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1-第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注释)1、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各地行礼自为风气,或仍沿前清旧习,或滥用缛节繁文、新旧庞杂、漫无标准为由,准备核定颁布《婚礼草案》,其中心是: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的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
该《婚礼草案》() A.表明婚姻关系纳入到法制轨道. B.抛弃了旧式婚礼的程序C.消除了新旧婚制阃的尖锐冲突D.是新旧婚俗调和的产物【答案】D【解析】2、阅读下面的公元1500年存在的几种交通方式的优劣及运输成本对比表。
据此分析正B.发展海运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C.新航路的开辟便利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确保安全是选择交通方式的首要因素【答案】C【解析】海运、陆运和河运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其中一种不可能完全替代另外两种,故A项错误;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殖民掠夺获得,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之后,海运迅速发展,使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故C项正确;表格中并有提到安全是交通运输过程中的首要要素,故D项错误。
3、外报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
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
”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A.推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答案】D【解析】D解读材料关键信息,“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
,在近代外文报刊中,出现了介绍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相关信息,并且强调“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
4、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题.docx
.精品文档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题(附解析2015 高考历史一轮)课时 • 考点梯度练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梁实秋在《过年》一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化运动的影响答案B解析注意时间“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D三项都是民国建立后。
2.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答案解析 A 选项形容清末可以,形容民初不太适合,故排除 A;而 B 项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选项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服饰变化提供了契机和内因。
D 选项与题干关联不大。
3.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
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
”由此可见他剪辫是出于()A.被迫顺应时局 B .反清革命的需要.彻底与旧风俗决裂 D .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可排除选项 B、、 D 三项。
根据材料中的“只可降心从众”,可知他出于无奈被迫剪辫,故选项 A 正确。
4.自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 B .城市设施普遍完善.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D .工业明受到抵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问题分析能力。
关键信息:“在近代上海引进时” ,说明新工业明刚进,就出现污染有毒质是不符合逻辑的;“反映出”考查的事件本质——中西化冲突,说明了西方明刚进时受到旧势力的抵制。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1. (2021·全国乙卷)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
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A. 男尊女卑观念消亡B. 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C. 按劳分配得到实施D. 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土改后,太行山区农民买了驴,要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村中规矩,男人开支一斗米以上须经女人同意,并且男人支配粮食的上限高于女人。
女人经过土改分得土地,经济地位有所上升,故而家庭地位有所上升,故B正确。
土改后,男尊女卑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故A错误;在公有制范围内,多老多得少老少得的原则是按劳分配,材料与按劳分配无关,故C错误;传统的社会伦理包括父子、君臣、夫妇、朋友等关系,这些在土改后并没有颠覆,故D错误。
2. (2021年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
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
此画反映A. 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B. 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C. 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D. 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答案】C【解析】根据“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可知当时西方的电线电灯已经传入中国,即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故选C;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中男子的服饰还是中国传统服饰,排除A;“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
3.(2021年6月浙江选考)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
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练习卷: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练习卷: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B.电影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普及C.电影成为传播进步思想的主阵地D.上海民众更喜欢观看国产电影4.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外国人办了一些外文报刊,但大都影响不大,直到1833年德国人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在中国境内的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中文报纸。早期外国报刊的出现A.加深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B.激发了中国人创办民族报刊的意识C.加快了英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D.使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影响迅速扩大5.辛亥革命前后,由知识分子和商业贤达掌控下的中国报刊大量介绍各国政变史、革命史以启发民智,呼吁改革;用英雄人物事迹鼓舞民众,以报刊策动舆论、影响社会,实现近代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抱负。
这说明当时的报刊A.以宣传革命思想和共和理念为宗旨B.体现出经世致用思想C.致力于宣传资产阶级文化D.把批评和监督政府作为职责所在6.(2019年江苏卷)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7.(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8.(2019年江苏卷)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LL]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高三高考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项选择题Ⅰ1.促使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留学生的示范作用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C.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D.康有为、孙中山的个人作用[答案] C2.在清末民初,社会上不可能出现的是( )A.郑先生在家里观看电视节目B.人们穿着西装祭拜孔子C.李小姐穿着旗袍拍了一张照片D.在广州吃到了“中西大菜”[答案] A3.如下图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
