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3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材通过引入全等形和全等图形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的是一群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图形变换知识和几何图形的性质,具备一定程度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全体学生,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够运用这些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难点:如何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全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了解全等形和全等图形的概念。
2.新课导入:介绍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引导学生探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探究活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进行解释和说明。
5.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判断。
6.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全等形和全等图形的概念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说课)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说课稿开阳二中:沈婷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
我将分别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这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
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
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
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北师大版教材将“边边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是“边边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
三、教学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边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内容。
(2)、初步运用“边边边”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全过程,体验用操作,分类,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1)、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类,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2.剖析教材重难点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因此我确立了探究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及运用“边边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为的重点,把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作为教学的难点.所以,我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等多种方式来突破难点.四、教学设计分析(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首先,(一)温故知新:1.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全等三角形具有怎样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二)探究活动:(1)、想一想一个条件:(1)、都给边,给一条边。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
设 教 学 计 程 意 序 图
你能找到图中的三角形吗?
三角形稳定性在校园中应用
五、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
探索发现 合作交流 归纳结论 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知识运用 巩固新知
再创情境 联系实际
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布置作业 提高升华
五、 教学过程分析
六、反思小结,提炼规律
反思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什么知识? 1.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把所学到的知识经常进行整 理小结,使他们头脑中存储着一个层次分 明的知识系统。
设计意图
分层次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又 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巩固所学,分层要求。 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 发展”。
说课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分析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目标 重难点分析
教学评价
教学评 教学评价 价
恰当创设 情境 尊重规律
精心设计问题 尊重知识
指导思考 实践 尊重学生
学生动起 来 知识动起 来 情感动起 来
体现尊重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 1.恰当创设情境,尊重规律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 思想。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方法 的学习。教师摒弃了直接给出“SSS”条件的教学方法, 创设有趣的情境融合入教学,以学生的数学探索活动 为主线,采用了“引导―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以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为中心,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注重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将教师的 “引”与学生的“探”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人教版初中数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教材分析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本章《三角形》第五节第一课时内容,它是继《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之后本期几何学习的重要内容。
三角形的全等是研究全等图形的基础,也是推理证明的基础。
以本节的知识探求活动为裁体,让学生体会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树立推理的意识,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其他条件及其应用,为以后研究其它几何图形,指明研究的方法,方向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由简单的情形出发、分类等),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和边边边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经历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与画图验证的过程,感受和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应用“边边边”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与探索。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安排充分的实践,探索和交流的活动,让学生在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并感受其中的运用的方法。
四、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探究式教学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旨的现代教育原则,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归纳总结,以学定教。
采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增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学法:自主学习法,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
确定依据:美国教育家波利亚的教与学三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性原则。
五、教学程序六、课外探索1.《伴你学教学》上对应练习2.探索与研究:能否用两角一边,二边一角“来判定三角形全等,说明你的理由,下节课展示你的探索结果。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一边
(2)两个条件
× 只有一个条件对应相等的 一角 × 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一边一角 × 只有两个条件对应相 两角 × 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 两边 × 定全等。
三角
三边 两边一角 两角一边
21
(3)三个条件
65度 65度 35度 80度
35度
80度
22
足下列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一定否全等:
× ×
只有一个条件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一边一角
三角
(3)三个条件 三边 两边一角
两角一边
15
300
300
9cm
9cm
16
满足下列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一定否全等:
(1)一个条件
(2)两个条件
× 只有一个条件对应相等的 一角 × 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一边一角 ×
一边 两角 两边
三角
(3)三个条件 三边 两边一角
想一想:由上述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 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边边”或“sss”)
24
8cm
8cm
25
满足下列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
一个条件 一边 一角
× ×
只有一个条件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只有两个条件对应相 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 定全等。
(1)一个条件
(2)两个条件
(3)三个条件
× 只有一个条件对应相等的 一角 × 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一边一角 × 只有两个条件对应相 两角 × 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 两边 × 定全等。 三角 ×
一边 三边 两边一角
两角一边
23
1.用你手中的细铁丝折一个边长分别是3cm,4cm,6cm的三角形, 把你做的三角形和小组内其他同学做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 重合吗? 2.用你手中的细铁丝,余下1cm,用其余部分折一个边长分别是 3cm,4cm,5cm的三角形,把你做的三角形和其他小组同学做 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 3.任取一组能构成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数据(上面出现的除外), 和小组内同学一起,画出这组数据构成的三角形,各组间比较所 画三角形,它们能重合吗?
