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卷(一)语文试题
2016年4月2016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Ⅰ卷)语文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答案】A(3分)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答案】B(3分)【解析】试题分析:B项“古代的游侠专门跟政府唱对台戏”错,文中并没有“专门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意思,只是说“政府希望独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而且上文也有“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这样的信息,所以他们并非专门跟政府唱对台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答案】C(3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推断题,首先要正确把握文中所称颂的“侠”的精神,即: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义,除暴安良,打抱不平;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由此可见,C项明显不符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诗文阅读(36分)4【答案】A(3分)【解析】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前提是要能正确翻译句子。
本句的译文为:齐高帝引荐江淹入中书省,先赏赐酒饭,江淹平时能吃能喝,一只烤鹅快要吃光,酒也喝了好几升,饭吃完了,酒喝完了,文诰也写完了。
另外还可以根据细微的区别进行排除。
如本句中的“淹素能饮啖”,“饮啖”为一个词组,所以不能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答案】D(3分)【解析】试题分析:“表示赞扬、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错,应为“而给予一个或褒或贬,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古代的谥号有褒扬的,也有表批评的,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幽”表示“壅遏不通”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层级为识记A。
6【答案】A(3分)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10分)【答案】(1)(5分)景素与他的心腹日夜谋划叛乱,江淹知道祸事要到,于是向景素赠诗十五首婉言劝戒。
(“腹心”“谋议”“祸机”“发”“讽”各计1分)(2)(5分)我本来就是无实权的闲官,并不图富贵,如今惭愧充任官职,已达到今天的地步。
2016年高三校际联合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三校际联合检测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伫立在昭君墓底下的石阶上,聆听着两旁葱笼..的松林里,阵阵的微风不住地吟咏,是替王昭君唱一曲悲怆..泪下,脑海中呈现的是(留传/流传)至..和深情的歌?我禁不住潸然今的关于她的动人故事,真是思接千载,回味无穷。
抬起头,蓦然..望见,十来丈高的斜坡上,稠密的青草丛中,________________,红艳艳的,黄灿灿的,像是齐声叫唤着我。
匆匆地快走两步,我却又踟蹰..了,如此(草率/轻率)地去走近她,算不算是一种不敬?湛蓝的天空里,不住地放射出晶莹的光彩,把我眼前的花草和树木,映照得明晃晃的,亮闪闪的。
仰望天空,一朵朵缥缈..的白云,轻轻地徘徊,似是来看望和凭吊这青冢,却又不愿打扰她,好让她耳根(清静/清净)。
沿着石阶前一条清静的林荫小路,_________________,隐约瞧见了北边黝黑..的荒山,还有连接在一起的田垄与房屋。
两千多年前,王昭君历尽千辛万苦,风尘仆仆....地来到塞外时,该目睹过什么样的风景呢?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悲怆潸然泪下B.葱笼踟蹰C.黝黑风尘仆仆D.缥缈蓦然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流传草率清静 B.留传轻率清静C.流传轻率清净 D.留传草率清净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正在盛开的野花稀疏地点缀着默默地眺望,缓缓地徜徉B.稀疏地点缀着正在盛开的野花缓缓地徜徉,默默地眺望C.稀疏地点缀着正在盛开的野花默默地眺望,缓缓地徜徉D.正在盛开的野花稀疏地点缀着缓缓地徜徉,默默地眺望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认为,人应该“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做到外圆内方....,才能既受尊重,又能有很多朋友。
2016届重庆市部分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1)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百强校】2016届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一语文试卷(带解析)
绝密★启用前【百强校】2016届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一语文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1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过度理由效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心理学上的自我知觉理论对这种过度理由效应的解释是②简单地说,外在动机,例如金钱或物质奖励,会降低一个人工作表现的内部动机 ③而削弱了本来存在的内部动机④当外在动机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更多地放在外在动机的奖励上 ⑤而减少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 ⑥这种效应将人们的动机转化为外部因素 A .⑥③②①④⑤B .②①⑥⑤④③C .②①④⑤⑥③D .②①④③⑥⑤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从2015年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试卷第2页,共13页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
B .创客的概念,对李克强并不陌生。
今年1月4日,他曾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并欣然接受成为柴火创客荣誉会员的邀请,“好,我再为你们添把柴!”C .认真聆听了张老师的“数学之美和数学的无处不在”的讲座后,同学们都感到收获很大,学习数学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D .周五下午,校学生会成员围绕“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讨论会,会上大家踊跃发言,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划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他认为自己的贡献________,认为自己不配受如此隆重的褒奖。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卷(一)英语含答案
C. James.C. At about 3:20 C. The beach.C. By bus.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一)英 语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第一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二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 答题区域内作答无效。
第一卷(共100分)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 1. 5分,满分7. 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 、B 、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 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 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How does the woman know about the weather tomorrow?A. She checked the weather forecast on the Internet.B. She watched the weather forecast on television.C. She listened to the weather report on the radio.2.Who does the woman want to call?A. Daniel.B. Drake. 3.When can the man meet Professor White this afternoon?A. At about 2:10.B. At about 2:40.4.Where did the man go last weekend?A. The nature reserve.B. The forest park. 5.How will the speakers go home?A. By subway.B. By taxi.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 1. 5分,满分 22. 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蓉城名校联盟高中2016级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
蓉城名校联盟高中2016级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参答】C。
(A.“封闭”错,是“开放而多元的”。
B.原文楚文化精神形成还有一个因素,即“楚民族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
D.“楚文化先前受到中原文化的排斥和否定”错,无中生有。
)2、【参答】D.结尾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意在阐明并入汉文化的楚文化其个性并没有消失。
3、【参答】A.“楚民族有别于中原诸夏的独立感”,主要是其特殊的历史地位造成的,但也与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4、C(小说突出地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
)5、担心——嗔怪(疑心)——依恋——宽慰——满意——坚强(每点1分)6、第一,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为“参军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
