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
-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19部,《中国小说史略》。
- 巴金:《寒夜》《随想录》《憩园》《鸟的天堂》《家春》《秋》《海行杂记》《长生塔》。
- 茅盾:《春蚕》《创造》《白杨礼赞》《林家铺子》《子夜》《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
- 老舍:《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茶馆》《断魂枪》《正红旗下》《离婚》短篇《月牙儿》。
- 沈从文:《边城》《长河》(短篇《三三》《潇潇》《丈夫》《神巫之爱》《湘行散记》《长河》《虎雏》《柏子》《菜园》《月下小景》《新与旧》《灯》《龙朱》《绅士的太太》《八骏图》《媚金豹子与那羊》《石子船》)《从文自传》《古人的文化》散文集《湘西》、《湘行散记》。
- 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
-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基本知识点(选择题)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两个话剧团题:1906年成立德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6,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7,《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8,《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
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
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0, 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11,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12,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
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学衡派,甲寅派。
小学语文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语文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当代文学成为人们了解当代社会和审美追求的窗口。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灌输一些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下面将为大家整理一些小学语文中的现当代文学常识。
1. 《童年》《童年》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经典之作。
这本小说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描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变迁和孩子童年的成长故事。
通过对于童年的追忆、家庭关系的描写,展现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相互交织的现实主义作品。
2. 王小波王小波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在文学创作中常常运用讽刺、黑色幽默等手法,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当代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黄金时代》、《黄金继承者》等作品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3. 《草房子》《草房子》是中国女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儿童小说。
这部小说以一个农村家庭为背景,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通过对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描写,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贫困与辛酸,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 郁达夫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他的作品以揭露社会现实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为主题,深受当时社会的关注和喜爱。
《伤逝》、《春风化雨》等作品都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
5. 现代诗歌现代诗歌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与传统诗歌相比,现代诗歌更注重表达情感,追求语言的形式美和意象的独特,同时也更注重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文关怀的呈现。
如艾青、北岛、海子等都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作家。
6. 《活着》《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又一力作,该小说曾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等多项国际奖项。
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描述了中国历经战乱和社会变迁的近现代历史,以及一个人在逆境中坚持生活的勇气和韧性。
以上仅是小学语文中现当代文学的一部分常识,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阅读、写作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现当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理解能力。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汇总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汇总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从20世纪初到现代的文学作品和发展历程。
下面是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整理资料汇总。
1.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它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这一时期,一批有志青年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思想的探索,提倡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一部分,主张彻底改变旧文化、旧教育和旧社会制度,提倡民主、科学和人权。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鲁迅等。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杂志,如《新潮》、《新青年》等,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一位作家、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
鲁迅的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批判封建社会为特点,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心理主义文学:心理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思想感情的表达。
代表作家有郁达夫、沈从文等。
5.抒情诗:抒情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以表达诗人自身感情和思想为主要特点。
代表作家有徐志摩、戴望舒等。
6.新诗运动:新诗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运动,它试图打破传统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追求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代表作家有胡适、周树人等。
8.现代小说: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代表作家有老舍、茅盾等。
9.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和文学作品受到审查和限制。
