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垣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

合集下载

刘福垣简介_刘福垣简历-中国讲师网

刘福垣简介_刘福垣简历-中国讲师网

擅长领域:行政管理| 经济学家|擅长行业:教育培训政府机关讲师简介:刘福垣,著名经济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清华大学—中旭商学院经济系副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国务院特区办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

主要学术专长是经济成本、价格,从事农业宏观经济管理研究。

197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1年8月~1991年5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1991年5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任学术秘书,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土地学会理事,中国农产品成本价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发展经济学学会副会长。

1991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8-2003年期间,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兼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农经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特区办公室研究室副主任,宁波市副市长,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

现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

清华大学—中旭商学院经济系副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代表作有:《工农业收入差异》(专著)、《破除剪刀差的迷雾》(论文)、《农村改革新方略》(专著)、《正确认识80年代农村改革的新就和90年代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关于农村城市化的几个认识问题》(论文)、《正税、明租、除费》(论文)等,引外,还发表论文40余篇,共100余万字。

讲师背景:刘福垣博士是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特区办公室研究室副主任,宁波市副市长,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兼体制改革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北大讲稿:刘福垣: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富强之路

北大讲稿:刘福垣: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富强之路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富强之路刘福垣主讲人简介:刘福垣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从2003年8月温家宝第一次提出要转变发展观,到现在已经七八年过去了,为什么要重新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这七八年过去了,我们的发展观基本上没有转变,很多人到今天为止都不知道发展为何物,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到现在依然把发展和增长混为一谈。

今年我们政治生活的主题词是转变发展方式,大家看到这么多专家和领导的讲话都提到要转变发展方式,但没有人给转变发展方式一个清晰的内涵,说的话里话外其实都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大家知道我们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提出转变发展方式,突然一下增长方式不见了,其实二者说的是两件事,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其实这个根源还在发展观念上的问题,我们中宣部理论局给大家发的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应该说是最权威的,但里面说的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容已经走偏了,大家想过没有,从我们共产党诞生那天起,我们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我们的以人为本就是代表谁,以这个为目的,那我们的发展观还有什么新意呢?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转变发展方式也将变成一个标语口号,十一五规划是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我看了从国家到省市县的几十本材料,标题都是第十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但内容说的都是增长规划,不过说法换成了科学增长、全面增长和可持续增长,所以我们今天有必要重新解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只有完整准确的把握以人为本,我们才能走上强国之路,我们这七八年来发展观念一直没有发生改变,说到底就是因为我们03年一开始就没有向大家讲清楚转变发展观的背景,为什么要转变?怎么转变?从哪儿向哪儿转变?然后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上我们没下功夫,最后反映出张书记种草是科学的,李书记种树也是科学的,都是在科学上做文章,而没有在发展上做文章,所以我们今天先讲第一个大问题:以人为本发展观提出来的历史背景,为什么要转?第二个大问题: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三个大问题: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上强国之路。

刘福垣:我国经济发展既不需要保,也不需要控

刘福垣:我国经济发展既不需要保,也不需要控
保 障 增 长 和 控 制物 价 之 间左 右 为难 了。( 自 : 证 网 2 0 摘 中 0 8年 l 月 8日) 0 点 评 : 人 类社会 的经 济活 动中,投 资生 产最终是 为了 在 满足 消费。 因此 ,消费是
否旺直 ,直接 关 系经 济的兴 衷 。在全球 金 融危 机 的大背景下, 出口锐 减 , 需” “ 外 大大
无 法 得 到 有 效 的资 金 。 国 内企 业 将 无 力 以 较 快 的 速 度 发 展 , 整 个 中是真正 的财产主体,他们并不关心财产的增值 ,所以不能够对企业 领导人形成有效的约束, 预算约束一定是软 的。企业的所有权可以与经营权分离, 但是财产关系必须 明确。财产关系不确定, 企业就只有短期行为不会有长期行为,
因为 短 期 收 益 是 自己的 ,长 期 收 益 是 别 人 的。
经济发 展都 会放 慢。这也是筹资困境使中 国企业 陷入危 机的后果。( 自 : 世界 经 摘 《
张维迎指 出,企业 家不是 培养的,而是 由市场竞争 出来 的,造就企业 家一
是 要 改革 财产 问题 ,二 是 要 放 活 市 场 ,如 果 前 者 是 产 生 企 业 家 的 关 键 ,后 者 是 企 业 家 产生 的 基 本途 径 。 ( 自 : 经 济 观 察 报 》 0 8年 9 2 摘 《 20 月 7日)
没钱可花 ,要 么是 有钱不 敢 花 ,还 怎么谈得上拉 动内需 呢 。
左大培 :出售国内企业是最大的资源
业需要增加资本金,而是因为在中国目前有
显 著 资金净 外流 的背景 下, 向外资 出售 国有
企业以增加 外资流入是一个最大的资源配
张维 迎 :国家 所有制下不能产生 真正 企业家
北 京大 学 光 华 管 理 学

访经济学家刘福垣:和谐社会的分配之道

访经济学家刘福垣:和谐社会的分配之道

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最早于中共十六大上提出,到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趋于成熟,被作为执政党的五种能力之一提出来。

在即将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和谐社会理论将系统化。

贫富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天然敌人,随着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引起各方关注,调整收入分配也已经提上了政府工作的日程。

