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完善中国官员问责制度若干问题的研究
浅议我国官员问责制度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问责最初是指追究当事政府官员的责任,属行政处分而非法律制裁。
官员问责制最早是由英国多年使用的弹劾程序伴随现代政党制度和议会制度而产生和发展的,其基础是现代政党制和议会制,是西方宪政体制下民主政治和民主行政的产物,是西方责任政府的特征表现。
1我国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各地自2003年“非典”事件开始陆续出台了有关官员问责的地方性法规,但全国很大一部分省、市、地区没有相关问责的立法,使各地不能有效对涉案官员进行问责。
我国官员问责主要以中央文件为主、少量全国性立法有所涉及、地方性法规稍做补充,缺乏全国性、系统性规范,呈现出中央和地方不能实现立法合理互动的法制现状。
官员问责散见于宪法、组织法、行政法律法规以及一些非“法律”性质的规范性文件,例如党内的规章及政策之中。
2我国官员问责存在的问题2.1官员问责专门性法律缺失我国官员问责的法律依据散落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中,其中有些法律具有上下位阶关系,有些法律规定范围不清导致出现“法律真空”状态,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在实际中有效运用相关规定官员问责在实践中无法起到其监督与追责的效果。
2.2官员问责主体缺位“非典”事件使得我国行政问责制度逐步转向异体问责,异体问责包括人大对政府的问责制;司法系统对执政党或政府的问责制;社会公众对执政党或政府的问责等。
在实践中,异体问责没有很好的发挥效果,体现在人大的最高权力得不到体现、司法机关的监督作用未充分发挥以及社会公众问责力度不够等。
2.3官员问责对象不具体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党政之间、不同层级之间、正副职之间权责区分不清,在各类涉及行政责任追究的法规制度中,常常在所追究的责任人之前冠以“有关”二字。
这种泛化的责任人指定,给操作带来了困难,在具体责任认定时,哪些是“有关”责任人,往往难以界定。
2.4官员问责范围不确定实践中,官员问责主要以引咎辞职、撤职和免职为主。
中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行政问责制在提升政府行政效能、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中国行政问责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问责制的有效性,也制约了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首先对中国行政问责制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概述,明确了研究的范围和背景。
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剖析了行政问责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问责主体不明确、问责程序不规范、问责标准不统问责结果不透明等。
同时,本文从制度设计、实践操作、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建议完善行政问责制的法律法规,明确问责主体、程序和标准,提高问责制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建议加强行政问责制的监督和执行力度,确保问责制得到有效实施。
还应加强行政问责制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问责制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引起更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对行政问责制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国行政问责制的改进和完善。
二、行政问责制的基本理论行政问责制,作为一种现代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指的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导致行政失误,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或者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而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核心目的在于确保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维护公共利益,促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效能。
行政问责制的基本理论主要建立在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人民主权理论以及法治政府理论之上。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认为,政府及其公务员作为受托人,有责任和义务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和要求管理公共事务,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官员问责制不断被强调和完善。
这种制度不仅可以对政府和公共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估,还可以提高官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效率,使政府更加透明和廉洁。
然而,在现实中,官员问责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首先,官员问责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
虽然许多地方政府已经建立了问责制度,但因为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南和标准,导致问责效果不尽如人意。
有些政府官员甚至能够敷衍应付,成为形式主义的问责,而非真正的追责。
其次,有些地方政府和官员疏于履行问责制的职责。
有时官员不愿意接受外界的批评和监督,或出于政治原因,违规行为也不会受到问责。
同时,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也会滥用问责制度,制造有意义的“造假”,达到推卸责任、逃避惩罚的目的。
第三,官员问责制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强化。
对于问题官员进行追责是一部分问责制度,但是建立起来的“黑名单”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
除了个别事件外,一些公众举报的问题并不会引起足够的关注和处理,甚至成为官员的表现奇点。
此外,问责制度的具体实施还需要改进和完善,以确保有效性和公正性。
最后,建立官员问责制的前提是政府和公众关系的稳固。
政府的责任是倾听民意和满足公众需求,而公众则需要积极参与政府工作和管理。
在这种平衡的基础上,问责制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增加政府的信任度,促进公民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总之,官员问责制在中国需要不断发展,目前它仅是一个空壳制度。
要提高问责制的效果,需要包括具体标准、完善运行程序、严格惩戒、及时反馈,以及支持问责制的信息化技术等在内的多方面措施的实现。
同时,也需要加强政府和公众的互动,促进问责制真正地成为人民的问责制。
完善我国官员问责制的若干思考
二、 _ 当前我 国官员 问责制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I
( ) 贡 主体缺 位 。 一 问
“ 责制 ” 正进 入 国人 的视 野 还是 在本 世纪 初 。 0 0年 , 问 真 20 香 港特 别行 政 区 行政 长官 董建 华 在 施 政 报 告 中 明确 提 出 . 要 研 究 和 引 入 一 套 新 的 主要 官员 问 责 制 度 。2 0 0 2年 7月 1日 香港 正 式 开 始实 行 官 员 问责 制 ,问 责制 的 主要 官 员 直 接 向 行
职 权 、 碍 司 法 公 正而 遭 到 弹 劾危 机 。 妨
关 部 门 的官 员 成 为公 众 授 权 的最 终 代 理 人 。政 府 和 官 员 必 须 满 足委 托人 的要 求 . 护公 众 利 益 。 问责 制 度 正 是对 他 们 进 维 而 行 管 理 和监 督 的 有力 保 障 。 第 三 .官 员 问责 制 能 够 为有 权 机 关 追 究官 员 责 任 提 供 依 据 。问 责制 的依 据 主要 包 括 宪法 、 公务 员 法 以及 相 关 法 规 、 文 件 。 们 协调 配 合 , 建 了 一套 涉 及 问责 主体 、 它 构 问责 对 象 、 问责 形 和 问 责进 程 等 内容 的制 度 规范 .确 保 有权 机关 追 究 官 员 责 任的 活 动既 有 合法 性 和 权威 性 .又 能 达 到 惩戒 问题 官 员 的
