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苗族文化宣传调研报告总结
苗族文化宣传调研报告总结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且独特,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传统节日等方面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传承苗族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苗族文化宣传调研活动。
经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我们对苗族文化宣传的现状和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首先,苗族文化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广大苗族地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各级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下,苗族文化在教育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宣传。
一些苗族文化艺术团体和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工作。
苗族文化的宣传途径多样化,包括书籍、音像制品、展览、演出等形式。
然而,苗族文化宣传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宣传渠道不畅。
尽管苗族文化宣传的渠道多样,但很多信息无法深入到乡村和偏远地区。
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传播局限,一些苗族地区的居民了解和接触到的苗族文化宣传相对较少。
其次,宣传内容不够丰富和准确。
一些宣传机构和团体在传播苗族文化时过于简单化,只停留在“民俗奇特”、“神秘神奇”等表面现象,缺乏对苗族文化深刻理解和准确解读。
最后,传承机制不完善。
苗族文化的传承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扎实的基础,但目前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和挑战。
很多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面临年龄老化和传承后继的问题,这不利于苗族文化的传播和宣传。
为了更好地宣传苗族文化,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宣传渠道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苗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覆盖,使苗族文化宣传能够延伸到每个角落。
其次,提高宣传内容的质量。
宣传机构和团体应该加强对苗族文化的研究,挖掘出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深度,让苗族文化的特色在宣传中得以充分展示。
最后,加强传承机制的建设。
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对传统技艺的培训和传承,鼓励年轻人参与其中,并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
总之,苗族文化宣传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的苗族文化宣传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强宣传渠道建设、提高宣传内容质量和加强传承机制的建设,我们可以更好地宣传苗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苗族文化。
苗族文化传承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传承调研报告
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为了解苗族文化的传承情况,我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我参观了贵州省的苗族村落。
在村里,我看到了许多苗族传统手工艺品,如苗族刺绣、苗族银饰等。
这些手工艺品展示了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技艺非常高超。
从老一辈的苗族人口中,我了解到他们一直在努力传承和保护这些手工艺品的技艺,而且已经传承了几百年。
他们把这些技艺传给自己的子女,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下去。
其次,我走访了当地的苗族学校。
在学校里,我看到了苗族孩子们学习苗族语言、苗族舞蹈和苗族音乐等传统文化的情景。
这些孩子们对苗族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承载责任感令人感动。
学校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来传承苗族文化,使得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苗族传统文化。
此外,我还参观了一些苗族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龙船节”。
这是苗族人民为了纪念抵御外来侵略者而发起的战斗而设立的一个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将庆祝活动与战争记忆紧密结合,通过舞狮、放烟花等方式来展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和传承。
综上所述,苗族文化传承的情况是积极向好的。
苗族人民非常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传承和保护苗族文化,如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学校教育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等。
这些努力使得苗族文化得以传承下去,为我国的多元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备注:以上回答是人工智能根据题目生成的文本,仅供参考。
)。
调研苗族民族文化调查报告
调研苗族民族文化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多个省份。
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苗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状况。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计收集到了500份有效问卷,并与苗族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
三、苗族传统文化调研结果1. 语言文字苗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
经调查,大部分苗族人能够流利使用苗语,也有一部分苗族人掌握了汉语。
2. 艺术舞蹈苗族以芦笙、葫芦丝、苗锣等乐器为主要伴奏,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舞蹈活动。
调查发现,苗族舞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常出现在各种重要节日和仪式上。
3. 服饰饮食苗族的传统服饰非常独特,男性通常穿着剪裁精良的长衫、长裤和大襟褂,而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刺绣精美的长衫。
苗族饮食以玉米、大米、马铃薯等为主要食材,口味偏辣。
4. 婚礼习俗苗族的婚礼习俗独特而庄重。
男方要先送娘家女方一捆对经和若干礼品,被称为“赒嫁”。
女方接受了赒嫁后,表示同意婚事。
婚礼当天,男女双方的亲友邻里都会前来祝贺,现场热闹非凡。
四、苗族现代发展情况调研结果1. 经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经济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在农村地区,苗族人以种植水稻、玉米、茶叶等为主要生活来源。
同时,旅游业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吸引了大量游客。
2. 教育状况苗族的教育水平逐渐提升。
多数地区已经建立了苗族小学和中学,为苗族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
此外,苗族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他们为苗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 社会风尚苗族人民积极向上、热情好客、团结友爱。
他们重视家庭和谐,注重尊老爱幼。
苗族社会存在着较为明确的等级观念和亲属关系,家族观念非常重要。
五、总结与建议通过对苗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情况的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苗族的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和魅力,应该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工作;2.苗族的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旅游产业,提高苗族人民的收入;3.苗族的教育状况有待进一步提升,应该加大对苗族教育事业的投入;4.苗族社会风尚和家族观念应得到保护和继承。