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对这个问题有系统思考的经济学家刘福垣。

生产力水平所允许的体面生活《南风窗》(以下简称《南》):你个人如何理解和谐社会,或者说,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可以称为和谐?刘福垣(以下简称刘):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人性化表述。

和谐社会是主体生产方式的矛盾处在同一性相对稳定状态的社会。

现在咱们的主体生产方式是什么?是企业化的生产方式,就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生产目的是利润。

这个时候我们说的和谐是劳资双方的和谐。

我雇你,你必须给我创造价值,否则我不雇你;我给你打工,你必须给我符合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否则我不给你干。

这里面的统一性就在于按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落实了,就统一了。

我们搞了市场经济、劳动力商品化以后,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还处于转型期、过渡期。

我们的劳资关系还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夹杂了某些封建的因素。

最尖锐的就是农民工,农民工从他的社会分工角色看,已经是当代的产业工人了,他应该从这个生产关系中、特别是在分配地位上拿到他的劳动力价格,而实际上只拿到了将近一半。

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劳动,每个月才能得到五六百块钱,按照中国现在的劳动力简单再生产费用,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25天半,至少应该拿到1000元。

这是劳动力的价值,但供求会影响价格,会上下波动。

由于国家的社会保障没有到位,老百姓没有定心丸,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下,在和资本家谈判的过程中,没有恰当的谈判地位,我们也没有一个强大的工会替他们作主,因此把劳动力的价格大大地压下来了,低于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经常不兑现。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也变得愈发重要。

在新常态下,市场力量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在增加。

如何协调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成为当前经济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文着重探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与制衡。

一、市场调节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调节也存在一些问题。

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竞争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市场调节虽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但需要受到宏观调控的指导和制约。

二、宏观调控是市场调节的必要补充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对整个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以达到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一项必要职能,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宏观调控可以填补市场失灵的缺陷。

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局限性,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竞争不完全等问题,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保障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

宏观调控可以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各个部门、企业之间存在竞争与协作关系,可能存在利益诉求的冲突,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协调各方的利益,维护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宏观调控可以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

市场调节可能出现诸如垄断、价格波动、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互作用与制衡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市场调节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宏观调控是市场调节的必要补充,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市场调节既是宏观调控的基础,宏观调控也是市场调节的必要补充,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刘福垣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刘福垣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刘福垣: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2010年6月26日-6月27日,由《中外管理》杂志、北京中外企业管理培训中心主办的“2010中外管理人力资本发展论坛”在北京温都水城隆重举行。

下面是中国人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刘福垣的演讲:刘福垣:让我讲讲今明两年的经济形势,上半年已经过去了,现在还剩一年半,温家宝同志在两会期间说过今年的形势十分复杂,他的复杂现在已经露出来了,就是所谓第二次探底的压力,吸纳的主权债务危机以及以后的一些情况。

我对这个形式,一年半的形势看了总体上是发展状态良好,既不可能大起也不可能大落。

因为我的价值判断这两年是我们真正地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观,发展战略正在酝酿的两年,真正我们要实现转变,我估计得2013年。

明年是一个很关键年,要体现在分配体制改革上,没有分配体制的改革起步,所有的转变都是空话。

因为好多同志都听过我对经济形势的看法,我历来都是从发展看运行,不从运行看运行。

统计局那几个数不足以说明我们中国的问题,因为我们国家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市场经济还没有最后形成。

你说人美国人不承认我们是市场经济国家,你说还可以从政策考虑,经济利润考虑,但是我们自己平心而论,我们现在也不是市场经济国家,我们国家从发展看运行,从形看势,这个“形势”是两字,形决定势,我们的行就是三大基本矛盾转化状态说明我们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中,我们的权力分配大于按要素分配。

我们现在分配关系中封建主义的关系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交叉在一起,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还没有显现。

所以,我从发展看运行我历来的分配框架,分析框架大家都听说过,叫“一个拐杖,两个时代,三个阶段”。

说的是国家金融关系,就是我们国家,一个拐杖说的是国际矛盾,两个时代说的是我们城乡矛盾,三个阶段说明我们地区矛盾。

这三大基本矛盾,首先是一个拐杖08年给我们提出了,我们33万亿的GDP的大国国内市场并没有真正形成,产业,产品之间的流动还有行政性障碍,一个财政标杆20年不变的状态,从现在诸侯化,企业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刘福垣采访下9.10

刘福垣采访下9.10

从农产品价格到共产主义——刘福垣专访(下)文/本刊记者李亮斌孙洋刘福垣简介:著名经济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国务院特区办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

亚洲财富:您怎么看待当下的农产品价格问题呢?刘福垣:农产品价格的核心是要长期的涨下去。

因为是两个时代生产方式矛盾的必然产物: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

就是我们“制造”了2.6亿小农户,而现在的消费又是大市场。

流通又是“买难卖难”的规律。

今年的价格可能是降下去了,明年又升了。

但农产品的价格又不完全是整体的波动,而是个别的。

比方今年大白菜非常贵,明年又特别贱。

另外一个就是生产者价格低,消费者价格高。

当然是因为流通环节太多了,比方我作为农民,我在地头,虽然菜价涨了,但是我的收入涨不了多少。

但是经过流通环节后,到咱们餐桌上菜价也已经相当贵了。

这就是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

所以农产品涨价具有合理性、必然性、长期性。

而且农民工工资涨了20(%)多,菜价能不涨吗?另外农产品的机会成本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农民工原来一天挣50块钱,现在挣70,那他得算种地我一天能不能挣70。

