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工作作业指导书
地质勘探作业指导书
地质勘探作业指导书一、引言地质勘探作业是为了获取地质信息、评估矿产资源储量以及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环节。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有关地质勘探作业的必要指导,以确保作业的准确性、高效性和安全性。
二、作业前准备1. 确定目标区域:根据工程需求或研究目的,选定勘探区域,并进行详细的前期调查和资料收集,以了解地质背景和有关信息。
2. 确定勘探方法:根据目标区域的地质特征和勘探目的,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如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钻探等。
3. 编制作业方案:根据勘探目标、勘探方法和地质条件,编制详细的作业方案,包括勘探线网布置图、观测参数、仪器设备的选择和组合等。
三、作业实施1. 仪器设备检查:在实施勘探前,对所需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其良好工作状态。
2. 作业人员培训:为作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其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勘探作业流程。
3. 作业现场布置:按照作业方案要求,合理布置勘探设备和观测点,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采集:根据勘探方法和作业方案,进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要注意观测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的环境因素。
5. 实时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数据异常或问题。
四、结果分析与整理1. 数据解释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确保对地下地质情况有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2. 结果整理与报告编写:将分析结果整理成报告,并根据实际需要编制专业技术报告或成果文件。
五、安全注意事项1. 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在勘探作业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作业的安全和秩序。
2. 注意现场安全:在实施勘探作业时,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现场安全操作规程,如佩戴安全帽、防护眼镜等。
3. 应急准备:在作业现场必须配备应急救护设备和药品,并设置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和事故。
六、总结地质勘探作业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任务,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准备工作。
水文地质钻探野外编录作业指导书
水文地质钻探野外编录作业指导书
调查区主要涉及人工填土、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砂(粉、细、中、粗砂)等。
编录时按回次进行编录,然后分层。
一、分层原则:
(1)对同一土层中相同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 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2)当土层厚度大于0.5 m 时,宜单独分层。
(3)目标含水层应重点关注。
二、野外描述要求:
土的现场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三、土的野外鉴别方法
(1)砂类土
(2)粘性土
水文水井地质地质钻探规程。
水文地质钻探野外编录作业指导书
水文地质钻探野外编录作业指导书
调查区主要涉及人工填土、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砂(粉、细、中、粗砂)等。
编录时按回次进行编录,然后分层。
一、分层原则:
(1)对同一土层中相同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 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2)当土层厚度大于0.5 m 时,宜单独分层。
(3)目标含水层应重点关注。
二、野外描述要求:
土的现场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三、土的野外鉴别方法
(1)砂类土
(2)粘性土
水文水井地质地质钻探规程。
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教学教材
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篇一:矿产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正式稿)第一篇地质勘查第一章地质勘查设计第一节总体要求1、目的地质勘查设计是为完成勘查任务而编制的“作战方案”,也是实施单位(地质队)施工的依据,必须认真编写,及时审批,严格执行。
2、设计种类2.1 按任务要求的不同,可分为总体设计、年度设计及单项设计;按地质勘查阶段的不同,可分为预查设计、普查设计、详查设计、勘探设计。
2.2 总体设计:由于工作范围或矿区规模较大,勘查周期长,根据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的要求,就完成该工作区的整个工作而编制的设计。
2.3 年度设计:根据总体设计的安排或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结合上年度工作成果逐年编制的当年工作设计。
2.4 单项设计:针对某一单项或工作方法编制的设计,如地形测量、地质测图、钻探、坑探或物探、化探,水文地质等的专业设计,多用于指导施工。
3、工作程序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确定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制。
3.1 确定任务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认真研究该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前的准备工作。
3.2 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设计编制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资料并研究,根据编写设计的需要,必要时需进行现场踏勘。
