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如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肠,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是在保家卫国。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导致士兵身陷重围,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但他们没有放弃,仍然“杀气三时作阵云”,欲与敌人决一死战,以死殉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岂顾勋”再一次升华了士兵的爱国境界。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志存高远。岑参“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谁怜不得志,长剑独归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与岑参都是边塞诗人的代表,二者风格有着怎样的异同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欢迎参考阅读!
【高适的送别诗名句】高适与岑参的送别诗
【高适的送别诗名句】高适与岑参的送别诗高适,唐代著名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
幼年家贫。
下面请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适与岑参的送别诗1、《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别董大·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3、《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别高适,是一首七言古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高适的作品,下面是此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原文】:送别作者:高适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注音:zuó yè lí xīn zhèng yù táo ,sān gèng bái lù xī fēng gāo 。
yíng fēi mù luò hé xī lì ,cǐ shí mèng jiàn xī guī kè 。
shǔ zhōng liáo liàng sān sì shēng ,dōng lín sī mǎ shǐ rén jīng 。
lǎn yī chū hù yī xiàng sòng ,wéi jiàn guī yún zòng fù héng 。
翻译:无赏析:无高适诗题材几类:边塞诗成就最高。
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多以描写边塞战争和边疆生活为主题,但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异同点:1.边塞题材:高适和岑参的诗作都以边塞题材为主题,描写了边疆地区的战争、边民的生活、士兵的辛酸与忠诚。
他们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对边塞生活的赞美,展示了边塞地区独特的风貌和将士的英勇。
2.英勇壮志:高适和岑参的诗中都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情怀和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国家疆土的忠诚和对边塞抗敌斗争的赞美。
他们赞颂了边疆士兵的英勇与机智,并以此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报国之志。
3.表达方式:高适和岑参在表达方式上都以叙事手法为主,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景再现,塑造了巍峨的边关城垣、迷茫的行军路途和勇敢的士兵形象。
他们的作品多以豪放的笔墨描写边疆风光和战争场景,展示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和感情的抒发。
不同点:1.风格特点:高适的作品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恢宏和边塞战争的残酷,以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色著称。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加高亢豪放,以雄壮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的情感为主。
2.抒情与议论:高适的作品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表现了对士兵艰辛生活和身世的同情和思考。
而岑参的作品则注重通过边塞题材来提出社会问题的批判和议论,更富有政治色彩。
3.塑造人物形象:高适的作品中较多地塑造了具体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的苦难和英勇。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多地强调了人物背后的集体形象,突出了士兵的忠诚和壮志。
综上所述,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作在描写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表达方式、风格特点和思想内涵上存在差异。
他们的作品共同展现了边疆人民的忠诚和勇敢,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和理论。
