳入范围和计算方法呢?三、2023年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的政策保障3.1 社会救助政策政府在确保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需求的也有一系列的社会救助政策。

这些救助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低保、医疗补助、住房保障等。

3.2 教育和就业政策为了帮助低收入家庭摆脱贫困,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和就业政策。

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和落实情况如何呢?四、对2023年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的个人理解和观点笔者认为,2023年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的设定是政府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体现。

但是,与实际情况相比,这个标准是否合理?在具体实施中是否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

总结通过对2023年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的介绍和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一重要的社会政策。

我们也思考了其内涵、测算方法和政策保障。

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低收入家庭标准

北京低收入家庭标准

北京低收入家庭标准
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和年份可能会有所变化,以下为近年来的一些参考标准:
根据北京市民政部门规定,低保家庭的标准为每人每月370元。

根据北京市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民政局关于低收入家庭认定和保障工作办法的通知〉的通知》,北京市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为月均每人收入低于北京市上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

2019年北京市上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659元,那么低收入家庭的标准为每人每月收入低于45261元(64659
元*70%)。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具体低收入家庭的认定和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政策和条件进行调整。

低收入群体成因及对策思考

低收入群体成因及对策思考

低收入群体成因及对策思考耿车党政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四大建设中,又要从小处“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走共同富裕道路。

围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把基尼系数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着力点在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

近年来,我区发展步入快车道、良性循环,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但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甚至产生新的低收入群体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资料查询,今年二季度耿车镇涉及弱势群体的上访共15人次,占全镇上访量的37.5%,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上升趋势。

反映的问题主要有:生活困难、疾病求助、下岗失业、由于突发事件受到伤害、住房、养老、低保、残疾人求助等。

低收入群体的问题尤其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的问题已逐渐成为我镇乃至全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低收入群体形成主要原因低收入群体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于家庭客观条件、经济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制约,也有来自主观行为、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据调查问卷统计主要原因有:1.自身素质原因。

大部分低收入群体文化水平较低,授课:XXX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以致不太能接受新观点、新事物授课:XXX,自我发展的空间狭小。

同时,低收入群体还普遍存在着劳动力缺乏、劳动力素质不高、发展生产的资金缺乏等问题,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自力更生和发展。

2.自然灾害原因。

低收入群体拥有社会资源量少,物质条件困难,社会关系有限,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较低。

譬如: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他们受到的打击更严重,往往“致命”,长期难以恢复生活、生产。

仅2010年我镇因雪灾、9.7汛灾、旱灾受灾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就近300人。

3.子女上学原因。

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子女上学对每一个家庭都是一笔沉重的开支,义务阶段外的教育费用更高,尤其是高等教育,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至少要1万多。

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

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

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是指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成本制定的一项衡量家庭经济状况的指标。

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成员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家庭,他们通常面临着生活困难和基本生活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

因此,制定和实施低收入家庭标准对于保障这部分人群的基本生活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成本、物价水平等因素。

首先,需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

其次,要考虑到居民的生活成本,包括食品、衣物、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

最后,还需要考虑当地的物价水平,以确保低收入家庭标准能够真实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

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低收入家庭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差异。

在城市地区,由于生活成本较高,低收入家庭标准相对较高;而在农村地区,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低收入家庭标准也相应降低。

这样的差异化制定能够更加精准地反映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权益。

除了考虑经济和生活成本因素外,还需要充分考虑低收入家庭的实际需求。

在制定低收入家庭标准时,需要充分调研和了解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包括他们的收入来源、生活支出、家庭人口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只有深入了解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低收入家庭标准。

最后,制定低收入家庭标准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公平和公正。

低收入家庭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生活困难和基本生活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

因此,制定低收入家庭标准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每个低收入家庭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不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受到歧视或排斥。

总之,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成本、物价水平等因素,兼顾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差异,充分考虑低收入家庭的实际需求,坚持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9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动态变迁及微观致贫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的考察刘扬赵春雨(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本文以城镇低收入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市1992—2008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为依托,对17年来北京市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规模变迁、贫困程度演进及微观致贫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研究表明:17年间,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规模和贫困程度均呈现较大的波动性。

