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作业

合集下载

资本论题目电子版答案

资本论题目电子版答案

一、概念辨析:1、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其是由物品本身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凝结在上品种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三个要素与生产力三个源泉生产力是任何生产形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力三要素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对象,关系:劳动者是基本要素,劳动资料是工具设备等。

劳动对象是加工改造对象物(五章--劳动过程)生产力三要素和生产力三个源泉的关系(P8)劳动力人化在劳动者身上,自然力物化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科学技术的渗透在三要素的每一要素之中。

3、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生产使用价值不是资本家的目的,其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出商品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如果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则商品价值中就没有剩余价值,这时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如果形成的新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则产生了剩余价值,这时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

4、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5、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二重属性,前者是人类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它创造使用价值;后者是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这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即劳动的二重性,是商品二重性的根源。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技术构成: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率。

资本论作业

资本论作业

第一讲劳动价值理论2.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以特定形式进行的劳动,这种从制造产品的使用价值所具体表现出来的有用性劳动,叫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尽管在具体形式上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

这种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凝结为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由马克思首先批判证明了的,是《资本论》中的一个“崭新的因素”,并由此创立了他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他运用这一理论,论述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怎么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的问题,从而提示了商品价值的内容,并阐明了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对立统一关系,奠定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

(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彰明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提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由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

使这一经济学史上从未解决的问题得到了圆满、彻底的解决。

(三)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理解一系列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创造了前提条件。

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仅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得以创立,而且还是分析资本主义一系列重要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理论前提。

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就无法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也无法说明,也不能建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等等。

总之,由于马克思发掘和论证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才解决并创立了马克思的诸多科学所以,它被马克思称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什么是货币流通及其规律?掌握货币流通规律有何现实意义?答: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不断的运动过程,就是货币流通。

资本论作业

资本论作业

《〈资本论〉选读》作业一、怎样理解《资本论》的抽象法和马克思指出的“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其实践意义何在?答:抽象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的抽象思维活动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强调“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资本论》运用抽象法,一方面,从具体到抽象体现研究方法。

这里的“具体”是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

由这个现实的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就是从研究对象的实际出发,通过调查,充分占有现实材料,经过研究,透过复杂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从而抽象或概括出反映客观现象本质的概念、范畴。

《资本论》从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的实际出发,分析它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内在联系,从中抽象出产品的商品形式、商品的价值形式、价值的剩余价值形式等等。

另一方面,从抽象到具体体现叙述方法。

这里的“具体”是指理论阐明的现实,或者说是对现实的理论说明。

在从抽象的概念、范畴到理论的具体的叙述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地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及其运动规律从理论上反映出来。

在《资本论》中,通过依次叙述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的全貌。

抽象法很有实践意义。

它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深入调查研究,讲究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从而在总结工作、交流科研成果、撰写调查报告和著书立说写论文时,能够对问题论述表达得深刻、充分、清楚。

二、怎样解读马克思对《资本论》所阐述的“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实践意义?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的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以下必然性上: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作业作业《(资本论)选读》

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作业作业《(资本论)选读》

《(资本论)选读》一、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①劳动的二重性的含义:即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具体劳动表明怎样劳动和什么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表明劳动量的大小或劳动时间的长短问题。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意义:一是劳动二重性学说论证了为什么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在量上相互比较,回答了什么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坚定的科学基础上。

成功地解决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难题。

二是劳动二重性理论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创立了科学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是劳动二重性理论为解决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的基本问题奠定了基础。

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什么是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商品的价格同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同货币的价值成反比);{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时,它只是观念或想象的货币} 货币价值的一般尺度:在质的方面相等,在量的方面可以相互比较一种商品虽没有价值,但可以在形式上有价格:良心名誉(2)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3)储藏手段;(4)支付手段——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以清付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5)世界货币——即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三、什么是货币流通及其规律?掌握货币流通规律有何现实主义?答: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现实主义(个人论述)四、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是什么?答: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使用价值的特殊上 同时在价值上也有其特殊性。

资本论作业

资本论作业

一、《资本论》的逻辑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所采用的哲学方法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不同,他所采用的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早期所走过的是从具体出发进而推进到抽象的方法,这使得他们无法摆脱经验主义方法论的影响。

