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看]探索双外语教学
[高考必看]高考英语长难句分析探究
高考英语长难句分析探究纵观历年高考英语试题,可以发现阅读文章中出现了许多结构复杂的句子。
不难理解,命题者在句子难度上大做文章,无非是想通过增加句子长度和使用复杂结构来打断和干扰考生正常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从而达到考查考生综合阅读能力的目的。
下面我们来了解长难句最常见的形式。
一、复合从句这些句子往往较长,一个从句套着另一个从句,环环相扣,使得考生搞不清楚整个句子结构。
其实,不管句子有多长有多复杂,它只由两部分构成,即主干和修饰成分。
主干是整个句子的骨架,主要指主谓宾结构(如: I want a ticket.)或主系表结构(如:The man is a teacher.)。
而修饰成分在句中只起修饰或补充主干的作用,它既可以是单词,也可以是短语,更常见的则是从句,尤其是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
这些从句都很常见,考生比较熟悉,但很多时候不少考生分不清单词、短语和从句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会导致整个句子分析混乱。
这时,考生应通过仔细分析,将每个修饰成分划出来,找出句子的主干,这样整个句子结构就清晰了。
二、分隔结构为了调整语气和增加补充信息,更主要的是为了平衡句子结构,避免头重脚轻,使语义严密,结构紧凑,可将语法关系密切的两个句子成分用其他语法成分分隔开来,这就是所谓的分隔结构。
考试中出现较多的是插入语、用破折号插入的新话题或补充信息。
此外,还有一些句子成分(一般是定语)过长而出现后置,也可以看作是插入现象,只不过它只是句子原有成分位置的调整,没有新增信息。
三、成分省略在英语句子中,节约用词是一条重要的修辞原则。
省略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关键词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
成分省略一般和从句相结合,一正一反,使句子富于变化,增强表现力。
例如在以than,as引导的比较状语从句中,一些成分往往被省略,会给理解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类句子出现频率较高,考生需要熟记。
四、改变语序改变语序主要指倒装句式。
这种打破相对固定的常规语序的做法,或是为了强调句子的意义表达的重心,或是强调一种表达语气,如虚拟语气、否定语气等。
《2024年高质量“三进”引领外语类专业“时代新人”的高质量培养——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范文
《高质量“三进”引领外语类专业“时代新人”的高质量培养——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外语类专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的重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北二外”)作为国内知名的外语类高校,积极探索和实践“三进”教育模式,即“进社会、进企业、进岗位”,致力于为时代培养高质量的外语类专业人才。
本文以北二外为例,探讨如何通过高质量的“三进”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代新人”。
二、高质量“三进”教育的内涵与实施1. 进社会:北二外积极拓展学生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进企业: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要求,提升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3. 进岗位:在进企业和进社会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提前接触并了解不同岗位的职责和要求。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三、外语类专业“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1. 具备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外语类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能够熟练使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3. 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新能力。
四、北二外外语类专业“时代新人”的培养实践1. 课程设置:北二外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开设了丰富的外语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实践教学:学校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开展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和企业,提升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3. 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一、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高素质教师成为当前教育系统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双师型教师(双语教师)是指具备良好中外语言沟通能力的教师,他们不仅能够用流利的外语与外籍教师进行合作,还具有较高的教育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
这种教师培养模式的引入,对于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目标1.提高教师的外语能力。
通过选择适宜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外语深造,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使其能够用外语流利地与外籍教师进行交流合作,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使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3.培养专业素养。
加强教师在学科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成为学科专家,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4.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帮助教师了解外国文化和教育体系,增强与外籍教师的合作能力,提高国际化教育水平。
三、培养模式1.选拔合适的教师。
通过面试、考试和评估等方式,选拔具备较好外语基础和教育潜质的教师进行培养。
培养过程中,对教师进行外语能力和教育素养的测试,筛选出合适的候选人。
2.外语深造。
对已经选定的教师,安排专门的外语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过程中,注重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课堂、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外语交流能力。
3.教育素养培养。
通过教师培训和研修等方式,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
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和教材开发工作,提高其教育研究和创新能力。
4.学科专业知识培养。
针对不同学科教师,设置专业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提高学科专业水平。
培训内容包括学科知识更新、教材解读和教学方法研究等。
5.跨文化交流。
组织教师参观外国学校、开展国外教育交流项目和接待外籍教师等活动,增进教师与外籍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教育部双师型教师的条件
教育部双师型教师的条件教育部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良好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又具备流利的英语口语和英文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他们既能担任普通学科的授课工作,也能同时进行英文的教学。
教育部双师型教师是教育部重点培养的一类人才,为了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教育部提出了教育部双师型教师的政策和要求,下面将详细介绍教育部双师型教师的条件。
1、英文基础扎实。
教育部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教学和交流,并且熟练掌握英语语法和词汇等基础知识。
2、学科教育专业扎实。
教育部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双学科特长,既熟悉本科目内容,又具有拔尖水平,能够独立或协作开展教学工作,以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3、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部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教学能力和教育思想,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4、具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教育部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需求和学习水平,精准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5、具有专业发展意识。