再加上一些自然灾害、旱涝急转弯,农产品价格才会涨,但这都跟通货都没啥关系。

亚洲财富:那农产品的价格跟大农业、现代农业都没有关系?就只是供需影响的?刘福垣:恩,你大农业和现代农业都太少了啊。

虽然咱们现在也有好多的农场了,也很现代化了,但是我们的现代化农场的成本比较高。

为什么呢?因为整个社会的流通体制没有变,所以导致农产品价格很高。

如果大家都是现代化农场了,假如超过100亩的规格了,而且所有的农田都消灭了小农经济,那咱们农产品的价格就开始稳定了。

但是也不会不涨,因为人工成本也在涨。

亚洲财富:您的意思是,在没有改变现在农业生产落后的情况下,农产品会一直涨?刘福垣:一直会涨。

刘福垣采访稿(上):苦练内功,一化解前愁

刘福垣采访稿(上):苦练内功,一化解前愁

苦练内功,一“化”解千愁——刘福垣专访(上)文/本刊记者李亮斌孙洋刘福垣简介:著名经济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国务院特区办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

亚洲财富:您能谈谈对中国经济社会现状的一些看法吗?而且我们总是看到有学者、专家担心中国的经济会“硬着陆”。

那么如果“硬着陆”的话,它对国民经济的哪方面影响较大呢?刘福垣: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着陆”,“陆”在何方。

“陆”指的是什么?其实这涉及到一个经济周期的问题。

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造成了经济有规律的波动,那么经济的起承转合,正常过度,那就是“软着陆”;造成大的破坏,就是“硬着陆”。

咱们中国没有周期,因为中国现在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就是处于两个时代生产方式矛盾和社会矛盾的转化之中。

而且关键是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

比如说现在中国城市的常住人口都超过50%了,但城市户籍人口还没超过33%,这就说明,我们的农民工转变了生产分工,但还没转变身份。

没转变身份就是社会结构的落后。

从生产方式来讲,他已经承担了产业工人职能,纳入了现代市场经济体系。

已经创造了GDP中的超过50%,但是他的身份没变,他和农村的土地的关系没变,在城市里也享受不了国民待遇,这就是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

这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占有和市场社会化的主要矛盾,在中国还没有成为主要矛盾,甚至连基本矛盾地位都还没有。

只有进入了现代化,建立标准的市场经济后,私人占有和市场社会化的矛盾成为基本矛盾后,这时才有经济“着陆”问题,而我们现在不存在着陆问题。

我们现在的学者,一般都是符号经济学家,基本上是照抄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理论。

而我们的经济状况还没达到有周期的标准呢。

我们还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一脚迈进了现代,另一只脚还拖在历史中。

这个阶段就好像是儿童团阶段,他不可能有周期,所以讨论这个“软着陆、硬着陆”,纯粹是鹦鹉学舌。

破解_新东北现象_应遵循市场原则_省略_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_研究员刘福垣_张寒

破解_新东北现象_应遵循市场原则_省略_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_研究员刘福垣_张寒

东北高寒地区应当优先发展高、精、尖的重工业人民论坛:在您看来,东北经济增速下滑等“新东北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刘福垣:谈到“新东北现象”的根源,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看,那时东北的原煤、原油、原木等资源不断地运往“关里”。

经过六七十年的开采,现在东北的森林基本上都是次生林,像鹤岗煤矿这样的原煤基地早就衰竭了,原油资源也开始萎缩。

过去东北相当于全国原材料供应基地,但是工业结构单一,尤其黑龙江,基本上都是重工业。

我个人认为,东北现在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带有历史必然性。

根据经济发展周期理论,东北作为老资源基地、老工业基地必然有其衰落的时候。

过去中国处于计划经济和重化工业时代,苏联援建的项目大部分落地东北,所以东北经济曾辉煌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各种要素、投资的流动以市场为主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东北是高寒地区,厂房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成本比南方高很多。

高寒地区的工业应当优先发展高、【摘要】东北再振兴应遵循“市场开路”的原则,要相信市场自主调节的能力。

地方政府应调整自身定位,给市场机制的形成留有充分的空间与时间。

【关键词】东北经济 国企改革 东北特区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A 破解“新东北现象”,应遵循市场原则人民论坛记者 张 寒——专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刘福垣东北作为中国工业原料和装备的高地,2014年以来经济增速大幅回落精、尖的重工业,以及其他规模很大的工业,这样才能把固定成本摊薄。

一些规模小的企业在东北生存比较困难。

东北经济的崛起和衰落都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从前许多“关里”人愿意“闯关东”去东北谋生,现在许多东北人则纷纷南下,这样的趋势还在继续。

东北可能还处于继续衰落的进程当中,这个进程不是靠人为设计就能轻易改变的。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有起有伏的,想沿着一条直线发展是不可能的。

东北三省经济基础不同,应区别对待人民论坛:那么您怎样看待东北三省再振兴的前景呢?刘福垣: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经济基础情况并不一样,应区别对待。

