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
语文《风景谈》课件(共24张PPT)
请通读全文,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指出划分依据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沙漠驼铃)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高原晚归)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延河夕照)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石洞读书) 第五部分:第7、8自然段(桃林小憩) 第六部分:第9、10自然段(黎明剪影)
沙漠驼铃
延安军民生产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第二、三幅写“人的活动”比较具体人形出现还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 也可看到他愉悦的神情,窥见他们的内心的世界来,大自然正是因为充满了崇 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才会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进一步突出文章主旨。
在第4幅画中,作者认为公园里的一对和山洞这
一对儿“颇有点儿味不同”指什么?为什么?
指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 前者平庸,后者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的意义,具有高贵的精 神,反映了延安青年男女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崇高的理想。
分析1、2幅画,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幅画的背景是在延安吗?为什么要放到这里写?
文章第一段并不是延安的“风景”、是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写沙漠的好处是 其一,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谅、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 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力,可见人的伟大。 其二,这样写也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其三,使文章别具一格,在它的基础上,下文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层层铺垫、 环环紧扣的特色。
石洞读书
桃林小憩
学习进步
休闲
高原晚归
延河夕照
劳动
生活
黎明剪影
警戒抗日
文章主要内容概括
本文通过对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 限热爱与向往。
茅盾散文《风景谈》原文阅读
茅盾散文《风景谈》原文阅读茅盾散文《风景谈》原文阅读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茅盾散文《风景谈》原文阅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景谈》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起,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
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片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起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
摘要:
1.《风景谈》的主要内容概述
2.《风景谈》的作者背景
3.《风景谈》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正文:
《风景谈》是我国著名作家茅盾所写的一篇散文,它是一部充满哲理和诗意的作品。
文章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我国的文学发展。
他的这篇《风景谈》是他在1930 年代初期写的,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国内战争不断,民生疾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茅盾通过描绘自然风景,表达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借风景喻人,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风景谈》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茅盾运用了他独特的写作手法,通过描绘具体的自然风景,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
其次,茅盾在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使文章的意境更为深远,也增加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最后,茅盾在文章中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使文章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风景谈》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现代散文的新风,也对后来的
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后来的作家都受到这篇文章的启发,他们在创作中开始关注自然风景和人物心理的描绘,使散文的文学价值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同时,《风景谈》也被广泛地收入到了各种教科书中,成为了学习文学的重要教材。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
(实用版)
目录
《风景谈》主要内容概述
1.《风景谈》的作者及背景
2.文章的主题与目的
3.文章的主要观点与论述
4.文章的价值与影响
正文
《风景谈》是我国著名作家茅盾所写的一篇散文,收录于他的散文集《故事新编》中。
这篇文章写于 1933 年,当时正值国内战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对风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文章的主题与目的在于通过对自然风景的赞美,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反思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文章中,茅盾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将自然风景与人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传达出风景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
文章的主要观点与论述在于强调风景对人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
茅盾认为,风景之美可以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情。
同时,文章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风景,呼吁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珍惜美好的家园。
《风景谈》的价值与影响在于它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醒人们要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文章优美的文字和独特的思想,使得它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读者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更加珍惜的情感,同时也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