20XX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1):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自学考试.doc
1.识记: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
高适,字达夫。
早年生活困顿,有入幕经历,后来官运亨通,是盛唐诗人唯一做到高官而封候者。
其边塞诗多写于边塞之行和入幕期间。
多采用七言歌行或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理解:高适边塞诗《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慨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
此诗虽多用律句骈语,并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
简单运用: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气质沉雄、慷慨悲壮,以骨力取胜。
一、高适的边塞诗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他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二、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他写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壮阔。
2.识记: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诗歌创作。
岑参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他一生最有意义的壮举。
第二次出塞写的诗都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
诗歌创作特点:语奇体峻,意亦奇造。
理解: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及艺术风格。
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简单运用: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征。
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最令人称绝的是“梨花开”的意象,是雪花变梨花的错觉,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神奇壮丽。
综合运用: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高适、岑参并称的原因。
表现内容上的不同: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异同比较:一、相同点: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的相关情景。
二、不同点:1、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
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
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
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
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
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
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相同之处:1、经历相同;2、创作风格相似。
区别:1、内容不同:高适的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岑参的诗歌更多反映的是对生活的记录;2、言语风格不同:高适诗浑厚,岑参诗奇峭;3、艺术技巧不同:高适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现实;而岑参的边塞诗多用夸张手法,表达浪漫主义感情。
高适:
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开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岑参:
两度出塞时期,岑参在立功边塞的大方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大方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
境地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开展,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累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高适 岑参保卫祖国的诗句
高适岑参保卫祖国的诗句
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保卫祖国的强烈情感和豪情壮志。
以下是一些高适和岑参保卫祖国的诗句:高适的诗句:
1.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
2.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
3. “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奇兵邀转战,连孥绝归奔。
”
4. “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
”
岑参的诗句:
1.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