教育部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和专业发展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开展教育实验和教育研究,为教育教学贡献力量。
6、符合招聘条件和要求。
在招聘教育部双师型教师时,需要符合教育部有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要求,并参加各种考试和面试等环节,经过全面的选拔和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和考核,最终成为合格的教育部双师型教师。
以上是教育部双师型教师的条件,教育部双师型教师是一类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才,他们除了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和教学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英语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和国际化发展,同时还需要具备研究意识和专业发展意识,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新文科视野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与实施路径
新文科视野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与实施路径作者:王星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23期摘要:新文科建设为外语专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外语专业应充分理解新时期外语教育的内涵,把握新需求、新导向、新方法,培养符合国家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青岛理工大学外语专业以“需求引领,产学协同,跨界融合”为理念,积极推行育人模式改革,逐渐形成“外语+α”的特色发展方向。
该方向以需求和产出为导向,构建文理交叉的课程与实践双融合体系,充分发挥校企联合育人优势,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育人;专业建设;外语专业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080-05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has posed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Foreign Language Specialty in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center on the new situation, new guidance, and new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so as to cultivat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required for the further nation build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odel in QUT(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hich takes "demand-driven innovation,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cross-border integration" as its conception, actively carries out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mode thus progressively building up its characteristic di rec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α". Motivated by demand and output, a dual integration system of curriculum and practice is construct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educating students for the purpose of nurturing compound application talents who have devotiontohome and country, international vision, solid basic skills of foreign language as well as strong data management ability.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school-enterprise joint educati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Foreign Language Specialty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围绕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等作出新的全面部署,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外语院校“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探讨
外语院校“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探讨摘要:当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外语院校的非语言专业课程教学需突破专业课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将外语元素与专业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是一种适用于外语院校非语言专业发展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由于缺乏教材、师资不足、教学研讨机制欠缺等因素制约了该教学模式的推进。
该模式的教学需处理好专业、专业外语、公共英语等相关课程之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以及考核方式等阶段要将“专业+外语”教学模式贯穿其中。
关键词:“专业+外语”;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外辅导;考察方式外语院校的独特语言资源优势对非语言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专业课教学中运用外语具有一定的条件与客观的基础。
外语院校在招生中对学生外语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样在非语言专业的招生中,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也比普通高校的高。
这也是非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基础条件。
因此,《国际政治概论》在外语院校国际政治专业教学中便使用外语工具与外语资料进行教学。
再加上《国际政治概论》课程的国际特性,《国际政治概论》课程不论从课程性质还是教学目标来看,外语的使用是必不可缺的。
目前,外语院校的《国际政治概论》大都以英语的使用为主,而且国际政治的主要理论和著名学者来自于英语世界的国家,故而,这里主要讨论《国际政治概论》与英语相融合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
一、“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特点“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是将专业课与外文元素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为一体的系统教学。
“专业+外语”教学模式具有几个独特的特点:一是资源整合,专业课的知识结构与外文元素在教学内容中重新构建为一个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是内在协调,外文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逻辑结构、语言场景、资料观点等方面实行融合。
三是专业为主,外语为辅。
“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融合中要突出专业的重要性,外语是为专业的提升而服务,外语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喧宾夺主。
关于高校双语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双语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高校双语课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对多语种能力的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行双语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以下是我对高校双语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一、教学目的要明确高校双语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两种语言,为未来的跨文化交流打下基础。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要明确学生需要掌握哪些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翻译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及不同语言交流场景下学生的使用需求。
二、师资力量要充足高质量的双语课程需要具备双语教学经验和语言专业背景的教师。
双语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同时还要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比较,实现双语教学的平衡。