这反映出当时女性的着装( )A.款式多样B.受西方服饰影响C.受苏联影响D.注重个性[答案] C4.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君”“先生”的称谓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男人的社会地位下降B.西式称呼取代了传统称呼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D. 民主、平等观念对国人的影响[答案] D5.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答案] C6.1902年,上海的一个人力车车夫在看到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时有感而发:“完了!这东西要是多起来,我就得失业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就没着落了。
”该新式交通工具是( )A.轮船B.火车C.汽车D.飞机[答案] C7.下列事件对中国社会风俗习惯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有( )①辛亥革命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③改革开放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②③[答案] C8.创刊于1861年11月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
”其创办目的是( )A.报道重大时事B.宣传政治主张C.评价社会风气D.传播商业信息[答案] D9.右图所示是1896年创办于上海的一份著名报刊,下列有关此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近代国人办报的先例B.近代第一份通俗性报刊C.有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D.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答案] C10.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
全国通用2020_2022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2022年】无【2021年】1.(2021·辽宁·高考真题)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这反映出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56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现代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
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021·海南·高考真题)晚清时期,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其实施效果有限。
1949年以后,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
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B.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C.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D.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商口岸由洋人把持,所以出现了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的现象;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所以出现了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独立、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
由此可知,不同政权分别实行不同的时区划分,这反映了“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C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排除A项;“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主旨,排除B、D项。
高考历史高考真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高考历史高考真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9年江苏卷,7,3分)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12,2分)观察下面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和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
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与材料中的短袍窄袖相矛盾,②错误,材料无法得出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③错误,综上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
3.(天津市和平区2019届高三模拟)清末民初有一首《天津竹枝词》描述“白兰地酒胜葡萄,味美香宾(槟)价亦高。
犹忆当年风俗朴,一壶黑小烫烧刀。
”这反映了当时天津A.居民饮食习惯发生根本变化B.西方饮食文化已大众化C.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汇D.饮食文化的民族地域性【答案】C【解析】材料中既有白兰地、香槟,也有烧刀,可见当时中西文化之间发生了碰撞与交汇,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近代中国居民饮食习惯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味美香宾(槟)价亦高”可见西方饮食一般大众消费不起,选项B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年08月08日xx学校高中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2.清末《违警律》规定,“乘自行车不设铃(铃铛)号(牌)者,处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罚金。
”民国时期规定,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
由此可知( )A.自行车已普遍使用B.崇洋媚外风气盛行C.政府加强公共管理D.民众抵制西方文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可知政府通过规范自行车检验登记以加强对城市交通秩序的管理,故C 项正确。
A项,题干无法体现自行车普遍使用,排除。
B项,使用自行车不等同于崇洋媚外,排除。
D项,题干未反映民众对西方文明进行抑制,排除。
3.1879年,李鸿章鉴于“各国以至上海莫不设立,瞬息之间,可以互相问答”,深感该物“实为防务必需之物”,当即雇佣丹麦技师,自大沽口北塘海口炮台至天律架设,试通军报,结果“号令各营、顷刻响应”。
横线处应该为( )A.电话B.邮局C.民信局D.电报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第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注释)1、1932年,《皖报》在其原有“政府通告”“本省与本市新闻”“文艺副刊及广告”等版式基础上,增加“社会周刊”“教育周刊”“农林周刊”等。
这反映出该报的办报理念。
()A.商业性弱化B.时政性消失C.社会性增强D.经济味浓厚【答案】C2、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剪掉了辫子;但随之在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商。
这反映了()A.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不彻底B.辛亥革命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C.人们一时难以适应社会习俗的变革D. 民主共和的观念渗入到习俗变迁中【答案】C3、《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答案】D4、1902年2月1日,清政府颁布“懿旨”,革除“旧例不通婚姻”的禁令,“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
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应对革命排满风潮挽救统治危机 B.推进满汉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C.顺应婚姻关系民主平等的趋势 D.推动婚姻主婚权向当事人转移【答案】A5、看民国风景,这是一段“过激”的历史,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
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民国范儿”。
