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社会和产业经济发展的我国林地_红线_合理预期目标量化研究

合集下载

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

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

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一、背景。

生态红线是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划定的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

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旨在科学合理地划定生态红线,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评估目的。

生态红线评估的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评估结果将为相关部门制定生态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评估范围。

生态红线评估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域。

四、评估内容。

1. 土地利用现状评估,对生态红线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包括农业、工矿、城镇建设等情况。

2. 生物多样性评估,对生态红线范围内的植被、动物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和评估,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3. 水资源评估,对生态红线范围内的水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包括水质、水量、水生态系统等情况。

4. 生态功能评估,对生态红线范围内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估,包括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生物调节、景观美化等功能。

五、评估方法。

1. 野外调查,组织专业人员对生态红线范围内的各项评估内容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

2. 数据分析,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对野外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 专家评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评估结果进行评审和论证,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六、评估成果。

1. 生态红线划定,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生态红线的划定范围和标准,确保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和管理。

2. 生态风险预警,根据评估结果,对生态红线范围内的生态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

3. 政策建议,根据评估结果,向相关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建议,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七、实施保障。

1. 加强监测,建立健全的生态红线评估监测体系,定期对生态红线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2. 加强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近年来中国生态保护红线研究综述

近年来中国生态保护红线研究综述

近年来中国生态保护红线研究综述作者:何雄伟来源:《鄱阳湖学刊》2021年第04期[摘要]生态保护红线作为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自提出以來就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取得很多有价值的成果。

文章从生态保护红线概念及其划定技术方法、类型、管控制度等方面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三个方面总结现有研究不足,指出未来生态保护红线研究的方向:系统梳理和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实践的相关资料数据;进一步拓展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内容,增强多科学研究方法;全面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体系研究。

[关键词]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研究综述一、引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国土面积广大,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生态安全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

正是鉴于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2011年,生态保护红线正式出现在国家层面的文件中。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明确指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对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实施进行了顶层设计,勾勒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标志着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管控的制度建设正式全面启动。

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雷孝章王金锡彭沛好陈国先唐云锦雷孝章王金锡彭沛好(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成都610081)陈国先唐云锦(四川工业学院管理系成都611174)提要通过分析研究世界各国的森林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生态林业工程的发展状况,运用软系统方法(SSM)、综合集成法(SIM)、定性中的广义归纳法和系统工程(SE) 的知识,针对森林系统及其效益评价系统均为软系统,形成了软系统综合集成法(SSMII),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软件支撑,利用专家知识库和实测数据库,建立了生态林业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软系统综合集成法(SSMII) 权重分类中图法F326.24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而环境十分脆弱的情况下,防护林体系对环境的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已广泛成为世界林业组织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识,且世界林业组织和许多国家均在探索以其指导林业生产活动。

对于森林可持续发展应明确其目标,并提出衡量它的标准与指标,以及度量、测定各项指标的方法,然后才能对森林类型,森林类型组合后对一个森林集水区、一个林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森林经营现状和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作出恰当的评估,继而才能采取适当的技术和手段,取得林业经济政策、法规和社会经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支持。

然而,评价森林,尤其是防护林体系的综合效益在我国乃至世界均属一项探索工作,为此就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客观、简捷、实用,又能得到政府官员、林学、生态、环境等专家和公众认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研究采取“共同建构”方法。

目前,世界上正处于森林可持续发展标准与指标的研制高潮,而对其实验性实施只处于试点阶段。

1 国内外森林效益的评价与指标体系的研制进展[1~7]自从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对森林持续利用的标准与指标体系已展开了国际性广泛的研讨和协调行动,一些国家制定了国家级标准与指标,少数国家开展了示范区的实验性研究。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森林经营指标与标准有:①蒙特利尔行动纲要(温带与北方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提出了63 个指标;②亚马逊行动(Amaironia Process),分3 个方面,即国家水平的41 个指标,经营单位水平的23 个指标,为全球服务水平的7 个指标;③赫尔辛基行动,提出了28 个指标;④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 指标,分两方面,即国际水平的指标27 个;森林经营单位水平的指标23 个。

