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的信任危机及教育对策
大学生的信任危机及教育对策一、大学生信任危机的表现对异体本能的情感设防是人性之常态,这里的信任危机是指“能够相信却不去相信或不敢相信”的人性非常态。
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上,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信任危机。
人际信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大学生实行良好的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
但当大学生将某一社会现象非理性推广或将不良个人经历片面化适用,在普通交往中将不能坦诚待人。
有研究资料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平均值为91.2(根据六点记分原则,理论上问卷最小得分为25,最大得分为150),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度总体水准不高。
2.组织信任危机。
当前,社会信任危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的经验事实。
市场经济中的欺诈坑骗、假冒伪劣,政治领域的权力滥用、腐败丛生等一系列社会信任问题对大学生的冲击是十分明显的。
与此同时,就高校内部来说,学校秩序正常的表象下也隐含着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和冲突。
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服务、管理制度以及师生关系总有着自己的设想和期待,而现实中他们却经常感到未能获得预期中的满意水准,不信任感随之而来。
同时,学校的某些不当作为也在一定水准上强化了这种不信任感。
3.知识信任危机。
知识信任危机是当前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异化现象。
因为缺乏对学习意义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就业中“水平不如权力、知识不如金钱”的不公平境况所带来的刺激,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开始怀疑知识的价值,自我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进而滋生不安全感和缺乏信心,知识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感召力黯然消退。
二、大学生信任危机成因分析1.社会因素。
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它所要求的秩序和规范尚未完全建立,一些使用非理性手段致富的人,对金钱、权力的张扬达到能够藐视道德法则的地步,这些现象持续地冲击着大学生,其不满和对抗的情绪迅速蔓延。
二是社会网络化的挑战。
网络是把“双刃剑”,使人们受益无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信任问题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信任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媒体环境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
新媒体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交流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信任问题。
信任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人际交往效果,还可能对其现实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信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信任问题,分析信任问题的成因、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文章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新媒体环境、大学生人际交往及信任等核心概念。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深入剖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信任问题的现状和特点。
再次,从个人、环境、社会等多个层面探讨信任问题的影响因素,揭示其产生机制。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建立和维护人际信任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包括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信任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媒体环境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
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也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信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新媒体环境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已有研究普遍认为新媒体环境使得人际交往更加便捷、多元,但也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表面化、虚拟化。
例如,(2021)指出,新媒体环境使得大学生能够跨越地域界限进行交往,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交往的浅薄化。
(2022)则认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交往虽然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点,但也可能导致人际信任的降低。
当前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大学生 的社会责任意识 ,更要通过 制度
解 中华 民族 古老的历史和优秀 的传统美 人物和事迹 去影响大学生 。所谓 “ 近朱
该培养他们 主动 关心身边 人 、 关心社会 、
关心 国家 的积极 性,教育他们要时常怀 万物 ,即加 强对 大学 的感恩教育 ,提升 人文素质 。
来保障实施 。社会应该建 立起 各种责任
质教 育 ,增 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道德
情感可调节道德认 识 ,因此激发大学生
才 的外部环境 ,社会 的传播媒体 、风气 以及价值导 向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深远 的
影响 。不仅如此 ,还要通过教育来加强
的道德 情感 ,可 以起 到培养大学生 的责
任感 的作 用。一是应该让大学生深刻了 德 ,对他们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应
和谐校 园和社会 的构 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建设 的推进将具 有十分 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 ;原 因;对策
在 当今社会 , 要想 获得成 功 , 就 必
作者简介
刘锦 屏 ( 1 9 6 5 一 ), 女 , 云 南 人 , 曲
须进行有效的沟通 。但是 由于人们 的交
往大多维持在物质 上 ,人际 关系变得 越
来越复杂 , 相互之间的信任度越来越低 。
大学 生人 际信任现 状 研究结果陈述
一
、
靖 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高校政 治理论研 究;
学者们一致认为大学生人际信任的 总体水平呈现一种递减趋势 ,人际信任 水平不高 。从年级方面来看 ,大学生人 际信 任 水平 呈 现 明显 的规 律 性 ,依 次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源及对策
司机所驾驶车辆前置摄 像头成为有力证据。
以“毒奶粉”为例,现在中国每年都有好几 起全国性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而且“无良奸商” 似乎是越压越起,防不胜防。于是,出现了一方 面国内消费不足,另一方面中产阶级“出国扫货” 的滑稽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商业欺诈、 信用欺诈、就业陷阱和传销组织。如果说政府和 民众间的不信任主要是出于权力缺乏有效的内外 制衡,那么商业方面信任缺乏的直接根源就是利 益的失衡。 利益失衡是造成信任危机的最强有力 的冲击波。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关系不协调, 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差距迅速拉大,非理性致富手 段盛行。非理性致富手段是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 营以外的一切致富手段。这导致金钱与权力的寻 租活动肆意横行。这些助长了社会上的无责任化 倾向和加深了信任危机。
