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自己整理的重点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一、医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理和生命过程的学科,其目标是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保障人类健康。
基础医学概论会介绍医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医学的起源、中医和西医的发展以及现代医学的各个学科。
二、细胞生物学: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和疾病机制至关重要。
基础医学概论将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功能以及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过程。
三、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学科。
基础医学概论将介绍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大分子合成和降解的代谢途径。
四、组织学和器官学:五、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科。
基础医学概论将介绍人体的生理学基本概念,包括神经生理、心血管生理、呼吸生理、消化生理等内容。
六、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对生理过程的影响和破坏的学科。
基础医学概论将介绍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炎症、免疫、代谢紊乱等方面。
七、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和病原性的学科,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机制的学科。
基础医学概论将介绍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和病原机制,以及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和免疫疾病。
以上是基础医学概论的一些重点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医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还应该注意培养科学思维和医学思维,学会在学习和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
基础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1、何谓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干扰素2. 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末宿主3. 败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4. 抗原、异嗜性抗原、APC、超敏反应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APC(抗原体呈细胞):指一类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细胞超敏反应: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造成机体组织细胞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病理免疫应答。
5. 应激、心衰细胞6. 生活史、世代交替生活史: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及包括外界环境和宿主环境。
世代交替: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生活史中,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更迭出现的生殖方式7. 疟疾发作、疟疾复发、疟疾再燃8. 血栓形成、发热、Ep9.脑死亡、肥大10.变性、坏死、梗死11.炎症、渗出12.肿瘤、肝性脑病、呼吸衰竭二、简答题1. 细菌的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2. 革兰氏染色的意义3. 乙肝的检测指标(大三阳、小三阳)4. 梅毒的临床表现(一期,二期,三期)5. 肝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6. 钩虫的贫血原7. 坏疽及分类8. 肝性脑病。
外源性与内源性肝性脑病的差异9.发热的过程及代谢特点10.休克的分类11.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特点与机制及对身体的影响12.组织的适应方式13.坏死的结局14.肉芽组织的作用15.血栓的形成条件及类型16.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及结局17.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方式18.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差别19.描述心脏功能不全时心脏本身和心外的代偿20.简述肾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2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的功能和病理表现22. 抗体的作用及产生的一般规律23.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24.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哪个部位?常见的内源性致热物质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1、下列哪种病原不会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E )A 梅毒螺旋杆菌 B风疹病毒 C 钩端螺旋体 D 弓形虫 E 麻疹病毒2.下列不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点的是( B )A 染色后呈红色B 多为外毒素作用C 细胞壁内不含磷壁酸结构 D多采用偏酸性抗生素治疗 E 细胞壁肽聚糖层薄3. 俗称乙肝“大三阳”的下列指标错误的是( D )A HBsAg(+)B HBeAg(+)C 抗—HBs (-) D抗—HBe (+) E抗—HBc (+)4. 下列哪种微生物不是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C )A 支原体B 衣原体C 真菌D 细菌E 立克次体5. 下列关于疟疾发作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B ) A疟疾发作三个连续阶段周期性发热、寒战、出汗 B疟疾发作时间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C疟疾病人不会出现贫血 D凶险型疟疾治愈率较高E子孢子侵入人体到疟疾发作前这段时间称为疟疾发作期6.日本血吸虫卵引起的超敏反应属于哪一型?( A )A Ⅳ型超敏反应B Ⅴ型超敏反应C Ⅲ型超敏反应D Ⅱ型超敏反应E Ⅰ型超敏反应7. 下列属于良性肿瘤是( E )A 肝癌 B大肠癌 C鼻咽癌 D乳腺癌 E脂肪瘤8.一种成熟的组织变成另一种成熟组织的过程称:( D ) A.机化 B.钙化 C.分化 D.化生 E.适应9.四肢骨折石膏固定后引起的骨骼肌萎缩.主要属于:( B ) A.神经性萎缩 B.废用性萎缩 C.压迫性萎缩 D.营养不良性萎缩 E.生理性萎缩10.下列哪部位形成的假膜性炎对人的危险性最大?( B ) A.咽喉 B.气管 C.结肠 D.直肠 E.回肠部11.半抗原( A )A.只抗原性 B.只有免疫原性 C.既有抗性又有免疫原性 D.既无抗性又无免疫原性 E.以上都不对12.脐带血中哪种Ig增高提示有宫内感染( A ) A.IgM B.IgG C.IgA D.IgD E.IgE13.体温下降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B )A.产热和散热平衡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14、OT实验检测下列何种细菌( B )A. 大肠杆菌B. 结核杆菌C. 伤寒D. 葡萄球菌E.霍乱弧菌15、下列不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点的是( D )A 染色后呈紫色B 多为外毒素作用C 细胞壁内含有磷壁酸结构 D多采用偏酸性抗生素治疗 E 细胞壁肽聚糖层厚16、下列病毒中不是通过飞沫传播的是( D )A. SARS病毒B.麻疹病毒C.风疹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E.腮腺炎病毒17、美洲板口线虫外形和背辐肋的特征为( B )A、呈“C”形,背辐肋由基部分2支,每支又分为2小支B、呈“S”形,背辐肋由基部分2支,每支又分为2小支C、呈“S”形,背辐肋由远端分2支,每支又分为3小支D、呈“S”形,背辐肋由基部分为2支,每支又分为3小支E、呈“C”形,背辐肋由远端分2支,每支又分为3小支18、日本血吸虫卵的致病作用在于( A)A、卵内毛蚴分泌物致超敏反应、肉芽肿形成B、卵内毛蚴分泌物致炎症反应C、虫卵机械性阻塞血管D、卵内毛蚴分泌物致组织溶解E、以上都不是19、疟原虫感染者可产生( C )A、先天性免疫B、终身免疫C、带虫免疫D、伴随免疫E、消除性免疫20、下列不属于亚健康状态的是( E)A衰老 B更年期综合症 C疲劳综合症 D 神经衰弱 E多功能器官衰竭21.“肥大”是指( D )A.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B.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C.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D.是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E. 细胞、组织体积的增大22.易发生干性坏疽的器官是:( D )A.肺 B.阑尾 C.膀胱 D.四肢 E.子宫23.炎症的变质是指局部发生( C )A.萎缩和变性B.萎缩和坏死C.变性和坏死D.变性和再生E.坏死和再生24.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是( B )A.IgM B.IgG C.IgA D.IgD E.IgE25.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不包括( E )A.特异性结合抗原 B.调理作用C.激活补体 D.结合细胞E.直接溶解细胞26.体温每升高1℃,心率平均每分钟约增加( A )A.18次 B.10次 C.15次 D.5次 E.20次。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知识总结
