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应当纠正的历史错误_关于刘备_汉_政权被篡改为_蜀_的内幕及其还原历史真实的

合集下载

经典的幼儿历史小故事_儿童历史小故事

经典的幼儿历史小故事_儿童历史小故事

经典的幼⼉历史⼩故事_⼉童历史⼩故事中国是⼀个历史⽂明发展悠久的国家,历史渊源深长,其中也发⽣了很多有趣的经典⼩故事。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经典的幼⼉历史⼩故事,供⼤家参考。

幼⼉历史⼩故事1“天要下⾬娘要嫁⼈”传说古时候有个名叫朱耀宗的书⽣,天⽣聪慧,满腹经纶,进京赶考⾼中状元。

皇上殿试见他不仅才华横溢,⽽且长得⼀表⼈才,便将他招为驸马。

“春风得意马蹄疾”,循惯例朱耀宗⼀⾝锦绣新贵还乡。

临⾏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亲如何含⾟茹苦,如何从⼩将他培养成⼈,母⼦俩如何相依为命,请求皇上为多年守寡⼀直不嫁的母亲树⽴贞节牌坊。

皇上闻⾔甚喜,准允所奏。

当朱耀宗向娘述说了树⽴贞节牌坊⼀事后,原本欢天喜地的朱母露出了不安的神⾊,于是说出了想要嫁给朱耀宗的恩师张⽂举的想法。

毫⽆思想准备的朱耀宗顿时被击倒了,“扑通”⼀下跪在娘的⾯前:“娘,这千万使不得。

您改嫁叫⼉的脸往哪搁?再说,欺君之罪难免杀⾝之祸啊。

”正值左右为难、⽆可奈何之际,朱母不由长叹⼀声:“听天由命吧。

”她随⼿脱下⾝上⼀件罗裙,告诉朱耀宗说:“明天你替我把裙⼦洗⼲净,⼀天⼀夜晒⼲。

如果裙⼦晒⼲,我答应不改嫁;如果裙⼦不⼲,天意如此,你也不⽤再阻拦了。

”这⼀天,晴空朗⽇,谁知当夜阴云密布,天明下起暴⾬,裙⼦始终是湿漉漉的。

朱耀宗⼼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

朱母则认认真真地对⼉⼦说:“孩⼦,天要下⾬,娘要嫁⼈,天意不可违!”事已⾄此多说⽆益,朱耀宗只得将母亲和恩师的婚事报告皇上,请皇上治罪。

皇上连连称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他去吧。

”幼⼉历史⼩故事2左宗棠打擂娶妻道光⼗⼀年(1831年)春天,左宗棠在长沙城南书院读书。

湘潭县有个周姓⼤户,正在为⼤⼩姐征婚。

⼤家看好左宗棠的实⼒,⿎动他去应征打擂。

周家⼤院占地近⼀万平⽅⽶,宅院的⼤门⼝竖了⼀块青⽯碑,据说乃皇帝钦赐,凡路过此处的⽂官武将,见了都得落轿下马,叩⾸⽽拜。

显见这家⼈是官宦的后代,只因⽼爷们已经去世,才显得有些落寞。

三国演义里的故事_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里的故事_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现代历史教学中,需要年轻的教学方式,而一直作为传授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历史故事,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便承担着传播年轻教学方式的使命。

关于三国演义的故事你知道的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篇一:舌战群儒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

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

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

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但被诸葛亮驳斥。

之后,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周瑜也赶回柴桑来见孙权。

鲁肃与周瑜交情最好,便把这两天议论的情形全告知周瑜。

周瑜请鲁肃放心,并要他先把孔明请来相见。

张昭等主和派,程普、黄盖等一班战将主战派也来见周瑜,周瑜都敷衍而过。

晚上,鲁肃引孔明见周瑜,并问周瑜主和还是主战。

周瑜说∶“曹操打着皇帝的招牌,兵势又大,打起来我们必输无疑。

我是打定主意劝主公投降了。

”鲁肃忙与周瑜争论。

孔明却在一旁暗暗冷笑。

周瑜问孔明为什么笑,诸葛亮说∶“我笑鲁肃不识时务。

我有一个办法,只要两个人,便能教曹操百万大军撤走。

”又说∶“曹操筑铜雀台,早想得到东吴的两个绝色美人大乔、小乔。

只须将此二女送去,曹操必然退兵。

”周瑜大怒,骂道“曹操老贼,欺人太甚!”周瑜说∶“你不知道,大乔是孙策将军的夫人,小乔就是我的妻子。

”诸葛亮装做惊慌失措的样子,说自己不该胡言乱语。

周瑜被孔明一激,便说出心底的真心话∶“方才是故意试探的,其实我早就想破曹操,还请诸葛先生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

第二天早晨,孙权升堂议事。

《三国志》导读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三国志》导读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三国志》导读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章节答案2024年1.战争也是一种民族融合的方式。

()答案:对2.《三国志》没有记载东夷地区相关的事件。

()答案:错3.古代中原地区以()为尊,被认为是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答案:华夏4.()统治时期,是汉朝武力最强势的时期。