8旬老人摔倒致死群众围观无人施 救
血抢 去 小 敢 倒 岁 堵救 医 时 上 后 的 塞时 院 以 前 , 李 年 呼间 救 后 搀 众 大 吸, 治 , 扶 人 爷 月 道李 。 才 一 围 在 日 窒大 因 被 把 观 商 , 息爷 错 急 , , 场 武 死终 过 救 一 却 楼 汉 亡因 最 车 个 无 梯 市 。鼻 佳 送 半 人 摔 2011 9 2 88
人们信任观念的变化是与自己的道德底线紧密联 系的。当代最基本的社会信任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要 维持最基本的信任,就需要双方遵守一定道德底线, 但如果一方认为基本道德底线相对于货币化的经济利 益不划算,那么陌生人之间信任的基础也就彻底没有 了。当一个人的道德底线收到冲击,已经被完全颠覆 的时候,他就会对于陌生人产生最强烈的反感,从而 导致其对于某些事情唯恐避之不及,又何谈信任与互 相信任。南京“彭宇案”就体现了最基本的道德义务 所面临的困局:一方主动的善良可能被另一方利用, “不想救”和“不敢救”在这里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冲 突,极大的影响了大部分人的道德观念,受此影响, 后来发生了多起老人倒地无人搀扶以至死亡的惨剧。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信任危机与应对策略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信任危机与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便利,信息也得以快速传递和获取。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信任危机。
在互联网上,各种信息层出不穷,真假难辨,同时也涌现了一些不良信息和行为,打破了社会信任的基础。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信任危机的存在,并积极探索应对策略。
一、社会信任危机的表现和原因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不对称:在互联网上,信息传递和获取的速度非常快,但很多信息都是网上转载和传播,真伪难辨。
一些不良信息甚至被故意加工和散布,给人们带来误导和损害。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打破了人们信任的基础。
2、不信任的情绪:一些互联网公司存在巨大的信息收集和利用行为,一些“水军”、舆论操纵等不良行为频繁发生,引发人们对互联网的不信任情绪。
这种不信任情绪的产生加剧了信任危机。
3、侵犯隐私: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个人信息很容易被恶意获取和利用,侵犯了人们的隐私权。
一些黑客攻击、数据泄露事件频发,给人们带来利益和安全上的损失,更加打破了人们对互联网的信任。
社会信任危机的产生有着多重原因,其中首先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次是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以及社会制度和监管的不完善等诸多因素。
二、应对社会信任危机的策略在互联网时代,应对社会信任危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社会信任基础。
1、建立诚信机制:网上论坛、购物平台等网络平台需要建立有效的诚信评价机制和派单机制,加强对不守规矩、离谱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强网络社会公正性和稳定性。
2、提高网络素养:广泛提高人们对网络的认识,增强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和答疑解难的能力,防范各种网络诈骗和隐私泄露行为。
3、加强监管力度: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互联网企业和个人的监管力度,严查网络黑客、数据泄露等违法行为,维持网络社会秩序与安全。
4、弘扬社会道德:进一步加强社会各阶层的道德教育,弘扬诚信、尊重、执着、负责等价值观念,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信任基础。
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与重建之道
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与重建之道社会信任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合作的基石,然而近年来,社会信任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以及重建社会信任的途径。
I. 原因分析社会信任危机的出现有多个原因,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个主要原因:1. 经济不平等经济的不平等分配是导致社会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时,社会的阶级和财富差距扩大,这导致穷人对富人的不信任和不满情绪增加。
经济不平等会破坏社会的公平感,从而破坏了人们对社会制度和他人的信任。
2. 政治腐败政治腐败是社会信任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政府官员滥用权力、贪污受贿时,人们对政府和政府机构的信任会受到严重打击。
政治腐败破坏了社会公正和道德价值观,导致人们对整个社会制度失去信任。
3. 媒体失信媒体的不实报道和失信行为也是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之一。
当媒体传播虚假信息、追求利益而不是真相时,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将受到质疑。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其失信行为不仅破坏了公众对新闻真实性的期待,也对社会信任造成了负面影响。
II. 重建之道针对社会信任危机,我们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重建社会信任,以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
以下是几个应对社会信任危机的重要途径:1. 加强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是重建社会信任的关键。
政府应当加强执法力度,打击腐败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使每个人都能受到公正和平等对待。
只有通过法律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才能重建社会信任。
2. 提升政府透明度政府应当增加对公众的信息公开,加强透明度。
通过公开政务信息,人们可以了解政府决策的过程和理由,从而建立对政府的信任。
同时,政府应当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听取民意,增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3. 增强社会责任感个人与组织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
通过回馈社会、关注他人,人们可以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企业应当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履行企业公民的角色,推动社会信任的重建。
网络媒体时代的虚假消息传播与社会信任危机
网络媒体时代的虚假消息传播与社会信任危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主要渠道。
然而,网络媒体时代也引发了虚假消息的传播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信任危机。
虚假消息的传播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虚假消息传播的危害。
虚假消息不仅会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判断,还会造成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例如,在疫情期间,有大量虚假的治疗方法和防护措施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导致许多人因为错误的信息而受到伤害。
此外,虚假消息还会煽动社会仇恨、引发群体事件或暴力行为,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要解决虚假消息传播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和管理。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媒体平台的监管。
平台应该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和管理,严格查处违规行为。
此外,还应加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对虚假消息的识别能力和责任意识。
另外,培养公众的媒体素养也是防止虚假消息传播的关键。
公众应该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媒体,提高辨别虚假消息的能力。
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向公众普及如何辨别真假消息的方法和技巧。