苗族研究报告
苗族研究报告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
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服饰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苗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黎族和越族,经历了多次迁徙和发展。
苗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苗族人民勤劳智慧,开垦了大片的山地农田,发展出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苗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歌曲、绘画等方面。
苗族的音乐和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常表达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苗族的歌曲往往有着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让人陶醉其中。
苗族的绘画艺术也非常独特,以图腾为主题,色彩鲜艳,形式多样。
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有自己独特的文字系统。
苗族的文字又分为女书和阳宗仪字,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传统上只由女性使用。
苗族的服饰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服饰非常精美,通常由多层次的衣物组成,色彩鲜艳,以刺绣和图案装饰为主。
苗族的服饰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经济发展方面,苗族人民主要以农业为生,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为主。
此外,苗族人民还以手工艺制作为生,如苗
绣、苗银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苗族人从事旅游服务业,为苗族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的来说,苗族是中国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的民族,他们的文化、语言、服饰等都很有特色。
通过研究苗族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最新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怎么写,以下是XX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课题研究的春风沐浴着正在飞跃的校园,课题研究的雨露滋润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田。
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科研兴教”的敦促下,我们课题组老师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这片沃土中齐心协力,奋战在教学第一线。
辛勤地耕耘,也编织着我们的美好理想。
回首在课题组这学期的工作,一曲曲奔跑般的旋律不禁从心底溢出……一、充分发挥课题组的优势,集思广益,众志成城。
我们的课题组,一个拥有19人的大集体,其中有功力深厚的教导主任,有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有年轻有为的生力军。
在研究中,我们课题组这个团体,较好地发挥着我们的人文环境优势,较好地发挥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一学期以来,我们课题组集思广益,共同制订实验研究计划。
实实在在地开展有助师生发展、成长的课题研究活动;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研讨活动,承办省教学研讨活动,并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广东省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观摩研讨会于20XX年11月24日在我校隆重召开,来自东莞、广州、中山等地的全省各地代表参加了会议,省教厅的杨建国先生和佛山教研室的姚淑华老师、南海区教研室党朝亮先生和各市、区的语文教研员亲临现场作指导。
来自全省七个地区的七位老分别作课,我校的杜小敏老师为全省老师代表展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例“乐读清平乐”,杜老师声情并茂地引领504班的学生遨游在古色古香、韵味十足的古词课堂中,该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累丰富,底气丰厚,受到上级领导和全体老师代表的高度赞扬。
11月25日,我校图文并茂的展板,最具特色的学生作品和精彩纷层的经典诵读汇报表演,让来宾们大饱眼福。
交流研讨期间,各地代表纷纷踊跃发言,研讨气氛浓郁。
代表们表示收获甚丰,从我校“师生齐学经典”中,他们找寻到了一条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道路。
我校“学经典,用经典”的浓郁学习氛围深深地感染着全省的教师代表们。
会后,省教厅的杨建国先生表示本次活动办地相当成功,意义深远,为推动全省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自从我校引入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以来,学校的文化氛围变得更加多元化,学生们对苗族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举办了一系列的苗族文化活动,还邀请了苗族文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苗族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苗族文化对于学生们的影响,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收获。
首先,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多元文化。
通过举办苗族传统舞蹈比赛、苗族服饰展示等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苗族文化的魅力,还能够了解到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还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更加包容和理解不同文化。
其次,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激发了学生们对苗族文化的兴趣。
在苗族文化专家的讲座中,学生们积极提问,表达了对苗族文化的好奇和向往。
许多学生表示,他们希望能够有机会亲身体验苗族文化,了解更多关于苗族的故事和传统。
这种对于文化的好奇和向往,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文化活动中,也促进了他们对苗族文化的深入了解。
最后,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也促进了学生们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意识。
在苗族文化活动中,学生们需要团队合作,共同策划和组织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这种文化交流和合作意识,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包容和沟通能力。
总的来说,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多元文化,激发了他们对苗族文化的兴趣,促进了他们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意识。
希望学校能够继续举办更多的苗族文化活动,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苗族的研究报告
苗族的研究报告一、引言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中国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民族,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探索和挖掘中国多元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本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对苗族的历史、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研究,全面了解和掌握苗族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二、历史背景和起源苗族起源于中国南方山区,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苗族的祖先最早生活在贵州的草场沟文化和贵安文化遗址。
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族不断与汉族、彝族、壮族等民族进行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三、社会结构和政治组织苗族的社会结构以农耕为主,农业在苗族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苗族以家族为单位,家族内部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男性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女性主要负责家务和手工业。