的向往。
总之,《风景谈》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散文,通过茅盾的描绘与论述,让我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阅读理解《风景谈》附答案
风景谈(节选)茅盾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树可以称为林,那么这里要说的,正是这样一个桃林。
花时已过,现在绿叶满株,却没有一个桃子。
半盘旧石磨,是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那又是难得的几案。
现成的大小石块作为凳子,而这样的石凳也还是以奢侈品的姿态出现。
这些怪样的家具之所以成为必要,是因为这里有一个茶社。
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
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
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
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
“这就不坏!”你也许要这样说。
可不是,这里是有一般所谓“风景”的一些条件的!然而,未必尽然。
在高原的强烈阳光下,人们喜欢把这一片树荫作为户外的休息地点,因而添上了什么茶社,这是这个“风景区”成立的因缘,但如果把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爿磨石,几尺断碣,还有荞麦和大麻玉米,这些其实到处可遇的东西,看成了此所谓风景区的主要条件,那或者是会贻笑大方的。
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数也数不完,这个值得什么?所以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
(选自《中国最美的散文世界最美的散文经典珍藏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1.选择合适的词填空。
①A.姿势 B.姿态体育老师耐心纠正同学们做操的()。
同学们斗志昂扬,准备以全新的()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②A.强烈 B.剧烈他扭伤了脚,感到一阵阵()疼痛。
()的光束可能引起烧伤。
2.隙: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画。
3.文中描写的茶社里的桌面、几案、凳子分别是、、和。
4.“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数也数不完,这个值得什么?所以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
”这句话运用的表达方式,表明作者的态度是。
5.仔细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想一想这个“风景区”成立的因缘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AB ②BA2.阝十3.半盘旧石磨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现成的大小石块4.疑问认为这里的风景值得留恋5.茶社单纯有那些简陋的物品构不成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了人们乘凉的活动才成了风景区,人是这里最美的风景,人类的精神活动使这里的风景变得生动,给人鼓舞及奋进的力量。
《风景谈》课文
《风景谈》是作家茅盾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六幅画面,表现了大自然的崇高与壮美,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赞美。
全文如下: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那还不能被称为“沙漠”,那不过是“一片沙”。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如果你在飞机上,从高空俯瞰,便会发现这“一片沙”的周围,居然是葱茏的草木。
沙漠为了自己的“扩大”而“拼搏”着,然而却总是走向失败。
这时候你会看到大自然的“报复”了:狂风呼啸着,沙粒在飞舞,沙丘在移动。
这便是“沙”的“进攻”与“反进攻”。
然而,大自然毕竟是伟大的,人类更伟大。
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这片沙上创造了“奇迹”。
你看: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啊!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的“鬟儿”,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情趣。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就像笼着一层薄薄的轻雾。
这时,你会突然觉得,这世界原来是这么恬静,这么美妙!于是你便从心里生出一种“敬慕”之感。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我又想起了另一个地方,这里的山是青的,树木,也多是青的。
两峰之间,往往挟持着一条溪流,溪水清可见底。
在这样的溪边,偶尔可以看见白帆点点,那是捕鱼的小船。
而在小溪的两岸,在绿树丛中,你会听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你会看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这种境界,在我们的生活里,其实也常常见到。
比如你在火车上,或者在汽车上,看着车窗外,掠过一些风景的时候。
或者,你站在某一个地方,极目远眺的时候。
或者,你从高楼上凭栏俯瞰的时候。
高一语文风景谈笔记
高一语文风景谈笔记
一、重点词语解释
1.逸趣横生:非常有趣。
2.映衬: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突出事物的形状、色彩等各方面的特征,
增强艺术效果。
3.崇高:雄伟高大的意思。
4.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5.神韵:文章的韵味。
6.矫揉造作: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7.俗不可耐:庸俗得使人难以忍受的。
8.萍踪:飘忽不定的踪迹。
9.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10.甘霖: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
11.死得其所:形容死的有价值、有意义。
12.钟灵毓秀:美好的山川能够孕育出优秀的人物。
13.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虽然凋残,仍然像傲霜的枝条一样挺拔不屈。
14.粉骨碎身浑不怕: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15.要留清白在人间:希望自己只留清白的形象在人间。
二、问题解答
1.《风景谈》的主题是什么?答:《风景谈》的主题是赞美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革命精
神,表达对解放区的热爱与向往,同时歌颂解放区建设的新成就。
2.《风景谈》的结构特点是什么?答:《风景谈》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头
先概括描述了解放区的清新、明朗、充满生机的特点,然后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具体描述了解放区的风景,最后再次总结赞美了解放区的风景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风景谈》PPT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桐乡县乌镇人,现代著名作家, 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 一。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 (《幻灭》《动摇》《追求》), 始用笔名茅盾。主要作品:长篇: 《蚀》、《子夜》
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残冬》
短篇:《林家铺子》
散文:《白杨礼赞》
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写作动机