1 .起名:部位+组织来源+〃瘤”2 .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3 .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四.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及良恶性肿瘤的区别1.恶性肿瘤对机体影响严重恶性W瘤分化差,生长快,浸润破坏器官,发生转移,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主要表现:(1)恶性肿瘤引起的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比良的中瘤严重(2)恶性肿瘤易发生坏死、溃疡、穿孔、出血和感染(3)恶性肿瘤细胞浸润和压迫神经引起的顽固性疼痛,严重折磨患者(4)恶性肿瘤引起恶病质,表现为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全身衰竭,多见于癌症晚期(5)恶性肿瘤引起转移,85%以上的癌症患者思雨转移(6)恶性肿瘤引起副肿瘤综合征,是指那些不是由肿瘤及其转移灶所在部位直接破坏引起,而是由肿瘤简介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包括肿瘤引起的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骨关节系统和泌尿系统异常第九节重要器官的功能不全--心力衰竭1 .心力衰竭(泵衰竭):是指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2 .心力衰竭的分类,按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分为:(1)左心衰竭:左心衰竭发生率较高,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及主动脉(瓣)狭窄等(2)班衰竭: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三尖瓣或肺动脉瓣病变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法乐四联症),也可继发于左心衰竭(3)全心衰竭:左、右心同时或先后发生衰竭,称为全心衰竭3.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表现:(1)低输出量综合征:A.皮肤苍白和发玉;B.失眠、嗜睡、疲乏;C.尿量减少D.心源性休克(2)静脉淤血综合征:①肺循环淤血:肺循环淤血由左心衰所致,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肺水肿a.呼吸困难: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消失,称为劳动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的最早表现;心力衰竭患者夜间入睡后因突感气闷而被惊醒,在坐骑咳嗽和喘气后逐渐环节,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b.肺水肿②体循环淤血:由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所致a.静脉淤血、静脉压升高b全身水肿C.肝肿大压痛、肝功异常二.呼吸衰竭1典衰竭二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OmmHg的病理过程三.肾功能衰竭1 .置功鲤蝎二任何原因引起的肾脏泌尿功能严重障碍时,代谢废物堆积不能排出体外,以致产生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综合征2 .肾功能衰竭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一)鱼醺碰缰蝎二是各种原因引起肾脏泌尿功能在短期内急剧降低,以致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从而引起、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代谢废物蓄积的综合征临床表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在临床上表现为少尿型和非少尿型D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①少尿期:通常表现为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1)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IOOm1)②多尿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每天尿量超过40Om1时,即进入多尿期③恢复期:一般在发病后一个月进入恢复期,肾功能恢复正常约需要3个月到1年时间3多尿:24小时尿量一般在2000-3000m1z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1称为多尿少尿:每日总尿量可少于40Om1夜尿:正常成人每日尿量约为1500m1r白天尿量约占总尿量的三分之二。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重点
1、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同化作用:指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后,把它们制造成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
异化作用:指机体把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以供生命活动和合成物质的需要,并把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3、阈强度:当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一定时,能引起机体兴奋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值愈小,组织的兴奋性愈高,对刺激的反应愈灵敏)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细胞质中各细胞器的主要功能:附着核蛋白体:合成输送到细胞外的分泌蛋白核蛋白体(核糖体):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主要构造。
分为游离核蛋白体:合成结构蛋白内质网:运输功能(分为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线粒体:细胞内的“动力工厂”,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溶酶体:水解作用6、被覆上皮的分布:单层扁平上皮:覆盖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内皮覆盖于胸膜腔、腹膜腔和心包腔面——间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在呼吸道的腔面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表面、口腔、食管、阴道等器官的腔面7、疏松结缔组织中细胞的主要功能:成纤维细胞:生成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和基质巨噬细胞:吞噬和清除异物与衰老伤亡的细胞,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肥大细胞:充满粗大的碱性颗粒,颗粒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8、细胞膜转运物质的形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通道)、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9、骨骼肌细胞的收缩过程:肌肉处于静息状态时原肌凝蛋白遮盖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横桥无法与位点相结合。
当兴奋使肌质网终池内的Ca2+进入肌质,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凝蛋白分子构象发生改变,将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暴露出来,引发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横桥的ATP酶作用使A TP分解释放能量,供横桥连续作同方向的摆动,拉动细肌丝向肌节中心方向滑行,结果是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
