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勾践灭吴的教案《勾践灭吴》教案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
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
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
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一文言文教学宜“低起点、稳起步,先入门,再提高”,避免学生对古文产生厌学兴趣。
——参选自教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特殊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阶段:通读课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蒲松龄的对联引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出示ppt: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蒲松龄(查证)在这幅对联中,有两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讲述的是哪两个故事?明确:破釜沉舟讲的是楚霸王项羽,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题解(1)常识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国语》(学生标识课文注释①)。
掌握:《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所作。
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探讨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2. 勾践的智慧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1. 解释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勾践是越国的君主,他的出生并不起眼,但却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
在他的统治下,越国逐渐壮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勾践灭吴,更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战。
勾践灭吴的背景是,在当时,吴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势力蔓延至越国境内。
越国虽然人数不如吴国众多,但却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资源。
勾践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最终成功地灭亡了吴国。
在对吴国作战的过程中,勾践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不仅善于分析敌情和判断形势,还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应对吴军的进攻。
在战斗中,他总是能够冷静思考,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战争的胜利。
勾践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的领导才能。
他能够团结越国人民,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团队,使整个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他善于激励士兵,鼓舞士气,使越国的军心稳固,士气高昂。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全貌;2. 分析法:通过分析勾践的智慧和战略,引导学生思考他成功的原因;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六、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学生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4. 小组讨论,学生就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5. 总结教学内容,概括勾践灭吴事件的核心要点。
七、课堂作业1. 就勾践灭吴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2. 根据勾践的智慧和策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
课题: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3、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
4、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
教学重点:同上1教学难点:同上1、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宣布上课后,直接播放音乐,屏幕显示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播放完后,教师:话说天下大势,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
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司马)下一张幻灯片: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
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教师:但越王夫差与吴王勾践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结束,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就是从这儿才真正开始!二、学习第一段1、找一学生朗读该段。
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2、教师讲析该段,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使动用法:有以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知:管理资:积蓄水:动词,发大水苟:如果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
古今异义:爪牙——勇猛的将士然后:这以后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何后之有——宾语前置执其手而与之谋——而,表示顺承行成——求和教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1)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无力回天矣。
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
)(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
成败之机,在乎今日。
——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
必与越国共存忘!”)(2)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3)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勾践灭吴》教学案-
《勾践灭吴》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
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幺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
《国语》被王充称为《左外氏传》,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三、学教要求:
1、了解勾践在败于吴国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终于灭吴的经。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默写《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理解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和分析古文的能力。
(3)学会通过历史故事,提炼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面对困难和挑战。
(3)培养学生理解和宽容不同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文中古代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解读。
(3)对勾践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