此外,媒体和网络媒体平台应该加强对真实新闻的报道,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减少虚假消息的传播空间。
此外,建立多元化的媒体生态也是解决虚假消息传播问题的关键之一。
在网络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公信力受到了冲击,单一的媒体报道容易导致信息的片面性和不全面性。
因此,我们需要鼓励多元化的媒体发展,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兴的网络媒体平台。
多元化的媒体生态能够提供更加全面和客观的信息,降低虚假消息传播的风险。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也是解决虚假消息传播问题的必要途径。
虚假消息的传播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国际社会应该加强信息交流和合作,共同应对虚假消息传播的挑战。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可以通过共享经验和技术,建立机制和平台,加强对跨境虚假消息的打击和防范。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危机事件防控及应对
豳圈圜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危机事件防控及应对
文/ 田 田
摘 要 :高等学校是先进 文化的传播阵地 ,同时也是人 口最为密集的公共 场所 ,各类危机 事件时有发 生。新媒体 时 代 信 息 传播 快速 、便 捷 , 交 互性 强 ,加 之 信 息传 播 的 碎 片 化 倾 向使 得 高校 危 机 管 理 难 度 加 强 , 出现 对 新 媒 体 重 视 不 够 、
一
、
2、信 息 传 播 交 互 性 强
新媒体传播最大的优势就是交互性。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人们 可以通 过互联 网的聊天 、微博 的评论与转发 、论坛发帖回帖、微信语聊 等方 式 传播和反馈信息 ,信息接收者 能最大 限度地参 与到信息 的传递过 程中。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危机事件很容易被夸张 、放大甚至扭 曲,给 高校危 机 管 理 带 来 困难 。 3 、传播 内容碎片化 由于微博 、微信等对单条信息的容量控制 ,使得信 息传播呈 现出碎 片化的倾 向,往往无法展示事件全貌 。例如 ,微博对用 户发送信 息的容 量控制为每条不超过 1 4 0字节 ,即 7 O个汉字 。高校危 机事件 往往都 具 有 突 发 性 、复 杂 性 ,通 常 情 况 下 ,7 O个 字 很 难 展 示 事 件 全 貌 。因 此 可 能 就 会 着 意 强 调 甚 至 夸 大 事 件 个 别 特 征 ,忽 视 事 件 发 生 的 背 景 、环 境 。 在互动传播 中,事件个别特征被进一步强化 。 大学生一直受到政府 、媒体和公众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是社会 最为 关注 的群体之一 。这 导致高 校突 发事件 的社 会关 注程 度高 ,传 播扩 散 快 ,且容易向社会波及,一旦引起突发事件 的放大或辐射的连锁反应 ,不 仅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 ,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而在新媒体 时 代 ,由于人人都成为传播者 ,信息的质量无从把关 ,再加之传播速度较快、 内容呈现碎片化等特点,这些都为高校危机事件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的挑战 1 、高校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 ,高校危机管理机制 大都 建立 于 2 0 0 3年非 典危 机后 ,过 于陈 旧,对新媒体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预警。很多高校还没有成立专 门组织 对新媒体进行监测和预 警。因此 ,在危 机 出现苗 头时 ,不 能及时 预警 , 将危机在最短时间内化解。 2、危机管理中的媒 体公关 意识落后 媒 体 公 关 是 处 理 危 机 的 一 种 方 法 ,具 有 科学 的处 理 模 式 ,是 指运 用 信息传播 、沟通协调的方法去应对 和化解危 机 ,帮助组织控制事 态 、解 决矛盾 、处理纠纷 、化解冲突 、引导舆论 、维持关 系、争取支持 、重建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与社会信任危机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与社会信任危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然而,网络舆情的兴起也给社会信任带来了一系列的危机。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与社会信任危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网络舆情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因此变得更加容易。
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可以迅速获取到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
二、网络舆情对社会信任的危机影响1.传播失真: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往往存在失真和夸大的情况。
有时候,虚假的信息会被迅速传播开来,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和困扰。
2.负面影响:网络舆情中常常有一些负面的言论和攻击。
这些言论会让人们对参与讨论的人、机构或事件产生负面印象,从而降低社会对他们的信任度。
3.信息超载: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往往会让人们难以辨别真伪,即便是真实的信息也会被淹没在大量无效信息之中。
三、解决网络舆情与社会信任危机的方法1.加强信息验证: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我们应该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媒体和社交平台需要加强对信息的验证,提供准确和可信的信息给用户。
2.引导积极向上的言论:社交平台应该引导用户发表积极向上的言论,减少负面情绪的传播。
同时,对于恶意攻击和谣言的言论,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制止。
3.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为了维护社会信任,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
政府和企业应该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安全制度,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和泄露。
4.提升网络素养:加强对公众的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公众的信息辨别能力和网络安全意识。
总结: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兴起给社会信任带来了一系列的危机。
通过加强信息验证、引导积极言论、个人信息保护和提升网络素养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社会信任危机。
只有在不断提高社会信任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新闻传播与社会信任危机
新闻传播与社会信任危机在当代社会,新闻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影响和塑造社会大众的观点和价值观。
然而,近年来,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了社会信任危机的现象,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与社会信任危机的关系,并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途径。
一、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及信任危机的出现新闻传播的本质是将信息传递给公众,对社会的稳定和民主进程起到关键作用。
在信息时代,新闻传播扮演着舆论引导和信息发布的重要角色。
然而,近年来,公众对于新闻媒体的信任度明显下降,社会信任危机逐渐凸显。
信任危机的出现与新闻传播业存在的问题有关。
首先,一些媒体存在偏向某一政治势力的现象,报道缺乏客观中立性,从而引发公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
其次,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采用夸大、歪曲事实的报道方式,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道德和职业操守。
这种行为也让公众对媒体失去了信任。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了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以致于公众往往不能分辨真伪,导致了对新闻传播的信任危机加剧。