答案:汉武帝5.曹操的爱子曹冲因病去世时,华佗已经不在人世。

()答案:对6.曹操的爱子曹冲因病去世时,华佗已经不在人世。

( )答案:对7.华佗是被何晏杀害的。

()答案:错8.华佗被杀害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他()。

答案:得罪曹操9.魏、蜀、吴中,曹操最先称帝。

( )答案:错10.《典论》的作者是( )。

答案:曹丕11.《魏书·文帝纪》中记载“黄龙”、“白稚”、“凤凰”等动物,都是预示( )的征兆。

答案:祥瑞12.黄巾军的领军人物分别是张角、张梁、张宝。

( )答案:对13.发生在东汉末年、标志汉帝国崩溃的农民起义是( )。

答案:黄巾起义14.《魏书·董二袁刘传》中,董卓对袁绍说“刘氏种不足复遗”,其中“刘氏种”指的是( )。

答案:汉少帝15.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在辽东半岛以东开辟的郡包括()。

答案:玄菟;乐浪;真番;临屯16.与吴、蜀相比,曹魏政权的继承人之争更为激烈。

()答案:对17.吴国在孙权建国前并没有各方面建设都已成熟的大都市。

()答案:对18.魏武宣皇后卞夫人是曹操的正妻。

()答案:对19.在刘备没有入蜀之前,成都已经是闻名全国的大都市了。

()答案:对20.何晏是被管辂所杀。

()答案:错21.诸葛瑾与孙权的关系因为诸葛亮恶化。

()答案:错22.长期生活在心理阴影之下对曹叡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答案:对23.继乌丸战败后,鲜卑上贡朝廷以示臣服。

()答案:对24.黄巾军的领军人物分别是张角、张梁、张宝。

()答案:对25.诗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对三国人物孙策的褒奖之词。

()答案:错26.从卞氏的兴盛来看,黄初三年诏令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初中历史知识刘备错失的治国奇才,在魏朝官至宰相,创设一制度影响中国400年素材

初中历史知识刘备错失的治国奇才,在魏朝官至宰相,创设一制度影响中国400年素材

刘备错失的治国奇才,在魏朝官至宰相,创设一制度影响中国400年刘备虽然辛苦经营多年,但开拓的事业却远不及曹操,究其原因,跟手底下谋臣良将数量不足有很大关系。

其实,刘备的身边曾聚拢过不少的奇才异士,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最终都转投其他阵营,其中能力最为卓越、成就最高者,非陈群莫属。

陈群生于颍川陈氏家族,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皆是享誉海内的大名士,时称“三君”。

陈群自幼品学兼优,弱冠之时便与大名士孔融等人结交,并经常参与品评天下名士的优劣,其评定之准确,每每令世人折服。

刘备做豫州牧时,因听闻他的名声,便征辟他为别驾,委以心腹之任,时在兴平元年(194年)左右。

陈群才干过人,起初侍奉刘备彼时,刘备屯驻在小沛,依附于徐州牧陶谦。

陶谦临终前因为忧惧徐州的未来,加上欣赏刘备的才德,便将州牧一职让与他。

刘备得到消息后,满心欢喜地准备接任,此时,陈群以袁术和吕布觊觎徐州、本方势小力微为由,劝阻刘备不要冒险,结果被他拒绝。

结果,得到徐州的刘备受到袁术的攻击,紧接着又被吕布偷袭,最终只能狼狈地逃奔曹操。

刘备一意孤行导致惨败的现实,让陈群看清楚他的本性与能力,知道其绝非自己需要效力终生的明主,于是便与其父陈纪一起辞职归隐。

等到曹操击灭吕布、攻取徐州后,因听闻陈纪、陈群父子的才学、名望,便一并纳入自己的帐下。

至此,刘备痛失的大谋士陈群,被曹操“楚才晋用”,时在建安三年(198年)。

刘备拒绝听从陈群的建议,结果遭遇惨败陈群转投曹操阵营后,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尽心力、尽忠职守,在推荐人才、谏言国事、制定礼仪、改革选官制度等方面,都做出过卓绝的贡献。

陈群历仕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三代,累官至司空、录尚书事,封颍阴侯,不仅身居宰相之职,还被曹操祖孙三代视为股肱心腹和国家柱石。

相较于同时期的名臣良相,陈群之所以被后世频繁地提及,是因为他创设了一套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

所谓的“中正”,也即有权品评人才的官员,分为大中正、小中正两级。

三国演义常识题

三国演义常识题

三国演义常识题《三国演义》知识练习题及答案1、三国中有“三绝”,“义绝”是关羽;“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2、三国中有很多人物都有绰号,如“水镜先生”是司马徽“伏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小霸王”是孙策;“美髯公”是关羽;“常胜将军”是赵云。

3、曹操曾两次梦见“三马同曹”,前三马是指马腾、马超、马岱;后三马是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4、三国中的人物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其中有些人物已成为不朽的典型,好像还活在人群中,所以人们常把有智慧的人赞为诸葛亮;把奸诈的人骂做曹操;把量窄的人谓为周瑜;把性烈的人叫作张飞;把忠厚的人称为鲁肃;把昏庸的人说是刘禅。

5、三国中有两匹千里马赤兔马、的卢;最后的主人分别是关羽、刘备(此两处有争议)6、三国中有三位名士被称为一龙,他们是华歆、邴原、管宁,华歆和管宁分别是龙头和龙尾。

7、在军阀混战中,刘备曾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

8、魏国历代皇帝是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

9、三国中被称为三杰的是孙权、刘备、司马懿。

(莫名其妙,不知是何原因)10、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事件有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借东风、苦肉计、连环计。

(还有其他)11、《三国演义》中素有“千古奇策”之称的是隆中对。

12、孔明笑曰:“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

”士元指的是庞统,他冠以凤雏之称,与他有关的一个故事是庞统巧设连环计。

13、《三国演义》中,为救阿斗在长坂坡杀了魏军七进七出的将军是赵云,长坂坡头退曹军百万兵的将军是张飞,使曹操割须弃袍的将军是马超。

14、《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宝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英雄人物是关羽。

