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三、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市优(辽宁)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优质教案_9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优质教案_9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详案教学目标:1、理解字词,品味语言,体会古诗意境。

2、结合古诗意境和作者背景,领悟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3、学以致用,能够使用学到的古诗鉴赏的方法自己鉴赏古诗词。

教学重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和意境。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鉴赏古诗的方法自己鉴赏古诗词。

课前预习导学案1、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使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创作背景: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所以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3、请同学们欣赏《峨眉山月歌》歌唱版,并想一想如果要你来唱,你会怎么演唱呢?4、请同学们找出诗中地名与现代地名的对应关系,并给这首诗制作一张出行路线图。

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5、请同学们观看班群里发的视频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动画版讲解赏析,并提出你的疑惑。

6、如果你是中考卷的命题人,你会给这首诗出两个怎样的题目呢?7、请你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诗,并说一说喜欢它的理由。

8、方法导引:如何把握古诗内容,探究情感主旨?(1)看标题,明主旨(2)知作者,明主题(3)看提示,定基调(4)品语句,悟感情(5)解意象,知感情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师:诗人李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我最喜欢的是余光中对他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2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2

以月寄情——《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流利地朗读、背诵诗文。

2.正确理解诗意。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课外古诗《峨眉山月歌》。

学习这首诗前,我们先一起来说说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哪些?(1、了解古诗背景2、理解诗意3、体会诗人情感)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定的目标来展开学习。

二、初读诗歌1、听示范朗读,划分节奏峨眉 | 山月 | 半轮秋,影入 | 平羌 | 江水流。

夜发 | 清溪 | 向三峡,思君 | 不见 | 下渝州。

2、自由读、全班齐读3、此时此刻,假设你是是船夫,你来给大家说说诗中所提到的客人李白的行程。

引导学生发现5个地名,来勾勒出李白出行的线路图。

千里蜀江行旅图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夜)、出发的地点(清溪)、作者的去向(三峡)。

4、这么长的路途,为何行船如此之快?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从小抱有“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宏大抱负,当时二十多岁,正值青年,他满腔壮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四、整体感知面对未来,年轻的李白充满憧憬和期待,背井离乡,回过头看到生他养他的家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呢?(学生可能会两句诗都点出来,引导学生这是两幅景色,来一一解说。

)①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我们来一起看这轮月所处的位置峨眉山,点明了地点,即映入诗人眼里,看到的不是别处的月亮,而是峨眉山上的月亮,也就是家乡的月亮。

月的形态是“半轮”,我们用一个字去形容这月——“残月”李白呈现给我们的“以秋宵之残月,映青峭之峨眉”——《诗境浅说》读到这“半轮残月”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悲悲从而来?李白,此时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告别故乡,辞别亲友,独自一人在外,将要开始度过自己孤独、漫长的羁旅岁月。

因此,他内心充满了离愁别绪,这种离愁别绪在刚启程时,看到故乡这半轮月,一种怅惘、悲伤有了载体。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1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1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2、赏析诗中描绘的夜景和五个地名连用的作用3、背诵整首诗【教学重难点】从景色和情感方面赏析本诗,背诵整首诗一、导入语同学们,我国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非常优秀的诗词歌赋,这些诗词都包含着诗人最真挚的情感。

有诗人忧国忧民想要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有诗人寄情山水享受田园生活的怡然自乐;有诗人厌倦官场选择隐居的乐观豁达;当然也有诗人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辛酸与无奈。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又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李白,走进峨眉山月歌。

(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二、了解作者教师提问:同学们,说到诗人李白你们有哪些了解呢?同学自由发言教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世人誉为“诗仙”的李白,请同学读一下。

(用多媒体展示)三、初步感知1、播放古诗音频2、学生自由读3、每列选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请其他学生点评。

教师带领其他学生掌声鼓励朗读的同学。

四、思考探究问题1、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可从景色和情感等方面回答)学生自由作答,教师点评,明确答案。

并用多媒体展示诗文主旨。

2、你认为这首诗有哪些特色?学生自由作答,教师点评,强调本诗中五个地名连用突出行船之快,走的越远越思念友人的情感。

用多媒体展示本诗的语言特色。

3、教师:这首诗中运用了景物描写,也有诗人的情感表达,那同学们能不能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首诗所展现出的场景呢?我们可以小组讨论,把你们心中的峨眉山月歌记录下来。

讨论后,请四名同学读出描绘的场景,其他同学点评。

五、课堂活动同学们把这首诗描绘的十分生动,那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小活动,有哪位同学愿意把刚刚描绘的场景给大家在黑板上画出来呢?咱们叫两名同学,一人占一半黑板,来展现一下。