第五章生物化学第一节生命物质的结构基础1.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包括a—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整条多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主要靠次级键——疏水作用,离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指各亚基的空间分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
维系四级结构的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
2.蛋白质的化学成分与基本结构——氨基酸结构特点蛋白质的化学成分:C、H、O、N、S每克样品的含氮量 * 6.25 * 100 = 100g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g%)蛋白质结构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H基本氨基酸有20种。
R C COOH氨基酸的通式: NH按营养价值分三类:1.人类8种必需AA(人体内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颉、异亮、亮、苯丙、蛋、色、苏、赖(借一两本淡色书来)2.半必需AA:组、精3.非必需AA肽键,即酰胺键3.核酸(包括DNA和RNA)分子组成核酸的化学组成:C、H、O、N、P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单核苷酸。
核苷酸由磷酸、含氮碱基和戊糖组成。
DNA和RNA的化学成分:DNA RNA嘌呤碱腺嘌呤(A)鸟嘌呤(G) 腺嘌呤(A) 鸟嘌呤(G)嘧啶碱胞嘧啶(C)胸腺嘧啶(T) 胞嘧啶(C) 尿嘧啶(U)戊糖D—2’—脱氧核糖D—核糖酸磷酸磷酸核苷由戊糖和碱基缩合而成。
核苷中戊糖的羟基被磷酸酯化,就形成核苷酸。
碱基互补原则:A=T C=G A=U4. DNA及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DNA的一级结构指四种脱氧核苷酸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以3’,5’—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多聚脱氧核苷酸链。
DNA的书写规则应从5’末端到3末端。
DNA双螺旋的结构特点:1.两条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相互缠绕呈反平行走向,右手螺旋结构。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第⼀章绪论1.⽣理学研究⼈体的正常功能活动规律2.⽣命的基本表现: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殖3.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抑制。
兴奋性即产⽣动作电位的能⼒,⽤阀强度来衡量,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4.兴奋:有相对静⽌转变为活动,或由活动较弱转变为活动较强。
(抑制:概念相反)5.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动作电位的能⼒。
6.神经调节:是⼈体最主要的调节⽅式7.神经调节基本⽅式:反射8.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环境刺激产⽣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9.反射的结构:反射弧(感受器、传⼊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10.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1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12.体液调节:缓慢、⼴泛、持久13.⾃⾝调节:范围较⼩、不⼗分灵敏14.负反馈:体内的控制系统⼤多数为负反馈,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式。
例:减压反射13.正反馈:例:分娩、⾎液凝固、排尿。
第四章神经系统1.神经元有⼀个⾄多个树突。
功能:接受刺激并将兴奋性传递给胞体2.⼀个神经元只有⼀个轴突,功能:传递神经冲动,冲动沿轴膜传向轴突终末3.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接触并传递的部位4.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例:排尿,唾液分泌,膝跳反射等)5.⼄酰胆碱是第⼀个被发现的神经递质,能够产⽣⼄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6.能够和⼄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胆碱能受体,分为两类:M型、N型7.毒覃碱受体(M型受体)阻断剂:阿托品。
激动剂:毒覃碱或⽑果芸⾹碱8.烟碱受体(N型受体):阻断剂:筒箭毒9.有机磷中毒现象:多汗、流涎、腹痛、瞳孔缩⼩、⼼跳减慢等症状10.去甲状腺素:能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α型(阻断剂:酚妥拉明)和β型(阻断剂:普萘洛尔)11.中枢兴奋的传播特征: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改变的敏感和易疲劳。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知识
基础医学概论第四章、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续;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
脊髓主要由灰质和白质构成。
A上行传导束:①薄束和楔束②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③脊髓丘脑侧束④脊髓丘脑前束B下行传导束:①皮质脊髓束②红核脊髓束③前庭脊髓束脑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6部分,通常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1)上行纤维束:内侧丘系、脊丘系、三叉丘系、外丘系。
(2)下行纤维束:锥体束由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组成。
小脑位于颅后窝,小脑中间部狭窄,称小脑蚓,两侧部膨隆,称小脑半球。
小脑分前叶、后叶和绒球小结叶。
小脑表面的灰质称小脑皮质,深面的白质称髓质,位于髓质内的灰质团块称小脑核。
间脑可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和底丘脑5部分。
大脑又名端脑。
大脑半球有三条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借此三沟将半球分为5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岛叶。
大脑的内部结构:大脑皮质、髓质、基底神经核和侧脑室。
周围神经:1.脊神经:脊神经共31对,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和尾神经1对。
每对脊神经由与脊髓相连的前跟和后跟在椎间孔处合并而成。
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四支: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前支分别交织成丛: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颈丛:腰神经臂丛: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腰丛:股神经和闭孔神经骶丛:坐骨神经(全身最粗大的神经)2.脑神经: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共12对:I嗅神经、II视神经、III动眼神经、IV滑车神经、V三叉神经、VI展神经、VII面神经、VIII前庭蜗神经、IX舌咽神经、X迷走神经、XI副神经、XII舌下神经感觉性神经(第I、II、VIII对)、运动性神经(第III、IV、VI、XI、XII对)和混合性神经(第V、VII、IX、X对)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是迷走十一副,加上十二舌下全。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生命现象的基本活动: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的现象。
兴奋性:组织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反应迅速,局限和短暂。
体液调节:反应比较缓慢,持续而弥散。
自身调节:调节幅度小,也不十分灵敏。
负反馈:是指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使输出变量向着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
正反馈举例:血液凝固、排尿反应,分娩。
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力释放、转移和利用。
1g食物被氧化释放的能力称为该食物的热价。
一定时间内各种营养物质在体内被氧化时产生的CO2产量与耗氧量的比值----呼吸商。
