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修改稿)

合集下载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数学教案设计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数学教案设计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图形变换的基本概念,包括平移、旋转和翻转,并能熟练地进行相关的操作。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图形变换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图形变换的基本概念
2. 平移、旋转和翻转的操作方法
3. 图形变换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变换现象,如时钟的指针转动、电梯的上下移动等,引入图形变换的概念。

2. 新知讲授:首先解释图形变换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讲解平移、旋转和翻转的操作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实物模型或者多媒体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图形变换的规律和特点,提升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图形变换的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积极性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结果性评价:通过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图形变换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数学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变换》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变换》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变换》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平移、旋转的概念,并能够用这些概念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移、旋转对图形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平移、旋转的概念,并能够用这些概念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移、旋转对图形的影响。

难点1. 学生能够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物模型3. 练习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发学生对图形变换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1. 介绍平移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平移的效果。

2. 介绍旋转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旋转的效果。

3. 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之间互相检查,老师进行讲解。

4. 小组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图形,进行平移、旋转的实际操作。

2. 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5. 解决问题1. 老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来解决。

2. 学生进行思考,老师进行讲解。

6. 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移、旋转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平移、旋转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平移、旋转的概念和实际应用,看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变换》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变换》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变换》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

- 掌握进行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方法。

- 能够通过变换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色粉笔、实物图形、PPT等。

- 学生准备:课本、笔、练习册等。

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图形,引发学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让学生猜测实物在不同变换下的效果,并与他们的伙伴分享。

2. 引入平移变换: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的方式,介绍平移变换的概念和方法。

让学生在纸上练习进行平移变换,并互相检查。

3. 引入旋转变换: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的方式,介绍旋转变换的概念和方法。

让学生在纸上练习进行旋转变换,并互相检查。

4. 引入翻转变换: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的方式,介绍翻转变换的概念和方法。

让学生在纸上练习进行翻转变换,并互相检查。

5. 综合练习:出示一些图形,并要求学生进行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判断变换后的图形是否与原图相同。

6. 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总结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特点和方法,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8. 展示成果:鼓励学生在下节课时展示他们完成的变换作品,并进行点评和讨论。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 检查学生课后练习册上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创造力。

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练习册。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数学教案设计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数学教案设计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數學教案設計
一、教案主题: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图形平移、旋转和镜像等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图形变换的特点和规律。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图形的平移
2. 图形的旋转
3. 图形的镜像
4. 综合运用图形的变换
四、教学步骤:
1. 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形变换动画或者实例,引起学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2. 新知讲解:
(1) 图形的平移:首先,定义平移的概念,然后给出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平移的过程和特点。

(2) 图形的旋转:同样,先定义旋转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最后让学生自己尝试,体验旋转的过程和规律。

(3) 图形的镜像:首先,介绍镜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物或模型演示镜像的形成过程,最后让学生自己实践,了解镜像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 练习巩固:
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图形变换的知识。

4. 总结回顾: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图形变换的重要性和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图形变换的例子。

五、作业布置:
设计一些与图形变换相关的家庭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图形变换的知识。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框架,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希望这个框架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完整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

(完整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单元的一节练习课。

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深化对轴对称以及旋转变换特征和性质的理解,并引出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

可以通过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和实践,为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学生能够结合典型实例进行辨别,有一些对轴对称图形和旋转变换的初步感知。

但对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没有细致而深刻的认识,对旋转变换更是停留在感知的层面。

学生在本单元前面的新课中已经对这两种变换有了一定的认识,基本能够正确进行对称与旋转变换。

但在变换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依赖直观感受,凭感觉画图的现象还很普遍,缺少有效的画图方法,对“点可以确定线,线可以围成图”的关系及策略还不甚了解。

此外,由于对称、旋转都是分别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没有机会将它们放在一起对比和运用,对平移的感受更是停留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上。

