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学习精品

合集下载

人教版社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3课《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版社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3课《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的变化。
2. 教学内容的讲解:分别讲解衣、食、住、行的变迁,以及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社会生活变化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社会生活变化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社会生活是如何变迁的吗?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简短介绍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国内外影响:介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在国际和国内方面的影响,如科技进步、全球化等。
(3)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未来趋势:探讨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未来趋势,如数字化、智能化等,以及这些趋势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实用性拓展:
(1)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让学生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变化原因及影响等核心知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案例研究法:教师选取具体的社会生活变化案例,让学生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3)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老爷”、“大人”改称为--
“先生”、“女士”
婚姻的变化:
古代的“包办婚姻”逐渐改为--
婚姻自由
封建婚姻制度:前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必要条件:门当户对、婚姻论财
主要形式:强迫包办、买卖婚姻、早婚
材料:1902年在《大公报》上, 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其条件是 “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 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 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辫。在1645年清廷入主中原之后,发辫问题就进一步成为一个重大而关 键的问题,剃发留辫成为是否认同满族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下令“叫 官民尽皆剃头”,否则“杀无赦”,还有“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 全村斩” 这种连坐法法令。对于汉族人而言就有“留头不留发”和“留 发不留头”这种非此即彼的生死抉择,因此说这种习俗的形成本身就包 含有征服和被征服的含义。毫无疑问,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蓄发行为可以 被视为是对清政府统治的反抗,在南方一带往往称太平军为“长毛”。 但随后出现的剪发辫的行为则原因复杂,既有向西方社会风俗靠拢的含 义,也有表示与清政府决裂的意义,并成为近代习俗改革中最具革命性 的行动。
上海电影明星
正在演出的艺人
围着西洋镜的儿童 民国时期上海电影院
正在演出的艺人 围着西洋镜的儿童
街 头 阅 报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办报国家之一,为什么课文把读 报当作新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2、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怎样安排你的一天?
(2)思想观念的转变
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被接受
称呼的变化:
“德律风”--电话
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 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0从近代开始,中国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 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落后于了西方。
二、头脑中的变化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doc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浙江省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夏操安王小鹏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以及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 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2.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生活的状况。

3.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感受科学的重要性;尝试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悟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2.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一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2.采用史料教学法。

以史料为依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巧设悬念导入新课1.呈现材料:洋伞、洋车、洋纱、洋布、洋火、洋油、洋碱这些名称你有听说过吗?知道是什么东西吗?2.思考:这些平常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师:让我们要把目光转向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1.预计有个别如洋碱,应该不知道,通过猜测引发兴趣2.回顾工业革命,能初步说出中国同期落后了1.通过认知生活中常见物件的名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阅读课本,寻找这个时•期的中国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人们的物质生活(交通、通讯)1.展示: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场景1仔细观察,有哪几种交通工具?你还知道哪些?它们的故乡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能够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2.展示: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场景2说一说,新型交通工具给以人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哪些进行阅读了解概况1.学生仔细读图,能够指出复习工业革命相关内容2.生通过比较能容易得出新型交通工具逐步会取代人力交通工具3.通过图片认知邮政的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1.指导学生读图方法,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在史料解读中串联历史知识,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3.图片展75能够更加直观地说明邮政的历史和走进场景感受历史冲击3.图文展示:清末台湾率先创办近代邮政,民国时期,国家邮政的专营权得到强化4.布置阅读课文P21资料2,讲述电话、电报等普及率逐步提高。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2)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2)