3.3 设计编写设计编写时,项目负责人必须依据有关规范、技术标准的规定,编制详细的设计提纲,报项目实施单位审批。
项目负责人按批准的提纲,及时组织设计编写人员,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图表的编制和文稿编写工作。
3.4 设计的初审设计初稿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组织初审,初审的重点是设计书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能满足任务书的要求。
根据专家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成设计书送审稿。
4、基本要求4.1 设计必须体现依靠科技进步,运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设计水平。
4.2 必须充分收集工作区前人资料,并进行综合研究,使设计有充分的依据和可操作性。
4.3 设计要充分体现地质勘查项目工作阶段和工作性质,按不同的阶段和性质编制设计。
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
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一、引言本手册旨在指导野外地质工作者进行实地工作,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和必备的工具信息。
通过本手册的参考,地质工作者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并保证工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二、野外地质调查前准备1:调查目的明确- 对于调查区域的地质特征和地质问题进行准确定义。
- 制定调查计划,明确调查方法和在野外需要获取的信息。
2:野外工具和设备准备- 测量设备:包括测距仪、罗盘、GPS定位仪等。
- 标识工具:如野外记号笔、标识牌、扫描仪等。
- 野外导航工具:包括地图、指南针等。
- 野外生存工具:如野外生存包、防蚊液、防晒霜等。
三、野外地质调查实施1:野外勘察- 确定野外采样点,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分析。
- 记录地质数据,如岩石类型、构造特征、地貌特征等。
- 了解区域的气候和地质风化情况。
2:地质地图绘制- 采用现场测量、卫星影像等方式制作地质地图。
- 标注地层、断层、矿体等重要地质要素。
- 添加图例及比例尺,确保地图的可读性和准确性。
3:地质剖面绘制- 根据野外测量数据绘制地质剖面。
- 明确剖面线的位置和方向,并进行测量。
- 标示地层、构造、矿体等关键要素。
四、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1:野外数据整理- 对采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整理和编码。
- 绘制地质剖面图以及地层分布图。
- 录入数据到计算机软件进行进一步分析。
2:数据处理和地质解译- 利用地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解译。
- 分析地质过程和地质事件,解读地质历史。
- 确定地质问题的原因和可能性。
五、附件1:野外地质调查表格2:地质地图样本3:地层冠名说明4:野外记号笔临时存储图解法律名词及注释1:《地质调查管理条例》 - 地质调查活动的法律规范,明确了地质调查中的权限和责任。
2:《矿产资源法》 - 对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进行规范的法律。
3:《地质灾害防治法》 - 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和预防进行规范的法律。
地质野外工作手册
地质野外工作手册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本手册由海南省地质调查院区调队集体编著而成,供本队开展 1 : 25万琼海县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野外工作参考使用。
该守则的取材以现代地质理论和有关区调规范、指南、图标为基础,结合工作区的客观实际,并参考了前人所编的有关工作守则,力求做到简明扼要、实用。
各章节分工如下:第一章龙文国、谢盛周,第二章云平,第三章陈沐龙、第四章莫位明,第五章李孙雄,第六章庄有光,第七章李孙雄、陈沐龙,第八章陈沐龙,最后由陈沐龙统编定稿。
李北光、曾雁玲打字,连明清绘图例、符号。
由于编者经验不足,定有错漏不切之处,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补充完善。
目录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一、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 (3)(一)沉积岩分类 (3)(二)常用术语 (3)(三)沉积构造 (5)二、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6)(一)陆源碎屑岩 (6)(二)碳酸盐岩 (10)(三)硅质岩的野外调查 (12)(四)煤和油页岩的野外调查 (12)(五)岩相组合调查 (12)(六)沉积构造的野外观察 (12)(七)古流向测定 (12)(八)第四纪沉积物的野外调查 (13)三、化石野外工作的基本要求 (15)(一)大化石的野外观察描述(表11) (15)(二)孢粉采样注意事项 (15)四、层序地层的野外调查 (16)(一)基本层序的野外调查 (16)(二)层序地层格架的野外调查 (17)五、地层接触关系野外调查 (20)(一)不整合 (20)(二)整合 (21)第二章侵入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1)一、侵入岩分类 (21)二、侵入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23)第三章火山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6)一、火山岩分类 (26)(一)火山熔岩类 (26)二、火山岩有关概念及特征 (26)(一)喷发类型及喷发相 (26)(二)喷发旋回及喷发韵律 (27)三、火山岩野外调查观察要点 (27)(一)火山熔岩 (27)(二)潜火山岩类 (29)(三)火山碎屑岩 (29)(四)野外观察记录要点 (31)第四章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2)一、区域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2)(一)区域变质岩分类 (32)(二)区域变质岩命名一般原则 (33)(三)观察要点 (35)二、接触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6)(一)接触变质岩分类 (36)(二)接触变质岩观察及描述要点 (36)三、气- 