“民国范儿”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外国传教士的影响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辛亥革命的影响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6、丁贤勇教授认为:“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一方面改变着传统城乡经济格局、经济发展模式;另外一方面也影响着、推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这表明近代交通A.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B.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步伐加快C.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较为广泛 D.有利于中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答案】C7、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2015·湖北省六校联考)1894年7月2日,某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A.市民饮食的变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的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物质生活的西化3.(2015·苏州模拟)《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4.(2015·衡水中学模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
辫子本是女真人的一种风俗习惯,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辫子割了”却与“皇帝倒了”相并而提。
这说明()A.辫子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伴生物B.辫子被割掉是革命成功的标志C.辫子割了是革命彻底性的表现D.政治变迁影响了思想观念变化5.(2015·长郡中学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
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
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11.1912年7月6日,北京的文化人之间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一场无约之殴。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11月 第二期)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L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目录L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L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L2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 1L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410)】A1 L1 K239.(30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屋檐下的变革可以透视历史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家庭分家研究我国传统的分家方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般家庭的分家有两个内容,即家庭财产的析分和家庭门户的传继。
家产和家庭门户的传继是沿着直系血缘关系中的“父子关系”进行的。
在亲生儿子继承家产、传延门户的时候,我国古代的传统是每个儿子都有相同的继承权,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的方式。
亲生儿子在继产承户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
一种是多次性析产承户方式。
从商鞅变法的时候起就开始推行这种方式,当时的法令规定,如果各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子壮则出分”的习俗,就是要求随着儿子们长大结婚陆续分财异居。
另一种是一次性继产承户方式。
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财产也不异居,到父母死了以后弟兄们一次性分清财产。
入汉以后,不再强调家有二男就要分家,渐渐地由儿子结婚后暂时不分家发展到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加之儒家孝悌学说的倡导,一次性分家方式明显多了起来。
——摘自《中国家庭史》材料二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研究这一时期反对封建婚姻家庭思潮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女界学生精英最为勇敢突出。
秋瑾挣脱封建婚姻束缚,走出家庭的事例自不待言,其他如陈撷芬、梁绮川、徐慕兰、庄汉翅、宋雪君等都是在亲身反对封建婚姻家庭的斗争中,获得了革命的青春。
至于留学生和国内学堂学生创办“自由结婚演说会”,带头举行文明婚礼,宣唱《自由结婚歌》,反抗家长压制之事,更是所在皆有,屡屡发生。
——摘自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材料三新时期我国农村家庭制度变化杨善华教授把农村家庭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1年,特点是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得到普遍推广;第二阶段是从1992-2000年,这个阶段在伴随市场化的加速非农化;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是城郊农村的快速城市化及其地域拓展。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2年广东学业·双选)衣冠服饰在中国古代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不仅被用来御寒护体、美化生活,而且还被用于表示身份、区分等级。
民国时期官方的统一制服采用了民间广泛流行的中山装,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生活受到西方影响B.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C.消费观念凸显奢靡之风D.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流行的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服饰,蕴含着平等、民主等思想,故选A、D两项,B、C两项明显与题干意思相反。
答案:AD2.(2012年江苏学业)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装。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解析: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可以得知此时已经是民国时期,社会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才会出现古今、中西杂陈的社会服饰。
答案:D考点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2014年广东学业)中国的电报电话事业始于()A.明朝B.晚清C.民国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中国的第一台有线电报架设于1877年。
故选B。
答案:B考点3大众传媒的发展(2012年广东学业)清代已出现的传媒有()A.报刊、电视B.电影、报刊C.电视、电影D.互联网、电影解析:根据时间“清代”(1912年结束统治)限制,采用排除法可知正确答案为B项。
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在中国分别是在19世纪中期、1905年、1958年、20世纪90年代。
答案:B一、单项选择题Ⅰ1.(2013年福建会考)香港歌星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后C.民国建立后D.国民革命后解析: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洋装传入中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模拟模拟试题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40题,每题2分,计80分)1.近代中国男子最通行的服饰是()A.长袍马褂 B.西装革履 C.休闲服饰 D.中山装2.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①长袍马褂;②中山装;③列宁装;④旗袍;⑤西装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3.民国和建国初期以及当今又一次风靡的女性旗袍是源于下列哪个民族的()A、汉族B、维吾尔族C、满族D、蒙古族4.“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这种变化最主要体现在()A、西服的出现B、中山装的出现 C、旗袍的改进 D、列宁装的流行5.下列图片资料中属于近代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是()ABCD6.现代化交通工具在中国出现最早的是()A、公共汽车B、有轨电车C、民航飞机D、电气化铁路7.下列交通工具是19世纪中后期从外国传入中国的是()A B C D8.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于()A、1949年B、1950年C、1952年D、1959年9.下列传播媒介在中国近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报纸;②电影;③电视;④因特网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10.下列近代中国的几种人中最先穿上西服的有可能是()A.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 B.内地学校里的生员 C.乡下的土财主 D.洋行里的职员11.下列城市中最先出现相当数量的西式洋楼、西式餐馆的是()A.北京 B.上海 C.武汉 D.南京12.中国内地一个极普通的农家女子能够经常到城里去品尝西餐,挑选服装。