15、《三国演义》中具有独家绝活的两个人是左慈、管洛。

16、“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诸葛亮写给周瑜的信中的内容。

17、刘备在长坂坡时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宝贵所能动摇也。

”这里的子龙指的是赵云。

18、“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_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_历史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_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_历史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_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七擒孟获的故事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势越来越重。

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嘱咐后事。

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

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刘禅的小名),您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来做一国之主吧。

”诸葛亮流着眼泪,哽咽着说:“我怎敢不尽心竭力,报答陛下,一直到死!”刘备把小儿子刘永叫到身边,叮嘱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刘禅即了帝位,历史上称为蜀汉后主。

刘禅即位后,朝廷上的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

诸葛亮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想使蜀汉兴盛起来。

没料到南中地区(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雨、贵州一带)几个郡倒先闹起来了。

益州郡有个豪强雍闿(音kǎi),听说刘备死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发动叛变。

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了南中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他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来反抗蜀汉。

经过雍闿的煽动,牂柯(音zāngkē,在今贵州遵义一带)太守朱褒、越巂(今四川西昌县东南,巂音xī)部族酋长高定,也都响应雍闿。

这样一来,蜀汉差不多丢了一半土地,怎么不叫诸葛亮着急呢?可是,当时蜀汉刚遭到猇亭大败和先主死亡,顾不上出兵。

诸葛亮一面派人和东吴重新讲和,稳住了这一头;一面奖励生产,兴修水利,积蓄粮食,训练兵马。

过了两年,局面稳定了,诸葛亮决定发兵南征。

公元220xx年三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发。

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参军马谡(音sù)送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几十里地。

临别的时候,诸葛亮握住马谡的手,诚恳地说:“我们相处好几年了。

今天临别,您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我吗?”马谡说:“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险要,离开都城又远,早就不服管了。

经典的诸葛亮故事大全五篇_三国诸葛亮小故事

经典的诸葛亮故事大全五篇_三国诸葛亮小故事

经典的诸葛亮故事大全五篇_三国诸葛亮小故事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经典的诸葛亮故事大全五篇,供大家参考。

诸葛亮故事大全1诸葛亮喂鸡的故事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

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

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

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

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

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

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

”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

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诸葛亮故事大全2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

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

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

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

关于历史人物的作文_诸葛亮的作文5篇

关于历史人物的作文_诸葛亮的作文5篇

关于历史人物的作文_诸葛亮的作文5篇诸葛亮自古以来就一向受到人们的广泛评论,深受人们的爱戴,出于茅庐的他辅佐实力单薄的刘备成王霸业,忠贞地献上自我的谋略,为蜀国打拼了一片天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小伙伴们吧!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

我看诸葛亮(一):我对诸葛亮的看法五丈原上,秋风萧瑟,蜀国病危的丞相仍摇着那一袭鹅毛扇,但双眼已失去了往日叱咤风云的英雄之气,取而代之的,是茫然若失的神情。

自我的生命,恐怕也快要如这秋风中的枯叶,消亡了吧?他想。

自从先主三顾茅庐以来,已快三十年了。

南征北战、北抗东和……于是,天下人看到了一个年未而立就火烧曹操的诸葛亮,看到了一个令孙吴“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诸葛亮,看到了一个以一座空城一张古琴吓退十万大军的诸葛亮……但是,天下人看不到的,是蜀国丞相的缕缕白发。

他又回想起那折《后出师表》来,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八个字写下时,他的千钧重的心忽然放下了。

他早就明白自我的结局必定是劳顿沙场而死。

三十年的时间,他已经支透了他的全部生命、全部智慧。

而这些,是为了蜀汉,为了天下。

若是让他再选一次,他会选取避而不出,隐于山林么?他会选取游山历水,诗剑风流么?不会的。

他望着又落下的一片秋叶,默默地想。

但他的生命还不够,还不够啊!他还要北定中原,还要……最后一片秋叶落下了,将士们操演的呐喊声传来,但他们看到的,只是名扬天下的蜀相的遗体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那传奇人物脑间最后闪过的一行字,亦是他一生的写照。

我看诸葛亮(二):我看诸葛亮诸葛亮自古以来就一向受到人们的广泛评论,深受人们的爱戴,出于茅庐的他辅佐实力单薄的刘备成王霸业,忠贞地献上自我的谋略,为蜀国打拼了一片天下。

他的聪明才智和忠贞不虞让许多人都为之钦佩。

小时侯就听过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也看过一点《三国演义》的电视剧。

所以,诸葛亮在我的心中总是神秘的,出神入化,无所不能。

他是一个神奇的人,隐居于山中未能与外界接触,却能熟知当时的情形,对外界了如指掌。

25个经典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25个经典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25个经典的历史典故1、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2、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3、暴殄天物(商王)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

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一个应当纠正的历史错误——关于刘备“汉”政权被篡改为“蜀”的内幕及其还原历史真实的研究

一个应当纠正的历史错误——关于刘备“汉”政权被篡改为“蜀”的内幕及其还原历史真实的研究

隆 所 署置依 汉初诸 侯王故典 ”,睇 “ ”于被曹操 控 人才 。所 以 ,早在 “ 中对 策”时 ,诸葛亮就明确地 表 遥

・ . .