10.开放以来的文学发展: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得到了空前的自由和活力。
一些作家以写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特点,代表作家有余华、莫言等。
以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内容和代表人物,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的主要流派。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整理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整理近现代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历了百年风雨变迁,积淀了丰富的文学创作成果。
本文将从文学流派、代表作品和知名作家三个方面,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常识进行整理。
一、文学流派1.现代派:现代派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文学流派,代表性作家有鲁迅、郭沫若等。
他们批判旧制度,揭露社会弊端,强调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2.鲁迅小说派:鲁迅小说派以鲁迅为代表,他的小说作品《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揭示,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与腐朽,对中国现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战争文学派:抗日战争时期,战争文学派兴起,作家们通过创作反映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抗争,激励民族精神。
代表性作品有巴金的《家》、沈从文的《边城》等。
4.武侠小说派:近现代中国文学中,武侠小说派也占有一席之地。
金庸、古龙等作家的武侠小说作品,以超凡的武功和英雄的形象,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代表作品1.《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近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府一族的命运沉浮,通过对封建家族的揭示,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落。
2.《茶馆》:《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京城茶馆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象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该剧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命运的关切。
3.《围城》:《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品,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困惑和迷茫。
该作品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4.《家》:《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一个家族的历史变迁的描写,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农民阶级的苦难和奋斗。
巴金以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人民的力量及其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三、知名作家1.鲁迅: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刀刻般的笔触,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面,呼唤民众觉醒,对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力量。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0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02“学衡派”由1922年1月在南京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吴宓(主编)胡先骕、梅光迪。
这些人都留过洋,满脑子“国粹”,却又自我标榜“学贯中西”,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实际上是把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与中国封建文化拼凑起来,作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
他们还配合北洋军阀政府“取缔新思潮”发表了《评提倡新文化者》(梅)、《论新文化运动》(吴)等。
诋毁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以白话代替文言。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
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
1933年,《学衡》停刊。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
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
提倡“为人生的艺术”,《文学研究会宣言》声称:“将文艺当作高兴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文研会作家的创作,基本上坚持了现实主义道路,表现出一种淳朴、真挚、从容、自然的文风。
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古代“儒雅”一派作家所看重的“中和”品性,并在“五四”精神的影响,赋予了新的内容。
现代文学史考点整理
现代文学史考点整理第一章:1.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开始标志: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2.推崇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的文章和主张⑴胡适: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着手;1918年4月《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诗歌《尝试集》⑵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⑶周作人:1918年12月《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论黑幕》;1921年6月《美文》——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1923年评论集《自己是园地》——主张“人生的艺术派”;⑷鲁迅:1918年5月《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关于<小说世界>》;《估学衡》;⑸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3.名词解释:⑴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
《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
影响: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⑵创造社:1921年6月,于日本东京成立。
代表人物: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潘汉年、阳翰笙等。
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一、前言:1.定义现代文学:指20世纪中叶以来,受到西方现代化、近代化思潮以及社会政治变革影响,吸收外来文化因素进行创新,揭示现实社会问题的文学。
2.现代文学的特点:呈现了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关注,重视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形式上更加多样化。
3.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背景: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学等。
二、新文化运动(1915年~1927年):1.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对传统封建文化的厌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关注。