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学手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故事主题和内涵。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提炼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3. 讲解分析: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学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故事主题和内涵。
5. 案例分析:通过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提炼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学手法的掌握程度。
4. 价值观体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在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方面的提升。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3.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内容1.《勾践灭吴》:全文阅读和理解;2. 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国家政治和文化氛围;3. 人物形象:勾践、夫差、姜子牙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4. 作者写作手法:对话、描写、象征等写作手法的分析;5. 主旨和思想:阐述小说的主题及作者所倡导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1.对《勾践灭吴》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2.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作者的写作手法;3.探讨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四、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2.解读作者的写作手法;3.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2.分析法:通过对小说的主题和思想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讨论法:通过学生参与讨论,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涵;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与小说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加深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及与春秋战国时期重要事件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正文(80分钟)第一部分:全文阅读和理解(2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小说,把握小说的主线情节和人物关系,让他们初步了解小说的文学价值。
第二部分:历史背景(10分钟)教师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国家政治和文化氛围,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第三部分: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35分钟)教师分别介绍勾践、夫差、姜子牙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并分析了作者运用的对话、描写、象征等写作手法,以便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小说的文学魅力。
第四部分:主旨和思想(15分钟)教师通过对小说的主题和思想进行分析,以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体会作者所倡导的思想。
语文教案-勾践灭吴-教学教案
教案示例一教学目的了解关于《国语》的文学常识学习常用字“知”、“复”、“既”、“劝”、“遂”、“当”。
背诵第五、六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感受勾践为图复国卧薪尝胆的意志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论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请给这段话用成语起个标题,有能力的把这段话翻译出来。
题目:卧薪尝胆译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困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
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的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诵读课文根据下列问题学生自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注意字音、断句。
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小声读课文。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时,为什么要号令三军?号令三军的内容是什么?2文种是怎样进见勾践的?勾践派谁向吴国求和?勾践怎么说服出使者的?3“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为什么没“成”?后来为什么又“成”了?4当越国解了会稽之困后,勾践说了什么?做了什么?5越国国土面积有多大?勾践对父兄昆弟发誓说了什么?勾践对国人下了什么命令?对“达士”,对“四方之士”,对“国之孺子之游者”,对自己什么态度?十年没收什么产生什么结果?6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样回答的?7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订正字音、断句,并准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复述课文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故事。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勾践灭吴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饿最后两段。
3、课中的特本殊句式归类(1)判断句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2)省略句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
之——指代文种)(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省量词,例: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2:一(条)犬,一(头)豚(3)倒装句A介宾短语后置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乃号令于三军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B.宾语前置何后之有?本课虚词用法归类1、之代词,他,它。
例:吾与之共越国之政。
:三江环之。
助词,的。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此则寡人之罪也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
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若水之不归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何后之有?2、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例:执其手而与之谋。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
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
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
例:其必士。
副词,同“岂”,难道。
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3 、于介词:在。
例: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高中语文 1.2勾践灭吴 节选学案 北京版必修1
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学案【目标导航】1、培养学生在古文阅读方面,能借助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文的兴趣,以问题设置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读书,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形象,领悟主旨。