(环境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

(环境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思想深处的不正确自然观和(A)A.人——地关系观B.价值观C.消费观D.科学观2.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其中第三个阶段管理手段是(D)A.经济刺激B.污染治理C.环境评价D.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3.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和产生出自然资源的总过程称为(C)A.物质生产B.自然净化C.环境生产D.资源再生4.制订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是(B)A.考虑环境效益B.保障人体健康C.保障经济发展D.保障可持续发展5.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D)A.状态B.思想C.生活方式D.行为6.在环境管理手段中,行政手段具有(D)A.强制性B.权威性C.规范性D.①、②和③7.我国环境审计的主体是(D)A.国家审计机关B.社会审计机构C.国际审计机构D.①、②8.清洁生产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提出的年份是(B)A.1972B.1989C.1992D.20009.俄罗斯环境规划的突出特点是(C)A.保护人体健康重于经济发展B.环境规划中的防治重点突出C.属于协调型环境规划D.将“标准”作为基本的规划目标和规划手段10.下列不是按性质划分的环境规划类型是(A)A.环境制约型规划B.生态规划C.污染综合防治规划D.自然保护规划11.下列不是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分的环境规划类型是(D)A.经济制约型B.协调型C.环境制约型D.自然保护规划12.下列不属于日本环境规划特点的是(C)A.保护人体健康重于经济发展B.环境规划中的防治重点突出C.属于协调型环境规划D.将“标准”作为基本的规划目标和规划手段。

13.下列不属于复合生态系统功能的是:(B)A.生产B.能量流动C.还原D.信息传递14.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人地系统遵循熵方程:dS=dSi+dSe下列属于环境系统严重恶化的熵变类型是(B)A.dS<0B.dS>0C.dS=0D.dS不确定15.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中特定工业区执行的大气质量标准是:(C)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16.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中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执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是:(D)A.I类B.II类C.III类D.W类E.V类17.噪声功能区划中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是:(B)A.0类B.1类C.2类D.3类E.4类18.决策问题结构良好,可用数学模型刻画;有明确的目标和判断准则;可借助计算机处理的决策属于:(A)D1994 )B 《国家环境保护七五年计划》 D 《国家环境保护九五年计划》 A .结构化决策B .非结构化决策C .半结构化决策D .非程序化决策19. 处理解决多阶段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方法为(B )A .非线性规划B .动态规划C .线性规划D .多目标规划20. 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中,至少存在一个决策变量为非线性函数的规划属于(A )A .非线性规划B .动态规划C .线性规划D .多目标规划21. 风廓线是指(C )。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后评价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后评价

价2023-11-08contents •引言•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概述•项目后评价方法•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目录contents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的综合后评价•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实践与案例分析目录01引言背景介绍随着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逐渐增多对这些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客观的后评价,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林业生态工程是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后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的策划、立项、实施和监管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的综合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研究目的和意义02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概述该项目位于XX省XX市XX 县XX林场项目地点项目背景项目目标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国家加大了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力度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03项目基本情况介绍0201该项目于XXXX年XX月启动,历时XX年完成项目实施过程概述实施时间该项目包括造林、森林抚育、林下经济等多个方面实施内容该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由专业公司负责实施实施方式项目投资与效益分析效益分析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农业效益得到了提高,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增加成果展示该项目实施后,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恢复,农民也获得了新的收入来源投资额该项目总投资为XX万元03项目后评价方法定义项目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的实施过程、效益和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总结,以改善项目决策和提高项目实施效果。

内容项目后评价的内容包括项目目标、过程、效益、影响和持续性等五个方面。

项目后评价的定义和内容项目后评价的方法论专家评估法邀请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

国家储备林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评估

国家储备林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评估

国家储备林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评估摘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林业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既能提供丰富的林业资源,又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良好地开展林业管理工作,在新形势发展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根本,强调营林造林具体成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提高生态结构的稳定性、平衡性、可靠性,使各项机制政策高效实施,提升营林造林良好成效。