2.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3.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
4. “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
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英勇奋战的士兵们的崇敬。
高适与岑参
2、抒怀诗:
《封丘县》 表达现实浑浊、不乐世事、向往 隐居的思想。 风格:沉痛、舒缓 自嘲意味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桂阳孝廉
桂阳年少西入秦, 数经甲科犹白身。 即今江海一归客, 他日云霄万里人。
3、描写风光的边塞诗
塞上听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奇而入理,乃为之奇。若奇而 不入理,非奇也。……尝以己未冬, 谪戍出关,祁连雪山,日在马首, 又昼夜行戈壁中,沙石吓人,没及 踝膝。而后知岑诗“一川碎石大如 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之奇而实确 也。 ——洪亮吉《北江诗话》
送李副使赴碛qì 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诗歌特点:注意力在人而非自然景观,以 抒情为主线,很少单纯写景。
1、描写战争的边塞诗:
代表作:雄壮浑朴的《燕歌行》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 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塞下曲》
……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岑的区别
内容:
岑:多以浪漫想象写边塞景色和建功 豪情。 高:更贴近现实,有对边塞苦寒、军 中苦乐不均的批评和战争的反思。 风格: 高:悲壮深沉; 岑:奇伟瑰丽,格调高昂。
王昌龄的边塞诗
《从军行》
边塞诗派: 高适与岑参
高适(702-765) 字达夫,少性落拓, 不拘小节,耻预常科。 前期生活孤贫,仕途 坎坷;后期日渐通达, 官至散骑常侍,封诗 人之达者,唯适而 已”。
高适与岑参
张京华
高适和岑参是唐朝发展到极盛时期最著名的两个边塞诗人。
高适(公元704-765)的郡望是渤海蓨县,其地唐属德州,今属河北景县。他的祖父是唐高宗时期的名将高侃,父亲高崇文官终韶州长史,韶州即今广东曲江。高适早年便随父亲旅居岭南。高崇文后来死在任上,高适就又回到中原,客居梁宋之间。高适在诗中多称自己住在“宋中”、“淇上”、“濮上”。宋中是当时的宋州睢阳郡,其地为今河南商丘。淇上是当时的卫州,今河北卫县;濮上是当时的濮州,今河南信阳,两个地方当时都在黄河以北。位于淇、濮与宋中之间的就是梁,当时为汴州,即今河南开封。高适自己在淇上有一所别业,但收入很有限。父亲死后,高适贫苦无依,靠着向亲朋好友索求借贷维持生计,这就难怪他的行迹会遍及梁、宋、卫这样一片广大的地区了。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高岑二人,高适享年六十二岁,岑参享年五十五岁。高适长岑参十一岁,而比他早四年辞世,二人基本上是同时之人。
高适游历河朔的蓟门、卢龙,是在开元十九年他二十八岁的时候。岑参游历河朔的冀州、定州,则稍迟至开元二十七年,当时他二十五岁。开元二十七年岑参游河朔归来作为开始。稍后至开元二十九年,高适则有好友李颀的辞官及走访。天宝三载,岑参进士及第任右内率府参军,同年,高适有与李白、杜甫的梁宋之游。天宝八载,岑参赴安西边塞,同年高适应制举中第任封丘县尉。岑参于天宝十载返回长安,次年,高适辞官。到天宝十一载秋,二人一同参加了长安慈恩寺的诗会。之后,天宝十二、十三载,高岑分别奔赴河西的威武和关外的北庭。唐肃宗至德元年、二年,长安收复,玄宗退位,高适升至淮南节度使,岑参也从北庭回到长安任右补阙。大乱之后,两人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开始,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创作已告一段落。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内容与成就。
高适和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以描写边塞风情和壮丽景色为主题,具有深厚的时代色彩和浓厚的历史气息。
他们的诗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高适的生平和诗歌风格高适(约公元704年—约公元765年),字长贵,唐代著名诗人,先祖是匈奴人,后裔和儿郎迁至唐朝而居。
他曾任过安西都护府功曹员外郎,后来又历任秦州刺史、河中郡太守等职,晚年在家乡故居隐居,以写诗和著书为乐。
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写边塞风光的能力尤其突出。
他的代表作《长恨歌》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高适的边塞诗高适的边塞诗以描写边疆风光和边疆生活为主题,表现了边塞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他的《过华清宫绝句》写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两句简洁而意蕴丰富,通过描写流水落花,表现了大自然的变化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这种感慨抒发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都是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三、岑参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岑参(约公元715年—约公元770年),字文子,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宣武军副都护。
他的诗歌风格婉约清丽,善于描述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
