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证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证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育诸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则日益突出。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一2022年的通知》(教师[2018]2号)中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任务。
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重要的新高度。
教师要发展,关键在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建构主义观点的影响,人们的学习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即“从个体学习走向共同体学习”。
教师在群体中开展合作与对话,通过相互学习、激励,分享彼此的教育教学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因此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当务之需。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更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让教师能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速度,教师间及时互相对话和交流,给教师提供宽松的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等成为现实。
因此,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引领中小学教师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是新时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可见,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课题研究,则是解决当下教师专业发展困惑与瓶颈的重要方法。
二、已有研究述评“共同体”是一个人类社会学范畴的概念。
德国现代社会学大师斐迪南.滕尼斯于1887年在其著作《共同体和社会中》首次出现,提出个体生活于共同体中,并通过共同体实现自身的存在。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参与者在一定场合下选择某种社会行为,并主观感受到共同属于一个整体,由此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称为“共同体”。
美国学者萨乔万尼认为共同体是个体的集合体,就有了共同的意义、情感与传统。
而教师专业共同体理论相对来说形成较晚。
信息技术支持的城乡教师教学共同体构建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的城乡教师教学共同体构建研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地影响了教育教学。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教师教学共同体构建也日益受到重视。
信息技术支持的城乡教师教学共同体构建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还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研究。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乡教师教学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支持的城乡教师教学共同体构建可以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城市和农村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课程设计的交流,从而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信息技术支持的城乡教师教学共同体构建还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城乡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使教学更加灵活多样,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城乡教师教学共同体构建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城乡教师教学共同体构建的平台建设是一个重要问题。
这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城乡教师教学共同体交流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经验分享的功能,并且要保证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确保教师们能够安全、方便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需要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城市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支持农村教师,促进共同体的建设。
城乡教师教学共同体构建中还需要解决资源共享的问题。
信息技术支持的城乡教师教学共同体构建需要建立起一种资源共享的机制,使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在城乡教师之间进行共享与互补,从而真正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升教学水平。
可以通过加强城乡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城市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帮助农村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
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是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探索和实践活动。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发展。
本文将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目的、特点和建设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师通过共同的目标、理念和方法,借助合作学习、学习资源共享、互助支持等方式,形成一个共同学习的群体。
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个体教师和集体学校的共同发展。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首先,教师要树立学习的意识,重视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的有效结合,积极参与共同体建设活动。
其次,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同时,需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机制,明确学习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则,保证共同体的顺利运行和发展。
教师学习共同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围绕学习展开,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以学习为中心,推动学习的深化和延伸;二是强调合作共建,倡导共建共享的理念,通过合作学习、互助支持等方式,实现教师之间的共同发展;三是注重创新实践,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借鉴先进经验,推动教学改革。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一是明确建设目标,确定共同体的愿景和使命,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二是建立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机制,明确角色分工,建立学习交流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互助支持;三是实施专业学习活动,组织教研、观摩、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综上所述,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学校领导和相关机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通过共同体建设,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共同成长,为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区域内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报告及思考