关键词:国家储备林;建设工作;问题;举措引言林业经济以森林生态环境、林地资源为基础,在林内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以及各种林业产业,是集种植养殖、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立体式复合经营模式。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林地种养业,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积极发展森林旅游、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

林业经济对林地空间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可最大限度提升林地生产力,促进生态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林业经济投资少、见效快、潜力大、易操作,发展林业经济可有效缩短林业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林业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国各地区争相发展的朝阳产业。

1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必要性营林造林工作顺利地开展一方面能够扩大我国林业占地面积,另一方面还可以为群众的生活生产提供充足且丰富的木材资源,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3]。

尤其是一些较稀有的木材资源,经过特殊加工处理后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例如,马尾松的使用价值较高,是建筑项目、家具生产等必不可少的木材资源之一;马尾松的根部、树干通过特殊培养,可以提高木材利用效率,创造巨大的综合效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化旅游行业高速发展,游客能根据自身需求与喜好自主消费,购买林业产品,创造巨大的额外价值。

在开展营林造林工作时,各地区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强调各类木材资源的合理选择与高效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林地占地面积,使我国林业资源类别越来越丰富。

林地的生态监测和评估

林地的生态监测和评估

林地的生态监测和评估林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保护土壤和供应木材等资源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林地,生态监测和评估成为必要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林地生态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性、目的、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1. 重要性林地生态监测和评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健康状况、制定保护政策和管理决策至关重要。

通过监测和评估,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林地的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数量分布和种群动态等信息。

这有助于我们发现潜在的生态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2. 目的林地生态监测和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林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所面临的威胁和压力。

通过监测为基础的评估,我们可以及时发现林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森林保护、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3. 方法生态监测是通过收集具体的生态数据来了解林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

这些数据包括物种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植被状况、土壤质量和气候变化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以及遥感图像分析等方法采集获得。

评估则是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来评估林地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可持续性。

4. 应用林地生态监测和评估的应用范围广泛。

首先,它们为制定林地保护政策和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监测和评估的结果,管理者可以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维持林地的健康和生态平衡。

其次,监测和评估还可以为林业规划和木材采伐提供基础数据,确保可持续利用林木资源。

此外,林地生态监测和评估对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和社区参与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5. 挑战和发展趋势林地生态监测和评估在实践中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数据收集和处理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投入,对人力和技术要求较高。

此外,人类活动如城市化、伐木和采矿等对林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也使得监测和评估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未来,随着技术的创新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预见监测和评估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2020年12月华东森林经理Nov.2020第34卷增刊East China Forest Management Vo1.33增刊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指标体系研究洪奕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浙江杭州310019)摘要:系统回顾了上一轮指标体系实施成效,在充分分析宏观背景和规划目标基础上,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或调研访谈,收集分析六十余种生态文明有关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频度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初选形成指标备选库,再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筛选优化,最终分别得到3个约束性和3个预期性指标,构建了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指标体系,为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指标体系;林地;保护利用;新一轮中图分类号:S75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743(2020)增刊-0007-05林地是森林的重要载体,是森林物质生产和生态服务的源泉,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

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有利于明确林地管理边界、落实林地用途管制、实现林地科学管理、提高林地保护利用效率,具有政策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和约束性。

2010年国务院批复印发《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函〔2010〕69号,以下简称《纲要》)以来,我国林地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双增长,各项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稳步推进,各项指标均按进度或已提前完成预期目标,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纲要》即将到期,为充分履行法定职责,巩固林地保护成果,推进林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启动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势在必行。

指标体系既是新一轮规划和实施的主要目标、重要内容,又是指导今后10年管理和监督的量化依据和关键抓手,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规范》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规范》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规范》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2.10.11•【文号】林资发[2002]237号•【施行日期】2002.10.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规范》的通知(林资发[2002]2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农林)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根据《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令第2号)的规定,用地单位申请占用征用林地或者临时占用林地,应当提供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作出的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

