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中国城市群

合集下载

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成效与机制

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成效与机制

生态保护与修复
01
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共同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生
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污染联防联控
02
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建立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环
境问题,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绿色发展
03
国家中心城市引领周边城市走绿色发展道路,推广环保技术和
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公共服务均衡化机制
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
总结词
国家中心城市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能 够引领城市群的创新发展。
VS
详细描述
国家中心城市集聚了大量的科研机构、高 校和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资源,具备较高 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些创新资源不 仅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自身发展提供支撑, 同时也为城市群内的其他城市提供创新支 持和服务,推动整个城市群的创新发展。
对策建议
01
02
03
04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 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缩
小发展差距。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提升交通网络覆盖面和通达性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双赢。
深化区域合作机制
加强城市间合作交流,建立多 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促
案例二
经验总结
上海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金融、科技、文化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加强与 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上海带动了整个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
启示
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 局。
案例三
经验总结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注重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通过优化城市 功能布局,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成 都成功地引领了成渝城市群的发展。

我国将形成九大都市圈

我国将形成九大都市圈

我国将形成九大都市作者:蒋存良存良寄语:地理虽是冷门科系,但也可能在找工作时少了些许竞争的烦恼,工作做久了,好像没有好与不好,只有享不享受,试着享受自己的工作种类,喜欢自己的工作内容,最后生活与生命都将变成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借助周末休假的契机忙里偷闲,挤一点时间出来写一篇微型论文,姑且叫作微论。

内容摘要:谈到经济区域化、城市群、都市圈等等一些战略规划的概念,大家的印象中不外乎诸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中南等等一些地方,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逆城市化出现,国际贸易频繁,各地政府行政干预,纷纷举起旗帜,喊出口号,付诸行动, 戮力实现,相继打造出一批批新兴经济区O譬如天津滨海高新开发区, 山东蓝色海洋经济开发区,江苏沿海经济开发区等等,大大小小的经济试验点星罗棋布。

都市圈的经济辐射,自然流,物质流是沿着同心圆顺势向外的,而行政利益往往会与经济利益产生矛盾,因为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重合,岀于权衡利弊的考虑,就需要整合行政资源, 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城市圈的整体发展使单个城市的发展更加完善。

城市圈的内聚力表现为城市圈所具有的吸纳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能力。

城市圈的发展演化中,凝结了广大地区范围内的文化、科技、教育力量,强化了城市圈的内聚力。

城市圈能够克服单个国际性城市在资源、幅员等方面的不足,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实现圈内城市的共同增长。

城市圈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各城市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

发达的交通条件使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加速, 从而使城市圈内各城市能够摆脱自身资源的有限和市场不足的弊端得以更好地发展。

一个内部经济发展协调的城市圈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的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

产业梯度承接;产业区域化;沿长江经济开发带(一)、长三角都市圈:狭义的长三角即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等共计15个城市。

城市群世界级城市群逆势崛起

城市群世界级城市群逆势崛起

在“十三五”规划中,城市群是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2020年,中国城市群的发展不同寻常。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从京津冀到长三角,从粤港澳大湾区到成渝城市群,从长江中游城市群到中原城市群,再到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国各大城市群经济快速复苏,持续向好。

而在诸多城市群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城市群,所占体量最大。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丛亮曾在5月举办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GDP 总量分别达到8.5万亿元、23.7万亿元和11.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44%,这三大动力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尤其在2020年,一些重大政策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逆势崛起《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先行先试,更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目前,中国经济最发达的这三大城市群正朝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方向加速推进。

京津冀:北京自贸区引领协同创新发展步入新格局京津冀城市群由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13个地级市组成。

2020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节点之年,北京自贸区横空出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事件,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9月4日,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高层定调:中央将支持北京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紧接着,9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作出详细部署。

9月21日,国务院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的通知。

至此,中国的自贸区数量增至21个。

但在所有的自贸区中,北京自贸区定位最高。

在此次总体方案中,北京被定位为“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区、数字经济试验区”,着力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中部崛起中的湖南城市再造战略刍议