二、新闻传播引发信任危机的原因分析1.政治因素:新闻媒体存在着政治倾向性报道的问题,这让公众对媒体的客观性产生怀疑。
政府干预和操控新闻媒体的现象也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不信任感。
2.商业利益:商业化的趋势使得一些媒体注重追求利润,而丧失了对道德和真实性的关注。
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或观众,他们可能夸大报道事实或歪曲事实,这必然会破坏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3.信息泛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迅速,但这同样也给了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公众往往难以分辨真假,对新闻的信任度下降。
三、解决新闻传播信任危机的途径1.加强媒体自律:媒体应该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坚持客观中立,真实报道事实。
媒体机构应加强内部监督,严禁假新闻的出现。
2.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公众应该提高对新闻传播的辨识能力,加强对新闻可信度的评估,学会通过多方面渠道获取信息,并能够分辨真假消息。
网络时代下的社会信任问题
网络时代下的社会信任问题在当今数字化、全球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种信息、进行交流和合作,这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机遇。
然而,网络时代也带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社会信任的缺失。
本文将探讨网络时代下的社会信任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网络时代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社会信任难以建立。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借助身份证明和社会关系等方式来建立信任。
然而,在互联网上,人们往往以匿名的身份活动,无法确定对方的真实身份和意图,这种匿名性为虚假信息、网络欺诈等不良行为提供了机会,破坏了人们的社会信任。
其次,网络时代的信息泛滥导致了人们的信息过载和审美疲劳,从而降低了人们对网络内容的信任度。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类型的信息,有真实的、有虚假的,有有价值的、也有毫无意义的。
人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筛选和鉴别信息,这使得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下降。
一些人甚至对网络上的信息持怀疑态度,不轻易相信和接受。
此外,网络时代的隐私泄露问题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对网络的信任。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数据的积累,个人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从网络上被获取和滥用。
许多企业和个人存在未经授权收集和使用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这引发了人们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并对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诚信度产生质疑。
这种担忧和质疑也使得人们在网络上不敢轻易与其他人建立信任关系。
针对这些社会信任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恢复人们的信任和建立网络信任体系。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网络监管和维护网络安全。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打击网络欺诈和虚假信息,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政府应该提供更好的网络安全服务,并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共同维护网络的安全和信任。
其次,互联网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自律和规范管理。
企业应该加强对用户身份的验证,减少匿名账号的存在,增加用户对其他用户的信任度。
浅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
浅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摘要新媒体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新式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同时还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这些技术,都进一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然而当前,在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新媒体环境鱼龙混杂,变幻莫测,这使得处于处于人生初始阶段的大学生,倍感彷徨,压力剧增,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危机问题也已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之一。
本文就将结合新媒体环境的时代大学生心理的主要特征、影响因素等作出分析,并找到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办法,帮助大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新形态。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策略1、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新媒体的出现犹如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首先,新媒体有着广泛的渠道和丰富的资源,在瞬息万变的新媒体社会中,它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类资源:无论是古今中外的知识和见闻,它超越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实践经验。
另外,新媒体的出现在促进大学生思想的进步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更好的跟进时代步伐,迎接机遇和挑战。
然而,又因为新媒体环境中各种价值观和其他亚文化的繁杂,使得大学生在各类信息中迷失自己,无法真正的形成自己稳定的意识形态。
特别是在虚拟的时空里,鱼龙混杂,给大学生提供释放空间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的隐患。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影响的因素新媒体的应用影响着各个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刚入校园的大学生来讲,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但也有了更多需要自己独立面对的事情。
比如,初入校园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大学生几乎每天都生活在校园里面对着同班、同专业、不同院(系)的学生或者老师,需要采取多元化的交流方式。
而有一些大学生面对不同性格的人不知道如何交流,把问题都埋藏在心里,容易让其他同学产生“不合群”的误解。
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自卑、懦弱的心理,而这些在新媒体环境中都可以得到缓解。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信度危机成因与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信度危机成因与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引言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主要途径。
在高校中,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而新媒体作为新时代的传播工具,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新媒体时代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高校思政教育信度危机。