为严格依法规范占用征用林地的管理,我局制订了《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现予印发,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各地林业主管部门对用地单位申请占用征用林地或者临时占用林地的,应要求其提供符合本规范的使用林可行性报告。

对按照规定权限由省级以下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或批准的占用征用林地或临时占用林地面积较小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规范要求用地单位提供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作出的使用林地现状调查报告。

二、凡没有提供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含林地现状调查报告)或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一律不得受理和办理审核或审批占用征用林地和临时占用林地的事项。

三、请各省尽快将本规范转发各地、各有关单位执行。

附件:《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规范》二○○二年十月十一日附件: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用地单位申请占用征用林地(含临时占用林地,下同)时应提供的由具备相关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作出的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占用征用林地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

2 总则2.1目的为严格执行《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规范占用林地征用林地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内容,提高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质量,防止发生违法使用林地的情况,严格控制占用征用林地,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附录 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A.1 面积指标A.1.1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行政区国土面积的比例。

涉海区域的生态保护红线包括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和海域生态保护红线。

单位: %。

数据来源:地方上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及相关文件。

A.1.2 海洋自然岸线保有率指自然岸线保有量(长度)占海岸线总长度的百分比。

单位:%。

数据来源:地方上报自然岸线长度、人工岸线长度及空间分布数据和资料。

具体定义及计算方法参见《海岸线调查统计技术规范》( DB33/T 2106-2018 )。

A.2 性质指标A.2.1 人类活动影响面积指生态保护红线内各类型新增与规模扩大人类活动的面积。

人类活动是指《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中规定的8 类红线内允许存在的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 2020 年版)》,以及其他相关政策、法规中禁止准入的各种违法、违规人类活动。

单位: km2。

数据来源:优于 2 m 分辨率的高分卫星遥感影像。

A.2.2 自然生态用地面积比例指生态保护红线内,林地、灌丛、草地、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用地的面积占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比例。

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参照全国生态状况评估生态系统分类体系。

单位:%。

表 A.1生态保护红线用地分类体系表一级代码一级分类二级代码二级分类11阔叶林1林地12针叶林13针阔混交林14稀疏林21阔叶灌丛2灌丛22针叶灌丛23稀疏灌丛31草甸3草地32草原33草丛34稀疏草地13一级代码一级分类二级代码二级分类41沼泽4湿地42湖泊43河流51耕地5农田52园地61居住地6城镇62城市绿地63工矿交通71沙漠7荒漠72沙地73盐碱地81冰川 / 永久积雪8其他82裸地数据来源:采用高分一号16 m 、Landsat 30 m 分辨率等卫星遥感解译成果。

A.3 功能指标A.3.1 生态保护修复面积指生态保护红线内各类型人类活动及设施清退、生态修复治理的面积。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环发〔2014〕10号附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二○一四年一月目录前言 (6)1 适用范围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6)3 术语和定义 (7)4 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 (8)4.1 生态功能红线类型 (8)4.2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 (8)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 (9)5.1 系统性原则 (9)5.2 协调性原则 (9)5.3 等级性原则 (9)5.4 强制性原则 (9)5.5 动态性原则 (10)6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 (10)6.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 (10)6.2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估 (10)6.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10)6.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 (11)6.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集成 (11)7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 (13)7.1 重要生态功能区 (13)7.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13)7.3 禁止开发区 (15)8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15)8.1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 (15)8.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 (21)8.3 禁止开发区红线划定 (34)8.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与命名 (34)9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 (35)9.1 生态功能红线图件 (35)9.2 生态功能红线数据库 (37)9.3 生态功能红线成果技术报告 (38)附录A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 (39)附录B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的土壤保持功能算法 (43)附录C物种分布数据库与物种分布模型 (45)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

国家储备林建设中开展林下经济的探讨

国家储备林建设中开展林下经济的探讨
安徽
江西
湖南
山东
贵州
规模
总产值
平均产值
( 万 hm )
( 亿元)
( 元 / hm2 )
307 6
567
18 453
2019 年上半年
14 340
2017 年