苗族还有比较完善的行政组织,从村级到苗族自治州都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四、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苗族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牛、羊等家禽家畜。
此外,苗族地区还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和矿产资源,如竹子、木材、铜矿等,在当地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苗族地区的旅游产业也逐渐崛起,为当地带来了经济增长。
五、文化习俗和传统艺术苗族拥有丰富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艺术,如苗族的传统节日尤为有名,如“花山节”、“龙船节”等。
在苗族的婚礼、葬礼等重大场合,苗族人会进行滚石、射箭、唱歌等传统活动,展示和传承苗族独有的文化。
苗族还以织布、刺绣等手工艺闻名,其作品精美绝伦,为苗族文化增添了独特魅力。
六、教育和文化保护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和文化保护工作,苗族地区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在苗族地区,学校和文化中心不断涌现,通过加强教育和培养人才,苗族文化被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
同时,苗族地区的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保护,如苗族的传统建筑、服饰、音乐等都得到了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七、结论通过对苗族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苗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背景介绍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交流,我校决定开展“苗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让广大师生更深入地了解苗族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活动安排本次“苗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包括苗族文化展览、苗族民歌演唱、苗族手工制作、苗族服饰展示等多个环节。
其中,苗族文化展览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展览内容涵盖了苗族的历史、风俗习惯、传统音乐舞蹈、传统乐器等方面。
此外,我们还请来了苗族的老师和艺术团队,他们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苗族民歌演唱,独特的苗族音乐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感动。
活动效果通过本次“苗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我们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1. 加深对苗族文化的了解通过苗族文化展览、苗族民歌演唱等环节,同学们对苗族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他们了解到苗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传统音乐舞蹈等方面,增进了对苗族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2. 促进校园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活动中,我们邀请了苗族的老师和艺术团队,他们与我们的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同学们通过与苗族老师和艺术家的接触,了解到了苗族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
这不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也增强了不同族群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3. 激发同学们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在苗族手工制作、苗族服饰展示等环节中,同学们亲自动手制作苗族传统手工艺品,了解苗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
这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让他们对苗族文化充满兴趣,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反思与改进尽管本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宣传不充分在活动前期,我们的宣传工作不够全面和到位,导致不少同学对活动的了解不够,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今后在宣传上要做好工作,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社交网络等渠道,提前做好宣传工作,以吸引更多同学积极参与。
2. 活动规划欠缺针对性活动的规划内容过于广泛,有些环节与苗族文化的直接关联不大,影响了活动的专业性和深入性。
苗族调研报告
苗族调研报告苗族调研报告1. 引言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保留了其丰富的文化传统,并且有独特的风俗、习俗和语言。
为了更好地了解苗族,进行了此次调研。
本报告旨在介绍苗族的文化特点、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2. 调研内容2.1 苗族的历史和起源通过对历史书籍、民间故事和苗族长者的口述,了解到苗族起源于古代的蛮夷部落,经过多次迁徙定居在现今的地区。
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2.2 苗族的文化特点苗族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音乐、舞蹈、服饰、风俗等。
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充满激情和动感,通常在庆祝节日、婚礼等重要场合表演。
他们的服饰以彩色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3 苗族的生活方式苗族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
同时,他们还从事手工艺品制作,比如织布、陶瓷等,这些手工艺品也成为了他们特有的文化符号。
在家庭生活中,男女分工明确,男性主要从事田间劳动,而女性则负责家务劳动和养育子女。
2.4 苗族的社会组织苗族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基础,家族成员互相帮助和支持。
村落是苗族社会组织的重要单位,村民们共同主持村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苗族社会还有族长制度,族长负责领导和管理族群,重要的决策都需要他们的批准。
3. 调研结果分析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苗族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苗族保留了许多古老而独特的传统,这些传统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苗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4. 结论苗族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社会组织,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苗族的特点和贡献。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性,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
5. 建议针对苗族的特点和需求,我们建议加强对苗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苗族文化传承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传承调研报告苗族文化传承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苗族文化的传承情况,探究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选择了苗族人口密集地区进行考察。
三、调研结果1. 传统苗族文化的传承情况根据调研结果,苗族传统文化仍然在一些农村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承。
一些老一辈的苗族人仍然能够传承和传播他们的民俗习惯、服饰、音乐等方面的文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改革,现代化的冲击导致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 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和原因调研发现,苗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导致了传统文化的丧失,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