液蚀变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9)(一)气-液变质岩分类 (39)(二)气-液蚀变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39)四、混合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1)(一)混合岩分类 (41)(二)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2)第五章构造地质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2)一、褶皱调查 (42)(一)褶皱的分类和描述 (42)(二)褶皱的调查内容及要求 (43)二、断层调查 (45)(一)断层分类和有关术语 (45)(二)断层调查方法及内容 (46)(三)断层岩分类 (47)三、节理、劈理和线理调查 (47)(一)节理调查 (47)(二)劈理调查 (50)(三)线理调查 (50)四、构造变形相与变形相序列 (51)第六章区域矿产调查基本要求 (51)一、收集区内已知的矿产信息 (52)二、野外找矿标志的识别、观察和记录 (52)第七章野外记录资料整理及样品采集工作要求 (54)一、野外记录 (54)(一)路线地质填图描述格式及要求 (54)(二)剖面编号和记录要求 (55)二、野外手图及野外总图 (56)三、资料整理工作 (56)四、样品采集要求 (58)(一)总体原则 (58)(二)各类样品采集要求 (58)五、质量检查 (59)六、资料汇交及资料管理 (59)第八章安全工作基本知识与制度 (60)一、野外安全工作基本知识 (60)(一)测区自然条件 (60)(二)野外安全工作基本知识 (60)二、安全生产措施 (63)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一)沉积岩分类沉积岩野外分类主要是根据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成因等进行划分的,详细划分见表1。
【2018-2019】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推荐word版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篇一:矿产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正式稿)第一篇地质勘查第一章地质勘查设计第一节总体要求1、目的地质勘查设计是为完成勘查任务而编制的“作战方案”,也是实施单位(地质队)施工的依据,必须认真编写,及时审批,严格执行。
2、设计种类2.1 按任务要求的不同,可分为总体设计、年度设计及单项设计;按地质勘查阶段的不同,可分为预查设计、普查设计、详查设计、勘探设计。
2.2 总体设计:由于工作范围或矿区规模较大,勘查周期长,根据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的要求,就完成该工作区的整个工作而编制的设计。
2.3 年度设计:根据总体设计的安排或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结合上年度工作成果逐年编制的当年工作设计。
2.4 单项设计:针对某一单项或工作方法编制的设计,如地形测量、地质测图、钻探、坑探或物探、化探,水文地质等的专业设计,多用于指导施工。
3、工作程序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确定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制。
3.1 确定任务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认真研究该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前的准备工作。
3.2 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设计编制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资料并研究,根据编写设计的需要,必要时需进行现场踏勘。
3.3 设计编写设计编写时,项目负责人必须依据有关规范、技术标准的规定,编制详细的设计提纲,报项目实施单位审批。
项目负责人按批准的提纲,及时组织设计编写人员,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图表的编制和文稿编写工作。
3.4 设计的初审设计初稿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组织初审,初审的重点是设计书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能满足任务书的要求。
根据专家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成设计书送审稿。
4、基本要求4.1 设计必须体现依靠科技进步,运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设计水平。
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作业指导书
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作业指导书第一部分野外地质工作观察描述总贝y本细则参照以往地质工作经验及实测剖面、地质填图、工程编录工作对地质观察描述的基本要求,参考《含煤岩系、沉积岩标准鉴定手册》、《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第二分册)》及相关书籍中岩石描述的有关内容而制定,其宗旨在于掌握正确、规范的地质观察与描述方法、程序及内容,统一记录格式,从而提高地质编录质量及工作效率,同时也是考核工作人员编录工作质量的依据。
地质观察与描述的总体要求:1要求编录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对煤田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理论有所钻研,有一定的理论业务基础,对某一地区在开展工作之前,对该区岩石应有系统的认识,这是提高野外地质观察描述质量的基础。
2、描述内容应有主次之分。
在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对含煤地层的沉积模式,煤层的结构、构造,煤层的顶底板等应详细描述;在其它固体矿产勘查工作中,对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如构造形迹、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关系、特殊的蚀变现象,必须重点观察描述。
3、对各种地质特征的描述,应抓住主要特征,把握住事物共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加强观察,提高对特殊现象的认识能力,记录时文字要简练、精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4、正确处理肉眼观察与镜鉴的关系、宏观观察与微观研究的关系。