• 念这次胜利,将士们提议把这个关口起名为猩猩峡。
《塞上风云》
• 拍摄于1940年,属于实景拍摄,黑白色。蒙族青年迪鲁瓦 非常喜欢金花,但是金花却对汉族青年丁世雄情有独钟, 迪鲁瓦因此很妒忌世雄,不久迪鲁瓦的妹妹罗尔姬娜被王 府征去服役。抗日战争爆发后,潜伏的日本特务控制了王 爷,他化名济克扬假扮喇嘛进行破坏活动,济克扬不断挑 拨迪鲁瓦与世雄的关系,但他的阴谋总被金花的哥哥朗桑 发现,他恼怒之下把朗桑抓了起来。 罗尔姬娜知道了济 克扬的阴谋后告诉了哥哥迪鲁瓦,迪鲁瓦和世雄联手救出 了朗桑,他们联合王府中的保安队击毙了日本特务,然而 在战斗中金花不幸中弹身亡。1940年影片完成,遭当局多 次阻挠,直至1942年,经进步力量的争取和斗争,才得以 映出。《塞上风云》是一部抗日题材影片,并是第一部反 映民族团结的进步电影,上映后深受舆论界和广大观众的 欢迎。
揭示题旨
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而猩猩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 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①形象告诉读者,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 贫瘠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 会完全改观,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 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 ②这样写有一定的“曲笔” 作用,便于发表, 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 风景谈》课件
桃林小憩 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北国晨号 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
请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 “真的风景”?
自然景物 + 崇高的人类活动 = 真的风景
赞美延安军民火热的 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 神境界。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 嘉兴人。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 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发起成立 “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 ”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一、作者简介
茅盾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 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
高原归耕 延河生产队 雨洞共读 桃林小憩
(2)
(3-4) (5-6) (7-8)
北国晨号 (9-10)
画面名称
描述性文字
沙漠驼队
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而且大小叮当 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
高原归耕
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就成了一幅剪影; 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议论性文字
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自然是伟大的, 然而人类更伟大。
——茅盾《茅盾 关于 《风 景 谈 》 的一 封信》
深入探究 探寻余韵·山村兴衰 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画,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
画面
精神内涵
沙漠驼队 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高原归耕
茅盾《风景谈》课件精选全文
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写作动机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 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 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 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 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 妹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 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刚性——坚硬的性质。
黑魆魆(xü)
形容黑暗。
缭绕——(在空中)回环旋转。
全篇共写了六幅画面,
❖ 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归纳段意: 1(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 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2-4(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 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5-8(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 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 贫乏。 9-10(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 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 伟大中最伟大者。
洋洋洒洒: 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写自如。
下笔如有神: 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
氛围: 笼罩着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者情调。
补充词语解释:
妩媚——姿态美好。 掮(qián)——背。 摇曳(yè)——摇荡。
静穆——安静庄严。粗朴——粗犷朴素。掬(jū)——用手捧东西。
惹人怜爱——引起别人疼爱。怜:爱。 称道——赞扬、称赞。
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 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
❖
不重复。 写不同的人,农民、文艺工作 者、青年男女和战士的不同活动——劳动、 生活、学习、休息和战斗,反映了延安军民 火热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
❖这六幅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 织起来的?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摘要:一、文章背景与主题1.《风景谈》的出版时间和作者2.文章的主要内容3.文章围绕的主题思想二、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1.文章分为几个部分2.每个部分的主要观点和论证三、文章中的风景描绘1.自然风光的描绘2.人文景观的描绘3.描绘手法和特点四、文章对风景的认识和理解1.风景与生活的关系2.风景对人的精神影响3.风景的文化价值五、文章的现实意义和启示1.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启示2.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引导3.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指导意义正文:《风景谈》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发表于1935 年。