中国经济大趋势 - 发改委宏观经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演讲笔录

中国经济大趋势 - 发改委宏观经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演讲笔录

世贸行家----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企业应对之道主讲人:李福垣概述:2008是中国多灾多难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元年,是大国向强国迈进的转折点,在此多事之秋,我们应该看到和关注的是背后的机会,危机=危险背后有机会。

一:如何认识美国当前的经济危机上一次的经济危机是实体经济危机的体现,是市场危机到金融危机的货币表现。

基本矛盾是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到了一个临界点,占有和使用发生矛盾,导致大规模的通货膨胀,是实体经济成长过程中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而此次的华尔街金融危机与以往不同:生产社会化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发生裂变,我们这些发展中的国家沦为铺垫,我们的金融提前和国际接轨,导致了表面上看上去,虚拟经济的货币价值很高。

在实体经济为主体的时代,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货币体现,现在是倒了一个个儿,实体经济沦为虚拟经济的工具。

在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经济学家正在使用“化功大法”,把我们以及其他国家的资产据为己有,不得不怀疑这是一个金融战略。

现在所谓的股指也好,救市也好,无外乎是政府在用纳税人的钱为金融赌徒们修建吸血的管道,而对于我们的实体经济来说,我们要的依然是使用价值。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们的企业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现在我们各金融机构刚刚走出国门,小试身手,顶多被烫到了手,来得及缩回来改变战略,如果再推迟五年,那么我们的损失将非常惨重,无法估量,所以值得庆幸。

没有天敌不能成长,我们得赶紧苦练内功,拉动内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经济实力决定一切。

实体经济深化的具体表现就是金融,而我们的国家目前还没有深化到这个程度,过早的涉足,注定了失败这个结局,现在的损失就当是交了学费,这样的代价早晚是要付出的,也是值得付出的。

二、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未来的走势1、不要悲观,勿需防热也不必防冷,谨慎出招,冷静观察。

看中国的经济,要以发展看运行,不能以运行看运行。

看数据、听报告完全没有实质意义。

中国目前还处于符号经济时代,是经济学家自己在制造困扰。

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

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

作者: 徐遥
作者机构: 《党建》记者
出版物刊名: 党建
页码: 9-10页
主题词: 科学发展观 国家发改委 宏观经济 刘福垣 副院长 研究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个代表” 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理论 重要思想 建设经验政治文明 社会建设 认识问题 党中央 总书记 胡锦涛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南。

自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学习、深入领会,逐步落实到实践中,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化的认识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

我国宏观调控的新特点

我国宏观调控的新特点

且将遇到基金的现值和未来值的巨大矛盾, 操作成
本很高。广大消费者长期吃不到定心丸, 必然继续
抑制当期消费, 以储蓄方式积累家庭保障。所 以,
发达国家在进入市场经济高级阶段之后, 社会保障
费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奢侈性消费, 这种消费带有
很大的排他性。对 7 %以上的居 民来说 , 0 购买住 宅和汽车必然挤占其他产品的消费, 特别是在积攒 住宅和汽车购买 也没有实现其他 商品的消费 , 这就使消费品造成大量积压。为了释
而不应该是劳动所得。我国只应该对资本所 日侵 20 年 8月 2 j)06 8日发表的文章认 为, 自亚洲 所得 , 得收税 , 而不应该对劳动所得收税 , 只有当劳动所 金融危机以来 , 为了拉动内需 、 扩大消费 , 我国连续 得消费节余转化为金融资产产生资本所得之后, 把 多年大规模发行国债支持固定资产投资、 次降息 8 资本所得的利息、 利润作为税基才是合理的税收制 加利息税, 想把老百姓的银行存款挤出来 , 效果都 度。这样才有利于扩大消费, 有利于中等收入阶层 不太理想。这里提出五点具体建议 : 队伍的扩大。 小步快走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 目 , 前 我 抑制奢侈性消费, 鼓励正常消费。消费结构对 国所推行的强制储蓄、 商业保险型 的所谓社会保障
维普资讯
●名人新论●
《 资料信.)06  ̄ 20 年第 1 期 - 0
的收入差异。因而,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不应该是 逐步提高起征点的问题 , 而是改变税基的问题。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切税种的税基都应该是资本
扩大消费要抓住“ 牛鼻子”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院研究员刘福垣在《 人民
适度地多次进行微调。
所进行的本轮周期中第一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 , 是在钢铁 、 水泥、 电解铝等部分行业出现局部过热

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满分100分时限150分钟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参考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4.请在申论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作答,在草稿纸上或其他地方作答一律无效。

二、资料材料1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从招生到就业,无不打上了“计划”的历史烙印。

学校按指令性计划招生,学生按照计划分配,用人单位就像一个“大箩筐”,有什么学生装什么学生。

我们通常把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称为“统包统分”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越来越与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不相协调,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传统的“统招统分”制度逐步改革,形成了以“供需见面”为主要形式、以“双向选择”为指导目标的就业政策。

以“双向选择”为主要特征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只是过渡性的就业政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天空越来越宽广,许多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并成功走向社会。

但在大学生创业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来自大学生自身、相关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创业的整体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材料2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他们承受着许多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