对把握不准的岩石、矿物,要积极采集光、薄片进行镜下鉴定,鉴定结果报出后,要及时与肉眼观察资料进行对比,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观察、描述水平。
一、岩石观察描述(一)岩性描述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
岩性描述内容:1、岩石颜色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野外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作业指导书
野外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作业指导书1000字一、前言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首先需要重视实地作业,在野外实地进行测绘与调查是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重点。
而这时候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作业指导把握则显得格外重要。
下面本人针对野外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作业指导进行简要阐述。
二、作业前准备1.对野外作业区域先做基础探测调查,尽可能搜集第一手资料。
2.详细了解野外作业区域地质情况,特别是地层岩性、构造等情况,有利于后期实地测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充分了解实地测绘设备的类型、测量精度、使用方法以及可以使用的测量通道等,有利于后期指导实地测绘作业。
三、实地测绘与调查野外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是常常需要正反复复的测量与调查的,这就要求我们开始前做好规划与准备,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周密的思考,使得工作高效、准确、可靠。
1.选择合适的天气条件进行作业,尽量选择阳光明媚、风力较小的天气条件。
2.各项设备的调试操作:设备调试操作包括设备的拆卸、组装、校准和荧光盘等相关参数的配置等。
3.各项数据记录:测量数据记录需包括日期、时刻、地点以及各个数据参数信息如坐标、距离、角度、高程等等,可以采用纸质记录或者制定合适的电子记录表格。
4.野外测绘与野外调查的实施:不同的地质条件设定了野外测绘与野外调查的不同流程,比如在地质构造欠缺的破碎岩层中,实地测量可通过尺度、钻孔测量等方式实施,而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层中,应采用相应的对应技术、测量仪器与设备,如现场平面定位测量等等。
5.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测绘完成后,相关的数据需要整理收集,按照标准规范输出出来,这样有助于我们对工程的理解和分析,使得结果更加清晰和精确。
四、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在实施野外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时,需特别注意考虑到安全操作上的问题,下面是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要在合法或者已经获得相关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工作。
2.在实地测绘和调查时时刻保持警惕,注意自身安全,防止意外发生,预防意外事故要从小处入手,警示自己不要踩到伤柿子。
野外编录作业指导书
野外编录作业指导书1 目的为了推行和适应我队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统一规范野外编录的程序和内容,指导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作,保证取得第一手资料的详实、准确、可靠。
2 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工程勘察产品的现场原始数据的收集,地质调查评价产品现场原始数据的收集可参照使用。
3 职责野外编录员,负责勘察产品原始数据的收集,保证原始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4 程序4.1 接受任务1 勘察室主任下达的任务书;2 所承担工程勘察纲要、符合要求的有关图件和记录表格;4.2 勘察产品原始数据的收集本规程由一般规定、岩石描述、碎石土描述、粘性土及粉土描述、特殊土描述、编录员的安全注意事项和附录等章节组成。
野外编录工作开展之前,技术负责人应向包括地质编录员在内的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说明该工程技术要点,施工条件和注意事项,预计的勘探点深度和数量,取样和测试要求等,并将收集了解到的场地地层、地质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等情况作必要的介绍。
1.1 野外描述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基础内容之一,应客观反映所揭露的地层属性和层位的分布,正确记录描述岩土对象的形状、特征及包含物等,为内业资料分析整理提供准确完整的第一手资料。
1.2 从事现场描述的人员为编录员,应持证上岗。
一般由具有工程地质专业技术员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包括在职和退休技术人员),其他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应通过本院统一组织的学习和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颁发岗位证书,持证上岗。
1.3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编录员,必须使用勘察院统一的记录纸和相应的表格标签。
描述记录一律使用铅笔,不得用橡皮擦拭,需要改正时,可将更改内容划一横杠,把正确内容在旁边写出。
1.4记录应在钻探或井探的施工过程中同时完成,记录内容应包括岩土描述、地下水观测及钻进过程记录。
记录表应符合附录表格的要求。
1.5 钻探地质现场编录表的各栏均应按钻进回次逐项填写。
在每个回次中发现变层时,应分行填写,不得将若干回次,或若干层合并一行记录。
地质野外工作手册
地质野外工作手册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本手册由海南省地质调查院区调队集体编著而成,供本队开展1∶25万琼海县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野外工作参考使用。
该守则的取材以现代地质理论和有关区调规范、指南、图标为基础,结合工作区的客观实际,并参考了前人所编的有关工作守则,力求做到简明扼要、实用。
各章节分工如下:第一章龙文国、谢盛周,第二章云平,第三章陈沐龙、第四章莫位明,第五章李孙雄,第六章庄有光,第七章李孙雄、陈沐龙,第八章陈沐龙,最后由陈沐龙统编定稿。