混合呼吸商:糖、脂肪、蛋白质这三种营养物质同时氧化供能产生的CO2量与耗氧量的比值。
氧化糖和脂肪的耗氧量=测得的总耗氧量-蛋白质的耗氧量。
CO2的产量=总CO2产量-蛋白质的CO2产量。
非蛋白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非蛋白质食物时CO2的产生量与O2的耗氧量的比值。
人在运动或带动时产热量,最多可达安静时的10-20倍。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食物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
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强。
在20-30℃的情形中,平静时的能量代谢最为稳定。
30℃,细胞内举行的化学反应增强,汗腺活动增强,呼吸轮回功用增强,使得代谢增强。
基础代谢:指机体处于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KJ/m2/h)基础状态:人体在清醒、空腹,无肌肉活动,无精神紧张,室温20-25℃。
基础代谢率=(实测基础代谢率-正常基础代谢率的平均值)/正常基础代谢率平均值*100%实测基础代谢率比正常值相差上下10%--5%为正常。
20%病理性。
体温:人和高等动物机体的温度。
丈量体温:口腔(舌下)、直肠、腋窝。
基础医学知识笔记
基础医学知识笔记一、人体解剖学基础。
1. 细胞。
- 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具有物质交换、信号传导等功能)、细胞质(包含细胞器如线粒体提供能量、内质网参与蛋白质和脂质合成等)、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DNA)。
- 细胞的功能:新陈代谢(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如细胞呼吸产生ATP)、增殖(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方式)。
2. 组织。
- 上皮组织:覆盖在身体表面和器官腔面,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例如,皮肤的表皮是复层扁平上皮,小肠黏膜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
- 结缔组织:种类繁多,如疏松结缔组织(有纤维、基质和细胞组成,分布广泛,起连接、支持等作用)、骨组织(由骨细胞、骨基质等构成,是人体的支架)。
- 肌肉组织:分为骨骼肌(受意识支配,有横纹,多核)、心肌(有横纹,闰盘连接,自动节律性收缩)、平滑肌(无横纹,受自主神经支配,分布于内脏器官)。
- 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能接受和传导神经冲动)和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等作用)组成。
3. 器官与系统。
- 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组成。
胃具有容纳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等功能,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呼吸运动实现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呼出。
-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组成。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静脉将血液回收到心脏,毛细血管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二、生理学基础。
1. 血液生理。
- 血液的组成:血浆(含有水、蛋白质、无机盐等)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免疫防御功能;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
- 血型:ABO血型系统(分为A、B、AB、O型)和Rh血型系统(Rh阳性和Rh阴性),输血时要遵循血型匹配原则。
2. 血液循环生理。
医学基础概论重点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重点第一章绪论1.内和外:是表示与空腔相互关系的描述。
如胸腔内外,腹腔内外。
2.深和浅:是对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描述。
即离皮肤表面近者为浅,远着为深。
3.矢状面: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
4.冠状面: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的切面。
5.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6.九大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
7.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8.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9.同化作用:指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后,把它们制造成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
(物质合成是吸收能量。
物质分解是释放能量。
)10.异化作用:指机体把自身物质惊醒分解,同时释放能量以供生命活动和合成物质的需要,并把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11.刺激三要素:强度、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12.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
13.生殖: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产生于自己相似的子代。
14.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15.反馈作用的意义:加速正常生理过程。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1.模性结构组成成分:蛋白质和脂质(磷脂+胆固醇)为主,糖类占少量。
2.目前解释膜排列形式: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本结构,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球型蛋白质。
3.细胞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包埋在基质中的各种细胞器。
4.核蛋白体:主要合成输送到细胞外的分泌蛋白,如酶原、抗体、激素。
5.内质网:附核糖体的粗面内质网。
6.高尔基体:与细胞内一些物质的集聚、加工和分泌颗粒的形成密切相关。
7.线粒体:提供能量。
8.溶酶体:水解作用。
9.微丝、微管、中心体:与细胞器的位移、分泌颗粒的运输、微绒毛的收缩以及细胞的运动等功能密切相关。
10.染色质和染色体:间期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即染色质。
基本化学成分:DNA和组蛋白。
有丝分裂时,染色质反复螺旋、折叠、最后组装成中期染色体。
基础医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基础医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1.生理学篇第三章运动系统和皮肤◆人体骨骼数量及分类;骨的3大构造和主要成分。
◆关节的3大结构。
◆椎骨的数量及分类,胸廓的组成;肋骨的数量,胸骨角的定位。
◆四肢骨的名称;主要关节的名称。
◆颅骨的组成;翼点的意义。
◆肌肉的形态、分类及主要分群。
◆皮肤的结构及功能。
第四章血液◆体液的组成,各部分的比例。
体液人体体液(体重的60%),包括:1、细胞内液(体重的40%);2、细胞外液(体重的20%),它又包括:A、血浆(体重的5%,约3000ml)B、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血液占体重的8%。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白细胞的分类。
血液的组成:比重1.050-1.061、血浆:含多种有机或无机的化学物质,占55%。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占45%。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噬酸粒,嗜碱粒,淋巴细胞,单核细胞◆3类主要的血浆蛋白成分及其作用。
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作用:白蛋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球蛋白和补体参与免疫功能;纤维蛋白原等参与凝血与抗凝血;血浆蛋白还参与一些营养物质(血脂、激素、维生素、钙、铁等)、代谢产物、药物的转运。
还参与酸碱平衡调节和具有营养储备作用。
◆红细胞比积、血沉、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红细胞脆性试验、血型、纤溶等的概念。
血液PH7.35-7.45红细胞比积:血沉:红细胞沉降率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的大分子(主要是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形成的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血浆中的小分子(主要是nacl其次是葡萄糖等)形成的渗透压红细胞脆性:指红细胞具有的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
