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老山界讲学稿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老山界》教案-(新版)苏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老山界》教案-(新版)苏教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老山界》的故事情节和描写技巧。
2.理解课文中的山林人物与道德内涵。
3.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
4.通过讲解声音与表演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朗读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和描写技巧的理解。
2.内涵的理解和语言知识的掌握。
3.声音与表演方式的讲解,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可以用生动活泼的语调引入本课主题,简要回顾《老山界》内容,希望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
(二)呈现1.教师出示图片或简单画面,讲述山林人物的特征和内涵。
2.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通过阅读和解析相关段落,讲解教学重点,着重分析文章描写山林人物的技巧与方式。
3.针对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使用教学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新知,提高写作水平。
(三)讲解1.声音与语调的讲解。
通过声音和表演,影响观众的感性认知,加深其对诗歌文学的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演唱,彩排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说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2.诗歌鉴赏教学。
语文教师在讲述《老山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并听音乐演唱相关句子进行领悟。
3.写作与表达教学。
教师可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描述人物的语言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评价通过课堂互动、 homework 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四、教学后记1.本节课的教学点着重在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描写技巧的应用,通过诗歌鉴赏和写作技巧的讲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法素养。
2.本课教学需要注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如画面、语调、情感等多方面的表述,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3.不仅要关注课堂授课,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语言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等,对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必修阅读篇目之一,是一篇记叙文。
文章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采用了夸张和对比等手法,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方面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了解老山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3. 掌握夸张和对比等描写手法;4.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如何从文章中获取信息;2. 如何理解夸张和对比这些修辞手法。
四、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1) 教师做好文章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
(2) 让学生预习文章,鼓励学生提前了解老山界的情况。
2. 课堂教学(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视频介绍老山界,引导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放松学生阅读文章,然后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关文章内容的问题,例如:老山界的特点是什么?文化和人文风俗有哪些?(3) 梳理思路(10分钟)学生针对老山界的情况整理思路,准备写一篇文章。
(4) 写作(25分钟)学生根据老山界相关情况,写一篇文章。
鼓励学生运用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文学含量。
(5) 练习评估(10分钟)让学生互相评估彼此的文章,并选出几篇优秀的进行展示。
教师可以点评,鼓励学生。
3. 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并根据老师的点评和评估,修改自己的文章。
五、教学效果评估1. 加强阅读理解能力;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3. 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老山界这篇文章数次阅读后,可以发现文章中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尤其是对本地特色的描写,反客观突出。
通过这篇教案的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不仅提高了阅读和理解能力,还加强了对语言修辞方面的理解和评论能力,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本教案以老山界的一篇文章为素材,通过阅读、问答、思路梳理、写作、评估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老山界课件苏教版
14. 体会(tǐhuì)文章结尾句的作用。 【答案】课文最后(zuìhòu)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 是小得很”,是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 这更可以看出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 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第三十三页,共44页。
1.【难点(nádiǎn)探究】本文作者是如何描写老山界景物特点的?这 些自然
第五页,共44页。
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 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时间、人物、 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 线索要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 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关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 线索,否则(fǒuzé)文章就会松散。
第十五页,共44页。
3.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采用了怎样的叙事(xùshì)方法? 【答案】叙事顺序:顺叙(shùn xù)。 叙事写作方法: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的层 次结构。
第十六页,共44页。
1. 红军翻越老山界之初,遇到一个瑶民大嫂,她
2. 的丈夫为什么躲藏起来,“按照习惯”说明什么?
第二十八页,共44页。
12.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shēngdòng)感人,这部分 写了哪
些景物,并试着赏析?