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 命胜利了。你怎样认为?
革命成果被篡夺 失败
中国人民依然生活苦难 之中 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清王朝被推翻 成功 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 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 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的《临时约法》 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开创了完 全意义上 的近代民 族民主革 命 没有完成 反帝反封 建的任务
立宪派和旧官僚采用武力手段从革命派手中夺权
⒈湖南省:10月22日,湖南共进会首领焦达峰等率会党及新军攻 入长沙,驱逐清巡抚,建立都督府,但却因谭延闿发动政变,政 权落入立宪派地主官僚手中 ⒉贵州省:11月4日,贵州光复,新军教练杨荩诚任都督。
三、中华民国成立
(1)概况 ①时间: 1912年1月1日(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②领导人: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 ③国旗: ④首都:
五色旗 南京(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2)《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②性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
1、背景:
(2)资产阶级的妥协软弱 (旧官僚和立宪派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 辛 亥 革 命 结 束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四川保路运动
起因: “铁路国有”
实质: 卖国政策 组织: 口号:
侵吞股银、出卖主权
清政府的工具
保路同志会(保路同志军) “路存与存 路亡与亡”
斗争方式: 由和平请愿到武装斗争
结果 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二、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晚,武昌的新军工程营第八营 爆发: 打响了起义第一枪 经过:起义军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经过一夜血战,起 义军占领了武昌城;三日内,武汉三镇光复。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1)利用PPT展示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
(2)运用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生活变迁的纪录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3)运用在线工具,如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4)提供相关的学习网站和文献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
详细解释:教师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历史事实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生活变化对个人生活、社会结构、国家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解释:如何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详细解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方法,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以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内容和知识点要与教材相符,知识点要全面:
-教材中提到的社会生活变化方面,如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方面的具体变化。
-学生可以探究社会生活变化背后的原因,如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科技进步、文化观念更新等。
-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生活变化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等方面的影响,如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结构的变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等。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作者:张海鹏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作者:李剑农
-《中国近代饮食文化史》,作者:王仁湘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时期进行深入研究。
-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同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探讨其异同点。
-分析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变化,如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思考预习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历史与社会人教九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历史与社会人教九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近代社会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在历史不断地变化中体会中国的进步和转变。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资料收集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探究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跨入20世纪的中国虽说灾难和苦难并存,但是与过去相比,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课探究:一、生活中的变化:1、新型交通工具的传入(1)19世纪,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B、与此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2、通讯工具的改变(1)清末,近代邮政的创办。

台湾省率先改驿为邮。

民国时期,“中华邮政”接管了“大清邮政”,国家邮政的专营权得到强化。

(2)电报通信也发展起来,电话、电报等普及率逐渐提高。

(3)影响:不仅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还对近代的新闻、出版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头脑中的变化1、报纸的出现鸦片战争后,现代意义的报纸传入中国,出现在各大通商口岸。

后来,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大量出现,喜爱阅读报纸的人越来越多。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社交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2)实验:让学生动手制作近代的衣物、食品等,体验近代人们的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
(3)游戏:设计关于近代社会生活知识的问答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教师制作包含图片、文字、图表等多媒体元素的PPT,直观展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1.标题: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2.子标题一:衣食住行的变化
-服饰: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变为中山装、旗袍等
-饮食:由传统的主食和副食变为多样化的菜肴和快餐
-居住:由传统的四合院、草房变为洋房、公寓等
-出行:由传统的马车、轿子变为汽车、火车、飞机等
3.子标题二:婚姻习俗的演变
-婚姻自主观念的传入:废除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由
(3)社会风貌的转变: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近代社会风貌的转变,如废科举、兴学堂、崇尚科学等,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
2.教学难点
(1)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如科技发展、思想解放、社会变革等,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论证。
(2)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让学生评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等。
2.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近代社会生活,增强历史学习的真实感和参与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此外,本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展示等形式,学生将合作探讨社会生活的变化,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将有机会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七、八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对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已经从简单的记忆逐步转变为理解和分析,他们能够通过史料来推断和解释历史现象。
8. 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学生需要了解近代城市与乡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和变化。
9. 女性地位的变动:学生需要了解近代女性地位的变化,包括教育、工作、家庭等方面的权益。
10. 社会生活的国际化:学生需要了解近代社会生活国际化的趋势,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国际交流的增加等。
这些知识点可以通过查阅教材、辅助教学材料、历史文献等途径进行梳理和整合。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以清单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拓展。通过知识点梳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这一章节的内容,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和体验这些历史变迁。
课堂
1.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 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 测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小测试或练习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生 活
中 的 民主观念:自由平等