脆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小,反之,抵抗能力大。
一般以0.45%NaCl液为指标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
分为ABO血型和Rh血型。
凝血及纤溶的基本过程,体内外抗凝血。
红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噬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
红细胞:双凹圆盘状,成熟后无核及细胞器。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
绪论第一节:基础医学概论的研究内容一:基础医学的定义:指研究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的人体组成、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二:基础医学包括:A人体解剖学B病理学C组织胚胎学D生物化学E分子生物学F生理学G医学免疫学H人体寄生虫学I医学微生物学J病理生理学三:其主要内容如下:A:人体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和物质代谢B:人体正常系统器官结构与功能C: 人体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D: 病原生物的基本性状和致病性E: 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A: 新陈代谢B:兴奋性C:适应性D: 生殖和生长发育二:新陈代谢A: 定义:指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B: 包括: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异化作用C:物质代谢:指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的转变能量代谢:指异化作用过程中释放的部分能量用于供应生命活动需要或变成热维持机体体温D:异化作用和同化作用同时进行、密切相关(异化作用给同化作用供能,同化作用给异化作用提供物质)三:兴奋性A: 定义:指当生物体的生活环境发生某种变化时,机体能对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或特性B: 刺激的定义:指能引起机体或组织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刺激的分类:1、物理性刺激2、化学性刺激3、生物性刺激4、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刺激C:反应的定义:指机体或组织器官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变化(其变化包括:1、内部的代谢变化2、外部的活动变化)反应的表现形式:A:兴奋(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或组织器官的活动由弱变强或由安静转为活动)B: 抑制(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或组织器官的活动减弱或变为相对静止状态)D:刺激与反应的关系:1、刺激必须作用于具有兴奋性的组织才能引起反应(刺激是原因,反应是结果)2、刺激作用于组织细胞时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和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反应3、阈强度(阈值):指在一定的作用时间内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4、A、阈刺激:阈强度的刺激B、阈下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C、阈上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5、阈值越小组织兴奋性越高,阈值越大组织兴奋性越低四:适应性A:定义:指生活着的有机体对其生存的环境具有适应能力,它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功能变化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五:生殖和生长发育A:生殖的定义:指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的功能B:生长的定义:指机体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使细胞繁殖增多,细胞间质增多,表现为各器官、组织大小及长短重量的增加C:发育的定义:指一个个体形成一个成熟的新个体的过程第三节: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方式机体生活的环境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内环境及其稳态A:内环境定义: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B:内环境稳态的定义:指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稳态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细胞、组织、系统和器官的正常功能又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保证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方式A:人体功能调节的形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B:神经调节的特点:快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广泛、持久自身调节的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敏、局限C:反馈控制系统的特点:1、控制部分和受控制部分之间存在着双向信息联系2、闭环反馈: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D:负反馈(减弱):机体内最重要的一种反馈控制形式。
完整word版基概需要掌握熟记的知识点和思考题及答案总结部分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良心出品必属
基概需要掌握,熟记的知识点和思考题及答案总结(部分)第一章基础医学概述一、基础医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答:概念:基础医学(preclinical medicine)是指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实践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诸学科的总称。
研究对象:人类各类疾病、致病因素以及正常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生物机体的细胞、生物分子和生化组分等微观物质是如何与内外致病因素发生作用、反应、转化和结果的规律。
任务:①研究正常或疾病过程中机体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改变的特征;②探索揭示生理和病理(疾病)状态下机体生命活动规律;③阐明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④控制利用生命现象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⑤为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研究依据。
二、关于生命起源问题有哪些观点?答:观点:①细胞学说的创立(1838~1839 ) Schleiden 和Schwann指出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单位都是细胞。
该学说成为生命科学的核心;②进化论1859年:《物种起源》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③孟德尔遗传定律(1865年),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④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1953年Watson和Crick),确定了生物界中大分子运动规律—中心法则,并揭示了生物的遗传、代谢、发育、进化等内在联系;⑤ 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诸多新技术,如DNA分子重组技术、PCR扩增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克隆技术等又进一步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⑥英国人Wilmut(1997)用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成功克隆出“Dolly”羊—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