高校思政教育信度危机是指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快速和广泛,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在传递核心价值观念和思想政治理论时出现信度不足、信息混乱等问题。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广泛性,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塑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信度危机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信度和影响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一问题,为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高校思政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已然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研究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信度危机成因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信度危机成因与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分析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探寻新媒体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为高校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信度危机成因与策略也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进一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信度危机的成因与应对策略,对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新媒体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通过新媒体平台,学生可以获取到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与应对
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与应对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爆炸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冲击。
高校应该如何应对新媒体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本文将从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应对措施和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1.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了许多倍。
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在新媒体上一经发布,就能瞬间传遍全球。
这就意味着一些负面的事件或言论很容易被放大,对高校的形象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2.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很多不实的信息很容易被传播。
一些不法分子或者恶意造谣者会通过新媒体发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对高校的声誉产生影响。
3.信息来源难以把控新媒体信息的来源众多,难以把控,这使得一些不良信息或者有害信息很容易渗透到高校校园。
这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高校应对新媒体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应对措施1.建立健全的宣传舆论工作制度高校可以建立健全的宣传舆论工作制度,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控和管理。
建立专门的新媒体宣传部门,负责新媒体信息的发布和管理,及时回应各种舆情事件,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2.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管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规范和管理制度,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管力度,对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及时进行屏蔽和管理。
与此加大对新媒体信息发布人员的监管,提高信息发布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高校可以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主动传播正能量的信息,扩大高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增强高校在新媒体上的话语权。
通过在新媒体上发布高校的优秀成果和形象宣传,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加强对师生的引导和教育高校可以加强对师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师生对新媒体信息的辨别和分析能力,增强他们对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做好新媒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师生健康、理性地使用新媒体。
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会信任危机研究
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会信任危机研究社交媒体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我们通过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平台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我们的生活、观点和经历。
然而,与其说社交媒体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连接方式,不如说它伴随着一场社会信任的危机。
首先,社交媒体给了人们更多不真实的信息。
在过去,媒体的传播渠道相对有限,信息的真实性经过严格审核。
然而,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没有经过任何核实。
虚假新闻、谣言、歪曲事实的报道屡屡出现,误导了大部分用户。
这种信息的泛滥导致了公众对于真实信息的怀疑,破坏了人们对社会的信任。
其次,社交媒体加剧了人们的短期主义思维。
许多用户追求社交媒体上的即时反馈和短期的满足感,而不是关注长期的效益。
这种追求短期满足的心态导致了人们忽略了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质量和可靠性。
第三,社交媒体淡化了真实社交关系。
尽管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有许多“朋友”,但绝大多数的连接都只停留在虚拟空间里。
我们对这些虚拟关系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我们忽视现实世界中真正重要的人际关系。
现实社交关系的流失导致了社会信任的进一步破裂。
在社交媒体时代,要建立和恢复社会信任并非易事。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
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媒体教育的内容,以培养人们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思维。
当人们有能力分辨真假信息时,社会信任将会逐渐恢复。
其次,媒体组织和社交媒体平台应该更加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他们应该建立更加严格的审核机制,限制虚假新闻的传播。
同时,应该鼓励用户举报虚假信息,共同维护一个清朗的社交媒体环境。
此外,为了恢复社会中真实的社交互动,我们需要意识到社交媒体只是一种工具,不能替代真实社交关系。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面对面的交流,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线下的社交活动。
只有通过与人们真实接触,我们才能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最后,政府和公共机构的积极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很复杂。这二十位博主所发的微博数量一
博营销的博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笔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 32 次中
般都会大于 1000(除了少数的一两个),最
者根据本文所得的结论对那些想要增加
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
多的达到一万条,通过计算,得出他们发
粉丝的博主提一些建议:
.
