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隆中对》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指的具体内容,领悟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2.分析诸葛亮的语言特点,学习其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指的具体内容。

2.分析诸葛亮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诸葛亮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有哪些著名的言论和事迹吗?二、课文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点拨。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指的具体内容。

1.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哪些观点?(1)分析曹操的势力: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分析孙权的势力: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3)分析蜀汉的势力: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4)提出自己的观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2.诸葛亮的语言特点(1)诸葛亮的语言简练明了,条理清晰。

(2)诸葛亮善于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势。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诸葛亮的“隆中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的“隆中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对蜀汉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二、课文分析2.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1.诸葛亮的表达方式(1)诸葛亮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操、孙权、蜀汉三方的势力特点。

(2)诸葛亮运用设问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

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1)联孙抗曹:诸葛亮认为,孙权势力可用为援而不可图,因此主张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2)占据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是成就帝业的基础。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优秀12篇)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优秀12篇)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优秀12篇)《隆中对》教案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诸葛亮。

《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

做为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既继承了前人对历史的客观、忠实的记录的特点,又表现了纪传文学以简笔勾画人物性格的写作风格。

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

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对于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并进行简单拓展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

语文课堂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九年级学生应该更多地接触中外文化,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理解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了解三国文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隆中对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五)学法指导1、将课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利用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形成对三国文化的初步感知。

2、将语文学习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习本课将文史结合起来势在必行。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再到西晋统一天下的这段历史应在课文当中有所体现。

(六)教学流程一、导入请学生猜一个谜语:有一诗如下:“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这首诗写的是谁?他第一次的才智展示是一件什么事?二、整体感知。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隆中对教案篇一隆中对教案设计思路: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学习本文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二。

2.深刻体会诸葛亮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这篇传记,记叙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生平事迹片段,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预见性,以及刘备渴求贤才的谦逊风度。

介绍作者,初步了解陈寿的创作风格。

接着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然后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解释,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三、讨论分析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文章每部分的内容。

(2)三节之间的关系,详写了哪一内容。

(3)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归纳得出答案:(l)第一部分(l)写诸葛亮隐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负。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叙述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对策。

第四部分(6)写“隆中对”的余波一一关、张不悦。

(2)第三部分写得最详,因为第一、二、四从侧面烘托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对是正面描写。

(3)诸葛亮是为了使刘备能欲信大义于天下提出了联吴抗魏的策略,可见他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四、总结、扩展做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1.从文中找出5-8句重点语句,并译注。

2.课后练习一。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目的要求:1、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方法。

难点:理解文章主旨(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分析)教学方法:说读法课前准备:录放机及《隆中对》朗读磁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你们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吗?)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与诸葛亮有关的一个故事。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隆中对》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1.2学习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智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1.3掌握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2.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勇气。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先贤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1.2掌握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教学难点:2.1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2.2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用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自学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3.讨论交流3.1诸葛亮为什么要在隆中对中提出这样的战略思想?3.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当时局势的影响有哪些?3.3你认为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有何启示?4.分析讲解4.1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基于对当时局势的深入了解和分析。

4.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4.3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的企业管理和国家治理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6.2结合实际,谈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有何启示。

6.3深入阅读《三国演义》,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事迹。

四、板书设计1.诸葛亮简介2.隆中对内容3.诸葛亮的战略思想4.对今天的启示五、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结构,提高整体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1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基于哪些现实情况?生1:诸葛亮分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以及各方的实力。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篇1(一)教学背景分析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冲破文言文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规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活动教学模式),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已见,再由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

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

(二)教材分析《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对于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

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九年级课文文言文课文较长,“句句串讲,字字落实”的模式高耗低效,效果不明显。

学生“只是用耳,用手,耳听手记,惟独不用口与心,思维禁锢了,积极性压抑了,学习能力泯灭了”只有找到一个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及确定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所以教学重点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隆中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隆中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隆中对》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隆中对》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其对三国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分析隆中对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

3.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隆中对》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其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隆中对》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课程讲解(15分钟)介绍《隆中对》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蜀汉建立的背景和困难。

分析隆中对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刘备、诸葛亮等,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

3.小组合作与讨论(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隆中对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

