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一、引言现代城市化进程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中心、生态建设为基础、产业转型为引领的城镇化过程。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议题。
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⒈实现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新型城镇化能够促进人口在城乡间的流动,实现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
通过人口的流动,人才和劳动力可以更好地匹配就业机会,同时可以避免城市资源过度集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⒉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可以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城镇化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同时,城市化还能够吸引外商投资,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⒊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环境状况新型城镇化能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功能和载体的质量。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和发展,可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改善城市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三、新型城镇化改革难题⒈人口流动和户籍制度改革人口流动和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现行户籍制度存在限制人口流动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建立合理的人口流动机制和户籍管理方式。
⒉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城市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环节。
需要改革土地征收制度,优化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城市建设用地的公平和合理性。
⒊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避免过度开发和乱建乱象。
⒋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改革新型城镇化需要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需要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附件中的进一步详细资料和数据。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城镇化:指以城市化进程为基础,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转型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综合改革。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1. 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进。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城市化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口流动,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推动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优化经济结构、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方面,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创造了就业机会,降低了失业率。
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各方面,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和便利,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3. 经济结构优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农村地区主要依靠农业产出为生,农民收入较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而城镇化进程可以促使农民转变职业,从事非农产业,从而提高其收入水平。
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商品和服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服务行业的发展。
这些都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加快经济增长速度。
4. 环境保护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过程中,人口集中在城市中,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减轻了农田面积压力,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城市能够提供更好的环境基础设施,包括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
推进新型城镇化还可以推动绿色发展,鼓励能源节约和环保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
5. 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推进新型城镇化还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
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创新。
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城市中聚集,带来了各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城市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6. 政策指引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包括土地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等。
新型城镇化简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
着力点三:实施“城市群”战略
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 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 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未来中 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 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 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 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 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 提升“转型”。
警惕城镇化变身造城运动
新一轮城镇化正在扑面而来,在现有体制改 革(特别是政府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财税制 度改革等)没有得到应有推进的情况下,新一轮城 镇化有可能陷入如下误区,需要提前予以警示。 1、将城镇化作为增加GDP的抓手,结果可能 GDP上去了,但民生下去了。 2、将城镇化作为大搞“造城运动”的手段,结果 可能新城涌现了,但农村衰落了。 3、将城镇化作为建设“形象工程”的手段,结果 可能形象起来了,但民心下去了。 4、将城镇化作为发展房地产的手段,结果可能房 价起来了,但内需下去了。
蔡继明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落后,原因是 大量人口还滞留在农村。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 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 加快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蔡继明特别提到 天府新区的巨大作用:天府新区规划有利于推动 成都聚集千万城镇户籍人口。“我说的城市户籍 人口,没有户籍也行,但是一定要真正享受城市 居民的待遇。”蔡继明认定,“在变成千万(城 镇)人口的城市里边,成都恐怕是最有条件的。”
新型城镇化 以成都经验为案例
四川加快建设“四大城市群”促跨越发 展
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新 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四川省九届四次全 会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打造成 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 和川东北城市群“四大城市群”,加快建 立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大城市为 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 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其中,最重要 的是发展川南城市群(宜宾等)、川东北 (达州、南充)城市群,同时应把乐山、 雅安、广元发展成大城市,构成“一带 (成德绵乐)、两群(川南、川东北)、 三点(广元、雅安、攀西)”城市格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全文应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写。
请注意,该规划为名词,不可以做动词用。
规划指出,今后人口流动的趋势,必然会由人口单向流出转向人口流入、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分布、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更加协调,这是大势所趋。
规划强调,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完善城市体系,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规划要求,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规划强调,要完善土地利用机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
规划要求,要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规划强调,要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推进城市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低碳化、绿色化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规划要求,要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
规划强调,要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规划要求,要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城乡住房制度,健全有利于城镇化健康
发展的体制机制。
规划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新型城镇化的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实。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
1.建立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2.构建和谐城乡关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3.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提高城市经济活力。
4.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试点内容
1.人口市民化
5.宣传引导:广泛开展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试点工作的认识和支持。
五、预期成果
1.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促进人的城镇化。
3.优化城乡布局,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4.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5.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3)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城乡布局优化
(1)编制试点区域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方向和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3)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3.产城融合发展
试点目标:
1.促进人的城镇化,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承载能力。