学技术 给社会 生活带
化 妇女地位:夫妻平等、妇女走向社会
来的影

思考:
1.当时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什么 不同?
○与过去相比,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 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 ○与现在相比,那时的课程设置还是 比较少,并且比较单一的。
思考:
2.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 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 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由于受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 当时还出现了不少手工技术方面的课 程。
20世纪前期,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发展变化:
形成了从沿海、内河到远洋的完整体系。
思考: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 化?
交通方面--
坐轮船或火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传递信息方面-- 清末开始采用,
民国时期,逐渐 发展起来。
开始使用电报、电话。
驿站和民间信局 转变 邮政方式
“德律风”--电话
问题: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电话。
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在教育、新闻、 工商、政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生 物质生活:轮船、火车、电车、电报、电话 从近代
பைடு நூலகம்悄活
中国社
然 转 变
中 的 变 化
文化生活:看电影、听音乐、看演出、读报 社会习俗:剪辫子、放足
会生活 的变化 感受人 类文明

发展的
社 会
头 脑
趋势、 科学思想:废除科举制度、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感受科
1、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 卡通片等。
〇想一想,我国古代有那么多世界领先的发明,为 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对外政策 等方面找原因。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备课资料浙江省金华五中李小龙课程标准5-1 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5-2 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5-3 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教材线索明线:由于受到辛亥革命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暗线:由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由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逐层递进的顺序,展示了一幅丰富的近代社会生活画卷。

教材框架主题内容范例目标教学建议本课课题是“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处处回到现实生活中去,注意引导理解和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这是源于生活,追根朔源。

课时安排建议教学2课时。

新课导入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了解。

可以播放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段,然后提问学生:“是谁抢了人力车夫的生意?”由此导入主题。

【生活中的变化】1. 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1)比较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与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与通讯工具来揭示变化的原因。

(联系工业革命)(2)结合图7-44和图7-45,阅读课文,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浙江省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夏操安王小鹏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以及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2.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生活的状况。

3.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感受科学的重要性;尝试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悟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2.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2.采用史料教学法。

以史料为依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巧设悬念导入新课1.呈现材料:洋伞、洋车、洋纱、洋布、洋火、洋油、洋碱这些名称你有听说过吗?知道是什么东西吗?2.思考:这些平常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师:让我们要把目光转向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1.预计有个别如洋碱,应该不知道,通过猜测引发兴趣2.回顾工业革命,能初步说出中国同期落后了1.通过认知生活中常见物件的名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阅读课本,寻找这个时期的中国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人们的物质生活(交通、通讯)1.展示: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场景1仔细观察,有哪几种交通工具?你还知道哪些?它们的故乡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能够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2.展示: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场景2说一说,新型交通工具给以人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哪些进行阅读了解概况1.学生仔细读图,能够指出复习工业革命相关内容2.生通过比较能容易得出新型交通工具逐步会取代人力交通工具3.通过图片认知邮政的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1.指导学生读图方法,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在史料解读中串联历史知识,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3.图片展示能够更加直观地说明邮政的历史和走进场景感受历史冲击3.图文展示:清末台湾率先创办近代邮政,民国时期,国家邮政的专营权得到强化4.布置阅读课文P21资料2,讲述电话、电报等普及率逐步提高。