(2)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和建议。

4.分享与展示(10分钟)(1)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展示分析过程和结果。

(2)其他小组和教师对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

5.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设置相关练习题,考查学生对《隆中对》的理解程度。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并写一篇短评。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通过讲解、小组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3.使用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结构和重点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方式:设置选择题、简答题等客观题和主观题,考查学生对《隆中对》的理解程度。

2.作业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作业时,将重点放在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和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分析能力方面,同时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学习态度。

可以采用教师批改、学生互批等方式进行。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最新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最新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最新5篇)隆中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1、朗读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和程序第1课时教学任务:初读课文,朗读,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新课(1分钟)由诸葛亮足智多谋导入二、有关内容介绍(4分钟)1、隆中,山名,在今湖北,刘备当年三次到此请诸葛亮出山。

对,回答,应对。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2、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

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

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

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

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陈寿,史学家《三国志》4、明确学习任务三、正音与朗读(30分钟)1、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注释,默读课文。

陇亩lǒngmǔ父fǔ颍yǐng庶shù屯tún卧wò枉wǎng窃qiè度duó信shēn胜shēng抑yì挟xié塞sài沃wò殷yīn戎róng将jiǎng荆jīng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

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重点字词(10分钟)1、见课文注解,补充于下:将军岂愿见之乎岂,可。

然操遂能克绍遂,竟然。

2、特殊句式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君与俱来省略句3、练习二度,估计。

遂,于是、就。

挟,挟持、控制。

诚,的确。

就,接近。

枉,委屈。

顾,看望。

箪,用竹筐装着。

壶,用水壶盛着水酒。

(名词作动词)五、课堂小结第2课时教学任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五篇】.学习目标:(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资料链接: 1.作者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2.时代背景简介: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

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

《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

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

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自主预习案:自主学习指导: 1. 给下列划加点的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 ( ) 遂诣亮 ( ) 屏人 ( ) 倾颓( ) 度德量力( ) 信大义( )猖獗( ) 存恤 ( ) 民殷国富( ) 帝室之胄( ) 诸戎 ( ) 箪食壶浆( ) 汉沔( ) 2.文学常识填空:陈寿,字 __________ ,_________ 朝人,_________ 家。

《隆中对》教案设计(通用5篇)

《隆中对》教案设计(通用5篇)

《隆中对》教案设计(通用5篇)教学设想: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需依据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奇怪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篇教学设计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师适度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一、明确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二、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锋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目的1。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记得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诗句、故事、对联,说出来让同学们一起共享。

今日我们学习新课文《隆中对》,你们确定会对诸葛亮有进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对联等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二、教师介绍《三国志》,范读课文。

三、生预备分小组竞赛朗读课文,为课文正音、正字。

四、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参照课文解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

教师巡察指导,然后集中解答疑难字句,充分信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觉、自主沟通,能够解决疑难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预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其次课时在了解课文大意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解决课后习题一。

一、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争论:(用原文答复)1、刘备的现状: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2、天下的形势:曹操、孙权、荆益二州。

3、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及政治蓝图是什么?二、再读课文,你如何评价诸葛亮?与同学沟通一下。

三、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

第三课时一、本节课进展比拟阅读,将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史书中的诸葛亮相比拟,小说家进展了哪些艺术加工?二、关于诸葛亮还有哪些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三国演义》,讨论诸葛亮的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一生,谈谈你的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隆中对》教案设计2教学设想本文从客观实际动身,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充分理由,得出明确结论的说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规律思维和说理力量大有好处,应当引导学生学习。

初中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语文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语文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

2.学习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勇气,培养自己的远大抱负。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战略思想。

2.分析诸葛亮的个性特点。

3.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1.诸葛亮战略思想的深层内涵。

2.文言文中难句的翻译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诸葛亮,引导学生对诸葛亮产生兴趣。

2.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被称为“睿才星君”?他的智慧体现在哪里?(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诸葛亮战略思想分析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智慧。

(四)诸葛亮个性特点分析1.学生举例说明诸葛亮的个性特点。

第二课时(一)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1.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如断句、词义推断等。

2.学生练习,巩固文言文阅读方法。

(二)难句解析1.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难句,进行逐句解析。

2.学生跟读,理解难句含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诸葛亮战略思想的理解。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诸葛亮的智慧。