其次,文化逐渐商业化,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变成了商业活动,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和真实性。
第三,教育体系对传统文化的缺乏重视,学校课程很少涉及苗族文化,使得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
四、建议和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 引导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
通过举办传统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提高年轻人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和参与度。
2. 建立苗族文化的传承机构。
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苗族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播,提供相关培训和交流平台。
3. 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将苗族文化纳入学校课程,让年轻人在学校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4. 保护和规范商业化的传统文化活动。
对商业化的传统文化活动进行规范,确保其原汁原味和真实性。
五、总结苗族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我们应该重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培养和教育,建立相关的传承机构,并加强对商业化传统文化活动的规范。
只有这样,苗族文化才能延续下去,为现代社会增添新的文化魅力。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2)2篇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2)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2)精选2篇(一)《苗族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苗族文化的传统特点、发展现状及对于社会的影响,为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走访:选择苗族聚居地,与苗族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其生活习俗、传统节日、音乐舞蹈等。
2.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书籍、论文、报告等,获取苗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变迁等信息。
3. 专家访谈:与苗族文化研究专家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苗族文化的见解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苗族的起源与历史:苗族是中国汉族以外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苗族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后迁徙至现今的贵州、云南等地区,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2. 苗族的生活习俗:苗族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热爱自然,崇尚生育。
苗族人民普遍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如苗年(农历正月的第一天)是苗族人民的新年,他们会穿上传统的苗族服饰,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芦笙舞会、赛马、射箭等。
3. 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苗族人民非常重视新米节,这是苗族人民表达对大地的感恩和丰收的庆祝活动。
另外,苗族还有清明节、儿童节、腊八节等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4. 苗族的传统音乐舞蹈:苗族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音乐以芦笙、木鱼、锣鼓等乐器为主,歌曲多以山歌为代表,歌词唱出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喜悦和哀思。
苗族舞蹈形式多样,如大芦笙舞、舞龙舞狮等,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欢快。
5. 苗族文化的现状与保护:苗族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流失,城市化进程对苗族村落的冲击等。
苗族文化保护工作正在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工作。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苗族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苗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苗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结题报告姜熙一、选题的背景1、历史背景苗族历史悠久,它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九黎部落。
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以蚩尤为首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失败后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
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先后与三苗部落发生战争。
三苗部落战败后,大多数往西南部迁徙,而少数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的三苗后裔,逐渐与华夏族融合。
《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几次在逃避战争的民族大迁徙中,为了不暴露秘密,他们甚至不得不将文字抹烧,苗族文化只得口传身授,世代相传,所以现在留下的只有那绣在衣服上的“文字”。
苗族历来以能歌善舞、心灵手巧闻名遐迩。
苗歌有质朴庄重的古歌,豪迈奔放的飞歌,缠绵动听的情歌,还有酒歌,丧歌等。
苗舞有粗犷豪放的木鼓舞,娴雅潇洒的芦笙舞,优雅和谐的铜鼓舞,还有踩鼓舞,板凳舞等。
手工艺品有栩栩如生的剪纸、精美绝伦的刺绣、朴实素雅的蜡染、瑰丽夺目的银饰等,无不各具特色、韵味无穷。
苗族历来居住在西南山区,地理比较偏僻,世代口传身授的苗族文化才有幸得以传承下来。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苗族民间文化,许多苗族民间文化已逐渐消亡,已经到了非拯救不可的地步。
2、学校背景台江县有14.5万人口,其中苗族同胞占全县总人口的97%,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
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苗族古歌、反排木鼓舞和姊妹节已列入《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安江、吴通英、唐汪报、万正文、张洪珍、张定祥和姜故代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
但仅仅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还远远不够,现最为迫切的是让苗族的子孙们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担当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
而完成这一重任的载体就是学校,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
台江城关二小位于台江县城的西北角,我校共有教师65人,学生1432人,其中96.4%为苗族。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苗族文化1. 背景信息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省份。
苗族人口约为900万人,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和习惯。
2. 语言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苗瑶语族。
尽管现在的年轻一代更倾向于使用汉语,但许多老一辈的苗族人仍然能够流利地讲苗族语。
3. 服饰苗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具有特色。
男性通常穿着黑色的长衣和长裤,头上戴着蓝色的头巾。
女性则穿着蓝色的上衣和黑色的裙子,手工绣花和银饰是其特点。
苗族女性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服饰,称为“蝴蝶衣”,形状酷似蝴蝶。