如在斯密和李嘉图那里,具体就是经验的具体、表象的具体,抽象即是从这些具体之中寻找出共同点。

此种思路决定了他们最后所能找到的抽象必然是一个直接或者说无矛盾的东西。

马克思与前人不同,他眼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是一个各经济范畴之间具有内在有机联系,并且就本质而言又是具有内在矛盾性的历史性形态。

他所谓的具体是一种在思维中再现出来的思维具体或者理论具体,它所展现的不是事物的表象性的内容,而是事物在本质层面所拥有的丰富的有机联系。

马克思所谓的抽象是一种简单性,是具体由以发展出来的基础和细胞。

这种思路决定了他所得出的抽象不可能是直接性的、无矛盾性的东西,而是一种最简单的矛盾本身。

马克思认为只有从矛盾性的抽象出发才能得出对具有复杂的矛盾性关系的具体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揭示必须从其最初细胞及其不断发育的过程入手,这一过程即是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商品具有简单性、抽象性,是最早的、较低的范畴。

不过,再简单的范畴,在马克思的视域中也是矛盾的,商品中隐藏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这种隐藏着的矛盾便得到外在的表现。

在简单商品交换中,双方都处在相对价值形式而不是等价形式上,这导致了交换价值的实际测定成为不可能。

这一矛盾解决依赖于简单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这种发展推动了解决商品内在矛盾的手段的出现──货币产生了。

这使得原有矛盾得到相对解决,但不是消解,而是进一步扩大、发展、创造,在新形式下得以障显。

马克思始终坚持矛盾运动的观点,从而将前后发展过程理解为矛盾本身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演进过程。

货币范畴中存在什么样的内在矛盾呢?货币本身的商品属性,使其同它的绝对一般可交换性即货币的规定是矛盾的。

《资本论》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资本论》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资本论》习题及答案(一)目录一、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不同? (1)二、如何理解"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2三、如何理解.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及其现实意义? (3)四、马克思说,货币所有者变为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

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试问,货币转化为资本究竟是怎样实现的? (3)五、《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及主要内容? (4)六、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的?意义何在? (5)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有人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学说是一种主观想象,如何运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解析? (6)九、为什么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这章揭示了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的共同运行机制与规律。

(7)十、马克思是如何论述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的?有何实践意义? (8)十一、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现实意义何在? (8)一、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不同?答: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情况,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恰恰是私有制下价值规律在价值实现中的表现形式。

这是因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竟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起作用,每个商品生产者盲目进行生产,他并不确切知道社会上和自己生产同类商品的究竟有多少人,能生产出多少商品,也不知道市场对这种商品需求有多少。

因而,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很难一致。

资本论(习题与答案) 附重要理论阐述

资本论(习题与答案) 附重要理论阐述

一、填空: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2:商品与货币的对立是源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3:决定货币流通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的商品价值总额—赊售商品的价值总额—互相抵消支付的总额+到期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代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二、名词解释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其运动形式为: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流通:货币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

是指由商品流通所引起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

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而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的条件。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价值尺度是指用货币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

价格标准:又叫“价格标度”,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职能,指包含某一固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即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

资本的技术构成与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技术构成: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是取决于技术条件的,所以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论 作业、复习题

资本论  作业、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作业及复习题一、作业1、如何理解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答: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所述:“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资本论》研究的对象,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二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三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交换关系。

研究对象侧重是生产关系。

2、谈谈你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

答: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②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总和构成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③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关系。

④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三要素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

⑤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3、试述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盛行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时期。

在生产技术改进缓慢的情况下,资本家主要依靠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4、“只有大工业才用机器为资本主义农业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彻底地剥夺了极大多数农村居民,使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铲除了农村家庭手工业的根基——纺纱和织布。

这样,它才为工业⑤资本征服了整个国内市场”。

如何理解这段话?答:这段话的意思说,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时期,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彻底剥夺了农村居民生产,使所有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都成为了商品,这才形成了巨大的资本主义国内市场。

资本论作业及答案

资本论作业及答案

一如何理解“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1,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即生产关系运动发展的规律。