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AS)说课稿 2022-2023学年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AS)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1.3节,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之一:边角边(AAS)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理解和掌握AAS全等定理的条件和证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AAS全等定理的条件;–掌握使用AAS全等定理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能够运用AAS全等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能够观察图形中的关键特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数学规律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AAS全等定理的条件;–使用AAS全等定理进行三角形全等判断和简单证明。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能够发现图形中的关键特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证明。
四、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白板、黑板和粉笔;–教材和教辅资料。
2.教学资源:–教材中关于AAS全等定理的相关内容;–课堂练习题和作业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到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提问:在已知两个角相等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判断三角形全等?2. 学习新知(15分钟)•出示AAS全等定理的表述,并解释定理中的关键词汇;•通过多个实例,展示使用AAS全等定理进行三角形全等判断的具体步骤;•与学生一起完成教材中相关练习题。
3. 总结规律(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AAS全等定理的条件和判断方法;•请学生归纳并记录AAS全等定理的条件和运用步骤。
4. 深化理解(15分钟)•设计一个情境问题,要求学生运用AAS全等定理进行证明;•让学生尝试进行证明,并与同学讨论各自的解法;•通过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引导他们发现证明中的关键步骤和逻辑思路。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说课稿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说课稿民乐三中张秀花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汇报我对这一节课的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前后联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北师大版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要素和性质、全等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它与前面学习的全等三角形的特征及后面将要学习的三角形全等的(“ASA”、“AAS”、“SAS”)判别方法作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核心内容,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教学共分三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学目标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习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结论,还要领略到数学的精神和思想方法,这应该是数学学习所追求的目标。
具体来说,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SSS”)条件。
②、能运用“SSS””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运用。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探索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体会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②、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②、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有关三角形全等的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感受数学美。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探索三角形全等的"SSS"的判别方法进行的,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我确定为: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并能利用它判定两三角形是否全等。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优秀说课稿《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1一、说教材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一章的教学内容。
本章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目标为: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对应的元素;2、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3、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4、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5、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文字阅读与图形阅读,构建数学知识,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二、说教法本节课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室归纳总结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师一边用幻灯片演示讲解,一边让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机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生观察、归纳的方法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思维发展水平,有序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根据练习情况设疑引导,重在让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展开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于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教师要做到教法与指导学习的学法有机统一。
通过幻灯片演示,学生用学具操作体会,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1、看听结合,形成表象。
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形成表象。
2、手脑结合,自主探究,学生为主体,充分使用学具,动手操作体会全等三角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3.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3.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以及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
本节课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相似、解三角形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探索数学问题。
但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几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操作活动法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三角形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1)让学生观察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引导学生发现全等三角形的特征。
(2)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尝试将一个三角形变换成另一个三角形,从而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3)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讲解判定方法:(1)边边边(SSS)判定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分别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1
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作业
P书160页:
1、2、题(必做) 提高题:1、2(选做)
板书设计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边边边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 “SSS”.