4. 风俗苗族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
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苗年,苗族人会穿着传统服饰,进行舞蹈、音乐和赛龙舟等活动。
苗族婚礼也非常庄重,有着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5. 音乐舞蹈苗族有着独特的音乐和舞蹈表演。
苗族人民善于演奏木琴、扬琴和口弦等乐器,并以鼓舞和花灯舞蹈最为有名。
苗族的舞蹈动作独特,舞者身穿鲜艳的服饰,跳动的节奏非常明快。
6. 传统工艺苗族人民擅长手工艺品的制作。
他们熟练地雕刻木头,制作陶器和编织竹器。
苗族的银饰也非常有名,苗族女性常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婚礼上佩戴各种精美的银饰。
7. 宗教信仰苗族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
一部分苗族人信奉传统的苗族巫教,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可以保护他们免受邪恶的侵害。
另一部分苗族人信仰基督教、佛教等宗教。
综上所述,苗族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其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和习惯都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了解和保护苗族文化对于维护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自从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展开以来,我校师生对苗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进了与苗族同学的友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机会。
在活动中,我们邀请了苗族同学来分享他们的传统服饰、舞蹈和音乐,让更多的师生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对苗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进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其次,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活动中,我们组织了苗族文化体验活动和展览,让同学们亲身体验苗族传统手工艺制作,增进了同学们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这些活动也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最后,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也为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通过这些活动,学校师生对多元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同学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包容心。
这也有助于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学校创造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包容的教育环境。
总之,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的机会,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为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希望学校能够继续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师生能够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开展了苗
族文化进校园工作。
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也积极参与了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现在,我来总结一下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
首先,我们通过举办苗族文化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苗族文化。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邀请了一些苗族文化的专家学者来为学生讲解苗族文化的历史、传统和习俗。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对苗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对苗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我们还积极组织了一些苗族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苗族文化。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学习苗族传统手工艺,品尝苗族美食,学习苗族舞蹈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对苗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最后,我们还在校园中建立了苗族文化展览馆,让学生在校园中就能感受到苗
族文化的魅力。
在这个展览馆中,我们展示了苗族传统服饰、器具、乐器等,让学生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增强了他们对苗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们发现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
积极的影响。
学生们通过参与苗族文化活动,增强了对苗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增强了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我们相信,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将会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我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在过去一段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这次总结中,我们不仅要回顾工作的进展,更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发展。
首先,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开展为师生提供了更多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的机会。
通过举办苗族文化节、苗族传统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学校营造了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让师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苗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
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师生对苗族文化的了解,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其次,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开展为苗族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和交流的平台。
在苗族文化节上,我们邀请了苗族学生进行传统歌舞表演和手工艺品展示,让他们展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才艺。
这不仅提升了苗族学生的自信心,也增进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友谊,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然而,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活动的持续性和深度还有待提高。
虽然我们举办了一系列的苗族文化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挖掘和持续推广。
其次,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
在活动策划和宣传方面,我们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多地利用校园媒体和社交平台,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活动的品质和影响力,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学校的多元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民间艺术活动教研总结
