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
美国和日本的金融体制有何不同?
美国和日本的金融体制有何不同?金融体制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国和日本的金融体制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美国和日本的金融体制的不同之处。
一、金融机构的分类在美国,金融机构主要分为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信用合作社、贷款公司、保险公司等,其业务范围涵盖了信贷、储蓄、投资等多个领域,这些机构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
而在日本,主要的金融机构有日本银行、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信托银行、保险公司等,这些机构在业务上存在相对明确的界限,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往往合作而非竞争,整个金融市场较为稳定。
二、货币政策的制定美国的货币政策主要由美联储制定,美联储通过调整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影响货币供给和信贷水平,以达到维持通胀率、促进就业等目的。
而日本的货币政策主要由日本银行制定,日本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中主要考虑通货紧缩和通缩的风险,其货币政策主要集中在利率、购买国债和资产负债表的政策当中。
此外,日本的金融政策也受到政府和行业的共同影响,国家政策过于干预导致效果难以预测和控制。
三、金融监管的方式美国的金融监管主要由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委员会、期货交易委员会、国家信用合作社行政机构等监管部门共同完成。
而日本的金融监管既有政府的直接监管,也有由行业自行监管的方式,例如日本证券交易所和日本银行衍生品协会。
此外,日本的金融机构也存在相对较为严格的内部监管制度,如日本银行的审计部门等,这一点在加强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尽管美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的金融大国,但两国在金融体制的分类、货币政策的制定和金融监管的方式上都有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美国和日本的金融业发展走向不同,对世界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克服货币政策的_流动性陷阱_日本的经验及影响
克服货币政策的“ 流动性陷阱”:
日本的经验及影响
□谌 坤
( 福 建 金 融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福 建 福 州 350007 )
摘 要 :日 本 在 始 自 上 世 纪 90 年 代 初 的 长 期 经 济 萧 条 中 落 入 了“ 流 动 性 陷 阱 ”,传 统 的 货 币 政 策 不 能 发 挥 正 常 作 用 。 日 本 政 府 和 货 币 当 局 为 此 采 取 了 扩 张 的 财 政 政 策 和 超 宽 松 的 货 币 政 策 ,再 辅 之 以 金 融 改 革 和 其 他 经 济 改 革 措 施 。而 自 2002 年 起 的 持 续 经 济 景 气 回 升 ,使 日 本 于 2006 年 7 月 作 出 结 束 零 利 率 政 策 的 决 策 。此 次 摆 脱 经 济 萧 条 和“ 流 动 性 陷 阱 ” 似 乎 已 成 定 局 ,但 也 留 下 令 人 深 思 的 经 验 和 教 训 。
对 于 日 本 所 谓 的 “ 失 去 的 10 年 ”( 指 1992 ~2001 年 )来 说 ,其 货 币 政 策 落 入“ 流 动 性 陷 阱 ”显 然 是 成 立 的 。
首 先 ,日 本 的 经 济 增 长 陷 入 长 期 的 萧 条 ,艰 难 第01期
金 融 FUJ IAN FINANCE 实文 务化 学习与借鉴
再 次 ,实 行 持 续 的 零 利 率 政 策 ,传 统 的 货 币 政 策 基 本 失 效 。 日 本 的 利 率 自 1995 年 9 月 起 一 直 处 于 超 低 水 平 ,当 时 为 0 . 5 %,其 后 一 直 下 滑 到 0 . 02 %,在 技 术 上 可 视 为 零 。
日 本 央 行 于 1999 年 4 月 正 式 宣 布 实 行 零 利 率 政 策 。零 成 本 的资金使银行和个人失去了对债券的偏好,个人甚至失 去 了 存 款 的 偏 好 ,货 币 流 通 速 度 放 慢 ,银 行 利 用 零 成 本 的 资 金 化 解 不 良 资 产 ,无 暇 顾 及 信 贷 扩 张 。因 此 ,日 本 在 实 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后,货币基础的大量注入并未产生 明 显 的 货 币 乘 数 效 应 ,货 币 政 策 已 经 失 去 作 用 。
日元升值的经验及其政策启示
日元升值的经验及其政策启示内容提要目前人民币升值与当年日元升值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存在诸多相似性,日元升值的经验教训可为应对人民币升值提供有益借鉴。
日本应对日元升值的主要经验教训有: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金融自由化过快、监管放松、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整失误等。
从这些经验教训中可获得重要政策启示:应对人民币升值应实行内部均衡优先的独立货币政策,实施稳健的金融改革和有效的金融监管,采取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产业政策以及推行渐进式的货币调整政策。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日元升值货币政策产业政策金融自由化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一个强势经济必然带来一个强势货币,即成功的经济发展会引起汇率升值,而本币的升值对该国或地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现阶段人民币面临较长时期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已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同时还引发了国际政治压力。
目前人民币升值与当年日元升值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存在诸多相似性:都经历了长达二十几年的经济高增长,都有着巨额的国际贸易顺差,都拥有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都呈现国内经济过热迹象等。
日本应对日元升值的经验教训可为我国有效应对人民币升值提供有益借鉴。
因此,如何以日元升值经验教训为鉴,探讨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有效政策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如何借鉴日元升值的经验教训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些研究多是从某一角度分析日本当年应对日元升值的经济政策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幅度、汇率制度安排以及汇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较少对日元升值相关经济政策及其政策效果进行经验总结,以及对人民币升值的政策启示开展研究。
因此,有必要对日元升值的经验教训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以为我国有效应对人民币升值提供有益借鉴。
一、日本应对日元升值的经验教训审视“广场协议”揭开了日元升值的序幕,日本政府为应对日元升值压力,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尽管这些政策具有好的出发点,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最终导致日本经济陷入萧条。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日本货币政策转变分析——经济条件、决策体制与
融 危机 发 生后 宽松 政策 的再 启动与 黑田 E l 本银行 实施的 “ 异 维度 量化宽松政 策” 、 日本银 行决策体制 与政策理 念的改
