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019年下学期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中检测(带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检测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卷纸的密封线内。
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不写在试卷上,考试结束后,交回答卷纸。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2.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
……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诗人描述的事件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3.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
”“类似的事件”是指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C.中法战争 D.鸦片战争4.江苏是革命老区,江苏人民积极支援革命战争,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战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并与江苏有关的是①淞沪会战②徐州会战③淮海战役④渡江战役A.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③④5.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提出建立人间天国的社会理想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是()A.不具备实现理想的社会环境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D.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的6、孙中山遗嘱中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共6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1954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这段话的背景是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B.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C.第一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2.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是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
其评论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3.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得出A.人民代表主要是经政治协商推举出来的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基于多党制基础上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的特征4.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向毛泽东谈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兴亡周期律问题,对此毛泽东认为“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问题的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公社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制度5.毛泽东在1954年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
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
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
”毛泽东意在强调政治协商会议A.成为联合执政机构B.仍是国家立法机关掌握着立法权C.职能已被人大取代D.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6.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共6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百姓”在先秦时期是贵族的统称,直到春秋后半期,宗族逐渐破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姓”才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普通庶民相似。
这说明A.先秦时期贵族因姓氏繁杂称“百姓”B.地主阶级的兴起是贵族衰落的根源C.土地私有及宗族观念使“百姓”质变D.“百家争鸣”与“百姓”都承古萌新2.《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B.商业意识增强C.社会转型加快D.经济管理规范3.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4.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邻家一个未婚女子逝去时嚎啕大哭,但在母亲的葬礼上却吃肉喝酒。
他的举动震惊了世人。
阮籍的言行表明A.儒学社会地位降低B.离经叛道成为时尚C.追求个性和真爱D.儒家礼法遭到挑战5.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推动了理学思想形成B.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C.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D.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6.苏州商人忌言“翻”“阻”二字,因为汉语口语中同音异义字很多,所以措辞上的讲究就变得很有意思了。
比如,“筷子”原称“箸”,与“阻”同音。
因为商人担心自己的货物受阻,所以苏州人用与“快”同音的“筷”来替代,故而有了今天我们习成的“筷子”。
这表明A.商人用智慧消除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B.日常商业生活中充斥着类似趋利避害的做法C.讲究日常生活中的言语措辞有利于生意兴隆D.商业活动全面影响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7.在十八世纪的北京周边,煤矿的经营者发展出一套财务制度,与现今的普通买卖非常相似。
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命题人:李艳芝审题人:李晋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共54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1.墨子《非儒》篇中说:鲁哀公迎孔子回国,席子摆得不对孔子不坐,肉类割得不正他不吃。
孔子这一行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A. 中庸B. 仁C. 礼D. 德治【答案】C【解析】【详解】儒家核心思想是“仁”、“礼”。
儒家思想的“礼”是外在的社会规范,是西周时的周礼,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席子摆得不对孔子不坐,肉类割得不正他不吃”可以体现出孔子对待“礼”的行为是符合孔子的身份等级的。
所以答案为C项。
“中庸”是孔子处世哲学;“仁”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德治”是孔子的治国原则,所以A、B、D项都与题干内容不符,答案均不正确。
【点睛】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和“礼”的学说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政治上主张“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在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据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
这表明当时A. 宗法秩序仍受到重视B. 天子之位争夺激烈C. 周王强化“共主”地位D. 周王干涉他国内政【答案】A【解析】燕王“让位给燕相子之”,不符合宗法制的规定,遭到诸国反对,说明当时宗法秩序仍受到重视。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所述不是对天子之位的争夺,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周王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
点睛: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共6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古人云:“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人处世不可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粒粮食就会五雷轰顶”。
你认为这些言论反映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①儒家②道家③墨家④法家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①②③【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的内容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的观念,“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是培养品格高尚的人,和谐人与人关系,这正是儒学的一个主题内容。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明人要知恩图报,这同样也是一个正直与善良的人应该做到的,也是儒学塑造人品格的一个方面。
“为人处世不可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属于道家无为思想,“浪费一粒粒粮食就会五雷轰顶”属于墨家节用思想,①②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家思想,排除④,选择D项正确。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反映了这一时代趋势的是A. 温故知新B. 有教无类C. 学思结合D. 因材施教【答案】B【解析】【详解】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思想,B正确。
A、C和D属于教育方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