李北光、曾雁玲打字,连明清绘图例、符号。
由于编者经验不足,定有错漏不切之处,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补充完善。
目录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5)一、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 (5)(一)沉积岩分类 (5)(二)常用术语 (5)(三)沉积构造 (6)二、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8)(一)陆源碎屑岩 (8)(二)碳酸盐岩 (11)(三)硅质岩的野外调查 (13)(四)煤和油页岩的野外调查 (13)(五)岩相组合调查 (13)(六)沉积构造的野外观察 (13)(七)古流向测定 (14)(八)第四纪沉积物的野外调查 (14)三、化石野外工作的基本要求 (16)(一)大化石的野外观察描述(表11) (16)(二)孢粉采样注意事项 (16)四、层序地层的野外调查 (17)(一)基本层序的野外调查 (17)(二)层序地层格架的野外调查 (18)五、地层接触关系野外调查 (21)(一)不整合 (21)(二)整合 (22)第二章侵入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2)一、侵入岩分类 (22)二、侵入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24)第三章火山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7)一、火山岩分类 (27)(一)火山熔岩类 (27)二、火山岩有关概念及特征 (27)(一)喷发类型及喷发相 (27)(二)喷发旋回及喷发韵律 (27)三、火山岩野外调查观察要点 (28)(一)火山熔岩 (28)(二)潜火山岩类 (30)(三)火山碎屑岩 (30)(四)野外观察记录要点 (31)第四章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3)一、区域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3)(一)区域变质岩分类 (33)(二)区域变质岩命名一般原则 (33)(三)观察要点 (36)二、接触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6)(一)接触变质岩分类 (36)(二)接触变质岩观察及描述要点 (37)三、气-液蚀变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9)(一)气-液变质岩分类 (39)(二)气-液蚀变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39)四、混合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2)(一)混合岩分类 (42)(二)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2)第五章构造地质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3)一、褶皱调查 (43)(一)褶皱的分类和描述 (43)(二)褶皱的调查内容及要求 (44)二、断层调查 (45)(一)断层分类和有关术语 (45)(二)断层调查方法及内容 (46)(三)断层岩分类 (47)三、节理、劈理和线理调查 (47)(一)节理调查 (47)(二)劈理调查 (50)(三)线理调查 (50)四、构造变形相与变形相序列 (51)第六章区域矿产调查基本要求 (51)一、收集区内已知的矿产信息 (52)二、野外找矿标志的识别、观察和记录 (52)第七章野外记录资料整理及样品采集工作要求 (54)一、野外记录 (54)(一)路线地质填图描述格式及要求 (54)(二)剖面编号和记录要求 (55)二、野外手图及野外总图 (56)三、资料整理工作 (56)四、样品采集要求 (57)(一)总体原则 (57)(二)各类样品采集要求 (58)五、质量检查 (59)六、资料汇交及资料管理 (59)第八章安全工作基本知识与制度 (59)一、野外安全工作基本知识 (60)(一)测区自然条件 (60)(二)野外安全工作基本知识 (60)二、安全生产措施 (62)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一、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一)沉积岩分类沉积岩野外分类主要是根据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成因等进行划分的,详细划分见表1。
野外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作业指导书
野外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作业指导书1.1岩土工程勘察中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基本要求岩土工程勘察中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宜在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或初步勘察阶段进行。
并符合下列要求:A、对岩石出露或地貌、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场地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
对地质条件简单的场地,可采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
B、在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搜集资料,宜包括航空相片、卫星相片的解释结果。
C、在详细勘察阶段可对某些专门地质问题作补充调查。
D、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范围以能解决实际问题为前提,一般包括场地及附近地段。
E、测绘的比例尺和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测绘所用地形图的比例尺,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可选用1:5000~1:50000;初步勘察阶段可选用1:2000~1:10000;详细勘察阶段可选用1:500~1:2000。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时,比例尺可适当放大。
b、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地质单元体(滑坡、断层、软弱夹层、洞穴等),必要时可采用扩大比例尺表示。
c、建筑地段的地质界线、地质点测绘精度在图上的误差不应超过3mm,其他地段不应超过5mm。
1.2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工作方法1.2.1观察点、线的布置地质观测点的布置、密度和定位应满足下列要求:A、在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标准层位和每个地质单元体应有地质观测点。