来自家长的殷切目光,亲戚、朋友、同学的关注和自己不低的期望,他们究竟处在一些怎样的心理状态中呢?某记者在北京某高校采访了一些尚未找到T作的同学。

小t当年以省前几名的身份进入如今的这所高校,在学校也担任过学生会、各种社团的干部,颇具领袖气质。

她认为自己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

论政府如何发挥调控市场价格的职能

论政府如何发挥调控市场价格的职能

论政府如何发挥调控市场价格的职能作者:宋爱军来源:《商情》2008年第13期【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是有调控管理的经济,市场价格也要有调控管理,要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市场价格管理的法制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对市场价格调控管理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在思想观念上对市场价格的调控管理取得共识,既要解决政府对市场价格调控监督不到位和各种市场价格失灵的问题;又要监督政府的价格干预过度和失误的问题。

【关键词】市场经济市场价格政府调控一、“限价令”的出台2007年6月16日,兰州市的部分牛肉面馆经营者,以面粉、牛肉、水、电涨价为理由,将打印好的涨价通告散发给其他经营者,牛肉面价格由每碗2.50元上涨为3.00元,小碗2.80元,统一涨价0.50元,市民和舆论界为之哗然。

6月26日,兰州市物价局对牛肉面提出了“限价令”:普通大碗牛肉面的价格不得超过2.50元,小碗牛肉面的价格不得超过2.30元。

牛肉面“限价令”一出台就引起了各方强烈反应。

难道是兰州市物价局工作失误?还是政府调控市场有错?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各种主要的争论点、兰州市限价的理由、经济理论与实际的差别等方面进行探讨,论述政府如何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调控市场价格的职能。

二、主要的争论点1.完全竞争主义论。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利娜认为,政府细微到直接去干预拉面的价格,这是典型的向计划经济的回归。

她分析说,餐饮业早就市场化了,价格早就放开了,拉面涨价与否应该由市场供求去决定。

汪研究员的思想只是用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来反对兰州市牛肉面限价的做法,有失偏颇。

2.政府事权越位论。

汪利娜又联系此前的肉价、房价的宏观调控,认为“政府一会儿越位,一会儿又缺位”。

在肉价的调控过程中,政府以往并没有对猪肉的养殖给予足够的扶植政策,现在过多地干预肉价,无异于打乱市场自身的调节。

她认为兰州市物价局对牛肉面提出了“限价令”就是政府事权越位。

3.微观干预冒充宏观调控论。

直击中国经济迷津——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

直击中国经济迷津——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

直击中国经济迷津——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刘福垣
灿灿
【期刊名称】《新华商》
【年(卷),期】2009(000)004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灿灿
【作者单位】《新华商》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0.4
【相关文献】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访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J], 杜梅萍
2.破解"新东北现象",应遵循市场原则——专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刘福垣 [J], 张寒
3.破除"居者有其屋"的迷雾--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 [J], 刘晓林
4.正确理解和树立科学发展观--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福垣[J],
5.社会保障:中央政府第一职能——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 [J], 潘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么是宏观调控

什么是宏观调控

什么是宏观调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霞辉宏观调控在中国是一个有争议的词,经济学家之间及社会各方对其含义的理解不一。

从学理上看,宏观调控属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范畴,而宏观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宏观经济学关心的是一国整体经济的结构和行为,它主要研究决定经济总趋势的各种因素,并为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出建议。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是在分析这些长期与短期决定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与实际经济的表现相对照,提出长期与短期的政府行为规则与具体政策措施,其目的是维持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但具体到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现实情况比理论概括的要复杂。

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正在形成的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不但必须长短兼顾,同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差异和市场发育水平。

由此,出现了宏观调控这样的意义不太明确,但有中国特色的词。

我们认为,中国的宏观调控可以理解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中央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稳定市场,对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重要价格的科学形成及总体价格的稳定(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使用的调控手段有经济政策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

调控对象主要是市场。

多年的经验表明,宏观调控在中国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实现经济赶超和稳定的重要保证。

并且,政府也不是什么都调,什么都控,只有在经济出现异常状态时才出台宏观调控措施。

但中国毕竟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宏观调控不时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调控力度也不易把握。

由此出现了对宏观调控含义理解的泛化和误解,甚至将所有的政府行为都理解为宏观调控,从而认为宏观调控过度了。

主要误解是混淆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的区别,将宏观调控扩大到微观规制领域,或把微观规制看作宏观调控,或认为宏观调控已经包含着微观规制。

为此,我们应科学区分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我们知道,市场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发调节经济,其高效率毋庸置疑。

论政府如何发挥调控市场价格的职能

论政府如何发挥调控市场价格的职能

论政府如何发挥调控市场价格的职能【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是有调控管理的经济,市场价格也要有调控管理,要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市场价格管理的法制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对市场价格调控管理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在思想观念上对市场价格的调控管理取得共识,既要解决政府对市场价格调控监督不到位和各种市场价格失灵的问题;又要监督政府的价格干预过度和失误的问题。

【关键词】市场经济市场价格政府调控一、“限价令”的出台2007年6月16日,兰州市的部分牛肉面馆经营者,以面粉、牛肉、水、电涨价为理由,将打印好的涨价通告散发给其他经营者,牛肉面价格由每碗 2.50元上涨为3.00元,小碗2.80元,统一涨价0.50元,市民和舆论界为之哗然。

