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地球的力》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物理沪科版八年级】
沪科版物理初二《来自地球的力》WORD教案4
来自地球的力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2)明白g=9.8N/kg及其物理意义
(3)明白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生探究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中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信息共享的探究方法
演示: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重心和不规则物体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为几何重心
找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方法
得到重力概念
摸索
练习各物体受重力的方向
把握质量概念单位,明白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
用弹簧秤测量各物体的重力
明白得公式,应用公式做练习,运算要求已知、求、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学习风气,养成良好的学习适应
重点
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难点
重力的方向的明白得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课件引课
提出问题:什么缘故苹果和其他物体失去支撑后落向地面,而不是向上运动?
演示实验—斜抛小石块
问:(1)小石块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受到什么力的作用?那个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2)由石块下落时的运动方向,你能判定出石块受力的方向吗? 启发学生观看并摸索问题
引出重力概念
由概念分析重力三要素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演示重垂线
作用点:重心
大小:
给出质量概念
探究质量和重力的关系
可发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六章第四节,主要涉及地球的力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3.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重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作用点、方向和计量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点、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计。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悬挂的重物、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物体(如书包、课本等),感受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知识讲解:(1)介绍重力的定义、作用点、方向和计量单位。
(2)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演示实验证明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悬挂的重物,如何测量其质量?”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定义2. 重力的作用点3. 重力的方向4. 重力的计量单位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答案:3kg物体受到的重力为29.4N(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²)。
2. 题目:一个悬挂的重物,如何测量其质量?答案:可以通过测量悬挂重物的重力(使用重力计)和已知的重力加速度,计算出重物的质量。
计算公式为:质量 = 重力 / 重力加速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验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学设计:6.4来自地球的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学设计:6.4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六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方向、物体重心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方向。
难点:物体重心的判断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悬挂重物的绳子、平衡尺、物体(如苹果、铅球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着物体(如苹果),向上抛出,观察苹果落回手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讲解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实验演示:用悬挂重物的绳子和平衡尺进行实验,展示重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例题,如:一个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体,求它在落地前的速度。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例题,自行解答类似问题,如:一个物体从高处抛出,求它在落地前的速度。
6. 知识巩固: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悬挂重物的绳子和平衡尺测量物体的重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板书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方向,以及物体重心的判断方法。
8.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体,求它在落地前的速度。
答案:根据自由落体公式,物体在落地前的速度为v=√(2gh),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下落的高度。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重力的存在。
在知识讲解环节,通过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方向,以及物体重心的判断方法。
来自地球的力-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来自地球的力-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种类,掌握重力、弹性力、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的概念,能够应用牛顿第一、二定律解决力的平衡和不平衡问题;3.理解万有引力的基本概念,掌握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课来自地球的力知识点1.力的概念;2.力的种类:重力、弹性力、摩擦力;3.重力的计算方法;4.牛顿第一、二定律的概念。
教学建议1.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2.利用课件和模型讲解力的种类和计算方法;3.观察一些实例,探究什么因素影响重力;4.学生尝试用牛顿第一、二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1.完成课本习题;2.了解不同物体之间的重力关系;3.撰写一篇关于力的使用和应用的作文。
第二课力的平衡知识点1.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的概念;2.牛顿第一、二定律在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情况下的应用。
教学建议1.通过实验模拟不同的力平衡状态,让学生掌握力平衡的概念;2.以力的平衡状态为例,引入牛顿第一定律;3.引入牛顿第二定律,让学生掌握如何求出物体所受的力。
课堂作业1.完成课本习题;2.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力平衡问题;3.尝试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真实性。
第三课万有引力知识点1.了解万有引力的基本概念;2.掌握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3.了解地球上的引力和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教学建议1.通过引入几种力的比较,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2.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3.了解地球上的引力和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课堂作业1.完成课本习题;2.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关系;3.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规律,分析引力对地球运动的影响。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力的概念和种类,了解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掌握牛顿第一、二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以及万有引力的概念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进一步认识了力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6.4 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作用点。
