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碎思》读后感

合集下载

2024年《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篇)

2024年《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篇)

2024年《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是2024年出版的一部教育类图书,作者是知名教育学家张明。

这本书探讨了现代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读完《教育的智慧》后,我深受启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了现代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学内容大多过时,与时代脱节。

而且,学生在学校中往往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这些问题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针对这些困境,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关爱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关爱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和责任感,让学生成为能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的个体。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和互动,通过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

同时,也鼓励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教育方法。

例如,利用信息技术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展知识。

同时,通过电子教育平台的互动功能,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表达能力。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实践案例,以证明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有效性。

其中一个案例是某中学采用了“项目制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的项目,解决实际的问题,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阅读《教育的智慧》,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Word格式2篇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Word格式2篇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Word格式2篇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呢?作者朱迪斯哈里斯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给出答案——不能!这当然很让我们吃惊。

不过,说实话,目前父母和原生家庭的功能都被夸大了,我们忙着用悲惨的童年解释我们为什么是目前这个不理想的状态,我们通过指责或教导父母怎样为父母等等来缓解我们自身的焦虑,尤其是老师这个职业,经常做的就是分析,那个孩子有那样的问题是因为他所处的家庭,他的父母不作为或者非常糟糕。

但也许,这一切都是误解呢?作者在本书开始,先指出我们长期相信的理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人格,这个观点的支持证据不足。

比如也许父母的基因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更大。

并且,同一家庭孩子个性常有不同,有些家庭孩子性格甚至比较互补,但他们家庭氛围是相似的。

作者还用学语言为例,介绍移民的孩子们外语学习很少受父母影响。

作者提出,我们的教养方式是文化的产物,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理论观念指导。

而孩子更多,是在同伴中接受影响。

孩子会在家庭中学习到一些技巧和规则,当他到他所在的社会群体中,不能应用的会保留下来,他可能会发展出新的一套规则来适应环境。

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影响并不大。

我一直很努力,想把我的孩子培养好。

不过我跟他互动过程比较艰难。

如果是孩子爸爸在场,更是举步维艰。

所以有时会有些绝望。

但当我把孩子带出去,他都异常听话懂事。

当我带他去表弟家,表弟酷爱玩手机游戏和IPad,他立刻就沉迷于此,整天跟他表弟抢着玩游戏;当我带他去他表哥家,表哥家很多书,他立刻变成小书虫;当我带他去给我陪读,住民宿,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在旁边,他又变得独立懂事,完全不给我添麻烦。

我也很惊讶,他会有如此迥异的表现。

但看到这本书,我才确定,这一切很正常,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其实孩子在不断摸索这个世界的规则,所以,不同的环境,他会有不同的表现。

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的孩子,或许出门后胆大冒进。

李天一犯罪时,跟他在家里表现肯定不一样。

confessions of a miseducated man读后感

confessions of a miseducated man读后感

confessions of a miseducated man读后感
最近看到很多文章,比如羽然袅袅的《专VS博》,再比如英语课文上的文章《Confessions of a Miseducated Man 》,都是讲关于教育的事情,读完我很有感触,于是就谈一谈我关于我受到的教育的反思。

我的教育并没有让我准备好在这个15亿人口的大国中生活。

学校中的社会很单纯,但是当我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我第一次感觉到了无助。

我并不了解各个大学是怎样的情况,不了解专业发展前景。

这让我整个报志愿的过程都极其仓促。

我不是说我受到的教育是失败的。

九年义务教育确实教给我很多知识:历史上的的优秀文章;党的革命道路;上个世纪的科学仪器以及原理——总归不是现在的。

我对于现在的军事、国家的政治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甚至于我最喜欢的画画——我没有专业系统的学习过,但是美术课上老师也没有认真教过我——我也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

我想,对于现在的国情,这样的教育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还是合适的,“存在即合理”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那么就需要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去主动寻找信息。

可现在我打开手机看到的不是科学的进步,不是国家政治矛盾。

充斥在我手机中的信息80%是娱乐圈中的儿女情长;10%是娱乐圈中某明星作为反面典型、吸毒犯法而依然很红;1%是网友力挺揭露真
相的人;其余的9%是淘宝以及各种各样的优惠券。