B、地质观测点的密度应根据场地的地貌、地质条件、成图比例尺及工程特点等确定,并应具代表性。
C、地质观测点应充分利用天然和人工露头,当露头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数量的勘探工作。
D、地质观测点的定位应根据精度要求和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选用目测法、半仪器法和仪器法。
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软弱夹层、地下水露头、有重要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等特殊地质观测点,宜用仪器法定位。
1.2.2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内容A、查明地形、地貌特征,地貌单元形成过程及共与地层、构造不良地质现象的关系,划分地貌单元。
B、岩土的年代、成因、性质、厚度和分布。
野外工作手册(海南省地质调查院)
野外工作手册(海南省地质调查院) 野外工作手册1:前言1.1 介绍1.2 目的1.3 适用范围2:部门概述2.1 海南省地质调查院简介2.2 部门职责2.3 组织结构3:进入野外前的准备工作3.1 项目计划3.2 野外工作人员3.3 野外装备和工具3.4 交通工具准备3.5 通讯设备准备3.6 食宿安排4:野外工作流程4.1 野外工作分工4.2 野外工作时间安排 4.3 野外工作任务分配 4.4 野外数据采集4.5 野外样品采集与保存 4.6 野外安全注意事项5:野外调查技术与方法5.1 地质调查方法5.2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5.3 遥感技术应用指南 5.4 GPS测量技术与应用6:野外数据整理与分析6.1 数据整理与排序6.2 数据处理与清洗6.3 数据分析与解释7:采样物品保存与管理7.1 采样物品分类与标识 7.2 采样物品保存要求7.3 采样物品管理流程8:野外报告撰写8.1 报告结构与内容要求 8.2 图表制作规范8.3 报告审查与修改流程9:附件附件1:项目计划表附件2:野外工作人员名单附件3:野外装备清单附件4:交通工具准备清单附件5:通讯设备准备清单附件6:食宿安排表附:法律名词及注释:1:地质调查:地质学中的一项研究活动,通过野外工作对地质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和收集相关数据的过程。
2: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球物理原理和方法开展勘探工作的一种技术手段,用于探测地下构造和地质资源等信息。
3: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等空中平台搭载的遥感器获取地表信息,并进行解译和分析的技术。
4: GPS测量技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地理位置的测量和定位的技术。
野外地质勘察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范本(2篇)
野外地质勘察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范本野外地质勘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但由于其工作环境较为特殊,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了保障勘察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作顺利进行,制定一份详细的野外地质勘察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一份野外地质勘察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范本,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基本要求1. 所有野外地质勘察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确保勘察活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2. 所有参与野外地质勘察的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安全培训并持证上岗,严禁未经培训人员进入勘察区域。
3. 所有野外地质勘察人员必须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安全靴、护目镜、安全帽等。
二、勘察区域安全1. 进入野外勘察区域前,必须进行现场勘察和评估,确保没有地质灾害风险,确保工作地点的安全。
2. 遇到天气恶劣或自然灾害等情况时,必须立即停止勘察工作,撤离危险地点,确保人员安全。
3. 遇到地质灾害隐患(如山体滑坡、地裂缝等),必须报告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勘察人员安全。
三、作业设备安全1. 所有野外地质勘察设备必须经过定期检验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正常运行。
2. 在使用勘察设备时,必须按照操作说明书和安全规程进行操作,严禁违规使用或操作。
3. 工作结束后,必须对设备进行清理和归位,确保设备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四、勘察人员安全1. 在野外地质勘察过程中,严禁个人行为不端,如酗酒、吸烟等,以保证工作秩序和人员安全。
2. 勘察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队形和沟通,严禁个人擅自行动,以免发生意外伤害。
3. 勘察人员必须注意饮食和身体健康,避免暴力运动和长时间暴露在恶劣环境中。
五、突发事件应急措施1.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勘察人员必须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采取避难和自救等行动,保护自己和队友的生命安全。
2.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必须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积极配合救援工作。
3. 在突发事件过后,必须进行事故调查和分析,总结教训,完善应急预案,以提高勘察安全工作水平。
地质测量作业指导书
地质测量作业指导书
一、中腰线管理
1、各队组在巷道开口时严格按照生产技术处开具的开口单施工,开口位置由生产技术科、地测科现场标定,不按规定擅自施工造成的经济损失由该队自己承担并处罚金200-500元。
2、当开口掘进3-5米时施工单位应及时与生产技术科联系标定中腰线,如没有中腰线盲目施工,发现后根据现场情况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处罚金100-200元。