中部崛起中的湖南城市再造战略刍议
( ui s Poes eni e n) B s es r s R eg er g原理 , n c n i 对城 市的 各种活 动过程
进行 彻底改造 , 增强 城市 聚集 人流 、 流 、 物 资金 流 和信息 流 , 聚集 主导 产 业 , 集 科技 教育 的 功 能 , 而 形 成城 市 竞 争 聚 从
[ 中图分类号] F9 [ 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3 05 ( 0 ) — 06 0 6 — 752 50 03 — 4 7 0 2
年在{o mtet 书说 , Cm l n  ̄ m ) 战略是 一种 坚持不 懈的承诺 和投
入, 它投 资的要 素具有持久性 、 专用性 、 不可交易性。用盖莫 沃特的话来说 , 就是 被 “ 牢 ” Si y 了。战略 承诺 的不 可 粘 (t k ) c
维普资讯
第 7卷第 2期
20 0 6年 4月 南华 大学学报 ( 社会科 Nhomakorabea学版)
Ju a o ahaU i rt(oi  ̄i e dtn or lf n u nv sySc l e eE io ) n N ei a n i
V 17 N 2 o . o. A r2 0 p .0 6
略性 的改造 。

移, 带动内地的资源 , 提升 产业 。整 个城 市竞 争力 的构建包
含大量的沉 入成 本 、 机会 成本 及 要 持续 很长 的周 期 资源 投 入, 整个过程就是不可逆 的“ 粘牢” 择 。知识经济时代城 市 选 变化鲜明地 体现 在 吸引 能力 、 新 能力 和反 应能 力 等 因素 创 上。城市 之间的竞争成 为学 习能力 、 创新能力 以及反应 速度 的较量 。面对 日益 激 烈 的竞争 , 城市 取 胜 的法宝 就 只有 学 习、 创新 , 再学 习 、 再创 新 , 从而保 持城 市持 续 的竞 争优 势和 核心竞争能力 。城市形 象的再造包括城市规划整合工程 、 城 市交通优化工程 、 市建筑美化工程 、 城 城市服务文明工程 、 城 市环境绿化工程等 。综 上所 述 , 市再造所 有的流程都是 大 城 手笔 、 大规模 、 高集约度 , 是对各种 战略 资源产生一种 坚持不 懈的选择和投 入 。这 种 战略 性 的投 资 既需 要 勇气 , 要 思 需 路、 更需要抓 住机遇 , 叫所以, 城市再造 本身就是一种战略 。

我国的五大国家级城市群

我国的五大国家级城市群

龙源期刊网
我国的五大国家级城市群
作者:刘立栋
来源:《地理教育》2016年第02期
长江三角城市群
2010年,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
合肥为副中心。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4个省份及直辖市,共计30个城市(如图1)。

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与港澳紧密合作。

与长三角城市群不同,珠三角同属一省管辖,资源整合协调能力突出;地理上毗邻港澳(如图2),“泛珠三角”的大区地缘优势明显。

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石家庄、张家口、秦皇岛、唐山、保定、廊坊、邢台、邯郸、衡水、沧州、承德共13个城市,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3%,人口占全国的7.23%(如图3)。

京津“双核”城市应定位于引领区域、全国及国际竞争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功能。

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跨越湖北、湖
南、江西三省。

(如图4)
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以2011年获批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为依托,横跨四川省和重庆市,以成都、重庆为核心,包括四川省内11城市以及重庆整个地区(如图5)。

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统
筹城乡发展先行示范区,以及国际知名、国内领先、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城市群建设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城市群建设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城市群建设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已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一直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

为了缓解北京市的城市化压力,2014年,中央政府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旨在全面加强京津冀三地的互联互通和合作。

作为中国首个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中国城市群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案例,本文将探讨该问题的核心内容。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最大和最全面的城市群之一。

它是由北京,天津,河北和周边地区的省份组成的,占地面积超过21万平方公里和1100万人口。

虽然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但是这里的人口数量庞大,经济结构和资源禀赋相对比较丰富。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近一个世纪,城市信息网络化和资源利用方面的不当,也导致了城市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

因此,三地的联合合作和互相协调是必要的。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将各省市之间的资源和信息有效地整合起来,打造成一个高水平, 高效率, 全面发展的城市群。

具体来说, 该策略的任务包括减轻北京市的人口压力, 优化京津冀区域的资源组合, 促进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 降低交通拥堵和污染, 增加环境保护投资, 培养和培训人才,以及实现城市农村一体化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 改善就业和生活环境是最为关键的。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措施为了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中央政府在多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具体来说,政策和经济方面的举措包括增加政府开支、建设新的交通线路、优化土地利用和提供税收优惠等。