人教版(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人教版(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阅读课文P21和下图(民国时 期报刊)回答: 报纸何时 传入中国?出现于什么地方?
鸦片战争 (Yāpiàn Zhànzhēng)后 通商口岸
第九页,共22页。
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文化娱乐方式:“第一 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 同身历其境、亲眼见的一样,不妨时常(shícháng)看看。” 问:该文化娱乐方式是什么?
这说明(shuōmíng) 什么?
说明当时开始冲破家庭的阻 挠,争取婚姻自由
第十二页,共22页。
祥子原来在刘四爷的车行里拉车,虎妞与刘四 爷共同(gòngtóng)管理着车行 这说明(shuōmíng)什么?
妇女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第十三页,共22页。
结婚后,祥子平时碰到一些(yīxiē)事情都要 与虎妞商量,买车也一样
第十页,共22页。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 ②“先生,小姐生病了” ③老爷(lǎo ye),北京的女学生自由恋爱一定很多吧。 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摘自1927年女仆与男主人的通话记录
第十一页,共22页。
祥子在刘四爷的车行,由于(yóuyú)非常勤快, 接触多了虎妞渐渐喜欢上了祥子,并且要嫁给他, 可刘四爷却坚决不同意,但没有用,结果虎妞还是 毅然嫁给了祥子。
②清末,台湾改驿为邮,创办近代邮政; ③民国时期,“中华邮政”取代“大清邮政”;
电 ① 19世纪70年代,丹麦私自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报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推广
到各省
③ 20世纪初,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电 ①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话 ②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设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讲义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讲义人教版
阶级追求平等愿望。
(2)婚姻改变,表达婚姻自由、平等。 婚姻改变也反应了社会物质、精神和习 俗改变。
婚姻改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买卖婚姻——自由婚姻
末代皇帝溥仪妃子文绣与溥仪离婚相关报道
第9页
妇女地位提升
• 越来越多丈夫以为应该尊敬妻子,夫妻双方 应该平等相待。
• 妇女开始觉醒,奋力摆脱几千年来陈规陋习 套在身上枷锁,争取个人应有权利。
③ 20世纪初,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电 话 ①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置电话企业;
②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设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 一部市内电话;
第4页
第5页
1882年,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话局。到了20 世纪30年代,拨打号码自动电话才逐步代替了人 工接线电话。依据英文译音,人们称电话为“德 律风”。
第3页
新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
邮 ①1897年2月20日,“大清邮政”在北京创办,标志着我 政 国国家邮政正式开始。(大龙邮票)
②清末,台湾改驿为邮,创办近代邮政;
③民国时期,“中华邮政”取代“大清邮政”;
电 报
① 19世纪70年代,丹麦私自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推广到各省
悄然转变中社会生活
工业革命时期科技结 果有哪些?其中哪些结果 在近代传入中国?
第1页
火车
中国第一台汽车
新交通工具在中国出现
蒸汽轮车
电车
第2页
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 一次听到了火车汽笛声。参加 淞沪铁路通车仪式一位记者在 《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 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 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 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 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 闻 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 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 亦皆喝彩,注目凝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版-旧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版-旧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目标(1)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叙述康有为、梁启超、孙某某等人为救国进行的探索活动。

(2)研读史料,感受“驱除鞑虏”“五族某某”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比分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和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国民族的兴衰,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从“驱除鞑虏”到“五族某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2.难点从“驱除鞑虏”到“五族某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

2.注意论由史出。

以史料为证据,让学生学会由史料中获得信息、分析史料的方法,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融,指导学生读图,思考: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教师教学时注意学法指导。

强调“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过渡:中华民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到清朝后期,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读图思考,回答问题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一体”的认识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1.展示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X图表,思考: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危险?中国人应该怎样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机?2.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言论和“各国辛丑条约”图片,问:(1)回顾所学,他们为救国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2)清政府又做了些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3.展示“同盟会建立”视频,说说你对同盟会的认识?(时间、领导人?革命纲领)读表生容易得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

悄悄转变中的社会生活1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 : 认识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情况, 妇女地位提升的史实。

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学会从不一样角度察看问题、剖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 : 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 经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 揭露发生变化的原由, 感觉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向; 运用比较的方法, 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别。