2. 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器、悬挂装置。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地球的引力,例如抛物线运动、物体自由下落等现象。
2. 知识讲解:介绍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作用点是重心,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重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质量等。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来自地球的力——重力板书内容:1. 重力的概念2. 重力的施力物体:地球3.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的重力。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实验演示、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和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课后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例如研究抛物线运动、物体自由下落的规律等。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六章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教案3 (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八年级全册物
来自地球的力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2.知道g=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难点(1)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若{:个钩码。
演示实验:重垂线、汤匙、木球。
教学过程一、复习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大小用什么测量?2.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以下三种不同情况木球运动:1.把一只木球举到一定高度放手让其自由下落。
2.把一只木球斜面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滚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
师:以上三种木球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生:都是落向地面。
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生:这是由于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师:你讲得很好,说明你很善于观察、思考。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种来自地球的力。
板书: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三、新课内容1.重力的概念。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6重力,图5—20的配文。
生:阅读。
师:通过以上阅读,你知道了什么?生甲: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生乙: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水往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生丙: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成熟的苹果会竖直下落。
师:大家阅读很认真,而且抓住了要点,讲得很好。
据说正是下落的苹果打在牛顿的头上,激发了他的灵感,打开了揭示引力迷宫的大门。
希望以后下落的桔子、梨子打在你们的头上,你们也能产生灵感,再打开一个个科学迷宫。
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重力的认识也一样,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信息窗”。
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生: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师:对,地球是否也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根据是什么?生:根据物体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地球也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
师:有疑问吗?生:地球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怎么不会向地面上的物体方向运动?师:因为墙球的质量很大,受到的力很小,所以感觉不到地球向地面上的物体方向运动。
6.4来自地球的力—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课型课时】:新授,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⑵知道g= 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⑶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⑵尝试用重垂线校准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养成独立动脑动手的习惯。
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是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对重心只作一般了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动画】牛顿的猜想1、水总是由高处往低处流2、扔向空中的石块,很快下落到地面【小结】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二、新课教学:【阅读课文P111】1、重力的定义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这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 能把它们拉向地面。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对重力的理解(1)重力通常用字母G来表示。
(2)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受力物体: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
(4)重力是非接触力, 在空中运动或静止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原来相同。
(5)在空中运动的物体,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6)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把物体悬挂在竖直的弹簧测力计下端的挂钩上,当测力计和物体都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7)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
【实验探究】探究物重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实验操作】分别把1只、2只、3只……6只钩码在弹簧测力计下,记下弹簧测力计每一次的示数,并填在下表中。
【重力与质量关系图象】【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 。
对实验结论的进一步理解:①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②力跟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为9.8N/kg。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教案(沪科版初二) (5)
课题来自地球的力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质量的关系〔2〕明白g=9.8N/kg及其物理意义〔3〕明白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实验中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信息共享的探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学习风气,养成良好的学习适应重点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难点重力的方向的明白得教学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备注课件引课提出咨询题:什么缘故苹果和其他物体失去支撑后落向地面,而不是向上运动?演示实验—斜抛小石块咨询:〔1〕小石块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受到什么力的作用?那个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2〕由石块下落时的运动方向,你能判定出石块受力的方向吗?启发学生观看并摸索咨询题引出重力概念由概念分析重力三要素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演示重垂线作用点:重心大小:给出质量概念得到重力概念摸索练习各物体受重力的方向把握质量概念单位,明白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探究质量和重力的关系可发觉:G/m=gg=9.8N/k gg的物理意义不同地点的g值不同利用重力公式进行运算介绍物体的重心,作用点为物体的重心演示:规那么几何形状的物体重心和不规那么物体重心规那么物体的重心为几何重心找不规那么物体的重心的方法用弹簧秤测量各物体的重力明白得公式,应用公式做练习,运算要求、求、解、答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教案(沪科版初二) (5)。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5.4 来自地球的力 教案3.doc
