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病理学篇)
201827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二十七章)
复习思考题
1、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2、疾病发生的原因。 3、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4、死亡的过程。 5、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期、脑死亡
的概念。
部分资料从网络收集整 理而来,供大家参考,
感谢您的关注!
2021/7/1
15
A、康复:完全康复或不完全康复 B、死亡:现在为“脑死亡”:
疾病的转归
疾病经过一定阶段后,如何收场----疾病的转归。
一、康复 完全康复
不完全康复
致病因素
消除、停止
控制
功能代谢障碍 完全消失 形态结构损伤 完全消失
未完全恢复, 通过代 偿维持相对正常生命活动
原发病引起的消除, 留下病理状态
劳动力、适应能力 完全恢复
2021/7/1
3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基础 医学 学科
桥梁作用
病理学
临床 医学 学科
❖实践意义:病理知识和病理诊断是临床疾 病诊断治疗的根本与依据
2021/7/1
4
第二十七章 疾病概论
2021/7/1
5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 指人体在躯体、心理及社会 3 个层面上
均处于完好状态。 二、疾病: 是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损害下自我调节
功能紊乱而产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三、亚健康(第三状态): 是伪科学概念,不被主流医学界承认。
第二节 病因概论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1、理、化、生物因素:包括营养物缺乏 2、机体因素:
A、营养状况: B、遗传/先天缺陷:各种遗传病 C、免疫失调:3类 3、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1、病因:主因, 2、诱因:次因,但常常存在 3、危险因素:分不清主次的多种因素。
病理学基础知识要点概括
病理学基础知识要点概括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病理学绪论病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规转。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有医学教育地位、临床诊治地位和医生的医生地位。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第三节疾病概论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而健康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疾病的共同规律包括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和局部与整体。
死亡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
脑死亡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判断标准包括无自主呼吸、不可逆性昏迷或对外界的刺激完全失去反应、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固定、脑电波消失和脑血管造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第一节适应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又可分为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和内分泌性萎缩。
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生理性肥大包括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病理性肥大包括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
干性坏疽是由于动脉阻塞而静脉回流正常,导致组织缺乏血液和氧气,从而引起坏死。
湿性坏疽则是由于动脉阻塞和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和积液,从而引起坏死。
气性坏疽则是由于严重的深度肌肉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所致。
干性坏疽常见于四肢末端,干燥、皱缩,黑或黑褐色,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清楚。
湿性坏疽则肿胀呈蜂窝状,按之有捻发音,污秽暗棕色,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不清,有恶臭。
气性坏疽则肿胀湿润,呈污黑、暗绿色等,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不清,有恶臭,严重时会导致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预后较差。
损伤的修复分为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三个阶段。
基础医学概论
【病原生物学】一、脱水。
脱水:人体由于饮水不足或病变时消耗大量水分,不能及时补充,导致细胞外液减少而引起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二、高渗性脱水:特点:失水大于失钠;血清【Na+】>150mmol /L;血浆渗透压>310mmol/L机制:1)水分的摄入不足,常见于:水源断绝;有水不能喝或不会喝的病人;渴感缺失的病人2)水分丢失过多,常见于:经肾丢失大量水分;胃肠道丢失;皮肤和呼吸道丢失水分影响:1)细胞外液高渗2)体液总量减少3)血钠浓度增多三、低渗性脱水。
特点失钠大于失水;血清【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机制:1)经肾失钠:连续使用排钠性利尿剂;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慢性间质性肾疾患;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肾小管性酸中毒2)肾外失水:消化道丧失消化液;皮肤失水;体液聚积在第三间隙影响:体液总量减少,细胞外液低渗,血钠浓度降低,甚至导致脑细胞水肿四、等渗性脱水特点:失水等于失钠;血清【Na+】130~150mmol/L;渗透压280~310mmol/L机制:1)胃肠液大量丢失,见于呕吐、腹泻和肠梗阻等2)大量血浆丢失,见于大面积烧伤3)大量抽放胸水和腹水4)治疗过程中的高渗或低渗性脱水转化而来影响:1)细胞外液减少,血浆容量及组织液量减少2)尿量减少3)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4)如处理不当可转变为高渗性脱水或低渗性脱水五、钠平衡调节,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六、水中毒水中毒:低渗性液体在体内潴留的病理过程特点:血钠浓度下降,低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80mmol/L原因和机制:1)水的摄入过2)水的排出减少,ADH分泌过多3)低渗性脱水晚期的患者影响:1)细胞外液量增加,血浆稀释2)细胞内水肿3)慢性水中毒患者4)可凹性水肿水肿一、水肿的发生机制1)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2)钠水潴留二、决定组织间液与血管内液交换动态平衡的因素1)平衡有效流体静压2)有效胶体渗透压3)淋巴回流三、组织液生成超过回流引发水肿导致因素: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4)淋巴回流受阻酸碱平衡紊乱一、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一)血液的缓冲作用:由弱酸及其共轭碱组成,具有反应迅速,缓冲作用不持久的特点(二)肺的调节作用:通过改变肺泡通气量控制CO2排出量来调节血浆H2CO3浓度,维持血液pH值的相对稳定二氧化碳麻醉:当PaCO2超过80mmHg(10.7kPa)时,呼吸中枢反而受到抑制称为二氧化碳麻醉(三)肾的调节作用:1)近曲肾小管对碳酸氢钠的重吸收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碳酸氢钠的重吸收和磷酸盐的酸化3)NH4+的排出(四)组织细胞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的调节作用)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是指血浆中以物理状态溶解的二氧化碳分子所产生的张力,动脉血PaVO2的高低直接反映肺泡通气量。