6月26日,兰州市物价局对牛肉面提出了“限价令”:普通大碗牛肉面的价格不得超过2.50元,小碗牛肉面的价格不得超过2.30元。

牛肉面“限价令”一出台就引起了各方强烈反应。

难道是兰州市物价局工作失误?还是政府调控市场有错?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各种主要的争论点、兰州市限价的理由、经济理论与实际的差别等方面进行探讨,论述政府如何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调控市场价格的职能。

二、主要的争论点1.完全竞争主义论。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利娜认为,政府细微到直接去干预拉面的价格,这是典型的向计划经济的回归。

她分析说,餐饮业早就市场化了,价格早就放开了,拉面涨价与否应该由市场供求去决定。

汪研究员的思想只是用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来反对兰州市牛肉面限价的做法,有失偏颇。

2.政府事权越位论。

汪利娜又联系此前的肉价、房价的宏观调控,认为“政府一会儿越位,一会儿又缺位”。

在肉价的调控过程中,政府以往并没有对猪肉的养殖给予足够的扶植政策,现在过多地干预肉价,无异于打乱市场自身的调节。

她认为兰州市物价局对牛肉面提出了“限价令”就是政府事权越位。

3.微观干预冒充宏观调控论。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指出,宏观调控是指在总量范围内的调控,兰州物价部门对拉面价格设限,已经远远超出了宏观调控的范围。

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经济法耦合(徐孟洲)

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经济法耦合(徐孟洲)

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经济法耦合徐孟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上传时间:2001-6-13 (原载于《法学家》1996年第二期)一、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耦合的基础耦合在物理学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

如两个线圈之间的互感是通过磁场的耦合。

藉此推而广之,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我们也可以把两种社会现象通过某种条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客观事物,称之为耦合。

作者认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于社会经济生活,亦是一种耦合现象。

耦合现象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客观条件。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耦合也需要有社会条件,其中包括基础性条件和一般性条件。

法律条件或法律环境是一般性条件。

第一,市场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引起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耦合的动力机制。

没有市场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可能采用市场机制,更不可能出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结合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劳动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扩展,整个国民经济成为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市场主体活力的发挥不仅与本行业的发展空间有关,而且与相邻行业的发展也有关联。

各个单个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的成败,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发展,同时或多或少地会影响相关联的企业或相邻行业,甚至影响国民经济的某一方面。

因此,在生产力、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正如新古典综合派的创始人汉森在1941—年《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一文中所指出的:“让国家之权威与私人之策动力量互相合作。

”总之,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结合,是任何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一般要求。

第二,市场主体利益多元化格局要求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耦合。

实行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承认市场主体的独立性,让它们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独立地承担决策的经济风险;也必须尊重市场主体的正当利益和权利。

但是,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市场主体与社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矛盾,往往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本身加以调节,这就需要第三者,主要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调节各种市场主体之间以及它们与社会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从战略调整上解决就业问题

从战略调整上解决就业问题

从战略调整上解决就业问题
刘福垣
【期刊名称】《市场论坛》
【年(卷),期】2003(000)009
【摘要】失业率控制或就业率是国家宏观调控四大指标体系的基础指标和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形势的定性指标,同时充分就业又是根本解决我国国民经济主要矛盾、推进城市化进程及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因而应该也必须把充分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必须从战略调整的高度来看待和解决我国的失业及就业问题.
【总页数】6页(P1-6)
【作者】刘福垣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1
【相关文献】
1.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在调整发展战略上做文章 [J],
2.战略重视宏观调控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解决就业问题:关于我国再就业问题的综述[J], 雷恺
3.产业结构调整下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 [J], 刘小兵
4.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在调整发展战略上做文章 [J], 李
5.调整经济发展观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J], 乔方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经济深层次问题分析

中国经济深层次问题分析

中国经济深层次结构问题解析刘福垣,著名经济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国务院特区办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

题目非常好,切中要害,这个问题不解决,其它问题没法解决。

这二十年来改革疲软,几乎原地踏步。

真正大型的改革还是邓小平时代进行的,原因在哪,就是没有抓深层次矛盾,甚至回避深层次矛盾。

大家也看到了这次十二五规划,五中全会开完了,报纸,社论,电视说的一些话题似曾相识,其实好多都是十五规划提出来的,大家可以查阅一下,十五规划就曾提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出对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这四个层次的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十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

但十五规划的末期,再写十一五规划的时候,这个主题没了,总结是超额完成了任务,战胜了sars。

超额了什么呢?gdp超额了,因为当时gdp定的是7%,结果03年一场非典,gdp上去了,搞了个10%,超了。

但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提了,四个层次的矛盾全面逆转,不但未调整,反而更加严重。

在过去,许多地方领导片面追求GDP增长,结果导致“GDP丰产、居民不丰收。

我国当前经济生活的主题词是转变发展方式。

但是从什么方式向什么方式转变,这个问题还没有谈透彻。

发展观讲了七八年,至今许多人还没有分清发展和增长的关系,把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讲成了科学的增长观。

现在人们也很容易把发展方式转变说成是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与社会发展依然是两层皮。

理论不彻底,政策必然左摇右摆。

我们很有必要对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及其转变方向下一点“咬文嚼字”的功夫。

转变发展方式的起因要讲清楚什么是发展方式,首先必须讲清楚什么是发展。

辩证法告诉我们,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其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转化的过程。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两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矛盾转化的过程,即国民经济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刘福垣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常务副院长今天的题目非常大,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差距也比较大。