3.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4.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二、试点内容
1.人口市民化
(1)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体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落户通道。
(2)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
(3)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产城融合发展
(1)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已成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
新型城镇化目标是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化进程。
本文将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展开讨论。
背景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见证了中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飙升至2018年的59%。
然而,过去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土地过度开发、城市扩张过快、农民工社会保障难题等。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新型城镇化发展具备以下特点:1. 以人为本:注重人的需求和生活品质,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创造条件。
2. 可持续发展:倡导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和绿色发展,追求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综合规划:通过统筹空间布局、城市功能和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面临的挑战新型城镇化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限制,很多农民将无法分享城镇化发展的红利,导致资源利用低效。
2. 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城市扩张的过程中需要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避免过度破坏自然资源。
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如交通、水利、能源等,需要确保这些设施的可持续运营和维护。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1. 改革土地制度: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确权,实现农民对土地的产权保护和经济利益分享。
2. 建设生态城市:倡导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推动城市绿色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优化城市规划:通过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的优化,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升城市的智能化和便利性。
结论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议题。
新型城镇化究竟是什么?下面将为您科普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知识。
一、新型城镇化的定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以产业优化调整、城乡空间优化布局、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居环境优化改善为重点,推进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一种城镇化新路径。
新型城镇化旨在不断提高城乡发展质量,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发展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点1. 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水平。
2. 产业优化调整新型城镇化要求不断优化城乡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 城乡空间优化布局新型城镇化要求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合理规划农村地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实现城乡空间有机衔接。
4. 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城镇化要求平等分配公共资源和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城乡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5. 人居环境优化改善新型城镇化要求优化城乡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城市和宜居乡村。
三、新型城镇化的意义1.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城乡一体化,通过城乡经济的互相补充与合作,既使城市更加繁荣,也使农村更加富裕。
2.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新型城镇化通过产业调整、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发展水平。
3. 推进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要求优化城乡空间和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促进城市品质提升新型城镇化要求打造宜居城市和宜居乡村,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总之,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旨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推进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品质提升。
我们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和理解决定了我们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把握,更加需要我们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关键三
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落户制,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逐步使 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 市落户条件。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等为前置条件,全面放开 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 万—100 万的城市落户限制,合理 放开城区人口100 万—300 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 万—500 万 的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目录
1 2 3 4
第一部分
新型城镇化概念与目的
也称为
,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
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
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
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
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
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是以
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 、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 进的城镇化。
第一,以人的生存环境为中心,推进最适宜 生活环境改造。 第二,以人的幸福指数为中心,推进最安全 的社会管理环境 第三,以人的发展需求为中心,推进按需分 配的社会劳动制度 第四,以人的最先进的文化为中心,推进最 和谐的文化环境 第五,以人的最先进的技术为引领,推进积 极向上的生存氛围。
第三部分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
关键六
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 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有 序承接国际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壮大现代产业体系,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生 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群。依托陆桥通道上的城市群和节点城市, 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形成与中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区域大合作。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不但是解决已经进城的几亿农民工及其家属享受公平待遇问题,而且对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对世界历史有影响的的大事。
作为位于祖国西南部的集民族、边疆、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XX省与全国同步实现新型城镇化,更是具有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壮举。
一、影响世界的重大意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初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个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
中国这场预计未来20年内由3亿农民移居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变革,将为中国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提振世界需求释放巨大动能。
(一)我国的城镇化能够使地球上十几亿人迈入现代化行列,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1/4,中国的稳定和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全球X围来看,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实现社会公平、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方面都起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
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
这种种分工的相互关系取决于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制、等级、阶级)。
在交往比较发达的条件下,同样的情况也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城市的和谐相处,旨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将从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住房住房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城镇化的重要方面。
新型城镇化强调保障居民的住房需求,包括提供居住环境良好的公共住房,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住房供给的质量和数量。
同时,注重优化住房分配政策,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机制,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适宜的住房条件。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
二、教育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新型城镇化致力于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包括提高教育投入,改善学校设施,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此外,注重普及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新型城镇化还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提升城市人民的整体素质。
三、医疗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型城镇化关注的焦点。
新型城镇化强调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此外,新型城镇化还加大对偏远地区医疗条件的改善力度,保障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增强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四、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重要的民生政策,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环节。