3、当巷道掘进10-20米时应和生产技术科联系及时安设红外线指向仪队里要有专人负责配合,生产技术科、地测科进行校对,验收员负责把关。
二、采掘工作面执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原则的奖罚规定:
1、采掘工作面在受水和小窑老空等威胁的地区,必须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施工,不执行该原则进行超前探测,对相关责任人员处500-1000元罚款,造成事故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探测钻孔设计由生产技术处提出。
3、进行探测工作时,各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不能相互推诿,影响生产。
4、采掘队组必须按照测钻孔设计或生产技术处的要求进行探测钻孔的施工,不按要求施工的,一次罚款100元,因施工不准确或弄虚作假造成事故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5、探测钻孔施工完毕,由生产技术科提出“允许掘进通知单”。
6、掘进队组必须按照允许掘进通知单要求,严格掌握采掘进度,绝不允许超采超掘,违反规定的罚款500元,因超采超掘造成事故,按有关规定处罚。
7、采掘队组在打钻过程中,要认真注意工作面情况,发现有透水征兆时要立即停止采掘并报告有关领导和单位,采取措施,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方可继续采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煤炭资源勘查及其它地质矿产品勘查,以及商业性地质矿产勘查是我院的主要工作。
由于我院从事地质勘查的技术人员来自不同的地勘单位,各单位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又不尽统一,从而影响到地质矿产勘查项目的总体质量和工作成果。
为此院总工根据院IS0 9001:2000版质量体系文件架构的要求,针对地质矿产勘(调)查工作性质及勘查主要矿种,总结了目前常用的一些工作方法要点和各地勘单位在生产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依据国家、原地矿部、煤炭地质总局及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发的有关规范和行业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该细则。
本细则是我院质量体系文件的支持性文件,是地质矿产勘查各项工作的作业指导书,其目的是统一地质工作方法,使各种方法的使用规范化、标准化,保证提交符合质量要求的野外原始地质资料。
同时,通过细则的贯彻实施,有利于提高地质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地质工作总体质量。
本细则适用于我院承担的各种固体矿产勘查和地质调查项目的野外地质工作作业过程,同时也是院进行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最终验收的主要依据。
细则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因编写时间仓促,细则中尚缺少部分地质工作方法及室内综合整理部分的内容,以后将陆续编制下发。
若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望各项目组及时反映,以便统一修改和完善。
细则实施后国家或行业若有新的标准、规范及规定颁布或修订,本细则与其相抵触时,则以新标准为准执行。
第一部分野外地质工作观察描述总则本细则参照以往地质工作经验及实测剖面、地质填图、工程编录工作对地质观察描述的基本要求,参考《含煤岩系、沉积岩标准鉴定手册》、《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第二分册)》及相关书籍中岩石描述的有关内容而制定,其宗旨在于掌握正确、规范的地质观察与描述方法、程序及内容,统一记录格式,从而提高地质编录质量及工作效率,同时也是考核工作人员编录工作质量的依据。
地质观察与描述的总体要求:1、要求编录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对煤田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理论有所钻研,有一定的理论业务基础,对某一地区在开展工作之前,对该区岩石应有系统的认识,这是提高野外地质观察描述质量的基础。
2、描述内容应有主次之分。
在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对含煤地层的沉积模式,煤层的结构、构造,煤层的顶底板等应详细描述;在其它固体矿产勘查工作中,对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如构造形迹、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关系、特殊的蚀变现象,必须重点观察描述。
3、对各种地质特征的描述,应抓住主要特征,把握住事物共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加强观察,提高对特殊现象的认识能力,记录时文字要简练、精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4、正确处理肉眼观察与镜鉴的关系、宏观观察与微观研究的关系。
对把握不准的岩石、矿物,要积极采集光、薄片进行镜下鉴定,鉴定结果报出后,要及时与肉眼观察资料进行对比,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观察、描述水平。
一、岩石观察描述(一)岩性描述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
岩性描述内容:1、岩石颜色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
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蚀变、矿化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二)岩层(岩体)观察描述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
描述内容:1、岩相划分情况;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4、包体特征;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三)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描述内容:1、接触带类型: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4、原生构造;5、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6、接触带产状变化基本要求: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二、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一)褶皱构造1、褶皱要素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2、组成褶皱的岩层岩性、新老关系等;3、几何形态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4、从属构造观察与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如小褶皱、节理裂隙、层间滑动、劈理线理的分布、型式及与褶皱的关系等。