一、前言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间艺术活动在校园教育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为了提高民间艺术教育的质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校于近期开展了民间艺术活动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今后的民间艺术教育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
以下是对本次教研活动的总结。
二、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1. 民间艺术教育现状分析本次教研活动首先对民间艺术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民间艺术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民间艺术教育资源不足。
许多学校缺乏专业的教师和设施,导致民间艺术教育难以深入开展。
(2)民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部分学校课程设置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3)民间艺术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民间艺术教育的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2. 民间艺术活动实践与探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校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开展了以下实践与探索:(1)整合民间艺术教育资源。
学校积极与社区、民间团体合作,邀请民间艺术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民间艺术教育资源。
(2)优化课程设置。
结合学生兴趣和需求,开设多样化的民间艺术课程,如剪纸、刺绣、泥塑、民间舞蹈等。
(3)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互动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
3. 民间艺术教育评价改革针对民间艺术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教研活动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将民间艺术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艺术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注重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
(3)开展学生自评和互评。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三、教研活动取得的成果1.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对民间艺术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调研报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xxx是××自治州州府,全市面积227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其中民族乡3个),5个街道办事处。
居住着34个少数民族。
XX年底××市总人口482618人,少数民族人口340560人,占总人口的70.6%。
其中,苗族人口74949人,占总人口数的15.5%;布依族人口205017人,占总人口数的42.4%;水族人口35871人,占总人口数的7.4%。
××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域和交通闭塞等原因,这些民族文化一直处在相对封闭状态。
目前,这些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地域性、民俗性、娱乐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节日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歌谣文化、舞蹈文化、祭祀文化、语言文化、戏曲文化、体育文化、建筑文化、医药文化、农耕文化、民间文学、工艺美术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民间文化生态系统仍保存得比较完整。
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市民族民俗文化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外来文化冲击,各种文化间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在激烈地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为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市市委、市政府除了抓好民族民俗文化遗产的申报、举办一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以外,积极主张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以保证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
为支持和做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市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编印了一批教学教材,如XX年编印的《苗文课本》、《水书教材》等。
XX年,为丰富教学内容和满足教学的需要,并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重新组织人员编印了一批新教材,如《苗族双语教学课本》《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等。
探讨苗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探讨苗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通过对凯里市舟溪小学和舟溪中学市师资、教材和课程设置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苗族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传承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笔者认为,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必须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和特色发展,政府重视,学校实施,师资齐全,教材合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够得以实现。
标签:苗族文化教育传承对策一、中、小学在传承苗族文化中实施情况凯里市舟溪完小和舟溪中都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学校。
凯里市舟溪镇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境内民族文化资源丰厚。
凯里市舟溪中学充分挖掘苗族文化资源,通过学校教育传承苗族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1.凯里市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全市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人口6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6%,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是全国少数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民族传统节日多达135个,素有“百节之乡”、“歌舞海洋”的美称[1]。
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千姿百态,造型样式之多,装饰手法之丰富,工艺技术之精湛,当称民族服饰之冠。
苗族服饰可以称得上是“穿在身上的史书”,独领一代风骚[2]。
风格独特的苗家吊脚楼,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挑花、刺绣、蜡染、银饰,豪放的苗族飞歌,动听的芦笙金曲,精彩的斗牛、斗鸟、斗鸡以及有千年历史的苗家酸汤鱼等,无不闪烁着东方民族民间文化的光彩。
2.黔东南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特色鲜明凯里市舟溪镇舟溪民族中学位于凯里市舟溪镇,学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教职工76人,学生1000余人。
多年来,舟溪民族中学在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舟溪民族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苗族语言进校园。