我无法和Norman一样提出一个正确的教育方法,我连自己都完善不了。

所以我只能在我的文字中抱怨、反思,然后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全面的人,和一个专业于一些知识的人。

教师读书体会教育碎思读后感

教师读书体会教育碎思读后感

教师读书体会《教育碎思》读后感《教育碎思》虽曰“碎思”,却分明贯穿着鲜明的主线,那就是作者对于当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前瞻性的理性思考。

诸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校本课程、校本培训、课程改革等。

这本书的名字叫《教育碎思》,顾名思义已经是人家头脑里的“零碎想法”,但是几篇看下来,觉得也是并不那么容易懂。

郑教授给我的感觉是个会想问题的人。

现在教育的问题大家都是众说纷纭,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各种口号也是喊得天花乱坠。

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丧失自己冷静的思考能力。

也会失去自己的东西,“人云亦云”。

郑教授谈了许多,想法与公论的不一样。

于是,我再一次细细地品读了这部著作,终于悟出了一些教育的真谛。

在《教育碎思》中,既有基本概念的寻绎,又有对教育现象的透析;既反思了教育理论,更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教育实践;既有理论性较强的前提问题的追问,又有兼具指导性、操作性的教育研究方法的改进与探索。

读了《听课中的观察与记录》《关于课堂中的提问》《“上课插嘴”引起的思考》等文,道出了许多一线教师萦绕于心而又未能或不能表达出来的活生生的事实与深刻的道理。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做研究?教育理论家看待教育问题的视角自然与普通教师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同样是听课,在《听课中的观察与记录》一文中,就成了一门学问。

“听课者一般要提前几分钟进课堂”,然后要“观察学生的状态”,“与任课教师攀谈”,“与学生攀谈”,“选择自己要坐的位置”,并“画出几幅教室课桌椅排列的草图,以备使用”;上课铃声响过之后,听课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员特性”、“言语交互作用”、“非言语行为”、“活动”、“管理”、“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认知水平”、“社会方面”、“情感水平”、“教学材料的使用”以及“时间”等上面;至于课堂纪录,也是有技巧的,可以选择“实录式”、“叙述式”、“分类系统式”、“图式记录”等多种方式;下课铃响了,不要急着离开,因为“在课后仍然可以观察到一些有益的信息,对你理解和认识这堂课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作者是罗伯特·斯特恩伯格。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智慧。

在书中,作者首先提出了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人格品质。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创造力的人,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作者还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他指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教育,而现代教育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式教育。

教师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伙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育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教育等,这些方法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除此之外,作者还探讨了教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

他认为,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
和和谐。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成为
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通过阅读《教育的智慧》,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
智慧。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创新实践,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和
使命。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教育的智者,为教育事业贡献自
己的智慧和力量。

读后感

读后感

读《教育碎思》有感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郑金洲先生著的《教育碎思》。

其中有好多观点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我先说一下郑金洲先生。

郑金洲,男,1965年出生,教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从事过基础教育、军事教育、干部教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八十多篇,出版著作十余部。

总之,他是一位对教育现状和教育心理非常了解的专家级人物。

现在,我再说一下我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要说的是郑金洲先生对素质教育的一些认识,这点对我的印象最深刻。

他在《“素质教育”提法的思索》一文中,他就素质教育的提法提出了异议。

在这里这样说道:“素质教育与我国解放后一直倡导的全面发展教育相比,更高明吗?或者是说有着较大程度的差别吗?似乎是没有的。

”他还说:“全面发展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指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把德智体看做相互依存、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各级各类教育都需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最后,他认为“似乎大可不必再反过来提出‘素质教育’这样一个词语”。