因此,高校需要招聘和提供培训,以增强师资力量,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教学材料要多样化对于双语课程的教材,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语言或文化,而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多种语言和文化的材料。
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双语知识,同时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异同,从而更好地建立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四、课程设置要合理高校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千差万别,双语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也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安排。
例如,在一些涉及国际贸易和跨文化沟通的专业中,可以设置英汉比较文化等课程;同时,在纯科技和理工类专业中,则可以增加对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
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
五、教学评估要重视高校双语课程教学需要对学生的语言语法、词汇量、流利度等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和改正不足之处,提高双语课程教学质量。
同时,教学评估也包括对双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评估,以更好地促进双语课程教学的发展。
总之,高校双语教学虽然在现阶段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但是由于双语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未来高校双语课程教学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双语教学与实践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双语教学与实践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1]。
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2],要求科学合理地引进国外前沿性的学科知识与先进的科研方法[3],开展双语教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
大学课程国际化是世界大学双语教学实践数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4]。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机械工程本科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非常适合进行双语教学。
对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工程学科的英文文献并加以利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更多地了解机械学科在国际前沿的发展动态,养成新工科思维方式[5]。
目前,“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双语教学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机械工程学科的前沿研究和经典控制理论在机械工程学科的应用体现不足;另外,双语教学理论体系相对较为匮乏,无法满足“双一流”建设对机械工程专业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和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国际视野的要求。
一、“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内容设置与教材的选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涉及较多的抽象概念和数学推导,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电工学”等理论课程基础,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6]。
新工科建设使得课程学时被压缩[7-8],部分基础先修课(如“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被取消。
为顺利开展教学,不得不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中补充相关知识(如拉普拉斯变换),进一步压缩了课程学时,导致学生对课程中系统、模型、反馈、控制等重要概念理解不深,影响了学习效果[9]。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课堂中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究
◎罗朝甫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既要教授课程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为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学科之间的关联,使各学科相互依托,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将多学科知识内容相融合,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提高认知、学习、思维等各方面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内涵及意义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基础教育强调以学科融合交叉的思路来拓宽教学教法。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给予教师的启示是教材仅仅是一种“材料”,应在教学过程中赋予材料新的生命,使教材活起来。
因此,从学科融合的视角去整合优化教材,赋予单科教材新的生命气息和实现质的飞跃,意义非凡。
首先,有利于英语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实现核心素养目标。
多学科融合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基于某一个主题或内容的多学科整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想象力,对一个事物、一个观点、一段历史会更有产生自己独特视角的理解能力。
学科融合渗透不仅加深了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复习和巩固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相互提高的目的,实现教学的最大优化。
其次,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在的课堂教学通常采取分组合作教学,在小组协作中,组长被赋予充分的权利,在小组中充当领导者的角色,需要优化每位组员的功能,使课堂呈现得更加精彩。
在此过程中,学生实现了角色的互换,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锻炼了领导力、调配和协调能力。
此外,对于各个组员而言,在融合多个学科的英语学习中,他们各自找到自己擅长的部分,更容易激发其发散性思维、探索欲望及求知欲望,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了浓烈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英语学习效率。
最后,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推选组长,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安排并完成任务。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团队的核心人物之一,需要竭尽全力完成自己所负责的任务。
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携手引领教育新时代双师型教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一名中方教师与一名外籍教师共同担任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在中国教育领域逐渐流行,也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认可与推崇。
双师型教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也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平台与全球交流的机会。
本文将从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师的素质要求以及双师型教师的未来前景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双师型教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合作与协作。
在教学过程中,中方教师和外籍教师需要互相协作,共同设计课程、制定教学目标,以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是跨文化交流。
由于外籍教师往往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师,他们能够将地道的英语语言和文化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国际化的教育环境,提高语言交流和文化理解能力。