(四)课后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诸葛亮战略思想的短文。

2.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第三课时(一)文言文阅读检测1.教师抽取学生,检查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生展示,分享阅读心得。

(二)诸葛亮战略思想应用1.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诸葛亮的战略思想解决问题。

2.学生讨论,分享解决方案。

(三)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布置2.搜集诸葛亮的相关故事,进行分享。

第四课时(一)诸葛亮故事分享1.学生分享搜集到的诸葛亮故事。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的成功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能力检测1.教师布置文言文阅读任务,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初中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初中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一等奖一、对课本的明白1、课本简介:《隆中对》选自九年任务教诲四年制教科书第6册第五单位。

本单位选编了《隆中对》、《出师表》、《越巫》《诗词曲四首》4篇古诗文,此中要求讲读的便是《隆中对》,以是这篇课文在这一单位中占据重要职位地方。

这篇文章的焦点部门是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对策。

由于对策的所在是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以是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炼的阐发了其时形势的底子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其时形势所做的准确阐发和预见,正所谓,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

2、凭据新课程尺度中课程目标要着眼于门生本质的全面进步的要求,联合课本的特点和门生的现实环境,我订定以下三个目标:知识方面:掌握部门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解释和东西书明白课文内容本领方面:明白隆中对的课文布局,理清作者思绪情绪方面:领会刘备礼贤下士、爱才如命的精力3、此中的知识目标和本领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讲授历程中,我将领导门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对门生的阐发:作为初三的门生,已经具备肯定的文言文底子知识,比较课下解释及东西书能根本明白课文内容,但是门生的生长是不屈衡的,他们的团体程度存在差别,在学习本课时,我要分身各方面,以促进门生的团体生长。

三、教法、本领的运用新课程中要讨老师应有的讲授观是:讲授不是老师教,门生学,而是师生来往、积极互动、配合生长,讲授是老师和门生的双边运动,以是讲授中我遵照:老师为主导、门生为主体,门生是讲堂的主人的引导原则,在讲授方法上,重要接纳: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充实变更门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兴将当代学习的方法的特点表如今讲堂学习的历程中,使门生从感知到明白,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门生既学到知识,又进步本领。

为增大讲堂讲授的容量,进步学习服从,我接纳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本领。

四、讲授历程1、引发情绪,导入新课:与诸葛亮有关的针言、故事、谜语许多,对这小我私家物,同砚们已经相称熟习,基于这个环境我计划的导语是: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

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

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

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评价】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作者整理了7篇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隆中对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篇一即刻反思、调整。

下午在七班上课时,去掉文本解析环节,插入与课文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视频,突出了学生的朗读训练。

视频中的人物对白与课本基本吻合,学生借助画面加深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朗读效果较好。

拓展训练的题目是:质疑诸葛亮:“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何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男生对此话题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参与者情绪高涨。

教训:授课内容宁精毋滥。

与其水过地皮湿,不若拣起一粒芝麻。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译文篇二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隆中对》教案篇三教学立意和要求: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自己“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总体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2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2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Longzhong Dui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2、篇章2:《隆中对》教学设计篇章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2、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教学步骤:一、导入1、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

2、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

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

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

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

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解题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初读,感知课文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语文教案-隆中对

语文教案-隆中对

语文教案-隆中对教学建议一、课文题解《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二、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三、结构内容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六、简洁生动的语言课文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如刘备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反应只用一个字“善!”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以说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国演义》中用了那么多篇幅描述三顾草庐而在《三国志》中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刘备的思贤如渴虔敬、殷勤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的心理、神态、身份特点都概括天遗地表达出来了真是言简意赅一字不可增删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挟天子以令诸侯”、“犹鱼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语汇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教学设计示例一、备读内引激趣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二、初读感知课文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三、诵读思考问题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四、品读探究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五、研读比较延伸参考问题: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为此以上“自读程序”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的自读会读能力力求达到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效果)《隆中对》教学设计示例2设计思路: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2.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学习本文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点: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放录音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二、检查预习,学生齐读课文。

三、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四、学生讨论回答: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五、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

(“亮躬耕陇亩”)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

(“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

(“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刘漳:益州牧,昏庸懦弱。

(“刘璋暗弱”)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
1.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理解。