我今天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宏观调控的经济基础,二是在我国如何建立宏观调控的体系。

现在实际上中国还不具备宏观调控的条件,我们的国家现在是“一个国家,两个时代,三个发展阶段,四大剩余四大短缺”,还没有完全建成城乡一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还没有解决,因此不具备宏观调控的条件。

但是这些年我们调控的很热闹,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是因为我们的学界和政府从原来的斯大林模式又一头栽进欧美模式当中,把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指标都放到中国来用,效果是不好的。

调控至今,有些主管调控的领导说,“宏观调控到底是谁调控了谁,是政府调控市场,还是市场调控政府,是中央调控地方,还是地方调控中央”。

这个问题的潜台词就是政府被市场调控了,中央被地方调控了,这反映了在中国有一种“泛宏观调控”的思维,把什么都叫宏观调控,把日常规制等都与宏观调控联系在一起了。

而学者单纯按照指标体系做出预测,看到物价指数上涨则通货膨胀又来了,看到物价指数下降则通货紧缩又来了,经济不是胀就是缩,不是冷就是热,这还有好日子吗?各部门都在忙,忙着宏观调控,最后是看不见的手更加看不见,闲不住的手是更加闲不住。

政府越是调整产业结构越是出现问题,大家可以看看发改委的大楼,每天晚上灯火通明,主要的部门负责人经常彻夜工作,但他们却没有忙到点子上。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二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配合的关系,还是打架的关系,这些事情都说不清楚。

下面进行第一个问题,即宏观调控的经济基础。

宏观经济形成的重要基础条件是行政辖区的经济没有了,要素在地区、部门和产品之间的流动没有市场分割的障碍,平均利润率的规律已经发挥作用。

这个条件中国现在差距就很大,各地区都在制定自己的“十一五”规划,导致中央政府的经济盘面是空的。

中国现在宏观调控的经济基础是什么状态呢?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13.5亿人口,但是实际上中国是出于两个时代的国家。

我用太极图的阴阳鱼来做个比喻,阳面是由660个城市为代表的,工商业已经是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群众的生活、消费方式也都是市场经济的,而阴面是2.6亿农户耕种18.35亿亩耕地,而且是前资本主义的小生产方式,现在每年都有中央一号文件来对这种生产方式进行保护,结果农民也没有受益,农业也没有受益,阳面和阴面的比例大概是3:7。

阳面与欧美国家已经没有时代差别,差别只是先进与落后的差别,而阴面与欧美国家则是时代的差别。

所谓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是指剩余价值率大于100%的生产方式,生产以创造剩余价值为目的,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

我们的现代化报告每年用上百个指标衡量中国的现代化,我不客气地说,这些指标体系没有一个是真正衡量现代化的,而仅是人均水平上的测量,并没有反映出跨时代的变化,人们有意无意的回避了一个时代的问题。

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对资本主义是深恶痛绝,谁也不愿意举资本主义的牌,都要举社会主义的牌。

剩余价值率是现代化的唯一衡量指标,中国共产党人是最讲求实事求是的,我们不能欺骗自己,也不能欺骗自己的阶级基础,不能在微观上搞资本主义的同时,宏观上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键在于剩余价值归谁占有,如果大部分归私人占有就是私人资本主义,如果大部分归社会占有就是社会资本主义,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资本主义。

搞社会主义要回避资本主义是行不通的,因为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独立的时代,而是一个历史时期,上承资本主义时代,下启共产主义时代,可以看成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或者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不要怕搞资本主义,可怕的是把资本主义简单的看成是社会主义。

凡是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城市都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现代化的城市,像北京、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已经实现现代化了,再向前发展就是未来化的问题了,现在有的现代化报告里提出“n次现代化”,这就把科学技术进步等同于现代化了,不要把现代化看成是没完没了的过程。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现代化就是转变封建生产方式、社会结构进入资本主义的过程,任务是把封建的东西“化成”资本主义的东西。

我们现在差距最大的是阴面——小农户问题,现在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连小农经济都算不上,农民收入的衡量是以纯收入为标准的,而非可支配收入,50%左右是打工收入,3-5%是转移支付收入,还有3-5%是小农户非农经营收入,也就是说,农民收入中的55%左右来自于非农业收入,农业已经成为副业了,农民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了。

我们搞现代化的重点就是要“化”小农生产方式为企业化的盈利生产方式,现在有9亿左右的农民没有转变社会身份和分工角色,而是要就地消化,这是多大的错误啊!上述两个时代的生产方式是什么关系呢,阴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给中国定性的,中国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就是由农业来定性的。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几乎是负发展,补贴没有用在生产方式改造上,而是让农民留守原地,相当于麻醉剂,是延长农业原始积累的证据,以此为中国特色是屡战屡败。

一开始是“以粮为纲”,农业只能够生产粮食,别是都是搞资本主义,结果生产率被搞垮了,责任推到生产队身上,把生产队给解散了。

解散公社是正确的,但是生产队是不能解散的,制造了1.85亿小农户,三十年的积累一朝尽失。

后来小平同志允许多种经营,但是前提是“离土不离乡,就地搞工商”,在中国制造了第二次分散工业化,乡镇企业处处兴起,结果污染严重、土地被占,农业成为了当地的副业。

现在的状况是将农业补贴与小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非常顽固的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现代化想对其进行改变是难于下手。