其次,双师型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学生可以通过与外籍教师的互动,直接接触到地道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提高英语口语及听力能力。
其次,由于外籍教师具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视角,他们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
此外,外籍教师的参与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
总之,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多元的学习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然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并不容易,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教学经验,能够将知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其次,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外籍教师配合默契,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此外,他们还需要具备跨文化的认知能力和包容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价值观,能够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展望未来,双师型教师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教学方案,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双师型教师计划
双师型教师计划
双师型教师计划是一种教育改革实践,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该计划的核心思想是将中国教师与英语国家的外教合作授课,共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双师型教师计划的实施方式一般是由中方教师和外籍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进行合作教学,以提供更为综合、国际化的课程教学。
通过这种合作,中方教师可以借鉴外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而外籍教师则可以了解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文化背景,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教学环境。
双师型教师计划的好处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还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中方教师可以通过与外籍教师的合作互动,了解国际教育的前沿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能力提升。
而外籍教师则可以通过参与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和经验,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然而,双师型教师计划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语言沟通和文化差异可能成为教学中的障碍,需要教师们加强协调和合作。
其次,计划的实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建设更好的教育设施,这对学校和教育部门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总的来说,双师型教师计划在推动教育国际化、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要实现其长期效益,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共同努力,提
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同时,教师们也应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跨学科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教育领域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模式,具有将多个学科内容有机整合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层次的教育领域。
本文将以高中英语教学为背景,探索如何有效地运用跨学科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兴趣、提升综合能力。
1.2 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五个部分,下面将简要介绍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 第二部分将介绍跨学科教学的定义和背景,并分析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三部分将重点讨论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运用跨学科教学,包括制定课程目标和对齐标准、整合不同领域知识和技能以及设计跨学科项目和任务。
- 第四部分将探讨如何评估学生在跨学科教学中的表现和效果,包括学生参与度和反馈机制、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评估以及效果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 第五部分将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跨学科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成效,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跨学科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践与探索的研究,全面了解该教学方式对于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并为教师们提供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同时,本文也希望引起更多关于跨学科教学理念和实施过程的讨论,从而为我国高中英语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2.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2.1 跨学科教学的定义和背景跨学科教学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结合起来,通过综合性的项目或任务,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并解决现实问题。
这一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近年来,跨学科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应用。
其有效地促进了知识与技能之间的交叉融合,引领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2.2 高中英语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目前,高中英语课程存在着注重传授语法知识而缺乏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缺乏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等问题。
“双师课堂”模式教学探索与思考
“双师课堂”模式教学探索与思考摘要: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现状就是教育资源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教育资源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教育差距,同时还在逐渐加大不同地区学生受到的教育质量差距。
在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资源可以使用“双师课堂”模式来展开教学,这样既能充分发挥良好的教育资源作用,同时也能促进我国教育资源平衡化,最终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双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思考本文中的“双师课堂”指的就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由两位老师来一起开展的教学活动。
主要就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实现名师线上教学,另一位线下教师实现互动辅助教学的目标,是一种新型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使用这种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效率。
1.开展“双师课堂”的意义1.优化农村学校教学质量2012年教育部为了提高偏远地区的教育质量,促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发挥作用,首次提出了“三个课堂”的观点,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计划中指出2022年要建成“互联网+教育”的大平台。
“双师课堂”是由国家教育部门推动能有效优化农村学校教学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1]。