这篇文章通过对风景的描绘和阐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文章背景与主题、结构与观点、风景描绘、对风景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现实意义和启示等方面展开。
文章围绕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这两个主题进行,通过描绘各地风景名胜,展现了我国自然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文章中,茅盾先生强调风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美丽的风景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身心的放松。
同时,他还指出,风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历史、文化和自然的结晶。
在风景描绘部分,茅盾先生运用生动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各地的自然风光,如黄山、庐山、雁荡山等,以及人文景观,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这些描绘不仅展示了我国风景名胜的美丽,还揭示了风景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在对风景的认识和理解方面,茅盾先生认为,保护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是每个人的责任。
风景不仅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也是人类精神的寄托。
人们应该珍惜和保护风景,让后代也能享受到这些美丽的风光。
此外,茅盾先生还强调了风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指导意义,认为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风景谈》通过对风景的描绘和阐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自然和文化的感悟,强调了保护环境、珍惜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之《风景谈》
茅盾赞美这道“风景”是有原因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被迫离开了上 海,到处辗转奔波,整个抗战期间,他流 徙于香港、桂林、重庆、西安、兰州、乌 鲁木齐(迪化)等地。他亲眼看到了日寇 飞机对大后方的轰炸,人民群众的流离失 所,大后方国统区的重重黑幕。在这个过 程中,他从1938年冬到1940年4月,曾满 怀热情赴新疆任教,但却几乎险遭伪装进 步的新疆军阀盛世才的毒手。
4段:濑( lài):湍急的水。
5段:促膝:促,靠近。 偎( wē)i 依: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自己感到满 足。
6段:内生活:指内心精神世界。
9段: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中 发出的声音。
课文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请给 这些画面分别拟出小标题,同时理出课 文结构。
六幅画面: 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欢歌 石洞共读、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 一是衬托的手法:即以“最单调最平
板”的沙漠作为背景,衬托出由于人的活 动而使这幅画面“完全改观”,从而揭示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二是先抑后扬的手法。 即先说沙漠的广袤、苍茫、寂静,表 现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再说驼队 (即人)在其中的活动使得这幅“风 景”“完全改观”,进而突出“自然是伟 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课文结构
沙漠驼铃(1): 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 人类比自然伟大 。
高原归耕 延河欢歌 (2-4):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 —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石洞共读 桃林小憩(5-8):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 —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北国晨号(9-10):清晨山峰上战士雄姿— —民族精神的化身,伟大中最伟大者。
——欣赏第一幅画面
1、本段有几个句子?分别用 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风景谈》知识梳理
《风景谈》知识梳理一、作者介绍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蚀》《虹》《腐蚀》《子夜》;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宿莽》《委曲》;散文集《白杨礼赞》;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二、创作背景《风景谈》是茅盾于1940年5月由新疆到延安,亲历了五个月不寻常的生活后不久写于重庆的。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
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
同年年底矛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三.散文相关知识1、定义:散文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2、特点:①篇幅短小。
②立意集中深远,“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指材料零碎、大跨度;“神不散”指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③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典型、新颖、真实④形式多样,结构自由洒脱。
⑤表现方法灵活,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
四、字词知识1、字音癞( lài )头颀( qí )长掮( qián )客黑魆魆(xū)干坼( chè ) 锄锹( qiāo) 浅濑( lài ) 札(zhá )记瞥( piē )见偎( wei )依半爿( pán )贻(yí)笑大方2、成语百无聊赖: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贻笑大方:被见识广博或精通此道的内行人所讥笑。
万籁俱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风景谈》课件
号 音、色彩、感受,用比喻和衬托,完成对两个战士的描写。
看着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战士,感受到他们身上"严肃、坚 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崇高精神,"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 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这里的"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 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 迫的精神。
05 朗读感悟,文本研读 第十自然段
尾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尾段的议论在表达上同前面的议论有些不同:先用一个假设,然 后作肯定,还用"真的"去修饰"风景",表示毫无疑义、非常肯定之 意。接着一个感叹句,反复用了两个"伟大"("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战士身上体现出的崇高民族精神,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吗?作者 的赞美之情,充分地得到表达!
