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法 绪论

合集下载

环境法周珂第一编 第一章

环境法周珂第一编 第一章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总主编21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一编第一编环境法学总论环境法学总论重点知识重点知识环境的概念环境的概念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21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一节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环境一环境一一环境的概念环境的概念11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一般意义上的环境22环境科学上的环境环境科学上的环境33生态学上的环境生态学上的环境44法律上的环境法律上的环境55环境资源的概念环境资源的概念21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在法律上对环境进行定义的方式在法律上对环境进行定义的方式抽象定义方式抽象定义方式列举定义方式列举定义方式结合定义方式结合定义方式间接定义方式间接定义方式第一节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与环境问题21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李某购买了一套两居室房屋该房屋内长期弥漫着装修所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李某在入住仅三个月后就患病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问题与思考
• 6.李某购买了一套两居室房屋,该房屋内长期弥 漫着装修所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故使李某 在入住仅三个月后就患病。请结合本章内容思考: • (1)李某所住房屋的内部环境是否为我国《环 境保护法》上的“环境”的范畴? • (2)李某所受的损害应当如何依法解决?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 (二)在法律上对环境进行定义的方式
• • • • 抽象定义方式 列举定义方式 结合定义方式 间接定义方式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 [小案例]
• 李某购买了一套两居室房屋,该房屋内长期弥漫着装修所 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李某在入住仅三个月后就患病。 请结合上述关于环境概念的内容思考: • (1)李某所住房屋的内部环境是否为我国《环境保护法》 中“环境”的范畴? • (2)李某所受的损害应当如何依法解决?

环境保护法 绪论

环境保护法 绪论

第一章绪论1、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定义为: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一般含义):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3、环境(生态学上的定义):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

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为“生境”。

4√、人类环境:指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

5、人类环境的分类:①按照环境要素的形成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科学最常用的方法;②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我国宪法采用了这种分类方法。

③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分: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④按照环境的不同要素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

6、自然环境: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

7、人工环境:也称为人为环境或经人工改造过的环境(或社会环境)。

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劳动的改造或加工而创造出来的。

如城市、居民点、水库、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

8、自然环境的结构(地学上):分四个圈层,水圈(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岩石生物圈(土壤、山脉、矿藏)、大气圈(从地球表面上至2000公里左右的大气层)、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

9、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如土壤、阳光、水、空气、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矿藏等等。

10、自然资源的分类:按照自然资源的分布量和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分:有限资源、无限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海水)。

(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

(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环境1、概念:(法律上的定义)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太阳及其光和热不属于)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要素: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足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人类环境的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形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法采、最常见)2、按环境功能的不同: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宪法)三、人类同环境的关系:1、关系: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2、环境的两种能力:为了维持人人类环境系统的动态的平衡,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1)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2)排放到环境里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纳污量,即环境的自净能力。

四、(了解)某些自然物在它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自然客体,但当它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要素的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客体。

例如:马戏团里的驯兽,人工饲养的各种动物,人工种植的庄稼、果树等等,它们不再被看作环境要素,而视为一种财产,成为民法所有权保护的客体。

五、区别:土地、森林、草原、渔业、水、矿产,野生动物,几种资源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

六、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组成生态系统的有机统一体,并且沿着一定的途径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A、1/10定律: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而剩余的能量又只有1/10被上一级所利用。

B、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七、生态平衡: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环境保护概论 总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 总复习
环境结构: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环境要素)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相互间的联系内容与方式。 环境结构类型:自然环境结构,社会环境结构。环境结构特点:圈层性、地带性、节律性、等级性、稳定性和变异性。
环境系统:由围绕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所构成的整体。环境系统和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的区别是:前者着眼于环境整体,而后者侧重于生物彼此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相近似,但后者突出人类在环境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系统从地球形成以后就存在,生态系统是生物出现后的环境系统。而人类生态系统一般是人类出现后的环境系统。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就是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行为环境的关系。(经济与环境、人口与环境、科技与环境、政治与环境、文化与环境、道德与环境。
经济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表现1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2.经济是环境的主导。
人口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对立统一。
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实行持续发展战略、四项重点战略任务(工业污染的防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能源利用率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四项战略措施(加强科技发展、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
大气污染因素:气象(气象动力因子(风,大气湍流)、气象热力学因子(温度层结与逆温、气温的干绝热递减率、大气稳定度))烟尘与稳定度的判断(p95)
生物监测和生物评价的特点:1、综合性和真实性2、长期性3、灵敏性4、简单易行。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环境资源法(第一章)