他擅长边塞诗,尤以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著称。
此诗描绘了壮美的雪景和边塞风情,情感真挚而深沉。
四、岑参的边塞诗岑参的边塞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辽阔的边塞景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边疆生活的理解。
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平沙日未没,黯黯见北辰”一句描绘了边塞荒凉和北方的边远景象,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感叹。
五、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成就高适和岑参以其杰出的诗歌成就,成为了我国古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将唐代边塞风貌和壮丽景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他们的边塞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地域特色,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成就在唐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岑参和高适描写同一地点的诗
岑参和高适描写同一地点的诗岑参与高适是盛唐时代的两位著名边塞诗诗人,他们的诗作从风格到内容,都有很多相关联的成分。
任务中的“同一地点”应该是慈恩寺。
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58年),是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其母所建,故称“慈恩”。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诗人杜甫、高适及岑参等七位诗人,曾登临大雁塔并赋诗。
下边整理分享高适和岑参诗作的原文及译文。
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唐]高适香界泯群有,浮图岂诸相。
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
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
顿疑身世别,乃觉形神王。
宫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
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
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
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
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
【译文】置身庄严的佛寺,人会万念俱灭,尘俗的各种色相在佛塔下都无处遁形。
登塔临视方惊异它的高峻,披襟拂衣更感知它的雄伟。
登临塔上仿佛生出了羽翼,展翅高飞远出于天空之上。
身心恍惚怀疑离开了尘世,只觉得心情振奋形神健旺。
长安城宫殿仿佛在塔门前,河流山川也似在塔檐近旁。
昨晚忽然有阵阵秋风吹来,关中平原一时更寥廓清朗。
放眼望草木无际莽莽苍苍,五陵林木葱郁正遥遥相望。
居盛世却像阮籍不禁惭愧,像周防做个小官失意彷徨。
想报效国家却找不到路径,只好在此地纵情游览观赏。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岑参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硷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自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呼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腾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译文】在这地势平坦的古城长安,大雁塔好象突然拔地而起,直插入九霄云天。
登高临眺仿佛站立在尘世之上,塔梯纡曲盘旋于虚空之中。
耸然而出雄视着神州大地,峥嵘峻险非人力营建之工。
四周的曲檐阻碍了太阳的运行,七层的顶楼摩擦着苍天的穹窿。
略略向下窥看只见高飞的鸟在眼底盘旋。
俯着身子倾听传来疾驰的风惊心动魄的吼声。
论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
边塞诗双雄高适和岑参一.高适的边塞之行高适第一次边塞之行是到平卢,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锦州市。
此次平卢之行高适写了一首边塞诗《塞上》: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当时东北的奚和契丹正对大唐领土虎视眈眈,针对如何处理边塞问题朝臣有不同看法。
此诗中高适写道“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很明他反对和亲,认为应该有一个像李牧那样的大将军,来扫除单于。
结合历史和高适自己的诗作来看,高适此次平卢之行很可能是去求官的,但最终一无所获,他只得失望而归。
开元二十六年,高适有朋友从边塞而归,告诉高适边塞的情况,他有感而发,写了他最著名的边塞诗《燕歌行》。
此诗佳句颇多,尤其“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透出深深的讽刺之情。
写完《燕歌行》又过了几年,到天宝十一年冬,高适开始了他最为人称道的边塞之行。
此次他到了哥舒翰的陇右节度使府,担任掌书记一职。
这段时间属于高适真正的边塞生涯,此时他虽然写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但整体水平比他的《燕歌行》等诗有所下降。
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高适的上级哥舒翰被俘。