同样,目前各城市间的交通也得到了改善:新的高速公路被建立、地铁线路建设已经开始,而官方也鼓励三地的环保产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同时,在科技创新方面, 中央和其他组织也着力于推进京津冀地区的技术革新和知识创新。

政府部门为各地创业者和企业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咨询,以协助科技发展。

阐释当代中国人文城市的创新发展

阐释当代中国人文城市的创新发展

阐释当代中国人文城市的创新发展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标识,并不只是街道和人群的组合,它是有生命的。

而城市体系中,世界城市更因其充沛的生命力而影响卓著。

世界城市的取向不仅包含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更反映了城市发展的高标准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世界城市是个很重要的参照,世界城市的理念、方法、要素、指标等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群落有很多借鉴价值,应当更多地引入到城市建设当中。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50%。

中国已从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转型为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

而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可达60%左右。

今天中国,已形成京津唐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

资料表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国情,中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有1500多万农村人口导入城市。

如何实现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化,是各大城市下一步面临的挑战;而凸现城市的文化身份,实现从“经济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更是“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提升质量、最终全面实现现代化更为深刻、重大的事情。

尽管城市发展有着自己的生命逻辑,但有无强大科学的城市领导力,是城市现代化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毫无疑问,城市领导力的变革创新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文明样式”,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变量。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社会运行模式、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以及人们的价值和观念系统。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呈现的许多问题,已越出传统人文社会科学既有框架。

“第一梯队城市”如何跨入世界城市的行列,而更多的第二、第三梯队城市如何凸现城市的文化身份,促进文化个性的成长,是今天中国城市群落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城市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人文艺术。

一个没有“文化身份”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

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3

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3

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3引言中国都市圈是指两个或多个城市在经济、社会、人口和交通等方面形成紧密联系和较高程度的一体化区域。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都市圈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报告旨在分析中国都市圈的发展趋势和问题,并为未来的区域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 都市圈的定义和特点都市圈的定义是一个城市和其周边地区,在经济、社会、人口和交通等方面形成紧密联系和较高程度的一体化区域。

都市圈的特点包括经济联系紧密、交通互联便捷、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明晰、人才流动自由等。

2. 中国都市圈发展现状目前,中国都市圈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多个大型都市圈。

例如,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等。

这些都市圈在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城市密度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3. 中国都市圈发展趋势3.1 城市间合作加强在未来,中国都市圈之间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经济互动将更加频繁。

这将使得都市圈内部资源的流动性更加高效,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3.2 产业集聚效应显著都市圈的发展将进一步强调产业的集聚效应。

各个城市将通过合作,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提高产业链中的附加值。

这将有助于提升整个都市圈的产业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3.3 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序进行为了更好地推动都市圈的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将更加有序进行。

各个城市将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

同时,都市圈内部将加强城市间的协调和合作,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4. 中国都市圈发展面临的挑战4.1 城市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中国都市圈内部的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

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导致贫富差距和人口流动问题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因此,在都市圈发展中,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和政策引导,推动整个都市圈的均衡发展。

4.2 城市承载能力有限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很多都市圈的城市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或超过极限。

城市群金字塔发展模式

城市群金字塔发展模式

城市群金字塔发展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群已经成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形态之一。

城市群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

其中,城市群金字塔发展模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它将城市群的发展分为了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一、一线城市一线城市是城市群金字塔发展模式的最高层,也是城市群的核心。

一线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就是典型的一线城市。

这些城市在城市群中扮演着引领和带动作用,是城市群的发展引擎。

二、二线城市二线城市是城市群金字塔发展模式的第二层,也是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线城市具有较强的区域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是城市群的次中心。

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等城市就是典型的二线城市。

这些城市在城市群中扮演着连接和协调作用,是城市群的重要节点。

三、三线城市三线城市是城市群金字塔发展模式的第三层,也是城市群的基础。

三线城市具有较强的区域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是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郑州、长沙、福州等城市就是典型的三线城市。