对刘 备指 出 : “ 将军既帝 室之 胄,信义 著于四海 ,总 以求再一次重演光武 中兴汉室大业的故事 。 揽英雄 ,思贤若渴 ,百姓孰敢 不箪食壶浆 以迎将军者 个政治上的有利条件 ,打 出 “ 兴复汉室”的旗帜。 遗 憾 的是 ,无 论是 汉 高祖 刘邦 从 汉 中和 巴蜀起 备和诸葛亮 的身上 都没有重演 。为什 么 “ 兴复汉室 ” 乎?” 这就 是要刘 备充 分利用他 是 “ 室之 胄”这 家的历史 , 是光武帝刘秀重建汉王朝的历史 ,在刘 帝 还 从 当时的情况看 , “ 兴复汉室”并不是没有可能 的可能性没有变成现实性呢 ?追本溯源 ,从天下大势
力 量更 为优越 。镇 守荆 州的关 羽 出兵攻 打襄 阳 ,大 陵 掺败 ,使本来在三 国中就实力最小的刘汉政权元气
败 曹军 ,威震 华夏 ,逼得 曹操 “ 徙许 都 以避 其锐 大伤 。后来虽然经过诸 葛亮 的苦 心经营 ,重新修复了 议
利 ”[ 6 】 只是一路北伐 ,竞有如 此威力 ,足证许 昌 与孙 吴的联盟 ,积 累了进行 北伐的物质 、军事力量 , 。这 以南的拥汉反 曹的力量是 相当大 的。所 以 ,打好刘 备 但往 1的景 象毕竟 已经一去不再复返了 。 3
呢?
“虽然 如此 ,但 是 ,在 以小 农 经济 为基 础 的封建 时 代 ,皇权是相当神圣的 ,正统观念是地主阶级笼络人 心 、夺取政权的有 力武器 ,就是 中国农 民起义者也常 加以利用。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 是以 “ 就 秦王公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 ”的名义发难的 ;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也打 出 “ 反

2023年《三国演义》读后感_30

2023年《三国演义》读后感_30

2023年《三国演义》读后感2023年《三国演义》读后感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当我合上《三国演义》,我的脑海里仍然浮现着蜀魏吴大战的场景,久久不能散去。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从刘邦一统天下,到三国蜀魏吴争夺天下,又到司马炎一统天下,正验证了这句话。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有文武双全的曹操,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有爱民如子的刘备,有勇猛善战的张飞,还有霸道的董卓……但让我最敬佩的是机智过人的诸葛亮。

书中有关诸葛亮的经典故事比比皆是,如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七纵孟获……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诸葛亮的“空城计”。

司马懿带领着十五万大兵杀到了西城县,可是当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群文官,城内只有二千五百余兵士,怎么办呢?聪明的诸葛亮十分镇定,让军士收起了旗帜,并让他们躲起来,不要说话,还让几十个军士装扮成百姓去打扫街道。

他自己则不慌不忙地坐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见了,心里很疑惑,下令退兵。

别人一问,才知道他是怕城中有埋伏,不敢贸然行动。

哈哈哈!愚蠢的司马懿被聪明的诸葛亮给吓跑了,司马懿知道后,肯定会后悔莫及吧!笑着笑着,我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小希望:我要是能像诸葛亮那么镇定,那么临危不惧,就好了。

每次,无论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大大小小考试……只要老师一通知,我当天晚上必定不会有个安稳觉。

我在睡觉前会对自己说:“没关系,就一次小练习嘛!没什么可怕的,靠自己的水平,肯定能考好。

”我虽然在嘴边这么说,心里还是有点发虚,拼命地让自己不去想它,可是坚持不到一分钟,我又怕了。

万一没考好呢?我用被子蒙着头,去想想开心的事,让自己忘记它。

我也尝试数羊睡着……总之,我尝试了九九八十一种办法,也未能成功。

就这样,我老是熬到很晚,都未入睡。

所以,到第二天早晨,我就会变成一只大熊猫。

哎!要是我有诸葛亮一半的镇定就好了,我一定要向他学习!呵!有趣的三国!细细品味三国,还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计谋呢!2023年《三国演义》读后感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历史汉代全部知识点总结

历史汉代全部知识点总结

历史汉代全部知识点总结一、刘邦和刘备刘邦(前256年—前195年),字季,汉高祖,出生在陈留郡,是汉初的建立者兼国家统一者。

前202年他在曲阜会面孟尝君,进行皇位交接,成为中山靖王,并称帝号,建立了汉朝。

位四十一年,被当时的世人尊称他为太祖,以区别于后世继承汉高的后嫡子的皇帝。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汉族名将、政治家。

刘备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开创势力之一蜀汉的开国皇帝。

他是汉末黄巾起义的领袖之一,战争中,刘备被许都的同盟吕布复仇者张飞丢弃,许多刘备和他的幼子被太后董氏大家人司马懿劫持,还得到了地位显著的凉州牧张鲁的援手。

二、汉朝政治体制1. 中央政府:汉朝的政治体制是由“皇权专制”和“封建官制”相结合的。

汉朝的皇权专制通过中央政府进行实施,中央政府设置有宰相、大司徒、大司马、太尉、御史台等一系列职位。

这些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的。

其中的宰相是汉朝政治和军事的最高领导者,大司徒负责监察社会和道德,大司马负责统帅各州军队,太尉负责处理军事、外事等事务,御史台负责监督政府各级官员。

这个政治体制保障了皇权的实施和维护。

2. 地方政府:汉朝的地方政府采用封建制度,分设州郡、县、乡。

每个封建政权都由地方的官吏、巡抚以及各类军队实施统治,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自行制定政策和法令。