学生对这些图形变换方式的了解还仅限于变换本身,对图形变换的价值则感受甚少。

这些也都成为了本节课力图实现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与图形的旋转,理解图形成轴对称及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从点、线和面的角度深入理解图形的变换,积累进行图形变换的方法,感受化繁为简、化新为旧的解决问题策略,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n d3. 在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体会图形变换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设计意图及效果分析(一)引入我们已经研究过哪些图形的变换方式?二年级大家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平移和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

最近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图形的轴对称和图形的旋转。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骆桥慧一、教材分析:《图形的变换》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

在三、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本内容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材呈现的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方格纸上的图形的变换过程的观察与交流,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

二、学生分析:虽然六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四年级时有所增强,但他们对图形认识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对图形的变换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平移旋转的内容以学过很久了,难免有遗忘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学生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对称的知识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3.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叙图形的变换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数学研究的成功快感,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有条理地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五、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间,于是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做一做、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解决问题;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方格纸和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学生每人准备方格纸和等腰直角三角形。

七、教学过程:活动一:观察回顾复习变换方式1、这是图形的变换中的什么现象?(平移)图A是怎样平移得到图形B的?我们在描述平移时要注意说清楚什么呢?(板书:方向距离)2、这是图形的变换中的什么现象?(板书:旋转)图形A是怎样旋转得到图形C的?在描述图形的旋转时要注意说清楚什么?(板书:方向角度中心点)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知识来研究图形的变换(板书课题)活动二:自主学习动手操作课件出示主题图。

《图形的变换》教案【精选6篇】

《图形的变换》教案【精选6篇】

《图形的变换》教案【精选6篇】《图形的变换》教案篇一《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四稿【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是继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节课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呈现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使学生运用变换的知识分析、欣赏、发现美,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后面设计简单图案做好铺垫,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奠定基础。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本节课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教材从“欣赏图案”入手,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的特点,然后将图案进行分解,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教材编排注重以下两点:1、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3、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在教学时,我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试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学生特点: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

知识基础:1、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旋转与角”中已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旋转要围绕一个点旋转,体会了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

生活经验:通过“转纸风车”、“看风扇转动”、“螺旋桨转动”等已初步感受到变换现象的特征。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精选3篇)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精选3篇)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1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2—4页。

学习目标:1、我能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我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我能运用对称的方法设计美丽的图案。

学习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学习难点:能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新课二、独学检测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一)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自主学习课本第3页例1。

根据自学内容,我发现:(1)A点与()点重合,B点与()点重合,C点与()点重合。

A点与()点,B点与()点,C点与()点,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

(2)每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组交流后,代表汇报交流。

3、师生小结归纳。

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互相重合的点叫做________点;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两侧的图形完全________,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________。

(二)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

1、自主学习课本第4页例2,并与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画法。

2、小组合作,讨论:怎样画得又快又好?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归纳。

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是:(1)找出所给图形的________点。

(2)数出或量出图形的关键点到对称轴的________。

(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________点。

(4)按所给图形的________连接各点,画出所给图形的另一半。

《图形的变换》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精选6篇)

《图形的变换》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精选6篇)

《图形的变换》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精选6篇)《图形的变换》的与课后反思篇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操作活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

2、通过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4张大小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硬纸),一副七巧板。

教学过程:一、铺垫练习---初步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师:在前面的几节课中,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图形的变换,今天我们一起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索。

(师出示课题---图形的变换。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图(师出示图略),从甲图到乙图是如何变换的?让学生充分回答,师肯定将甲图中的a号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可以得到乙图的说法较完整。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师出示图略),然后拿出方格纸和三角形,自己在方格纸上操作,并与同桌同学交流操作的过程。

(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谁能说一说,从甲图到丙图你是如何变换得到的。

让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变换方法。

师:同学们的交流很好,同样从甲图到丙图,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得到。

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

(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师:同学们做得很好。

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

(分别请几个图形设计较好的同学在实物投影机上演示。

)二、尝试练习---进一步体验图形变换的不同操作方法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下图(师出示图3略),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图形的变换》六年级数学教案