感情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培育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目光评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学习中领悟妇女社会地位提升的意义。

2 学情剖析, 理本课课题是悄悄转变的社会生活, 所以 , 在教课中不时到处要切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和剖析惹起变化的原由。

这是源于生活, 追根朔源。

3 要点难点教课要点 : 认识近代中国的变化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课难点 :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的原由。

4教课过程4.1 第一学时教课活动活动 1【导入】激发兴趣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认识。

能够用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断 , 而后发问学生 : “是谁抢了黄包车夫的买卖 ?”进而引入主题。

活动 2【讲解】新课教课[ 生活中的变化 ]1.新的交统统讯工具在中国出现(1)比较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与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通信工具来揭露变化的原由。

( 联系工业革命 )(2)联合图 7-44 、7-45 阅读课文 , 让学生疏别饰演不一样身份的人( 如饰演慈禧太后、守旧大臣、开通人士、在北京念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 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应对这类交通或通信工具的态度。

接着让其余同学逐个评论表演的同学, 指引学生踊跃参加讲堂教学。

为学生展现某交通或通信工具传入中国后, 中国人民从误会到渐渐习惯和接受这类文明辐射和过程。

(3)从交通工具中移出, 面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让学生采集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如电话、邮政、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一、单项选择题
1.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中写道:“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视事(上任)后,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2.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

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主要是指
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3.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里的“新”指的是
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B.开始进行文学革命
C.开始宣传十月革命 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
4.某历史网站上有一段文摘:“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文中缺漏的两处和动摇“树墩”的史实分别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的成立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
5.胡适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二是《新民丛报》,三是《新青年》。

”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科学时代 C.民主共和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
6.关于新文化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背景下发起的
B.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C.《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这场运动的开始
D.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7.根据下表所呈现的信息,得出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结论,正确的是
A.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科学
B.发起人都有外国留学的经历
C.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D.《新青年》是主要阵地
8.“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进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下列历史人物,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A.魏源 B.严复 C.李大钊 D.胡适
9.“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这两句词反映出中国近代传媒的特征是注重
A.时事新闻报道 B.商业广告刊登 C.社会问题评述 D.社会新俗宣传
10.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②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③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④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毛泽东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

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毛泽东所说的杂志当时主要宣传A.马克思主义 B.维新变法思想 C.民主革命思想 D.民主和科学
12.我们经常使用的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它的出版社是中国近代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A.三联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中华书局 D.新华出版社:
二、非选择题
13.近代化在中外历史上都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国的近代化则呈现出学习西方的特点。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至17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的陈腐说教,发起了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三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机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

材料四史学界普遍认为,至1919年以前,中国学习西方的近代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在……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开展。

(1)材料一中的“文化运动”是指哪一场运动?这场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什么基础?(2)材料二中所述“自我疗伤”、“开颅洗脑”各指什么行动?这些药方有着共同之处,请指出其中的一点。

(3)材料三中的“生产的革命”完成后,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分析中国近代化在第二阶段的探索上有何特点?
(5)在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过程中,近代中国并没有走向富强,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却富强起来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4.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自强、求富”为口号②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康有为
③孙中山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清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谈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赛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请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一中,①④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揭开这场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一中③这个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人说这次
运动成功了,也有人说失败了.你同意哪种观点?说明理由.
(4)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参考答案
1-12.BBCAB BBCBD DB
13.(1)文艺复兴(1分);思想文化基础(1分)
(2)洋务运动(1分);新文化运动(1分);都向西方学习先进文明(1分,言之有理即可)(3)大机器生产(1分)
(4)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分)
(5)由于受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局限和阶级(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的局限,近代中国无法富强;现代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后而逐渐富强等。

(1分,言之有理即可)
14.(1)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2)资产阶级维新派,公车上书
(3)三民主义,成功,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深入人心(4)民主科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