两名学生上台画画,请两名同学讲解各自的画,并由全班学生给出分数。

教师带领学生掌声鼓励上台的两名同学。

六、课堂小结这两位同学准确的给大家展示了诗中的画面,那我们能不能看着黑板上的图片,一起尝试着背诵这首诗呢?(全班一起背诵)七、作业在小活动的时候有很多同学举手,我相信你们也画的很好,那我们就布置一个手抄报的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行诗配画下节课给同学们展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三、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市优(辽宁)-素材 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三、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市优(辽宁)-素材 PPT课件

继续努力
再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诗人简介
李白(701年— 762年) ,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 是唐代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被 后人誉为“诗 仙”。其人爽朗 大方,爱饮酒作 诗,喜交友。有 《李太白集》传 世。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 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 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 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 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 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 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第一次离开蜀地 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 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 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 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 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 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 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 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峨眉山月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峨眉山月歌》。

2. 理解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及其含义。

3. 掌握诗歌中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 利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诗歌艺术的热爱。

2. 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和友人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的朗读与理解1. 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的体会。

2. 诗歌中生字、生词的掌握。

(二)诗歌意境的体验1. 通过情景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利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情感的表达1. 在朗诵中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2. 理解诗歌中月亮作为意象的深层含义。

(二)诗歌时空变化的表现1. 理解诗歌中地名的连用及其构建的旅行图景。

2. 体会诗歌中时空变化的自由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展示峨眉山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2)提问学生对峨眉山的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或对自然景观的感受。

(3)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风格,让学生对诗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诗歌背景介绍(1)通过讲述李白创作《峨眉山月歌》时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环境。

(2)解释诗中提到的地名,如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等,让学生对诗歌的地理背景有所了解。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名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寄托。

3. 诗歌朗读,感受音韵美(1)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教师及时纠正发音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朗读。

(3)分组练习,每组学生轮流朗读,其他组员给予评价和建议,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能力。

(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与感受我们要一起朗读《峨眉山月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6.增强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创作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及文化自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以《峨眉山月歌》为载体,尝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1.导入新课环节:我在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月亮的美景?”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迅速进入课堂氛围。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导入方法,如图片、视频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诗词背景理解:学生对古诗词背景知识的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诗词的理解。
突破方法:教师提供相关背景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紧密围绕《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诗词朗读技巧、理解意境、学习创作技巧以及了解文化背景。通过明确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确保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理解透彻。
(3)创作技巧学习:学习并运用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举例: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出诗人在夜间行船的情景。
(4)文化背景了解:了解李白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举例:介绍李白生平,以及他为何能创作出如此优美动人的诗篇。
2.教学难点
(1)诗词韵律感知:对于七年级学生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解古诗词的韵律结构有一定难度。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6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6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积累诗人写月抒怀的诗句,品味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3.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积累诗人写月抒怀的诗句,品味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的“明月”情怀二、自主诵读,理解诗意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初读,读准字音;2.再度,读出节奏;3.解诗题,明诗意;(1)诗题“峨眉山月歌”中的“歌”是什么意思?(2)把这首诗翻译成通俗的现代文。

三、重点突破,体悟诗情1.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2.“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中,“君”指谁?峨眉山月(故乡)3.体悟诗情,诵出情感。

四、拓展迁移,培养能力(一)《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小组合作探究: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诵出情感。

(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小组合作探究:赏析“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4.诵出情感。

五、共吟明月诗推荐四位同学领诵,开展共吟明月诗活动。

六、小结从诗意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对这三首古诗进行赏析。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4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4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峨眉山月歌》是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是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干里蜀江行旅图。

这首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自然天成,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依恋家乡,思念亲友”的柔婉,是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对于诗歌的鉴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必须从方法上予以指导。

这节课将从诵读——思境——品情的角度教学生赏析诗歌。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把握读音、节奏、语气和语调,揣摩诗歌意境,体味作者情感。

2.指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揣摩诗歌的意境,挖掘“月亮”意象,体味诗人情感。

3.体会诗人留恋故乡、思念亲友的情感以及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揣摩诗歌的意境,挖掘“月亮”意象,体味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挖掘“月亮”意象,体味诗人留恋故乡、思念亲友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教学PPT,制作“月文化”微课,配置朗诵音乐,学生搜集李白的资料,准备这首诗的诗配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李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诗人,谁来把他介绍一下?(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完善)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平生最爱的两样东西,一是酒,二是月亮。