《图形的变换》六年级数学教案

《图形的变换》六年级数学教案图形的变换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从二维图形到三维图形的基础。

在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图形的变换是常见的教学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图形的变换》六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案概述教案名称:图形的变换年级:六年级课程时长:5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平移、旋转、对称三种基本图形变换,并且能够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理解平移、旋转、对称等变换引起的图形相对位置、大小以及方向的变化规律。

3. 掌握图形的变换在几何中的应用,举一反三地解决有关几何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平移1)平移的定义:平移是指在平面上保持方向和大小不变把图形上每个点同时沿着相同的距离和相同的方向移动到另一位置的过程。

2)平移的基本要点:平移时,每个点都要沿相同的距离和方向移动。

3)平移的表示方法:用向量表示平移的距离和方向。

2. 旋转1)旋转的定义:旋转是指以某一定点为中心,将图形上每个点围绕着该定点旋转过一定角度的过程。

2)旋转的基本要点:旋转时,每个点都要以同一点为中心旋转同一度数。

3)旋转的表示方法:以旋转的中心点和旋转的角度表示。

3. 对称1)对称的定义:对称是指把一个图形中的任意一点X关于直线l 对称的过程,使得点X的对称点X'在直线l上。

2)对称的基本要点:对称时,以对称轴为界,使对称轴两侧的点成对应关系。

3)对称的表示方法:用对称轴表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三种基本变换的掌握、求解平移、旋转、对称的具体应用、如何分析图形在变换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于各类变换的分辨及三种基本变换的联系、图形在变换时的变化规律和求解部分应用问题时的推理思维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问题与引导式教学,激励式教育、讨论式教学、实践性教学、竞赛式教学。

教学手段:黑板、幻灯片、电视教学、教具模型、计算机软件等。

五、教学总结《图形的变换》六年级数学教案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及实践操作,强调教学方法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倡导高度合作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力。

《图形的变换》数学教案设计

《图形的变换》数学教案设计

《图形的变换》數學教案設計主题:《图形的变换》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图形变换概念,包括平移、旋转和对称。

2.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操作。

3.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变换的基本概念2. 平移、旋转和对称的定义与特点3. 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经过变换后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是如何变化的。

然后引出今天的主题——图形的变换。

2. 新课讲解:(1) 基本概念:教师讲解什么是图形的变换,以及变换的三种基本形式:平移、旋转和对称。

(2) 平移、旋转和对称:分别讲解这三种变换的特点和方法,并通过实例来说明。

3. 实践活动:教师分发给学生一些图形,让他们尝试进行平移、旋转和对称的操作,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

4.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图形变换的概念和方法。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图形变换的方法。

2. 结果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小测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图形变换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同时,也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家庭作业:布置一些图形变换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进行复习和巩固。

七、扩展阅读:推荐一些关于图形变换的课外读物或网络资源,供学生自学和深入研究。

《图形的变换》教案

《图形的变换》教案

《图形的变换》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图形变换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图形变换的定义和种类。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图形变换的过程。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图形变换现象,如镜子反射、透镜折射等。

2. 讲解图形变换的定义和种类,如平移、旋转、缩放等。

3. 演示图形变换的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变换过程。

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变换现象,并记录下来。

第二章:平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移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掌握平移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介绍平移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平移的计算方法。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平移的过程。

2. 讲解平移的定义和特点,如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位置。

3. 讲解平移的计算方法,如平移向量的表示和计算公式。

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练习计算给定图形平移后的位置。

第三章:旋转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旋转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掌握旋转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介绍旋转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旋转的计算方法。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旋转的过程。

2. 讲解旋转的定义和特点,如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方向。

3. 讲解旋转的计算方法,如旋转角度的表示和计算公式。

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练习计算给定图形旋转后的位置。

第四章:缩放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缩放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掌握缩放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介绍缩放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缩放的计算方法。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缩放的过程。