这些城市在城市群中扮演着支撑和补充作用,是城市群的重要基础。

四、县域城市县域城市是城市群金字塔发展模式的第四层,也是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域城市具有较强的区域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是城市群的重要节点。

它们在城市群中扮演着连接和协调作用,是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群金字塔发展模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城市群发展模式,它将城市群的发展分为了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各个层次的城市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十大城市群发展规划

中国十大城市群发展规划

中国十大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的国家,城市群发展规划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的城市群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以下将介绍中国十大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情况。

一、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

它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和国际创新高地。

该规划强调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推动优势互补、互联互通,实现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二、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创新力的城市群之一。

它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地。

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建设成为高效、绿色和宜居的城市群。

该规划强调加强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三、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

它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和宜居发展的城市群。

该规划强调加强交通、环境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功能转移和协调发展。

四、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它包括成都、重庆等地。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全面发展、开放合作和创新驱动的城市群。

该规划强调加强产业互补、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放,推动经济升级和城市品质提升。

五、济南青岛城市群济南青岛城市群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之一。

它包括济南、青岛等地。

济南青岛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建设成为现代化、宜居化和国际化的城市群。

该规划强调加强产业协同、生态保护和文化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

六、苏南城市群苏南城市群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它包括南京、苏州等地。

苏南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建设成为现代化、创新型和宜居型的城市群。

该规划强调加强产业研发、人才引进和文化交流,推动经济转型和城市提升。

七、武汉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之一。

建设中原城市群南阳副中心城市的思考与建议

建设中原城市群南阳副中心城市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空港崛起、高铁开通,南阳正式跨入航空和高铁时代,南阳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优势逐步显现,加上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城市群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再加上北京与南水北调源头南阳对口支援的机制,南阳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未来“十四五”规划,河南省应支持南阳补短板、扩优势、强集群、树特色、创品牌,加快构建中原城市群南阳副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打造国家级高端产业基地,加速融入全球高端产业链,加速对接周边国家中心城市,融入周边城市群,实现一体化互动发展,加快南阳崛起,再造南阳辉煌。

打造副中心城市,塑造崛起龙头南阳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西汉时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曾作为陪都为全国第二大城市,汉末时期城市人口约240万,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是全国冶铁中心,还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阳能否再现历史辉煌,这是我们需要回答的时代之问。

南阳户籍总人口1188.47万,常驻人口1006.87万,是全国仅有的13个常驻人口超1000万的城市,也是河南省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城市。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建设中原城市群南阳副中心城市的思考与建议刘战国改革开放以来,南阳人民克服交通闭塞的固有缺陷,上下求索,在部分行业领域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骄人业绩,造就了天翻地覆的新变化。

同时,南阳也错失过许多发展良机,令人扼腕痛惜。

近年来,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快速崛起,空间上极化现象日趋凸显,沿海地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

中西部地区的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成渝城市群、西安城市群等进入国家级城市群行列,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南阳地处郑州、武汉、西安、重庆等四大国家中心城市之间,处在周边四大城市群的边缘地带。

长期以来,在城市群“极化”规律作用下,南阳的高端生产要素持续外流,特别是人才持续外流,优秀企业纷纷外迁,南阳“边缘化”现象是不争的事实,与比邻的湖北省襄阳副中心和宜昌副中心相比,与周边的洛阳副中心横向对比,南阳经济整体塌陷趋势明显。

中国制造2025重点任务和工程分工方案

中国制造2025重点任务和工程分工方案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五)产品强质工程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
省质监局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工商局、省食品药品监督局
(六)绿色制造工程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厅
(七)军民融合工程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
省国防科工办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
序号
任务和工程
主要内容
牵头部门
参与部门
(八)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发展改革委
23
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
制定技术改造投资重点领域导向目录,进一步扩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规模,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的协同及全产业链技术改造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资委、科技厅
省国防科工办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20
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机制。
搭建“军转民”、“民参军”对接合作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军民结合资金投入机制。健全军民结合产业资源要素协调保障机制,支持军工企业、院所资产证券化。
省国防科工办
省国资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21
提升军民双向融合水平。
开展“军标民标”融合行动,引导和支持民企进入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12
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质监局
序号
任务和工程
主要内容
牵头部门
参与部门
13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五大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五大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区域经济评论2021.02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区域创新发展】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五大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张秋凤牟绍波摘要: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双循环”背景下,创新仍然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然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五大城市群面临着中心城市虹吸效应突出,区域发展非均衡程度较高;核心城市引领性不足,区域产业同质问题突出;国际局势影响程度较高,抗风险能力较低以及知识流动程度较低,企业创新实践能力较差等突出问题。

