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姜熙

一、选题的背景

1、历史背景

苗族历史悠久,它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九黎部落。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以蚩尤为首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失败后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先后与三苗部落发生战争。三苗部落战败后,大多数往西南部迁徙,而少数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的三苗后裔,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几次在逃避战争的民族大迁徙中,为了不暴露秘密,他们甚至不得不将文字抹烧,苗族文化只得口传身授,世代相传,所以现在留下的只有那绣在衣服上的“文字”。

苗族历来以能歌善舞、心灵手巧闻名遐迩。苗歌有质朴庄重的古歌,豪迈奔放的飞歌,缠绵动听的情歌,还有酒歌,丧歌等。苗舞有粗犷豪放的木鼓舞,娴雅潇洒的芦笙舞,优雅和谐的铜鼓舞,还有踩鼓舞,板凳舞等。手工艺品有栩栩如生的剪纸、精美绝伦的刺绣、朴实素雅的蜡染、瑰丽夺目的银饰等,无不各具特色、韵味无穷。

苗族历来居住在西南山区,地理比较偏僻,世代口传身授的苗族文化才有幸得以传承下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苗族民间文化,许多苗族民间文化已逐渐消亡,已经到了非拯救不可的地步。

2、学校背景

台江县有14.5万人口,其中苗族同胞占全县总人口的97%,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苗族古歌、反排木鼓舞和姊妹节已列入《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安江、吴通英、唐汪报、万正文、张洪珍、张定祥和姜故代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但仅仅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还远远不够,现最为迫切的是让苗族的子孙们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担当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而完成这一重任的载体就是学校,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

台江城关二小位于台江县城的西北角,我校共有教师65人,学生1432人,其中96.4%为苗族。自2002年省教育厅和省民委联合下发《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以来,我校就积极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活动,成立了剪纸、刺绣、反排木鼓舞和苗歌情歌等兴趣小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学习和锻炼。2006年我校加入了“蒲公英行动”课题组,学校以这两项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6年由我校唐杰魁、杨思娥等老师编导的舞蹈《反排木鼓舞》在全县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小学组一等奖;2007年舞蹈《反排木鼓舞》在“多彩贵州”黔东南赛区荣获原生态舞蹈二等奖;200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我校舞蹈队受澳门中华学生联合会的邀请,参加“抗震救灾”筹款文艺汇演,得到当地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好评。我校还被省民委授予“民族文化进课堂”项目学校。所做的这些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为我校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概念界定

1、苗族文化——是苗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民间文化——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从社会分层上看,民间文化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民间文化还是一种具有农业生产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

3、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本地区的特点和需要的课程;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本地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继承和发展本地区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贵州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颁布的《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中小学应当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省教育厅和省

民委于2002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号召各级各类学校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引入课堂教学。2008年省教育厅、省民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自治地方的中小学必须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围绕当地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歌舞、民族声乐、民族体育、民族工艺、民族绘画、民族语言等进课堂活动,尤其是要抓好列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进课堂活动。”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这些文件精神,为“苗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的价值

越具有民族性的东西,就越是世界性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歌曲、舞蹈等文化因素,他就没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渐渐地被其他民族同化,最终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历史上的九黎和三苗是仅次于华夏族的第二大民族,但现今苗族的人口也只有894万人,那是因为中原地区的苗族后裔已被同化融合。因此,积极开展对本地区苗族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继承和弘扬苗族优秀的文化是非常紧迫的。

五、研究的内容

开展对苗族民歌、苗族舞蹈、苗族工艺与音乐、体育、美术相结合的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

六、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苗族民间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挖掘和整理优秀的苗族文化,探索传授苗族民间文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并形成苗族民间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推进素质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剪会绣,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推广者。

2、通过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及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唱苗族的古歌、情歌、飞歌和酒歌,培养学生对苗族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及活动的开展,在我校不断推广反排木鼓舞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