区域内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报告及思考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以教师为核心、通过教师间的专业交流与合作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形式。
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成长和共同进步的平台,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
本文将围绕如何在区域内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展开实践研究,并对实践过程进行思考。
一、实践研究报告1.实施背景和目标本次实践研究的背景是为了促进区域内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目标是构建一个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使教师们能够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互相促进成长和提高。
2.实施步骤和方法(1)确定共同体的组成和范围:根据区域内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参与共同体的学校和教师范围,确保共同体的代表性和多样性。
(2)制定共同体的目标和规则:在共同体的成立过程中,制定共同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则,明确共同体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机制。
(3)组织共同体的活动和学习:开展教师交流会议、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提供分享教学心得、探讨教学方法和相互解决问题的机会。
(4)推动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和合作,逐步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推动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
3.实施效果和成果(1)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们通过共同学习和交流,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改善教育质量和水平:共同体的成员们通过合作研究和相互学习,探索教学新方法和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提高区域内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为教育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实践思考1.充分发挥共同体的平台作用:共同体是教师间相互学习和发展的平台,应积极地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和交流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给教师们学习和成长。
2.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作体系: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作体系,从共同体的目标和规则的制定、活动的组织与推行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确保共同体的发展和持续运转。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校本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校本研究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校本研究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共同体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类别:青年课题学科分类:综合实践研究类型:综合实践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课题设计论证一、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1国内外研究现状: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方法,是将教师看做是具有自我更生能力的、自我管理能力的专业共同体成员。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看,国外对共同体的研究从理论上开展得比较深入。
早在1989年,布朗等学者就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
而就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专业发展方式来说,国外也有一些研究,基于因特网的教师共同体逐渐成为消除教师孤立无援感的越来越重要的工具。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界人士开始对学习共同体进行关注。
一般多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学习共同体,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建立的学习共同体比较少。
国内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还比较滞后,对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更是十分缺乏。
1.2选题意义:由于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比较多而在教师共同体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我国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有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方面还有所欠缺,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方面,实践有一些探讨,但并不全面和深入,对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没有系统的研究,还有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
1.3研究价值:本研究总体思路紧扣交流、合作、发展三大内涵,在全面分析网络现有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探究教师虚拟学习共同体设计与构建的优化策略,目的在于为其有效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寻求一条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
区域教研共同体活动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成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区域内各学校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我校联合周边几所学校共同开展了区域教研共同体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旨在通过集体研讨、实践探索,共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二、活动内容1. 开班仪式活动伊始,各校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强调了区域教研共同体的重要性,并希望全体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 专题讲座邀请了知名教育专家为全体教师做了题为“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专题讲座。
讲座中,专家深入剖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具体措施,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3. 集体研讨针对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如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各校教师分组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4. 观摩课展示各校教师精心准备了观摩课,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观摩课后,教师们进行了评课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 实践探索针对研讨中提出的问题,各校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了实践探索。
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施项目式学习、设计个性化作业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6. 总结表彰活动最后,对在本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了表彰,并进行了总结发言。
总结发言中,各校校长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期望。