【答案(dá àn)】景物:(闪烁的)星星、黑的山峰(雄伟、 高峻)、四周的山、山谷——壮观、雄伟 运用比喻,把星星比作宝石,把夜空比作黑色幕布,写出了 也只深沉、星之明亮。“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更突出 了星星的美丽。 又把黑的山峰比作巨人,把山谷比作深井,既突出了山势的 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 写景顺序:上-下 远-近 四周-中间
第三页,共44页。
《老山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1《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老山界》为教材,共分为阅读理解、语言运用两部分,学习目的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老山界》这篇文章是讲述了经历种种困难和危险后,作者和他的朋友们终于到达了老山界,看到了那片美丽的土地。
作者通过语言细致叙述了老山界的美丽以及到达老山界的过程,同时也描述了途中的险阻以及经过的艰辛。
本文适合阅读并且扩展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ⅰ)了解单词:sweated、climbed、set、beyond、experience、toward、valley;(ⅱ)了解词组: work one's way up、someone's group、be covered with脚印、a scream of joy;(ⅲ)能提出故事中与“山”的相关词汇并加以分析和使用。
2.阅读技能(ⅰ)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大意,并加以运用;(ⅱ)通过交流思密达观点,学会正确的表达和交流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活动描述:对于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摆一些垃圾、废纸等等杂物在课桌上,表示这是一些被扔掉的垃圾。
在学生们走进教室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们注意这些垃圾,并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
教学目的:通过本环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阅读理解部分a.首先,教师可以将文章的单词和重点词汇纠正一遍,以便学生们在字词认知上做好准备。
b.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可以分配一段文章进行阅读,并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复述段落的大意,并用黑板上的条子写下自己阅读的过程。
c.然后,教师可以展开全班讨论,由学生们说出他们的看法和理解,让学生们从自己的角度来解释文本。
d.最后,让学生们回答问题,检查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
2018年老山界说课-范文模板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老山界说课篇一: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老山界说课稿《老山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我是号,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老山界》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学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长征之歌主题中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革命回忆录,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回忆录一方面描写了老山界的悬崖峭壁山高路险,另一方面无时不表现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及革命主义精神。
使读者在感受老山界的险阻的同时,又为红军不畏艰难的气概所折服。
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我们的爱国之情。
2.学习革命志士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1.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
2.联想想象法:切身体会红军当时的处境,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提取信息,提高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为几个难点分析:1.如何理解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这句话?可结合作者所处的环境来理解。
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间,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
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放佛近在咫尺,而且洪大响亮;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复,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混杂在一起,变化多端,反而变得细切。
这些声音容易引起人的种种联想。
2.如何理解抢了一碗就吃这句话?抢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是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相互争夺之意,用在红军战士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篇二:说课稿《老山界》说课稿寺头中学王秀杰《老山界》是一篇传统而又经典的讲读课,是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写的有关长征的革命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的经过,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版)老山界教案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与人物精神的关系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例如,学生需要理解“老山界”不仅是自然界的山,更是象征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精神堡垒。
-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写作中的难点,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学习如何将比喻、拟人等手法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如作者将山峰拟人化为“巨人”,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老山界》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记叙文,描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经历。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和革命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来反映红军战士的精神风貌,以及这种写作手法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人物。
2.学习生字词:崇峻、陡峭、凌空、屏障、巅峰等。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如何文中表达的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和赞美之情。
5.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表现人物精神风貌。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的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课文《老山界》所展现的自然景观和人物精神。
4.在实践活动设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老山界》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具体场景和人物精神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课文结构,讨论修辞手法,以及进行小组实践活动,我看到了他们的进步,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反思。
课堂上,我尝试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红军战士面对的困难。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但我觉得问题设置可以更具体,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以便他们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八年级语文上册-3《老山界》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3《老山界》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了解老山界地貌、文化特点及生态环境2.能够理性看待当地环境问题,反思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和作用3.发现语文中充满的诗意和写作技巧4.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对当地文化、传统和自然保护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学重难点1.了解老山界地貌、文化特点及生态环境2.发现语文中充满的诗意和写作技巧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去过一些山区地方?那里有什么特别的地貌与文化特点?2.呈现课题:这节课我们要一起了解一篇文章《老山界》。
阅读(20分钟)1.教师讲解生字、生词,注重学生的理解和记忆2.学生跟读整篇课文,体验文本中的情感3.以分组形式进行课文解读,各组呈现自己的解读成果,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分析(10分钟)1.小组呈现分析结果2.讨论:文章中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3.高效学习:通过阅读省选篇目,了解和发现语文同其他学科的关联之处。
实践(20分钟)1.模拟课文中所描写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地还原生态环境。
2.在传承和发扬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环境保护的问题,提高生态意识。
3.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制作有关老山界的PPT。
(5分钟)1.汇报小组的分组成果和PPT制作成果,让所有同学了解课文中的文化和生态。
2.重点,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课后作业1.掌握生字、生词等基础字词,并将词语的使用情况用意义句一一倒好。
2.将老山界与家乡作一个比较,分析异同。
3.本课讲到的环境问题,写一篇日记,谈谈个人在生活中如何保护环境。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自然环境和文化的介绍,帮助学生在理性看待当地环境问题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故乡的认识和爱护之情。
此外,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中充满诗意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增强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提高了语文素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老山界》教案苏教版(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老山界》教案苏教版(推荐)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老山界》教案苏教版(推荐)《老山界》教案陆定一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一、预习交流:(一)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二)关于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三)关于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惊惶()欺侮()酣()然入梦蜷()矗立()咀嚼()呜咽()澎湃()骨碌()缀()2、多音字组词:嚼:jiáo()juã()咽:yān()yàn()yâ()落:là()luò()lào()二、整体感知课文:(一)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难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事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三)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四)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老山界课件苏教版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细 3、本文把红 读 军战士的顽强意 品 志和乐观刻画得
具体形象,靠的
味 是生动的描写。
你能揣摩出来吗?