但这恰恰给了高适发挥才能的机会,他急奔长安,向皇帝献计献策,最终他成为唐肃宗的心腹大将,官至封疆大吏。
二.岑参的边塞之行相对于高适,岑参的边塞之行走得更远,没有第二个边塞诗人走得比他更远,因此岑参更像是一名纯粹的边塞诗人。
岑参出身名门,从他曾祖到他父辈曾出过3个宰相。
但是他幼年丧父,家境逐渐衰落。
岑参前半生一直在为仕途奔波,但一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在岑参35岁那年,他终于下定决心,跨马西出长安,踏上他第一次边塞之旅。
此次岑参是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府任右威卫录事参军这一文职。
安西节度使府在现在的新疆库车县,道路非常之遥远,岑参一路西行,越走越荒凉,不由得思念起家乡和亲人。
高岑,高适,岑参两位诗人的生平
高岑目录一、高适 (2)边塞诗 (2)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2)讽时伤乱诗 (3)咏怀诗 (3)二、岑参 (3)边塞诗派 (5)高岑一、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
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
主要有以下几类:边塞诗:成就最高。
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书画家王靖先生作品高适诗、《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讽时伤乱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
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
像《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高适岑参合称为什么_岑参高适简介
高适岑参合称为什么_岑参高适简介岑参,南阳人,唐代的边塞诗人,高适,字达夫或仲武,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
那岑参与高适有什么关系,两人又合称为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高适岑参合称为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高适岑参合称为什么岑参(约公元715年-公元770年),南阳人,是岑文本的重孙。
其父亲是岑植,岑植很早便去世了,岑参幼年孤苦,跟随他的兄长读书,天资聪颖,博览群书,二十岁便考取进士。
现存作品约403首,还有两篇墓铭。
是唐朝边塞诗人的代表,和同时期的高适并称为“高岑”。
高适约生于公元704年,字达夫、仲武,汉族人。
祖籍渤海郡(今在河北景县)后来又迁居宋周宋城(今在河南商丘睢阳)。
曾经担任过刑部侍郎,渤海县候等官职。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和岑参并称为“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作品传世。
也是“开封禹王台武贤祠”、边塞四诗人之一,同时高适也是唐朝卓越的武将。
岑参和高适都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但是二人的诗歌风格略有异同。
他们的诗歌题材都比较开阔,都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报国情怀,也都写了很多关于塞外奇特风光的诗。
诗歌基调都是雄浑壮阔。
但是由于二人的身世背景及生活、仕途经历的不同,二人在风格上也存在一些差异,岑参的诗比高适的诗内容丰富,而高适的诗又比岑参的诗深刻。
岑参的诗大多成就在塞外风光及边塞生活而高适的诗反映了很多现实的问题,略显得悲壮。
岑参的诗歌大多想象奇特丰富,多雄壮瑰丽,而高适的诗雄壮中又显得悲凉,诗中能反映他冷静的思考。
所以后世有很多评论家对二人进行对比,各有千秋。
经典的如清朝的王士桢评论道“高悲壮而厚,岑奇异而峭”。
岑参简介岑参,南阳人,唐代的边塞诗人,工诗,擅长写七言歌行,有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于世的诗歌有三百六十首,其中边塞诗居多,因风格与高适相似,因此后人将二人并称“高岑”。
岑参出生于公元715年,出身官僚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岑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都曾为唐朝的宰相,后长倩被杀,他的五个儿子均被赐死,岑氏亲族数十人被流放。
岑参与高适
岑参与⾼适岑参与⾼适 岑参与⾼适乃是盛唐时期两位齐名的⼤诗⼈,都以边塞之作蜚声⽂坛,⼀向相提并论。
下⾯是⼩编带来的岑参与⾼适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适,字达夫,《旧唐书》本传说他是渤海?县(今河北景县)⼈,《新唐书》则说是渤海郡⼈,这些都是所谓“郡望”,亦即历史上该姓⽒出过若⼲显贵⾼官和⽂化名⼈的地⽅,并⾮⼀般意义上的籍贯。
实际上他是洛阳⼈,⼀个低级官僚的后代。
⾼适青少年时代曾随他⽗亲到过现在的⼴东、福建⼀带;⼆⼗岁时到⾸都长安寻找出路,当过⼀段“京漂”以后,发现没有成功的希望,就回了故乡;不久东迁⾄宋(今河南商丘),躬耕于梁园废墟,其间曾多次外出漫游,到过现在的河北、辽宁、⼭东、安徽、江苏的许多地⽅,混迹于渔樵、⼠兵、隐⼠、赌徒之中,也同不少中、低级官员往还;后来⼜曾⼀度寓居于淇上,仍然经常外出漫游,与李⽩、杜甫以及⼀批地⽅官均有交往,但他本⼈始终没有体制内的正规⾝份。
⼀直混到五⼗岁,⾼适才得到⼀个陈留郡封丘县(在今河南)县尉的职务,总算是进⼊了官场。
长期⽣活在社会底层,没有什么⼈来管他,⾼适养成了热爱⾃由、不拘⼩节的作风。
以及关⼼弱势群体、敢说敢骂的侠⼠豪情。
他当了封丘县尉以后深感不能适应,逢迎长官欺压百姓这些事他做不来,遂作诗⼤发感慨道:“我本渔樵孟诸野,⼀⽣⾃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封丘县》) ⾼适是⼀位草根政治家,很喜欢⾼谈政治,尤其善于从战略⾓度考虑重⼤问题,有所谓“王霸⼤略”(《旧唐书》本传)。