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胡适、陈独秀等。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成果及特点:倡导科学和民主,主张“民主、科学、自由”;提倡新文学、新教育等现代思潮。
三、五四运动(1919年):1.五四运动的起因: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和抗议,激发了中国爱国主义情感。
2.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主和自由。
3.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标志着中国文学真正走向现代化,使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
四、五四新文学(1917年~1927年):2.五四新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等。
3.鲁迅的贡献: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五、新文学的发展与分化(1927年~1949年):1.新文学在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左翼文学运动”,“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等。
2.左翼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注重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代表作品有郁达夫的《春蚕》等。
3.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主张独立精神和抒发个人情感,代表作品有丁玲的《“四丁”文集》等。
六、新文学的全盛与受限(1949年~1976年):1.新文学在新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文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强调描写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事业,代表作品有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3.现实主义和人民文学的辩论:在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完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一、名词解释: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现代文学史整理
现代文学史整理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1.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通过对文革生活以及文革后人们精神创伤的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展现人们肉体和精神“伤痕”的作品。
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
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悲剧性的。
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
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
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的《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等5.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流小说或实验小说。
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
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30年资料整理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小说界革命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就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
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推到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到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到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指出“鸳鸯蝴蝶派”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文化保守主义,则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1922年,“学衡派”提出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许地山、沈雁冰等。
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因此也被称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
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整理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整理1.梁启超,又号饮冰室主人,曾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全部著作汇编为《饮冰室合集》。
2.近代学者王国维著有《人间词》及《人间词话》等著作。
3.《古文观止》是由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一部普及性的古文选本。
4.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于191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陈独秀和胡适是推动文学革新的两个代表性人物。
《新青年》是当时主要的文学期刊。
5.文学研究会1921 年1 月成立于北京,它是最早成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等,成员主要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
6. 创造社1921 年7 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7.新月社1923 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8.1922 年春,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因在湖畔写诗,并合集《湖畔》,被称为“湖畔诗人”。
他们对新诗最大的贡献是爱情诗的创作。
广泛的社会批评是鲁迅早期杂文创作的特色。
他早期的杂文主要收入《坟》和《热风》中。
9.鲁迅(右图)后期杂文主要反映20 世纪30 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事件,代表作是《且介亭杂文》三集。
10.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11.《阿Q 正传》是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
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 的“精神胜利法”。
阿Q 这个人物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
12.《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女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凤凰涅磐》和《女神之再生》。
13.郁达夫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
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是作者留日时期生活和思想的写照。
14.徐志摩的抒情诗《再别康桥》把他对母校的深情溶进了别离时的形象和想象中。
15.茅盾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老舍小题1、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描绘市民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师。