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13.有关下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 D.出现于19世纪末期14.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校模拟: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名校模拟1.“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
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C.近代社会发生急剧变革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河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状况紧密相连。
下列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的是() A.“断发” B.吃西餐C.穿洋服D.近代婚姻解析:辫子是清朝统治的象征,“断发”的兴起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的色彩,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3.清末,中国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很多带有一个“洋”字,而在内陆乡村,农民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的需求。
这说明当时()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4.“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时期所送的嫁妆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被”、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21世纪初被褥、“红包被”、高档组合家具、名牌手表、笔记本电脑、汽车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送嫁妆”说明仍保留了我国传统的婚礼风俗,D 项正确;根据所送嫁妆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嫁妆品种越来越现代化,B、C两项正确。
A项在统计表中无法体现,符合题意。
答案:A5.清末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呈现出近代化特征,具体表现是()①近代轮船运输业诞生②近代铁路运输业诞生③民用航空事业拉开序幕④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6.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解析:“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表明“君”行动之迅速,因此该诗反映的是近代交通工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B、C、D三项在文中均未体现,可排除。
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
跟踪检测评估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民国后的舆论强调:“民国建制,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
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
”这充分说明( )A.服饰嬗变认识逐渐趋同B.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C.中国服饰已经完全西化D.城乡服饰渐趋走向统一解析:认识逐渐趋同,与材料中“民国后的舆论强调”“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传统服饰没有退出,故B项正确;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尚未完全西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规定服制”是指“趋用西式”和传统服饰,而非城乡服饰,故D 项错误。
答案:A2.鸦片战争后,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
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
此现象说明西方建筑( ) A.与中国发展不平衡B.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C.与现代生活相适应D.与传统建筑已逐渐融合解析:材料体现西洋建筑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及内地城市,广大农村依然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说明西方建筑在中国发展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广大农村依然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说明西方建筑并不会取代传统建筑,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西方建筑在中国的分布特点,未体现是否与现代生活相适应,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西方建筑在中国的分布特点,未体现其与传统建筑是否相融合,故D项错误。
答案:A3.民国中期以后,一种更新式更简化的婚礼形式——“集团结婚”在上海、北平等大城市内流行,并很快为全国各地效仿。
1935年,上海市社会局筹划组织了第一次集团婚礼,盛况空前,全国各大报纸派出记者百余名,上海市民更是比肩接踵前来一睹盛况。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集团婚礼在当时被民众普遍接受B.集团婚礼效仿了西方的生活习俗C.大城市民众的思想解放程度高D.新式婚礼形式冲击着传统习俗解析:集团婚礼是新式婚俗,并未被民众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集团婚礼体现了婚俗的近代化,不能得出效仿西方生活习俗,故B项错误;婚俗的变更在大城市出现不能完全说明大城市民众思想解放程度高低,故C项错误;新式简约的集团婚礼冲击着传统繁复的婚俗,故D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注释)1、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各地行礼自为风气,或仍沿前清旧习,或滥用缛节繁文、新旧庞杂、漫无标准为由,准备核定颁布《婚礼草案》,其中心是: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的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
该《婚礼草案》() A.表明婚姻关系纳入到法制轨道. B.抛弃了旧式婚礼的程序C.消除了新旧婚制阃的尖锐冲突D.是新旧婚俗调和的产物【答案】D【解析】2、阅读下面的公元1500年存在的几种交通方式的优劣及运输成本对比表。
据此分析正B.发展海运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C.新航路的开辟便利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确保安全是选择交通方式的首要因素【答案】C【解析】海运、陆运和河运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其中一种不可能完全替代另外两种,故A项错误;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殖民掠夺获得,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之后,海运迅速发展,使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故C项正确;表格中并有提到安全是交通运输过程中的首要要素,故D项错误。
3、外报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
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
”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A.推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答案】D【解析】D解读材料关键信息,“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