变对政 策转 变的影响和后 一政 策 实施的效果及展 望等3 部分 内容 。
关键词 :量化 宽松 货 币政 策 ;日本银行 ;安倍经济学 ;黑 田东彦 ;异维度量化宽松 中图分类号 :F 8 2 3 / 8 2 7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4 — 2 4 5 8( 2 0 1 5) 0 2 — 0 0 0 1 — 0 8
货 币 政 策 (以下 简 称 量 宽 政 策 )。 国 际 金 融 危
期 ,分 析 日本 货 币 政 策 发 生 的 重 要 转 变 及 其 影
响 因素 。
一
、
日. 7 1 r . 量 宽 政 策 的 再启 动 与 “ 异 维 度 量 宽 政 策 ” 的 出 台
机 给 日本 经 济 产 生 的 深 刻 影 响 使 得 日本 银 行 在
击” 的国际金融危机 , E l 本 经 济 再 度 陷 人 严 重
的 衰 退 状 态 。 日本 经 济 衰 退 的特 点 ,不 仅 仅 表 现 在 与 其 前 期 比较 而 得 出 的 特 殊 性 上 面 ,而 且 还 表 现 为 同 其 他 国 家 相 比 较 具 有 的 独 特 性 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进 一 步 加 剧 了 日本 的 通 货 紧 缩 和 萧 条 。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日本 银 行 先 是 出 台 了 “ 零 利 率 政 策 ” ,接 下 来 在 2 0 0 1 年3 月 实 施 了量 宽 政 策 ,直
到2 0 0 6 年3 月结 束 ,持 续 时 间长 达 5 年。
各国金融体制的比较
各国金融体制的比较金融制度是一个国家用法律形式所确立的金融体系结构,以及组成这一体系的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职责分工和相互联系。
金融制度是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已演化成复杂而又脉络清晰的系统。
所谓的金融制度是指银行系统及其相应的制度规定。
构成西方国家金融制度主体的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新中国金融体制发展自建国前至今已经有60个年头了(1948年12月1日,在合并解放区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人民币,标志了新中国金融体制的诞生)。
我国的金融体制在这60年里,经历了由计划体制向市场化体制的转变。
发展到现在,中国金融业已经具备了一些自身的特点。
一、金融体制的划分金融体制的两种类型:一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制,二是以法德日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
金融体制的内容:金融体制包括金融调控体系、金融企业体系(组织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环境体系五个方面金融体制的构成要素有:发展战略;组织形式;框架结构;业务分工;监督管理;构造方式;运行机制;运转环境。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金融体制的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在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商业银行的产权与经营机制、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金融发展的历史悠久程度、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不同。
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改革,逐步优化本国的金融体制。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宏观调控手段不同中央银行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和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虽然目前各国的中央银行体制具有共性,如中央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均处于核心地位,垄断货币发行权,具有“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的功能,已成为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体制在独立性和宏观调控手段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制度产生较早,而且基本上都是在商业银行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变自然形成的。
日本主银行制度演变的路径分析
日本主银行制度演变的路径分析【摘要】日本主银行制度经历了从早期金融体制形成到现代转变的演变过程。
明治维新对日本金融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主银行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重建与改革,主银行制度迎来了现代转变。
这一演变对日本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展望和研究其未来发展。
结语指出,日本主银行制度将持续演进,为日本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日本主银行制度的路径分析,反映了经济体制变革对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日本主银行制度、演变、路径分析、早期金融体制、明治维新、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建、改革、现代转变、经济影响、未来发展、持续演进。
1. 引言1.1 日本主银行制度演变的路径分析日本的主银行制度是日本金融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主银行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改革,不断适应并引领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对日本主银行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历史中的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和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通过对早期日本金融体制的形成、明治维新对日本金融体制的影响、日本主银行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与改革以及日本主银行制度的现代转变这几个阶段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主银行制度的演变轨迹和其中的内在逻辑。
结合当前日本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变革,我们还将展望日本主银行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尝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对日本主银行制度的演变路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日本经济发展的脉络,为日本金融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早期日本金融体制的形成早期日本金融体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日本中世纪时期的货币经济。
在这个时期,日本主要使用米和铁钱作为交换媒介。
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江户时代开始出现了银行家和商人,他们开始发行私人钱币并提供金融服务。
由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较少,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较差,经常遭受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困扰。