慎遵职事。
”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
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
由此说明秦始皇A. 把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D. 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取得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秦始皇强调礼、等级,强调礼教足以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始皇把法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旨在维护封建统治而非单纯的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尚未取得统治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word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共7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
这表明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认为:“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宗法制B.分封制和郡县制C.宗法制和郡县制D.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3.周灭商后,虽然封了纣子武庚,但周武王对他并不放心,又封自己的弟弟们去殷人故地。
“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
据材料可知,分封制度A.有效阻止了地方叛乱B.扩大了国家疆域面积C.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D.有利于巩固国家统治4.有学者指出,在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尽管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但是如果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很难产生向心力。
该学者意在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地区交流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D.导致了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5.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够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7.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2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共6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以民为本 C.道法自然 D.主权在民2.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B.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C.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思想和法家思想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思想和“德治”思想3.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
朱熹的这一做法A.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D.促进儒学的世俗化4.王阳明认为:“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
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
材料表明A.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B.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D.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5.乾嘉学派是清代学术全盛时期的代表,其在治学的过程中形成了“求是”的学术风格,具体表现为追寻圣贤原意的“实事求是”精神。
据此可知,乾嘉学派A.反对空谈义理之风 B.具有早期人文精神C.符合市民文化追求 D.推动近代学术转型6.依据沈括的《梦溪笔谈》,人们认为指南针技术上突破与磁偏角的出现是在宋代。
但根据唐代风水秘本《雪心赋正解》却发现早在唐代,风水先生就已掌握了指南针和磁偏角的知识。
据此可以推知A.唐宋时期科技知识发展较快B.指南针技术在唐朝已经突破C.唐宋社会对指南针已有所关注D.正史对指南针的解读较科学7.苏轼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历史】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共6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古人云:“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人处世不可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粒粮食就会五雷轰顶”。
你认为这些言论反映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①儒家②道家③墨家④法家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①②③【答案】D【解析】材料的内容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的观念,“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是培养品格高尚的人,和谐人与人关系,这正是儒学的一个主题内容。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明人要知恩图报,这同样也是一个正直与善良的人应该做到的,也是儒学塑造人品格的一个方面。
“为人处世不可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属于道家无为思想,“浪费一粒粒粮食就会五雷轰顶”属于墨家节用思想,①②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家思想,排除④,选择D项正确。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反映了这一时代趋势的是A. 温故知新B. 有教无类C. 学思结合D. 因材施教【答案】B【解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思想,B正确。
A、C和D属于教育方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
慎遵职事。
”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
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
由此说明秦始皇A. 把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D. 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取得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秦始皇强调礼、等级,强调礼教足以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选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始皇把法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旨在维护封建统治而非单纯的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尚未取得统治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图示中,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①国家实施去产能政策,钢企的产量发生图A变化②钢材价格急剧下降,钢材需求发生图B变化③天气转冷,市场对钢材的需求发生图C变化④贸易摩擦影响经济预期,市场对钢材的需求发生图D变化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国家实施去产能政策,钢企的产量减少,在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图A变化符合这一情况,①项说法正确;钢材价格急剧下降,根据需求法则,某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其需求增加,而图B反映的是钢材供给量增加,故②与题意不符;天气转冷,如建筑业等许多用钢大户停产息业,市场对钢材的需求量减少,图C符合这种情况,故③正确;贸易摩擦影响经济预期,市场对钢材的需求量会减少而非增加,而图D变化说明需求增加而非减少,故④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关系,首先是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价值)决定价格,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是价格形成与运动的内在基础和实体,是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价格调节着市场供求关系,而市场供求关系反作用于价格,成为支配或影响市场价格形成与运动的基本因素。
因此,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由于进口大豆利用成本低的优势进入M省,使得当地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急剧下降。
2018年该省启动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
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对大豆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不发放补贴。
政府启动大豆目标价格改革基于的传导预期是当地大豆A. 价格下降→当地大豆行业严重亏损→地产大豆供给减少→危害粮食安全B. 价格上涨→当地大豆需求增加→当地大豆行业扩大规模→维护粮食安全C. 需求增加→互补品价格上涨→供给增加→市场活跃D. 需求下降→市场失衡→替代品价格下降→市场均衡【答案】A【解析】【详解】A:进口大豆与本地大豆互为替代品,因此进口大豆利用成本低的优势进入M省,将导致对进口大豆的需求增加,对本地大豆需求减少,从而本地大豆价格下降,大豆行业严重亏损。
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考(期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共6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古人云:“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人处世不可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粒粮食就会五雷轰顶”。