28 67
200
200
1 000
198 8
489
453 33
170 27
100
80
89 07
650
432
600
243
302
257 67
. All
Abstract: As a major national strategyꎬ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reserve forest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Reserved.
Chinas fore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total output value of Chinas forest economy
湖北
400 亿元ꎬ 增幅为 150%ꎬ 从业人数约占到了农业人口
个ꎬ 过百亿的省份达 15 个ꎮ 预计到 2025 年ꎬ 产值将
达到 1 万亿元ꎮ 对部分省份的林下经济产业数据分析
可知( 表 1) ꎬ 各地林下经济的总产值和平均产值存在
较大差距ꎮ 山东省是国家储备林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ꎬ
86
吉林
31 20%ꎬ 主要 分 布 在 广 西 ( 2 23%) ꎬ 云 南 ( 2 19%) ꎬ 吉 林 ( 2 16%) ꎬ 黑 龙 江 森 工 ( 1 99%) 和 湖 南
(1 84%) ꎮ

基于生态社会和产业经济发展的我国林地“红线”合理预期目标量化研究

基于生态社会和产业经济发展的我国林地“红线”合理预期目标量化研究
仅 为世界平均水 平 的 2 3 / ,林 地资源 总量 相对 于庞
大 的 人 口数 量 显 得 严 重 不 足 ;林 地 分 布 不 均 、退 化 明 显 ,宜 林 地 主要 分 布 在 “ 北 ” 干 旱 、半 干 旱 地 三
亿亩 耕地 “ 红线 ” ,为确保 家 生态安 全也 必须 响
林 地 是 国 家 重 要 的 白然 资 源 和 战 略 资 源 ,是
源存 在 总量 不 足 、分 布 不 均 、质 量 不 高 、退 化 明
显 、逆 转 严 重 等 一 系 列 严 重 地 威 胁 着 我 国 社 会 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森林 赖 以生存 与发 展 的根 基 ,在 保 障 术材 及 林 产 品供 给 、维护 国土生态安全 中具有核心地 位 ,在应 对全 球气 候 变化 中具 有 特 殊地 位 ( 白 《 国林 引 全 地保 护利用 规划纲要 (0 0— 0 0年) ) 21 22 》 。国务 院 明确 要求 “ 要把林 地与耕 地放 在 等 重要 的位 置 ,
持 续发展 ,应该像 严格 保护耕 地一样保护林地 。我 国耕地保 护有 1 亩 不可逾 越 的红线 ,林 地 8亿
保护 同样需要划 定红线 目标 , 文根 据 我 国林地 状 况和 林地 保护 利 用 ,以及 建设 生态社会 、应 本
对 气候 变 化 、满 足 产 品 需求 等 生 态社 会 和 产 业 发展 的 需要 ,提 出 22 00年 前 须 坚 守 4 . 6 8亿 亩林 地
后 4次 清查结果看 ,林地 面积持 续增加 改善 了局部
生 态 环 境 ,促 进 了 土 绿 化 和 森 林 资 源 的 持 续 增 长 ,提 高 了木 材 及 林 产 品 的 供 给 能 力 。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研究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研究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研究1. 引言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国家、区域或特定区域内,为保障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划定的禁止开发利用的区域。

土地利用规划则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的一种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问题,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背景与意义2.1 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破坏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乱占农用地、滥伐森林和污染水体等问题严重威胁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 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破坏,中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3.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原则与方法3.1 划定原则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科学性包括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合理性包括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可操作性包括便于管理和监测。

3.2 划定方法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需要基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功能分区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数据,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多指标综合评价等方法进行分析。

同时,还需要充分征求相关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形成广泛的共识。

4.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原则4.1 规划内容土地利用规划包括整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等三个层次。

整体规划是指按照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土地利用总体结构和总体布局。

详细规划是依据整体规划,具体区划土地用途和土地利用强度。

专项规划针对特定问题或项目进行的规划,如防灾规划或产业规划等。

4.2 规划原则土地利用规划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平衡原则和效益最大化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能力,综合平衡要求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效益最大化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