完善我国官员问责制的若干思考
口
摘 要 官 员问责制作为一项制度创新 我目还 。 在
方凡佳
责的可能。
其次. 官员 问 责 制 能够 为 公 众 进行 有 效 监 督 提供 保 障 。 根
据 新 制 度 经 济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理 论 模 型 — — 委 托 代 理 模 型
浅析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管理论坛浅析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潘文曼(辽宁行政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摘要:对政府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体制等进行改革体制创新的特色内容就是行政问责制度,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制度之一,为我国社会各方对政府机关进行责任追究提供了合理的制度保障。
虽然表面上看,这种制度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但其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本文主要对行政问责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希望可以帮助行政问责制度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度;问题;策略1引言行政问责制度主要是由指定问责主体对各级政府以及行政人员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相应的质问、审查以及监督,一旦出现履行职责不当或不履行情况,那么指定问责人员对可按照法律程序追究上述单位和人员的法律责任、政治责任、道德责任以及行政责任,并对其进行严肃处理,保障人民自身的权益,让政府更好地去完成其该承担的职责,真正做到政府对自身的控制和自律性,提升我国各级政府履行责任的积极性。
2行政问责制度存在的问题2.1行政问责制度不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缺少相关法律的支持,没有与行政问责体制相配合的法律体系,行政问责体系实施还是存在一些阻碍。
我国现有的行政问责法律法规是中央所制定的并且标准过于模糊,没有明确对其进行指出。
由于我国对问责体系没有制定法律法规支持,致使各个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都不相同,虽然也促进了行政问责体系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实施中受到很多因素的不利影响,加上人为色彩化现象较为严重。
没有完善的配套制度,对于官员来说还是没有明确制度对其职责形式情况进行规范,导致行政问责制度实施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2.2问责主体不明,导致问责效果不明显对每个行政人员的职责和权利要以法律形式为基础进行合理划分和规定,是行政问责制度的主要前提条件。
但是我国当前政治体系、行政体系方面的改革不到位,致使我国党政关系极为复杂,职能交错并且对于职责划分不是特别清楚,因此,在对其责任进行落实和追究时,无法对责任主体进行明确。
浅析我国的官员问责制
浅析我国的官员问责制摘要:官员问责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步的产物,它正式被提出是在2003年,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在建设责任政府、增强官员责任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避免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官员问责制的含义做出界定,对官员问责制实施的意义进行论述,并将针对我国的官员问责制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问责风暴官员问责制制度化法制化近年来,我国官员被问责的事件频频见诸于媒体,成为民众所关注的焦点。
我国的官员问责始于5年前的“非典”时期,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孟学农和卫生部部长的张文康,因防治不力或隐瞒疫情等原因引咎辞职。
在此后,我国的政坛便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问责风暴”,一系列的高官因为负有直接责任或间接责任被问责:2004年,中石油前总经理马富才因为重庆开县造成233人死亡的井喷事故请辞,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前局长解振华则因松花江污染事件辞职,而仅在今年九月的一个月里就有18名高官被免职,这其中便有因为三鹿奶粉事件被免职的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长冀纯堂;因为“9·8”襄汾溃坝事故引咎辞职的山西省省长孟学农,山西省副省长张建民;因为登封矿难事件被免职的登封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吴福民等。
如此多的高官相继落马,一方面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主政治进程步伐的加快,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我国官员的责任心缺失,官员问责制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下文笔者将对官员问责制的内涵、实行官员问责制的意义、官员问责制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措施作出详细的论述。
一、官员问责制的内涵的界定关于官员问责制,许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如: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张创新教授认为,“官员问责制是行政官员未履行自己的职责或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过程中,滥用行政权力、违反法定义务和职责时,由特定主题追究其责任令其承担某种否定性后果的一种弹性结构”,【1】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张定维教授认为“所谓官员问责制就是官员的责任追究制度,把官员应该承担的责任追究到位,其责任对象是人民群众,实施问责制的是上级政府以及人大等国家权力机构”。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官员问责制是指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对官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进行追责和惩处。
它是监督和约束官员行为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护政府廉洁、公正、高效、权力合法合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官员问责制的现状进行分析。
官员问责制的法律制度建设相对完善。
中国宪法和行政法对官员问责制都有相应规定,例如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法规定了官员失职渎职行为的追责程序和法律责任。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文件也对官员问责机制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为官员问责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
官员问责制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
近年来,我国通过严格的问责机制,对一些官员在职责履行过程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了追责和惩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东省对一些环保部门官员因不作为、慢作为问题进行追责,上海市对一些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因涉嫌贪污受贿等问题进行追责。
这些案例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官员无论职位高低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依法从严追究。