注意,在这里,我不是在为“全面发展教育”翻案,也不是在质疑“素质教育”,而是在为郑金洲先生的敢于质疑一切的精神感到钦佩。

现在“素质教育”的提法铺天盖地,遇见教育必谈“素质教育”,就好像“素质教育”是一剂包治百病的灵药一样,大有把它神化的意味。

在这种情况下,郑金洲先生仍然能够不崇拜权威,仍然能够冷静的思索,能够提出不同的见解。

这一点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吗?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历史上太多的事例证明了,“真理”的相对性,科学知识的“进化”。

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东西。

我们要敢于怀疑一切,在任何权威面前都要保留我们独立思考的权利和勇气。

只有我们做到了这点,我们才能给够真正的教育我们的学生。

其次,我要说的是郑金洲先生对课堂现象的一些思考。

在《“上课插嘴”引起的思考》中,他这样写道:“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的确在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不仅是那些学习成绩差一些的学生不喜欢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对之颇有微词”。

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

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

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1“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

刚刚读到总序中的文字顿觉自己竟有如此相似的经历。

一种特别的情感与欲望让我一口气读完了李镇西校长的30年教育感悟精华。

且让我套用书中的文字开始我的感悟。

”20__年高考时,我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英语专业”,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英语”。

毕业后一直钟爱自己的专业,所从事的工作都与英语相关。

20__年分配到职工新街小学后更坚定了自己对英语的热爱与执着。

李校长在“真教育、真幸福”中谈到“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在追求真教育的同时,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更为重要,因为”优秀“教师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和机遇甚至人际关系有关;但幸福的教师有千千万,而且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

”的确,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实践自己的教育,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踏实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带好每一个班集体,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幸福至极。

从“真教育”到“尊重每一个孩子”,从“拒绝教育的虚假”到“脚踏实地做教育”,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教育要从爱出发,它是教育的起点和条件,而且还要会爱,因为这是一种教育智慧,对待学生要质朴、真诚而且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学生便会把我们当做可以信任可以亲近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则是教育的前提。

此外,作为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喜好,如同不同植物的喜阴、喜阳,只有了解植物的习性才能培育出鲜艳的花朵。

这就需要在教育的同时关注细节,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我很赞同李校长建议教师的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是啊,走上教师岗位不应该是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

阅读更是教师教育的体现方式。

在日常工作中我更要以书为友,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修养,同时在实践教育的道路上不时回头看看,多做反思。

因为只有经历了才能回忆,而回忆又是一份经历。

教育行思录读后感

教育行思录读后感

教育行思录读后感教育行思录读后感教育行思录读后感《回归位育——教育行思录》是先生关于人类与教育发展思考论文集,学生读来感触很深。

学生自幼在乡村长大,学习资源极其匮乏,又受应试教育分科模式培养,进入理科领域学习,历史、地理知识贫乏,现在虽为人师,立三尺讲台,一路走来,真的很惭愧。

从事教育行业也有八年多了,以前只顾着上课,很少思索教育本身。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人是什么(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教育与人是什么关系?如何进行教育研究?先生是基于什么提出位育?更新工程(顶岗实习)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如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先生提出,从事教育,首先要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性的发展和精神的提升。

深入理解“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解决了,教育学才有了逻辑原点。

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中西方,有着不同的认识,东方代表作《原道》里面提到的天人合一,不孤立分解(儒道家)、佛家依正不二,是指人和自然不是两个东西,伤对方就是伤自己。

天、地、人共生,是为三才,特别礼、仁、忠、恕等理解,颜元的人论等,西方代表作《人论》主要观点就是人是符号的动物,人创造了符号,同时符号创造人本身。

对人是什么这个话题,一定要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即思维方式的重大差别。

中国人是在大的天地系统中认识事物、思考问题,是一整套整体思维方法体系,而西方哲学,科学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本体,客体,认识论,将人与认识的对象分开了,是一种分的思想,这种认识论对我国影响深远,其直接后果就是消解了我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观”。

同时由于人的精神的东西很难把握,难以控制,有时也很难找到原因;同时人的思想是内隐的;人的发展很多是“隐”的,是慢慢显现出来的,而且还伴随着不断的变化,不断变化的东西就带有不确定性;人性是复杂的,其复杂性是由外在环境的复杂性决定的。

因而不能简单地以工具理性来指导发展教育,必须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向以人为中心发展转换。