你认为这些言论反映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①儒家②道家③墨家④法家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①②③【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的内容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的观念,“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是培养品格高尚的人,和谐人与人关系,这正是儒学的一个主题内容。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明人要知恩图报,这同样也是一个正直与善良的人应该做到的,也是儒学塑造人品格的一个方面。
“为人处世不可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属于道家无为思想,“浪费一粒粒粮食就会五雷轰顶”属于墨家节用思想,①②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家思想,排除④,选择D项正确。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反映了这一时代趋势的是A. 温故知新B. 有教无类C. 学思结合D. 因材施教【答案】B【解析】【详解】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思想,B正确。
A、C和D属于教育方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
慎遵职事。
”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
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
由此说明秦始皇A. 把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D. 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取得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秦始皇强调礼、等级,强调礼教足以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始皇把法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旨在维护封建统治而非单纯的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尚未取得统治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共6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称为《大学》的“八条目”,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这种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源头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2.宗法制度从夏朝确立,发展于商朝,到西周时期逐步形成嫡长子继承制。
因此,这一时期,“大宗在政治上享有特权"。
这里的“特权”主要是指A.对国家的统治权B.对宗族的统治权C.对封邑的统治权D.对民众的统治权3.《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
对此,史学界一直有争论。
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可见A.没有遗址佐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B.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C.考古发现肯定比文献史料有价值D.《周礼》等书籍历史研究价值不大4.“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利,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5.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
“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是缘于A.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B.农耕文明不断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6.《吕氏春秋·审时》记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精编文档】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doc
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共54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1.墨子《非儒》篇中说:鲁哀公迎孔子回国,席子摆得不对孔子不坐,肉类割得不正他不吃。
孔子这一行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A. 中庸B. 仁C. 礼D. 德治【答案】C【解析】【详解】儒家核心思想是“仁”、“礼”。
儒家思想的“礼”是外在的社会规范,是西周时的周礼,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席子摆得不对孔子不坐,肉类割得不正他不吃”可以体现出孔子对待“礼”的行为是符合孔子的身份等级的。
所以答案为C项。
“中庸”是孔子处世哲学;“仁”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德治”是孔子的治国原则,所以A、B、D项都与题干内容不符,答案均不正确。
【点睛】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和“礼”的学说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政治上主张“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在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据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
这表明当时A. 宗法秩序仍受到重视B. 天子之位争夺激烈C. 周王强化“共主”地位D. 周王干涉他国内政【答案】A【解析】燕王“让位给燕相子之”,不符合宗法制的规定,遭到诸国反对,说明当时宗法秩序仍受到重视。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所述不是对天子之位的争夺,排除B项;C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周王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
点睛: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共66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22小题,每小题3分,共66分)1.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2.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
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这部作品应该是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下郡国利病书》3.《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
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
” 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这一推断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4.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
在此,董仲舒的目的是A.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树“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念C.使“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D.令《春秋繁露》成为教育新经典5.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
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A.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 B.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C.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 D.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6.公元666年,唐高宗准备举行封禅大典。
皇后武则天提出由她自己来祭地。
八年后,她又提出改“父在为母服丧一年”为“服丧三年”。
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共66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22小题,每小题3分,共66分)1.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A。
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B。
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C。
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D. 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对社会中的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故B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背景2.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
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这部作品应该是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 《本草纲目》D. 《天下郡国利病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不符合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时间属于历史上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于210年写成的医书,故B项正确;《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医书,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关于地理方面著作,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医学。