力 弹力 来自地球的力教案【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注意 (1)有力作用时,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2)力的作用方式,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例如:磁铁吸引铁块。
2.单位:牛顿(N)3.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注意 运动状态指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因此只要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中,一项或两项改变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改变了。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
易错点 马拉车和车拉马。
为了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我们应先确定被研究的对象,该对象就是受力物体。
比如,研究车时,则车就是受力物体,受到马的拉力,因此马是施力物体。
同理,研究马时,马是受力物体,车是施力物体。
(1)构造:主要由弹簧、指针和刻度板组成。
(2)工作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
易错点 弹簧的伸长不是指弹簧被拉后的长度,而是弹簧被拉后的长度减去弹簧原长。
如图3—9—1所示,弹簧的伸长不是L1,应该是L 2=L 1一L o(3)正确使用:①测量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若有偏差,必须校零;②要明确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测量力时,被测力的大小应在测量范围之内;③在测量过程中,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4)其他测量工具:牵引力计、握力计等等。
(二)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注意 有些物体的形变是非常微小的、人眼不能观察到,例如人压桌子时,桌子发生的形变。
2.作用方式:直接接触3.大小:与物体的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
4.方向:跟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一致。
例如,压力方向:跟受力面垂直且指向受力物体内部;拉力方向:沿着绳子的伸长方向;支持力方向:跟受力物体表面垂直,且向上。
5.常见弹力:压力、拉力、支持力等。
(三)重力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6.4《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
2.实践操作: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分析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杠杆或滑轮组,观察并描述力的作用效果,如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
3.分析与应用:
-选择一道课堂练习中的解答题,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深入分析和拓展,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力的作用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重难点三:力的测量和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解析:力的测量和数据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教学设想:分步骤指导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
-分析一个运动场景,如运动员跳高、掷铅球等,运用力的知识解释运动过程中力的变化和作用。
4.创新设计:
-发挥创意,设计一个利用力的原理的小发明或小游戏,可以是实际的物品或虚拟的情景,并简要说明设计原理和用途。
-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整合,结合数学、工程等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确保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学生互评练习,交流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力的种类、作用原理和二力平衡条件。
教用原理。
-强调二力平衡条件的判断方法和应用,提醒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力现象。
-跨学科整合,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来自地球的力》公开课教案
《来自地球的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各种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状改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2. 力的作用效果3. 实验探究:力的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分类。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探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例子,如拉扯一张纸,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2. 讲解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分类,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状改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4. 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6.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分类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资源1. 课件:用于展示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摩擦板等,用于演示和探究力的作用。
3. 参考资料:提供给学生,以便课后进一步学习。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物理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力的相关知识。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亲身体验力的作用。
3. 开展力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地讲解了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十、课后作业2.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效果。
3. 思考如何利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来自地球的力》公开课教案
《来自地球的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引力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了解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引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重力的概念:地球引力使物体受到的力。
3. 重力的计算:重力加速度、重力大小。
4. 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自由落体、抛物线运动。
5. 实际应用:重力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引力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动画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力概念。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讲解地球引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演示实验:用实验验证重力加速度的存在,让学生感受重力。
4. 讲解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分析自由落体和抛物线运动的特点。
5. 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重力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引力、重力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方面的表现。
4.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重量的秤、自由落体实验装置。
2. 多媒体教学资源:地球引力动画、重力实验视频、相关图片和图表。
3. 网络资源:关于地球引力、重力的科普文章和视频。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宽敞、明亮,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 实验区:具备进行重力实验的条件,如悬挂绳子、测量重量等。
3. 网络环境:便于查找和分享关于地球引力的相关信息。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时45分钟。