2、1921发表短篇处女作《她的失败》,在英国完成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均连载于《小说月报》3、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294、6部长篇《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转》1934、《骆驼祥子》1936、《文博士》1936--1937、《大明湖》被战火所焚,1部中篇《新时代的旧悲剧》1935,3个短篇小说集《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5、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长篇:《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中篇《我这一辈子》1947,中篇小说集《月牙集》1948,短篇小说集《贫血集》1944、《东海巴山集》1946、《微神集》1947,话剧《残雾》1940、《张自忠》1941、《面子问题》1941 30年代新诗1、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1931创办《诗刊》季刊2、1932年施蛰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3、现代派诗人的代表性诗集:《望舒诗稿》戴望舒1937、《鱼目集》卞之琳1935、《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合集“汉园三诗人”《预言》何其芳1945、《二十岁人》徐迟1936、《绿》玲君1937、《石像辞》南星1937、《春野与窗》林庚19344、何其芳,把自己写诗的道路成为“梦中道路”,《预言》、《季候病》、《再赠》废名代表作《十二月十九夜》林庚《沪之雨夜》、《夜行》、《空心的城》5、政治抒情诗:郭沫若诗集《恢复》殷夫,原名徐伯庭,学名徐祖华,笔名白莽,《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诗集》等4本诗集,《别了,哥哥》、《血字》、《议决》、《一九二五年的五月一日》,被称为“红色鼓动诗”6、蒲风,原名黄日华,诗歌集《茫茫夜》、《摇篮曲》、《生活》、《钢铁的歌唱》,长篇叙事诗歌《六月流火》7、长篇叙事诗:杨骚《乡曲》、穆木天《守堤者》、王亚平《十二月的风》、柳倩《震撼大地的一月间》、温流《我们的堡》、江岳浪《饥饿的咆哮》8、臧克家,新月派,1933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1934《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1936等诗集,《烙印》、《老马》、《当炉女》、《难民》等是有名的诗篇,被称为农民诗人、乡土诗人9、田间和艾青的诗歌创作开始也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包括专题流派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包括专题流派整理)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根本特点一、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文学发展识记:(1)第一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
(2)“五四”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
(3)“五四”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4)1921年以后涌现出的文学刊物和新文学社团。
(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的文学发展识记:(1)第二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及其理论主张。
(3)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的主要参与者及其论争的焦点。
(4)左翼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5)30年代出现的主要文学流派。
(三)第三个十年(1938—1949)的文学发展识记:(1)第三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抗战初期的文学与解放战争时期文学。
(2)抗战初期以街头诗、独幕剧等为代表的文学创作实践。
(3)解放区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4)国统区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5)现代文学阶段结束和当代文学阶段开始的标志。
二、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识记: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重要特色一、当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十七年文学识记:(1)“十七年文学”是指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这段时期的文学。
(2)“十七年文学”的基本特征。
(3)“十七年文学”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二)“文革”时期的文学识记:(1)“文革”期间的文学,有不同的两个部分:一是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作品;二是秘密或半秘密状态写作和传播的作品,通常称为“地下文学”。
(2)公开发表的小说的代表作。
(3)《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
(三)新时期的文学识记:(1)新时期文学是指从“文革”结束后到80年代中期十年左右时间里的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绪论一、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指起于五四前夕,迄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文学历史,即从1917年发难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约三十二年文学发展历史。
分期1917年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27年到1937年为第二时期,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1937年到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抗战的民主的文学运动的勃兴和繁荣时期。
二、现代文学的性质1.“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2.“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文学”3.“现代化的与世界文学相沟通的民族文学”4.“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三、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1.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主题现代作家对待现代化的态度并不是统一的,主题的呈现往往充满了矛盾与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一种“复调现象。
”所谓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2.多样化的题材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与农村题材。
同时又极为广阔: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命运、形象与心理情绪都无一例外地被摄入作家们的艺术视野。
3.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纠结现代文学前半期:文学形式的“现代化”诉求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抗战的爆发扭转了这一进程一直在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轨道中寻求自己作为现代民族文学的位置和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近百年来中国出现的以现实生活为素材的文学作品。
三十年是一个具体的时间段,指1980年代至2024年代的三十年。
这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大特殊时期,对中国整个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受到极大限制,许多作家、艺术家受到打击、迫害,文学作品基本上停滞。
1980年代,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的现代文学开始逐渐复苏。