凯里市舟溪中学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学生讲本民族语言,开展与民族语言的相关活动,比如演讲、讲故事、小品等活动;第二,苗族民歌进课堂。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和弘扬,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开展苗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传承苗族文化,还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为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需要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发现通过举办苗族传统服饰展示、苗族舞蹈表演、苗族手工艺制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参与,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苗族文化,还可以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魅力。
其次,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需要注重与学校教学内容的结合。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将苗族文化与学校的课程内容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语文课上讲授苗族的传统诗歌,在历史课上介绍苗族的发展历史,在美术课上学习苗族的传统绘画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苗族文化的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
最后,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需要注重持续性和深入性。
我们发现,单一的一次活动很难让学生对苗族文化产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苗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多次参与中逐渐深入了解苗族文化,增强对苗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总的来说,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创新,我们相信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会越来越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结题报告姜熙一、选题的背景1、历史背景苗族历史悠久,它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九黎部落。
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以蚩尤为首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失败后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
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先后与三苗部落发生战争。
三苗部落战败后,大多数往西南部迁徙,而少数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的三苗后裔,逐渐与华夏族融合。
《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几次在逃避战争的民族大迁徙中,为了不暴露秘密,他们甚至不得不将文字抹烧,苗族文化只得口传身授,世代相传,所以现在留下的只有那绣在衣服上的“文字”。
苗族历来以能歌善舞、心灵手巧闻名遐迩。
苗歌有质朴庄重的古歌,豪迈奔放的飞歌,缠绵动听的情歌,还有酒歌,丧歌等。
苗舞有粗犷豪放的木鼓舞,娴雅潇洒的芦笙舞,优雅和谐的铜鼓舞,还有踩鼓舞,板凳舞等。
手工艺品有栩栩如生的剪纸、精美绝伦的刺绣、朴实素雅的蜡染、瑰丽夺目的银饰等,无不各具特色、韵味无穷。
苗族历来居住在西南山区,地理比较偏僻,世代口传身授的苗族文化才有幸得以传承下来。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苗族民间文化,许多苗族民间文化已逐渐消亡,已经到了非拯救不可的地步。
2、学校背景台江县有14.5万人口,其中苗族同胞占全县总人口的97%,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
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苗族古歌、反排木鼓舞和姊妹节已列入《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安江、吴通英、唐汪报、万正文、张洪珍、张定祥和姜故代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
但仅仅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还远远不够,现最为迫切的是让苗族的子孙们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担当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
而完成这一重任的载体就是学校,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
台江城关二小位于台江县城的西北角,我校共有教师65人,学生1432人,其中96.4%为苗族。
自2002年省教育厅和省民委联合下发《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以来,我校就积极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活动,成立了剪纸、刺绣、反排木鼓舞和苗歌情歌等兴趣小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学习和锻炼。
2006年我校加入了“蒲公英行动”课题组,学校以这两项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6年由我校唐杰魁、杨思娥等老师编导的舞蹈《反排木鼓舞》在全县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小学组一等奖;2007年舞蹈《反排木鼓舞》在“多彩贵州”黔东南赛区荣获原生态舞蹈二等奖;200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我校舞蹈队受澳门中华学生联合会的邀请,参加“抗震救灾”筹款文艺汇演,得到当地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好评。
我校还被省民委授予“民族文化进课堂”项目学校。
所做的这些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为我校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概念界定1、苗族文化——是苗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民间文化——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
从社会分层上看,民间文化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
民间文化还是一种具有农业生产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
3、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本地区的特点和需要的课程;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本地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继承和发展本地区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贵州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颁布的《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中小学应当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
省教育厅和省民委于2002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号召各级各类学校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引入课堂教学。
2008年省教育厅、省民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自治地方的中小学必须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围绕当地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歌舞、民族声乐、民族体育、民族工艺、民族绘画、民族语言等进课堂活动,尤其是要抓好列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进课堂活动。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这些文件精神,为“苗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的价值越具有民族性的东西,就越是世界性的。
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歌曲、舞蹈等文化因素,他就没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渐渐地被其他民族同化,最终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历史上的九黎和三苗是仅次于华夏族的第二大民族,但现今苗族的人口也只有894万人,那是因为中原地区的苗族后裔已被同化融合。