“双师课堂”是“三个课堂”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专门性的特点,主要就是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的课程问题,使用网络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动适合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所以开展“双师课堂”能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利用在我国的偏远农村地区,对这种地区的学生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活动,这样能有效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质量和效率,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学生发展进步。
1.克服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水平不高的弊病“双师课堂”具备的特点还有就是共享性,主要就是针对不同地区的教师教学能力不同,部分地区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网络来构建研修体等方式来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以及新形势,通过优秀教师的教学课程展示来提高普通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名师教育资源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共享,最终促进普通教师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高[2]。
外语教学多模态选择框架探索
外语教学多模态选择框架探索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模态教学在外语教学中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索外语教学中多模态选择框架的构建与应用。
我们将对多模态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我们将分析当前外语教学中多模态应用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一个外语教学多模态选择框架,包括模态选择的原则、策略和实施步骤。
该框架旨在指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和教学环境,合理选择并组合不同的模态,以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多模态选择框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外语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多模态理论与外语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单一模态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外语教学的需求。
多模态理论的出现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选择。
多模态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模态,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外语教学中,多模态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多模态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通过结合不同的模态,教师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外语知识。
多模态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在外语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
多模态教学可以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提供实践机会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多模态教学还能够促进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模态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然而,在外语教学中应用多模态理论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多模态教学能力,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模态进行教学。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多模态教学方式。
教师还需要注意多模态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模态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选择和视角。
跨学科视域下高中英语多模态教学实践
跨学科视域下高中英语多模态教学实践作者:崔影来源:《中小学班主任》2024年第25期[摘要]在高中英语教学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中,多模态教学给课堂互动带来了新的转变,为学生的思想表达提供了多元渠道,也为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优化路径。
根据多模态理论的框架以及多模态教学的特点,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寻求多模态良性搭配,将多模态合理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期优化跨学科主题学习。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多模态教学;英语教学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具有鲜明美术教育特色并推行小班化教学的公办普通高中,近年来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鼓励各教研组结合学校“美育创新”特色,以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探索跨学科主题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近年来英语课程改革中强调多模态教学,为课堂的授课模式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发挥主体性,提高跨学科学习的效益。
任何教学理念的推行需要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化完善。
在高中英语跨学科学习的设计与实践中,教师也面临以下挑战:①为统整而统整。
教师只关注学科知识的整合,在课堂中设置的话题情境真实性或关联性较低,没有充分地组织使用多模态语篇,未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互动,不能驱动学生聚焦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
②热闹有余,深度不足。
教师在课堂中各个环节均叠加多种模态,活动形式和常识流于表面,没有学科概念和方法的迁入,从而造成浅表学习问题,没有实现教学效果的增量。
③坐而论道。
教师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仅局限于观念构想及方案设置。
高中英语阅读材料的主题本身具有很强的多学科互动性,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产生误解,认为授课主题与其他学科关联即是跨学科教学,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缺乏真实的、富有改变意义的跨学科实践行为。
一、高中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价值与意义(一)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在学科类课程中设置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教学关注的熱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20修订版课标》)也提出,确定课程内容应遵循“关联性”等原则,“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
“双师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双师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双师教学模式是指一位中国老师和一位外籍教师共同授课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口语水平提高、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目标,得到了越来越多学校和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下面是一份针对双师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
2.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社会环境,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其未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本科课程:以学校设立的英语课程为主线,辅以外籍教师的专题讲座和讨论。
2.选修课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立外籍教师主持的选修课程,如口语提高、文化交流等。
3.学科课程:与学科老师合作,开设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科课程,加强学生的学科英语能力。