地方政府的封建制度为汉朝政权的稳定和统一提供了基础。

三、汉朝的军事汉朝的军事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两部分。

中央军主要由皇帝直接指挥,地方军由地方官员负责指挥。

汉朝时期的重要军事事件有玉门关之战、桑桥之战等。

此外,汉朝还设有戍边将军和诸侯将军等地方将领。

四、汉朝的文化在汉代,中国文化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技术:汉代的人们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医学等各个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农业方面,汉代人发明了农具、斩草机、种植机等一系列现代化农具。

2. 文学艺术:汉代的文学艺术中有许多作品完全可以称得上经典佳作,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和《滕王阁序》。

蜀汉的政治机制与文化特色

蜀汉的政治机制与文化特色

蜀汉的政治机制与文化特色蜀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王朝,成立于公元221年,由刘备所建立,终于公元263年被西晋所灭,历时42年。

蜀汉的政治机制和文化特色都是其历史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蜀汉的政治机制与文化特色。

一、政治机制蜀汉虽然只存在了42年,但其政治机制却非常完善。

刘备建立蜀汉时,曾经模仿汉武帝的政治制度,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建立了中书省、尚书省等政府机构。

后来,刘禅继位,将蜀汉的政治机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他实行了以侯伯为基础的封建制度,划分了三公九卿和三十六郡,在中央建立了吏部、度支等重要机构,建立了以中央官僚和地方豪族为组成的两个阶级,实现了王权的巩固和政治的稳定。

但是,蜀汉政治机制中也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在地方上的官员往往是采取买官行贿的方式上位的,并没有实行科举制度。

这也造成了许多不称职的官员,导致了蜀汉政治的腐败和衰落。

二、文化特色蜀汉在文化方面也有其独特的特色。

蜀汉的艺术和文学在历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三国时期文化的代表。

最具代表性的是蜀汉的诗歌艺术,蜀汉的文人多以自然山水、神仙异趣为题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诗歌体裁——“山水诗”。

杜甫和张籍是蜀汉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以豪放、洒脱为特色,深受后人的喜爱。

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蜀汉也有其特殊的贡献。

蜀汉时期,将军诸葛亮设立了藏书楼,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

蜀汉末年,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写成了《三国志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之一,也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综合以上所述,蜀汉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在政治机制和文化特色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贡献。

蜀汉政治机制的完善和王权的巩固,为其在局势动荡的三国时代中生存下来提供了铁证。

蜀汉的文化特色,尤其是山水诗的形成和《三国志注》的写作,也为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蜀国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蜀国的历史事件讲解

蜀国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蜀国的历史事件讲解

蜀国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蜀国的历史事件讲解先秦蜀国城市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中起源和形成的。

考古发现的成都平原宝墩文化的史前城址,标志着蜀地城市的起源。

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蜀国的历史事件,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蜀国的历史事件一: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夷陵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

爆发于221年(蜀汉章武元年),结束于222年(蜀汉章武二年),是三国历史上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

爆发于221年(蜀汉章武元年),结束于222年(蜀汉章武二年),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这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蜀国的历史事件二:魏灭蜀之战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

公元263年,曹魏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

读通鉴(234)刘备积私忿而忘公义

读通鉴(234)刘备积私忿而忘公义

读通鉴(234)刘备积私忿而忘公义读通鉴(234)大家都要交智商税解读:曹丕即位,汉献帝禅让,如果刘备没有动作,那么就必须要接受一个事实,即曹丕已继大统,这个阶段刘备必须称帝,如果不称帝号召力就缺乏了。

曹丕继大统,全都沿袭的汉制,包括五德等都没有改,这招是向天下说明曹氏政权是继承来的,不是打下来的。

刘备伐吴是举国之力,曹丕在等两虎相争,而坐受渔翁之利,孙权与刘备这一战,使得江南两家元气大伤,而两家则失去联合北伐的信任基础。

刘备的教训很深,曹丕也有教训。

每一个组织和人一样,建立之初,就有兴衰成败,前者败在何处,后继者要以此为鉴。

汉朝败,曹氏兴,汉败在宦官妇人,曹魏则规定了宦官的最高口味,然而曹魏最终败于权臣。

败于权臣则是智力相较,力量相争,两相不足而败。

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春,正月,任命议郎孔羡为宗圣侯,奉孔子祀。

三月,加授辽东太守公孙恭车骑将军。

初次恢复五铢钱。

蜀中传言汉帝已遇害,于是汉中王发丧制服,谥号称孝愍皇帝。

群下竞言符瑞,劝汉中王称尊号。

前部司马费诗上疏说:"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

如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

过去高祖与楚约,先破秦的人封王。

等屠咸阳,抓获子婴,犹怀推让。

何况如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想要自立!愚臣诚不为殿下可取。

"汉王刘备很不悦,左迁费诗为部永昌从事。

(心胸比关羽宽不了多少。

)夏,四月,丙午,汉中王即皇帝位于武担之南,大赦,改元章武。

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司马光说:天生庶民,其势不能自治,必然相与拥戴一个君主来治理。

假如能禁暴除害以保全其生,赏善罚恶使不至于乱,这就可以称为君。

所以三代之前,海内诸侯,何啻万国,有民人、社稷的,通称为“君”。

合万国而君之,立法度,班号令,而天下莫敢违抗,这称为王。

王德既衰,强大之国能帅诸侯以尊天子的,则称为霸。

所以自古天下无道,诸侯力争,有时候天下都没有王,这样的例子很多。

叶利钦交权的真实内幕

叶利钦交权的真实内幕

叶利钦交权的真实内幕
李庆龙
【期刊名称】《深圳周刊》
【年(卷),期】2000(000)004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李庆龙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51.22
【相关文献】
1.一个应当纠正的历史错误——关于刘备"汉"政权被篡改为"蜀"的内幕及其还原历史真实的研究 [J], 李殿元
2.真实游戏--帕森斯与库班“分手”内幕 [J], 张丽娜
3.真实游戏——帕森斯与库班“分手”内幕 [J], 张丽娜;
4.你们告诉了网民3Q大战的真实内幕 [J], 白峰
5.从内幕交易视角探究企业社会责任的真实目的 [J], 杜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蜀汉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