新型城镇化致力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加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权益。
此外,新型城镇化还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扶持。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公平正义。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制定的一项规划,旨在推动城镇化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该规划于2014年正式发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城镇化进程。
该规划明确了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45%左右,城市化率的提升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
首先,规划强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加快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卫生等服务水平。
同时,规划还鼓励建设智能城市,推动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在城市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
其次,规划着重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规划提出将农民工同步享受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农民工户籍合法化,提供政策支持和扶持措施,鼓励他们在城市落户及就业。
此外,规划还强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规划提出通过土地流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措施,调整农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规划还鼓励农民创业和就业,提供技术、培训和金融支持。
此外,规划还提出鼓励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
规划指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规划鼓励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最后,规划还强调加强城市环境保护。
规划提出要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城市空气、水质监测和治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为了推动城镇化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而制定的一项规划。
该规划明确了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并提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从多个方面促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
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一、引言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逐渐提高,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就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二、新型城镇化的目标1.人口迁移管理农村贫困人口: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关注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口迁移问题,通过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贫困人口向城市转移,并提供适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减少绿地面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通过发展城市产业和提高城市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4.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通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乡村旅游、农业科技等新型城乡产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建设智慧城市: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效率,改善市民生活品质。
三、新型城镇化的方向1.抓好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 加强对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和管理,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推进城市化率提升: 通过加大城市化转型力度,提高城市化率,促进城市化质量和规模的同步提高。
3.建设人文城市: 注重文化传承和城市特色,建设人文城市,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4.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全面的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附件:1.新型城镇化规划纲要2.国土空间规划方案3.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新型城镇化:指以人为核心,以人居环境、产业经济、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形态和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市低碳治理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市低碳治理1. 新型城镇化建设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指在保持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注重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以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一种现代化城市建设模式。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国家战略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一是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即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手段,确保城市能够适应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即合理规划城市的发展边界,引导人口向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流动,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三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即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推广绿色建筑、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提升城市品质,即通过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权益等手段,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包括:一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人口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二是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保障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三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五是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品质。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核心任务,努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1.1 定义和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
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旨在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新型城镇化理解01
申报试点需要:试点工作基础、具体目标、实施路径、保障措施和时间安排; 以省为单位,8月31日前提交国家发改委。
目前,申报试点确定的有甘肃省和湖北省:
甘肃省:兰州、庆阳、金昌、敦煌(四市) 凉州区黄羊镇、陇西县首阳镇、甘谷县磐安镇(三镇)
湖北省:武汉、鄂州、孝感、仙桃、宜城(五市)
改革完善城镇化 发展体制机制
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健全城镇住房制度
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
记制度,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 推进部门信息共享。
规划实施
加强组织协调 强化政策统筹 开展试点示范 健全监测评估
对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难点问题, 要选择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分类开展 试点。继续推进创新城市、智慧城 市、低碳城镇试点。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简介
• 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 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展目标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具体内容 •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五项任务
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 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 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 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 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 高。
资料来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具体内容
推动城乡发展一 体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
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摘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是指国家为促进城镇化进程,探索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而制定的一项具体方案。
本文将从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的背景、目标、政策和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旨在加深对此方案的理解和认识。
一、背景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化率稳步提升。
然而,传统城镇化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资源浪费、城市病问题突出、城乡差异明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开始了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
二、目标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发展与农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推动城市建设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三、政策与措施1.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
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严格控制城市用地的扩张速度,防止过度城市化。
2.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提高城市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3. 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强农村转移人口城市落户政策的研究和实施,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就业和生活保障。