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精选全文
特异性免疫
发生 细胞组成
作用时效 作用特点
作用时间
种系进化形成,先天具有
个体遇到抗原刺激,后天获得
黏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 NK细胞、T细胞、γ δT细胞、 递呈细胞 B1细胞
即刻~96小时内
96小时后
非特异性;无需增殖分化,作 特异性;抗原特异性细胞克隆
用迅速无免疫记忆
45
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
• 一、抗原表位的概念 • 二、抗原表位的类型 • 三、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46
一、抗原表位的概念
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
• 抗原表位(epitope)——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 genic determinant,AD)。
4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 第二节 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
5
本章学习要求
• 掌握免疫、免疫应答的概念 • 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 理解免疫应答的类型 • 了解医学免疫学发展的简史
6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7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传统概念——抗感染免疫 ,机体的保护性生理反应
• 免疫的新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
(一)淋巴结
T、B淋巴细胞居留地 与接触抗原的场所。
淋巴结的功能
过滤作用。
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20
外周免疫器官
(一)淋巴结
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21
(二)脾脏
外周免疫器官
结构
22
(二)脾脏
外周免疫器官
滤血功能。
脾脏的功能
免疫细胞居住场所。
基础医学导论与病理学
基础医学导论与病理学第一节:基础医学导论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基础医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将介绍基础医学导论的概念、目标和内容。
基础医学导论是医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对医学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医学的定义与发展、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医学教育体系、医学研究方法与科学精神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第二节:病理学概述病理学是医学中的重要学科,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本节将介绍病理学的定义、分类和研究方法。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基础科学,通过对疾病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和研究,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
病理学可分为基础病理学和临床病理学两个方向,前者主要研究疾病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变化,后者则与临床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病理解剖、组织学和细胞学等。
病理解剖是通过对尸体进行解剖,观察疾病的解剖学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组织学和细胞学则通过对组织和细胞的显微镜观察,了解疾病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变化,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第三节:病理学的应用病理学在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不仅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可用于疾病的预防和研究。
本节将介绍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领域和方法。
病理学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病理学还可用于疾病的预后评估和疗效监测,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参考。
除了临床诊断,病理学还可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通过对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可以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病理学还可用于药物研发和治疗策略的制定,为新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支持。
2019年山东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基础医学概论——病理学
B.与起源组织相似
C.肿瘤细胞增殖越快D.恶性 Nhomakorabea度高肿瘤异型性是指( )
A.肿瘤外观形态的差异性
B.肿瘤间质的多样性
C.肿瘤组织与其起源组织的差异
D.肿瘤组织结构异常
肿瘤是局部组织的()
A.变性
B.化生
C.畸形
D.异常增生
以下哪项不符合细胞坏死的变化( )
A.核固缩
B.核碎裂
C.核溶解
B.变态反应性炎
C.化脓性炎
D.浆液性炎
在葡萄球菌感染的炎症反应中所见到的主要细胞是 ( )
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C.嗜酸性白细胞
D.中性白细胞
炎症局部组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A.变性、坏死
B.增生、肿胀
C.变质、渗出、增生
D.极化、黏连
D.细胞质膜破裂,核也碎裂
肉芽组织由( )组成
A.吞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B.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
C.新生毛细血管和单核细胞
D.单核细胞、巨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的结节
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最易发生 ( )
A.脂肪变
B.玻璃样变
C.细胞水肿及气球样变
D.淀粉样变性
大叶性肺炎的病变性质是 ( )
A.纤维素性炎
D.核分裂
下列哪项不是肉瘤的特征 ()
A.多见于青少年
B.瘤细胞呈巢状
C.多经血道转移
D.切面呈鱼肉状
肿瘤血道播散最常见的部位是()
A.肺、胸膜、脑
B.肺、肾、胃、脾
C.肝、腹膜、骨、肾
D.肝、肺
关于凋亡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凋亡的发生与基因调节有关
基础医学概论 考研参考书
基础医学概论考研参考书
一、解剖学
1. 《人体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2. 《解剖学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
二、生理学
1. 《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2. 《生理学实验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病理学
1. 《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2. 《病理学实习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药理学