⼀个专注于宏观问题的⼈,⼀般总是不耐烦也不善于处理微观琐事,⽽县尉恰恰是专门要做琐事的,所以⼲了不长时间,⾼适就从这⾥逃离,跑到陇右节度使(驻鄯州,今青海乐都)兼河西节度使(驻凉州,今⽢肃武威)哥舒翰将军的幕府⾥去效劳,在河西呆了三年。
唐代的节度使可以⾃⾏征辟僚佐,不少⼠⼈由此开辟⾃⼰的道路。
到边疆去⼲事业找出路,在盛唐时代很有吸引⼒,哥舒翰当时声望很⾼,杜甫也曾希望到他⼿下去⼯作。
岑参是唐代的什么诗人
岑参是唐代的什么诗人岑参是唐朝著名诗人,和高适并称为“高岑”。
那么岑参是唐代的什么诗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岑参是唐代的什么诗人,希望对你有帮助!岑参资料简介岑参是唐代的诗人,本是南阳人,后迁到了江陵。
岑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在世时与他交好的有李白、杜甫、高适等著名的诗人。
岑参的早年生活十分凄苦,但是由于出身书香世家,他又博览众书,9岁时就能写诗了。
岑参之所以说他出身书香世家,是因为岑参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等都曾官至丞相,而岑参的父亲也做过两州的刺史。
由于父亲的早死,岑参家并不富裕,小时候他的哥哥就是他的老师,当时的岑参就表现出异人的聪慧,通读经史。
等到岑参20岁的时候,岑参曾前往长安献书求官,但是没有成功,之后岑参就一直在游览各地,直到岑参30岁了,他才中进士。
岑参早期的作品大多以山水诗和怀才不遇的忧愤,但是从30岁之后,岑参在天宝八年和天宝十三年的两次出塞后,经历6年的塞外生活,岑参的诗的风格也开始转变,大多以塞外生活为主。
回到长安后,曾受杜甫的推荐任职右补阙,后做嘉州刺史,直到770年在成都去世。
岑参的诗著名的有哪些岑参是中国唐朝典型的边塞诗人代表,和同朝的高适并称为“高岑”。
岑参约生于开元三年(即公元715年),出生地是河南仙洲(今在河南许昌附近),其代表作很多,如《岑嘉州集》、《轮台歌》、《逢入京使》等。
岑参的冬夕写了什么《冬夕》是著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一首描写塞外寒冬景象的诗歌。
全诗基调很是凄凉,充分体现了冬季的严寒。
岑参的《冬夕》原诗是: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译文:天寒地冻,北风呼呼夹杂着雪霜一起肆虐地游走在天地的每一个角落。
平时总是热气腾腾人群涌动的温泉火井旁都变得冷清,毫无生气。
河海中的龙蛇也因为河水太冰冷冻得不愿意伸开手脚,岸上四季常青的松柏都褪去了绿色,使得整个天地间一片肃杀。
这首看似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写冬季寒风的凛冽,但是在这烈烈寒风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岑参身在边塞,孤苦无依,寒冬之际不由地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们。
岑参与高适并称为什么
岑参与高适并称为?
高适和岑参并称为“高岑”,他们两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边塞诗歌作品。
同时,高适和岑参都有参军出塞的经历,并且与王昌龄、王之涣四人一起被称为“边塞四诗人”。
一般高适和岑参的诗都是以悲壮为宗旨的,虽然两人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长期没有获得功名是非常失意的。
两人都曾征兵出塞谋求报国立功,对于仕途坎坷和边塞生活有着深刻体验。
所以很多的作品主要以边塞战争、塞上风光和仕途艰难为题材,表现报效国家、治国安民的壮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或抒发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
他们写的诗都意气豪迈,情辞慷慨,引人入胜,感情流露是非常真挚的。
通过对二人经历和作品的了解,就可以知道两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也是他们可以并称“高岑”的原因。
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有及介绍
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有及介绍
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有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
高适,字达夫。
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睢阳,世称“高常侍”。
扩展资料
边塞诗人简介
1、边塞诗派——高适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
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有文集二十卷。
2、边塞诗派——岑参
岑参,荆州江陵人,一说南阳人,后徙居江陵,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封常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任封常清幕府判官。
唐代宗时,曾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故世称“岑嘉州”;后约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六岁。
3、边塞诗派——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适岑参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诗最为出名,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高适与岑参。
高适与岑参
岑参(公元715-769)的郡望是南阳棘阳县,自南朝梁时迁居荆州江陵,即今湖北江陵。
岑参的曾祖岑文本是唐太宗时的名相,伯祖岑长倩为武则天时宰相,从伯父岑羲为唐中宗、睿宗时宰相。