生态保护红线与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生态保护红线与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生态保护红线与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当今社会,随着人口和城市的不断增长,土地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并制定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并将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进行研究。

生态保护红线,作为一种生态环境管理的手段,旨在划定和保护关键的生态要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区。

它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确定一定范围内的生态保护地,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也需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确保保护和发展的平衡。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土地利用进行科学、合理、统筹的安排、规划和管理。

其目的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土地利用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国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当与生态保护红线相结合,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保护红线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如何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需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生态功能、生态环境状况等因素,并将其纳入土地利用规划的框架中。

同时,还需要根据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调整和优化。

要实现生态保护红线的科学划定,需要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方合作,形成多方共识。

其次,研究如何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的监测与管理。

只有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管理,才能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定期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监测和评估。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和保护措施,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大监督力度。

第三,研究如何将生态保护红线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

生态保护红线和土地利用规划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两者应该相互衔接、相互配合。

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红线的限制性要求,合理安排用地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发展方向分析

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发展方向分析

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发展方向分析林业调查是指对林地、森林植被、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进行系统性的调查活动,旨在了解和掌握林业资源的分布、数量、结构、质量及其相关环境状况,为林业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增加,林业调查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一、数据精确化传统林业调查依靠野外实地调查和统计样方法进行,但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未来的林业调查应加强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提高数据精确性和客观性。

同时,通过建立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将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林业调查数据进行整合和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科学性。

二、生态系统评估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林业调查应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评估工作。

通过对森林的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生态功能等进行调查和评价,掌握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并为森林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应加强对林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估,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三、资源可持续利用林业调查应关注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采取综合性调查方法,全面了解林业资源的总量、质量和利用现状,明确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合理利用水平。

此外,也需要关注林木种植技术和经营模式的改进与创新,通过培育优质优势资源,提高林业产值和经济效益。

四、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林业资源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了森林火灾、虫害、疫病等灾害的频发。

未来的林业调查应更加关注气候变化与林业灾害的关系,加强对灾害的预测和评估,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也需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的适应性管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抗灾能力和恢复力。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未来的林业调查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合作伙伴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林业资源管理和气候变化等挑战。

同时,也需要加强国内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实现林业调查工作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化。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报告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报告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报告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报告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针对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报告的回答。

首先,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报告的重要性在于优化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调整工作。

生态保护红线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保护工具,它的划定直接关系到国土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报告的编制和实施是一项必要且重要的工作。

其次,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报告的编制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评估调整的过程和结果需要基于真实、可靠的科学数据和方法。

在编制报告时,可以利用遥感、GIS等技术手段获取大量的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和处理,从而得出科学、客观的评估结果。

此外,报告还应参考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合规性。

同时,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报告的编制也应考虑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指评估调整的结果需要具有实际指导作用,能够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在编制报告时,可以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和建议,明确调整的原则和标准,为后续的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此外,报告还应具备可实施性,即评估结果可以被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所接受和应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最后,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报告的编制还需要注重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评估调整的过程和结果能够产生预期效果,实现生态保护的目标和要求。

为确保报告的有效性,可以在编制报告的过程中引入多方参与,包括专家、科研机构、环保组织等,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评估和调整。

此外,报告还应具备时效性,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进行更新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需求。

综上所述,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报告的编制需要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原则。

只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够确保评估调整工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

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

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我国提出了生态红线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生态红线是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划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的重点区域,是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有效落实生态红线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一、生态红线评估的目的。

生态红线评估的目的在于科学界定生态红线范围,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现状和生态环境质量,为生态红线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评估还能够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风险,为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态红线评估的内容。

生态红线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环境评估和生态风险评估三个方面。

生态系统评估主要是对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功能进行评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生态环境评估主要是对土壤、水、空气等环境质量进行评估,了解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和生态资源的利用状况;生态风险评估主要是对自然灾害、生态破坏等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了解生态风险的程度和影响范围。