1. 《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2. 《药理学实验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
五、微生物学
1. 《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2.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
六、免疫学
1. 《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2.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
七、病理生理学
1. 《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2.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
八、寄生虫学
1. 《人体寄生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
2.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
九、医学遗传学
1. 《医学遗传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
2. 《医学遗传学实验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
十、临床医学基础
1. 《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
2. 《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
基础医学总论II 教学大纲
基础医学总论II一、教学大纲㈠、病理学的概述。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病理学的发展。
㈡、细胞组织的损伤与修复各类适应性反应的形态特点,萎缩的概念和分类。
肥大、增生、化生及老化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细胞损伤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变化。
变性的概念及分类。
细胞水肿、气球样变、脂肪变、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的概念及其形态特点。
肝脂肪变发生的机制。
玻变的分类。
坏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分类及结局。
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凋亡的概念。
重点要求:增生、化生、萎缩、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坏死、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的概念及特征。
坏死的病变、分类和结局。
凋亡的概念及特点。
㈢、损伤的修复再生与修复、生长因子、机化的概念。
再生的类型、各类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细胞的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
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
创伤愈合的概念、基本过程和类型。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重点要求:再生、生长因子、修复、机化、肉芽组织、创伤愈合的概念。
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
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充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
慢性肝、肺淤血的病变。
出血的概念及类型。
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过程和各类血栓的形态特点,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栓塞的概念和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及其后果。
缺血和梗死的概念,梗死的原因、病变及其类型。
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重点要求:淤血的概念及肝肺淤血的病变特点。
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梗死的概念。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后果。
血栓的分类及形态特征。
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的分类及形态特征。
㈤、炎症炎症的概念、临床表现、原因、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
【基础医学】病理学总论 第五章 肿瘤
肝,肾,胰,肺。 包括细针。 ③冰冻切片 cryostat,CO2
15’ 明确诊断, 了解范围
2.脱落细胞学 简单,方便,可重复,可用于普查 分泌液,排出液,积液
HE,Papanicoloau’s
3.其他
①电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共聚焦激光扫描电镜
②组织化学: 脂肪,多糖(PAS),酶(AKP,ACP),Dopa反应
类癌(carcinoid)
二、非淋巴造血组织
年龄轻,良恶性相对性,组织转变(形态多样,成
分复杂)肿瘤特点决定于组织发生和生长部位。 纤维,脂肪,肌肉(平滑肌、横纹肌),脉管(血 管,淋巴管),骨,软骨。
三、淋巴造血组织
全为恶性,年龄范围广,对放射线敏感。 淋巴瘤——Hodgkin’s, non-Hodgkin’s
生长情况 浸润性,切面如蟹足
围绕细胞
肉眼下界限清楚 镜下浸润早
转移
循淋巴管
循血管
特殊
癌肉瘤(carcino-sarcoma) 母细胞瘤(-blastoma) 神经,髓,肾,肝,视网膜 肌,骨,软骨
恶性……瘤
胚叶不明,或多胚叶、多形态
恶性脑膜瘤,恶性多形性腺瘤,恶性畸胎瘤 习惯名称 leukemia,Hodgkin’s disease, Ewing’s tumor , melanoma , seminoma
粘膜白斑(女阴,口腔),
慢性溃疡(皮肤,胃), 部分不典型增生性病变, 慢性炎症(胃,胆囊,子宫颈), 结节性肝硬变,
未降睾丸
结节性肝硬变与肝细胞癌
硬变+癌 188(85.45%) 188(50 .95%) 癌 220 369 硬变
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病理学基础概论
病理 学
二、病理学的内容
病理解剖学
形态、变化规律的角度 研究疾病
三~十一章
病理生理学
功能、代谢的的角度阐明 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二、十二~十六章
02
第二节
病理学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
临床医学
桥梁学科
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 儿科等
病 理 学
基础医学
解剖学 生物学 组织学 生理学 生物化学 微生物学 寄生虫学 免疫学等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继续努力
Thanks for listening, this course is expected to bring you value and help
为方便学习与使用课件内容,课件可以在下载后自由编辑, 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病理学基础
概论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01
概念及 内容
在医学中 的地位
03
02 研究 方法
学习病理 T
学的方法
04
01
第一节
病理学的概念及内容
※ 概念 ※ 内容
一、病理学的概念
病理学
阐明疾病 发生发展 规律的科 学
研究疾病的
形态结构 功能代谢
病因 发病机制 经过 转归 各种变化 变化规律
病理学概念
病理学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经过、转 归,以及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功能代谢 方面的各种变化,研究和说明这些变化的 规律和本质,进而为防治疾病奠定科学的 理论基础。
进行特殊染色,通过观察组织细
胞内各种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