2.文学的自由与个体价值的探索:198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复苏的关键时期,作家们开始敢于表达个人的想法、体验,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独立见解。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样化,创作思路也更加开阔,关注个体的价值与人权问题,如《红高粱》等作品。
3.小说的繁荣:1980年代至今,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创作形式之一、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复杂的社会背景,成为表达个人及社会关注的重要媒介。
其中,《丰乳肥臀》、《妻妾成群》、《梦回大清》等作品都取得了较大的影响。
4.频繁的文化转型:在这三十年间,中国经历了许多文化转型,包括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等。
这些转型为作家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社会背景。
他们通过文学的方式反映和探讨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和挑战。
5.青春与成长:许多中国作家在这三十年间以青春与成长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创作,通过描写年轻一代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追求、困惑、挣扎和成长。
如《围城》、《红楼梦》等作品都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反映了这一时期年轻人的心理和现实。
6.女性文学的崛起:这三十年间,中国女性作家开始崭露头角,她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关注点,呈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中的角色转变、挣扎与追求。
她们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家庭与事业平衡,如亦舒、莫言等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一、鲁迅主要著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16《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 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 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上篇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一)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1、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2、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药》华家的精神愚昧。
《故乡》闰土的心灵麻木。
《祝福》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
《在酒楼上》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二) 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1、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狂人》《孔》《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祝福》《长明灯》《铸剑》《理》《采薇》○2离去—归来—再离去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故乡》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1、郭沫若的诗歌创作是从重新焕发艺术想象力的基础上开始的,以《女神》为代表的早期诗作建筑在泛神论的哲学思想之上。
2、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
3、新月派是一个以绅士趣味和精神相聚合的文人团体,具有强烈的自由主义的倾向。
4、徐志摩在“迷茫期”的作品:《猛虎集》与《云游》5、闻一多为纠正新诗漫无节制的形式,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6、闻一多《忆菊》: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7、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起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
8、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美文》一文,倡导幽默、雍容、漂亮、缜密的艺术性散文——“美文”。
9、周作人早期“情志体”散文多取材平凡琐碎的个人生活。
10、以李金发和创造社后期三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崛起于中国诗坛。
11、程小青译创并重,他由模仿福尔摩斯,化出了中国的侦探形象,1914 年起就写开了“霍桑探案”系列。
12、张恨水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写报人杨杏园和青楼女子梨云、才女李冬青的故事。
13、春柳社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第一个话剧团体。
14、胡适模仿易卜生《娜拉》创作的《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话剧剧本。
15、吉老太太是丁西林《一只马蜂》中的喜剧人物。
二.名词解释1、闲话风“闲话”也称漫笔,不仅指题材“漫”无边际,而且是行文结构上,兴之所致的随意性,是对鲁迅《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主要指那种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那种“任心闲谈”的“漫笔式”的写法,是对五四时期“布道式”散文的否定与超越。
《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
鲁迅在《自言自语·序》中,说自己有时会回想起童年时“水乡的夏夜,摇着大芭蕉扇,在大树下乘凉”,“男女都谈些闲天,说些故事”的情景。
《朝花夕拾》其实就是对这样的童年“谈闲天”的追忆与模拟。
这就规定了这类散文的特殊氛围: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每个人(作者与读者)既是说话者,又是听话者,彼此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
——这正是对“五四”时期盛行的“我(作者)说你(读者)听,我启你蒙”,强制灌输的“布道”式、“演讲风”的散文的一个历史的否定与超越。
《朝花夕拾》这类“闲话风”是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作者掏出心来,真诚地袒露自己生活与内心的秘密、真实的欢乐与痛苦,希望引起读者(听众)的共鸣、联想、议论与诘难,达到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
这样,“闲话风”散文就别具平等、开放的品格,又充溢着一股真率之气。
而《朝花夕拾》这样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是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原始)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
“闲话风”的另一面是“闲”,即所谓“任心闲谈”。
那一代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充满紧张、沉重、严峻、激烈的同时,也还有洒脱、放纵、雍容、闲适的这一面。
《朝花夕拾》正是“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处处显出余裕、从容的风姿。
“闲话”也称“漫笔”,表明了一种笔墨趣味:不仅是指题材上“漫”无边际,而且是行文结构上的兴之所至的随意性。
“闲话”还表现了一种追求“原生味”的语言趣味。
鲁迅曾经说过,如果把只隔一层薄板壁的邻居的高声的谈话如实记录下来,删除了不必要之点,是可以成为很传神的文学语言的。
在某种程度上,《朝花夕拾》正是这类“听闲谈而去其散漫”的语言主张的成功实践。
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活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与复杂性。
2、问题小说出于“为人生”的文艺观,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小说多以探讨人生问题,表达对人生的见解为主,提出了当时人们所关心的各种社会问题,如当时较为敏感的青年恋爱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妇女贞节问题、劳工问题等。