多的关注了 1845 人(新浪微博的关注人
微博要有内容,粉丝才会关注,而且会选
也要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
数一般不能超过 2000 人),平均关注人数
择信息量大的博主,了解自己想要的信
传,尽可能提高在现实生活中的知名度,
为 360 人。在这二十人中关注人数超过
息。李开复的微博数量有一万多条,陈坤
度、自由度更高,传播的信息更加丰富,创
种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大学生主动探索其
动中资源的无谓浪费,经济活动的成本自
建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环境。但也有学者认
所不知的世界,主动接受学术领域的前沿
然也就下降了。社会学家则认为信任是社
布的微博平均数为 4382 条,他们的粉丝
1、微博要时常更新,紧跟社会热点及
数 量 都 在 4000 万 以 上 ,平 均 粉 丝 量 为
时代潮流,保持微博的活跃程度,而且发
5168 万。笔者认为,他们的粉丝量与他们
表的内容要比较新颖有趣,符合大众的口
发布的微博数量还是有关系的,发布的微
味。
博数量越多,粉丝会普遍越多。这是因为
目前社会信任危机比较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人际信任危机、组织信任危机、知识信任危机。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各方联合针对大学生
这一主体进行引导。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如何面对信任危机
大学生如何面对信任危机在物欲横流充斥的当今社会中,物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而在这样的社会当中,我们几乎对所有事情都持有怀疑态度:老人当今跌倒无人敢上前搀扶,事故调查背后似乎总有不能说的秘密,对乳制品不信任甚至催生了洋奶粉代购行业等等。
这一切都表明了当今社会很多人存在信任危机。
当然,信任危机这个问题也存在于大学校园。
为什么信任危机会存在于当今的大学校园?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知道大学生为什么会存在信任危机,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心态浮躁,功利主义思想、从众心理严重。
当代大多数大学生,思维活跃、易接受新思想,但又往往容易从功利主义思想出发,从众心理严重,心态浮躁,缺乏积极态度和应有的自我约束力。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处理事情首先考虑到实用,不安心钻研学业,而是想方设法忙于考取各种证件,为失信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第二,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反思能力。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很简单,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的全面理解和认识。
所以,想问题、做事情,更多的是以“我”为中心,关心自己的得失,考虑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以这样的心态面对现实,往往失信于他人,失信于社会。
第三,大学生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甚至不懂法,不知道不守信带来的严厉法律制裁。
第四,当代大学生,身处大学校园,其身边同学作为其同龄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从饮食起居到思维、思想,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诚信问题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也不容忽视。
大学生还处于青春期阶段,“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看见别人不诚信自己也就不诚信,甚至认为自己诚信会吃亏,对于那些不诚信的同学,他们之间互立“榜样”,互树“楷模”,结果只会导致大学生诚信危机加重。
对于当今大学生的信任危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在这里,我给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媒体行业中的信任危机及恢复方案
媒体行业中的信任危机及恢复方案一、引言在信息时代,媒体作为传递新闻和信息的重要角色,承担着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然而,在过去几年里,媒体行业遭受到了信任危机的严重挑战。
虚假新闻、不经核实的报道和隐私侵犯等问题频频出现,导致公众对媒体产生质疑与怀疑。
本文将探讨媒体行业中存在的信任危机,并提出一些可以采取的恢复方案。
二、信任危机的形成原因1. 商业化导致报道失去客观性:部分媒体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可能会忽视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导致报道倾向性强,损害公众对其真实性的信任。
2. 互联网浸透加剧信息不确定性: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信息传播,这就增加了虚假信息扩散和不可靠消息的风险。
公众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很难辨别真伪,从而对整个媒体行业产生了质疑。
3. 社交媒体和意见导向算法的作用:社交媒体成为了公众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个人化的意见导向算法将更多相关性高但观点偏颇的信息推送给用户,使得用户很难接触到多样的观点和意见,进一步加剧了媒体行业信任危机。
三、恢复方案1. 提高新闻质量与可靠性通过建立更严格的新闻报道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来提高新闻质量与可靠性。
媒体机构应制定明确的编辑方针,确保报道客观、真实,并进行事实核查以防止虚假信息传播。
此外,引入自律机制,依靠同行评审和监督来提供有效反馈是必要的。
2. 加强事实核查与数据分析能力媒体需要增强其对事实核查和数据分析能力,在报道之前对所获取到的信息进行仔细检查与验证。
这可以通过建立专门团队或合作关系来完成。
同时,在报道过程中充分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来提供全面客观的解读,减少主观性的介入。
3. 保护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媒体应加强对公民隐私的尊重与保护,避免未经授权侵犯个人权益。
加强数据保护,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体系成为必要之举。
此外,媒体机构可以通过透明的数据收集和使用政策来向公众展现其取得与使用个人数据的合法性。
4. 加大社会责任宣传力度媒体应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通过具有影响力、有价值的报道来提升公众对媒体的信任感。
新形势下网络传播引发的信任危机
新形势下网络传播引发的信任危机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大数据时代的中国正面临着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社会治理与社会信任体系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为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
由于大众媒体承担着传输信息的媒介,如今的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络上时时刻刻关注新时代的发展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例如微博、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接受并传递信息。
与此同时,在网络不断发达的今天,各种不真实信息也不时出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对我们判断和消化信息有着很强的干扰性,信息的真假不定极易引发信任危机。
笔者将从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建议提出自己的思考。