2,“现代社会”的经济规律从一般性看有四大规律及五大趋势。

(1)四大规律: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

(2)五大趋势:A.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B.资本经营必然追求价值增殖并必然展开竞争;C. 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D.科技进步和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E.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过渡。

3现实意义1)要认识、遵循、利用经济规律。

(2)要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趋势上必然没落,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不能一时没落。

(3)从历史过程看,资本主义只是适合上述规律及客观必然性,才得以存在并空前发展了社会生产力(4)从现实看,资本主义仍然具有生命力。

因此,社会主义要具有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就必须正视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二如何理解“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及其现实意义?1、经济的社会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是自然历史过程。

3、现实意义:(1)指导我们坚定信念: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已为现代市场经济形式所取代,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不能走回头路。

2)每种社会制度都是历史产生,使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三《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及主要内容?围绕一个中心,解剖一大主题;立足两个基础,分析三个过程;运用三条红线,串成十大理论;揭出四(八)大规律,得出科学结论。

•一个中心——剩余价值•一大主题——资本主义制度•两个基础——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三个过程——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资本论〉选读》习题集和答案(完整版)

《〈资本论〉选读》习题集和答案(完整版)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 D.互利、互惠关系
30.必要劳动时间是
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 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
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
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 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
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 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
32.商品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
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
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 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
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
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
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
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 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
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 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
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
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
14.为什么说 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15.《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的中心内容及理论结构。

(完整word版)《资本论》习题答案

(完整word版)《资本论》习题答案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极其严密的科学规定.《资本论》全书就是按照这个研究对象的规定进行研究的,是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论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从纵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又从横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马克思之所以要把交换关系明确表述出来,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它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点.虽然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到分配关系,但在《资本论》的实际内容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研究.第一卷"工资篇"分析了工人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分配;第三卷论述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同样,研究对象的表述虽然没有提出消费关系,但《资本论》的实际研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分析.消费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消费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总和中的内容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都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可见,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研究对象的表述,突出了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以下必然性上: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因为投资额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是为了在价值形式上增殖即获得利润,从而追求价值增殖或利润的投资额就成为资本.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资本的生产经营只有在竞争中占领市场,才有可能实现价值增殖或获得利润.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因为资本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及人才的竞争,资本的生产经营只有力争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势必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推动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新旧交替.这在现代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趋势.《资本论》就是从这些必然性中展开论述的.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1.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提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含义在于: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这一观点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而是客观经济关系的反映.在《资本论》中,从商品分析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来龙去脉,步步深入地充分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确实"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2.实践意义这一观点指导我们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人类社会从原始开始,一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从原始社会出发,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并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经历何等曲折过程,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界定商品的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马克思,恩格斯从以下4个方面界定了商品的含义.①一个物品成为商品,既要有使用价值,又要作为劳动产品由劳动形成价值.②一个物,虽然是劳动的产品,也有使用价值,但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则不是商品.③要成为商品,必须为交换而生产,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中.④一个劳动产品,如果是废品,没有使用价值,其中包含的劳动,不能形成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价值的物质前提.总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构成商品.四,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及其实践意义1.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商品的二因素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价值反映各种商品的共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价值量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现象,从而导致商品二因素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的实现.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过程来解决.因此,市场问题特别是销售市场,是实现商品二因素和解决其矛盾的关键所在.2.实践意义第一,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强化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作为第一任务,必须把商品的二因素统一起来.一方面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提高质量,力求花色品种齐全,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商品的价值上降低成本,做到价廉.从而使商品适销对路.实现好的经济效益.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一个企业经营管理好而盈利,或者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必有一个原因,盈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较好地处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使经营的商品物美价廉;亏损企业则没有按商品二因素的要求搞好生产管理,因而经营的商品,物不美价不廉.五,劳动二重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1.劳动二重性原理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从其具体形式看,称为具体劳动;另一方面从其抽掉了具体形式看,称为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是由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2.实践意义从宏观上看,由于具体劳动回答的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因而它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体系和社会的产业结构状况;由于抽象劳动回答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因而它反映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的社会分工,在量上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关系.从微观上讲,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六,试述商品生产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及其现实意义1.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有了社会分工,才有产品交换的需要.这是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力方面的原因.第二,不同的所有者关系."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这是指原始共同体之间和内部产生的商品交换的萌芽."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指商品交换萌芽出现以后几千年都存在的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关系.考虑到马克思的这两段话,不能得出私有制是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而只能得出条件之一是不同的所有者关系(包括不同的私有者关系,也包括不同的公有者关系),这是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关系的条件.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各方是不同的所有者,对各自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所有权,才决定产品交换必须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从而形成商品经济关系.2.现实意义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产生根源的分析方法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部分是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商品关系,这类商品关系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得到了原则的说明.然而,难点在于如何认识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商品关系.从实践来看,这种商品关系存在的深层原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相对不发达,劳动还具有特殊的谋生性质,人们付出劳动要计较得到相应的报酬,这一客观的,特殊的性质,不仅表现在个人劳动上,还表现在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联合劳动上,这就必然要求实行按劳分配,要求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结合我国的情况,商品关系产生的共同的原因是:社会分工和不同的利益主体关系.这样,就可以更加完整地,深刻地认识包括公有制内部商品关系的一切商品关系,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全面性和长期性.。