(二)断裂构造1、构造岩的描述按岩石描述内容描述。
构造角砾岩着重描述构造角砾成分、砾径大小、形态、排列形式,胶结物成分、胶结程度等;糜棱岩重点观察结构特征及矿物的变形特征等。
2、断层两盘的岩层(石)及其产状变化3、断层面产状及断层带宽度的确定。
4、断层力学性质及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主要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牵引褶皱、擦痕、阶步、羽状节理、两侧小褶皱、断层角砾岩等确定。
5、断层组合、配置形式及其与其他构造的关系等。
6、断层的一些其他特征如负地形标志、断层三角面;断裂中的矿化蚀变现象等。
(三)节理构造1、节理产状测量。
2、节理的性质及节理面特征。
3、节理的充填情况(注意含矿性)。
4、节利与层理及大构造的关系。
5、节理的分期配套及组合型式(有重点地观察)。
(四)劈理构造1、描述劈理的性质,区分劈理的类型。
2、测量劈理与层理的产状及其夹角。
3、观测描述劈理与劈理之间的先后顺序。
4、描述劈理与其他构造的关系。
5、描述劈理域与微劈石的特征。
三、矿石及矿(化)体特征的观察描述首先在地质点或工程中详细观察矿石、矿化特征,并进行矿石命名,在此基础上加大观察范围,追索观察矿(化)体的总体特征。
(一)、矿石命名原则1、凡根据有用矿物目估含量换算的有用元素含量达边界品位者,一律定为矿石,作为基本名称。
如黄铜矿≥1%(即Cu≥0.3%),则定名为××岩黄铜矿石;对于金而言,如野外快速分析Au≥1×10-6,则暂定为××岩金矿石,其他依此类推。
2、矿石中若有两种以上有用矿物,目估含量又分别达到各自的边界品位,命名时以本项目主攻矿种的矿物作为基本名称,其他矿物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于基本名称之前。
但参与命名的矿物最多不得超过三种。
如黄铜金矿石、黄铁方铅闪锌矿石等。
3、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小于50%时,按原岩加有用矿物组合的原则来定名,如透辉石矽卡岩黄铜矿石、构造角砾岩金矿石等;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大于50%时,为块状矿石,原岩不参与矿石命名,如黄铁黄铜矿石、方铅闪锌矿石等。
4、为了避免矿石名称过于冗长,可将基本名称前的所有“矿”字去掉,如黄铁黄铜矿石,但在文字描述中“矿”字不能省掉。
(二)、矿化命名原则1、凡含有用矿物,其中有用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达不到边界品位时可称为矿化。
命名时以岩石名称作基本名称,其前冠以“××矿化”。
如黄铜矿化变质粉砂岩、辉锑矿化凝灰岩等。
2、有两种以上矿化时,只选两种主要的,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在岩石名称之前,其余在描述中叙述。
3、参与矿化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范围:Cu品位在0.1%≤Cu≤0.3%时,定为×铜矿化,如辉铜矿化石英砂岩;Au品位在0.3×10-6≤Cu≤1×10-6时,定为金矿化;S品位在2%≤S≤6%时,则主要含硫矿物黄铁矿或磁黄铁矿参与矿化命名;其他矿种一般以边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数值作为矿化命名的含量下限。
(三)、矿石描述内容及顺序1、矿石颜色:矿石总体新鲜颜色,风化色加括号写于后。
2、结构构造: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3、矿物成分、含量及产状特征:先描述金属矿物的种类及含量百分比、集合体产状特征;后描述脉石矿物种类及其含量变化。
4、矿物共生组合: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后,最后为脉石矿物,并用短线连接。
如:次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
5、矿化总体特征:首先概括叙述该矿段的整体矿化程度,包括贫富、均匀程度及其与岩石、构造等的联系;其次由上到下叙述各段中金属矿物的组成、含量、产状等的变化特征。
6、矿石的次生变化。
7、有条件时根据矿物之间的交代关系,确定主要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早生成的在前,后生成的在后,并用箭头依次连接。
如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褐铁矿、孔雀石。
矿化岩石一般先按(一)的内容描述原岩特征,再按上述3—7的要求描述矿化特征。
(四)、矿(化)体特征的观察1、矿(化)体的宽度、产状的测量。
2、矿(化)体顶、底板围岩特征。
3、矿(化)体沿走向在矿化强度、矿体厚度、产状等的变化情况。
4、矿(化)体赋存构造部位、成矿后构造对矿体的影响等。
5、矿化与蚀变的组合关系。
四、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1、蚀变种类:按主要蚀变矿物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2、蚀变矿物分布特征:如蚀变矿物呈星点状分布、带状分布、面状分布等等。
3、蚀变规模及强度:面型蚀变描述其范围大小如蚀变范围500米×400米;带型蚀变说明蚀变带长度、宽度等。
4、蚀变分带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例如斑岩型矿床从斑岩体内部到远离围岩具有钾化—石英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带等。
5、蚀变与矿化关系:如蚀变强度与矿化强度具正相关关系,其中黄铜矿与绢云母化关系密切,辉钼矿化与钾化(黑云母化)关系密切等。
五、岩矿石描述(一)沉积岩的描述1、颜色复合色命名法:深浅度+次要色+基本色。
不准使用实物形容颜色。
2、岩层单层厚度岩层单层厚度系指岩层内上下层之间的垂直厚度。
3、结构沉积岩石的结构有:巨砾结构、粗粒结构、中砾结构、细砾结构、粗粒砂状结构、中粒砂状结构、细粒砂状结构、粉砂状结构、泥质结构、火山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颗粒结构、生物骨架结构、晶粒结构、泥晶结构、内碎屑结构、生物屑结构、鲕粒结构、豆粒结构、球粒结构、藻粒结构、条带状结构、线理状结构、透镜状结构、均一状结构、粒状结构、木质结构、叶片状结构、纤维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