日本经济复兴时期的金融政策
日本经济复兴时期的金融政策作者:湛璧采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3期摘要:面对遭受战争破坏的供需极度不平衡的市场,日本的政策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营金融政策和逐步建立金融体制。
“专业化”分工的金融体系,有利于体现政府的发展战略意图,因而金融政策能够调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适应经济结构的需要。
金融政策的目标既要应对暴涨的物价,又要恢复生产能力,二者既矛盾又统一。
为化解制约因素,因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是金融政策的出发点。
在经济复兴时期,日本依然实行类似于二战期间的“统制经济”,采取“资金分配和限制融资”的结构性金融手段,使有限的资金向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倾斜。
从这些意义上讲,产品、货币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是日本经济复兴时期结构性金融政策工具起用的历史条件。
关键词:金融政策;政策手段;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日本战后初期的经济背景日本第一本《经济白皮书》中写道:“当时日本完全是赤字经济,政府的赤字财政,民间企业和家庭开支也都是赤字。
”在战时,庞大的战费由增税、发行公债负担,至战败结束的1945年年底,公债余额多达1439.7200亿日元,可谓天文数字。
战后随着通货膨胀的表面化,人们几乎提空银行中的储蓄,进行一场“拿钱不如换物”的运动。
二、日本经济复兴时期金融政策的演进(1945-1955年)1、日本银行大量发行银行券在战争结束后的三个月时间内,通过日本中央银行承购财政赤字公债,对军需公司补偿、复员军人发放生活补贴累计265亿日元,相当于日本1937年 9月至1945年 8月的全部军费开支的1/3[1]。
民需企业为恢复生产,向民间金融机构大量贷款,民间金融机构的财源是日本银行。
战争结束后的半年,日本银行券发行额已达605亿日元,是战争结束当天的一倍。
2、紧急金融措施战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恢复进展的缓慢,导致生产、生活资料供给非常奇缺。
另外,一部分货币没有流入生产环节,成为了屯积物资的资本,从而助长物价的上涨势头。
各国金融监管体制
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金融监管体制是保障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差异,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一、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国家期货协会、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机构组成。
这些机构各司其职,对金融市场进行全方位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例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负责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证券市场监管等。
二、欧洲金融监管体制欧洲的金融监管体制相对较为复杂,主要由欧洲央行、欧洲证券监管局、欧洲银行监管局、欧洲保险监管局等机构组成。
这些机构共同监管欧洲金融市场,确保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例如,欧洲央行负责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欧洲证券监管局负责证券市场监管等。
三、中国金融监管体制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机构组成。
这些机构各司其职,对金融市场进行全方位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例如,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中国证监会负责证券市场监管等。
四、日本金融监管体制日本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由日本银行、金融服务机构、金融厅、金融商品交易所等机构组成。
这些机构各司其职,对金融市场进行全方位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例如,日本银行负责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金融厅负责金融市场监管等。
五、英国金融监管体制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由英格兰银行、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金融行为监管局等机构组成。
这些机构各司其职,对金融市场进行全方位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例如,英格兰银行负责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负责金融市场监管等。
总体来说,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差异,但都是为了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市场风险和挑战。
各国金融制度
各国金融制度
各国的金融制度因其国家特点和经济体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以下是一些主要国家的金融制度:
1. 美国:美国的金融制度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
它由联邦储备系统(Fed)和其他监管机构(如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组成,同时还有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私募基金等。
美国的金融市场非常发达,有多个股票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
2. 英国:英国的金融制度也属于市场经济体制。
英国有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作为中央银行,主要负责货币政策制定。
此外,英国还有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和英国证券交易所等监管机构。
伦敦被认为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拥有庞大的国际金融市场。
3. 日本:日本的金融制度是比较特殊的。
日本有日本银行(Bank of Japan)作为中央银行,它负责监管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
日本的金融市场相对较为保守,银行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日本还有金融服务机构监督局(FSA)和东京证券交易所等监管机构。
4. 中国:中国的金融制度由中国人民银行(PBOC)作为中央银行负责货币政策制定。
中国的金融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多个证券交易所。
中国还设有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CBIRC)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等金融监管机构。
这只是一些国家的金融制度的简要介绍,每个国家的金融制度都有其特点和优势,都在不断演变和改革。
日本有没有外汇管理制度
日本有没有外汇管理制度
外汇市场的监管
在日本,外汇市场的监管主要由日本金融厅(Japanese Ministry of Finance)负责。
日本
金融厅是日本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同时也负责外汇市场的监
管工作。