“问题小说”是当时的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与“五四”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也间接地受到过易卜生“问题剧”和有“提出问题的文学”之称的俄罗斯传统的影响。
“问题小说”以冰心、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等人的创作最为典型。
他们把“爱”做为合理的人生,常以爱与美的追求者、人生的慰安者或悲哀的宣泄者的身份,去探讨人生的究竟,去捕捉知识青年的灰色的、烦闷的或痛苦的内心奥秘,去描写人生的悲剧和喜剧,表现了他们感时忧国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心。
3、三美论闻一多为纠正新诗漫无节制的形式,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提出新诗创作要讲求“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三美论”是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
“音乐的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作者在继承我过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的概念。
新格律诗的音乐美,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
“绘画的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的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闻一多对新诗格律的理论提倡和创作实践,纠正了白话新诗创作中态度不够严肃、过于散文化的倾向,并为重建诗歌范式做出尝试性的努力。
4、新格律诗所谓新格律诗,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
1926年,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系统地表述建立新格律诗的具体主张,要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押韵、每行诗的“音尺”(又称音步,英文feet的意译)数要相等、由调和的音节产生整齐的诗句。
经过这样的倡导,格律诗成为新诗中的一种体裁。
经过闻一多、徐志摩人的理论提倡和创作实践,逐渐形成了新格律诗的基本特征:押韵,且诗行相对整齐;在这一前提下,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格律形式。
新格律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诗派。
它不但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而且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简答1、鲁迅的散文诗《野草》采用了怎样的叙事风格?1919 年鲁迅在发表一组类似《野草》的散文诗时,将其命名为“自言自语”,在仿效者日益增多以后,被人以“独语”称之。
“自言自语”( “独语”)是不需要听者(读者)的,甚至是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张与排拒为其存在的前提:唯有排除了他人的干扰,才能径直逼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包括直觉)、情绪、心理、意识(包括潜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的思考。
可以说《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从“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哲学。
独语体散文不顾及与倾听者的交流,而只注重自己孤寂的内心世界,通过强化自己内心的孤独感与荒凉感,表达一种个体面对世界的生命体验,也实现一种常有幻想色彩的审美追求。
鲁迅在《野草》中使用“独语体”的目的,类似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就是要通过灵魂深处的自我对话,来宣扬和发布那些并不要求读者理解的东西。
这种方式非常类似于基督教的布道,也即虽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来引导信众,但实际上却是灵魂与上帝的直接对话,并不求得信众完全理解。
这种言说方式使作者的思考始终处于一种亢奋激昂、时而清醒时而迷茫的情感状况,既有对人生真义的探寻,也有探索未得之后的失落;既有对无助个人的叹啘,也有对芸芸众生的悲悯。
这种种复杂的思绪与情感,便使《野草》的意义指向暧昧而含混,当然也吸引着读者努力去探寻他的本意。
然而,鲁迅并不求得读者的理解。
相反,他将试图解码《野草》的读者视为毫无意义的“庸众”和“看客”。
当然,这并非对读者的蔑视,更多是鲁迅对本人在当时不被国人所理解的一种悲伤。
2、郭沫若诗歌有怎样的艺术特点?郭沫若的诗歌创作是从重新焕发艺术想象力的基础上开始的,以《女神》为代表的早期诗作建筑在泛神论的哲学思想之上。
他从布鲁诺、斯宾诺莎为代表的泛神论哲学及中国、印度古代哲学那里吸取泛神论思想,并将其内容概括为,“泛神便是无神。
一切的自然都是我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
这种将自我材质神化的观念,恰恰符合了五四时期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时代观念。
诗人笔下的抒情主人公被赋予了创造与驱使万物的神力,同时又把大自然充分地人化,因而实现了人与宇宙、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同时,也赋予抒情主人公彻底破坏与大胆创造的崭新形象,对“力”与“动”的崇拜,形成了他壮阔、雄奇的艺术风格。
3、冰心小说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由于冰心自幼生活在比较优裕的家庭环境里,父母的慈爱,姊弟的亲睦,使她蕴蓄着满心的爱,再加上她的个人经历和所受教育等等因素的影响,她的作品一度把“爱”作为最高理想。
在她的思想中也形成了用“爱”来融化人间苦痛、填补人际沟壑、感化邪恶、拯救社会的观念。
这种被她自己称为“爱的哲学”的思想构成了她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内核,并且在其作品中有着强烈的表现。
一般认为,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是冰心早期作品的三个基本主题,通过对这些她心目中最美、最崇高的景物、境界、感情的描写和歌颂,表现她对现实不满的情结,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歌颂和暴露交融在一起,并且暴露往往借歌颂的反衬和折射来加以体现,因此,比较其他作家的作品通过直接描写不合理的现实而提出问题的写法,冰心“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四、结合鲁迅小说《伤逝》具体内容分析妇女解放观鲁迅选择一种极端激进的方式来拯救女性,他将被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对迫害她们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
但从不因同情而涂上理想的色彩,而是重在揭示中国女性“不争”的一面,极力倡扬中国女性应有清醒的反抗意识,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
1、经济独立因为一个社会的根本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基础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制度问题。
如果封建经济基础不改革,封建制度不推翻,个人的自由解放问题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个人的幸福是不可能真正到来的。
妇女要解放,必须要在经济上独立“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这是涓生的觉悟,也是鲁迅现实主义精神的写照。
爱情是浪漫的,但也是物质的。
在反抗旧家庭的时候,经济问题并不是很突出,但走进婚姻后生存压力使经济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婚后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因此,涓生失业后,他们的爱在经济的压迫下覆灭了。
子君的悲剧告诉人们个性解放并不等同于婚恋自由,妇女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解放还必须掌握经济自主权。
鲁迅指给了青年从“个性解放”到“阶级意识的觉醒”这条宽宏的解放道路。
2、有更高的人生目标子君的悲剧尽管是社会、历史的必然,尽管源于涓生的怯弱有自私,更多取决于其思想上痼疾。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妨碍了女性自身对解放的追求。
子君悲剧是囿于自己的狭小天地,把建立家庭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没有时时进行自我更新,没有将反封建、反传统的思想继续下去,《伤逝》蕴涵鲁迅深刻的女性主义思想:消除妇女的痛苦在女性自己,解放妇女需要打破的不仅是男性的强权,还有自身精神上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