后因岑长倩、岑羲得罪被杀,家道中衰。
岑参的父亲岑植,官终仙、晋二州刺史。
岑参自己在京畿雩县(今陕西户县)终南山下的高冠谷,有一所别业,但境况不佳。
岑参虽也有功名之心,曾献书长安,但他的性情,却是近于道家清逸的一类。
他曾一度在嵩山和终南山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山水诗写得极好。
后来高中进士,不久被征调到唐朝最远的边塞安西(今新疆库车)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真正是投笔从戎。
岑参一生中五次入戎幕,两次出塞,仅此而言,唐以来的诗人再也找不出第二个。
“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
”这对于清逸俊秀的岑参来说,实在是难为他了。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
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
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
再一类
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但高适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
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
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
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
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
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
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
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
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
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高岑二人,高适享年六十二岁,岑参享年五十五岁。
高适长岑参
十一岁,而比他早四年辞世,二人基本上是同时之人。
高适游历河朔的蓟门、卢龙,是在开元十九年他二十八岁的时候。
岑参游历河朔的冀州、定州,则稍迟至开元二十七年,当时他二十五岁。
开元二十七年,岑参游河朔归来作为开始。
稍后至开元二十九年,高适则有好友李颀的辞官及走访。
天宝三载,岑参进士及第,任右内率府参军,同年,高适有与李白、杜甫的梁宋之游。
天宝八载,岑参赴安西边塞,同年高适应制举中第任封丘县尉。
岑参于天宝十载返回长安,次年,高适辞官。
到天宝十一载秋,二人一同参加了长安慈恩寺的诗会。
之后,天宝十二、十三载,高岑分别奔赴河西的威武和关外的北庭。
唐肃宗至德元年、二年,长安收复,玄宗退位,高适升至淮南节度使,岑参也从北庭回到长安任右补阙。
大乱之后,两人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开始,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创作已告一段落。
高适与岑参相互认识,但是来往不多。
天宝十一年秋,八位诗人汇聚长安,同赋慈恩寺浮图诗,岑参所赋的一首就是《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他们二人还有一些共同的朋友,如王昌龄、杜甫等人。
王昌龄与高适的交往,有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流传;与岑参的交往,有王作《留别岑参兄弟》、岑作《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并存。
杜甫与高适早年在汶上既已相识,其后于梁宋再次相聚,晚年又相逢于蜀中;与岑参也早在天宝八载岑参出塞前已相识,有《九日寄岑参》诗为证。
杜甫晚年还有《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
参三十韵》一诗,同时写给高岑二人。
高适受前辈诗人李颀的影响比较大,岑参受王昌龄的影响也比较大,李颀与王昌龄二人复有来往。
由高适、岑参二人的交往,可以引出当时的许多著名诗人,透视出一个诗人群落。
其中,李颀、王昌龄、王之涣、崔颢在开元年间就已成名,都写边塞诗,是盛唐边塞诗人的前辈。
常建、薛据、孟云卿均有为人骨鲠、词气伤怨的特点。
储光羲、綦毋潜属于恬淡清远的一派。
李白的风格迥异于众人,杜甫则在众人中成名最晚,作品大都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流落不偶”。
李颀“惜其伟材,只到黄绶”。
王昌龄“两窜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长叹”。
常建“沦于一尉”,“仕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
薛据“尝自伤不得早达”,“晚岁置别业终南山下”。
孟云卿“天宝间不第,气颇难平”,“栖栖南北,若无所遇,何生之不辰”。
李白、杜甫虽有忠孝之心,济世之志,但他们的人生际遇,简直可以用终生未得归宿来概括。
所以《唐才子传》评其二人:“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
观李杜二公,语语王霸,惜乎奇才并屈,徒列空言”。
现在读李白至德二年在浔阳狱中写给高适的《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诗,其中说“高公镇淮海”、“临歧竟何云”,分明有向高适求助之意。
杜甫居蜀落魄,也曾依靠高适,所作《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诗中有“何时救急难”之句。
此等情形,与三人早年同游梁宋,裘马轻狂,慷慨赋诗,简直难以并提。
李杜晚年之困顿,于此可窥见一斑。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