该部门对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和交易活动进行严格监管,以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和交易的合法性。
外汇交易的规定
在日本,外汇交易的规定由日本金融厅制定并实施。
在日本,只有经过授权的金融机构才能从事外汇交易业务,而且这些金融机构必须遵守严格的外汇交易规定。
此外,在日本,个人投资者也可以参与外汇交易,但是必须在经过授权的外汇经纪商处开设外汇交易账户,并遵守相关规定。
外汇交易报告的要求
在日本,外汇交易的报告要求由日本金融厅制定并实施。
根据相关规定,参与外汇交易的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都必须向日本金融厅报告其外汇交易的情况,包括交易金额、交易
对象、交易时间等等。
通过及时、准确地报告外汇交易,日本金融厅可以更好地监控外汇市场的情况,确保市场的稳定和交易的安全。
总结
综上所述,日本有一套成熟的外汇管理制度,旨在确保国内外汇交易的顺畅和安全。
这个制度涉及了许多方面,包括外汇市场的监管、外汇交易的规定、外汇交易报告的要求等等。
日本的外汇管理制度不仅有助于维护日本国内外汇市场的稳定和安全,也有助于保护投资
者的权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在未来,随着外汇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外汇交易活动的不断增加,日本的外汇管理制度也将不断完善和提升,以应对新的挑战和需求。
日本的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
日本的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一、战后日本金融体制(一)日本的金融机构体系日本的金融机构体系是由中央银行、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等组成,其中中央银行居于核心地位,整个金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日本银行为领导,民间金融机构为主体,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模式。
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882年。
1942年颁布《日本银行法》。
1949年成立政策委员会。
1997年修订《日本银行法》并于1998年4月1日正式生效。
日本银行的主要职责是:1)通过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保证结算系统顺利、平稳运行,从而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
同别的中央银行一样,日本银行扮演着“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等重要角色,引导者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营。
但在中央银行同政府的关系上,日本同他国有一些不同之处,其主要表现就是中央银行在执行金融政策方面自主性和独立性相对较弱,在政府面前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
(二)日本金融体系的特点日本的金融体制带有浓厚的欧美色彩,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1)分业经营。
其长期金融和短期金融、银行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国内金融和国际金融等业务军事严格区分、由不同的金融机构从事。
具体来说,以短期金融业务为主的是普通商业银行,有都市银行地方银行和日本的外籍银行,这些银行是日本银行业的主要部分;提供长期资金融通的主要是长期信用银行、信托银行等,其主要职责是为了减轻普通银行的长期资金供给负担。
日本银行业与证券投资业相分离的原则是在1947年的《证券交易法》中确立的。
1949年的《外汇及外贸管理法》规定,只有制定的外汇专业银行才能在外汇市场上从事国际金融业务活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开展金融改革以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其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开始松动。
2)间接金融占主导地位。
在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经济体制、民族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证券市场的发展极为缓慢。
日本企业筹措资金的手段除了内部积累外,主要是通过借取长期资金。
日本的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
日本的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一、战后日本金融体制(一)日本的金融机构体系日本的金融机构体系是由中央银行、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等组成,其中中央银行居于核心地位,整个金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日本银行为领导,民间金融机构为主体,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模式。
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882年。
1942年颁布《日本银行法》。
1949年成立政策委员会。
1997年修订《日本银行法》并于1998年4月1日正式生效。
日本银行的主要职责是:1)通过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保证结算系统顺利、平稳运行,从而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
同别的中央银行一样,日本银行扮演着“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等重要角色,引导者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营。
但在中央银行同政府的关系上,日本同他国有一些不同之处,其主要表现就是中央银行在执行金融政策方面自主性和独立性相对较弱,在政府面前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
(二)日本金融体系的特点日本的金融体制带有浓厚的欧美色彩,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1)分业经营。
其长期金融和短期金融、银行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国内金融和国际金融等业务军事严格区分、由不同的金融机构从事。
具体来说,以短期金融业务为主的是普通商业银行,有都市银行地方银行和日本的外籍银行,这些银行是日本银行业的主要部分;提供长期资金融通的主要是长期信用银行、信托银行等,其主要职责是为了减轻普通银行的长期资金供给负担。
日本银行业与证券投资业相分离的原则是在1947年的《证券交易法》中确立的。
1949年的《外汇及外贸管理法》规定,只有制定的外汇专业银行才能在外汇市场上从事国际金融业务活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开展金融改革以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其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开始松动。
2)间接金融占主导地位。
在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经济体制、民族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证券市场的发展极为缓慢。
日本企业筹措资金的手段除了内部积累外,主要是通过借取长期资金。
日本金融业为何在金融海啸中独善其身
日本金融业为何在金融海啸中独善其身?2008年的金融海啸倾覆了众多发达国家的金融巨舰,华尔街五大独立投行更是全军覆没,但日本金融机构的表现却令人刮目相看。
2008年9月22日,日本最大银行集团三菱UFJ集团宣布拟购入摩根士丹利20%的股份,日本最大的证券公司野村证券公司证实将以2.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雷曼兄弟公司欧洲及亚洲地区的业务。