⑦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121世纪生命科学在深度和广度上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式启动—为三、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基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病毒除外)(2)(1)生长发育——量变与质变的(3) 本功能,新陈代谢—高度一致的生命基本运动形式生殖——生命现象(4)表现形式,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生物对外界可产生应(5)无限延续的根本途径,生物具有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历史、遗传与变7激反应和自我调节,对环境具有适应性6.进化—生命活动的全部历史异——决定和影响生命现象的中枢第二章、生命的分子、细胞基础 1、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在结构功能和发生上有何联系?构成了细胞质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等在发生和功能上相互联系答:内质网与核膜内膜系统.可以将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和脂类运到高尔基体。
根据医学基础的基本概念整理300个考点
根据医学基础的基本概念整理300个考点1. 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代谢、自我复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 细胞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其内部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 组织- 组织是细胞的有序集合,可分为四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 不同类型的组织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3. 器官- 器官是由不同类型的组织组成的结构,能够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
- 例如心脏是一个重要的器官,由心肌组织构成,负责泵血以维持循环系统的正常运作。
4. 系统- 系统是由多个器官协同工作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 人体有多个系统,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5. 人体内环境稳态- 人体内部细胞的环境需要保持相对稳定,即稳态。
- 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系统的协同作用,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6. 基因与遗传-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单位,存在于染色体上。
- 遗传是指父母将基因传递给子代的过程,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7.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能够识别和消灭病原体。
- 免疫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8. 药物与药理学- 药物是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物质。
- 药理学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9. 疾病与诊断- 疾病是人体发生异常变化导致的健康问题。
- 诊断是确定疾病的过程,通常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
10. 疫情与公共卫生- 疫情是指某地区或群体中爆发的某种传染病。
- 公共卫生是指保护和改善整个社会群体的健康状态。
......(继续整理300个考点)以上是根据医学基础的基本概念整理的300个考点的摘要。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医学基础的重要领域,对于提高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医学概论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部分)第一部分概述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和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一门科学。
其任务是要探究构成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和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过程,揭示其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内部机制。
只有掌握了生理学,才能理解患病机体各组织器官所发生的异常变化。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重点、难点一、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1.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方面。
合成代谢是指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机体自身的结构成分或更新衰老的组织结构并储存能量的过程。
分解代谢是指机体分解自身物质,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人体生活的环境常因各种因素的作用而不断发生变化。
人体及其组织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统称为刺激。
刺激可以作用于整个机体,也可以作用于器官组织或细胞上。
刺激若要引起反应,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
刚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引起组织发生最大反应的最小强度的刺激称为最适刺激。
在刺激作用下,机体或组织细胞的反应如果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状态,或功能活动由弱变强的,称为兴奋;反之,称为抑制。
兴奋性的高低可反映组织产生兴奋的难易程度,兴奋性高的组织在接受刺激后较易产生兴奋,兴奋性低的组织则需较强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身行为和生理功能的过程称为适应。
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称为适应性。
机体实现适应的主要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可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快速适应;但机体大多数的适应性反应是依赖体液调节来完成的。
若体液调节的结果不能使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则产生疾病。
适应性使机体在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中具有了持续生存的能力。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
绪论1.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上肢下垂,掌心向前双足并拢,脚尖向前2.方位术语:上(颅侧)、下(尾侧)前(腹侧)、后(背侧) 内侧、外侧(正中矢状面)内、外、深、浅四肢:近侧、远侧尺侧、桡侧胫侧、腓侧3染色概念:苏木精()伊红()染色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将嗜碱性物质(本身酸性)染成蓝色将嗜酸性物质(本身碱性)染成红色细胞核中的、细胞质中的细胞质膜性结构(线粒体、溶酶体、(线粒体、溶酶体、滑面内质网)(核糖体、粗面内质网)记住哪些细胞器是嗜酸嗜碱性。
细胞1.细胞器功能1、线粒体:供能2、核糖体:合成蛋白3、内质网:粗面-合成和运输蛋白滑面-类固醇激素的合成,脂类合成与运输,解毒作用,钙离子的贮存和释放。
4、高尔基复合体:加工、浓缩、修饰5、溶酶体:消化、水解6、微丝、微管、中间丝:细胞骨架上皮组织1.上皮组织结构特点和功能功能: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2.几种上皮的包含关系被覆上皮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变移上皮3.单层扁平上皮内皮、间皮概念、分布内皮:分布在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
功能:润滑作用、物质通透。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的表面。
4.单层柱状上皮特点: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
细胞表面观呈六角形或多角形;垂直面观呈柱状,细胞核长圆形,多位于细胞近基底部。
在小肠的单层柱状上皮的游离面有许多突起,在光镜下形成一条带状结构称纹状缘。
在小、大肠单层柱状上皮中,散在许多形似高脚酒杯的杯状细胞 ( )。
细胞顶部充满粘液性分泌颗粒,基底部较细窄。
胞核位于基底部,为着色深的三角形。
杯状细胞可分泌粘液,滑润和保护上皮。
分布:胃、小肠、大肠、子宫5.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特点:由柱状、梭形、锥体形和杯状细胞组成。
垂直面观像复层上皮,但细胞基底端都附在基膜上,故实质为单层上皮。
柱状细胞游离面有纤毛。