现阶段,城镇低收入群体比重基本维持在20%左右,低收入群体规模逐渐增大,贫困程度日渐加深。

同时,在城镇低收入群体中,贫困人口比重不足10%,而非贫困低收入群体比重则超过了90%。

最后,从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微观致贫因素考察,家庭成员与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就业状态以及家庭人口规模和结构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规模变动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低收入群体;规模变迁;微观致贫因素;Probit 模型【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收入分配公平度的测度及其因素分析———基于收入分布公平度的测算及因素分解(08ATJ002、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北京市民生感知问题研究、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重点学科项目和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211基金项目。

引言在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自2000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5,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国际警戒线为0.4;城镇居民收入初现两极分化,居民收入五等分组中最高与最低收入组的收入比已由2001年的3.81倍扩大到2008年的5.75倍①。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收入两极分化容易导致低收入群体产生嫉妒、不公平甚至相对剥夺的感觉,会对我国社会和谐和稳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动态变迁,科学分析其致贫因素和内在机制,不仅对于未来制定低收入群体增收政策、完善低收入问题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未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布格局,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数据所限,本文以北京市1992—2008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为依托,对低收入群体的动态变迁进行考察。

1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识别及规模变迁1.1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识别低收入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居民个人收入水平低于社会“普遍”收入水平(平均收入或者中位收入的状况。

无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如何,总有一部分人处于收入相对较低的状态。

低收入与贫困关系密切但不等同:低收入群体包含贫困群体,还包括那些收入高于贫困线但远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非贫困低收入人口”。

非贫困低收入群体和传统贫困者的相同之处在于生活消费方面: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比较低,在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等方面居于社会的下层。

不同之处在于收入来源和收入结构:非贫困低收入人口大多具有劳动能力,具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只是在投资和就业竞争中居于劣势,只能获得较低报酬。

贫困群体则主要指那些处于在衣食住行方面难以维持生存和社会尊严的较低生活状态的社会成员的集合。

目前国内外学者确定低收入标准时,主要使用贫困线扩展法、最低生活保障线、最低工资标准、比重法、收入比例法和扩展线性支出法等方法。

通过比较和分析,本文发现扩展线性支出模型能够从居100民个人的基本需求出发来构造数学模型,测算的低收入标准比较客观,能够较好地识别城镇低收入群体,而且标准统一、易于操作,是确定低收入标准时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②。

线性支出系统(LSE 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提出的,以后朗茨经过改进,形成了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SE 。

Y i =P i Q i +b i (X -ΣP i Q i ,i =1,2, (8式中Y i 为消费者对第i 类商品或服务的支出额;P i 为第i 类商品或服务的价格,Q i 为其相应的基本需求量,P i Q i 为第i 类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支出额;b i 为消费者的收入在用于各类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支出后的余额中,追加购买第i 类商品或服务的比例,称为边际消费倾向;X 为消费者可支配收入,ΣP i Q i 为所有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支出额。

该方法以统计年鉴中八大类居民消费品数据为基础;同时,应将ELSE 模型计算的基本需求支出总额乘以赡养系数,以保证低收入标准是使城镇居民满足自身基本需求和赡养负担的临界收入线。

城镇低收入标准=人均基本需求支出总额ˑ赡养系数③表11992—2008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低收入标准单位:元年份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低收入线2084.472999.504452.925046.315807.595790.325341.545537.726450.20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低收入线7111.017317.528721.009156.7110349.3912459.2613363.5713622.88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北京市统计年鉴》测算得到。

根据相关年份《北京市统计年鉴》,采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确定了北京市城镇低收入群体标准(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北京市城镇居民的低收入标准自1992年以来明显上升。

从1992年的2084.47元上升到2008年的13622.88元,上升了6.5倍,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以及物价水平的不断上升所致。