三、生态红线评估的实施方案。

1. 数据采集,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生态系统类型、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数据,通过监测站点获取环境质量数据,通过调查和问卷获取生态风险数据。

2. 评估方法,采用生态系统评估模型、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生态红线评估。

3. 评估报告,编制生态红线评估报告,对评估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价,提出生态红线划定建议和生态保护对策。

四、生态红线评估的意义。

生态红线评估的实施将有助于科学界定生态红线范围,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现状和生态环境质量,为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风险,为制定生态保护政策和应对生态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五、生态红线评估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生态红线评估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加强评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加强生态红线评估结果的应用和推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03总第419期商业研究COMMERCIAL RESEARCH文章编号:1001-148X (2012)03-0211-06基于生态社会和产业经济发展的我国林地“红线”合理预期目标量化研究姚鑫1,周慧秋2(东北农业大学1.经济管理学院;2.应用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30)摘要:林地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像严格保护耕地一样保护林地。

我国耕地保护有18亿亩不可逾越的红线,林地保护同样需要划定红线目标。

本文根据我国林地状况和林地保护利用,以及建设生态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满足产品需求等生态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提出2020年前须坚守46.8亿亩林地面积的“红线”保护目标,并从治理国土等9个方面再造林需求(生态需求)和满足国民生计等3个方面新植林需求(经济需求),计算出4.08亿公顷森林面积的具体目标预期。

关键词:生态社会;林地红线;林地保护;森林面积;预期目标中图分类号:F326.20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2-02-10作者简介:姚鑫(1980-),女,黑龙江绥化人,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高级会计师,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周慧秋(1968-),本文通讯作者,女,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具有核心地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引自《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务院明确要求“要把林地与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为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为确保国家生态安全也必须响亮地提出林地“红线”。

一、我国林地的基本状况及面临的严峻形势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结果,全国林地面积30590.4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1.86%;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0.36%;人工林面积达6168.84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人工林面积的38%。

从1989年至2008年全国森林资源后4次清查结果看,林地面积持续增加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促进了国土绿化和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提高了木材及林产品的供给能力。

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林地资源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退化明显、逆转严重等一系列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社会的生态安全和产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林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失调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林地面积0.13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0.6公顷的22%,森林覆盖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林地资源总量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数量显得严重不足;林地分布不均、退化明显,宜林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据统计,全国有近500万公顷林地退化为疏林地,林地退化非常严重,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失调,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至今仍以每年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土地荒漠化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更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我国的生态状况依然脆弱,生态问题依然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林地生产力低,产业经济受阻我国大部分林地土层瘠薄、水肥条件差,生长率不高;林业用地利用率低,残次林多,我国森林年净生长量仅相当于林业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212·商业研究2012/03林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生产力低。

据统计,2007年,我国林产品折算的木材消费总量与国内供给市场的缺口差超过1亿立方米,以严重影响了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提高林地生产能力和产出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产品的需求。

(三)林地逆转严重,保护压力增大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用地项目大规模向林地转移,违法使用林地等一些突出问题屡禁不止,现有林地保护的法律、政策对当前不合理、不合法占用林地行为人的约束也十分乏力,林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压力增加。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表明,清查5年间隔期内因毁林开垦、自然灾害、工程建设等导致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达832万公顷,其中近85%逆转为其他农用地,有林地逆转为非林地的面积为377万公顷,相当于同期全国造林面积的1/10,林地逆转日趋严重。

我国现有耕地保护政策和保护力度要严格于林地保护。

国家对耕地实行了最为严格的保护政策,制订的农地征收补偿标准高于林地征地补偿标准,导致了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建设项目、经营项目占地都转向林地,耕地的严格保护“蚕食”了林地。

据国家林业局统计,从1994年截至2010年间仅是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其直属林业调查队伍检查的2270个县(局),检查占用征收林地项目16842个,查出非法占用林地项目6669起、非法占用林地面积538902亩。