2.有关历史人名及故事。

3.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二、课文朗读。

(范读,齐读,指名读相关段落)
三、作家与作品。

1.文章出处。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
汉人,所著《三国志》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


3.文中当时的人物介绍:
曹操:汉室丞相,挟天子而令诸侯(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基本统一黄河流域;207年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牢固地占有长江下游南部地区。


刘备:出身于贩屦织席之辈
(相继投靠陶谦、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199年起兵攻打曹操失败,依附袁绍;次年因袁绍全军覆没,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受排挤被送到新野小县屯兵——虽号称“帝室之胄”而二十余年流亡各地。


4.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官府徭役繁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5.解题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

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分析。

“对”:回答,应对。

四、再读课文,弄准字音。

陇亩(lǒng)倾颓(tuí)猖蹶(chāng jué)存恤(xù)夷越(yí)胄(zhîu)殆(dài)沔(miǎn)诣(yì)
五、利用课文注释或《教材全解》弄清课文大意。

六、自学效果抽查。

七、再次朗读体会。

八、作业。

将自学或抽查中重点的字词解释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一、朗读激趣。

学生自选你最喜欢的一段当堂朗读。

二、抽查消化情况。

昨天作业本上字词的抽查。

三、文章脉络。

1、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一论曹操——不可争锋未出茅庐而
2、徐庶推荐诸葛亮二论孙权——为援不图知天下天分
3、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三论荆益——天所以资
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孔明之重要性)四论策略修明内政,联吴抗曹
四、逐段深研。

第一段: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

1.为什么交待这个?——与《陈涉世家》联系:
①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待身份,符合传记的写法。

②为下文作铺垫。

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
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1.徐庶为什么说诸葛亮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
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3)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

1.“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
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

(1.小说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从很多细节上进行文学加工,如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

2.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以衬托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

3.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的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第四段:写隆中对策。

一论曹操军事优势——拥百万之众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
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地位巩固——已历三世地理优势——国险政治优势——民附,贤能为之用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益(荆州)地理优势——用武之国交通便利(易攻难守)政治形势——其主不能守(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结论——可争,但作为根据地不保险。

(益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结论——可图,作为根据地。

第五段:侧写羽、飞,体现对其器重与信任。

五、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2题
第三课时
一、深入探讨。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蓝图:“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 、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刘备是什么态度?从这番话看,应怎样评价诸葛亮?
刘备是持肯定、赞同的观点。

诸葛亮是个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

3、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

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5、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二、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运用。

正面:诸葛亮隐居及答问过程体现:不凡抱负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侧面:徐庶的推荐、关与张的不悦、刘备的回答体现: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三、拓展练兵。

1.通假字:①欲伸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2、词类活用:
①名作动: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名词作动词。

壶,用壶盛。

信义著于四海:信,讲信用。

②名作状。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

西和诸戎:西,向西。

3、一词多义:
①信:谓为信然——确实信义著于四海——诚信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②因:因屏人曰——于是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因此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罔不因势象形——就着,根据
③遂: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然操遂能克绍——终于、最终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竟然
④诚:此诚不可与争锋。

——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

诚如是——如果
⑤已:然志犹未已——停止自董卓已来——通“以”已历三世——已经
⑥谓:谓为信然——认为谓先主曰——对……说
⑦然:谓为信然——这样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
⑧用: 遂用猖蹶——因此贤能为之用——利用此用武之国——运用
4、句式:
⑴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用武之国。

⑵省略句:君与俱来。

⑶倒装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⑷递进复句: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⑸被动句:贤能为之用。

5、古今异义
顾古义,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凡古义,总共。

凡三往。

今义,平常的。

孤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立。

殆古义,大概。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今义,危险。

(百战不殆)
日古义,一天天。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今义,太阳或日子
四、出自本文的成语。

度德量力箪食壶浆挟天子而令诸侯
五、用法迁移。

将下列字组成语并要求用法一样:
①躬:亲自。

(事必躬亲:不管什么事情都一定要亲自去做。


②身:身临其境、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身经百战
③度:审时度势、以己度人
六、视野扩展。

收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成语或名句。

(每生至少收集3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