标签:网络传播;新形势;信任危机2020年对中国和世界各国来说都是极具挑战的一年,在这一年不仅面临时代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涌现,人们还经历着特殊时期的考验。
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借助网络关注社会消息,哪怕有一点风吹草动,信息就早已传遍千万家。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信息提供了传播渠道,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信息曝光度增加,负面、消极和不实的消息经过多层次发酵传播到各个角落。
互联网的隐匿性使得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观点传递信息更加不受限制,且网络上信息的传递多为单向性的——传播者到受传者。
信息来源无法考证,也就无法更好地证实信息的真实性。
无数的或真或假的信息冲击着人们的感官,有些时候,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我们很难判断真伪,一不小心便会掉进“有心人”设计的谣言的陷阱,也就是因此我们对社会的信任被破坏,当接收到信息的第一瞬间不是对信息进行消化,而是绞尽脑汁判断其真伪,互联网的信任危机也就此出现了。
一、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一)“有心人”污染注意力大众的注意力是信息传播最重要的資源。
为了流量变现,博取关注,无良媒体或其他利益相关者会利用意见领袖的身份并借助网络的便捷性和开放性,发布大量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或是可以投大众之所好的不实信息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夸大社会个例,把大众引向错误的方向,从而实现自己的获益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作者:莫雨斯姚崇来源:《新闻世界》2015年第01期【摘要】媒体科技的不断发展使我们暴露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时间越来越多,而新媒体更是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尤其是当下大家分外关注的社会信任问题。
本文在分析当前新媒体环境与社会信任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述,大学生目前社会信任危机比较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人际信任危机、组织信任危机、知识信任危机。
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各方联合针对大学生这一主体进行引导。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信任当今大学生作为“90”后的代表,身处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各种媒体的影响,首当其冲的便是新媒体。
眼下新媒体已嵌入到我们的平常生活之中,在其影响下产生了一个问题即社会信任危机问题。
本文在研究新媒体与社会信任的前提下,将二者相结合提出对策。
一、关于新媒体新媒体是指一种与传统媒体有所区分且倾向于满足各类不同需求的新兴传播方式,数字科技的发展是其建立条件。
它主要包含有电子计算机及光纤电缆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通信卫星及卫星直播电视系统、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数字广播网等能使受众得到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①。
其表现形式有:通过移动通讯工具所传递的各种即时信息、虚拟社区、门户网站、论坛、博客、播客等。
与传统的在范围和时效上具有强稳定性的四大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可谓是区别于之前四种主要媒体形式的“第五媒体”。
广播、电视有专门的节目安排表,报刊发行有时间周期限制,所发布的内容也经过提前设计过,户外媒体存在着地域空间的限制。
而新媒体比传统媒体的开放度、自由度更高,传播的信息更加丰富,创建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环境。
但也有学者认为,所谓新媒体可能不再是一种具体的媒体形式了,实际上已变为一组数字信息,或者说是“一种融合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特点的信息呈现方式。
”②网络平台的推广使得接受信息、接触媒介的机会向网络化转变,社交软件的普及也让存于虚拟之中的网络互动在此过程中得以发展,并成为影响人们社会关系的重要形式。
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能够通过它的独特力量,消解国与国之间、传统媒体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产业、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数字化特征将它与传统媒体区别开来,数字技术使新媒体将隐含在“旧”媒体中的信息以非物质的形式为网络社会提供着智力资源。
“新”与“旧”的相对概念并不意味着“旧”的消亡,真正消亡的是我们用来获取媒体内容的工具。
而新媒体正以这种更新过后的新型工具吸引着对新生事物具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群体,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和互相沟通的主要途径。
新媒体使大学生惯有的与外界交换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革,它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例如,它使获取信息的途径朝着多样化发展,所获取的信息内容涵盖面更广。
在互联网上,使用者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构造一个虚拟的自己来进行表达及与外界交流,使隐私性得到加强,同时避开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使自由表达、发言的权利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又因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其不设门槛的开放性及虚拟性,易使大学生摆脱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做出忘却社会责任的放纵行为,呈现出道德弱化现象。
既然大学生的生活已经被新型的媒体环境所包围,那么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也产生了深刻变化,交互式的自主学习就是表现之一。
大学生可以利用通讯工具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教育资源,学习就有了更强的自主性。
学习信息的使用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被模糊,接受者除了被动地接受,还拥有了与传播者交互的功能,更有甚者还能转变为传播者。
这样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大学生主动探索其所不知的世界,主动接受学术领域的前沿新知识。
随着整个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希望表达个体独特个性追求的愿望日益突出。
个性化使大学生还原为“本我”,并在“本我”的基础上找寻突破点并进行适时发展,强调自己的唯一性,他们那种追求“独树一帜”、“标新立异”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强调自己的表现。
新媒体正好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他们可以利用手机媒体传递文本、音频、视频信息;在博客、微博上,任何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内心的观点,在每一个不同的平台上大学生都能够参与信息的制作和传播。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先前主流官方纸质媒体所拥有的主导优势正在慢慢流失。