在他留下的1050首诗歌中,有近四百首写月亮的诗,可以说,月亮是李白的诗魂。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最早的一首写月亮的诗——《峨眉山月歌》,这是李白26岁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出外远游时所作。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李白的基本资料引出话题,由李白的诗魂引入《峨眉山月歌》,导入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会背诵。

一、揭示课题1、导入:(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老师:同学们,“月”历来为文人骚客所钟爱。

历史上以写“月”而传诵久远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作是以“月”为主题的呢?,谁能背诵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月古诗。

《峨眉山月歌》。

(板书课题)2、解题。

(1)简介峨眉山。

(2)简介作者:李白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

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2.自读课文。

A 拼读字音:峨、羌、君、渝B 指名朗读,点评C 默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点评:在初读时,教师安排大量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对文本有大致的了解,为学习下文做好必要的铺垫。

三、再读展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同学参与交流、评价。

点评: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阅读,真正作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三、精读赏析。

1、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疏通诗句。

(主要解决疑难之处)(2)交流感受:通过朗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看图理解)影:诗句中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的意思。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2、赏析后两句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句意: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1)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学生闭眼,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14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14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巩固学习古诗方法步骤,初步学习赏析诗歌。

3.能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初步感受意象在古诗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复习学法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来说说你都学过哪些古诗?(指名说古诗)2、那谁能来背诵你喜欢的古诗?为什么喜欢这首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喜欢的理由,根据回答随机板书)3、那我们是怎么学习这些古诗的呢?(指名回答)4、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古诗;喜欢诗歌的理由即为赏析诗歌的切入点,渗透赏析的方法;巩固诗歌学习的方法步骤,授之以渔。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一)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理解“歌”即歌咏之意。

回顾《咏柳》之“咏”,《石灰吟》之“吟”。

2、谁能给我们介绍下李白(指名介绍李白)3、课件展示,指名读。

(设计意图:解释诗题,建立知识联系;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为下一步理解诗意和感悟诗情做铺垫。

)(二)诵读诗歌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

3、指名读诗,同桌对读,互相纠正。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设计意图:同桌合作,强化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三)理解诗意1、学生根据注释分组合作学习,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2)半轮:半边,半个。

(3)秋:为了押韵倒置,也点明时令。

(4)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5)发:出发。

(6)清溪:指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5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5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试着用华调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3.找出诗歌描绘的意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4.理解诗歌的意思,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吟诵、背诵诗歌。

难点:找意象,描绘画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

今天,我们就来听诗仙李白吟一首:《峨眉山月歌》。

(板书课题)二、听读正音:峨羌渝三.华调吟诵:1.确定类型:七言平起绝句。

2.明确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点拨:节奏2442,平长仄短韵长,节奏分明,)3.学生练习。

4.全班一起吟诵。

5.分角色(男、女PK)吟诵。

四、理解诗意。

(点拨:结合作者的经历、身世及写作背景中寻找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关键信息,充分利用课本给出的注释信息等)1.走近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旱发白帝城》等多首。

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

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2.了解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秋天。

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地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3.结合注释理解。

①学生结合注解,自行理解诗歌含义。

(个别提问,师解答)②当众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③分享自己对诗歌含义的理解。

预设:半轮:(看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影入平羌江水流”“影”在金文中,上面是个太阳,下面是一个高大的平台,本意就是太阳在亭台上投下的影子。

明确:意象:月亮,月影,江水意境:烟云笼罩着峨眉山后,半轮明月缓缓升起。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月亮冲出云雾撒下了皎洁的光辉。

2、过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在月色的怀抱中,李白会想到什么?生 1:家乡(这片我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故土,以后我想见却见不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啊!)生2:亲友(父母双亲还有从小到大的玩伴,以后我想见却见不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们啊!)生3:月亮(这峨眉山月,是我故乡的月亮啊!以后我想见却见不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啊!)师小结:一个“思”牵出了多少惆怅,“思”却“不见”这让人何等迷惘。

李白用一个“思君不见”,告诉了我们他在思念着家乡的人和家乡的景。

师:李白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生:夜发向三峡师:他那么急切,甚至都不愿意等到天亮再走,为何非要连夜出发?补充李白资料(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苦读诗书二十多年,却一直等到二十五岁时才有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远方去实现他的梦想。

)今晚,他终于出发了,师总结:青春的豪情与梦想、对外面世界的期待,对友人和家乡的留恋和不舍。

(三)课堂总结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汀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三、写作特色1.结构巧妙月亮为切入点→首先展现了月光下峨眉山壮美的轮廓,接着又用月夜营造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江风晚景。