驼铃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 特点:单调平板
05 朗读感悟,文本研读
探讨:这沙漠驼铃一画面所蕴含的意义。
沙漠这个大自然是最单调最平板的,加上了人
类驼队的活动,就变成了庄严妩媚的风景。用"完
沙 全改观"去写"改变"之巨大,又用一个反问句强调
改观后的沙漠就是"风景"。这一巨大变化说明了
漠 什么呢?说明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蓝天、白云、黑的山、梯田和庄稼,成就了一幅 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 反映出黄土高原(解放区)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 的淳朴、愉快心情。
05 朗读感悟,文本研读 第二自然段
3、第二幅画面描绘了什么景色。 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
风景谈茅盾【精品-PDF】
风景谈茅盾【精品-PDF】《风景谈》是茅盾于1940年5月由新疆到延安,亲历了五个月不寻常的生活后不久写于重庆的。
这篇散文,表面看似是描写塞上高原的自然风光,然其主旨则在讴歌大自然的主宰——革命根据地的人。
唐代边塞诗描写塞上风物,往往以苍茫、悲凉的基调居多:“云沙泱漭天光闭,河塞阴沉海色凝”(崔湜:《大漠行》);“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岑参:《寄宇文判官》);“一阵风来一阵砂,有人行处没人家”(周朴:《塞上曲》);“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李益:《登长城》)。
即令不乏描写雄奇壮观景象、言辞慷慨的名篇,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武判官归京》等,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终究难以抗拒自然的伟力。
茅盾的《风景谈》写的也是塞上风物,展现的则是崭新的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情。
作品由观看《塞上风云》预告片而引起的回忆联想来贯串全篇,采用电影的艺术手法来构筑画面,辅以电影中“画外音”似的画龙点睛之笔来突现主题。
全文由六幅相互关联的画面组成:第一幅是沙漠驼队。
由影片《塞上风云》引出对一望无际的猩猩峡外的沙漠驼队的回忆。
先用全景式的描写:在茫茫苍苍、寂静无声、纯然一色的沙漠地平线上,出现第一个黑点,慢慢地由许多点连成线,由远至近,由静到动,由无声到有声,渐闻柔声的驼铃丁当;然后推至近景,突现那整齐伟岸“昂首高步的骆驼”,以及领队驼的“猩红大旗”。
整个画面辽阔、粗犷。
并由此顺笔点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可见,作家谈“风景”、描绘自然景象,主旨在于抒写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受,把镜头的焦点移到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黄土高原”上生活和斗争着的人。
紧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两幅在同一背景下显现不同色彩的画面。
一幅是描写边区普通劳动者生活片断的“田园剪影”:月明之夜、蓝蓝的天、黑魆魆的山,几位晚归的种地人,用愉快的旋律唱着粗犷朴素的“信天游”。
人影由隐而显,渐远渐没,歌声缭绕不散。
与之交相辉映的是另一个时间下的另一个生产晚归的画面,气氛更显得欢快、热烈:夹杂着“七八种方音”的“兴奋的谈话”、“爽朗的笑声”,唱着同一音调的雄壮的歌曲。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
【最新版】
目录
《风景谈》主要内容
1.《风景谈》的作者及背景
2.《风景谈》的主题及特点
3.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4.文章的价值观及启示
正文
《风景谈》是我国著名作家郁达夫所写的一篇游记。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一次旅行中,对所见到的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郁达夫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自然风景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文章的主题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同时也对人类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文章的特点是描绘细腻,情感真挚,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文章的结构清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描绘了旅行的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
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对人类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第三部分,作者再次回到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文章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对大自然的尊重和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要深刻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
第1页共1页。
风景谈课文原文
风景谈课文原文风景,是一幅画卷,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美礼物。
它可以是高山巍峨,云雾缭绕;可以是江河湖海,波光粼粼;可以是田野牧场,金黄一片。
无论是哪一种风景,都有其独特之美,让人心生向往。
课文原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风景。
他说:“山,青山,绿树环绕着郭外的田野,一片绿色,绿得发亮。
”这句话中的“山”、“青山”和“绿树”等词语,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而郭外的田野则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人心情愉悦。
接着,作者又描绘了天空中的云彩。
他说:“天上飘着一朵朵白云,云朵像一朵朵棉花糖,又像一朵朵小白花。
”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云朵的轻盈和柔软,仿佛可以伸手触摸到它们的质地。
云朵的存在使整个风景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一种宁静和惬意的感觉。
课文原文中还提到了河流的美丽。
作者说:“河水清清的,有时泛起一丝丝波纹,像一条条白色的细丝在水面上飘动。
”这样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了河水的清澈和纯净,同时也让人联想到了细丝般的轻柔感觉。
河水的流动给整个风景增添了动感和活力,让人心旷神怡。
除了自然景观,作者还提到了人文景观。
他说:“人们在田野里劳动着,有的在锄草,有的在拔葱。
”这样的描写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真实,让人感受到了农田的勤劳和丰收的喜悦。
人们的劳动为整个风景增添了一份温暖和生机。
总的来说,课文原文通过对风景的描写,给人一种宁静、美丽和舒适的感觉。
它让人忘却烦忧,陶冶情操,使人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滋养。
风景,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灵魂的寄托。