例一 解: (略)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
1.恰当创设情境,尊重规律 2.精心设计问题,尊重知识 3. 指导思考实践,尊重学生 4.做到让学生动起来,知识动起来,情感动起来。
F
E
C D
动手做一做
教 学 程 序
让学生动手用笔拼成三角形,并让学生拉拉, 看拼成的三角形与四边形是否拉得动? 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 小与形状是固定不变的。 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先 实物演示,再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 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拿出实例。接着类比三 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形 有无稳定性。
(1)
( 2)
( 3)
2.给出两个条件(活动过程缩影)
2.给出两个条件(活动过程缩影)
2.给出两个条件(活动过程缩影)
五、教学过程分析
探索发现,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归 纳表达能力,在 动手操作的过程 中,培养学生的 合作意识,使学 生积极主动地参 与教学活动,体 验成功的快乐, 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成为主动探 索知识的“构建 者”。
教学重难点分析
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和 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
三角形全等条件探索 中的分类思想的渗透。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和途径
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设计
教学设想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三角形〈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说课稿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说课稿的说明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既要为学生的今天的学习服务,又要为学生明天的学习奠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把学生的起点作为教师的起点,把传授知识服务于学生有个性、可持续、全面和谐的发展,使每一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的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求突出以下特点:一、设置问题,引导思维。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既能揭示课堂的教学内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设置了一个个的问题,把知识串联起来,以引导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及三角形的稳定性,从而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探究,训练思维。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不能把知识的结果强加给学生,而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
因此,在本节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特点。
尤其在难点的突破过程中,一方面体会分类讨论方法,确定探究的方向,另一方面设计学生动手画图、剪切等活动,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三、合作交流,激活思维。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两次组织学生分组学习,相互交流,使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思维更活。
5、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汇报我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前后联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北师大版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要素和性质、全等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它与前面学习的全等三角形的特征及后面将要学习的三角形全等的(“ASA”、“AAS”、“SAS”)判别方法作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核心内容,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
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三角形》的第3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第一课时,本课时
主要学习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探究至少满
足几个条件就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运用边边边公理证
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运用符号语言表达以及体验三角形
具有稳定性并感知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熟知了全等三角形的
定义和性质,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也
掌握了数学符号: 、 ,具备了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具
有稳定性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边边边公理的内容,能利用边边边公理证明
三角形全等
(2)会运用符号语言表达证明过程
(3)掌握证明线段(或角)相等转化为证明线段(或角)
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
(1)分类讨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经历自己动手画三角形的过程,掌握边边边公理
的知识
(3)通过课堂练习,提高分析和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将线段(或角)相等转化为证明线段(或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想,领略数学方法的奇特.
(2)通过自我实践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获得发现成功的愉快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三角形全等“边边边”的判定
(2)掌握证明线段(或角)相等转化为证明线段(或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想
难点:
(1)探究边边边公理的过程
(2)培养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一、教材剖析1 、教材的位置和作用。
全等三角形是研讨图形的重要工具,先生只要掌握好全等三角形的内容,并且能灵敏运用它们,才干学好四边形、圆等外容。
先生已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七年级两册教科书中布置了一些说理的内容,前面又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这节是探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第一节课,让先生阅历三角形全条件的探求进程,突出表达了新教材的设计思想。
从本节末尾,要使先生了解证明的基本进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这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科书把研讨三角形全等条件的重点放在第一个条件(边边边条件)上,使先生以边边边条件为例,了解什么是三角形的判定,怎样判定。
在掌握了边边边条件的基础上,使先生学会怎样运用边边边条件停止推实际证,怎样正确地表达证明进程。
边边边条件掌握好了,再学习其他条件就不困难了。
2、教学目的:依据先生已有的认知的基础及本课的教材的位置、作用,依据教学纲要确实定本课的教学目的为:(1)知识目的: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动摇性,初步体会并运用综合推理证明命题。
(2)才干目的:阅历探求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进程,体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体会应用操作、归结、取得数学知识;让先生学会思索、并注重书写格式的养成。
(3)情感目的:在探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程中,教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观察思索、入手画图、小组讨论、协作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先生共同讨论,培育先生的协作肉体。
3.教材的重点难点: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的探求和运用是本节重点,使先生了解证明的基本进程,初步学会证三角形全等的格式是本节难点。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说课稿(通用10篇)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说课稿(通用10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说课稿 1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节内容是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对全等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过渡到本节的深入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本章内容中,占据重要的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对全等、对顶角、对应边、对应角的定义,能够熟练掌握,并达到更深一层的理解。
②能够利用尺规画出全等的三角形,学生具有一定的作图能力。
③掌握并理解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中的SSS和SAS。
④能够运用SSS和SAS判定定理判定三角形是否全等,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⑤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读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师生共同摸索判断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①掌握并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②运用定理判定三角形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的问题和几何题二、教学策略(说教法)1、教学手段: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判定定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两探究引出定理,两个运用定理的例子,来进行教学。