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处地名联系在一起,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四、作业设计另见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青春的豪情和缱绻的乡情。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4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4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峨眉山月歌》是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是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干里蜀江行旅图。

这首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自然天成,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依恋家乡,思念亲友”的柔婉,是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对于诗歌的鉴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必须从方法上予以指导。

这节课将从诵读——思境——品情的角度教学生赏析诗歌。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把握读音、节奏、语气和语调,揣摩诗歌意境,体味作者情感。

2.指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揣摩诗歌的意境,挖掘“月亮”意象,体味诗人情感。

3.体会诗人留恋故乡、思念亲友的情感以及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揣摩诗歌的意境,挖掘“月亮”意象,体味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挖掘“月亮”意象,体味诗人留恋故乡、思念亲友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教学PPT,制作“月文化”微课,配置朗诵音乐,学生搜集李白的资料,准备这首诗的诗配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李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诗人,谁来把他介绍一下?(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完善)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平生最爱的两样东西,一是酒,二是月亮。

在他留下的1050首诗歌中,有近四百首写月亮的诗,可以说,月亮是李白的诗魂。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最早的一首写月亮的诗——《峨眉山月歌》,这是李白26岁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出外远游时所作。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李白的基本资料引出话题,由李白的诗魂引入《峨眉山月歌》,导入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教学重点: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去理解诗歌的意境,进而感受诗人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在朗诵中表达诗人丰富的内心感受。

二、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峨眉山月歌》是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三单元的一篇课外诗歌阅读篇目,重在学生的自学。

因而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该通过设计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一步步带领学生走进诗歌,让学生获得学习古诗歌的基本方法。

而古诗词的学习应该重在朗读,以朗读带动品析,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建筑美、意境美、情感美,在朗读中带着问题去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

四、教学过程课前激趣:猜一猜一位诗人——贺知章曾惊叹他像一个“谪仙人”;道教领袖人物司马承祯评价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有那么一位诗人,他给自己的写照是“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

余光中评价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我想,大家已经猜到了他是谁,一起说——李白。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

李白二十五岁时,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

《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今天我们就从一首诗开始,和诗人一起踏上一段奇特的旅程。

学而先思:在旅行前,你会带着哪些疑问出发?预设:李白会去哪里漫游?他在旅途上会欣赏到什么样的美景?他第一次出行远游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出发——(一)初读诗歌,读出韵律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一位学生展示成果字音:羌渝停顿: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韵脚:秋流州点评:赞你,发音很准,停顿也很恰当,韵足也读出了韵之美,说明你学习古诗词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

2、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感受音韵之美。

过渡:正确的发音和停顿只是我们学习诗歌的第一步,还需要了解诗歌的大意。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6)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6)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意图本课意在探究先学后教的理念,通过让学生自己设置预习问题,激发学生的自学意识,通过自主思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外古诗词,意境清幽,语言简洁,朗朗上口,内容较简单,旨在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比较欠缺,对内容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表面。

因此,教师应先交给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角度,通过课前和课中的学习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歌。

四.教学目标1.课前布置预习,掌握诗歌大意。

2.课前讲授诗歌学习方法,结合“炼字”学习,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重点)3.课前提出问题,归纳学生的问题,调整课堂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主旨,并悟出自己的见解。

(难点)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你对李白知多少设置小游戏,两两PK,寓教于乐,检测学生对诗人李白的了解。

(二)反复诵读,感知大意a.教师示范朗读b.学生自由诵读一遍,相互听读一遍c.男生读,女生听d.女生读,男生听e.全班齐读 4.重点字词听写。

羌渝州(课前白板指导书写)(三)猜读1.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对这首诗歌的大致理解。

2.播放小视频,辅助并加深学生理解。

(四)研读1,教师课下结合课前的预习提问,整理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

(1)找出地名,并说说地名的妙处?(翟旭彤)(2)找出暗示时间的字词?(寇可心)(3)“秋”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寇可怡)(4)由“半轮”联想到了什么?(王文韬)(5)“影”一字可否换成“隐”?(李安妮)(6)“君”指的的是谁?(臧鑫彤)2.调整教学重难点。

(1)找出地名,并说说地名的妙处?(翟旭彤)作者借月光把五处地名巧妙的联系在一起,也可以体现作者借月光寄托了隔空万里的思念。

(2)“秋”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寇可怡)“秋”字出现在句末,首先是为了押韵,其次是修饰了月光,营造出了一种清辉扬明月的一种清幽意境。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3)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3)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明确写法。