蜀汉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

蜀汉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代,其间的蜀汉政权往往被视为三国之中最具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的政权之一。

蜀汉时期虽然经历了战乱频繁的年代,但是它的文化底蕴依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一、蜀汉的政治制度在蜀汉时期,刘备被尊为皇帝,建立了汉中王朝,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西南朝代,其政治制度同东汉、魏晋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

1、官制举措蜀汉政权的官制举措较为简单,主要包括三个部门,即军权部门、财政部门和文官部门,分别由大将、都督和丞相来领导。

2、领土划分蜀汉时期,主要领土包括蜀地、益州和汉中,其中蜀地和汉中是建都之地,这样的划分保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

同时,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蜀汉还将边疆地区划分成多个州。

3、官考制度蜀汉时期,为了避免官员的贪污、嫉妒和非分之想,蜀汉政权采用科举考试制度来推荐官员。

他们制定了具有一定难度的考试试卷,考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现有能力且忠诚的人才,人才也得以一步步晋升。

4、尚武精神蜀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中还体现了尚武精神,这种精神与当时的人民生存状况有关。

局势危急,生存环境残酷,强调尚武精神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社会、政治稳定,也可以增强蜀汉民众的斗志。

二、蜀汉的社会文化蜀汉时期的社会文化凝聚着蜀汉国民智慧与创新,展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

1、诗文书法蜀汉时期,诗文书法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时代精神。

通常被称为巴蜀文化,重要的代表人物包括杨仆孙等。

他们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着很高的才干,更是在文学、书法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

2、文物艺术蜀汉时期,文物艺术也有了很高的发展。

其中以三国时代遗留下来的石刻为代表,这些石刻积淀了时代精神和大量文化信息,成为了中国古代雕刻史上的重要遗产。

3、社会习俗蜀汉时期,社会文化方面也有很多不同寻常的事物。

例如,当时的人们通常把鲁菜与川菜看作是蜀汉文化的特色风味,深得当时民众喜欢。

此外,蜀汉时期的医药文化也十分发达,人们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很多疾病。

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与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与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与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政治变革。

本文将探讨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的演变,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特点和意义。

一、历史事件1. 东汉末年的政治危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危机。

当时,皇权日益腐败,百姓生活困苦,官僚贪污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外族入侵频繁。

这一时期被称为“黄巾起义时期”,东汉政府虽然接连打击了十余次黄巾农民起义,但本质上并没有解决问题。

这一时期,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失去了基本保障,同时官场败坏无能,加之政治压制重重,让东汉王朝面临了巨大的危机。

2. 曹操的统一中国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武将,通过对中原平定和三方的作战,最终实现了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

曹操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强大实力和出色的军事智慧,同时他也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控制统治下的各个地区。

曹操统一中国被视为三国时期历史事件中的一大里程碑。

3. 刘备-孙权联盟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是以曹魏、蜀汉和东吴三方为主要矛盾,它们之间经常进行大小规模的战争。

但在关键时刻,刘备和孙权达成了联盟,共同对抗曹魏。

这次联盟得益于刘备和孙权之间的信任和谅解,同时也需要其他一些外在的因素。

从三国时期的整体格局来看,这次联盟影响了曹魏的战略部署,使之处于被动局面,也为半岛北部设局提供了有力条件,让其发展起来。

二、政治制度的演变1. 皇权日益衰落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以皇权为基础的,但是随着战乱和政治危机的加剧,皇权日益衰落,传统的皇帝统治模式也开始失去影响力。

东汉王朝的皇帝最后都经常被高级官员所控制,权力几乎不在其手中。

这一现象在三国时期也继续存在,使得政治制度的演变向更为复杂的方向发展。

2. 地方豪强的兴起在三国时期,地方豪强的权力逐渐上升。

他们通过军事力量和财富积累了大量的地方权力,这不仅对皇权和中央政府造成了压力,也对当地百姓造成了威胁。

《三国演义》选择题练习及答案讲解

《三国演义》选择题练习及答案讲解

淮阴师院附中高一《三国演义》选择题练习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A.灵帝即位,宦官曹节弄权。

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设计诛灭曹节。

谁知策划不周,窦陈二人反被曹节所害。

从此,宦官在朝廷内愈发专横。

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

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

刘备、关羽、张飞在看那招兵榜文时相识的。

B.刘备字玄德,年二十八岁,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身长七尺五寸,他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但是,因为父亲早逝,他和母亲靠编织麻鞋和席子维持生活,家境贫寒。

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C.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

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

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

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

”厉声说话的那个人就是张飞。

D.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因杀了倚势凌人的势豪,逃难江湖五六年矣。

闻刘焉招军破贼,特来应募。

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A.汉灵帝驾崩,袁绍、曹操等人辅佐何进立太子辩为帝。

何太后与董太后争权,何进鸠杀董后,袁绍劝何进诛杀所有宦官,何太后不同意。

袁绍向何进建议调外地的兵马进京诛灭宦官,曹操也以为这样做很好。

B.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

后用假中风之计,使其父不信其叔之言,遂得以恣意放荡。

C.时人有桥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

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顒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