《教育碎思》读后感(精选多篇)

《教育碎思》读后感(精选多篇)

《教育碎思》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教育碎思》读后感一张处方,无论多么灵验,也不能包医百病,只有熟谙处方背后的药理,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这是郑金洲在其新著《教育碎思》中《教育学本土化的追求》一文中的一个比喻。

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教授的书,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教育学的熏陶。

对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学是枯燥的,然而《教育碎思》却不会让人有这种感觉。

教育理论不能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不能被一线教师接受,在郑金洲看来,主要是因为教育“理论本身还不够成熟,还没有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定的平衡机制。

”因此,“教育理论要敢于直面实践。

”郑金洲便是这么做的。

《教育碎思》谈了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其中不乏教育学理论,但讨论更多的是教育实践、教育现象。

诸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园暴力”、“师生交往”、“案例教学”、“课程改革”、“教学科研”等等,都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耳熟能详的话题。

作为一名年轻的师范大学的博导,郑金洲坚持到中小学去听课,既显示了一种做学问的方法,更表明了一种做学问的态度。

难怪在短短的几年内,他便迅速成为一位在教育理论界著述颇丰、影响颇广的年轻理论家。

教育理论家看待教育问题的视角自然与普通教师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同样是听课,在《听课中的观察与记录》一文中,就不啻成了一门学问。

“听课者一般要提前几分钟进课堂”,然后要“观察学生的状态”,“与任课教师攀谈”,“与学生攀谈”,“选择自己要坐的位置”,并“画出几幅教室课桌椅排列的草图,以备使用”;上课铃声响过之后,听课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员特性”、“言语交互作用”、“非言语行为”、“活动”、“管理”、“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认知水平”、“社会方面”、“情感水平”、“教学材料的使用”以及“时间”等上面;至于课堂纪录,也是有技巧的,可以选择“实录式”、“叙述式”、“分类系统式”、“图式记录”等多种方式;下课铃响了,不要急着离开,因为“在课后仍然可以观察到一些有益的信息,对你理解和认识这堂课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启发教师的88篇教育反思》读后感

《启发教师的88篇教育反思》读后感

《启发教师的88篇教育反思》读后感山丹三中石秀文教师的爱应该是博大的、公正的、无私的。

一个具有博大的胸襟的教师,当将爱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

何谓爱?所谓爱,是人的一种伟大感情,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诚挚而亲密的感情联系,捷尔任斯基说过:“爱,这是一切善良、崇高、力量、温暖、快乐的创造者。

”爱,是人类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

如果说亲子之爱是血缘关系的本能的爱,那么老师的爱则更多的是博爱。

我努力以一个教师无私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孩子。

我把这样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一、把每个孩子都看成等待挖掘的金矿,这是教育的第一要务。

每个孩子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优势自然也不大相同;每个孩子在八种智能里总有其突出的地方:一个孩子语文、数学成绩不好,但在体育、音乐、美术或者其他方面有所专长,同样是高智商的标志。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语)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眼睛只有孩子的分数,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结果一个个天才就在我们的漠视中被埋没了。

“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里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

(陶行知先生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是等待挖掘的金矿,而金矿能否被挖掘,在于我们教育工作有没有采用针对他们不同个性成长的教育方法。

是的,教育者如果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等待挖掘的金矿,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者如果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等待挖掘的金矿,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理解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从而找到让他们个性成长的方法;教育者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等待挖掘的金矿,这是教育走向成功导航的灯塔。

教儿童学会思考第六章读后感

教儿童学会思考第六章读后感

教儿童学会思考第六章读后感读书,使人聪明;读书,使人提高能力:读书,能够让灵魂脱胎换骨:读书,可以升华境界。

最近读了《教儿童学会思考》一书,我明白了:课堂上老师必须做两件事情:(一)要交给学生一定的知识。

(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教儿童学会思考》一书的作者是罗伯特·费舍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关于如何教儿童学会思考的。