1. 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教育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
2. 教学资源共享各校之间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3. 教学质量提高通过集体研讨、实践探索,各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4. 教师团队建设加强本次活动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氛围。
四、活动反思1. 活动组织方面本次活动组织有序,但仍有不足之处。
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094-2021年第45期(总第297期)教师教育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文章作者以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燕京小学为试点单位,研究如何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高效融合,如何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以期在协调和持续发展的观念下,不断缩小地域差异,让各个地区和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标,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背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实证研究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证研究引 言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间段。
依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要想实现强国的伟大目标,就要营造良好的社会学习风气,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现代化的建设思想。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要紧跟国家的步伐,信息技术教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以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想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让整个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和朝气。
一、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意义要想加强教师队伍的正规化建设,相关教育领导者就要加快专业性能发展和运行实体的构建,以促使教师教学专业素质的发展,着力打造一支知识功底牢固、教学能力较强、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手段科学的教师队伍,以上都归结于教师的知识涵养能够达到基本的要求。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通过坚持学习,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这些都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1]。
教师在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时,一定要有相应的应对能力,还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美融合,创新教学模式,从而达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素质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目标。
构建区域学科教研共同体的实践与反思
构建区域学科教研共同体的实践与反思作者:陈加柱陈扣生来源:《信息技术时代·下旬刊》2018年第01期一、问题的提出为了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十分重视教学研究的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有些地方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市级和校级教研活动搞得相对扎实有效,而县区级的教研活动却渐趋弱化的现象。
县区级教研是联系市级教研和校级教研的重要纽带,对协调整合市级、县区级和校级教研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教育局十分重视县区级教研工作对提高地方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及时出台相应的措施政策,让洪泽区教师发展中心牵头,指导教研室、各中小学积极做好区级教研工作,并努力整合市、区、校三级教研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洪泽区教师发展中心、洪泽区教研室的指导帮助下,区内同一学段的不同学校的相同学科之间,自发结成了多个友好教研组,成立了多个教研共同体。
洪泽区高中化学教研共同体于2016年初成立,这也是洪泽区成立的第一个学科教研共同体。
洪泽区高中化学教研共同体共由36位高中化学教师组成,他们分别来自洪泽区教研室和区内两所普通高中——江苏省洪泽中学和淮安市洪泽湖高级中学。
为了提高教研共同体的工作效率,特别成立了由教研室老师和两所学校的化学教研组长组成的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研共同体活动计划的制定、活动的组织实施及相关工作的协调。
两年多来,洪泽区高中化学教研共同体的老师们互帮互助、分工协作,在有效地整合市、区、校三级教研活动的同时,还在构建学习型教研共同体、研究型教研共同体、反思型教研共同体、实践型教研共同体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教研效果,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和区域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研共同体的建设经验,得到了区教育局、区教师发展中心和两所学校领导的高度肯定,对其他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教师信息化教学构建合作共享的学习环境
教师信息化教学构建合作共享的学习环境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使命。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趋势。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合作共享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义、构建合作共享学习环境的方法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义教师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
它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信息化教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构建合作共享学习环境的方法在教师信息化教学中,构建一个合作共享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几种构建合作共享学习环境的方法:1. 教师间协作合作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师进行协作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
他们可以通过在线会议、教学平台等方式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各自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 学生间协作合作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合作。
通过网络论坛、协同编辑等工具,学生可以共同参与到课堂讨论和项目研究中,互相交流和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电子邮件等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面临的挑战教师信息化教学虽然有很多优势和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培训和技术支持教师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才能更好地进行信息化教学。
此外,他们还需要得到技术支持,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困难。
2. 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教师信息化教学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支撑。
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及实
《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成果汇报材料无锡市•锡山区锡山区从1991年在全国率先完成“普九”任务到2000年所有镇、校通过“教育现代化工程”达标验收;从1996年在全省较早区域性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到2001年成为全国首批38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锡山教育一直具有良好的改革和发展基础。