了解组织细胞和功能的变化。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基础医学临床病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基础医学临床病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医学领域中,基础医学临床病理学是一门重要而卓越的学科,它是研究人类疾病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
基础医学临床病理学通过对细胞、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医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概括来说,基础医学临床病理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是基础医学的研究内容,它包括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
这些研究内容主要关注疾病的发生机制、分子调控以及相关的基本生理过程。
其次是临床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它主要包括病理诊断、病理分级、分子病理学等内容。
临床病理学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基础医学与临床病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基础医学提供了临床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依据,为临床病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而临床病理学则将病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临床医学提供了补充和完善。
在医学领域中,基础医学临床病理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为医生提供了了解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以及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基础医学临床病理学的未来发展也是值得期待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基础医学临床病理学将会在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基础医学临床病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我们应该加强对基础医学临床病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其进一步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内容进行介绍,并阐明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关系。
以下是文章1.2 文章结构部分的一个示例内容: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基础医学临床病理的主题,并介绍了该领域的概念和重要性。
同时,本部分还阐述了文章的目的,即通过探讨基础医学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来揭示基础医学临床病理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
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概论幻灯片PPT
作业
• 名词解释:
• 疾病—— • 亚健康——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 第一节 正常水、电解质的代谢 •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 第三节 水肿 • 第四节 钾代谢紊乱
第一节 正常水、电解质的代谢
• 一、水的生理功能与水的平衡 • 二、电解质的生理功能与电解质的平衡 • 三、体液的渗透压 • 四、水与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概论幻灯片PPT
本PPT课件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请学习完及时删除处理 谢谢!
基础医学概论.下
• 第一篇 病原生物 学
• 第二篇 医学免疫 学
• 第三篇 病理解剖
基础医学概论.下
• 教学方法:
病原生物学(24时,多媒体教学) 医学免疫学(12学时,多媒体教学) 病理解剖学(6学时,多媒体教学) 病理生理学(6学时,多媒体教学)
第三节 发病学
整体
(发热、盗汗、乏力、消 瘦、血沉加快)
机体抵抗力↑ 机体抵抗力↓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第三节 发病学
1.神经机制:如惊恐、紧张 交感神经兴奋 心率加快、血压上升 高血压病。
2.体液机制:如严重腹泻 体液量 休克。 激素分泌异常 内分泌疾病。
3.细胞分子机制: ①细胞机制:如严重缺血 缺氧 细胞坏死、凋亡 器官功能障碍; ②分子机制:如蚕豆病 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 溶血。
第二节 病因学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 能够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非特异性因素。
• 例:结核杆菌(病因) 营养不良(条件) 结核病
• 诱因:即促使某一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属于条件范围。
第三节 发病学
•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基础医学概论(病理学部分)-张彩
基础医学概论(病理学部分)张彩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病理变化(包括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转归以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检查又是诊断疾病并为治疗提供依据的最重要的方法。
因此,病理学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
一、疾病概论健康的概念: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
健康是指机体在神经、体液、细胞、分子等机制的调节下,内部的结构与功能完整而协调地维持内环境稳定性,同时与不断变化的外环境保持协调,从而维持躯体、精神和对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因此,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疾病的定义:疾病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异常的生命活动。
常出现组织细胞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临床上表现为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对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和劳动力减弱甚至丧失。
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疾病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遗传学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等。
疾病发生的条件:指能够影响该疾病发生的机体内外因素,包括诱因和危险因素。
如情绪激动、寒冷刺激、酗酒会引起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上升,成为出血性中风的诱因;而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疾病发生的经过:疾病的发生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变化,包括因果转化(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病理变化,已发生的病理变化又作为新的病因,引起后续的病理变化)、损伤与抗损伤(有些病因引起机体损伤,机体会调动各种防御和适应功能而产生抗损伤性代偿反应)的规律。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包括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和分子机制。