环境资源法(第一章)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概述
总的来说,可持续发展包含两大方面的内 容: 一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和否定 二是对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 就理性设计而言,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工业应高产低耗,能源应被清洁利用,粮 食应保证长期供给,人口与资源应保持相 对平衡等许多方面。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概述

[本章概要]:正确地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 之间的关系规律。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 因和分类,进一步认识当今环境问题的严 峻性。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 国策。
第一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概述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 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 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 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 大战略思想。

第四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其一,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总量大, 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其二,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着边建设边破 坏的局面,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 其三,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 境问题接踵而至。

第四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 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 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 的全面发展¡ ± 内涵是当代人在创造今世发展和消费的同 时,不能自私地剥夺后代人应当享有的同 等发展和消费的机会,也就是当代人的发

环境保护概论完整版

环境保护概论完整版

3、北京市垃圾处理现状
(二)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1、城市垃圾的分类
2、物资回收
3、热能回收
编辑版pppt
30
城市垃圾
能源
焚烧 热分解
物资
分选技术 堆肥法
电力、沼气 燃烧油、气 纸、金属、玻璃
肥料
城市垃圾的资源化模式
(三)城市垃圾的其他无害化处理 1、填埋 2、堆肥 3、焚烧 (四)北京市垃圾处理对策 1、减量化 2、无害化 3、资源化 4、产业化 (五)两种典型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利用 1、白色污染 2、废旧电池
1、改进热能利用技术,提高发电站效率
2、开发和利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能源
3、废热的利用
4、城市及区域绿化
编辑版pppt
38
第七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一、土壤污染 二、土壤环境污染的危害 三、土壤污染的治理
编辑版pppt
39
一、土壤污染 (一)土壤及其组成 (二)土壤污染物及土壤自然净化过程
1、土壤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致病微生物 2、土壤自然净化过程 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物理化学过程、 生物过程
编辑版pppt
15
二、水体污染及水体自净作用
(一)水体污染(定义、分类) (二)水体富营养化过程 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
质污染现象。
2.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造成感官污染;引起水质恶化;减少鱼类活动的空间;
藻类分解的有害物质伤害水生生物;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严重影响鱼类生存
编辑版pppt
32

环境噪声的特征与噪声源分类

噪声污染及防治
环境噪声的危害 噪声污染控制

环境保护概论17661

环境保护概论17661

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第四章 大气环境保护
一、大气结构与组成 二、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三、大气污染的危害
四、大气污染防治
一、大气结构与组成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成层:
散逸层 :
二、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一)大气污染 (二)大气污染物形成过程
(三)主要大气污染物:
三、环境问题
(一)环境破坏 (二)环境污染和干扰
1、环境污染 2、环境干扰
(三)环境问题的发展
1、环境问题第一高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公害) 2、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 a、人们共同关心的严重的环境问题 b、第一、第二高潮问题的不同 C、目前国际社会最关心的全球环境问题
四、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1973~1978) (二)改革开发时期环保事业的发展(1979~1992年) 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三同步、三统一、三大环境政策) (三)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中国环境保护(1992年以后)
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第二次 会议主要包括4方面) 中国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中国环境保护历程
第一章 绪 论
一、环境
二、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三、环境问题
四、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一、环境 (一)环境含义

环境定义:所谓的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
和。环境就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水体污染及水体自净作用
(一)水体污染(定义、分类) (二)水体富营养化过程 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