一天之内,日本两大金融巨头相继出手风雨飘摇的美国投行,成为全球金融媒体的头条新闻。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金融强国,为什么在全球化的资本市场运行中能够安静而巧妙地避开由美国华尔街爆发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除了所持美元国债缩水、少量所购美国次贷证券亏蚀和产品出口受到挤压所受的损失外,其国内的金融资产在海啸的第一波冲击(08年10月)和第二波冲击(09年1-2月)中没有受到任何来自西方狂潮的正面的撕裂、颠覆和吞噬。
这其中既有机缘巧合,例如,2002-2006年间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和投资人都享受着流动性泛滥的盛宴,而日本金融机构仍处在挤泡沫的最后阶段,尚未来得及参与全球资本的狂欢,从而也侥幸躲过了接踵而来的灾难。
但更多的是一些必然的因素。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过去十几年中经历的重重危机给日本金融机构以深刻的教训。
从业界到政府,从观念到法律基础,都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从而增强了其对泡沫经济的免疫力。
首先,日本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与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中有共同之处,即都属于泡沫破灭引发的金融危机。
由于货币当局的宽松货币政策和松懈金融监管措施,造成了巨大的资产泡沫,只不过日本集中于商业地产和股市,而美国则是个人住房。
不同的是,日本的泡沫是因为商业银行传统信贷造成的,而美国则是通过资产证券化,给购买者提供便利的金融杠杆和过度流动性而造成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经济的火车头——制造业产品出口因日元升值而放缓,大量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催生了全球最大的房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即“平成泡沫”。
简议日本对金融危机的应对
简议日本对金融危机的应对日本对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导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机。
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些危机的冲击。
然而,通过一系列有力的应对措施,日本成功地渡过了金融危机,并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本文将对日本对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首先,日本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来稳定金融市场。
在金融危机时期,日本央行实施了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一政策不仅使企业和个人贷款利息降低,促进了投资和消费的增加,还提高了通货膨胀率。
此外,日本央行还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来增加资金供应,增加流动性,稳定金融市场。
其次,日本加强了金融监管力度,改革金融体制。
金融危机曝露了金融体制中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金融机构的不规范行为和监管的不足。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日本实施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包括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审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透明度,防止了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第三,日本通过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在金融危机期间,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包括增加公共支出、减税和提供财政援助等。
这些政策旨在提高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日本政府还通过增加对重要产业的支持和发展新兴产业等方式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了经济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第四,日本加强了对国际金融合作的重视。
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的共同应对和合作。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日本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并提供财政援助和技术支持等。
此外,日本还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以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公正性。
总的来说,日本对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包括积极的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财政刺激政策和国际金融合作等。
这些措施的采取有效地稳定了金融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日本新旧金融监管制度的概述
日本新旧金融监管制度的概述日本传统的金融监管以大藏省为主,大藏省负责金融政策、法规的制定,批准金融机构的准入及对其监管。
这个能够高效率分配有限资金的金融监管体制一方面使战后的日本在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实现了短时期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隐患。
在维持金融体系稳定、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对经济发展的也产生了负作用。
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日本传统银行监管体制也到了破产的地步。
所以,自1996年以来,日本政府不得不对传统银行监管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日本传统的保驾护航式的金融行政体制终于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日本传统金融监管制度的特点(一)“护卫船队”式的金融监管体制日本传统的金融监管体制被称为“护卫船队”式,其含义是指按照效率最差的银行为标准,制定各种管制措施(市场准入管制、分业管制、资金流动管制等),以保证整个银行体系获得利润及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护卫船队”式银行监管的特点有:第一,通过禁止新银行开业,严格控制银行间的合并与重组等达到控制新的市场进入行为,保持大银行数的基本稳定,创造半垄断银行机构,从而保证这些银行获得利润。
第二,监督功能全部有大藏省承担,监督成本大大降低。
大藏省是金融行政主管机关,它具有由银行法和其它金融法律法规确立的对金融业的管理和监督的极大权力。
大藏大臣下设金融咨询机构“金融制度调查委员会”,负责对金融政策、制度的调查、咨询、制定、修改等工作。
大藏省还设有银行局、证券局和国际金融局,其中尤以银行局主管的银行监管为重。
即“护卫船队”式银行监管的监督功能全部集中在大藏省身上,无须再通过投资者、评级机构、分析师等角色进行监督。
因此相对于市场监督来说,这种监督方式降低了监督的社会成本。
(二)事前监管主要是限制竞争日本传统银行监管的目的是限制银行间的竞争,保证现有银行获得超额利润,从而达到保证金融市场稳定以及满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的双重目标。
这决定了银行监管主要以事前监管为主,尤其拥有十分严格的限制竞争性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对市场准入严格限制,对业务领域及资金分配进行的限制。