在当前逆全球化背景下,急需实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

结合我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发展现状和创新模式,因地制宜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可以更好地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效果。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区域创新;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66(2021)02-0097-09收稿日期:2021-01-06*基金项目: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2020年第二批科研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创新发展能力研究”;2020年四川省、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绵科创金三角研究”(SC20ZDCY001);四川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与新经济研究中心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CYCX202034)。

作者简介:张秋凤,女,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助教(成都610059)。

牟绍波,男,西华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成都610039)。

一、引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形势发生显著变化。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类面对的最大冲击,加速了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结构性变化。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7月23日对2020年经济形势的研判与展望,2020年全球经济将前所未有地收缩4.9%,发达经济体会收缩8%。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模式
1. 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城市群发展模式是在现有城市基础上,将周边城市和乡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经济社会区域。

这种模式以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城市和乡村,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

城市群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和协同发展,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2. 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小城镇是农村与城市的过渡地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

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注重发挥小城镇的优势,通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吸引农民进城就业,促进农村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3. 以历史文化古镇为特色的发展模式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历史文化古镇为特色的发展模式,通过保护和开发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和城镇化进程。

4. 以生态农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保的追求,以生态农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这种发展模式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推广可持续的农业种植和养殖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5.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的发展模式
产业园区是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的发展模式,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

产业园区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加速城市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的五大发展模式旨在推动城市化进程,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不同的发展模式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需要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发展需求来选择和推进。

中国5强:从世界级城市到世界级城市群-仲量联行

中国5强:从世界级城市到世界级城市群-仲量联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 年规划》
2016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城 市群建设发展,优化提升东部 地区城市群,培育中西部地区 城市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018
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 求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 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
2019
2022
优化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结构,提 升综合承载能力,打造长江经济带 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 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 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 施方案》
2014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 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协调发展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 划(2014-2020年)》
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基建的高效发展,在过去十年自 上而下的政策驱动下,五大城市群已然形成高效交通路网串 联中心城市及周边地级市及区县。其中城市间公路路网密度 为全国密度的四倍,铁路路网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三倍。 未来,基建政策将持续推动五大城市群的长足发展。在粤港 澳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提到未 来将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一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 地级市2小时通达,在2035年远期,铁路运营覆盖100%县级 以上城市。京津冀地区已然形成北京、雄安、保定一小时交 通圈。《北京市 “十四五 ”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初步 构建京津冀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 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 轨道交通规划》,至2025年,铁路密度将达到507公里/万平
李倩玲 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仲量联行
从世界级城市到世界级城市群 | 3
目录
01

“上海再造”: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城市研究

“上海再造”: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城市研究

“ 上海再造 " : 传 播 视 野 中 的 中 国城 市 研 究
孙 玮
( 复 旦 大学 新 闻学 院 , 上海 2 0 0 4 3 3 )

要: 在 不 断 升温 的 中 国城 市 研 究 中 , 传 播 学 基 本 处 于 缺 席 状 态 。 然 而 传 播 的 各 个 面 向— — 信 息传 递 、 公共交往 、 意 义 生 成
重要社会 基础 的。[ 6 ] 直 至现代 性 的发生 及其 在 全
世界展开 , 城市 与传 播 ( 特 别 是 大 众 媒介 的传 播 )
更是互为前 提 , 成为现代 性 的突 出表征。传播 的各 个面 向—— 信 息传递 、 公共 交往 、 意义生成 等等 , 都
在现代城 市 的情境 中得到彰显 。
作者简介 : 孙玮 ( 1 9 6 4一) , 女, 上海市人 , 复旦 大 学新 闻学 院教 授 , 复旦 大 学 信 息 与传 播 研 究 中心 研 究 员 、 博士生导师 , 主 要 从 事 新 闻传 播 理
论 与媒 介 文 化 研 究 。
型国际大都市” [ 2 ] ( P . 5 8 4 ) 。以开发开放浦东为具体历
城 市 学 研 究
杭 藉 州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一 社 稚 会 科 雏 学 版 一 ■ 圈 z 0 工 o 三 c 丁 j 。 0 一 ; n o i _ t | i , m 工 ∞ o 0 o ] o N n 卜 1 0 c n z _ 0 o 一 1 ∽ j n _ o e — 3 n c 己 ‘ 一 导
关键词 : “ 上 海再 造 ” ; 中 国城 市研 究 ; 城 市 传 播
中图 分 类 号 : C 9 l 2 . 8 1 ; G 2 0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2 3 3 8 ( 2 0 1 3 ) 0 2— 0 0 8 0—0 7