第二,情景相生,烘托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渲染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人民在残酷的战争中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
第三,丰富了小说的主题,使作品的意蕴更深刻。
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正因为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热爱幸福生活,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
第四,小说淡化了战争的恐怖与惨烈气氛,着力表现战争中人物的美好品质,形成了一种如诗如画的独特艺术效果。
(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给满分。
其它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7、【参答】B.游客变为画中人体验汴京的众生百态里也可以有互动性,运用全球领先的8K 超高清互动技术来展现画卷,通过结合实物布景、舞台设计,将音乐、表演、全息影像和动捕剪影融合,也可以带来沉浸感,二者有区别也有交织。
8、【参答】D.(A.“完全得益于科技的助力”错,也与文物本身是“传奇珍品”有关系;B.“高科技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错,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文创产业的发展已经改变了过去以演出业、出版业、旅游业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方式”。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共4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训在中国具有长迭3000年的文化传承,是我们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深厚渊源。
家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社会和家庭的基础。
其根本的原因,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伦理社会”。
具体而言,一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国之本在家”,因而十分重视“齐家”,而“齐家”在于“修身”;修身就是家庭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
这就决定了家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修身齐家也就成了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
二是传统社会的家庭是以父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
宗法制家庭、家族的特点,就是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代相传。
家训就是达到家庭、家族得以代代延续的文化基础。
以上二条决定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发达,传统家训主要是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孙的教诲训示。
事实上,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和得以传承,关键在于父家长对于家庭成员具有无可撼动的绝对权威。
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是不孝,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惩处。
所谓“家训”,实际上就是“父训”。
正是家长的权威决定了其家训的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决定了家训的可行性。
而在今天,父家长制已经瓦解,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不是靠制度,而是靠作为父亲的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就是说,父亲在家中的权威没有了强制性的制度保障。
这是今天建设家训所遇到的最为困难的地方。
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子女的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以及“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宣传,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种接代”的生育观念,这就冲击了中国人重视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传统观念,随之也就消解了立家训的这一动力机制。
而在古代,家训是与家族荣誉的代代相传同行的,因而才有立家训、遵家训的动力。
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推荐学习]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2016届高三三校联考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只有与国家和人民,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②读完《苏东坡传》后,我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不管那是音乐、绘画还是书。
③日本安倍政府近期的荒唐行径,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大有之势,这极大地伤害了亚洲邻国人民的感情。
④如此旺盛的创作力,使后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即莫扎特作曲时一定是、下笔千言,全不费工夫。
但事实并非如此。
后人曾发现莫扎特的作曲草稿,其数量是成堆的。
A.休戚与共不只东山再起洋洋洒洒B.休戚相关不止东山再起洋洋大观C.休戚与共不止死灰复燃洋洋洒洒D.休戚相关不只死灰复燃洋洋大观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随着改革的有序推进,社会保险双轨制下“待遇差”的矛盾将逐步得到化解,社会保险更好地将体现制度公平、规则公平。
B. 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就在于它能否适应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水平,能否适应社会现实生活对法律制度的要求。
C. 中国高铁不仅运营规模大,而且还具有系统技术全面、造价低、建设速度快,成为“中国速度”“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D. 传统年俗的式微,不但让年味变得越来越淡,更重要的是附在这些年俗上的文化也随之湮灭了,延续了上千年的春节越来越不像春节了。
3. 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凸显了诗仙李白的逼人才气和对盛唐诗歌的巨大影响。
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看人不能被美化了的假象迷惑,要看他们的气节、品质。
C.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一)(含解析)
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I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
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觐见和狩猎战斗等内容的记述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资料所不可替代的形象作用。
显然,汉代人在创作这些图像资料时并未将之作为幻想材料加以处理,而是采取了“彻底的写实主义”态度。
正是这些逼真、准确、精细的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翔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对墓主人夫妇进食时的热闹繁忙景象。
作为整个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画像所记录的正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
由此,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亦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墓葬的设计者似乎要将自己现世的生活完全带入死后世界;换言之,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死后的世界实际上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
于是,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无限延展而获得永恒性。
重庆市部分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
重庆市部分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全国大联考2016届高三十二月联考语文考试试题
全国大联考2016届高三十二月联考语文试题时间:12月7日下午14:30~17:00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
既然是养心修身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
面对宋人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的状态。
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
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
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选、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余三格没有原则的界限。
如果要分的话,每个品种还分上中下呢,这需要是同时代的人才好比较。
画论品评申多有点评,我不研究画史,故对“典型的代表人物”无大兴趣。
孔子说“君子不器”,大约是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
学生请教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
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栽不移,而“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
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
形而上的认知,是历代中国画论提炼出来的共同部分。
其中我们所谓的“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