分布:呼吸管道的腔面,具有分泌和保护功能。
6.复层扁平上皮分布、特点、形态结构由多层细胞组成。
湖北中医药大学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考点整理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考点整理第一章.人体的基本结构1.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细胞膜的结构模型:液态镶嵌模型,以蛋白质和脂质为主,糖类只含少量3.细胞质:细胞质基质:可溶性酶核蛋白体(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输送蛋白质高尔基体:加工蛋白质线粒体:提供能量溶酶体:水解蛋白质4.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易化扩散:顺浓度梯度,不耗能,需要膜蛋白帮助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耗能,需要膜蛋白帮助5.基本组织的结构1)上皮组织功能:保护,吸收,排泄,分泌(主要考分布位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覆盖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上皮功能:表面光滑有利于液体的流动间皮:覆盖于胸膜腔,腹膜腔和心包腔面的上皮功能:分泌浆液,保持便面湿润光滑,便于内腔活动单层立方上皮:分布:甲状腺滤泡,肾小管功能:分泌和吸收变移上皮:分布:膀胱,肾盂,输尿管功能:防止尿液侵蚀复层扁平上皮:分布:皮肤,口腔,食管和阴道粘膜功能:具有很强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单层柱状上皮:分布:胃肠,胆囊,子宫,输卵管功能:分泌和吸收2)结缔组织(主要考成纤维细胞核胶原纤维)A.细胞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功能:合成和分泌纤维和基质中的蛋白质创伤修复巨噬细胞:数量多,分布广溶酶体→水解蛋白质来源: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产生的抗体有特异性肥大细胞:参与过敏反应B.细胞间质胶原纤维: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数量最多的纤维成分——“白纤维”;韧性大,抗拉力强,但弹性差弹性纤维:“黄纤维”;弹性大,韧性小网状纤维:数量少,主要分布在网状组织3)肌组织: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4)神经组织:胞体突起:轴突,树突第二章.运动系统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以及骨骼肌构成。
(骨组织属于结缔组织)2.骨包括骨质,骨膜和骨髓骨质:密质骨(骨干)松质骨(骺端)骨膜: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骨髓:小孩子是红骨髓,成人是黄骨髓3.骨连接的结构和功能:骨连接:直接连接间接连接(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组成4.肌肉的组成肌腹:由肌细胞(肌纤维)构成,有收缩功能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非常坚韧但无收缩力第五章.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构成:血浆(淡黄色透明体)55%,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45%,少量血小板和白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神经调节。
特点:反应发生较快、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例子:当叩击股四头肌肌腱时,就刺激了股四头肌中的感受器——肌梭,使肌梭兴奋,通过传入神经纤维将信息传至脊髓,脊髓将对传入神经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然后通过传入神经纤维将兴奋传到效应器——股四头肌,引起股四头肌的收缩,完成膝反射。
体液调节。
特点:反应比较缓慢、作用持久而弥散。
例子: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促使它所支配的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经血液运输,调节有关器官的功能活动。
自身调节。
特点:幅度和范围都比较小,但在生理功能调节中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例子:心室肌的收缩力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收缩前心肌纤维的初长度成正比,即收缩前心肌纤维越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反之,收缩力量就越小。
第三章基因信息的传递原核生物合成过程:DNA双螺旋解旋;引发体的生成和DNA解成复制叉;复制的延长;复制的终止。
逆转录: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逆转录的过程:以单链RNA的基因组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一条单链DNA;产物与模板生成RNA/DNA杂化双链,杂化双链中的RNA被逆转录酶水解;以新合成的单链DNA为模板,逆转录酶催化合成第二链的DNA。
第四章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α波:频率为8~13次/s,成人处于安静状态的主要脑电波。
β波:频率为14~30次/s,安静闭目只在额叶出现,若被试者睁眼视物或接受其他刺激时,在皮层其他部分也出现β波θ波:频率为4~7次/s,承认困倦时可见到,是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
δ波:频率为0.1~3次/s,承认在清醒状态下不会出现,只有在睡眠时可见到。
或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时也可出现,婴儿可常见δ波。
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特点: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表现:各种感觉功能暂时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变慢、心率减慢、瞳孔缩小、尿量减少、体温下降、胃液分泌增多、发汗增强等自主神经功能改变作用:有利于促进生长、促进体力恢复快波睡眠:特点: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表现: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出现快速眼球运动、部分躯体抽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而不规则等;作用: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促进学习记忆语言功能:语言中枢包括运动性和感觉性,前者有说话语言中枢和书写语言中枢,后者有听觉语言中枢和视觉语言中枢。
第六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质转运物质的方式:被动转运:概念: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转运特点:①不耗能(转运动力依赖物质的电-化学梯度所贮存的势能)②顺电-化学梯度进行③依靠或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分类①单纯扩散②易化扩散(一)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特点:①扩散速率高②无饱和性③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④不需另外消耗能量⑤扩散的速率和扩散的物质多少,取决于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通透性例子:O2、CO2、N2和尿素(二)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低的物质及带电离子,需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点:转运方向始终是顺浓度梯度的;由于膜上载体结合位点有限,因此转运会出现饱和现象;载体结合位点与溶质的结合具有化学结构上的特异性;化学结构相似的溶质经同一载体转运时会出现竞争性抑制;例子: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氨基酸等亲水性物质经离子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点:离子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的、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孔道开闭速率极快,因此离子跨膜转运速率也极快,可达每秒108个离子;离子通道的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离子选择性,可分为Na+通道、K+ 通道、Ca2+通道等;通道内有一个或两个“闸门”样结构,控制通道的开、闭,称为“门控”,可分为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等。