创新型城市群建设与战略研究

创新型城市群建设与战略研究

创新型城市群建设与战略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城市化的背后,是城市对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创新型城市群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各个国家发展城市的重要战略之一。

二、创新型城市群的概念创新型城市群是指通过地理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资源优势互补、优质服务共享等方式,实现城市间合作、协同和互补,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现代化的新型城市群体。

在创新型城市群中,不同的城市将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在不同领域进行合作,形成产业、人才和资本的流动,提高整个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创新型城市群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三、创新型城市群的战略意义创新型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正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发展城市的重要战略之一。

这是因为,创新型城市群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意义:1. 促进城市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创新型城市群通过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和互补,实现产业、人才和资本的流动,可以促进城市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 推动城市间产业升级和转型。

创新型城市群中各城市之间在产业领域的分工、合作和联盟,可以有效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优势。

3. 增强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型城市群中,各城市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创新和创业,增强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整个城市群的知名度和形象。

4. 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

创新型城市群可以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使城市更加具有活力和魅力。

四、创新型城市群建设面临的挑战创新型城市群建设虽然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但是也存在很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不尽相同。

不同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存在很大差异,这对于城市合作和协同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

分散式制造

分散式制造
可 回 收 再 选 利 用
新 的历史 阶段下 多企业 切实参 与 , 方 能利于行 业 的 矿资源总量的估算大致为 8 0亿吨 . 信息 化等新时 代 、 @ 含 铁 的 平 均 品 位 至 少在 1 0 - 5 %以 新的 内涵 。从实现产业化的途径着 健康发展 。
上 。其 中 . 大约 有 2 5 %的尾 矿 可 回 收 再选 . 由此测 算 . 国 内可供 回 收再
国信 息化 发展 指数 将 达 到 0 . 7 9
“ 现在 全 世 界都 是我 这两个案例中都涉及制造 , 但 节 目中所 说 : 与传统 的集 中式 制造不 同 , 是一 种 的资源 , 世界就是我 的研发部 , 世界
。分散 式制 扁平化 的“ 分散式制造” 。传统制造 就是我 的人 力资 源部 ”
整合 资源 生产 和改进 产品 , 并进行 绿 皮 书 指 出 .全 国共 有 中 小城 市 联 网给制造业带来的新变化。节 目 物流 、 交 易等方面的 但 我 国 中小城 市及 其直接 影 响和 辐 会 根 据用 户在 微 博 等 平 台提 出的 可以省去生产 、
射 区域 城 市化 率今后在 型 与适用 范围 的局 限 , 住 宅产业 化 市” , 而没有 沿用 此前深 圳“ 住 宅产 城 市群 发展 中 . 力 求优 化提 升 东部 定 位于住 宅领域 ,排 除 了公建 、 商 业化试 点城市 ” 的提法 。宏观层面 ,
地 区城 市群 . 培 育发 展 中西 部 地 区 业 、 学校 等 业态 , 制度 设 计 也存 有 十八大报告 提 出走 “ 新型 工业化 道 城 市群 发 改委 对 城 市群 的发 展 目 局限 , 例 如 目前最 具市场 激励性 的 路” , 《 绿 色建筑 行动方 案》 中明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改委证实再造10个城市群包括江淮城市群A-A+2013年7月12日09:33中国经济网评论新型城镇化规划呼之即出以城市群治“城市病”每经记者原金发自北京增长引擎城镇化将会是创造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相关规划可能在下半年推出,而这一新规划会有哪些新的思路和提法?被寄予厚望的城镇化规划预期将在年内出台。

在近日刚刚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对大会作了《》(以下简称《报告》),通过这个报告,未来即将出台的规划雏形已经展现在公众面前。