让我们珍惜眼前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让心灵得到宁静和满足。
1.2《风景谈》课件(共31张PPT)
课文解读
“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 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
“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 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 朝霞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 敢,具有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课 文正是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整体感知
生字词
妩媚 颀(qí)长 摇曳(yè)
黑魆魆(xū)
缭绕 静穆
偎(wēi)依 温雅
• 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
• 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
非常无聊。
•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 贻(yí)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 万籁俱静:意思是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
“延河夕照”中用“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 作“物”与“人”的对比,表现了人的“高贵精神”。
“石洞雨景”中写公园中的一对和石洞中的一对,是“人”与 “人”的对照,突出后者是“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也是“场 面”与“场面”的对比,两个不同场面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社会风貌。
“北国晨号”中用“晨风中吹着喇叭的红绸子”、 “战士枪 尖的刺刀闪着寒光”、“粉红的霞色”等来烘托民族精神化身的两 个战士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英雄战士由衷敬仰之情,所以既是 “物”烘托“人”,同时也是“景”烘托“情”。
整体感知
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 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 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 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在延安, 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 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到重庆,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了 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风景谈
[学习指要]
1、《风景谈》即谈风景,文中画面落笔于绘景,处处写景,却又处处着眼于写人;从题目着手,从整体上理解“风景”的真正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领会作家茅盾先生的理性思考。
2、理解课文中关键性语句及其作用。
文章关键性语句分布在有关画面之后,在结构上起贯通组合作用,在主旨表达上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写作意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文练习]
1、《风景谈》的作者是,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
课文反映了时期地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精神风貌。
2、下列词语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颀长姗姗黑魆魆清冽眉棱干坼
A. xīn chāng shān shān hēi xūxūqīn lièméi ling gàn chì
B. qí cháng sān sān hēi xú xúqīn lìméi ling gān chì
C. qí cháng shān shān hēi xūxūqīng lièméi léng gān chè
D. xīn chāng sān sān hēi xú xúqīng lìméi léng gàn chè
3、选出下列各句中不是比喻的一项()
A.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
B.那些高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
C.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
D.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
4、下面是课文中的一个长句,请完成后面的题目。
○1在高原的强烈阳光下,○2人们喜欢把这一□树阴作为户外的休息地,○3因而添上了什么茶社,○4这是这个“风景区”成立的因缘,○5但如果把那二三十□桃树,○6半□磨石,○7几□断碣,○8还有荞麦和大麻玉米,○9这些其实到处可遇的东西,○10看成了此所谓风景区的主要条件,○11那或者是会贻笑大方的。
(1)这个复句的第一层次应当划分在序号处,是关系。
(2)填入□内的量词,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 方、枝、块、截
B 摊、株、只、块
C 片、棵、盘、尺
D 处、株、截、根
(3)“贻笑大方”在文中的意思是,语出《庄子·》
5、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2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在那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的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
○3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和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甲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乙了你耳管,
——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
○4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
..,难道这不是“风景”吗?
(1)这是茅盾笔下的第一幅风景,可以命名为“”;这幅画面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请选原文中的形容词来回答:、。
(2)上文第○2句,分别从、、、四个角度,描写了沙漠的特点。
(3)填入第○3句中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甲(A 映入 B 步入 C 耀入 D 跳入)
乙(A 充满 B 灌满 C 弥漫 D 布满)
这一句运用修辞手法,从和两个角度写景。
(4)与第○4句中“改观”的“观”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坐井观.天
B 洋洋大观.C叹为观.止 D 走马观.花
(5)原文中还有一个句子,“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应该插在第
句之前,作者为什么要在“风景”上加引号?