例子: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主动转运:概念: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特点:①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②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③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
分类: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一)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逆浓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例子:钠离子和钾离子的主动转运(二)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 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
即物质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的转运时,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 TP的分解,是来自膜两侧[Na+]差,而[Na+]差是Na+-K+泵的活动建立的。
出胞和入胞: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出细胞,是通过细胞本身的吞吐活动进行的,属于主动转运过程。
例子:血浆中的脂蛋白颗粒、结合铁离子的运铁蛋白、结合维生素B12的特殊运输蛋白和低密度的脂蛋白。
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称为超极化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小称为去极化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称为复极化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远远高于其他离子。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 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超射值:膜电位由零值变正的数值锋电位:构成动作电位的主要脉冲样变化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①膜内外离子浓度差②膜受阈刺激后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形成的内向电流引起膜去极化;钾离子形成的外向电流使膜复极化或超级化第七章机体的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构成,对人体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骨的分类:按形态,骨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骨主要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
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束和黏多糖蛋白,构成骨的支架,赋予骨以弹性和韧性。
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钙,使骨坚硬挺实。
骨连结间接连结:又称为关节或滑膜关节。
关节的基本构造: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关节盘、关节唇、滑膜襞和滑膜囊。
肩关节:肩关节的基本构造由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构成。
辅助结构:关节盂的周围有关节唇,关节囊薄而松弛,囊的上壁有喙肱韧带,前壁和后壁也有数条肌腱的纤维加入,以增加关节的稳固性,下壁最为薄弱。
膝关节:膝关节的基本结构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辅助结构:髌韧带、腓侧副韧带、胫侧副韧带、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髌上囊、翼状襞、半月板。
肌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 称为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骨骼肌的收缩机制:肌丝滑行学说: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主动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各相邻的Z线都相互靠近,肌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乃至整条肌肉长度的缩短。
肌肉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只有明带缩短,同时可见H带相应变窄。
第八章血液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液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防御保护中起重要的作用。
血液的基本功能:物质运输;缓冲作用;保持体温稳定;参与止血;防御和保护作用血液的比重:全血:1.050~1.060,红细胞:1.090-1.092;血浆:1.025~1.030血液的粘度:全血:4~5,血浆:1.6~2.4血液的PH:弱碱性7.35~7.45血液中主要的缓冲物质是NaHCO3/H2CO3晶体渗透压的主要作用是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胶体渗透压的主要作用是限制血管内水分向血管外渗出,维持血量、调节血管内外水交换。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膜的通透性:气体和负离子较易通过,正离子很难通过;胞内高K+,胞外高Na+ 渗透脆性: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正常成人红细胞一般在0.42%的NaCl溶液中开始溶血,在0.35%的NaCl溶液中完全溶血可塑变形性:概念: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1)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越大,变形能力越大2)红细胞内粘度越大,变形能力越小3)细胞膜的弹性降低或粘度升高,变形能力降低悬浮稳定性:概念: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有变形、游走、趋化、吞噬等特性。
功能:中性粒细胞:参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等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参与机体过敏反应;肝素具有抗凝作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具有强吞噬作用,进入组织中的单核细胞称为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T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血型: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为红细胞膜上的糖脂或糖蛋白红细胞凝集: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人的血液混合,红细胞会凝集成簇的现象。
输血,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供血者的红细胞和受血者的血清进行血清配合试验。
试验次侧: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
第九章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两部分。
心血管系统主要由心脏和血管两大部分组成,淋巴管系统包括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分支→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心冠状窦→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肺→肺静脉→左心房心脏的腔室和心脏血液的流动:正常人的心脏由完全分割的左右两部分组成(不可分),左右两侧又分为心房和心室。
右心房:前方:固有心房;后方:腔静脉窦;入口:上、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出口:右房室口右心室:流入道(入口:右房室口);流出道(出口:肺动脉口)左心房:前部:左心耳;后部:左心房窦;入口:肺静脉口;出口:左房室口左心室:流入道(入口:左房室口);流出道(出口:主动脉口)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自动节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时期膜电位Na+通道状态产生新AP的能力绝对不应期0期去极化到3期完全失活无复极化至-55mV局部反应期3期复极化-55mV 刚开始复活无至-60mV相对不应期复极化-60mV至逐渐复活有(兴奋性低于正常)-80mV超常期复极化-80mV至基本恢复到有(兴奋性高于正常)-90mV 备用状态自动节律性:自律性:组织,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自律性的高低可用自动兴奋的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自动发生兴奋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