3、写人写灵魂,记事记本质。
梳理《勾践灭吴》记事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历史经验,并利用相关资料,拓展阅读,总结客观规律。
【自主探究】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背景介绍2、要求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分小组集体讨论研读疏通文意,并总结文言实词、文言现象,通过复述翻译,加以总结。
(1). 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会稽()②冬则资絺()③蓑笠()④暴露百姓之骨()⑤夫差()⑥南至于句无()⑦东至于鄞()⑧公为之饩()⑨无不餔也()⑩无不歠也()A. ①③④⑧⑨B. ②⑥⑦⑧⑩C. ①②⑤⑥⑦D. ③④⑤⑨⑩(2). 写出下列句中的“于”字,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介词。
①乃号令于三军()②王既栖于会稽之上()③北至于御儿()④十年不收于国()⑤摩厉之于义()(3.)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义、用法知:①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②安与知耻()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资:①贾人夏则资皮()②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去:①去民之所恶()②去村四里有森林()③逝将去女,适彼乐土()④大江东去()更:①寡人请更()②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友,后日送之()③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④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无:①令老者无取壮妻()②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①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③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4). 写出句中加点字与哪个字相同或通假。
①帅二三子夫妇以蕃()②令壮者无取老妻()③将免者以告,公令臣守之()④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⑤摩厉于义()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⑦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5.)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对象。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节选教案1
勾践灭吴教案教学目的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
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
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
)《周易》;仲尼厄(厄,困厄。
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
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
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
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
);《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
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勾践灭吴》获奖教案(高一)
《勾践灭吴》获奖教案(高一)《勾践灭吴》获奖教案(高一)《勾践灭吴》获奖教案(高一)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饿最后两段。
3、课中的特本殊句式归类〔1〕判断句错误!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错误!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错误!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4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2〕省略句○1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
之——指代文种〕○2〔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错误!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错误!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错误!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错误!〔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错误!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省量词,例错误!: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2:一〔条〕犬,一〔头〕豚〔3〕倒装句A介宾短语后置错误!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错误!乃号令于三军...错误!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B.宾语前置何后之.有?本课虚词用法归类1、之代词,他,它.例○,1:吾与之共越国之政.○2:三江环之。
助词,的.例错误!:苟得闻子大夫之言错误!此则寡人之罪也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例错误!: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错误!若水之不归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何后之有?2、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例错误!:执其手而与之谋。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节选教案2
《勾践灭吴》(节选)苏永奎节选自:《国语》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夫差败越”和“勾践灭吴”的相关史实,认识精神力量对人生事业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教学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子1、跟学生一起回忆、理解、点评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回忆中,学生在纸上写,教师板书,留空,抽学生上黑板填写“破釜沉舟”“卧薪尝胆”两个词语。
教师可故意将“竟”字写成“竞”,让学生发现并提出纠正。
)2、抽1~2名学生讲他所知道的“卧薪尝胆”的故事,教师可作适当提示、补充、强调。
(如学生不知道,可让他们翻看词典。
然后找一名学生将词条内容读出来,教师作必要的提示和强调。
)3、很自然地引入到教材练习题三:①让学生默读3分钟,用铅笔断句加标点。
②抽学生读文,说出断句时所使用的标点符号。
(可一句两句或一行两行,估计自己能做多少做多少。
有错误时,教师跟其他同学一起帮助纠正)。
③学生再读文段,理解意思。
④教师作必要的解读指导。
(注意“反”“坐”“女”“邪”“振”等通假字)二、进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由学生说出出处(《国语》)。
2、提醒学生读注解,了解有关《国语》的基本知识介绍,勾画识记重要信息。
3、强调“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等,尤其不能与《战国策》混记(《战国策》是国别体,但不是“最早的一部”)。
三、听录音朗读,继续勾画文中的难点和疑点。
听完后,教师和学生一道纠正录音中读错的地方。
四、教师与学生一起回忆文言文学习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文学常识,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课文内容解读等。
五、学生自读课,继续勾画疑难问题;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难点、疑点。
不能求解的,做出记号,并在课堂答疑时向老师提出,由老师和其他学生一起解决。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3、了解“帅、政、取、有”等通假字;认真诵读课文;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