环境法环境法学总论2

环境法环境法学总论2
环境法的基本任务 环境保护的对象 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保护自然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基 本要求和相应的法律义务
环境标准 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 护规范
民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等
• 按环境的经济功能 (农业环境、工业环境、交 通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旅游环境)
• 按环境对人类生存的意义(生活环境、生态环 境)
环境经济学常用的分法
我国宪法规定的分类分法
• 按环境的不同要素(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 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
环境保护单行法采用的分类分法
区域环境立法、国内环境法与国外环境的衔接
• 确定环境保护范围的三个因素
– 科学上的可能性 – 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 法律上的可行性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
第一(原生):自然灾害问题 第二(次生):环境污染和环境破 坏
人类有不同的环境观
产物还是主人?
掠夺还是保护?
无作为还是有作为?
工业革命陷入征服自然和主宰自然的误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直接
公害防治 《环境基本法》 公害防治法 • 以日本环境法为例,三个发展变化阶段 自然保护 有关环境的全部领域
法律上的环境
• 法律规范调整范围内的环境
– 我国《环境保护法》(1989),“是指影响人类 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 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 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 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 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 治污染和其它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环境法的特征

环境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环境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保护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3.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4.自然资源:是自然界形成的,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5.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7.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8.环境破坏: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

9.环境污染:由于人们在生产建设或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使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了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现象。

10.环境保护:为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2.环境保护法学,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这一新兴部门法为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法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科学,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渗透的特点,它也是我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个法律分支学科。

二、简答题1.简述人类环境的概念以及环境科学对环境的分类。

(1)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学 简介

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学 简介
在为牲畜和鸟类提供挡风遮雨的地方和筑巢栖息的场 所、促进生物多样性方面,产生的价值约为31250美元,
与此同时创造动物蛋白的价值2500美元左右。
上述各项数字相加总计价值19.625万美元。至于大树每 年开花结果、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活到100年甚至更 长时间所产生的价值还没有计算进去。
2009
三、环境问题的解决
❖ 环境法的特点 ❖ 第二节 环境法的特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环境法的概念和特点 ❖ 第三章 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 第四章 环境法的体系 ❖ 第五章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 第六章 环境法的基本法律制度 ❖ 第七章 环境法律责任
2009
开设环境法学课程的目的
❖ 了解和掌握环境法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环境法的各类法 律规范,培养运用环境法律规范进行诉讼和处理环境纠纷的 能力。
1、市场失灵 2、政策失误 3、科学不确定性 4、国际贸易
2009
二、环境问题的成因
❖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现代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是: 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 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
❖ 环境问题的成因: 首先,机器的使用虽然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加快了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以及增强了人类对环 境的改变和控制能力。 其次,世界人口呈高度增长趋势,给环境带来极 大的压力。 再次,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 巨大贡献,但是也同时给人类带来了灭顶之灾的 隐患。
❖ 完善资源环境类专业的学科体系。 ❖ 强化环境法制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第一节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概念
❖ 一、环境的概念
一般概念:是指围绕着中心存在物的存在的总和,即围绕 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 人类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 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即环境科学上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人类环境:指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
5、人类环境的分类:①按照环境要素的形成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科学最常用的方法;②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我国宪法采用了这种分类方法。③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分: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④按照环境的不同要素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
10、自然资源的分类:按照自然资源的分布量和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分:有限资源、无限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海水)。有限资源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土壤、淡水、动物、植物)、不可更新资源(煤、石油、各种金属与非金属矿藏)。
1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与环境科学中环境在范围上有哪些异同:“环境”在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环境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看待的,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和具体,不能用环境科学中水圈、生物圈之类抽象、概括的概念,而必须把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因素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尽可能具体、明确地作出列举规定。②从环境科学的理论来说,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成分、状态都是人类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但是,整个自然界和无限的宇宙空间不可能都成为法律保护的客体。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除了必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影响外,还必须是人类的行为和活动(包括利用经济和科学技术手段)所能影响、调节和支配的那些环境要素。否则,法律的保护便没有实际意义。③人类环境的结构具有相关性。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系,这就是地球表面的人类生命维持系统,把人类环境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保护生命维持系统的功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6、自然环境: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
7、人工环境:也称为人为环境或经人工改造过的环境(或社会环境)。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劳动的改造或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如城市、居民点、水库、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定义为: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一般含义):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3、环境(生态学上的定义):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为“生境”。
12√、人类同环境的关系:①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②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3、为了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①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②排放到环境里的废
8、自然环境的结构(地学上):分四个圈层,水圈(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岩石生物圈(土壤、山脉、矿藏)、大气圈(从地球表面上至2000公里左右的大气层)、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
9、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壤、阳光、水、空气、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矿藏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