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坛纵论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三国时期的历史是最为人们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历史。

人们习惯将当时鼎立的三个国家分别称为魏、蜀、吴;或者是曹魏、蜀汉、孙吴。

影响很大的90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就是让刘备的人马扛着“蜀”字大旗跑来跑去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称谓显然是存在问题的。

因为:魏、吴分别是曹氏政权和吴氏政权的国号,而刘氏政权的国号是“汉”而非“蜀”,将刘氏政权不称“汉”而称“蜀”,实际上是作为刘氏政权的“敌国之丑称”,身为旁观者的我们自然不当采用,此是其一;其二,既然承认三国时期是三个国家鼎立的客观事实,那么按照曹魏、孙吴这种以建国者之姓加国号的组合惯例,刘备所建立的政权就不应当被称为“蜀汉”而应当被称为“刘汉”。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历史错误,却为什么会延续将近两千年而得不到纠正呢?一、“兴复汉室”是刘备集团谋国的最佳策略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军阀割据。

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混战,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1]分别控制着中国的南北。

一直苦无地盘的刘备集团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借”荆州,夺巴蜀,好不容易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初步显示出了三国鼎立的态势。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又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遂“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2]遥“表”于被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后就自立为汉中王。

刘备为什么要抓住已经名存实亡的“汉”字不放,应该说主要是出于政治策略方面的思考而采取的一种正确决策。

汉朝曾是中国此前有史以来空前统一和强大的政权。

秦朝末年,沛县亭长刘邦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中逐渐歼灭各路豪杰,创立汉朝(史称西汉)。

西汉末年,远支宗室刘秀兴兵南阳,重建汉朝(史称东汉)。

现在东汉王朝又已经衰微了,与刘秀一样,也是刘姓远支宗室的刘备能不能够历史重演,再次匡扶汉室呢?可以肯定,刘备、诸葛亮等人都是希望能够这样的。

刘备自称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但《典略》早就指出他不过是“临邑侯枝属也”。

正如裴松之所说:“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

[3]虽然如此,但是,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时代,皇权是相当神圣的,正统观念是地主阶级笼络人心、夺取政权的有力武器,就是中国农民起义者也常加以利用。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就是以“秦王公子扶苏”的名义发难的;西汉绿林赤眉起义,也打出“反莽复汉”的大旗。

尤其是西汉董仲舒所谓“君权神授”的理论被反复宣传后,更是如此。

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就牢牢地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连占据江东,实力雄厚的孙权也只好“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4]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谁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帜,就一定可以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

而刘备虽然是汉室远支宗室且世数悠远,但毕竟是汉室的宗室子弟,说他以“兴复汉室”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既不言过其实,又有利于吸引人心,招揽人才。

所以,早在“隆中对策”时,诸葛亮就明确地历史错误——关于刘备“汉”政权被篡改为“蜀”的内幕及其还原历史真实的研究李殿元一个应当纠正的322010年第2期·总第146期332010年第2期·总第146期对刘备指出:“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5]这就是要刘备充分利用他是“帝室之胄”这个政治上的有利条件,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帜。

从当时的情况看,“兴复汉室”并不是没有可能性。

当刘备取得汉中后,跨有荆、益,不仅具备了“隆中对策”所确定的两路北伐的条件,而且比起刘邦当初从汉中开始征讨天下、兼并群雄时的情况和力量更为优越。

镇守荆州的关羽出兵攻打襄阳,大败曹军,威震华夏,逼得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利”[6]。

这只是一路北伐,竟有如此威力,足证许昌以南的拥汉反曹的力量是相当大的。

所以,打好刘备是“帝室之胄”要“兴复汉室”这张牌,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自己的最佳策略。

二、刘备政权的国号确为意图匡扶汉朝的“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建立了魏国;又传闻汉献帝已遇害。

眼看祖宗基业废于一旦,刘备在悲伤之余,命令文武百官尽皆挂孝,为汉献帝发丧,并追谥他为“孝愍皇帝”。

这时,刘备的文武百官纷纷上言劝进,所谓“应天顺民”,“当龙升,即帝位”。

刘备起初没有答应。

诸葛亮引光武帝刘秀的故事,对刘备说:“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光武帝庙号,代称光武)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

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

’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

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

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得尺寸之功如纯言耳。

”[7]诸葛亮这一席话,从当时的形势,引古证今,用“正统”的观点,将刘备应该当皇帝的道理说透了,刘备也就不再推辞了。

就在曹丕称帝的第二年(221年)四月,经过一番准备之后,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山之南。

根据诸葛亮等人的建议,认为“汉”是“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刘备“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因此仍应定国号为“汉”。

在刘备称制帝的诏书中特别提到“脩社稷”、“嗣二祖(即汉高及光武)”、“兴汉祚”,其绍继两汉之意昭昭。

[8]这充分表示,诸葛亮等人是决心继续辅佐刘备再走一次汉高祖的道路,以求再一次重演光武中兴汉室大业的故事。

遗憾的是,无论是汉高祖刘邦从汉中和巴蜀起家的历史,还是光武帝刘秀重建汉王朝的历史,在刘备和诸葛亮的身上都没有重演。

为什么“兴复汉室”的可能性没有变成现实性呢?追本溯源,从天下大势说,是此时的曹魏政权已经稳定地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与刘邦、刘秀时的天下大乱不可同日而语;从刘备政权自身而言,是关羽的荆州之失和刘备的夷陵惨败,使本来在三国中就实力最小的刘汉政权元气大伤。