本书还提供了大量的范例、计划、摘录、话题、问题等,可供儿童进行哲学的讨论,是相当好的借鉴材料。

很多老师认为,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就会让孩子变得聪明,于是把主要的力量用到记忆知识上去了。

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教孩子学会思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怕思考了,学习很被动,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

其实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把学习当成一种思考、认识、发现和好奇的需要,这样的学生才会成为会思考的劳动者。

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考者时,学生才能体验学习是一种快乐和幸福,而这种快乐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那么,怎样才能使儿童学会思考?一、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

教师本身应该是个思想者,用思想去点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

道理很简单,一个不会思考的教师,教不出会思考的学生。

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实践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劳动,和学生一起,互相影响、讨论、激励、鼓舞。

二、解放学生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等待、依赖、接收一切,主体意识丢失,独立能力退化。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学习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该承担学习的责任?教师固然应该承担,但学生若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学生永远在昏味等待中。

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时,学生自己的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

《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

《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以下是关于《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杭州市文海中学程建平回望历史是继承的,又是批判的,而创新是其充满活力的特征。

传统教育习惯有多少是我们应该继承,哪些是我们应批判改进的,这本书中的实例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更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习惯教育,再三思之而动。

这里我更愿意让自己的读书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一、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我和众多的班主任一样,常常有这样的感慨,“每天上课都要先拿出时间说事,耽误教学时间。

班主任的事真是多!。

”大家都常这样发着牢骚,之后仍得这样做。

而我们却不知学生是怎样想的。

宠春娟教师讲述着她的学生的心声:“教师,在您上课的时候,我希望更多的是听到您的英语课呀……”这样的呼声让我们深思“难道是我做错了吗?我是班主任啊?班主任不说谁说?可是同学们说的也没错呀!”庞老师反思之后调整自己,心中记住我是一个班主任,管理班级固然是我们的责任,但是我也是任课教师,当课上安排的是“英语”课而非“班·会课”时,我的身份首先是英语老师。

我告诉自己:“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想想如果上课期间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意味着缩短了教学时间,学生们又该向谁来讨还这失去的时间呢?而且,这样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引起学生的反感。

而这又会引起教师的不满意,所以为什么我们不改变一下,让二者都好,何乐而不为呢?二、教师让出一分,学生会努力十分我们有时测试经常遇到这样一件事,有的同学偏偏就得59分,离及格就差1分之遥,我们在统计及格率时很失望,恨其不能多得一分,谁知道最遗憾的还不是老师,而是学生。

“这次期中考试,我有三科都得59分,但却没有一个老师愿意给我提1分……”,这句话恰被吴军老师听见,经询问得知孩子非常想得这一分,因为它是及格与不及格的分界线,于是便蒙生“那借1分,期末还10分怎么样?”的提议,让孩子破涕为笑。

想到自己教学中也经常遇到此类情况,在这1分的处理上却没有认真考虑过。

《我的教育碎思录》课件

《我的教育碎思录》课件

评价体系不完善
单一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 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
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学校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 配,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策略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加大投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促进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均衡发 展。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培训和考核,推广有效的教 学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
01
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网络教育
02
通过在线课程、远程教育等形式,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教育资
源共享。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03
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的结合
翻转课堂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课堂内 外教学方式的翻转,提高学生的
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倡导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理念,让每个人都能在不断的 学习和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02
教育环境
学校环境
01
02
03
硬件设施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学设 施,如教室、图书馆、实 验室等,以满足学生的学 习需求。
软件资源
学校应提供丰富的教学资 源,如教材、图书、软件 等,以支持教师的教学和 学生的学习。
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 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减少应试教 育的负面影响。
加强产教融合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调整教育内 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 力。
教育改革的影响与成果
教育机会更加均等
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更多学生享受 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公平性。

语文教育碎思_1

语文教育碎思_1

语文教育碎思一位热爱读书的教师今天是新学年第一期小语骨干教师培训的日子。

与往年仅仅分析教材不同的是――邀请了华中师大文学院的一位年轻博士给学员讲授教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下午,请育才小学屈小青老师作了关于“读书与教师成长”的讲座,屈老师有理有据,从自己所做的具体工作谈起,给全体学员上了一节非常生动而又有感染力的课。