3。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
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一、单选题1.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称为《大学》的“八条目”,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这种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源头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王位世袭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是儒家的经典。
中国古代以宗法制为纽带的家族成为自成一体的微型邦国,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
《大学》的“八条目”,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以宗法血缘治理家庭,直到治国、平定天下。
这种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源头是宗法制度。
故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宗法制度从夏朝确立,发展于商朝,到西周时期逐步形成嫡长子继承制。
因此,这一时期,“大宗在政治上享有特权”。
这里的“特权”主要是指A. 对国家的统治权B. 对宗族的统治权C. 对封邑的统治权D. 对民众的统治权【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宗法制形成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故B 项正确;A项是周王的权利,排除;CD项是各级贵族的权利,排除。
3.【加试题】《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
对此,史学界一直有争论。
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
可见A. 没有遗址佐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B. 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C. 考古发现肯定比文献史料有价值D. 《周礼》等书籍历史研究价值不大【答案】B【解析】“《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
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试卷(含解析)
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 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取得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秦始皇强调礼、等级,强调礼教足以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选 B 是符合题 意的,正确;秦始皇把法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旨在维护 封建统治而非单纯的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在思 想争鸣中尚未取得统治地位,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4.“谶语”是秦汉时期巫师方士预言吉凶、治乱兴衰的隐语。比如“亡秦者,胡也”,秦始 皇认为“胡”当指匈奴人,于是命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以防边患。但汉代儒生认为,“ 胡”应是指篡权乱政的胡亥。这说明“谶语” A. 与历史现象的吻合属于偶然 B. 较准确的预示了历史走向 C. 是历史研究必须参考的史料 D. 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工具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现象纯属偶然纯属巧合,即“谶语”与历史现象的吻合纯属偶然,选 A 是符合题 意的,正确;“谶语”是偶然巧合而不能较准确的预示了历史走向,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 除;“谶语”是偶然巧合而不是是历史研究必须参考的史料,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 料未涉及到愚弄百姓的信息,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5.秦兵马俑出土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且几乎无一雷同,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 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这反映当时 A. 法家思想在国家管理上的体现 B. 陶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 C. 工匠制造技艺高超、产品精美 D. 战争催生青铜制造产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青铜兵器制作精良
-4-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体现出宋代城市商业的高度繁荣,故 A 项错误;材料仅仅提到了两个说唱 作品,体现不出文化生活丰富多样,故 B 项错误;仅两个作品无法显示程朱理学引起民众的 普遍反对,故 C 项错误;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反映市民阶层文化和生 活的作品逐步增加,两部作品正是说唱艺术迎合市民阶层趣味的反映,故 D 项正确。 12. 宋代《管氏地理指蒙》指出: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 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 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种理论到明朝万历年间(公元 1573~1620 年)才有所改变,其改变的 主要原因是 A. 明朝传统科技的进步 B. 科举制对科技的促进 C. 欧亚两洲交流的加强 D. 海禁政策被政府否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 难发现,这种解释当然不是完全的封建迷信,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是从事物的属性出发解 释其行为,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认识改变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 后,欧亚两洲交流的加强。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磁针的解 1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写道:“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 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 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 A. 评议国政是非 B. 宣扬理学传统 C. 培养科技人才 D. 引导地方风俗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未涉 及对国政的评议和科技人才的培养,故排除 A、C 两项;B 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依朱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共6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色彩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
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紫服。
这一变化说明A.宗法分封制日益崩坏B.服饰适应国家统一需要C.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D.服饰色彩的地域性特色2.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
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
这说明A.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B.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C.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D.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3.中国古代汉族人姓名中往往带有辈名,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其堂兄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卿”就是颜真卿兄弟们共用的辈名,表示他们是同辈关系。
这反映了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B.宗法体系中大宗处于支配地位C.宗法观念严格区分亲疏长幼关系D.血缘政治中神权色彩比较浓厚4.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社稷祭祀反映的观念是A.以民为本B.以农立国C.封建迷信D.重农抑商5.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履亩而税" ,齐国“相地而衰征",晋国“作爰田”,楚国“量入修赋”,秦国“初租禾”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实质上反映了A.生产关系的调整B.赋税制度的革新C.封建制度的确立D.经济结构的变化6.据《管子》记载,管仲曾建议齐国国君,将开山冶铁之事交给民间经营……由百姓分利七成,君主分利三成。
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A.工商食官制进一步完善B.官府全面放开市场管控C.民营手工业已有所发展D.盐铁官营体制已被打破7.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众多城市(邑)群的兴起,我国城市由过去城堡、都城的发展阶段跨入了真正的“城市”阶段,这一变化被有的学者称为“城市革命”。
此时的“城市革命”客观上反映了A.国家注重工商业的发展B.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C.各国争霸战争日趋激烈D.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8.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