近年来,锡山教育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夯实基础、发展内涵、提升水平,先后被评为省“双高普九”先进区、幼儿教育先进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区、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区和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
2007年高标准率先通过了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验收,被授予“江苏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
锡山区教育局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区域教育的持续、均衡和跨越式发展的途径。
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我推荐你买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验区,锡山经过了课题的酝酿、选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研究的实施,至今已经一年多。
这项研究使锡山区有关的教育行政人员、教研科研人员、学校干部教师聚集在一起,使区内的教育工作者和区外的有关研究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研究共同体。
具体来讲锡山区在下列方面做了些工作:第一:试验区实验工作的总体情况一、明确课题的基本问题,确定研究方案,组建研究机构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深入思考,认真研讨,明确研究思路;2、组建课题研究机构,建立课题运行模式;3、通过组织开题、培训形成研究共识,开拓视野,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二、重视学校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为实验工作奠定基础1、进一步推进与完善学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努力实现“班班通”,逐步实现校园数字化的跨越。
我区在1996年起就开始了校园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001年区政府把校校通工程列为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区域内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报告及思考
区域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及思考一、区域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现实意义传统意义上,学校改进模式可以分为研究发展取向和场地为本取向两种。
研究发展取向将学校改进视为依赖外在力量的被动发展过程,外在力量是学校改进的主体,在学校改进方向、资源配置、策略选择等方面具有合法的权威地位,学校和教师处于学校改进的“边缘地带”;场地为本取向则主学校改进权力的回归,学校在其改进过程中具有独立的话语权,依据自身的地域特点、文化背景进行改进,体现了学校改进的“校本性”,同时,学校改进过程也具有“持续性”。
现在,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学校改进不仅表现为一种结果,更重要的还表现为一种过程、一种能力、一种机制和一种精神,学校改进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理想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
由此可见,学校改进是学校持续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改进能力的过程。
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诞生是学校提升自我改进能力的一种尝试,教师通过在共同体中的不断学习,准确把握学校改进的方向和有效方式,促进学校品质的提升。
二、区域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涵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我校提出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主要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使教师确立共同的理念和目标,并承担责任、相互支持、共享经验、协同学习的组织,其围仅限于区域几所性质相同的学校之间,或立足于本校自身环境之中。
在此,不妨做如下界定:区域“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指学科与学科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基于共同的愿景,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团体情境中以持续的个人反思与集体交互学习,实现知识的传递、分享、创生、转化以及身份认同的团体。
三、区域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策略一:以课例研讨为载体,打造教师合作共同体学校首先要建立教学研修制度,以制度保证共同体的运作。
如我校实施的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制约教学实效性的困惑问题,教学领导同任课教师一同研究,确定学科微型科研课题措施就是一项非常好的专业共同体成长策略。
创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想
创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想
姜美林;黄娟;朱仲敏
【期刊名称】《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学习共同体以促进教师的主体性发展为导向,通过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为途径,促进教师知识共享,提升教师效能。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能为教师提供超越时空的发展空间,研究和探索如何创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推动教师教育现代化等方面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姜美林;黄娟;朱仲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6
【相关文献】
1.创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访全国教师教育学会会长马立[J], 陈骁
2.“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浦东专页——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思考 [J], 无;顾志跃;吕萍
3.创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支撑和保障体系的思考 [J], 朱一军;褚金岭
4.国家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讨会北京召开 [J], 无
5.国家“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在上海开题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打造信息化团队 构建学习共同体——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 . 2教育研培研究/探索YANJIU TANSUO荩打造信息化团队构建学习共同体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提出,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已经从重视建设、应用的第一阶段进入了重视融合、创新的第二阶段,即“教育信息化2.0”时代。
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如何落到实处,各学段、各地区的实践如何接受检验与评估,如何在现有成果上继续深化、推进教育信息化,都是我们现今需要面对的问题。
为更好地推动中国教育信息化实践进程,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哈尔滨市平房区教师进修学校组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团队———“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实践研究,开发教育技术专题课程,为基层教师服务,提高全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一、前期准备,分析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需求(一)推进私人定制转向深入研修,促进内需发展在“共同体”建立初期,成员的选定成为了团队未来发展的关键。
我们需要打造的是一支研培队伍,未来要成为推动各校、各学科信息化发展的辐射点,所以人员的选定不仅要兼顾学科、学段,还要考虑到成员本身的带动性、辐射性。
团队里的每一位教师都有教育教学本职工作,有着较成熟的教育教学经验,内需修炼也是逐步生成的。