资本论试题库

资本论试题库

资本论选读各章作业题1 •商品是价值和_______________ 的统一。

2•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 劳动。

3•商品的价值量由_______________ 时间决定。

4•由价值形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中,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即W A —G—W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第一形态变化。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本的总公式是。

7. 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劳动力一无所有。

8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不管在怎样的社会里,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即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在于获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业资本循环的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本流通时间等于生产时间与之和。

14. _______________ 的周期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资本论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资本论》的作者是:A. 亚当·斯密B. 卡尔·马克思C. 大卫·李嘉图D.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答案:B2. 《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哪种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A. 黄金B. 劳动力C. 石油D. 土地答案:B3.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产生于:A. 商品流通领域B. 生产领域C. 资本流通领域D. 消费领域答案:B4. 下列哪一项不是《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A. 创造使用价值B. 实现价值增殖C. 创造交换价值D. 创造剩余价值答案:A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劳动过程”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工人的劳动B. 劳动对象C. 劳动资料D. 资本家的管理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的二重性”是什么?答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到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类某种特定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物质内容,与商品的物质形态不可分割。

价值则是商品作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如何定义“剩余价值”的?答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定义剩余价值为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那部分价值。

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是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来源。

3. 描述《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积累”的过程。

答案: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的再投资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和阶级矛盾加剧的根本原因。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分析。

资本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期末试题及答案一、试题1. 请简要概述资本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2. 解释劳动价值论,并说明其在资本论中的重要性。

3. 资本的积累过程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是怎样的?请详细说明。

4. 马克思对于商品经济的分析和批判是基于哪些理论基础?请列举相关观点。

5. 解释剩余价值理论,并说明其在资本论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答案1.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观点和内容包括:-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揭示了剥削和压迫的本质。

- 分析了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对商品、货币、资本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 提出了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 论述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特点,并对其最终走向进行了预测。

2.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资本论中,劳动价值论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根本规律。

通过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方式,实现了对剩余价值的批判和揭露。

3. 资本的积累过程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资本积累意味着工人阶级面临着更严峻的剥削和压迫。

资本家通过加大剩余价值的产生来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工人的工作时间延长、工资压低,使工人陷入更加困苦的生活境地。

其次,资本积累导致了工人职业分工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然而,这种改善常常是以工人的健康和尊严为代价的,工人在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容易失去自主性和创造性。

4. 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分析和批判是基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他认为,在商品经济中,商品不仅是经济关系的物质载体,也是人们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劳动力商品化,从而造成了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度剖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奴役。

XXX研究生班《资本论》作业题

XXX研究生班《资本论》作业题

XXX研究生班《资本论》作业题《资本论》作业简化答案第一专题导论及劳动价值理论一、XXX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XXX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

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第四,研讨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一切制的实现。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以下必然性上: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合作。

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第四,科学手艺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

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1、含义:XXX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提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含义在于: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是“天然史的进程”。