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A.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B.血缘观念的淡化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D.君主专制的建立9.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提出“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
孟子的这些观点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B.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C.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D.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10.汉代《氾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摩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
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A.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D.生产资料投入很多11.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A.王国问题死灰复燃B.刺史逐步丧失监察权力C.社会问题不断暴露D.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12.据下述考古发现,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代A.冶铁业较秦代有了更大发展B.冶铁生产技术研究具有依据C.冶铁业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D.官营手工业占居于主导地位13.西汉董仲舒指出“(大贾)荒淫越制,蹦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此种情形“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这说明董仲舒认为A.节俭是政治大一统的基石B.商业发展会危害等级秩序C.应禁绝地方上的商业经济D.商业滋生了政治投机心理14.汉武帝时,任用品秩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参与“中朝”事务。
隋唐时期,尚书台发展成为尚书省,成为外朝最重要的行政机关。
这种转变反映出A.皇帝的好恶决定机构职能B.尚书从位卑权重走向位高权轻C.中央决策机构实现外朝化D.皇帝的集权方式出现了新倾向15.1974年,在安徽省毫县东汉末年的曹氏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釉呈淡青色,质地和火候等都符合瓷器的标准的广口、扁圆腹、平底的四系罐,釉色光亮,质地纯净。
这表明汉代A.青瓷器的制作技术已臻成熟B.瓷器制造技术出现质的飞跃C.陶器的制作技术已登峰造极D.青瓷器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16.唐初,基于地方州县两级行政设置,在州之上分设十道监察区,命监察御史等分巡各道州县。
中唐以后,按察使、采访使、黜陟使、观察使等,相继成为各道的专职监察官。
采访使、观察使等也有了固定的驻所和判官属僚。
这反映出唐代A.有效解决地方割据B.开启了中央对地方的全面监察C.地方监察逐步完善D.监察官逐变为地方最高行政官17.宋朝地方管理上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
一路下同时存在三个平级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
这一建制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18.宋元时的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到了清代民窑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
宋元至清这一趋势形成的主要条件是A.官府对民窑大力扶植B.民窑生产技术提高C.民间资本的大量投入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9.北宋时,在与辽、夏等边境地区设置的贸易场所——権场,书画交易只是偶然出现,并未形成气候。
到了南宋时期,宋金边境的権场遂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起来。
据此可知A.两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B.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C.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D.南宋时期北方成为全国的文化重心20.终其两宋,寡妇再嫁依然是相当常见的事情,寡妇的财产权、继承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据此可知在宋代A.理学对社会伦理观念的影响有限B.理学作为官方哲学脱离社会现实C.妇女力图追求解放冲破人性束缚D.市民阶层重利轻义观念不断增强21.北宋以来,士人根据政治发展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原有内容进行全面反思与批判,并大胆地从佛道学说中汲取思想精华。
这一做法A.使儒学进入思辨化、哲理化的新阶段B.巩固了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D.扩充了教育的内容并提高了官员素质22.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防弊措施流于形式B.选拔方式多样C.考试规程渐趋严密D.参考人员多元23.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
这一规定A.促进了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B.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C.加剧了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D.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24.从战国时期到隋朝,中国传统农业在北方形成;隋朝到元代,传统农业由北向南传播:到元时,农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
据此可推知,传统农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大量荒地的开发利用B.北方长期战争使社会动荡C.北方农业人口的不断南迁D.统治者注重抑制土地兼并25.明清时期,苏州府的真如镇所产棉花,“色有洁白,种有早晚,以供纺织,且资远贩,公私赖之”,农家“比户织作,昼夜不辍,暮成布匹,晨易钱米,以资日用”。
该材料反映了真如镇A.城乡人口比重变化B.雇佣劳动力生产C.工商业收人超农业D.商品化程度较高26.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明政府则以银雇工。
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
这一变化过程表明A.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B.民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确立C.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D.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27.1906年,孙中山说:“现在是中国国民驱除衰落的征服者之时机……我们如不急起驱除之,外国列强则将在不久替我们赶走…那么,我们将成为另一统治民族的奴隶。
”这表明,当时孙中山的主张A.将帝国主义势力驱除出中国B.体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C.国家富强才可抵挡列强侵略D.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28.1951年,国内关于戏剧发展的问题出现了争论。
有人主张全部继承,有人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
对此,毛泽东提出A.“百花齐放,推陈出新”B.“百家争鸣,自由发展”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文艺为人民服务”29.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反映了A.我国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C.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成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0.1978年以前,我国由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重要科技成果总共只有100项;而1980年至1985年,增加到44540项,累计经济效益已达1065亿元。
由此可知A.“科教兴国”战略营造了良好氛围B.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已经确定C.科技与经济生活日益紧密结合D.科技专利制度的建立卓有成效31.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除了有盛大游行酒神颂歌和戏剧比赛外,还包括十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
古代雅典这些庆典活动A.倡导尊重人性反对神性B.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C.反映了民主制的局限性D.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32.苏格拉底哲学的突破在于,将视角指向人—使人知道自己能力的同时知道自己的无知与愚昧,知道自己无知的同时,又不放弃对道德和美善的追求。
由此可知,苏格拉底研究的是A.人的经验世界B.人的智慧世界C.人的理性世界D.人的本能世界33.18世纪后半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召集了一批知识分子编撰了一部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百科全书》。
当局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
这说明A.科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B.百科全书派都是唯物主义者C.理性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D.百科全书集启蒙运动之大成34.怀疑论成为启蒙运动准备阶段的思想先导,自然神论则成为启蒙运动发展阶段的思想家的标记,无神论则把启蒙运动推向更高的成熟阶段。
这说明A.启蒙运动具有明确行动纲领B.哲学家在启蒙运动中占多数C.哲学理论左右启蒙运动进程D.自然科学进步推动启蒙运动35.1150年,造纸术传人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