团队采取了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方式:一是线上私人定制,鼓励生成内需。
针对不同学校、学科、教师,一对一地交流与探讨技术应用方法、推荐学科融合创新方式学习资料,私人定制,生成内需,深入学习。
二是线下提出问题,回去思考实践。
线下研修在解决原始问题、浅层次问题的基础上,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促使教师思维不断提升,内需不断升级。
“共同体”建立了三默契原则。
一是反思与随笔互换。
培训者定期深入成员课堂,除课后访谈与交流之外,还与授课成员交换教者的教学反思与听者的听课随笔,从不同的角度发掘课堂中融合创新的可能性。
二是听课与研磨整合。
“共同体”成员反复约听同一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磨,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将教学设计推翻重来,可能会在新技术介入后融合创新,可能会让执教者的视野不断迭新,形成一个理论提升与实践成长的过程。
构建网络环境下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支撑
构建网络环境下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支撑摘要:目前,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日益凸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针对网络环境下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背景、内涵以及寿光地区的实践探索进行了陈述。
并对网络环境下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化发展一、研究背景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考虑的问题。
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有了新的机会和可能,通过互联网教师们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一些一线教师能与远在异地的教师互相联系,成为师友,开展合作,共享问题、忧虑和成功。
[1]一种新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正在形成。
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主要界定为:[2]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 或译为学习社区。
一个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 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而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拥有共同愿景的教师个体(领域专家、优秀教师、同辈教师)借助网络工具组成的学习团体。
在这个团体中,教师们尊重多元化的观点,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积极创造有机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为教师个体提供学习机会,目的在于建构新知识,开发教师个体的成长潜能,增强教师的终身化学习理念和专业化发展。
三、网络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现状近几年,世界各国出现了许多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
其中运作较成功的主要有:[3]TAPPED IN (http://www.tappedin.org)、Teachers.Net (http://teachers.Net/)、ILF(http://iif.crlt.indiana.edu/)、TeacherNet、 K12教师频道(http://www.k12.com.cn/teacher)、教育在线(http://www.eduo1.cn/webia/web/index.asp)、求师得教育实验室(http://www.qiusir.tom/)、星韵(http://pub.wjstar.net/home/)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杭州市上城实验区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一方面,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课程改革的成功,就没有教育的高质量!自从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新课改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更清晰地呈现在老师们的面前,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教师原有的经验已不适应新的时期的教育的要求。
所以教师必须从自己现有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出发,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通过不断“调适”个人的教学习惯、行为方式、角色地位、教学策略,最终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落实到每位学生的发展上。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教师自身的学习被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纵观教师学习的各种途径,建立学习共同体无疑是最有效、最能满足教师需要的方法,它包含了同伴交流、自我反思、专家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大关键要素,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另一方面,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了:“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浙江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的上城区,近年来区政府不断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计算机在学校已经100%普及,教师办公用计算机普及率已经达到90%,区内各学校均已实现教育城域网与英特网的双网合并访问,各中小学都配备有独立的网络控制中心,方便访问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享受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所带来的种种便利。
可以说,作为教育信息化核心内容之一的信息技术是整个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制高点或突破口。
因此,在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应该如何充分利用上城区的优质信息技术资源,搭建一个区域范围内的融教学、教研、科研、师训、干训为一体的教师教育立体的、开放的生态环境,以及相应的研修管理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从而使之能够充分发挥进修学校及区内优质人力资源的优势,促进交流与互动,评价与反馈,让教师既能在这个平台内有研修的主题、合作的伙伴、有导师的指引,又能分享到区域内的优质资源,同时又形成一套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机制,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的承担单位,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原名为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具有20多年的师训经验,是全国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
该单位“十五”期间,率先尝试“教师教育券”,率先实践“专题化、菜单式、互动型”的教师教育新模式,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研训一体”的实践研究,进一步突显了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主体性,促进了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在省内外打造了教师教育品牌。