(6)从下列四句中,选出最适宜作本段文字结尾的一项()
A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
B 伟大的是自然,但人类更伟大。
C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D 自然是伟大的,但人类也伟大。
[联系拓展]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万千绿叶
○1眼前把我深深吸引的,不是一幅撼人魂魄的画面,那是活生生的一片丛林。
绿叶蔽天,层层密密望不到尽头,还有那日夜吼叫古往今来从不停息的风声。
叶,枝起伏掀动。
面对一方恒久不变的荒原,背负秃岭找不到半点生机。
贫瘠的土地是你安身立命的所在。
○2寂寞空旷是你生长的经历,言语无声孕育出你智慧的秉性。
没有抚慰,不求赞叹。
拓展是你(甲)的梦想,茂密是你(乙)的奋斗。
寒风、冰雹、天火、雷电,全不顾,主意下定,不离开这钟爱的土地。
这.是命的求索,活的依据。
○3a 狼嚎叫,獾啃嚼,声声紧催你更增志气。
b 斧砍伐,锯拉割,逼你快快膨胀起所有年轮。
c 乱石飞砂扫荡不了你万千绿叶,。
d 凶残手段,卑劣算计,都没有使你起过绝望的念头。
e 活下去,看究竟谁站得最久。
○4历史艰辛苦难,延续下这(A 绵延万里 B 生生不息 C 一望无际 D 令人神往)的绿海碧波。
硬着心肠,收起已经破灭的幻想,紧抱心痛欲裂的
酬报,用你.不屈的性格,渲染出一幅令人深思不已的风景
..。
1、在第○1段的划线处补上一个短语,使它与后面的分句一起成为一个整句。
叶,枝起伏掀动。
2、给第○2段甲、乙两处,填上一个恰当的词,并说说你的理由。
甲()
乙()
3、第○2段结尾划线的句子中,“这”指代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说“这是命的求索,活的依据”?
4、第○3段中c句是一组对偶句,请在横线上把它补写完整。
5、在第○4段空格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应填();后面加点的“你”,具体指;划浪线的“不屈的性格”与第○3段中句相照应。
6、原文中有一句话,“无从知道,可有人曾在这里停步,投下注视的目光。
”这句话应当放在第段之前。
7、文章结尾“风景”一词的内涵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回答不要超过50个字。
□□□□□□□□□□□□□□□□□□□□□□□□□□□□□□□□□□□□□□□□□□□□□□□□□□□□□□□□□□□□□□□□□□□□□□□□□□□
[研究性话题]
《风景谈》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茅盾散文速写集》,应该是一篇散文;但是从标题看,“谈论风景”,又应该是一篇议论文。
那么,你认为这篇课文更像散文还是议论文,为什么?请以《论〈风景谈〉的体裁》为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
《风景谈》参考答案:
[课文练习]
1、茅盾;子夜;抗战;解放区;
2、C;
3、D;
4、(1)○5;转折;(2)C;(3)让有见识的人笑话;秋水;
5、(1)沙漠驼铃;庄严;妩媚;
(2)没有边际、光亮单纯、缺乏色彩、寂静没有声响;单调平板;
(3)耀入;充满;排比;视觉;听觉;
(4)B;
(5)○3表示特殊含义,表明以上是静态的缺乏生机的自然风景;
(6)C;
[联系拓展]
1、卷滚翻腾;
2、甲不厌;突出对梦想追求的执着;乙固执;突出奋斗的艰辛与顽强;
3、全不顾,主意不定,不离开这钟爱的土地。
在绿叶的生命中,始终追求的就是“拓展”、
“茂密”。
4、烟瘴爬虫弯折不下你挺拔的躯干;
5、B;丛林;d、e
6、○2
7、自然风景中孕育着对生命的执着的追求,这不仅是自然的风景,更是对人生的思考,
对生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