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分析讲解课文,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第一步: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提示:全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1~3自然段)、卧薪尝胆(第4~7自然段)、胜而灭吴(第8自然段)。
第二步:分阶段讲解。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1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2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 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及用法:无乃……乎成伐服去(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提示:力之不足。
此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2 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勾践灭吴》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教学难点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语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
《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
“语”就是语言的意思。
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
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
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
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三、背景介绍《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设计1
勾践灭吴勾践灭吴河南南召一中翟杰(邮编474650)教学目的: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勾践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教学设想:先整体感知认知课文,并疏通字句,整理文言知识。
然后分析形象,拓展思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预习设计:1.展示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讲勾践灭吴的故事。
勾践与夫差前世有怨,后世有仇。
两代情仇。
他们父辈就是对头。
勾践父死,夫差父偷袭越国,勾践打败了阖闾,阖闾指头中箭受伤发炎感染而死。
临死要儿夫差报仇。
夫差励精图治,用孙武、伍子胥治军,三年后伐越,占领越国,勾践5000人“栖于会稽之上”,走投无路了。
勾践得以生存下来后,卧薪尝胆,国家强盛,还用美人计、苦肉计,用煮熟变大的假种子坑骗吴国,趁吴国国内空虚时一举灭吴。
3.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整体认知文章,学习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课前一写:民为邦本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载舟。
二、勾践十年复仇计划如何一步步实现?1、大夫种怎样论人才的使用?勾践如何回答?用原话回答。
大夫种主张:未雨绸缪,早用人才。
类此手法,比喻手法。
爪牙,得力的助手(古今异义)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2、吴国内部对于越国意见有分歧。
(1)先读伍子胥的话。
吴之与越也,仇雠之国也。
(判断句)于是,对于这种局面。
必,一定。
虽,即使。
(古今异义)已,“矣”(通假字)点评:读这段话,我们面前巍然屹立的是一个忠臣形象,赤胆忠心,忠心耿耿。
(2)伯嚭是卖国贼。
又何求焉?(宾语前置句)教师激情点评:二人忠奸分明。
忠臣奸臣考虑问题出发点不同。
奸臣为已,忠臣为国,心中唯独没有自己。
可历史往往捉弄人,不尽如人意。
伍子胥割眼、舌、鼻、头悬城门,可怜老臣心。
3、勾践对外对内采取了哪些措施?先看对外。
卑事夫差,取得信任。
事、宦,名词活用为动词。
再看对内。
(1)真诚道歉,捧出一颗心来。
其,我。
而,表关系?以,以致。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1)
勾践灭吴[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
越王勾践当年到底是如何卧薪尝胆,又是如何报仇雪耻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
二、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
两国经常攻战不休。
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
儿子夫差继位。
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
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三、理解文章各段大意。
(一)战败和谈(1-3)1、越王勾践战败后第一个举措是什么?(可让学生用原句回答,然后概括)提示:①悬赏纳谏;②赏识贤才。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何不同?提示:越王纳谏(“执其手与之谋”),吴王拒谏(“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
一个求贤若渴,虚心纳谏;一个刚愎自用,是非不分,不同的人物性格为下文胜负成败奠定了基础。
(二)卧薪尝胆(4-7)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提示:反省:“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
”态度:“此则寡人之罪,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3、从文中找出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提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吊死扶困,轻徭薄赋,招贤纳士,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三)三败吴国(8段)越三败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果行,国人皆劝……曰:‘孰是君也,而无可死乎?’”可见,勾践最终战败夫差的根本原因是获得了民心。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原野教学目标:通过适当忽略文言知识,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帮助学生克服文言学习中的畏难情绪,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学习在纷繁芜杂的事件中,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地叙述事件的方法。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研讨,培养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自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勾践为了复国报仇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效果的认识。
教学课时:2课时预习(1课时):(第一课时)1、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写上阅读中的困惑、心得,学写批注,具体可参照《范爱农》。
2、利用图书、网络,影视等,搜集吴越之战的背景材料,准备在班上交流。
3、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准备复述故事梗概。
4、在作业本上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10个句子的翻译。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课时):一、导入(任选一项。
也可安排在预习课上来做):(一)、给下边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用一个成语作标题,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
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参考答案)1.标点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
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2.标题:卧薪尝胆3.加点的词语女通“汝”,你。
重(chóng)采——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
折节——屈己下人。
振——通“赈”,救济。
吊——慰问。
(二)、指出下面颜迈给蒲松龄的对联中涉及的两个成语典故: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成语典故:破釜沉舟(西楚与秦)、卧薪尝胆(吴越之战)。