尽管在教师教育工作方面上城区教育学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很好地满足区内所有教师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此外,从区域角度来看,还存在着优质资源难以共享、校本研训缺乏更高层次专家的引领、难以就教育教学共性问题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流,教师培训之后的后继行为跟进和课堂执行情况难以全面了解等等。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搭建区域范围内教师网上研修社区,充分利用网络以及信息技术,构建融教学、教研、科研、师训、干训为一体的教师教育立体的、开放的生态环境,以及相应的研修管理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发挥上城区教育学院的及区内优质人力资源的优势,促进区内教师的交流与互动、评价与反馈,将教研、科研、培训等工作延伸到网络,使教师既能在这个平台内有研修的主题、合作的伙伴、有导师的指引,分享到区域内的教研实况、试卷讲评、反思案例等优质资源,也能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同区域内的教师展开讨论,从而形成一个区域的教师学习、成长共同体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对积极整合区级教师科研、教研、培训、信息、市场等相关部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上挂高等学校,下连中小学校的新型区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使之成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和联系纽带,成为“教师网联”的有力支撑,成为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教师培训、教研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教师教育服务支持机构,成为农村教师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站和教学点,为教师研修学习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的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等三个同时进行、相互交叉的过程构成了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的运行机制。
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响,通过直接地跟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见解与知识的。
个体认识活动的成果——知识是个体在他者存在的共同体的场中通过与他者进行交流、不断地琢磨与检查自己所拥有的经验的结果,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处于流动的、向他者开放的系统之中。
学习是学习者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不断进行的参与性实践。
因此,对于学习者而言,共同体是个体进行学习并建构知识的场,通过“合法的边缘参与”和“充分的参与”来建构个体的知识。
学习者个体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与他者的交往存在着认同与协商两个过程。
当与他者的交往中存在着相互认同的意义时,个体借他者的经验以巩固自己已有的经验;当与他者的交往中存在着有歧义的意义时,学习者个体与共同体中的其他参与者则通过意义协商的过程以解决个体经验中的冲突,实现个体的学习实践。
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建构个体知识、与他者意义协商的同时,个体的身份也在发生着变化。
学习者在共同体中作为新的参与者从周边的、局部的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过程、学习者从新参与者的参与到老参与者的参与的变化,是学习者个体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形成的过程,是参与者之间进行意义认同与协商、形成共识的过程。
学习者在共同体的学习实践中,获得了身份的发展,形成了共同体中的自我,实现了个体知识与人性的双重社会性建构。
伴随着个体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三个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实现了自我的学习实践。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整合现有资源,为教师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进一步明确“资源中心”建设中的职责,实现强强联合,强势出击,共同构建新型的现代网络共同学习体与资源中心。
合理整合网络学习资源,使之成为教师远程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资源库。
分利用现有的“上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支持服务体系,逐步建设标准化开放性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资源管理、学分管理,加强沟通、协调、指导、管理和监控,为上城区中小学课改“教师学习”提供优质服务。
重点开拓“远程教育”,开辟“网上学校”,拓宽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信息渠道。
2.开拓师训领域,开辟教师远程培训新途径。
在之前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育“研训一体”的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通过组织区内教师开展在线互动式的研讨等形式,总结归纳出网上师训的相关理论。
3.探讨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培训模式的基本环节。
在教师教育领域中,基于文本案例的教学模式目前已有一定的规范,但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学仍缺乏相关的经验。
本课题将根据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与初步实践,总结出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培训活动的一般模式。
4.设计开发全新“上城教师研修网”。
为适应新时期教师教育及教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需要,重新设计开发了以全体上城区在职教师为使用对象的上城教师研修网。
使之成为集教育研训过程管理、在线培训、学分管理、资源建设及信息发布的多功能网站。
该网站主要具体功能包括:教师培训过程管理、对各类立项课题过程管理、对各类学科及校本教研的过程进行管理、教师通过网络收看培训视频,完成在线作业的远程培训系统、整合包括课程资源、本地资源、数字图书馆及各类期刊杂志等资源在内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教师学分管理,以及为广大教师建立个人工作室(个人博客系统)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区域性网上研修活动的动力机制研究目前各类教师专业网站不少,但是从教师参与的范围和投入的热情程度看,离日常的教学研修活动还有差距,除了网上研究社区的硬件支持程度、使用便捷程度等因素外,用什么样的方式,如物质奖励(折算教师学分或者虚拟货品)和多方面满足教师学习的需求等等促进教师和教研员都能参与到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中来,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区域性网上研修共同体的构建模式研究信息通信技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各种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包括正式的有组织的项目,及松散的和非正式的项目。
我们可以按正式/非正式(组织/自组)来分类,。
最为正式的可能要数那些结构良好的在线课程,参加学习的教师要经过缴费、注册、通过测试最后才能拿到学分。
网上研讨会则是结合了在线讨论组的在线课程,经常是面对面教学活动与在线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最为非正式的要数活跃在网上的各种自组织的教师学习者共同体。
这种共同体是自发形成的,过程是自组织的,共同体论坛是他们最常用的通信平台。
这种论坛一般还提供大量的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资源、课程计划、参考资料、支持工具等,教师或任何访问他们站点的人员均能够在论坛发布消息。
目前很多网站既有各种关于信息化教学的理念、模式、设计的资源,又提供了大量的可参考的信息化教学范例、模板。
而其中的论坛,更为寻求专业发展的教师创造和提供了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学习环境。
因此,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构建区域性的网上研究共同体需要进行研究。
3.区域性网上研修活动的行为特征研究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拥有共同愿景的教师个体(领域专家、优秀教师、同辈教师)借助网络工具组成的学习团体。
在这个团体中,教师们尊重多元化的观点,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积极创造有机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为教师个体提供学习机会,日的在于建构新知识,开发教师个体的成长潜能。
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最外层的“学习”、中间层的“网络”和最里层的“共同体”。
“共同体”是这个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共同愿景”、“信任”、“社会性交互”是它的最显著特征,或者说是构成共同体的核心因素。
“网络”处于中间层,决定了它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地位和作用,它对内扩大了共同体的广度,对外促进和支持了学习活动的发生和进行。
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架起了“学习”与“共同体”之间的桥梁,使“学习”与“共同体”有机的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