神经机制指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神经系统损伤而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致病因素可引起体液因子数量和活性的变化,从而导致细胞损伤和疾病的发生;致病因素引起体液因子数量和活性的变化,从而导致细胞损伤和疾病的发生;各种致病原因都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分子水平的异常。
基础医学概论
基概名词解释1 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包括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2 增生:指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3 萎缩:已经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组织与器官的萎缩还可伴发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4 化生: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取代的过程.5 变性:是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蓄积的病理现象.常伴有功能低下,多为可逆性损伤.6坏疽:肢体或内脏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坏疽,坏疽是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7 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有炎细胞浸润,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8 栓塞:指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运行阻塞血管的现象.形成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最常见的栓子是脱落的血栓.9 梗死: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血管阻塞,血液中断而引起的坏死.10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外正内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11消化:指事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分为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12 牵涉痛:指某些内脏疾病引起身体体表一定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13牵张反射:当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使其伸长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发生收缩,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 14动作电位:细胞在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可扩布的膜电位连续变化的过程.表现为快速可逆的膜电位的倒转和复原,这种电位变化即动作电位.15吸收:指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透过消化道粘膜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16红细胞凝集:当特异性凝集素与红细胞相应的凝集原相遇时,就可引起红细胞凝集成簇,并发生溶血.17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18抗原:是作用T,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使其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19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20病毒:是非细胞型微生物,其体积很小,结构简单,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具有严格的寄生性,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21干扰现象:指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可以增殖,而另一种病毒的增殖则被抑制.22高渗性脱水:指以失水为主者.主要特征为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23低渗性脱水:指以失钠为主者,只要特征为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24高钾血症: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25低钾血症: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26代谢酸中毒: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27缺氧:指在肺通气,肺换气或内呼吸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使组织供养不足或利用障碍,导致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28发热:是在致热原在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29休克: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血液循环障碍,微循环动脉血灌流量急剧减少,从而导致各重要器官机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害的复杂的全身性病理过程.30肝门管区:是相邻几个肝小叶角缘处的结缔组织区,每个肝小叶周围有3~4个门管区,其中伴行小叶间动静脉,小叶间胆管.31微循环:指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组成,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场所.32肺小叶: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所属肺泡,之间有结缔组织间隔.基概简答题1反射的定义及反射弧组成:答:反射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什么是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答: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3ABO血型由哪几种血型组成,其细胞膜上相应的凝集原是什么?答:①A型血,A凝集原;②B型血,B凝集原;③AB型血,A,B凝集原;④O型血,无凝集原.4简述尿的生成过程.答: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滤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形成尿液.5什么是细胞的兴奋性,其周期变化如何?答:细胞兴奋性指活的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周期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6简述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的主要作用.答:心迷走神经(分泌乙酰胆碱):①心率减慢;②房室交界传导速度减慢;③心房肌收缩能力减弱.心交感神经(分泌去甲肾上腺素):①心率加快;②房室交界传导速度加快;③心房肌收缩能力加强.7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的基本过程.答:①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向肌细胞深处传导;②三联管结构的信息传递;③内质网对Ca2+的贮存,释放和再聚集及其与肌丝滑行的关系.8简述动脉血压的主要影响因素:答:①每搏输出量↑,收缩压↑;②心率↑,心舒期↓,舒张压↑;③外周阻力↑,心舒末期血量存留↑,舒张压↑;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血压波动↓;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动脉血压↑.9简述肝内胆汁排出途径.答:经胆小管从肝小叶的中央流向周边,进入门管区内的小叶间胆管,继而向肝门方向汇集,形成左右肝管出肝,左右肝管汇合成肝总管,再与胆囊管汇合形成总胆管,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10简述球旁复合体的组成及其功能.