二、吴越之战的背景资料:分组汇报资料搜集情况。
学生汇报后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劳动,根据情况作适当补充和纠正: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地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优秀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优秀教案设计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与学法]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
两国经常攻战不休。
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
儿子夫差继位。
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
本文就从这里开始二、教师范读或听录音三、讲读文章第一段1.学生齐读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注意:实词------栖、退、进、资、行、成虚词------乃、则、夫、虽、之、然固定短语------无乃……乎?特殊句式------何后之有?古今异义------行成3.思考: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
”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
比喻说理。
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1、学生齐读课文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3、教师点拨: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虚词------于、以、而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难句翻译------4.思考: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3
勾践灭吴勾践灭吴《国语》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
2、掌握“复、知、既、劝、遂、当”等实词。
3、背诵课文。
4、学习勾践的逆境奋发精神。
教学方法:自学与讲解并重。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课文。
要求:通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与课文下面的注释,熟读课文。
并尽可能地口头翻译课文。
二、教师讲解1、教师领读课文。
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理解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
让学生能自觉感知课文相关内容。
3、介绍课文相关知识。
一是课下注释,二是课后资料。
要求学生将重点画出来,并能记诵一部分。
说明与第一课相关知识:★《左传》——第一部——编年史著——春秋末年鲁国左秋明作。
★《国语》——第一部——国别史著——记言4、内容总析完成课后练习题一,在此基础上分析全文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从开始至“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勾践退守会稽山后,第一件事就是广招贤良,共治国事,以图复兴越国大业。
派人向吴求和→美人计→保全国土,免受亡国之祸。
第二部分(至“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卧薪尝毛里求斯,准备复仇。
勾践对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生育,减免徭役,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经过十年的养精蓄锐,复仇的条件完全具备。
第三部分,写越国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深得民心,终于全国上下一致抗敌,屡战屡胜。
5、翻译全文学生口译,后由教师许订正。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词的特殊意义,主要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三种。
对内容深入点评。
(略)6、分析思想内容一是故事情节曲折委婉。
二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勾践形象:一位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
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知人善任,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愠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
三是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
四是教训深刻。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几个教训:“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
”此其一;其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语)其三,“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教案原野教学目标:通过适当忽略文言知识,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帮助学生克服文言学习中的畏难情绪,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学习在纷繁芜杂的事件中,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地叙述事件的方法。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研讨,培养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自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勾践为了复国报仇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效果的认识。
教学课时:2课时预习(1课时):(第一课时)1、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写上阅读中的困惑、心得,学写批注,具体可参照《范爱农》。
2、利用图书、网络,影视等,搜集吴越之战的背景材料,准备在班上交流。
3、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准备复述故事梗概。
4、在作业本上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10个句子的翻译。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课时):一、导入(任选一项。
也可安排在预习课上来做):(一)、给下边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用一个成语作标题,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
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参考答案)1.标点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
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2.标题:卧薪尝胆3.加点的词语女通“汝”,你。
重(chóng)采——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
折节——屈己下人。
振——通“赈”,救济。
吊——慰问。
(二)、指出下面颜迈给蒲松龄的对联中涉及的两个成语典故: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成语典故:破釜沉舟(西楚与秦)、卧薪尝胆(吴越之战)。
二、吴越之战的背景资料:分组汇报资料搜集情况。
学生汇报后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劳动,根据情况作适当补充和纠正: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地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
公元前496年,吴攻打越,战于姑苏(今浙江嘉兴),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
儿子即位。
公元前494年为父报仇,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今太湖)大败。
率五千甲盾而退保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王求和。
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回国后“十年生聚,而是年教训”,一方面为保命存国,施行缓兵之计,忍辱含垢图生存,一方面引诱吴王肆无忌惮地膨胀称霸诸侯的野心。