2. 讲解缩放的定义和特点,如缩放改变图形的尺寸,但不改变形状。

3. 讲解缩放的计算方法,如缩放比例的表示和计算公式。

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练习计算给定图形缩放后的尺寸。

第五章:综合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综合运用平移、旋转和缩放的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数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数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图形变换的基本概念,包括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并能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操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图形变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能够运用图形变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图形变换的规律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或多媒体展示一些图形变换的例子,如转动的风车、滑动的门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图形变换现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新知讲解1. 平移:定义、特点、操作方法。

通过演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概念,并学会如何在纸上进行平移操作。

2. 旋转:定义、特点、操作方法。

同样通过演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并学会如何在纸上进行旋转操作。

3. 对称:定义、特点、操作方法。

通过对折纸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对称的特点,然后引入对称轴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对称的原理。

(三)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图形变换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以此来巩固新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在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深化理解。

(五)家庭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中进行自我检查和复习。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每次授课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教学提供参考。

《图形的变换》教案

《图形的变换》教案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图形的旋转、平移的基本概念及变换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旋转:了解旋转的概念,学会用旋转标记,掌握旋转的度数。

2. 平移:了解平移的概念,学会用平移标记,掌握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旋转和平移的概念、标记及变换方法。

2. 教学难点:旋转和平移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教具展示图形的旋转和平移过程。

2. 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旋转和平移的理解。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图形变换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旋转和平移的概念,讲解旋转和平移的标记及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旋转和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形教具,如正方形、三角形等,用于展示旋转和平移过程。

2. 课件制作:制作课件,展示旋转和平移的原理和实例。

3. 练习题设计: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八、教学时间1. 课堂授课时间:本节课计划授课时间为40分钟。

2. 课堂练习时间:安排约10分钟时间进行课堂练习。

3. 课后作业时间:布置约30分钟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图形的变换教案

图形的变换教案

图形的变换教案教案标题:图形的变换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变换概念,包括平移、旋转和翻转。

2. 学生能够应用图形的变换方法进行问题求解。

3.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和记录图形的变换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2. 学生准备纸和铅笔。

3. 准备一些图形的变换示例图片或卡片。

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 教师使用实物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平移、旋转和翻转的概念。

解释每种变换的含义和作用。

-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图形变换,例如门的开关、餐具的摆放等。

- 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白板示意图解释平移、旋转和翻转的基本概念。

- 结合实例,解释平移时图形保持大小和形状不变,只是位置改变,旋转时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翻转时图形关于某个轴对称。

- 强调变换前后图形间的关系,例如对称轴、旋转中心等。

3. 变换练习(15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图形的变换示例(可使用图片或卡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变换前后的关系。

- 要求学生试着进行简单的平移、旋转和翻转操作,并记录下变换的步骤和结果。

- 教师在学生操作的同时进行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图形变换的理解。

4. 应用拓展(15分钟):- 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一些相关的问题求解,例如:根据变换前后的图形绘制变换过程、判断某个图形是否进行了平移、旋转或翻转等。

- 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答案和思路,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5. 总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平移、旋转和翻转的概念和特点。

- 强调学生对图形变换进行描述和记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进行日常观察和实践。

教学延伸:对于学习较快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和尝试更复杂的图形变换问题,例如组合变换、错切变换等。

对于学习较慢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示例和练习机会,帮助他们巩固基础概念。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判他们对图形变换概念的理解程度。

《图形的变换》第三稿数学教案设计

《图形的变换》第三稿数学教案设计

《图形的变换》第三稿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图形的变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和镜像变换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增强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图形变换的基本概念。

难点:理解和运用图形的旋转和镜像变换。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图形变换的例子,如建筑物的平面图与实景照片,或者动物的正面和侧面图片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然后引出图形变换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1. 平移变换:教师通过移动实物模型或在黑板上画图的方式,演示如何进行图形的平移,并解释平移的定义和特点。