同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4.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强化城乡协调发展规划,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双向互动发展。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5. 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监测评估制度。
推动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四、试点单位和地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将在多个城市和地区进行试点。
试点单位包括一线城市、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等。
试点地区涵盖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等不同区域。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镇化与人口流动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镇化与人口流动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化已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趋势。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与人口流动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引起了大量关注。
本文将从新型城镇化、人口流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城镇化形态。
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的是,新型城镇化更注重人口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追求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同时,新型城镇化也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节约型资源利用。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推动了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
在新型城镇化中,城市功能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也更具特色,生活品质和消费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在这种状态下,城市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城市成为人们渴望生活的理想城市,人们更愿意选择留在城市生活,从而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二、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人口流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城市向城市流动和农村向城市流动。
其中,农村向城市流动是最主要的人口流动类型。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主要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
人口流动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的多元化和文化的融合。
在流动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们之间相互交流,让城市的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另一方面,人口流动对城市产生了较大的压力。
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让城市基础设施变得紧张和局促,城市人口的消费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高端化,城市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因此,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需要思考如何让人口流动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应该从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公共服务、鼓励企业和创业者发展等多方面入手,让城市更加宜居和具有吸引力,让人们在城市内发现更多机遇和美好的生活。
总之,新型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新型城镇化可以提高城市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人口流动可以促进城市多元化和文化的交融。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许多农村地区存在着发展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人力资源缺乏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旨在解决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平衡发展。
建设新型城镇化是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要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文化传承以及公民素质培养。
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要遵循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和更好的社会保障这一方向。
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要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
同时,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使城市成为安全、舒适、包容的居住地和工作地。
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旨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民生活水平。
这将促进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另外,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还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促进国家高质量发展。
尽管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需要充分考虑各级政府的财力、人力、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等实际情况。
在实施政策时,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总之,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人民期望的目标。
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中国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图解新型城镇化
30 | 中国报道2014年4月 总第122期3月16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最大亮点,这在整个规划中都有具体贯彻。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新型城镇化规划是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两横三纵: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天山北坡地区哈长地区环渤海地区冀中南地区东陇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皖江城市带珠江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中原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藏中南地区滇中地区北部湾地区宁夏炎黄经济区太原城市圈呼包鄂榆地区成渝地区鄂中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图解新型城镇化图解中国 Sinographics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CHINA REPORT | 31责编:王芳 制图:滕言妍建立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机制。
城镇流动人口暂住证持有年限累计进居住证。
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2020年全国实行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制度。
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口落户人口管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2.6%35.3%60%45%2012年2012年2020年2020年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比率≥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覆盖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99%95%90%98%23%66.9%95%12.5%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95%≥50100%95%建制镇和小城市全面放开有序放开合理放开落户需参保年限严格控制人口(积分制阶梯式落户)50万-100万100万-300万300万-500万500万以上(到2020年)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国 家新型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哎呀,说起国家新型城镇化,这可真是个超级热门又重要的话题!就拿我老家的那个小镇来说吧,以前那就是个普普通通,没啥特色的地方。
街道狭窄,房子也破破旧旧的。
学校的设施也很简陋,孩子们上课都没有什么先进的设备。
但是这几年,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
新修的宽阔马路四通八达,路灯明亮得像白天一样。
以前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小路,现在都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
而且呀,还新建了好多漂亮的公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还有健身器材,每天早晚都能看到好多人在那里锻炼、散步。
再说说教育方面。
学校盖起了新的教学楼,教室里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老师们上课可以用生动有趣的图片和视频辅助教学,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可高啦!而且,还来了不少优秀的老师,教学质量那是蹭蹭往上涨。
还有医疗条件也大大改善了。
新建的医院大楼又高又气派,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一应俱全。
以前生个大病还得往大城市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疗。
在产业发展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以前小镇主要就是靠种地,收入不高。
现在政府引进了一些新的产业,开办了工厂,很多年轻人都不用再跑到外地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这样一来,家庭更和睦了,小镇也越来越有活力。
商业也变得越来越繁荣。
开了好多大超市,商品琳琅满目,想买啥都能买到。
以前想喝杯奶茶都难,现在各种奶茶店、咖啡店到处都是。
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带来的。
它不仅仅是盖房子、修马路,更是让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小镇的公园里碰到了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同学。
他带着孩子在那里玩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们聊起了小镇的变化,他感慨地说:“以前总想着去大城市发展,现在觉得家乡也挺好的,什么都不缺,生活还更惬意。
”国家新型城镇化,让一个个像我老家这样的小镇和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地方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好处,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新型城镇化政策解读
新型城镇化政策解读新型城镇化政策解读一、背景介绍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新型城镇化政策是指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利益,经过科学论证和政策制定,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政策。