吴先后征服中原的鲁、邾等国,压服齐、晋,夺得霸主之位。
《左传》说夫差“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说吴王不恤民力,“视民如仇”,穷兵黩武,凋敝不堪。
事实如此,吴王沉湎声色,扰乱农工,违背时令,相信谗言,喜欢倡优,疏远了拾遗补阙、劝善规过的大臣,所以通达贤人隐居不出,忠臣背叛;周围人曲意逢迎,施肥不分,苟且偷安。
勾践、鲁哀公十六年攻打吴,鲁哀公二十年保卫了吴,在军营中过了三年之后,终于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473年)灭吴。
二、预习作业处理:1、教师出示书面作业答案,学生交互批改作业,强化互动与合作。
2、学生复述故事梗概,师生补充纠正。
三、诵读课文,弄懂字、词、句含义:(一)、诵读课文:提倡师生合作,教师范读某几段落,其余段落由学生完成。
1、读准字音。
2、读准句读。
3、读出一定语气。
(二)、内容梳理:学生提出批注中的疑难字句,同学帮助解释,解释不了的教师指导。
三、课文分析:1、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勾践采取了哪些内政外交政策使自己国力强大,最终打败夫差的?(外交方面:任用智谋超群、忠心耿耿的文种为使节,麻痹夫差,拉拢伯嚭,离间吴国君臣,为自己赢得存活的机会和宝贵的时间;内政方面:以民为本,赢得民心,畜养民力;实行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增强国力)2、当越国强大时,国民请战,勾践为什么要阻止?(勾践的话说明他能自我检讨,同时他认识到,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依靠百姓的力量。
他的拒绝,是对民心的检测,也是使百姓斗志更为高昂的手段。
在这种有意的的压抑下,百姓更加团结、更加舍命——“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3、越国复国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4、本文塑造了一组形象鲜明生动的人物,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他们的思想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最后明确:勾践:一代开明圣贤的明君。
他胸怀大志,不忘国耻,有胆有识,处变不惊;知人善任,勇于自责,能屈能伸,奋发图强;抚慰百姓,深得民心。
夫差:一个有勇少谋的昏君。
他优柔寡断,刚愎自用,骄矜自满,不纳忠言,听信佞臣,终于错失良机,埋下祸根。
文种:一个治乱之贤臣。
他耿直坦率,忠贞自负,足智多谋,长于辞令。
子胥:一个失败的忠臣。
他忠心耿耿,力谏君主,观察敏锐,分析深刻,但缺乏进谏之艺术,又遇上惑于谗臣的昏君,一片苦心付之东流。
伯嚭:一个色令智昏的奸佞之臣。
他置自己的职责于脑后,贪图越国美女,巧言惑君,帮助越国“行成于吴”,成为吴国灭亡的千古罪人。
)四、写法探究(根据学习情况决定取舍):1、分析本文详略取舍上的特点:提问:文章标题为“勾践灭吴”,那么,全文的重点是否在于“灭吴”之战?(明确:吴越战争的具体情节不是作者所要反映的内容,因此文中隐去了吴越五湖之战、勾践被打败这一段史实:对于越国反攻过程中数年发生的几次战争,也只是一笔带过。
而和谈备战是作者要重点表现的,因此不惜笔墨放开去写。
写和谈,各色人等纷纷出场,文势跌宕,高潮迭起。
写备战,从人力物力两方面写,人力一面写得尤为详细,如婚娶的具体规定,奖励剩余的具体措施等,无不如实笔录。
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践灭吴,事有必然;夫差覆亡,无法逆转。
)2、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1)叙述语言古朴简明,点到即止,绝无赘言;(2)人物语言个性鲜明,旁征博引,巧譬善喻;(3)人物对话曲折尽情,起到了推进事态发展与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4)人物语言切合特定环境与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
例如:勾践只有在兵败国危以后才会亲切地称三军将士为“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并提出谁能退吴,便与他一道分享国家权力。
再如文种作为治乱之贤臣,忠心耿耿,才敢于对勾践提出批评。
而伍子胥、老谋深算,富有远见,才会入木三分地剖析不可与越国议和的理由。
)本课小结:1、重点字句。
2、人物及经验教训。
3、写法。
课后作业:阅读附录所选材料(教师复印)。
附:1、阅读下文,结合课文作比较阅读。
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
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乃以兵五千人栖于会稽山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于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吴王闻齐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
子胥谏曰:“不可。
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能用人,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今越,腹心之疾,齐犹疥癣耳,而王不先越,乃务伐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与邹、鲁之君会以归,益疏子胥之言。
其后四年,吴将复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
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受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王信用嚭之计。
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疾,今信其游辞伪诈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
《盘庚》曰:‘古人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吧。
’是商所以兴也。
愿王释齐而先越,不然,将悔之无及也已。
”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
子胥谓其子曰:“吾谏王,王不我用,吾今见吴之灭矣,女与吾俱亡,无为也。
”乃属其子于齐鲍氏,而归报吴王。
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
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徼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字胥谏不用,因辍,佯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
且臣使人微伺之,基使齐也,乃属其子于鲍氏。
夫人臣内不得意,外交诸侯,自以先王谋臣,今不用,常怏怏,愿王蚤图之。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赐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子胥曰:“嗟乎,谗臣宰嚭为乱,王顾反诛我。
我令若父霸,又若立时,诸子弟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
若既立,欲分吴国与我,我顾不敢当,然若之何听谗臣杀长者?”乃告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氛吾眼著之吴东门,以观越寇之灭吴也。
”乃自刺杀。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吴人怜之,乃为立祠于江上,因名曰胥山。
后十余年,越袭吴,吴王还与战,不胜,使大夫行成于越,不许,吴王将死,曰:“事故以不用子胥之言至于此,令死者无知则已,死者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子胥也!”遂蒙絮覆面而自刎。
2、《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一般的看法是,《国语》有一个成书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
它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
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采择有多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
《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国语•楚语下》)。
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叙》、刘熙《释名》)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言谈为事实而发,事实又作为言谈的验证。
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
它叙事比较完整,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虚实相生,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思想。
板书设计:内政鼓励生育减免赋税赢得民心休养生息勾践灭吴外交与吴讲和美人计离间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