江泽民同志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了“小城镇,大战略”,但是并没有改变就地消化农民的旧观点,出现了4万多个小城镇,农业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另外小城镇是反城市化的产物,根本无法创造新就业岗位。

延此路线,我们的“十五”规划不敢提城市化,而是提出“城镇化”,这是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现在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没有脱离就地转化农民的观念,这是“一脉相承”的农业路线,结果转化的农民还没有出生的农民多。

因为小农经济就是生产人口的机器,农民生儿子绝对不是思想落后,而是存在决定意识,这种生产方式需要的就是男性劳力。

什么是发展,是阴阳鱼的分界线由阳面向阴面移动,即减少农民、转变小农生产方式,这就是发展。

我们现在把“科学发展观”已经解释成“科学增长观”了,不过是又好又快的增长、全面可持续的增长,“发展是硬道理”已经成为了“增长是硬道理”了。

发展没有别的出路,就是减少农民,在中国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减少农民才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减少农民才能提高人的素质、升华人际关系,这才是发展的本质。

民工潮和民工荒的出现说明共产党就地转化农民的政策是彻底失败的,说明中国改造旧的小农经济的基础已经存在了。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说法,中国的农民工是隶工,一半是产业工人,一半是奴隶,原因在于超经济剥削的存在,农民工在创造剩余价值之后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工资。

在这样二元的经济条件之下,不存在统一的市场经济,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中国很多官员去韩国和日本考察,这等于是缘木求鱼,因为日本和韩国的新农村与中国的新农村不是一回事,严格意义上说,它是绿化祖国、赡养老人、社会保障的一种形式。

日本和韩国有90%以上的人口都进入城市了,以9个人养活1个人很容易,农村产品价格也是国际市场价格的6倍左右,这样的农村适合中国的国情吗?我们不能盲目的学习日本和韩国的经验,他们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没有改变,不是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路径。

中国现在存在两个时代的问题,时间的差距要依靠空间来解决,农村的问题要依靠城市来解决。

一个瑞典大使在回国述职时被要求介绍中国的情况,他说,“中国的情况太难概括了,城市建设和欧洲一样,农业水平和非洲差不多”,这成了什么,难道是欧非共同体吗?中国的发展就像孩子成长一样,在成长期每年GDP增长10%是很正常,问题是结构的问题,不是总量的问题。

中国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三个阶段“,中国现有中、东、西三大板块,三者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是相当大,还分别处于不同的阶段,生产方式、发展理念、人口素质的差距相当明显。

这几年来,越是宏观调控地区差距越大,东部地区原本经济基础好,发展速度快,可是一旦快速发展就要被“斩尾巴”;中部地区天天搞学习,毫不容易明白应该如何发展了,刚有起来的苗头又把“腰给斩了”;西部地区刚抬起头来就把“头给按下去了”。

在这样的一个国家当中,如何搞宏观调控呢?我们还有“四大剩余”:劳动力剩余——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资金剩余——银行流动金过剩,产品剩余——605种产品中绝大多数剩余,产能过剩——11个部门产能过剩。

这四大过剩如果真是存在,那么中国经济就不是热的问题,而是偏冷。

中国人是永远没有资格谈过剩的,这些过剩如果除以13亿,还有什么过剩的?我们还有“四大短缺”: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宅,又被人们称作“新三座大山”,压在人民头上,正是这“四大短缺”造成了前面的“四大剩余”。

上面讲到的“两个时代,三个发展阶段,四大剩余四大短缺”的根源在哪里呢,在于我们的发展观出现了问题。

这么多年“唯生产力论”和“拜GDP主义”把改革取向单一化了,我们的改革取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是市场取向,又是社会主义取向。

现在我们的市场取向把政府提供公共品的职能给市场化了,这就出现了大问题。

在微观层面上,我们的市场化进行的比较成功,按要素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即资本拿到了利润,劳动拿到了工资,土地拿到了地租,这个三分法与私人资本主义阶段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在这样的局面下,客观上需要一个“上帝”来顾大家,这个“上帝”就是政府。

政府提供社会保障,而社会保障是一种分配制度,我们把它当作一种保险制度了。

我不妨在理论上给大家解释一下,社会保障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商业保险属于金融范畴,社会救济属于社会学范畴,这三个本职是不同的。

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它能够确保剩余价值的发部分归社会占有,确保中国能够进入资本高级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商业保险是一种强制储蓄,是按要素分配的持续安排,是一种金融行为,用劳动期间的收入来保障老年基本生活;社会救济是任何一个政府都应该完成的,封建社会在遇灾时还会开仓放粮,以生存为原则。

可以说商业保险是按要素分配,社会保障是按需分配,所说的按需分配就是按照每个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水平来进行分配,假如标准是1000元,则有1000元就无补贴,有800元补贴200元,所以这是按目标补贴的,具有共产主义的基因。

我们在微观上发展资本主义,在宏观上通过分配来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有一年我去南美考察,我第一次看到一种动物——驼羊,既像驼又像羊,既不是驼也不是羊,是两种基因结合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