,在近代外文报刊中,出现了介绍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相关信息,并且强调“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
4、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民思想观念的改革③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④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②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改变、①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③项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都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变化的原因。
④项中国社会的进步,说法正确,因为近代中国虽然进步缓慢,但是进步还是十分明显的。
故此题应选A项。
5、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撰的《陶瓷公牍》中载:“旧建民房天井狭窄,光线黑暗,近年大为改观,士大夫之家,未有不高大门闾、明窗净几者。
”晚清的徽派建筑中,加入了西洋的梯形窗、拱券门,甚至以英文字母为装饰。
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徽派建筑的变化与徽商的营销手段有关B.徽派建筑风格变化是对其自身缺点的修正C.晚清的徽派建筑传统风格基本消失D.晚清安徽城乡建筑都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答案】B【解析】6、“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
”该段论述体现的史观是()A.唯物史观B.革命史观C.文明史观 D.全球史观【答案】C【解析】7、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电视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每当空暇之际我们总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喜欢的节目。
你认为电视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应该是()①丰富精神生活②改变生活方式③扩大人们的视野④接受“空中课堂”教育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电视是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大众媒介,可以传播资讯、开展远程教育、娱乐、推动艺术的平民化等,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扩大了视野,提高了素养,二、非选择题(注释)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材料二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明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三梁启超曰: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非知本之言也。
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
……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材料四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也因此成为近代妇女解放的代言人。
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
——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婚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反映婚恋观的成因。
(2)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妇女教育观的特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
(3)材料四是用什么方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1)婚恋观:材料一遵守礼制(三从四德),坚守妇道。
材料二追求个性,婚恋自由。
成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得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2)特点:把妇女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或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影响: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了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救亡图存的使命感。
(3)方法:历史的评价(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辩证的评价。
关系:妇女的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妇女观念的解放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
【解析】9、有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 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请回答:(1)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表现。
结合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保守性与自主性出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答案】(1)表现:寡妇守节获官府表彰;烈女人数增加;出现私定终身和寡妇改嫁现象。
原因:保守性: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程朱理学的影响。
自主性: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2)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
(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
)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解析】10、(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
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剃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
……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
……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蓄全发令。
“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摘自侯杰《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材料二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
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为言,力主“断发”。
……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
……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
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
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
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辛亥革命最大的结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
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他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
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
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出现的“剃发”“蓄发”之争所代表的政治含义。
(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的历史人物有关“断发(剪辫)”的主张和行动的出发点有何不同?清朝以来辫发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8分)(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史意义。
(6分)【答案】(1)含义:“剃发”代表汉人服从满族人统治的象征;(2分)“蓄发”代表着反抗和挑战清朝政权的一种政治手段。
(2分)(2)不同:康有为:侧重于富国强兵,改善国民卫生习惯,提升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2分)孙中山:表明反满清的革命决心。
(2分)黎元洪和袁世凯:民主共和潮流下投机革命以保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