网络社交媒介既是虚拟的平台,又真实地存于生活之中,既孕育新信息,还利用这些信息促进人们的交往活动。
新闻信息在新媒体上的传播,通常以简短代替深度,尤以互联网为代表,而这些新闻信息的价值也会由于受众主体特征的不同,体现出矛盾性的反差。
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讨论时不由自主地被引导,产生倾向媒体的思维,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媒介空间的虚拟性让受众无法判断信息的正确性及合理性,就算想要通过正规途径确认信息真伪,也会因为难于操作而无法进行,因此由媒介信任问题进一步引发了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信任问题。
二、社会信任有很多学者都对“信任”进行过界定,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定义能使所有人信服且能准确概括其本质内涵。
卢曼认为信任是用来减少社会交往复杂性的机制,是对产生风险的外部条件的一种内心估价,它使行动者把在社会交往中所面对的许多潜在交往对象简化为可信任和不可信任两种,帮助行动者去决策③。
杨中芳、彭泗清认为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对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的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④。
政治学家指出,宽容是生成民主制度的基础,而这种宽容是信任的伴生物。
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有了信任,便避免了原本在缺乏信任的交易活动中资源的无谓浪费,经济活动的成本自然也就下降了。
社会学家则认为信任是社会关系的胶合剂,有了它,可以在混沌世界中建立秩序,否则社会控制权就可能落入黑帮手中⑤。
同时信任也“是一种权力的节约手段,因为信任的存在缓解了行为者们的担忧、疑虑、警惕和戒备,并从监视他人日常行为细节的高代价的措施中摆脱出来”⑥。
在信任的分类上,学界也有不一样的论断。
帕特森在区分了信任和信心、直接信任和間接信任后,提出了四种信任类型:一是情感信任,即人们之间一对一的因相互了解或认为相互了解而产生的信任关系;二是居间信任,即经由互知的中间人而使两方对对方所产生的信任;三是集体信任,即我们常常对与之有直接接触的人的信任;四是委托信任,由于对在信任交易中作保证人或中间人的个人品质不熟悉,转向以制度为中介来信任或不信任商人、官僚、律师及其他公职人员。
卢曼则指出,信任可分为人际信任和系统信任,人际信任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上⑦。
但一旦情况变得复杂,信任就不得不被扩展,那么信任的基础就由情感变为了表象,系统信任也就产生了。
韦伯将信任区分为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的特殊信任和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的普遍信任⑧,在他看来,二者是互斥的。
社会信任被视为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社会资本则由社会网络、规范以及信任等旨在促进彼此互利合作的因素构成⑨。
有关人们因为利用媒介而对社会信任所产生的影响,早先可以追溯到格伯纳等人的涵化研究。
他们指出,民众的价值观念会受到电视媒体的影响,如果暴力、犯罪是播放的主要内容,观看时间越长,就会越容易产生对世界的恐惧感,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信任的降低。
现代媒体通过对报道中的信息进行“润色”、“加工”,导致人们在社会和公共事务问题上对媒体的依赖性大幅提高,新媒体中的个别单位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赢得广泛的关注度,披露社会、政治、行业领军人物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公众信任度的下降。
三、信任问题的具体表现在新媒体环境下,时间、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原本建立在亲缘和地缘基础上的传统信任方式受到强烈冲击,不同半球的陌生人之间可以建立联系,个体处在一个在广阔平台上,结识各种各样的陌生人,但我们却无法了解联系另一端的人的本质。
我们所说的话可以是毫无根据的,所做出的行为也可以跟现实世界的事实不相符合,坦诚相交不再是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
结交过程中的原则遭到破坏,则引发了信任问题的表现之一:人际信任危机。
人际信任在社会关系和日常交往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当大学生将其所接触到的某一社会现象进行非理性地推广,在普通交往中则不能与人坦诚相待,继而对当代大学生对他人信任的总体程度产生影响。
由于网络提供了一个更方便的平台,电商也迅速发展,大多数大学生都会上网淘其所爱,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也带来了许多消费纠纷。
此外,相较于其他组织而言,大学生对政府的信赖程度并不高。
在划分大学生群体的信任对象时,根据赵文龙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陌生人的信任值为2.10,而政府的信任值只1.93。
以上两点体现了信任问题具体表现的第二个方面:组织信任危机。
在政治领域内官员滥用权力以及腐败丛生的现象,自由逐利的市场经济中的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等一系列社会信任问题都冲击着大学生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
新媒体推动了信息、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每一次刷新都意味着一个新世界的呈现,我们完全被信息所包围,知识信息更新过快,不再像以前那样在一定时间段内能够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大学生处于受教育的状态,一方面正在接受新知识,另一方面这些新知识正在迅速的“过时”,他们开始怀疑所学内容的真实性,此时,知识信任危机便出现了。
知识信任危机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怀疑他们所学知识的价值,他们对自身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进而滋生不安全感并且缺乏信心,知识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感召力黯然消退。
这其中也包括大学生对专家系统的信任危机,如今都戏称专家为“砖家”,可见身在知识体系内的学生是如何看待所谓的专家、教授的。
四、大学生主体与相对独立的外部媒体环境的依存考虑到媒体环境的独立性,解决大学生之间的信任问题,还是要从主体的教育着手。
首先以扬弃的方法创立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以此培养社会信任心态。
思想政治教育要对眼下社会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做出积极的反应,有力地对舆论进行引导,可以借助的媒体工具有:报纸、电视、网络等,以顺应人们民主意识增强的变化,帮助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社会信任心态。
其次,增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从而使其网络辨别能力得到发展,自觉地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自发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抵制媒体由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宣传的错误导向,以批判性的思维思考。
再次,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统一的原则,教育内容可以涵盖各个方面,但教育过程中必须体现社会的主导性价值取向。
另外,党和政府也应该为新媒体制定适合的发展规划,加强对传媒的监管力度,相关机构要把握舆论导向,指导宣传和创作,协调作品的题材规划,积极适应互联网的特点及传播规律,改变以往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变封、堵、压为交流、沟通和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