探究中主要用尺规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中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进而得出定理。
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定理。
在用两个练习巩固知识。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我采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概括的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鼓励和表扬同学。
3、学情分析:(说学法)(1)、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已逐步从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的能力。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现在给大家说一说当初我是如何跟学生一起学习这节内容的,希望各位多加指导!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做一详细介绍: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了认识三角形,图形的全等、全等三角形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共安排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为三边等三角形全等,第二课时为一边两角等则三角形全等,第三课时是两边及夹角等则三角形全等,此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其他条件、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学情分析我校地处市区,教学设备齐全,学生学习基础良好,在这之前他们已了解图形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初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画图能力,对探索事物有求知的热情和愿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目标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目标2]: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目标3]: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和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探索中的分类思想的渗透四、教法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v 1.教学设想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v 2.教学方法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引探式教学方法。
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发现、交流、归纳、验证,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说课稿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说课稿一、教材剖析1 、教材的位置和作用。
全等三角形是研讨图形的重要工具,先生只要掌握好全等三角形的内容,并且能灵敏运用它们,才干学好四边形、圆等外容。
先生已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七年级两册教科书中布置了一些说理的内容,前面又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这节是探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第一节课,让先生阅历三角形全条件的探求进程,突出表达了新教材的设计思想。
从本节末尾,要使先生了解证明的基本进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这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科书把研讨三角形全等条件的重点放在第一个条件(边边边条件)上,使先生以边边边条件为例,了解什么是三角形的判定,怎样判定。
在掌握了边边边条件的基础上,使先生学会怎样运用边边边条件停止推实际证,怎样正确地表达证明进程。
边边边条件掌握好了,再学习其他条件就不困难了。
2、教学目的:依据先生已有的认知的基础及本课的教材的位置、作用,依据教学纲要确实定本课的教学目的为:(1)知识目的: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动摇性,初步体会并运用综合推理证明命题。
(2)才干目的:阅历探求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进程,体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体会应用操作、归结、取得数学知识;让先生学会思索、并注重书写格式的养成。
(3)情感目的:在探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程中,教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观察思索、入手画图、小组讨论、协作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先生共同讨论,培育先生的协作肉体。
3.教材的重点难点: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的探求和运用是本节重点,使先生了解证明的基本进程,初步学会证三角形全等的格式是本节难点。
4.在教学中如何打破这个重点和难点处置重点的方法主要是:(1)分类提问:一个条件、两个条件状况,让先生猜想,小组讨论,教员用课件展现画三角形的情形,先生归结,满足一个或两个条件是不能说三角形全等的。
自然转到三个条件的探求,三个角行吧,显然不行;三条边呢?教员让先生从实际入手,给定三角形三边,先生在薄纸上画,然后小组的同窗看所画三角形能否重合,探求归结、构成结论,失掉边边边判定。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
§13.2.1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是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本节开始,要使学生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使学生以“边边边”条件为例,理解什么是三角形的判定,怎样判定。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探索并理解“边边边”判定方法,会用“边边边”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并注重书写格式的养成。
(3)情感目标:利用构建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思路,让学生体会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的探索和运用。
难点:构建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思路并进行探究。
二、学情分析首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三角形已经十分熟悉,对于两三角形全等需具备什么条件也有一定感悟,其次,八年级学生在数学的学习方面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也为数学学习注入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三、教法分析: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入手,采取启发引导,探究讨论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一:利用电子白板;第二:利用几何画板,通过这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中的重难点更加容易解决,同时,学生的理解更透彻,认知更清晰。
四、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教师活动:1、几何画板展示“旋转的风车”,让学生指出所熟悉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2、白板作图给出一组全等三角形,学生指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汇报我对这一节课的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前后联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北师大版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要素和性质、全等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它与前面学习的全等三角形的特征及后面将要学习的三角形全等的(“ASA、“AAS、“SAS )判别方法作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核心内容,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教学共分三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学目标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习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结论,还要领略到数学的精神和思想方法,这应该是数学学习所追求的目标。
具体来说,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从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初步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 猜想——实践验证——结论、的学习过程,同时提高几何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中,经历分类、画图、观察、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索能力,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探索三角形全等的"SSS"的判别方法进行的,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我确定为: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SSS,并能利用它判定两三角形是否全等。
由于本课时是探索两三角形全等的起始课,学生以前未曾接触,一时难以确定探究方法而感到经验的局限,加之多次使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对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难点确定为探索思路的选择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SSS条件的过程。
4、教学用具:三角尺、小木棒、硬纸条、大头针、多媒体。