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久长存。

它是汗青的产物,它必然在汗青进程中消亡。

《资本论》作业

《资本论》作业

1.谈谈你心目中的马克思和《资本论》并说明理由(参考《资本论》的创作背景,过程,经历,现实意义,地位,研究对象,目的,研究方法,阶级性以及结构体系)答:马克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对认为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特别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为写作了《资本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马克思领导了工人运动,五六十年代马克思一直过着流亡生活,最后到了伦敦,全家陷入财政危机,一家七口住在两个狭窄的小房间里。

尽管如此,马克思也没有放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工作。

马克思在不知疲倦的工作着。

《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

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

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指出,干活付钱,这是错误的认识,就是说工人干活,资本家付给他钱,看起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实际上,这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

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而他一天之内为资本家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这怎么能是“等价交换”呢?那么多余的部分,即这个工人工资之外的数额就是“剩余价值”,呗资本家无偿剥削了。

马克思把这个“帐”诉求年轻之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手段,诀窍就给暴露出来了,这使广大工人阶级更认清了资本家的剥削方法,从而为自己争取更高的待遇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其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资本论》以深沉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对资本主义及其辩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指控,是具有鲜明的党性的著作。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1. 资本论的作者是谁?答案:卡尔·马克思。

2. 资本论的全称是什么?答案:《资本论》全称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3. 资本论首次出版于哪一年?答案:1867年。

4. 资本论主要分析了哪种社会形态?答案: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哪些基本理论?答案: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等。

6. 资本论中“商品”的定义是什么?答案: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7. 马克思如何定义“劳动力”?答案:劳动力是能够创造新价值的劳动能力。

8. 在资本论中,什么是“剩余价值”?答案: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9.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什么?答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0. 资本论中提到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有什么区别?答案: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11. 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什么?答案:资本有机构成是指资本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解释“资本积累”?答案: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增加资本的过程。

13. 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周转”是什么意思?答案:资本周转是指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和周转。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分析“经济危机”?答案: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周期性地爆发。

15. 资本论中提到的“无产阶级”是指什么?答案:无产阶级是指没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阶级。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哪些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答案: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一个没有阶级对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

17. 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拜物教”是什么?答案:商品拜物教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将商品神秘化,赋予其超越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属性。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

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

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

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

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

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

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的流通形式:商品-货币-商品资本的流通形式:货币-商品-更多货币二者的形式、内容、目的存在明显区别。

前者从形式上看是先卖后买,从内容上看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从交换目的看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后者从形式上看是先买后卖,从内容上看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目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增值价值。

(1.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

它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产业资本取得了支配地位,货币资本主要表现为产业资本循环中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中的第一种职能形式,并独立化为借贷资本形式。

资本最先总是以货币形式开始它的运动过程。

就产业资本的运动来看,货币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第一种形式,它执行的是货币的职能,即在流通中用作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购买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从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一角度来看,在这里,生产资料是剩余价值的吸收器,劳动力则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所以,这种购买乍看起来似乎只是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其实却体现着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准备阶段。

这样,单纯的货币职能就转化为资本的一种职能,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资本作为产业资本的特殊职资本循环能形式,它的循环是产业资本总循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表现为资本循环。

这里,处于起点的G和处于终点的G′,虽然都是货币,但前者是预付资本,后者是已经增殖的资本。

由货币开始,到有更多的货币回归的运动形式,最明白地显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

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存在。

当时,它是高利贷资本的存在形式,也是商人资本的一种形式,是靠剥削小生产者以及通过奴隶主和封建主瓜分奴隶和农奴的剩余产品来增殖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货币资本成为产业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并独立化为借贷资本。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借贷资本仍从属于产业资本,并参与瓜分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2马克思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不是仅仅要指出总公式形式上的矛盾,而且主要不是指出形式上的矛盾。

马克思的分析方法是从形式到内容,重点是要分析资本总公式本身或者说内在的矛盾,那么,总共是的内在矛盾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资本总公式最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经过流通会产生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产生有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它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因为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爱交换都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因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

在流通以外,商品所有者不跟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不能价值增殖,从而不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在第四章第二节,主要就是分析这个矛盾的。