答:由近球细胞(合成,贮存和分泌肾素)致密斑(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系膜细胞(吞噬)组成.11简述构成心脏传导系统的三种细胞及其功能.答:①起搏细胞:分布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中心部位,心肌兴奋的起搏点;②移行细胞:传导冲动;③蒲肯野纤维:传导冲动,引起同步收缩.12何为气血屏障.答:气血屏障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13简述热休克蛋白的生物学特点和功能.答:①诱导的非特异性;②存在的广泛性;③结构的保守性.功能:帮助新生蛋白质的折叠,移位;变性蛋白质复性和降解;增强机体对多种应激原的耐受力.即分子伴娘.14简述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答: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15简述病毒的增殖过程.答:吸附→穿入(内吞,融合,转位)→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16简述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答:识别启动阶段→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意义:在最终清除病原体,促进疾病治愈及防止再感染中起主导作用. 17简述急性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答: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增多,实质器官病变.18简述急性炎症的结局.答:①痊愈:完全痊愈和不完全痊愈;②迁延为慢性炎症;③蔓延扩散:局部蔓延,淋巴道扩散,血道扩散.基概问答题1被覆上皮有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里?答:㈠单层上皮:①单层扁平上皮:心血管和淋巴管,胸膜.腹膜和心包膜.②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小叶间胆管,某些腺导管③单层柱状上皮:胃,肠,子宫④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道㈡复层上皮:①复层扁平上皮:皮肤表面和口腔,食管,阴道②变移上皮:输尿管道2试述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3什么是心肌细胞的收缩性?试述心肌收缩的特点.答:心肌工作细胞兴奋时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然后再由电变化引起机械性收缩,这一以收缩蛋白的功能活动为基础的特征.特点:①对细胞外液Ca2+的依赖性较大, Ca2+浓度↑, Ca2+内流↑,心肌收缩力↑②”全或无”式收缩; ③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4简述脊休克的概念,主要表现及发生原因.答: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主要表现: 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整合的肌牵张反射.屈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粪和尿潴留等(躯体和内脏反射消失).发生原因:脊髓失去了高位中枢对它的易化作用,使脊髓的兴奋性处于极度低下的状态,以至任何反射均暂时消失.5细胞的跨膜转运方式有哪四种?从转运物质,顺逆差及细胞是否耗能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答:①单纯扩散:对一些脂溶性较高的物质和小的极性分子(H2O),顺浓度梯度,不耗能通过.②易化扩散:对葡萄糖,氨基酸和Na+,K+,Ca2+等,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不耗能通过.③主动转运:对Na+,K+,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耗能通过.④出胞或入胞:对一些大分子颗粒或物质团块的转运.6什么是突触?试述突触传递的特征.答:突触是指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靠突触传递来完成.特征:①单向性传递;②突触延搁;③总和(递质的量总和使达到阈电位);④兴奋节律的改变;⑤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7根据原因缺氧可分几类?分别鉴于哪些原因?答:①乏氧性缺氧:由于肺泡氧分压降低或静脉血入动脉,血液从肺摄取的氧减少,以致动脉血氧含量减少,PO2↓.②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发生改变.③循环性缺氧:指由于血液循环障碍,供给组织的血液减少而引起的缺氧.8何谓超敏反应?分几类?分别鉴于哪些疾病?答: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是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伤.①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哮喘,荨麻疹②ⅱ型超敏反应(细胞型抗原):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③ⅲ型超敏反应(溶解性抗原):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④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接触性皮炎9试述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10试述发热的基本环节以及三期的热代谢特点和临床表现.答:环节:激活物的作用→中介环节,EP→中枢机制→调定点上移ⅰ期: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自感发冷或恶寒,鸡皮和寒战,皮肤苍白.ⅱ期:高峰期:波动于较高的水平上,自觉酷热,皮肤干燥,皮肤颜色发红.ⅲ期:退热期:散热大于产热,皮肤血管舒张,大量出汗.这是我自己打起来的,答案仅是参考,可能有错,这是09级康复二班内部资料,请慎重保存!最后,祝大家都能过基概..O(∩_∩)O..暑假happy……。
《2020医学基础知识课件:病理学》
感染病原体传播的路径, 如空气飞沫、接触传播。
3 免疫反应
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 如炎症反应和抗体产生。
细胞形态和结构发生异常变化, 如核大、细胞排列紊乱。
组织结构紊乱
组织细胞有丧失正常结构、异常 增生、浸润等特点。
新生血管形成
肿瘤细胞释放血管生成因子,导 致新血管的形成。
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病理学检查和肿瘤生物学研究,制定肿瘤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策略。
传染病的病理学特点
1 传染源
2 传播途径疾病的来源,源自以是病原 体、感染动物或患者本身。
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 防御反应。
3 炎症反应
机体对损伤或感染的免疫和修复反应。
肿瘤形成与发展
1
良性肿瘤
生长缓慢,通常不具有侵袭性,且不会
恶性肿瘤
2
转移到其他部位。
生长迅速,能侵袭周围组织,还可能转
移到其他器官。
3
癌前病变
指恶性肿瘤形成前,细胞或组织发生的 可逆性变化。
恶性肿瘤的特征与结构
细胞变异
代谢性疾病
由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甲亢。
免疫性疾病
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原体的分类
1 细菌
单细胞生物体,引起许多感染性疾病。
2 病毒
微小微生物,通过寄生在宿主细胞上繁殖。
3 真菌
多细胞生物体,引起皮肤、呼吸道等感染。
4 寄生虫
寄生于宿主体内,干扰宿主机体的正常功能。
病因学
危险因素
探讨各种疾病的诱因和潜在危险 因素。
遗传因素
了解遗传疾病的基因突变和遗传 模式。
环境因素
研究外界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医学]第十八章、病理学基础概述
• 阐明疾病的本质和发生、 发展规律 • 为“预防、诊治”服务 • 故也是临床医学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内 容