二、说学情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几节中,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以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等,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角形全等条件中的“边边边” 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索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的活动,通过拼图、折纸等方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说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旨的现代教育原则,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归纳总结,以学定教。
在探索三角形全等判别方法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发现课本上给出的判别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全等条件,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他们都能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采用多媒体铺助教学为主,并适当应用传统的媒体,增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学习方法:古语云“学贵有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为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1)、让学生经历画图、观察、剪切、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知识,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形成勇于探索的意识。
(2)、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学会说理和推理。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1、已知:△ ABC^A DEF你能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吗?3、小明有一个三角形纸片,你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它全等吗?如何画?与同伴交流你的画法?教师活动:鼓励学生交流,适时引导。
学生活动: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设计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相应得知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方向和方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利用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义来作图,需要知道六个条件。
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一个条件行吗?两个条件、三个条件呢?(引出课题)板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二)、讨论交流,实验探究1、探索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条件(做一做)在学生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我提出以下问题:(1)、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大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①、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 —条边为3 cm.②、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45° .③、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4 cm、6 cm.对于问题(1),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下列三角形:只给定一边:A ;、/ \ 、/ \ f、:、/ \ \ 、Z_____ \只给定一个角:•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从而认识到:只给出一个条件时,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对于问题(2)先让学生讨论有几种情况,体会分类讨论的必要性,然后把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分别去解决(2)中的一个问题,再让各组学生展示学生所画的三角形或用木棒所摆的三角形,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及获得的结论。
小组一:解决问题①、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 —条边为3厘米.画出的三角形几乎都不一样。
(多媒体演示)结论:这三个三角形不全等.小组二:解决问题②,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30°和45°,画的三角形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样.(多媒体演示)结论:这两个三角形不能重合,即不全等.小组三:解决问题③、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 4 cm 6cm所画出的三角形也不全等.我这样设计的理由是新课程标准倡导,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这里一方面引导学生动手去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既让学生获得知识,又让学生学生获得方法。
为后继的学习积累经验。
师述:我们通过画图、观察、比较知道,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那么给出三个条件时,又怎样呢?(板书:方法:画图、观察、比较)接着提出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教师活动:鼓励学生去讨论,引导学生将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在三角形3个角和3条边中,从中取3个条件,有几种情况。
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的方法。
我这样设计使后面讨论的方向更加明确,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保证。
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边、边我们来思考下面两个冋题:(多媒体展示)做一做:(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30°, 60°, 90°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4 cm、5 cm和7 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对于问题(1)鼓励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列举出反例即可,多媒体演示下图:对于问题(2)先引导学生交流画法,多媒体演示画法,然后鼓励学生去画,并将所画的三角形剪切与同伴的是否重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你能发现什么结论?你是如何获得的?若改变三角形三边的取值,你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学生活动:将学生每三人分为一组(其中一人为组长),由组长取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其他两人去画三角形,并将所画的三角形剪切,判断其能否重合,并总结所获得的结论。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并适时给与指导,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鼓励学生总结所获得的结论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展示所画三角形。
板书:1、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 SSS在厶ABCm DEF中AB DEBC EFAC DF•••△ ABC^A DEF. (SSS方法:画图----剪切 ------ 比较重合即全等我这样设计是因为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因此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应用知识、体验成功1、练一练:如图,AB=DC AC=DB △ ABC^P A DCB是否全等?试说明理由。
2、课内链接: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3、问题解决:如图,仪器ABC冈以用来平分一个角,其中AB=AD BC=DC将仪器上的点A与/PRC的顶点R重合,调整AB和AD使它们落在角的两边上,沿AC 画一条射线AE AE就是/ PRQ勺平分线。
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体会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为学生书面表达提供范例。
(四)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问题:取三根长度适当的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的框架,你所得到的框架的形状固定吗?用四根木条钉成的框架的形状固定吗?学生活动:用细纸条代替木条.用大头针固定,做实验并交流自己的收获。
,并交流所获得结论。
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1)、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例子吗?(2)、图(2)的形状是可以改变的,它不具有稳定性.,你如何才能使图(2) 的框架不能活动,也具有稳定性?这样设计,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三角形稳定性及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感受数学美。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先鼓励学生回答,然后帮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归纳:(1)、知识方面:①只给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两三角形全等;②、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③、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等,简写为“边边边”或“ SSS。
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技能方面:说明三角形全等是要注意公共边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