1.2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规模分析在表1北京市城镇低收入标准的基础上,结合1992—2008年北京市城镇住户调查数据,本文发现:17年间,北京市城镇低收入人口变迁分为三个阶段(表2:表2北京市城镇低收入人口规模年份低收入比重(%城市总人口(万人城镇低收入总人口数(万人199229.80819.0244.1199336.61831.0304.2199444.37846.0375.4199536.42946.2344.619 9631.68957.9303.5199724.90948.3236.1199813.07957.7125.2199910.55971.7102.5200015.941057.4168.5200118.701081.2202.2200213.581118.0151.8200317.611151.3202.720 0420.161187.2239.3200519.301286.1248.2200622.181333.3295.7200720.951379.9289.1 200821.331439.1307.0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北京市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第一个阶段是从1992—1994年,低收入比重有了显著的上升,由29.8%上升到44.3%,人数由244万人上升到375万人;第二个阶段是1994—1999年,北京城镇低收入群体规模有下降趋势,比重从1994年的44.3%下降到1999年10.6%,低收入人口减少273万人;第三个阶段是从1999—2008年,北京城镇低收入比重有升有降,从2004年以后,低收入比重基本维持在20%左右,2008年低收入人口达到307万人。

在分析低收入群体整体规模变迁后,本文对低收入群体按收入不同进行了分层分析。

低收入群体中,有一部分收入更低,处于贫困线以下,我们称为“贫困群体”;剩余部分即处于贫困线和低收入线之间的群体称为“非贫困低收入群体”。

国内外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较为成熟,在确定贫困线时,多采用马丁法、标准系数法等方法。

因此在分析时,本文使用马丁法测算得到了1992—2008年的北京市城镇居民贫困线(表3,并依此进行了分析(表4和图1。

由表4的数据和图1的曲线可以发现,1992—2008年,北京市城镇贫困群体和非贫困低收入群体人口变动呈现以下两个特征:首先,在城镇低收入总人口中,非贫困低收入人口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从1993年以后,非贫困低收101表31992—2008年北京市城镇居民贫困线单位:元年份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贫困线151519192423 292132233137306834003499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贫困线36084227469352925371542055505833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住户调查数据测算。

表4北京市城镇贫困人口及非贫困低收入人口规模年份城镇贫困人口(万人城镇非贫困低收入人口数总人数(万人占低收入(%人口比重总人数(万人占低收入(%人口比重199274.530.53169.569.45199342.313.90261.986.10199446.712.44328.787.5519954 4.112.80300.587.21199624.27.99279.292.00199710.3 4.38225.895.6319988.06.43117.193.55199911.411.0991.188.92200014.08.28154.691.7520019.04.44193.295.55200211.07.22140.992.80200318.08.86184.891.16200427.511.51211.888. 5120058.2 3.32240.096.692006 3.9 1.31291.998.70200715.9 5.49273.294.51200819.46.33287.593.66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北京市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图1北京市城镇各低收入群体人口规模(万人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住户调查数据测算。

入人口在低收入总人口中比重基本维持在90%左右,在有些年份甚至超过了95%。

而贫困人口的规模很小,并且没有显现出明显扩大的趋势。

大多数年份,贫困人口在低收入总人口中的比重不足10%,目前大约有20万人口左右。

这说明:随着北京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政府对贫困群体的关注、扶持力度的加大,贫困群体的规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没有显现出明显扩大的趋势。

但非贫困低收入群体的规模却在逐年增大,这直接带动了北京市低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

其次,北京市城镇低收入人口数的增加,是总人口的增加和低收入人口比重增加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高收入群体。

1992—2008年低收入人口平均收入从1650元增加到9929元,年均增长11.9%,高收入人口平均收入从3912元增加到44471元,增长16.4%,而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从1508元增加到2008年的4559元,年均仅增长7.1%④。

如果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2004年、2007年和2008年,低收入人口的人均收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同期高收入人口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以上,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长速度悬殊很大,低收入人口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应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