提示:行动、
语言、场面、景 物
精彩段落欣赏
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1)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2)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 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乐观主 义英雄气魄。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 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 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 也能克服。
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
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 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 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
练练一一练练
1、判断下列加点字注音的正误。
惊惶(huāng) 缴(jiǎo)租 欺
一座难翻的山。
读 其“难”表现在 品 哪些方面呢? 在
课文中勾画出有
味 关的句子来。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 细
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 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读 品
走路难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味
睡觉难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
二 以后
医务人员
天 下午 山顶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
山界
理清结构层次
1、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 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三 一、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1)。 部 二、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 分 三、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34段)。
细 1、老山界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老山界》精品教案苏教版
老山界【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学习方法导航】1.讨论与点拨方法相结合:老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材料的组织安排,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探究法:对于文章中的内容和重要语段,让学生互动、想像,通过积累材料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
【聚集重点难点】1.体会文章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转移的写作方法。
2.对于文章关于翻越老山界困难的重点词语、语段的分析理解.【教具学具的准备】1.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画面。
2.录音机、朗读磁带、投影仪【教与学师生互动】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长征方面的诗歌,了解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伟大壮举。
同学们,想一想,前边毛主席在诗词中把红军翻越险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说)比作的是走泥丸、腾细浪。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来了解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老山界的地点、地形。
(可让学生把预习的情况在全班交流)(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听前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你能说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2.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可启发学生,在文章里找到表示时间的语言标志。
3.用简洁、概括性的词语谈谈你读后,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小结〕明确: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
明确: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或有的学生会说老山界陡、窄、险等都可以。
八年级语文上册3老山界说课材料苏教版
《老山界》说课材料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老山界》的第二课时。
第一我说一下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熟悉,对教材的明白得,对学生现状的分析: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
它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踊跃、主动的再制造的心理进程,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和进展的要紧途径。
《老山界》是一篇传统而又经典的讲读课。
是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写的有关长征的革命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的通过,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碰着的艰巨险阻,歌颂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能更好地表现这一主题,作者以时刻转变和地址转移为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同时又恰切地利用了大量的超卓语句,做了许多生动的描述。
读了这篇文章会让我联想到更多的东西:譬如星夜翻山时,战士们彼此鼓舞的生动有趣的对话,和那特殊的夜色:在“之”字拐的山路上,火炬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清是火炬仍是星星。
这种乐观豪迈的描述,禁不住使我想起毛泽东长征时写的十六字令《山》——山,马不断蹄未下鞍。
惊回忆,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马拄其间。
又如:“半夜里,突然醒来”那段,写的是露宿山腰,环境是那样的险恶,而红军看到的却是一番美景,事实上是一种苦寒生活,是苦中作乐。
这种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让我联想到了大明建国皇帝朱元璋想起自己做僧人化缘时的自嘲诗——天作帷幕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腿,恐为山河一脚穿。
这些又让我感到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恶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因此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含义所在。
这真是大英雄饱经磨难,方可成绩一番宏图伟业。
再如:作者写红军战士成功地翻越老山界,下山十五里的所见所感,表现出红军战胜困难后的乐观豪迈的情怀。
这又让我联想到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八年级语文 老山界 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教案苏教版
一、导入
二、介绍老山界
三、请用简要的语言复述课文。
四、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复述,聪明的你是否已经发现文章的顺序呢?一起讨论一下吧!
五、填写表格,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空间的词、句子。
六、你认为“老山界”难走表现在什么地方?
行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七、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面对困难,表现了怎样的气节?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八、学习尽管辛苦,但我们每一次的进步都伴随着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赞许,我们就会体会到许多快乐。
让我们牢记先辈的嘱托,把初二(1)班变得更好!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老山界》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
一、导入(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
1. 同学们通过预习,请将你的疑惑与不解的问题提出来,能解决的同学当场回答,重点的问题放置课堂内讲解。
2.介绍作者(学生回答,师生补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
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探究学习
(一)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学生交流讨论后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二)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三)了解事件经过。
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上午
傍晚
天黑
夜黑
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
下午
(四)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怎样安排结构的呢?(学生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展示)
大致如此。
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五)1.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思考概括,组际交流,师概括并板书)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六)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三、学生互动探究、老师精讲点拨
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概括: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课题:《老山界》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第二教时学习过程:
一、师生复习上课时的内容,导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互动探究:
(一)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学生研读首段,思考并组内交流(生读课文并回答):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精讲点拨)
1.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
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
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
(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
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我们,会有哪些人生的启示和收获呢?五、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完成课后练习纸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