日本产业政策
四、日本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产业政策
成功之处
产业政策
失败之处
对我国的
启示Biblioteka 四、日本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坚持产业结构高
•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动了
坚持“技术立国”
• 日本始终把技术创新看作经
产业政策随国际
• 20世纪60年代日本产业政策
级化战略
战略
规则变化而变化
后加入了IMF、GATT和 OECD,因此必须承担起贸
四、日本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四、日本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像日本那样有如此完整的政策体系,并有 如此有效的政策工具搭配,在战后西方发
达国家中实属少见。也许正是由于日本的
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政府的经济政策,结果 导致市场机制的逐渐僵化,并成为目前产 业结构难以迅速调整的症结所在。从这个 意义上来说,日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日本传统与市场体制
面积:38万km2 人口:1. 3亿 居民:大和族 经济:世界第三 盛行佛教、神道教
一、日本传统与市场体制
日本民族与武士道精神
日本文化与企业精神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
一、日本传统与市场体制
日本民族与武
• 古代日本社会
士道精神
• 近代日本社会
• 武士和武士道
日本民族与武士道精神
90年代以来(1990年至今)
二、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
经济全球化时期(2000年至今)
• 在“国际社会共同推进世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信念 指导下,推行“宏观结构调整、微观经济改革、产业结构
政策”的三位一体的经济结构改革。
• 在产业结构中注重技术革新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特别是 实现全体国民的生产富裕化,在考虑产业之间相互依存关 系的同时,确保能源需求供给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性。产 业技术政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赶超经济时期经历了如下阶段:一、国内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二、进口替代阶段(1956年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三、以重化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出口导向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出口导向第二阶段(70年代中期一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实力达到了顶峰,赶超时期基本结束,日本面临着由"赶超型"经济向与欧美国家处于同一水平线的"竞争型"经济转轨的严峻课题。
实际上,日本的这一转轨时期是从90年代正式开始的,这是因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崩溃造成的大萧条使日本的经济转轨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
一、日本20世纪90年代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实施的背景日本90年代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实施的背景用一句话概括即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包括其繁荣、崩溃及崩溃后的大萧条。
"泡沫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日本政府金融政策的失败,包括1987年过急的金融缓和政策导致泡沫膨胀,1990年过急的金融紧缩政策又导致泡沫破灭。
赶超时期日本实行的"贸易立国"战略使该国获取了巨额贸易顺差,其直接后果是日元急剧升值。
1985年9月8日,5个主要工业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聚会协商,达成通过出售美元降低美元汇价的"广场协议"。
美元同日元的汇价急剧变动,1985年从1美元兑换263日元的高仫,降到突破200日元以下;1986年又降到152日元;1987年更降到121日元。
可以说,美元同日元的关系是,美元价格降低一半,日元的价格则提高一倍。
日元升值,导致日本产品出口条件恶化,一向以海外市场为"生命线"的日本经济遭受重创,国内出现"日元升值萧条"。
关于日币的故事
关于日币的故事一、日币的起源与发展1.概述日币的起源日币,即日本货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
当时,日本开始实行货币制度,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
随后,金银货币也逐渐进入流通领域。
在近代,日本进行了货币改革,引入了现代货币制度。
2.日币的发展历程日币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江户时代、明治时代、二战后和现代。
在江户时代,日币主要以金银货币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明治时代,日本进行了货币改革,发行了以黄金为本位的日元。
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重创,日元贬值。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日元逐渐成为国际货币。
二、日币的货币制度1.日本的货币政策日本的货币政策主要由日本央行负责,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
日本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和购买国债等方式,调控货币供应量,以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2.日币的发行与管理体系日币的发行由日本央行负责,流通领域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
日币管理体系包括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两部分。
货币政策旨在维护日元币值稳定,金融监管则防范金融风险。
三、日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1.日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货币——日元在国际金融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日元是全球外汇市场的主要交易货币之一,日币债券市场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债券市场之一。
2.日币在全球外汇市场的角色日元在全球外汇市场具有重要地位。
外汇市场中,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是最为活跃的交易货币。
日元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
四、日币汇率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日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一定影响。
当日元贬值时,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商品价格更具竞争力,进口成本降低;反之,日元升值时,我国出口成本增加,进口利润下降。
2.汇率波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日币汇率波动对我国金融市场也产生一定影响。
日元贬值可能导致热钱流入我国,推动资产价格上涨;日元升值则可能导致资本外流,金融市场波动加剧。