2. 课堂活动分配:导入(5分钟)、讲解(15分钟)、实验(10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总结与评价(5分钟)。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5.4《来自地球的力》WORD教案6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一)教课建议课标的基本要求1.经过实验研究,认识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2.知道 g=9.8N/kg 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宽泛应用。
内容剖析本节第一从学生熟习的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着落现象,让学生认识到重力的存在(从生活到物理),而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得出“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且比值等于9.8N/kg ”的结论并而由G/m=g 得出 G=mg 这个计算重力的公式。
为了突出这个教课要点,教材还特别安排了一个例题对他进行稳固。
课文紧接着介绍了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这一方面是用以照顾和复习力的三因素,一方面又是表现“从物理走向社会” ,指引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本质问题中,培育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本节的要点是研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对重心只作一般认识。
教课建议1.本课适合于用启迪学生察看思虑的方式引入新课。
比方演示:手中的小球走开手以后竖直着落,水由高处流往低处,小球在桌面上滚到桌边后要落地等,让学生剖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由。
经过议论,学生不难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由是因为他们都遇到地球的吸引力。
这时再总结出:地面上的全部物体,都要遇到地球的引力,这个力就是重力(应当指出,这样定义重力是不严实的,传统讲法是“因为地球吸引而使物体遇到的力” 。
我们以为,在初中阶段不用追求看法表述的严实性,只需大概上不错就行。
传统讲法提及来拗口,要真讲清楚既不简单也不用要,所以,还不如换用此刻教材的讲法)。
接着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在平时生活中察看到的物体受重力作用的各种现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又可培育学生察看思虑的习惯。
如:什么是重力?可先让学生察看课本,对于图(b)应演示一下,而后让学生思虑并回答以下问题:( 1)苹果离树后竖直着落(2)上抛的石子落回地面这是什么原由呢?(3)瀑布从高处流向低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重力的定义:物体因为地球的吸引而遇到的力叫重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六章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叫重力。
2.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规则物体的的重心的位置。
4.理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5.了解提高重心的决窍。
[学习重、难点]1、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理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新课导学]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一.重力的产生重力:的力叫做重力。
施力物体是。
二.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量)1.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叫做,用字母表示。
它的大小用来测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用字母表示。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kg),此外还有克(g)、吨(t)等单位。
1 kg=1000g ,1t=1000kg。
2.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的重量,填表。
结论: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即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它们的比值是9.8 N / kg (是一个定值)。
关系式: ,m为质量, g为比值(9.8N/kg)g=9.8N/kg表示: 。
三.重力的方向.1、重力的方向总是的(不是“垂直向下”),竖直向下的方向是跟水平面相垂直的。
2、重垂线:依重力的方向总是制成重垂线。
作用:(1)建筑(墙壁是否竖直)(2)物理天平上(检查横梁是否平衡)四.重力的作用点叫规则物体:几何中心。
不规则:可根据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来找重心。
五.提高稳度的诀窍。
1.稳度就是。
稳度越大,物体就越不容易翻倒。
2.提高稳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②。
(看课本P115信息窗)[典例精析]例: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大约是它在月球上重力的6倍,一个质量为72kg的宇航员在地球上重多少牛?在月球上质量是多少千克?重力为多少牛?(g取10N/kg)[随堂练评]1、重力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受到的力,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__;物体受到的重力跟物体的_______成正比。
2、g = 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了解重力的方向及铅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心及重心的应用;
(4)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过程,会用图象法分析实验数据;
(2)阅读人类航空发展简史;
(3)查阅世界各地的重力加速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方法,并思考图象法的应用;
(2)在查阅世界各地重力加速度数值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学定义各物理量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心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水受重力而往低处流》。
播放视频《苹果受到重力而下落》。
教师活动:描述视频中的具体过程,引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对它的吸引作用。
新课讲解
一、重力
教师活动:讲解重力的概念。
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的作用。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通常用G表示重力。
二、重力的大小
教师活动:通过生活中的拎起不同质量的物体所用的力的大小不同的直观经验引出探究重力的大小的演示实验。
发现问题:拎起不同质量的物体所用的力的大小不同。
提出问题: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猜想和假设:质量越大,所受的重力越大。
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体所受的重力。
进行实验:(1)分别测量1个、2个、3个……6个钩码所受的重力;
(2)绘制G-m图象。
分析数据:从图象分析规律。
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
G mg
在国际单位制中g的单位是牛每千克,即N/kg。
一般情况下g取9.8 N/kg,粗略计算时可取10 N/kg。
师生活动:查询世界主要城市的纬度和g值(当地物体所受重力与这个物体的质量的比值)。
教师活动:演示动画《同一物体在不同天体所受的重力》。
设计思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询世界各地的重力加速度和与演示动画的交互操作,让学生更为深刻、清晰地理解重力不是物体的本质属性。
三、重力的方向
教师活动:通过新课引入的例子引出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由于地球的自转不能说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只能说是竖直向下。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教师活动:讲解重心的概念、物体的重心、重心与稳度。
重力作用于物体的每一部分。
但从整体来看,好像重力作用于某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就在这个物体上,如光盘。
学生活动:阅读《重心与稳度.jpg》。
典题剖析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在支持面上的物体,其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与支持面垂直
B.树上的苹果在下落时受到重力,落到地面后静止时不受重力作用
C.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D.地球吸引物体,物体不吸引地球
答案:C
例2从手中推出的铅球,在空中飞行时,若不计空气阻力,它受到的力是()A.重力和推力B.重力
C.冲力D.惯性力
答案:B
例3一个铁球沿斜面滚下,铁球所受重力的方向是()
A.沿斜面向下
B.垂直于斜面向下
C.竖直向下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对
答案:C
例4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几何中心必然与重心重合
B.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
C.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之外
D.只有重心才受重力的作用,物体的其他部分不受重力的作用
答案:C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