屈老师在“让我们的人生弥漫书香气”这个题目下,谈了读什么书的问题:诵读中国经典名着、外国经典名着、经典教育着作、哲学、儿童文学作品、语文教学论及专业期刊等。

谈了如何读的问题:15。

通过者”。

书店内很冷清,也许是中午的缘故,只有三两个员工。

我来到语文教学专柜前,一本本地睃巡,好多都是老面孔,未找到我想要的王尚文《语感论》,我很失望,问了服务员,她来找了找,才知道是卖缺后忘了及时上架,就连忙从仓库里拿出了一本递给我,我接过一看,正是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已经是第三版了,可惜我孤陋寡闻,一直不知道有这本书。

(还是昨天屈老师讲课时在介绍自己的阅读书目时我留心记下的),我还顺便买了李海林教授《言语教学论》这本书。

两本书都很厚实,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小学语文教师》《语文学习》都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精品,我对这个出版社是很信赖的)我想有闲时,读读翻翻,对自己会有点用的。

步出书店后,想到要买女儿看的书,只能去外文书店了。

外文书店的购书环境真好。

从烈日炎炎的大街上踏进外文书店的大厅,让我有“冷热两重天”的感觉。

乘电梯来到三楼,存了包,放眼一望,偌大的营业厅里从这头到那头,一排排全是各类图书,用庄子“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

置身其间,让你油然生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感慨!我顺利地为女儿买了杨红缨“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的两本书(女儿特爱读,前几次买过几本,都是一气读完),一本张天翼的童话。

还买了一套已故着名语言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林汉达的《三国故事》。

我想,孩子不光要读儿童小说,对于历史掌故,了解一点也是应当的。

《敲碎坚硬的壳》读后感

《敲碎坚硬的壳》读后感

《敲碎坚硬的壳》读后感然而,种下的种子几乎全军覆没,绝大多数没有成活,甚至根本就没有发芽。

他不明白。

那些被鸟吃进肚子里,然后又排泄出来的种子,没人管没人问都能发芽成活,我选择的是最优良的种子,进行的是最精心的管理,怎么就不发芽呢。

专家告诉他,厚朴的种子外壳坚硬,而且有一层蜡质,因此不容易发芽。

而被鸟吃进肚子里的种子,由于通过鸟的消化道之后,蜡质脱掉,硬壳软化,胚芽就容易钻出来了。

他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使用人工的办法,干脆敲碎种子的硬壳,然后再下种。

结果,他种植的厚朴获得了大丰收,收到了很高的经济效益。

确实,有些时候,束缚我们进展的因素不是来自别人,而是来自我们自身。

正像厚朴的种子,只有消除坚硬的外壳,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第二篇:敲雪读后感敲雪读后感只听见外面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父亲又去敲雪了。

雪一直不停地下,父亲害怕雪打坏了我们的“书本”——指的是我们一家孩子上学收入来源的果树,被父亲称之为“书本”。

便半夜起来拿着赶鸭子的棒子,来慢慢敲雪。

父亲的动作十分轻巧,小心翼翼地敲树上落下来的雪。

从这里表达出了父亲对我们种的果子的珍惜与珍爱。

表现出了父亲对我们一家几个孩子学习的重视,表达出了父亲对我们深深的爱。

父亲问我“今夜还下雪不。

”我用在学校学习过得只是来回答父亲,尽管由于今夜下雪,父亲十分无奈,但是当父亲在听到我的回答时,父亲明白了我学有所成,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即使父亲再无奈,再不情愿,但是当父亲想到了我要上学,就会精神饱满,半夜起来敲果树上的雪,以防果树上的果子坏掉,来年我们姐妹兄弟几个人的学费没有了着落。

春天来了,父亲由于忙着敲雪,晚上睡的少,终于生病了。

但在父亲的照料下,果子丰收了,买上了好价钱。

由于父亲的病十分严重,我们给父亲摘了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但是父亲却执意不吃,说桃子是用来卖钱交学费,并不是用来吃的,假如吃了的话,就没有钱来买书本。