东亚与南美各国金融制度比较
东亚与南美各国金融制度比较摘要:众所周知,不同于韩国经济的汉江奇迹,日本经济的战后复兴,南美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一直持续低迷状态。
那么为什么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南美国家会落后于东亚各国呢?这个现象与每个国家施行不同的金融制度有不可避免的相关性,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是对于东亚国家和南美国家的金融体制的特点,如在货币政策、金融体系动员储蓄能力、中央银行独立性和国家信用、利用外资、利率政策等方面进行比较,试图找出南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可能原因。
关键词:金融制度;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日本、中国台湾把目标锁定为稳定币值,韩国则把目标为经济增长和稳定币值,而拉丁美洲国家单纯的为经济增长。
从短期观察看,经济增长并非立杆见影般地影响货币的价值,甚至币值的变化与经济增长逆向运动,因而经济增长对币值稳定的关系并不密切。
但从长期观察看,币值的稳定要靠经济增长来维系,只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使产出增加,使成本下降,从而使物价水平保持稳定甚至下降,才能最终保持币值稳定。
而经济增长则需要以币值稳定作为自身发展的一个条件,并以币值稳定作为实现经济实质增长的尺度。
币值稳定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支持点。
如果用通货膨胀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在短期内是可以收到效果的,但却会造成经济长期成长的内伤。
长期所付出的代价比短期所获得的成功要大得多。
由事实可见,施行优先目标为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决策,这是南美国家落后东亚国家第一个因素。
二、金融体系动员储蓄能力东亚国家的金融体系动员储蓄的能力强,而拉丁美洲国家弱。
金融系统的功能主义观点认为金融系统的功能包括了动员储蓄、配置资金、风险管理和促进创新等方面,而动员储蓄和配置资金是金融体系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功能。
金融体系动员储蓄的能力是指金融体系可以将闲散的资金聚集起来,从而解决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
因为在缺少金融体系的情况下,经济体中的剩余资金是分散的,难以解决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一、战后日本金融体制(一)日本的金融机构体系日本的金融机构体系是由中央银行、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等组成,其中中央银行居于核心地位,整个金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日本银行为领导,民间金融机构为主体,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模式。
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882年。
1942年颁布《日本银行法》。
1949年成立政策委员会。
1997年修订《日本银行法》并于1998年4月1日正式生效。
日本银行的主要职责是:1)通过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保证结算系统顺利、平稳运行,从而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
同别的中央银行一样,日本银行扮演着“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等重要角色,引导者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营。
但在中央银行同政府的关系上,日本同他国有一些不同之处,其主要表现就是中央银行在执行金融政策方面自主性和独立性相对较弱,在政府面前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
(二)日本金融体系的特点日本的金融体制带有浓厚的欧美色彩,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1)分业经营。
其长期金融和短期金融、银行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国内金融和国际金融等业务军事严格区分、由不同的金融机构从事。
具体来说,以短期金融业务为主的是普通商业银行,有都市银行地方银行和日本的外籍银行,这些银行是日本银行业的主要部分;提供长期资金融通的主要是长期信用银行、信托银行等,其主要职责是为了减轻普通银行的长期资金供给负担。
日本银行业与证券投资业相分离的原则是在1947年的《证券交易法》中确立的。
1949年的《外汇及外贸管理法》规定,只有制定的外汇专业银行才能在外汇市场上从事国际金融业务活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开展金融改革以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其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开始松动。
2)间接金融占主导地位。
在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经济体制、民族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证券市场的发展极为缓慢。
日本企业筹措资金的手段除了内部积累外,主要是通过借取长期资金。
间接金融在日本金融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二、日本的货币政策概述(一)日本的货币政策目标根据新《日本银行法》规定,日本银行作为日本的中央银行,其目标为控制现金和货币,维持物价稳定,以促进国民经济建康发展。
日本银行设定隔夜信用拆借利率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二)日本的货币政策决定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日本银行的管理。
委员会成员共9名,由日本银行总裁和两位副总裁以及六名审议委员组成。
六名审议委员来自不同的行业背景。
委员会原则上每月召开两次会议,讨论关于货币政策的重大决策。
会后委员会将公布会议的议事摘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的方针、贴现率的变动以及央行对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
根据《日本银行法》第55条规定,日本银行将在操作之前公布货币政策会议决定的结果,披露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操作期限以及决定利率的手段。
除此之外,日本银行还会公布操作的交易对手的资格和要求。
公开市场操作之后,日本银行将公布操作的所有数据、包括交易数量和利率。
(日本银行对各类须披露的信息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详见参考文献)(三)日本货币政策的实施日本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来调节金融机构在日本银行准备金账户(CABs)的头寸,继而通过调节货币市场利率来控制货币。
同时货币市场利率又会影响各个市场的利率,从而实现整个市场的价格稳定。
1、准备金账户(CABs)准备金账户的目的是为满足金融机构之间的支付清算,以及达到日本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存款的要求而设立。
金融机构通常会通过货币市场的借贷来管理准备金账户。
因此日本银行可通过对准备金账户头寸的资金量控制影响货币供应量和货币市场利率。
2、货币市场的公开市场操作日本公开市场操作由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的货币政策会议决定。
操作工具包括买卖短期贴现国债(TBs)、短期政府债券(FBs)、商业票据、日本政府公债(JGBs)等等。
一般情况下,日本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目标是保持隔夜信用拆借利率在确定的目标利率范围内。