2. 旋转变换:同样地,教师通过旋转实物模型或在黑板上画图的方式,演示如何进行图形的旋转,并解释旋转的定义和特点。

3. 镜像变换:最后,教师通过镜子或在黑板上画图的方式,演示如何进行图形的镜像变换,并解释镜像变换的定义和特点。

(三)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纸片或几何图形,尝试进行各种图形变换,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变换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图形变换的三种基本形式和平移、旋转、镜像变换的特点。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图形变换的例子,以加深对图形变换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平移、旋转和镜像变换,将结果画出来,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可以通过实物演示、画图示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难点:1、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用具:多媒体、方格纸、等腰三角形、七巧板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

1、玩游戏(俄罗斯方块)。

同学们指挥老师来演示。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2、你发现了什么?师:在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现象?(板书:平移、旋转)3、分析平移、旋转、对称轴①平移旋转不同。

师:平移和旋转有什么不同?(平移改变位置,大小和方向不变;旋转是以一点为中心,做圆周运动,大小不变,位置和方向改变)②轴对称师:你都发现了什么图形?(正方形、长方形、Z字形、7字形、凸字形)师:正方形、长方形、凸字形由什么共同的特点?(轴对称图形)师:你会用画对称轴的方法做Z字形、7字形的轴对称图形码?(板书:强调是以边(线)为轴,做轴对称图形)二、探索新知师: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感受图形变换的魅力!(一)平移1、操作师:观察图形(1)如何变换得到图形(2)?想一想。

A图(1)图(2)学生汇报。

师评价:谢谢你,说的很自信。

A到D,说的很有条理,很具体,很清楚。

也就是说,我们在描述变换的时候,不仅要说出它的变换方式,还要清楚地说出,它是怎么变换的。

比如这位同学在描述平移时,就说出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师板书:方向、距离)2、巩固师:你能完整地说出,用平移法怎么把图(1变换成图(2)吗?3、分析师:你为什么会选择平移法呢?(三角形只是位置改变。

图形的变换教案

图形的变换教案

图形的变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概念。

2.能够运用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对图形进行操作。

3.能够分析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对图形的性质和关系有何影响。

4.能够解决与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教学PPT、练习题、实物模型。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翻转的例子,激发学生对变换的兴趣和好奇心。

2.展示向学生展示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变换前后图形的变化。

3.讲解通过PPT,讲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变换的含义和作用。

4.示范教师利用实物模型或黑板上的图形进行平移、旋转和翻转的示范,让学生观察变换的过程与结果。

5.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练习,加深对变换的理解和掌握。

6.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规律和特点,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整理归纳。

7.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对图形的性质和关系有何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变换的重要性和应用。

8.拓展通过拓展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9.总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重要性和应用,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展示、讲解、示范、练习、总结和拓展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对更高层次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实物模型和拓展练习题的引入,加深了学生对变换的认识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的性质,使他们在动手操作方面、探索研究方面,语言表达方面,分类讨论、归纳等方面进一步提高
教学重点:将本部分知识有机结合,强化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如图:△OAB绕点O逆时针旋转600到△OCD的位置。

已知∠AOB =350,则∠AOD=( )
A 450
B 200
C 400
D 250
2、如图,△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D=CE,且△AFC与△ADB全等。

用语言描述:
(1)将△ABD作怎样的变换可以与△ACF重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将△ACE作怎样的变换可以与△ACF重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C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1)在方格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使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2,-1),B(1,-4),
并求出C点的坐标。

(2)作出△ABC向左平移5个单位后的图形△DEF,使得点D、E、F分别与点A、B、C对应
并标出点D、E、F的坐标
(3)作出△ABC关于横轴对称的△A1B1C1,再作出△ABC以坐标原点为旋转中心,旋转1800
后的△A2B2C2,并求出C1、C2的坐标。

二、考点链接
图形的变换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______。

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

2、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翻折,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________________,这条直线称为对称轴,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沿_______时针或者________时针的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这个定点称为,转动的角度称为,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