在我们一次次的强求下,父亲勉强吃了,但是我们却双双泪流满面,从中表达出了父子情深。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教养的迷思读后感》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教养的迷思读后感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

专家们都是错的!为什么移民的第二代说话口音是和同辈人相同,而不是和他们的父母相同?在英国的早期上流社会,许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来的十年是在寄宿学校生活,结果,言行举止还是和他们的.父亲相似?“教养的假设”不能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哈里斯可以。

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

专家们都是错的!为什么移民的第二代说话口音是和同辈人相同,而不是和他们的父母相同?在英国的早期上流社会,许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来的十年是在寄宿学校生活,结果,言行举止还是和他们的父亲相似?“教养的假设”不能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哈里斯可以。

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哈里斯提出的理论,将改变为人父母既有的形象。

同时,哈里斯也对父母们提出了忠告:你什么可以做,什么无法做到。

同时也将父母从“不能培育出自信、快乐、举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恶深渊中解救出来。

我希望大家读完这本书,能够让抚养孩子这件事变得容易一些,让家长的压力小一点!2、一只有教养的狼读后感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一只有教养的狼》。

故事讲了一只饥饿的大野狼到农场中找食物的经过。

大野狼跑进农场,看到小猪、小鸭、小奶牛因为读书而对它不加理睬,后来大野狼一直用功学习、识字并看完了图书馆里所有的书,包括那些尘封了很久的图书,最终这只大野狼通过努力最终变成了一个很会讲故事的、很受大家欢迎的、很有教养的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碎思》读后感
一张处方,无论多么灵验,也不能包医百病,只有熟谙处方背后的药理,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这是郑金洲在其新著《教育碎思》中《教育学本土化的追求》一文中的一个比喻。

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教授的书,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教育学的熏陶。

对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学是枯燥的,然而《教育碎思》却不会让人有这种感觉。

教育理论不能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不能被一线教师接受,在郑金洲看来,主要是因为教育“理论本身还不够成熟,还没有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定的平衡机制。

”因此,“教育理论要敢于直面实践。


郑金洲便是这么做的。

《教育碎思》谈了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其中不乏教育学理论,但讨论更多的是教育实践、教育现象。

诸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园暴力”、“师生交往”、“案例教学”、“课程改革”、“教学科研”等等,都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耳熟能详的话题。

作为一名年轻的师范大学的博导,郑金洲坚持到中小学去听课,既显示了一种做学问的方法,更表明了一种做学问的态度。

难怪在短短的几年内,他便迅速成为一位在教育理论界著述颇丰、影响颇广的年轻理论家。

教育理论家看待教育问题的视角自然与普通教师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同样是听课,在《听课中的观察与记录》一文中,就不啻成了一门学问。

“听课者一般要提前几分钟进课堂”,然后要“观察学生的状态”,“与任课教师攀谈”,“与学生攀谈”,“选择自己要坐的位置”,并“画出几幅教室课桌椅排列的草图,以备使用”;上课铃声响过之后,听课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员特性”、“言语交互作用”、“非言语行为”、“活动”、“管理”、“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认知水平”、“社会方面”、“情感水平”、“教学材料的使用”以及“时间”等上面;至于课堂纪录,也是有技巧的,可以选择“实录式”、“叙述式”、“分类系统式”、“图式记录”等多种方
式;下课铃响了,不要急着离开,因为“在课后仍然可以观察到一些有益的信息,对你理解和认识这堂课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北师大的石中英教授曾经大力呼吁教师要懂一点“教育哲学”。

确实,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只能在经验的层次徘徊,而永远只是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碎思》中有很多文章涉及对基本教育概念的分析和阐释,如《何谓“教育观念”》、《何谓“案例”》、《“素质教育”提法的思索》、《“创新教育”的说法成立吗》、《“校本”是什么》、《“教育口号”辨析》、《教育现代化的正与悖》等,这些文章不仅让我们知道如何正确科学地理解这些名词,更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

在教育理论者努力要跟实践相结合的时候,教育实践者更要积极向理论学习,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