二、政策目标1.加快人口向城镇转移速度,控制农村人口增长2.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资源的集中配置和优化3.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4.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三、政策内容及细化1.人口控制和转移- 实行严格的人口调控措施,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等手段,控制农村人口增长- 推动城市化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2.城市规划和建设- 制定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科学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供水、供电等,提升城市功能和服务水平3.农村发展和农业转型- 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人口稳定4.生态环境保护-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推动城市环境治理,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 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防止水资源污染四、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1.城镇化政策法规文件复印件2.相关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文件复印件3.农村发展和农业转型政策文件复印件4.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文件复印件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户籍制度改革:指对现行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改变农村人口流动受限的状况,鼓励农民向城市转移并享受城市居民的权益。
2.城市规划:指对城市的空间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方面。
3.生态文明建设:指在城市化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
4.农田水利工程:指对农田进行水利设施建设,包括灌溉系统、排水系统等,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田的水资源利用率。
六、全文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目录第一篇规划背景第一章重大意义第二章发展现状第三章发展态势第二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四章指导思想第五章发展目标第三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六章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第一节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第二节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第七章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第一节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第二节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第三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第四节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第五节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第八章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第一节建立成本分担机制第二节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第三节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第四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九章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第十章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第十一章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第十二章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第一节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第二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第三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第十三章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第一节完善城市群之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第二节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第三节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第四节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第五篇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十四章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第一节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第二节增强城市创新能力第三节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第十五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第一节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第二节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第三节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第十六章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一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第二节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第三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十七章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第一节创新规划理念第二节完善规划程序第三节强化规划管控第四节严格建筑质量管理第十八章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第一节加快绿色城市建设第二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第三节注重人文城市建设第十九章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第一节完善城市治理结构第二节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节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四节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第六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二十章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第一节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第二节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第二十一章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第二节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第三节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第二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节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第三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第七篇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第二十三章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第二十四章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第二十五章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第二十六章健全城镇住房制度第二十七章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第八篇规划实施第二十八章加强组织协调第二十九章强化政策统筹第三十章开展试点示范第三十一章健全监测评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篇规划背景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
第一章重大意义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表明,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城镇化发展。
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
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
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6.1%,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
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
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
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
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0.6公顷,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
城镇化总体上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
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城镇经济实力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但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城市发育明显不足。
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8%。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既能提高生产活动效率,又能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
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功能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会更加殷实充裕,精神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城乡二元体制逐步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逐步化解,全体人民将共享现代文明成果。
这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风险隐患,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第二章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
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城市水、电、路、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宅、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见图1、表1、表2)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见图2)——“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
1996-2012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724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357万亩;2010-2012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953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515万亩。
2000-2011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农村人口减少1.33亿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3045万亩。
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
——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挖掘;城市群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这些都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
——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