目前由于城市承载能力有限,一些城市面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轻环境等“城市病”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有研究人士指出,解决“城市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建设城市群。

在《报告》中,城市群的相关发展战略已经被列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点之一。

国务院出四招整治“城市病”截至2012年,52.57%的城镇化率已经让我国同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不过在这个已经过半的城镇化率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的城市病亟待“医治”。

《报告》显示,大量农村转移人口的拥入已经让城市社会面临严峻的挑战,现实就是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现行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针对当前可预知的城镇化困境,徐绍史表示,接下来,国务院将围绕四大战略重点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户籍制度合理化分配城乡资源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首要难题非户籍制度莫属。

徐绍史透露,在未来城镇化进程中,要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异地就业城镇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而对于关键的户籍制度改革,则是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实际上,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化规划没有正式颁布,但地方上对于户籍制度的探索已经开始进行。

在7月8日召开的四川省2013年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已经确定,在本月底前,四川省公安厅牵头提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认为,打破户籍肯定是未来城镇化改革的方向,但具体操作问题十分复杂,各省差异很大,只有逐步试点逐步推开。

户籍制度不仅是城镇和农村户口的区别,其背后还包含着社会保险、住房保障以及教育资源等连带的城市资源的分配。

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杨禹分析认为,目前中国推进城镇化最大的困难还是资源有限,最大的问题可以总结为区域公共服务体系对外服务的封闭性升级城市群合理布局空间分布年7月12日09:33中国经济网评论升级城市群合理布局空间分布城镇化过程中另一个绕不开的环节就是城市群,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曾指出,“解决‘城市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建设城市群”。

在城镇化规划出台前期,有关城市群的角逐也显得日益白热化。

今年6月初,曾经有传闻称发改委正在准备打造10个城市群,将我国区域性城市群的数量提升至17个,其中更吸引人的是国家级城市群很可能将会由现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3个,提升到5个。

徐绍史介绍,今后在城市群发展中,力求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发改委对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下一步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另外再打造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江淮、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乌昌石等10个区域性城市群,在这10个城市群中,中西部地区占据大半名额。

目前我国的十大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十大支柱,10%的面积承载超过2/3的经济总量。

但十大城市群以2/3的全国经济总量只承载了全国1/3的人口,这是区域差距的问题所在。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城市群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同时城市群还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人口过度集中、交通拥堵等问题。

我国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也引起高层注意。

《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中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挖掘”。

杨重光表示,城市群的发展重在质量,必须要考虑城市本身的结构和环境的容量,在没有很好的内部结构和各个环境相互协调的作用下,很难得到一个好的发展结果,所以他主张城市群的发展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江淮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将是一个以合肥为中心的“1+10”城市群,拥有人口3100万,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包括合肥、滁州等10个省辖市。

随着安徽经济“爆发式增长”的初现,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已初现雏形。

目前,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的发展十分迅猛,市区人口已超过350万,建成区面江淮城市群及其主体功能的战略定位作者:程必定(安徽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研究员)来源:《城市》添加日期:10年07月07日一、江淮城市群的提出与空间结构江淮城市群是以合肥为中心,包括沿淮的蚌埠、淮南,沿江的马鞍山、芜湖、巢湖、铜陵、池州、安庆,皖东的滁州和皖西的六安11个省辖市,形成“1+10”的城市群结构。

2007年,江淮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为4780亿元,占全省的65.1%;工业GDP为2010亿元,占全省的73%;固定资产投资为3462亿元,占全省的71.7%;进出口总值为121.9亿美元,占全省的76.5%。

合肥作为江淮城市群的核心,近年来发展很快。

地区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363.4亿元,占全省的11.0%增加到2007年的1334.2亿元,占全省的18.2%。

仅6年时间,地区生产总值净增近千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也提高了7.2个百分点,为江淮城市群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同时,在江淮城市群的11个城市中,2007年合肥相关指标的首位度也都较高,其地区生产总值为1334.2亿元,首位度2.29—芜湖;工业增加值为521.2亿元,首位度1.59—马鞍山;固定资产投资为1299.2亿元,首位度2.98—芜湖;进出口总值为34.6亿美元,首位度1.18—铜陵。

同时,江淮城市群相关指标的首位度,与武汉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武汉、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郑州也都大体相当。