先分析矛盾的一方,流通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然后分析另一方,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马克思分析资本总公式的内在矛盾是为了探求解决这个矛盾的条件,也就是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既然,总公式的内在矛盾是:不再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

因此,要解决总公式的矛盾就不能违背商品流通的客观要求----价值规律,就必须在等价交换的条件下,寻求解决矛盾的条件。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理论,找到了解决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因为“它是以流通为媒介,因为它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为条件。

它不在流通中进行,因为流通只是为价值增殖过程作准备,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

”(第1卷第220页)所以,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很明显,资本总公式的内在矛盾是它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解决矛盾的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结论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形式是G—W—G′(货币——商品——货币′)。

在这个公式中,前后两端的货币是不同的量,预付一定量的货币,经过一个流通过程,收回更多的货币。

这是资本运动的最一般的形式,集中反映了资本最本质的特征,因此称之为资本总公式。

资本是一种能够自行增殖的价值,它在自已的不断运动中保存自己的价值并得到增殖,而且转化为资本。

资本价值的运动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是G—W…P…W′—G′;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W—G′;生息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G′。

马克思把G—W—G′称为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因为这个总公式最具资本运动的特点,表现了资本运动的一般形式,说明了资本运动的最根本特点,就是一个价值额投入流通,目的是为了从流通中获取更大的价值额。

资本总公式表明,每一个新资本最初总是作为货币出现在市场上,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但是,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货币的货币存在着根本区别,即存在着W——G——W(货币运动形式)和G——W——G′(资本运动形式)的区别。

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包含着内容上的区别:(1)它们的流通形式不同。

作为货币的货币就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它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其终极目的是为了使用价值,体现着社会劳动的不同质的交换关系,是为买而卖。

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以交换价值本身为运动的动机和决定目的,两极都是货币,是为卖而买的交换过程,其运动的结果是在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剩余价值的增加额。

(2)不同的流通形式反映不同的目的。

作为货币的货币,其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这个运动过程是有限的;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为卖而买,其动机和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是为了实现预付货币的增殖,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运动是无止境的。

在商品的流通中,两极均是商品,它们在价值上等量,在使用价值上不同质,体现着社会劳动不同质的交换。

而在资本流通中,两极均为货币,它们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区别,这个运动过程的结果是使在原预付货币额上加上一定的增殖额,也就使得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得以保存,而且还实现了增殖。

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矛盾:作为资本必须在运动中实现增殖,获得剩余价值,但资本总公式所表现的资本流通的形式,无论是货币转化为商品,还是商品转化为货币,都只是商品价值形态的变换,本身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

这就是说,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非等价交换,都无法使原预付价值增殖,因为流通或商品交换并不创造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也不能完全离开流通而产生,因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全部关系的总和。

在流通以外,商品生产者只与他个人的商品发生关系,他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但不能使价值增殖,货币或商品也不能转化为资本。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所在。

马克思解决了资本总公式所存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就是马克思所阐明的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

既然货币的价值变化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以及商品的出卖上,那就只有发生在商品的出卖上。

而由于等价交换的原则,它也不会发生在商品的价值上,那就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上。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了这样一种商品,其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第一次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概念,指出了雇佣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进一步阐明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与其它商品的区别,以及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全过程中,是怎样既在流通领域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

指出了它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以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为条件;但它又不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流通只是为价值的增殖准备条件。

这个过程最终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

马克思揭示的劳动力商品所具有的独特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使得价值增殖的秘密得到科学的解释,从而解决了资本运动总公式的矛盾。

就是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总公式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3一是劳动力所有者是“自由人”,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二是他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必须一无所有,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

3(2)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部分的价值。

3)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使用价值。

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5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意义是什么?答:①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

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

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改变了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可变资本。

②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而只能同可变资本相比。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就是剩余价值率,用公式表示:m‘=m/v.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2)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根据;(3)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6这是比喻,一般来说资本不仅代表货币,也代表厂房设备,等生产工具。

而生产工具需要有劳动力来进行操控,及活劳动。

资本家所付出的工资是比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低得多的!也就是剩余价值,因此活劳动越多(及劳动力越多),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大,利润越高,也就是资本的生命力越旺盛7答:①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