但从2001年3月起,日本银行开始采取新的操作方法,将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CABs)头寸作为操作目标。
2006年3月,日本央行又重新恢复隔夜信用拆借利率为操作目标3、日本银行的再贷款日本银行的再贷款既包括票据贴现,如日本政府公债(JGBs),也包括由日本银行认定的票据抵押担保后对金融机构的贷款。
随着日本金融改革的推进,日本银行更多的依靠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市场利率,再贷款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逐渐减弱。
三、日本货币政策历程(一)1985—1989 年,扩张的货币政策与泡沫形成。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由于日本对美贸易大量盈余,日美贸易磨擦日益激化。
1985 年9 月22 日,美日等五国财长与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签订了“广场协议”,旨在降低美元对日元等货币的汇率。
其结果导致了日元的急剧升值。
卢浮宫会议后日本银行把公定贴现率降低到2.5%,并将其保持了两年零三个月。
而且,在1987 年到1990 年期间,日本广义货币供应量(M2+CD)增长超过了10%。
由于这种宽松金融货币政策,企业资金筹措容易,社会资金流动加快,大量低利剩余资金开始寻求回收期短、收益率高的投资对象。
房地产、股票由此成为首选,过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开发、股票市场导致资产价格异乎寻常地上涨,由此出现了“资产价格膨胀”现象。
当时的日本政府虽然将“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但“资产价格”却没有被纳入物价体系考虑,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资产价格的上涨没有予以重视,基本上持听之任之的态度,导致泡沫的形成。
而且,在超低利息率的背景下,中小企业所筹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金融机构,同时,金融机构自身也积极地参与股票和土地的投机活动,从而也为泡沫崩溃后金融机构形成大量的不良债权埋下了隐患由此可见,在日元升值的外部压力下,过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产生了如下传导过程:缓解贸易摩擦和日元升值压力―>降息,扩张货币政策—>公定贴现率降低―>低利率―>过剩流动性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膨胀―>泡沫产生。
(二)1989 年5 月至1991 年7 月,紧缩性货币政策与泡沫经济的崩溃泡沫总是要破灭的。
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发生,日本银行从1989 年中期开始紧缩银根。
尽管从1989 年5 月到12 月日本银行三次上调了贴现率,但市场有关方面仍然信奉“永远超低利率的神话”,对于日本银行紧缩金融的倾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股价和地价仍然继续高涨。
直到1990年2 月传出日本银行将第四次提高贴现率时,市场才产生了利率趋于升高的预感,因而在1990 年2 月到4 月间日本发生了股票下跌、日元贬值和债券下跌的“三重下跌”。
特别是1990 年爆发“海湾战争”之后,原油和石油产品价格上涨,日本银行为了防止国内通货膨胀的发生,于1990 年8 月将中央银行贴现率提高到6%。
日本银行的决策立即反映到了市场上,从1990 年9月开始,股市开始下滑。
与此同时,房地产的泡沫经济也开始崩溃,东京、大版等大城市的地价开始大幅下跌。
尽管日本的大证券公司和大银行都拼命宣传股价将继续攀升与只要购买土地就可赚钱的“土地神话”,但泡沫经济还是迅速的崩溃了。
从上可以看出,日本政府的本意是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股价和房地产价格有秩序地回落,使经济泡沫逐渐收缩,但由于政策实施过急过猛,导致日本经济中的泡沫突然破裂,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增长率由1989 年的 5.1%下降到1991 年的4%,在其后数年中更是急剧下滑。
泡沫经济虽然促成日本的“平成景气”,但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也使日本陷入长期停滞与萧条。
这次的突然紧缩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如下:为控制通胀防止过热―>紧缩银根―>提高公定贴现率―>短期利率提高―>股价市值、地价不断下跌―>需求减退,企业破产―>金融业巨额不良债权与金融机构破产―>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失业增多―>泡沫破灭,经济产生危机。
(三)1991 年7 月至1999年,治疗泡沫经济留下来的后遗症,货币政策力不从心。
(1)1991 年7 月至1995 年上半年,货币政策由紧到松,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回升面对泡沫经济突然崩溃的严重局面,日本政府最初反应迟钝,基本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1991 年7 月l 日,日本银行把公定贴现率由6%下调到5.5%。
这标志着日本政府货币政策由紧到松的重大方向性转变。
不久之后,进一步下调到5%和 4.5%。
1992 年年底,又进一步降到3.25%,1993 年2 月公定贴现率重新回到泡沫经济时期的2.5%的水平。
随着公定贴现率的不断下降,短期利息率从1991 年下半年开始也不断下降。
显然,日本政府意识到紧缩政策的失误,而对泡沫经济破灭造成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趋冷局面,力图通过放松货币以恢复景气。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80 年代末政府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的情况不同,在上述一系列的降息举措下,日本政府实施的放松货币以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公众的积极回应。
日本金融机构的贷款量继续下降,货币供应量增长在1992 年度创造了0.2%的历史最低记录。
在这种情况下,1992 年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1.1%,1993 年又进一步下降到0.1%。
在经过了两年半的衰退之后,由于公共投资和住宅建筑的增长,1993 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
但是从1995 年第二季度开始,受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经济复苏的过程又陷于停顿。
为了应付日元升值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日本银行在1995 年4 月将公定贴现率由 1.75%降低到l%,同年9月又进一步降到0.5%。
货币供应增长速度从1994 年下半年起开始从2%的水平增加,1995 年第一季度达到3.5%。
日本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在此期间采取的财政刺激措施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95 年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回升到1.4%,1996 年达到3.6%。
由此可见,这次调整的传导过程为:面对通缩和经济趋冷局面,扩张货币政策重新出台―>公定贴现率降低―>低利率―>金融机构贷款量与货币供应量反应不明显―>投资反应不明显―>利率效应传导受阻―>经济复苏堪忧。
(2)1996 年――1999 年,信贷收缩政策正当日本经济开始回升时,自泡沫经济崩溃以来就一直困扰着日本的不良债权问题在1995 年下半年突然急剧恶化,爆发了一场以不良债权为主要表现的严重金融危机。
最初,日本政府在对不良债权的估计上存在严重偏差。
从货币政策效果来看,金融系统的不良债权过多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零利率政策基本失灵。
由于存在大量不良债权,银行为降低风险,出现了严重的“慎贷”或“惜贷”现象,这对以间接金融为主的日本来说,无疑堵塞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