在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倪鹏飞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6》中对中国的城市群做了总体分析,也第一次提出了“皖江淮城市群”的概念,并且将其列为成长中的区域性城市群,这个观点与我们不谋而合。

不过,他们提出的是“8+4”模式,比“1+10”的江淮城市群模式多了一个皖东南的宣州。

合肥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是江淮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而且其区位居中,有5条铁路和6条高速公路辐射四周,是全省的交通枢纽和江淮城市群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

其他10个城市也都有铁路与高速公路相通,与合肥的交通距离都在2小时车程范围内,构成蛛网状的空间结构。

其中,合肥与北部的淮南、蚌埠和南部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分别组成两个“金三角”,如同两个对称的“金翅膀”,拉动“蛛网”起飞。

可以说,江淮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是均衡而优良的,而且合肥与淮南、马鞍山与芜湖、铜陵与池州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同城效应”,这种蛛网状的空间结构正趋向紧密。

二、构建江淮城市群的战略意义江淮城市群在空间范围上是前几年安徽提出的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和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的扩容。

就单个城市圈的空间结构来讲,一般可分为核心圈、紧密圈、发展圈三个圈层。

安徽省会经济圈的核心圈是合肥所辖的四区三县,紧密圈是合肥、六安、巢湖三个省辖市,而“1+10”江淮城市群又是省会经济圈的发展圈层。

由于合肥的快速发展和江淮地区交通体系的完善,江淮城市群已浮出水面,构建江淮城市群具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

第一,构建安徽崛起的战略支点,改进安徽生产力布局的空间结构。

我国的区域发展已进入以城市为主导的新阶段,而城市发展又进入了以城市群为主导的新阶段。

国内外区域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城市群已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点。

安徽城市数量较多,但城市规模偏小,长期以来缺乏一个空间战略支点,生产力布局空间分散,是在区域布局上导致安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安徽的崛起要寻找和构建这样的一个战略支点,以改进生产力布局的空间分散状况。

从安徽的城市状况来看,这个战略支点不应只是一个城市,而应是一个城市群,以省会合肥为中心的“1+10”江淮城市群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战略支点意义的城市群,从而可以改进安徽生产力布局的分散化缺陷,在本省形成“中部崛起、辐射南北”的发展格局,带动全省奋力崛起。

第二,突出一个省级城市群,培育全省“发展极”。

目前,安徽已提出三个城市群(带),即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以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市为轴线的皖江城市带,以及“两淮一蚌”(淮南、淮北和蚌埠市)城市群。

尽管突出了城市群的带动作用,但三个城市群分居中、北、南,布局出现分散化倾向。

三个城市群的经济实力也都不太强,省会经济圈虽然具有较旺的发展势头,但空间范围太小。

实践表明,现阶段我国的一个省区、特别是中部地区的省区只能突出一个省级城市群,将其培育成为全省“发展极”,如湖北省突出“1+8”武汉城市群,河南省突出“1+9”中原城市群,湖南省突出长株潭城市群,江西省突出环鄱阳湖城市群,山西省突出太原城市群。

从安徽的省情看,近期也在突出构建和发展一个省级城市群。

显然,这个城市群只有江淮城市群,江淮城市群也有条件和能力成为带动全省的“发展极”。

第三,构建既面向长三角又面向中部地区的“双重功能”城市群,促进东、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江淮城市群位居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接壤地带,向东处长三角城市群的腹地位置,可以就近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是长三角向西辐射的“腹地城市群”;向西具中部地区与东部相连的“门户”地位,与中部省份联系密切,是中部地区东向发展的“门户城市群”。

充分认识江淮城市群在全国区域布局中的双重区域功能,积极培育和充分发挥这种双重区域功能作用,对促进东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但资源、环境压力大,制造业生产成本高,一些产业需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江淮城市群正是最便捷的承接地;另一方面,东向发展是中部崛起的空间指向,中部各省都积极开拓东向发展的渠道,而江淮城市群是中部与东部地区要素流动的必经之地,承担着“门户”城市群的区域功能。

这样,江淮城市群作为既面向长三角、又面向中部地区的“双重功能”城市群,其形成和发展不仅有利于安徽的崛起,更有利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在国家战略层面也是协调区域发展的一着“妙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