2.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3.填词和诗,诵唱经典,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教学重点:读诗歌,解诗意,悟诗情,明写法。

教学难点:填词和诗,诵唱经典。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想必大家已猜到我是谁。

不错,我是李白,穿越千年,幸会诸位。

我爱诗,更爱月。

开元十三年,我二十四岁,离开巴蜀,初游山河,便留下(PPT)“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诗句。

今天,我要重回那一年,与诸位走进另一首与月有关的诗作《峨眉山月歌》。

(2’)(板书)二、初读知意我们初读知意(PPT),自由朗读这首诗。

(PPT)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

2人哪个组愿意读一读这首诗。

1组(5’)三、再读品情我们一起再读品情(PPT),请大家小组读诗并讨论如下问题。

(PPT)思考:1.赏景:你能描绘出我所见的美景吗?你可知我是如何描绘的?板书:3 月 1 峨眉(静)影平羌(动)2.品情:你能体会出我的心情吗?4夜行 1(别)思2君 3(情)(8’)听了你们富有创意的回答,我又成诗一首,诠释当年我写这首诗时的心声。

含情望月照峨眉,低头见影随平羌。

夜不能寐夜行去,思不见君思未央。

(2’)四、三读入境再读品情后,相信你们对这首诗又有了进一步了解,我们三读入境。

(PPT)还是让我李白先来读一读,如何?(PPT)接着请男、女生分别齐读诗歌。

(3’)五、填词和诗你们入境的朗读虽然打动了我,但我更希望听到你们用最擅长的方式演绎这首诗。

请各位以组为单位,用你们共同喜欢的歌曲《往后余生》的旋律,填词和诗,(PPT)呈现出对这首诗作的理解。

(小组活动,每组推荐,采访点评,拍照上传。

)(10’:写6’评4’)六、经典唱诵现在,请诸位与我一同再回唐朝,把你们对诗作的理解,唱诵给大家听。

(12’)七、课堂小结听了你们对诗作的唱诵,相信你们已读透了我写诗时的心声。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许多古诗中都会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

老师这里有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在这幅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李白、月亮、床······)师:看到这些景物,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一首学习过的唐诗呢(《静夜思》)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集体背诵)师: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思)为什么呢(“思”字点明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思念故乡)他是借什么来表达的这种感情呢(月亮)师: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李白的与月亮有关的诗。

(板书:峨眉山月歌)二、初读古诗,初步感悟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大家齐读诗的题目。

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重点抓住“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要看准字音,字型,读通诗句。

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呢(看课下的注释,问老师,问同桌……),读三遍到五遍。

老师巡视,纠正要求认识的字词。

检查朗读,点人读。

(注意纠正,评价)认识生字,字音,写法师:大家读得都非常好,老师也想读一读。

(范读)师: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

(男生女生比较读)师:我们分小组再读一读,看哪一组的声音最整齐。

2.再读课文,读懂诗句。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40张PPT)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40张PPT)

八、教学反思
教学古诗应让学生自己在诵读中体会,稍加点拨就可以了 ,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也许一个问题, 一张图片,学生就能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要让学生拥 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教学中,首先以含有“月”的诗句导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 ,感知诗词大意,掌握诗词节奏,理解诗词内容,揣摩诗词意 境,直至悟情悟理其次,通过重点词句品析,探究诗词内涵, 理解诗词意象,领悟诗词意蕴,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 感体验,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身情感”的双重目 的,从而保证本课的教学重点;
2.写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 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 之月。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题释 出示古诗名 “歌”——歌咏,题目是“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板块五、课堂总结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 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 秋天,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巧妙。月只“半轮”,使人联 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 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表达了对 故乡的眷恋,对友人的思念。 ……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 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峨眉山月 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 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 指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是七年级一篇课后古诗,篇幅短小,易懂,一课时完成。

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诵读,并在反复读中体会诗的情感。

所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重音、情感。

这堂课设计了很多读得环节,范读、自由诵读、学生展示读、齐读等。

我认为达成了这项目标任务。

这节课设计的另一个想法是通过一首古诗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

所以在拓展环节,学生分享所喜欢的古诗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基本做到从一首诗的诵读拓展延伸到对所喜欢的诗歌的诵读,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增加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

在这一环节,应给与学生更多的空间,但时间有限,学生展示并不丰富,而且在点评中,学生说的少,我想引申又碍于时间和课堂的限制,没有更好的激发学生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