如果仅仅把“逸”看作是“文人画”的产物,这认识是狭隘的。
“逸”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志。
“逸”关乎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
关于“逸”的历代论述很多,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不象——不愿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实在是不屑于那个“象”。
自由——忠实于个人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I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
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觐见和狩猎战斗等内容的记述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资料所不可替代的形象作用。
显然,汉代人在创作这些图像资料时并未将之作为幻想材料加以处理,而是采取了“彻底的写实主义”态度。
正是这些逼真、准确、精细的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翔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对墓主人夫妇进食时的热闹繁忙景象。
作为整个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画像所记录的正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
由此,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亦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墓葬的设计者似乎要将自己现世的生活完全带入死后世界;换言之,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死后的世界实际上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
于是,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无限延展而获得永恒性。
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有汉一代,人们一直在倾其所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
这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山东沂南出土的这块汉画像石仅展现了汉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更多的同类图像资料证明,他们不仅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且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
显然,这种方式在两汉时期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习俗。
除了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解释汉代人这种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日食生活用具的行为。
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到世间作祟,“设计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阻止魂魄在身体一旦被埋葬之后便离开其中”,“所有想法设法要死者的灵魂能够心满意足地住在坟墓中”。
即使类似的观点有同一时期的图像榜题和文字记栽作为证据,而且这种心理至今在中国各民族的习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留存,但这不足以完整解释汉代人的上述行为。
因为坟墓的建造者不仅是墓主本人(此前或当时的礼仪还规定皇帝即位一年后即要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而且大多数是死者的亲友或子孙,他们有朝一日同样要走进坟墓,能给他们死后生活带来安定感、安全感的同样是他们世俗生活中的各种所有和价值观念。
而且,对于死者来说,贸然进入生者的领域就像生者无意间进入死者的领域一样,并不是充满乐趣的事情,而更多地是受到伤害。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以往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逐渐被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所取代。
器具用途的变迁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日常生活因素参与建构了人们的仪式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世俗化。
在这种经济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这样一个自给自足而相对封闭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其他生活乐趣所不能取代的。
(节选自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汉画像记述的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所以它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人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B.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而汉画像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C.“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它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D.通过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可知,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记录的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此类场景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
B.因为墓葬的设计者认为死后的世界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所以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C.在整个汉代,人们为了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利用了很多种的手段和途径。
D.除了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外,汉代人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人墓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代人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具,是因为他们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
B.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C.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到世间作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D.直到汉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现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且逐渐取代以往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这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
学进士业。
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
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
授太常少卿,迁鸿胪卿。
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
从伐宋。
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
璋至,招复逋逃,賑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未几,民颇军辑。
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
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少大夫,知潞州事。
百姓为之立祠。
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
今以好言诱我,是欲杀我耳。
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
”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节度使。
天德元养,以病致仕。
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
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
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
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
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唐]薛稷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
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
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③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注:①“京”指长安。
“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
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
②咸阳:即都城长安。
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
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
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
(5分)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典故写蜀道的开通,运用这个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