注意:确定旋转角的方法:旋转角是指一组对应点和_________的夹角。

三、例题精析
例1、如图,把△ABC沿着AB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时,它们重叠部分的面积是
△A1B1C1面积的一半,若AB = 4,则平移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

例2、(2014•连云港)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对折,使AB与CD重合,折痕为EF.如图2,展开后再折叠一次,使点C与点E重合,折痕为GH,点B的对应点为点M,EM交AB于N,则tan∠ANE=__________.
例1 例2
2、(2012宿迁市27).(1)如图1,在△ABC中,BA=BC,D,E是AC边上的两
点,且满足∠DBE=1
2
∠ABC(0°<∠CBE<∠
1
2
ABC).以点B为旋转中心,将△BEC
按逆时针旋转∠ABC,得到△BE′A(点C与点A重合,点E到点E′处)连接DE′,求证:DE′=DE.
(2)如图2,在△ABC中,BA=BC,∠ABC=90°,D,E是AC边上的两点,且满足∠
DBE=1
2
∠ABC(0°<∠CBE<45°).
求证:DE2=AD2+EC2.
四、课堂小结:
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都不改变图形的___________,
五、当堂测试
1、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边AB 、AC 的中点,50B ∠=º.现将ADE ∆沿DE 折叠,点A 落在三角形所在平面内的点为1A ,则1BDA ∠的度数为 .
2、如图,将△AOB 绕点O 逆时针旋转900,得到△A /OB /,若点A 的坐标为(2,1),则点A /的坐标为 。

3、两个直角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将其中一个三角形沿着点B 到点C 的方向平移到△DEF 的位置,AB=10,DH=4,平移距离为6,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六,课后拓展
1、(2013年南通市24).在R t △ABC 中,∠C=90°,AC=1,BC=3,点O 为Rt △ABC 内一点,连接A0、BO 、CO,且∠AOC=∠COB=BOA=120°,按下列要求画图(保留画图痕迹): 以点B 为旋转中心,将△AOB 绕点B 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A ′O ′B
(得到A 、O 的对应点分别为点A ′、O ′),
回答下列问题:∠ABC =________,∠A ′BC =_______,OA+OB+OC =_________.
B
A C D E A 1 H F E D C
B A
C B
2、(盐城市2013中考27). 阅读材料:如图①,△ABC 与△DEF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EDF=900,且点D 在AB 边上,AB 、EF 的中点均为O,连结BF 、CD 、CO ,显然点C 、F 、O 在同一条直线上,可以证明△BOF ≌△COD ,则BF=CD 。

解决问题:
(1)将图①中的Rt △DEF 绕点O 旋转得到图②,猜想此时线段BF 与CD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③,若△ABC 与△DEF 都是等边三角形,AB 、EF 的中点均为O,上述(1)中结论仍然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说明理由;如果不成立,请求出BF 与CD 之间的数量关系;
(3)如图④,若△ABC 与△DEF 都是等腰三角形,AB 、EF 的中点均为O,且顶角∠ACB=∠EDF=α,请直接写出BF CD
的值(用含α的式子表示出来)。

3、中考真题训练(2014镇江中考第27题,与抛物线有关的旋转)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M 为抛物线22y x 2nx n 2n =-+-+的顶点,过点(0,4)作x 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点P 、Q (点P 在Q 的左侧),PQ=4.(1)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点P 的坐标;(2)小丽发现:将抛物线22y x 2nx n 2n =-+-+绕着点P 旋转180°,所得新抛物线的顶点恰为坐标原点O ,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3)如图2,已知点A (1,0),以PA 为边作矩形PABC (点P 、A 、B 、C 按顺时针的方向排列),PA 1PB t
=.①写出C 点的坐标:C ( , )(坐标用含有t 的代数式表示);②若点C 在题(2)中旋转后的新抛物线上,求t 的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