更严重的是大量投机商潜入林区炒买炒卖林地,造成林地流失,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林地严重逆转的趋势愈演愈烈,林地保护管理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特别是各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强烈愿望对现有林地已经形成了严重威胁。

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有的经营性项目不按规定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未批先占的、不批就占、少批多占、不当审批的违法征占用林地问题日益突出,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在征占用过程中,超标准、超规格建设现象也时有发生。

受“占补平衡”的硬性指标约束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瞄准林地用来维持“补平衡”,林地年均植物凋落物达几吨以上,这些凋落物年复一年地在菌类、自然降水、气温的综合作用下,分解成有机质,氮、磷、钾、镁等元素及稀有金属含量都很高,因此林地的土壤极其肥沃,毁林垦植、造田很容易,而且至少10年内不施肥也能年年丰收。

所以在征地“占补平衡”中,一些乡村干部必然积极用林地去“补”,毁林开荒、破坏林地的案件此起彼伏,屡禁不止。

二、划定林地红线的必要性无论从人民生存环境改善的社会目标,还是从林业产业发展的经济目标实现条件分析,我国现有林地面积还不能满足和保障各种目标的实现,应该在严格保护好现有林地资源的同时,积极补充林地,增加林地资源,对林地的保护必须上升到国家的大战略上来安排,由国家的具体法律、政策来落实,实行最严格的林地保护措施,要像保护耕地一样来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所需要的基本林地。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李育才认为:“耕地设有18亿亩的‘红线’,林地也应该有‘红线’”,“我们要像爱护耕地一样爱护林地。

”因此,这就必须提出林地“红线”,把林地红线上升到法律高度,并划定林地“红线”,设定林地面积不可逾越的法定界阈,严格依法管理,让“红线”成为我国林地保护的法律屏障。

(一)划定林地红线与建设生态社会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地是生态安全的基础。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2007年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林地资源是森林培育和发展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要把保护林地作为一项重要举措”。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绿色生态环境和文化的需求不断的增长,但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江河湖泊及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严重。

2009年6月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确立了中国林业的历史地位:“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全国第7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现有1.95亿公顷森林,每年仅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6项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10万亿元,接近我国2009年GDP的1/3(见表1)。

因此,只有划定并守住林地红线,形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严格林地管理机制,才能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实现生态与环境的稳定和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第419期姚鑫:基于生态社会和产业经济发展的我国林地“红线”合理预期目标量化研究·213·表1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年价值测算表生态服务功能项目年生态功能物理量年价值量(万亿元)说明总计10.01接近我国2009年GDP的1/3涵养水源4947.66亿立方米4.06相当于12个三峡水库2009年蓄水至175米水位后的库容量保育土壤0.99固土量70.35亿吨相当于全国每平方公里土地减少730吨土壤流失保肥量3.64亿吨折合氮肥26亿吨固碳释氧1.56固碳量3.59亿吨释氧量12.24亿吨积累营养物质0.17亿吨0.21每年林木积累营养物质量0.17亿吨净化大气环境0.79提供负离子1.68ˑ1027个吸收大气污染物0.32亿吨滞尘量50.01亿吨相当于数以亿计的空气净化设备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2.4注:表内数据根据《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5月24日温雅莉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年总价值10万亿元》进行整理。

(二)划定林地红线与应对气候变化森林是“地球之肺”,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间接减排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与2005年相比),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增加13亿立方米,争取单位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有显著下降。

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至45%(与2005年相比),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因此,我国必须保证其足够的林地,从根本上增加林地面积,划定林地红线,提高森林保有量,增强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以提高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划定林地红线与满足林产品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民生对林产品和生态产品数量及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加,但目前森林可采资源较少,木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资源的增长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的增长。

全国第7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

现有用材林的中幼龄林面积72%、蓄积52%,木材的刚性需求与现阶段森林可采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生态产品依然是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

因此,只有划定林地“红线”,保障林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增长,林业工程建设才能稳步推进,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才能逐步显现,木材等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我国的木材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三、划定林地红线目标的合理预期我国林地的“红线”应是多少,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着手研究和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