三、教学方法:1.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全面提高英语水平。
2.引入互动式教学,增加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4.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口语表达、课堂表现等。
2.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成长,尊重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
3.不以分数评价为唯一标准,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能。
4.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
五、教师培训:1.为本国教师和外籍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和讲座,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教学大赛和培训活动,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3.鼓励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4.建立定期评估和反馈机制,持续跟踪教师的培训和发展。
六、家校合作:1.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流活动,支持学校的教学工作。
2.建立家长和教师的沟通渠道,及时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育需求。
“双新”课改探索,素养落地课堂——“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探索
“双新”课改探索,素养落地课堂——“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探索发布时间:2021-11-05T03:07:25.13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7期作者:杨秋丽[导读] 学生常常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对相关的英语知识点进行一定的记忆,因而学生很容易便会失去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不利的杨秋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剑桥第三中学校 150000摘要:学生常常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对相关的英语知识点进行一定的记忆,因而学生很容易便会失去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不利的。
而在“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较多的知识,还能够有效激发自己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围绕“双新”课改探索,素养落地课堂——“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探索展开论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双新”;素养;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前言:在“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让学生能够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对于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一定的激发。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对教学策略进行适当地调整,这将帮助学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开展英语学习,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在享受英语学习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掌握较多的英语知识,这对于提高教学的效果也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任务开展、对生活情境进行应用、开展英语竞赛。
一、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任务的开展在“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以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加应用,这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还能够让学生能够结合着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英语学习形成更为全面的了解。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对信息技术的多功能性进行开发,通过发掘信息技术的功能,促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激发自己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这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相契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双外语教学培养双外语人才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刘国华2000年秋季我校开始在初中预备(1)班43名学生中进行英语、日语双外语教学实验,以后每学年招收1-2个双外语实验班学生,至2005年秋季达到六个教学班200余名学生。
目前,第一个双外语实验班学生已经初中毕业,这个班级的毕业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英语、日语以及其他各学科成绩明显高于日语和英语班学生,双外语教学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为“加强英语,实验双语,探索多语”的外语教学的行动方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开展双外语教学实验的背景1.“上海市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积极开设双语教学试验,开设其它语种的教学试验和学校开设第二外语教学的试点。
”作为贯彻上海市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扩大外语语种,鼓励和支持学校进行英语之外的多语种教学实验的精神的一种尝试,我们开展了英语、日语双外语教学实验研究。
2.扩大多语种教学实验,是上海市在国际化舞台上建设现代化基础教育的重要步骤之一。
上海作为世界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之一的国际化大都市,对多语种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进行多语种人才培育和储备已变得十分紧迫。
3.满足学生学习双外语的需求。
我校升入高校的学生以及由学校推荐赴日的留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部分考入日语专业的学生外,大多还必须再学习英语课程,他们很希望能在中学阶段打下英语的语言基础,尤其是一部分素质高、具有语言学习潜力的学生,更有对双外语学习的强烈要求;一些家长也比较担心单学日语一门外语在升学和就业的选择上会受到限制,希望能掌握一些英语知识和会话能力。
因此,开展双外语教学不但能满足学生和家长对双外语学习的需要,而且可以拓展我校的办学空间,提高学校的办学活力,探索外语教学新的特色品牌。
4.开展双外语、多语种教学已成为世界教育实验发展的一种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前,开展双外语和多外语教育实验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外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都开展了多语种教学实验,有的还把多语种教学纳入了教育立法的范畴。
此外,我们学校发展日语教学已有30多年的历史,拥有优质日语教育资源,因而,也具备同时开设英语、日语双外语的师资条件。
二、双外语教学的基本实践在中小学进行双外语和多语种教育实验,在国外多见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我国普通中小学,将双外语教学作为同等要求的必修课还很少,充其量是在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或者课外活动小组中进行第二外语的学习,因此,我们开展的双外语教学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验价值。
1. “双向选择”、“动态管理”保证实验的质量。
首先,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基本要求。
我们认为不仅是有志于学习双外语的学生,而且还应是具有较好的学习基础、有语言学习潜力的学生才是合适的对象。
我们在客观地向家长介绍学习双外语的利弊及其管理后,让家长慎重考虑后报名,学校对报名学习双外语的学生,通过查阅学生成长册记录、面谈交流、参与益智游戏等方式确定双外语实验的对象。
其次,对不适合学习双外语的学生实行定期流动,对双外语班学生实行动态管理。
在征得家长和学生认同的基础上,每学期对不适应双外语学习的同学作出必要调整,让其进入普通班。
对普通班中通过自学或校外辅导,达到双外语学习基础的学生充实进双外语班。
由于升学考试只考一门外语,为保证学生的中、高考成绩,在毕业班让学生选择主修一门外语,采用“一主一辅”的外语教学模式,这种面对实际适时调整策略的做法,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和支持,提高了实验的实效。