病理解剖学是研究生病的器官,而正常解剖 学的分科,适用于各种不同目的时,则冠以 专门名称,例如内科解剖学、外科解剖学、 妇科解剖学与表面解剖学等。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患病 机体的代谢和机能变化,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 和实验依据,是医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程。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 医学教育:桥梁作用
基础 医学
病理学
临床 医学
2. 临床医疗: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3. 科研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
1. 尸体解剖 2. 活组织检查 3. 细胞学检查
尸体解剖 (尸检,autopsy)
尸检的作用:
a. 确定诊断,查明死因; b. 发现或确诊某些特殊疾病 ;
2. 协助选择术式和手术范围( 术中),随诊观察病情,判断疗 效;
3. 采用新的研究方法。
细胞学检查(cytology)
采集病变部位自然分 泌物、渗出物、排泄物 或人工获取的各种脱落 细胞进行染色观察。
优点:方法简便,痛苦
少;可用于普查;
缺点:最后确诊需进一
步活检证实。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1. 动物实验 2. 组织和细胞培养
1、大体观察
即肉眼观察
大小、形态、重量、颜 色 、质地、表面及切面状 况。
2、组织病理学观察
即镜下观察 最基本的方法
取病变组织制成 切片或细胞学涂片, 经不同染色(常规用
苏木精-伊红染色, 即HE染色)后用 光镜观察。
3、组织化学与 免疫组织化学观 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医学概论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掌握:一、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的应答反应。
1.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2.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增大称为肥大。
3.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二、可逆性损伤分为: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粘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
1.细胞水肿: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变得肿胀,形成光镜下细胞质内出现的红染细颗粒状物。
若水钠进一步积聚,则细胞肿大明显,胞质基质高度疏松,细胞核也可肿胀,胞质膜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其极期称为气球样变。
2.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等,与感染、酗酒、中毒、缺氧、营养不良、糖尿病及肥胖有关。
3.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HE染色为均质嗜伊红半透明状的蛋白质蓄集称为玻璃样变。
三、不可逆性损伤-坏死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1.不可逆性损伤的类型(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掌握:一、充血:因动脉血量流入过多所引起的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1.充血的病理变化:肉眼观:动脉性充血的组织、器官内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致使局部轻度肿胀,颜色淡红或鲜红,温度升高,功能增强。
镜下: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容量增加。
后果:动脉性充血都为暂时性血管反应,一般对机体无重要影响,解除病因可完全恢复。
2.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3.血流性质的改变三、血栓形成过程和血栓的形态:1.形成过程都以血小板黏附于内膜下裸露的胶原开始。
2.形态: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由小梁及红细胞交错构成的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第三章、炎症一、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
二、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变化:1.细动脉短暂收缩2.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3.血流速度缓慢三、白细胞渗出: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过程。
渗出的白细胞称为炎细胞,炎细胞聚集在炎症区域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
白细胞渗出是一种主动过程,是防御反应的主要表现。
2.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白细胞到炎症灶内对病原体和组织崩解碎片进行吞噬与消化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有两种即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3.炎症介质:是指参与并诱导炎症发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也称化学介质。
四、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一、浆液性炎症:常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黏膜、浆膜等处。
纤维素性炎症:好发于黏膜、浆膜及肺。
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
分为:1.表面化脓和积脓2.蜂窝织炎3.脓肿。
出血性炎。
五、急性炎症的结局:痊愈、迁延为慢性炎症、蔓延扩散第四章、肿瘤一、肿瘤的大体形态:1.形状:发生于深部组织和器官内的肿瘤多呈结节状、分叶状、哑铃状或囊状。
发生于体表和空腔器官内的肿瘤常突出于皮肤或粘膜,呈息肉状、乳头状或菜花状。
2.体积:体积与肿瘤性质、生长时间、生长速度、发生部位等有关。
3.颜色:多近似于起源组织的颜色。
4.质地:取决于瘤细胞的组织来源、数量及其与间质的比例。
5.肿瘤数目:一般为单中心性发生,也可同时或先后发生多个原发肿瘤。
二、肿瘤的异型化: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还是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其表现如下:1.恶性肿瘤细胞一般比起源的正常细胞大。
2.肿瘤细胞呈现明显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常见瘤巨细胞。
3.恶性肿瘤细胞核一般也明显增大,核浆比例增大,核大小,形态颇不一致。
三、肿瘤命名的一般原则:一、良性肿瘤的命名:起源于任何组织的良性肿瘤都称为“瘤”二、恶性肿瘤的命名:1.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2.起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淋巴造血组织、骨、软骨及滑膜组织等)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四、肿瘤的生长方式:1.膨胀性生长: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2.浸润性生长:大多数恶性肿瘤的主要生长方式。
3.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面或自然管道内的肿瘤多呈外生性生长。
五、肿瘤的扩散:直接蔓延、转移:1.淋巴道转移(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2.血道转移(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六、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1.良性肿瘤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小,与起源组织形态相似。
核分裂相无或少,通道生长缓慢,多呈膨胀式生长或外生式生长,常有包膜,边界清楚,有一定活动度,很少发生坏死、出血、感染,很少复发,不转移,对机体影响较小。
而恶性肿瘤则相反。