因此,积极开展对本地区苗族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继承和弘扬苗族优秀的文化是非常紧迫的。
五、研究的内容开展对苗族民歌、苗族舞蹈、苗族工艺与音乐、体育、美术相结合的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
六、研究的目标1、通过对苗族民间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挖掘和整理优秀的苗族文化,探索传授苗族民间文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并形成苗族民间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推进素质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剪会绣,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推广者。
2、通过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及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唱苗族的古歌、情歌、飞歌和酒歌,培养学生对苗族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及活动的开展,在我校不断推广反排木鼓舞和芦笙舞,使学生人人会跳舞。
4、通过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及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掌握苗族刺绣和剪纸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七、研究的重点苗族民歌、苗族舞蹈、苗族工艺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
八、研究的思路九、研究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收集整理优秀的民间歌谣、民间舞蹈,以录音录像制作成样,供课堂教学使用;收集整理本地具有代表性的刺绣图案供学生美术课堂学习、鉴赏。
2、文献研究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和其它文献进行学习、鉴赏和研究,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选入校本教材中。
3、评价研究法对所编写的校本教材和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总结评价,去粗取精,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4、专家引领法聘请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安江(苗族古歌)、万正文和唐汪报(反排木鼓舞)为我校的校外辅导员,对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保证课题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5、行动研究法。
以苗族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为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开展调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逐步形成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十、研究的步骤1、准备阶段(2010年7月—2010年8月)成立课题小组,对课题的启动、研究、开发和实施进行论证。
收集整理资料,为课题的实施作好充分的准备。
2、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2年6月)收集整理苗族民间文化素材,开展校本培训,编写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
以民族文化进课堂为龙头,以音、体、美课为阵地,以活动的开展带动校本课程的实施。
3、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9月)成果展示和课题总结。
教师以校本课程观摩课的方式,学生以苗族歌舞比赛和苗族工艺比赛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
课题组成员整理资料,总结经验、撰写报告和申请结题。
十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1、学校情境分析,进行课题申报。
自2002年贵州省教育厅和贵州省民委联合下发《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以来,台江县城关二小就积极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活动,成立了剪纸、刺绣、反排木鼓舞和苗族歌谣等兴趣小组,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6年由我校唐杰魁、杨思娥等老师编导的舞蹈《少儿反排木鼓舞》在全县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小学组一等奖;2007年舞蹈《少儿反排木鼓舞》在“多彩贵州”黔东南赛区荣获原生态舞蹈二等奖;200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我校舞蹈队受澳门中华学生联合会的邀请,参加“抗震救灾”筹款文艺汇演,得到当地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好评。
正因为我校十分重视民族文化进课堂活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所以2008年我校被贵州省民委授予“民族文化进课堂”项目学校。
为了更规范、更有效地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活动,传承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校决定由教导主任姜熙牵头成立课题组,负责搜集整理苗族民间文化素材,撰写“苗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申请报告,并于2010年10月获得了省教科院批准立项。
2、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
2010年底,课题获得立项后,我们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以校长杨再武为组长,教导主任姜熙为副组长,课题组其他老师为成员。
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有关会议,组织领导、规划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保证了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稳步、协调、有效地运转。
领导小组还对工作进行了分工:杨再武负责全盘工作和经费保障;姜熙负责搜集整理资料和校本教材的编审;唐杰魁负责“苗族舞蹈”部分校本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工作;张仲平负责“苗族剪纸”部分校本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工作;傅萱负责“苗族刺绣”部分校本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工作;徐德丽负责“苗族歌谣”部分校本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工作;唐光城负责县教研室与学校课题组的协调工作。
3、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校本教材。
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课题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和寒假走村串寨,收集到了大量的苗族歌谣、苗族舞蹈、苗族剪纸和苗族刺绣素材,然后从中筛选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的素材来编写校本教材。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编写成了近十万字的《苗族民间文化》校本教材。
教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苗族歌谣》,有八篇课文;第二部分是《苗族舞蹈》,有八篇课文;第三部分是《苗族剪纸》,有九篇课文;第四部分是《苗族刺绣》,有八篇课文。
这四个部分可单独成为一本教材。
4、开展校本培训,做个合格的苗族文化传承人。
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虽然都是土生土长的苗族人,但是从小就步入学校,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对于苗族歌谣、舞蹈、剪纸和刺绣都不是非常了解,甚至某些方面还是一知半解。
因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多次登门拜访精通苗族技艺的民间艺人,向他们请教相关的知识,并请他们来学校讲课,口传身授苗族传统技艺,使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基本成为合格的苗族文化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