2. 构建突现双外语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是一切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与基础,建立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结构体系,是本项实验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的精神,通过学校课程结构的优化组合,在研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中充实双外语的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和国际理解能力。
通过教育科研和教改实践,开发了一批质量较高、有双外语教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积极稳妥地引进外国教材,通过吸收、消化、改造,形成一批有校本特色的引进教材,使之成为国家、地方教材的有效补充。
适当增加一定的外语课时,开发外语课程资源,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得益彰。
我们的安排是双外语班英语和日语每周各5节。
增加的课时用拓展性、研究性的部分课时来解决。
3.进行双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课程改革的成败,系于教与学的素质有否提升。
而教学的问题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价值取向和教学方法。
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外语课堂教学质量,乃是本项实验的关键环节。
我们根据二期课改理念,改革外语教学。
主要探索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和谐教学模式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中主要探索呈现模式,模拟演示模式和发现模式,把外语课分解为精读、会话、听力、外教课,并由不同的教师任教,外语课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能力,做到不留或少留课外作业。
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在双外语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为学生营造宽松、活泼、接近实际的学习环境,如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参加外事接待等途径不仅让学生逐步掌握日、英语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日语、英语进行交际,又使学生能够磨练意志、发展思维、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个性、提高人文素养。
4.适应双外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双外语教育要求学校课程与教学方式有根本的转变。
学生能否走上“双外语”之路,关键要看教师能否调整教学思路及适应学生学习“双外语”的需求,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适应性,使教师能够适应当前“双外语”课程改革的目标,而在教学上也作出适当的调节和配合,这是实施双外语实验成败的主要环节。
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双外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我们采取了价值引领,项目推进,强化执行、注重激励、校本培训等五项措施,每年选派10名左右的教师出国参加各种专业进修、学习、考察和教育交流活动;常年聘请外籍日语教师4名,英语教师2名,充分发挥他们在口语教学、师资培训、外语活动等方面的优势。
5.开展具有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特色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双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英语、日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教学,而且是一种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大教育课程。
所谓国际理解,其实质就是以宽容、尊重的态度与别国沟通协商,并采取共同行动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开展双外语教学实验中,我们把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到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外语环境和跨文化交流氛围,诸如围绕双外语外的课外活动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开展英语角、日语角活动,组织日语沙龙、英语沙龙活动,举办英语、日语征文、演讲比赛,开展具有异文化色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开展中外青少年互访活动,参与外事接待,等等。
三、实验结果表明,初中实验双外语教学对部分资优学生是可行的初三(1)班是从2000年秋季起开始进行英语、日语双外语教学实验的第一个班级,现已历时四年,完成了初中阶段的整个实验过程,其他班级都尚处于实验研究的过程中。
因此,我们分析实验研究的结果时只能以初三(1)班为实证案例分析的主要根据。
1.学生对双外语学习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通过四年的双外语学习,全班43名学生全部完成了各学科的学习任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学有余力(占16.3%),很愉快,只有1名学生感到很吃力。
2.双外语班学生对自身有很高的目标追求,外语考级成绩优异。
下表是双外语班学生参加上海市外语考级情况统计其中英语三级与日语二级均是高中学习任务,他们却在初中就完成了。
3.双外语班整体学习水平高于非双外语班学生从双外语班的毕业考试成绩来看,所有的成绩都远远超过其他非双外语班。
双外语班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外语学科上,而且在总体上也高于其他班学生,数学与化学成绩尤为突出。
4.双外语教学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对于有较好基础、学有余力的双外语班学生来说,双外语学习不仅没有很大的压力,反而能更好、更深地挖掘出学生身上的潜能;不仅没有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反而令其特长得到培养。
他们有的通过了声乐考级,有的参加将棋培训,有的是击剑队的主力,有的评上了校优秀小记者。
5.学生对未来的升学和就业感到有信心学生双外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参加学校国际交流活动中的体验,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动力,激励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树立更高的目标,全班43人中有25位学生感到自己学了两门外语,比其他同龄人多了一项能力,感到对将来的学习与就业有很大的的帮助;另外18位学生感到自己增强了竞争力,对将来的学习与就业充满了信心。
6.家长们对双外语学习持有较高的满意率。
经调查,令家长最满意的依次是:1)教师教学认真、负责,素质较高,师资力量雄厚。
2)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多学一门外语了解一些异国文化,增加了见识。
3)孩子对日语、英语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4)学习环境好。
5)使孩子对自己更有自信,在学习上拓宽了思路,今后踏上社会更具有竞争力。
6)可以增加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机会。
7)促进了孩子个性特长的发展。
全班43位学生的家长,有25位对双外语教学表示基本满意,有18位感到非常满意,表示不满的一个也没有。
四、双外语教学实验的基本结论1.双外语教学是顺应了家长、学生和社会“掌握两门外语期望”的期望。
随着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日益成熟,多种语言文化交流频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多语种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意识到接受多语种教育的必要性。
很多家长说,双外语班的学生以后的机会更多,在国际化的大都市里的竞争会更有利,由于掌握了两门外语,不仅可以在英、美等国的公司工作,还能在日本人的公司工作,即使不出国,在国内的出路也是很多的。
2.对部分有学习潜能尤其是语言学习能力的学生能适应双外语学习,双外语教学具有可行性。
进入双外语班的学生大都具有自豪感和优越感,认为自已是“优秀”的,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在学习竞争中勤奋刻苦,超越自我,向极限挑战。
他们认为,既然是挑选进入双外语班,同学之间的竞争更强了,大家就一直保持着那颗活跃的上进心。
3.双外语的学习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迁移作用。
双外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毅力,使他们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带动了其它功课的学习。
4.双外语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校本课程建设和教师适应性的提升。
双外语教学实验是一种前瞻性、发展性、创造性的教学实验,其中课程建设是重要环节之一。
当前重点应放在校本课程建设上,每年完成几套适合双外语教学的校本教材。
双外语教学更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上,要求有活动性、参与性的“活”的外语教学,大力加强拓展性、研究性的课程建设。
5.存在的困难与问题(1)少部分学生感到压力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