第五章、疾病概论一、疾病发生的原因:1.生物性因素2.理化因素3.营养因素4.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5.免疫因素6.心里和社会因素二、疾病的经过与转归:疾病分期:1.潜伏期2.前驱期3.临床症状明显期4.转归期:1康复2.死亡第六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一、体液的容量与分布:成人体液总量占体重的60%,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细胞外液中的血浆约占体重的5%,其余15%为组织间液。
二、体液的电解质成分:细胞外液的组织间液和血浆的电解质性质、数量大致相同,功能大致相似。
阳离子主要是Na+,阴离子主要是Cl-。
细胞内液中K+是最重要的阳离子。
三、低钠血症:指血清Na+浓度小于130mmol\L,伴有或不伴有细胞外液容量的改变,是临床上常见的水、钠代谢紊乱。
原因和机制:1.经肾丢失:包括长期连续使用高效利尿药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导致对离子重吸收减少 2.肾外丢失:包括经消化道失液;液体在第三间隙积聚;经皮肤丢失。
四、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水肿的发病机制: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2.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导致钠、水潴留。
五、血清钾的正常值为3.5-5.5mmol\l 低钾血症的原因:1.钾的跨细胞分布异常:可引起低钾血症但不引起缺钾。
2.钾摄入不足3.钾丢失过多,是缺钾和低钾血症最主要的病因。
分为肾外途径的过度丢失和经肾的过度丢失。
第七章、酸碱平衡紊乱一、代谢性酸中毒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以血浆HCO3-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一)原因和机制:1.HCO3-直接丢失过多2.固定酸产生过多3.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4.肾脏泌H+障碍5.血液稀释6.高血钾时,K+与细胞内H+交换,引起细胞外H+增加,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二)机体的代偿:1.血液的缓冲及细胞内的缓冲代偿调节作用2.肺的代偿调节作用3.肾的代偿调节作用二、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是指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O3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三、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是指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而导致以血浆HCO3-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机体的代偿调节:1.体液的缓冲和细胞内外离子交换2.肺的代偿调节3.肾的代偿调节四、呼吸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是指肺通气过度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第二十章、缺氧缺氧是指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供氧不足)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细胞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一、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一)低张性缺氧:以动脉分压降低为特征的缺氧称为低张性缺氧原因和机制:1.吸入氧气分压过低2.外呼吸功能障碍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发绀:毛细血管中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脱氧血红蛋白浓度(正常26g/L)则增加,如达到5g/L 以上可使皮肤呈青紫色,称为发绀。
(二)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引起的组织缺氧原因和机制:1.贫血2.一氧化碳中毒3.高铁血红蛋白症(三)循环性缺氧: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量不足,又称低动力性缺氧原因与机制:1.组织缺血2.组织淤血(四)组织性缺氧:组织细胞不能有效利用氧而引起的缺氧原因与机制:1.组织中毒2.细胞损伤3.呼吸酶合成障碍第二十一章、发热一、发热的概念:指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体温0.5度以上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
二、内生致热源的种类:1.白细胞介素-1。
2.肿瘤坏死因子。
3.干扰素.4.白细胞介素-6.三、1.体温上升期:调定点上移,特点: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体温升高。
2.高温持续期:体温升高到调定点的新水平,特点: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产热与散热再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特点“散热增强,产热减少,体温开始下降,逐渐恢复到正常的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
第二十五章、应激一、应激的概念: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二、应激反应的过程:1.警觉期: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为主,警觉反应使机体处于最佳动员状态,有利于机体的战斗或逃避。
2.抵抗期:表现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为主的适应反应。
机体表现出适应、抵抗能力的增强。
但同时有防御储备能力的消耗,对其他应激源的抵抗力下降。
3.衰竭期:肾上腺皮质激素持续升高,但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下降,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调。
二、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为脑干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及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蓝斑作为该系统的中枢位点。
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下丘脑的室旁核(PVN)腺垂体和肾上腺皮质。
四、热休克蛋白:HSP指热应激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它们主要在细胞内发挥功能,属非分泌性蛋白质。
HSP的基本功能:1、分子伴娘2、增强机体对各种应激源的耐受性。
第二十八章、抗原一、抗原的概念:指可被T,B淋巴细胞识别,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1、免疫原性2、抗原性二、抗原决定簇:或称表位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抗原决定簇是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第二十九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以二硫键连接而成。
二、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1.与抗原特异性结合2.激活补体3.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4.参与免疫调节第三十章、补体系统一、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固有成分2.补体调节蛋白3.补体受体。
二、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1、识别阶段:抗原抗体结合后,抗体铰链区发生构型改变,使FC段的补体结合部位暴露,补体clq与之结合并被激活,这个过程称为补体激活的启动或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