后来虽然经过诸葛亮的苦心经营,重新修复了与孙吴的联盟,积累了进行北伐的物质、军事力量,但往日的景象毕竟已经一去不再复返了。

到诸葛亮在建兴六年(228年)开始北伐时,魏国历经两代的经营,根基已经牢固,诸葛亮仍以“兴复汉室”作为统一的旗帜、口号,已显过时,再也不能起到摇撼人心的作用了。

以第一次北伐来说,准备可谓充分,进展也很迅速,可是一当魏明帝西镇长安,一举打下街亭,就逼使诸葛亮收兵而返。

再看最后一次北伐,尽管史书上赞美诸葛亮分兵屯田,和当地的老百姓相处得很不错,但当诸葛亮一死,百姓就“奔告宣王(司马懿)”[9]。

这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汉王正位续大统(选自清光绪《图像三国志》)342010年第2期·总第146期魏国老百姓对诸葛亮的北伐战争是不欢迎的。

尽管如此,刘备政权仍然是紧紧张抓住“汉”字不放的。

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说:“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在《(后)出师表》中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后主刘禅在诸葛亮死后的诏策中说他:“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

”[10]这些都足以表明,刘备政权始终是以“汉”字为国号和立国基础的。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而言,刘备、诸葛亮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帜,并非就是一定要恢复东汉王朝。

政治家更多的时候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

因为如果刘备真正将自己作为汉献帝的下属,那么当曹丕篡位时,刘备就应当“勤王”,而不是称帝和意气用事去打孙吴。

所以,“兴复汉室”这面旗帜说到底,它只是刘备集团用以发展本集团势力及维护本集团利益的一种策略,并因这一具有政治眼光的策略而获得了不断发展壮大的机会。

当然,如果他们能成功地实现统一,他们也是决不会放弃这面旗帜的。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历史在西汉、东汉之后可能又会有一个崭新的汉朝出现。

事实上,刘备政权称刘邦的汉朝为前汉,刘秀的汉朝为中汉,而自己的汉朝为季汉。

[11]而这样的称谓,在历史上是得到了许多历史学家的认同的。

三、刘备的“汉”政权被篡改为“蜀”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作祟实际上,刘邦建立的西汉,刘秀建立的东汉,刘备建立的季汉,是各自不同的三个政权,刘秀、刘备虽是高皇苗裔、景帝玄孙(刘秀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之后,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但与皇室正支关系都是十分疏远,而且他们都是独自起家,另起炉灶,只不过借用了“汉”的名义,实乃自创一朝,并非前政权的延续。

这从光武封禅不因孝武旧封来看已经十分清楚。

但后世人本于传承先业的传统,像看待二周、两晋、两宋一样看待两汉甚至三汉——西汉为前汉,东汉为后汉,蜀汉为季汉——其实也就是受到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

但为什么有人一定要给刘备的“汉”政权加个“蜀”字甚至以“蜀”代“汉”呢?这不得不从陈寿撰写《三国志》说起。

汉魏移鼎,乃至魏晋相替,台面上皆系非暴力的政权更迭。

正因为如此,以臣凌君,受国不纯也就成为统治者的道德法理软肋。

陈寿在这种情况下著《三国志》,非常为难。

他原为刘备政权的官员,后入晋,为著作郎,负责撰写国史。

虽然他以魏、蜀、吴三“书”分别撰写三个国家的历史,以示三国鼎立的客观事实;但是,就全书而言,他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只有《魏书》有“纪”称皇帝为“帝”,而《蜀书》、《吴书》只有“传”,皇帝也只称“主”。

这一则是因晋朝初创,朝中多为故魏遗臣;二则因晋受魏禅,曹魏是否为正统,直接影响到晋朝的成色。

倘若承认刘备在西蜀所建立的政权为“汉”,即否定曹魏禅代的合法性。

曹魏若系篡贰,晋朝的合法性也便成问题,这叫“伪魏即伪晋”。

陈寿投鼠忌器,不得不将“敌国之丑称”的“蜀”字栽到国号为“汉”的刘备政权头上(曹魏政权历来就是以“蜀”称刘氏“汉”政权的,这在《三国志·魏书》中随处可见)。

虽然陈寿在大的环节上不得不无奈地以“蜀”字代替“汉”字,将刘备政权的历史称为“蜀书”;但是细读《三国志》,可以发现,陈寿在原始资料的记载上是处处保存了刘氏政权为“汉”国的充分依据。

这不能不说是作为“良史”的陈寿在那个特定的条件下的匠心独运。

为什么对孙吴又可以例外呢?这不仅是因为孙权尽管也称帝成为鼎立三国中的一国,却在擒杀关羽后,两次向魏上书“称藩”;[12]而且那个“吴”字也不像“汉”字那么刺眼,不至于影响到魏晋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对于陈寿的这一曲笔,东晋南北朝史家曾予以纠正。

如裴松之即称刘备“绍汉祚”。

而晋臣习凿齿绞尽脑汁,搞出一个晋“越魏继汉”,曲线救国,在法理上为晋承汉世圆了圈。

由于他将曹魏禅代一笔抹掉,称刘备使“汉室亡而更立,宗庙绝而复继”,以刘备政权为正统,其国号是“汉”更不待言。

唐以降,虽史家于三国正统之争不断,刘备政权的“汉”字国号却大致无疑。

如《资治通鉴》虽然以曹魏为正统,却通称刘氏皇帝为“汉主”,称其属为“汉人”。

司马光明确指出:“昭烈之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亦犹宋高祖称楚元王后,南唐烈祖称吴王恪后,是非难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晋元帝为比,使得绍汉氏之遗统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