官员问责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官员问责的实践尚不充分,追责力度不够。
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官员失职、渎职行为放任不管,对相关责任人不进行追责,严重影响了问责制的有效实施。
一些问责机制和程序尚待完善。
在实践中,一些追责程序繁琐、问题复杂,导致问责效果不佳。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特别是在政治敏感领域,一些官员难以得到应有的问责。
官员问责制还面临一些其他的挑战。
一方面,挖掘和收集官员失职、渎职行为的证据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对于一些高级官员,其权力和资源优势使得检查追责的难度增加。
一些失职渎职行为的发生往往涉及到复杂的权力关系网络和利益输送,将其追究责任需要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
官员问责制在我国的法律制度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挑战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强官员问责制的实施,应当加强对官员问责制的宣传和思想教育,使广大官员正确认识自己的职责和权力,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对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研究共3篇
对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研究共3篇对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研究1对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研究随着我国不断发展,行政问责制作为一种管治手段在政府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行政问责制是指对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和追究责任,以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和国家的利益。
本文将围绕行政问责制的概念、发展和实践进行讨论和探究。
一、行政问责制的概念和意义在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概念中,问责的主体是指政府或者政府的代表人物,被问责的对象是政府实施行政职能的机构或者个人,问责的方式是以行政手段追究相关机构或个人的责任。
这种问责制的存在,不仅可以督促政府进行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加强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满意度,也可以促进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协同,从而推进国家的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行政问责制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加强了对行政问责制的重视和建设。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对履行职责不当或不作为的负责人员,应当根据情节给予纪律处分。
由他单位或上级行政机关给予问责;情节严重的,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又表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行职务,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接受人民的监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行政问责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奠定了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基础和规范。
从此以后,行政问责制的发展就开始进入高潮,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问责制的规范与实效。
三、行政问责制的实践探索行政问责制的实践探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我国,问责机制已经逐步建立,但真正健全完善的问责制度还有待加强。
问责机制是否得到落实,是考验问责制度实际效果的重要标准。
在日常实践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人员问题,二是制度问题。
1. 人员问题在问责机制的落实过程中,问责人员的作用至关重要。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官员问责制是指对政府官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错误或违法行为进行追究责任的制度。
问责制的实施可以有效地约束官员的行为,提高政府的廉洁度和效率,保障人民的权益,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实践中,官员问责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官员问责制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官员问责制提供参考。
一、官员问责制的重要性官员问责制的实施对于政府的廉洁度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没有问责制度的政府中,官员可能会滥用权力,任意操作,导致权力寻租、腐败等问题的产生,严重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而问责制的实施可以有效地监督和约束官员的行为,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权力是公民赋予的,应当为人民谋福利,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
问责制的实施可以帮助政府更加高效地管理和运作,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推动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在中国,官员问责制的建立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一些挑战。
问责标准不够清晰。
目前,官员的问责标准仍然比较模糊,导致在实践中难以明确责任人和责任事项,有些官员即使出现了过失或错误行为,也难以被问责。
问责程序不够顺畅。
由于相关程序繁杂,问责的过程常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而且有一些问责程序存在滞后性、不公正性等问题,导致官员的问责难以到位。
问责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的问责机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问责的力度和方式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官员们对问责的威慑作用不够强大,难以形成有效的震慑效果。
为了更好地推动官员问责制的实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官员问责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官员的问责标准,规范问责的程序和方式,明确责任和处罚的界限,使官员的违法违纪行为受到严厉的制裁。
强化问责的实施力度。
相关部门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对官员的问责工作,尤其要对一些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厉的问责,形成对官员的有效震慑,让他们知道犯错必被追责。
对干部问责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思考
对干部问责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思考问责制是处理党务政务、沟通群众、监督干部的必要措施和有效手段,是加强党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必不可少的重点内容之一。
因此,积极推动问责制走向规范化,是当前必须认真对待和努力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问责制的概念所谓问责制,是指上级机关对所管辖的下级各单位、各部门和领导干部,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贻误党务政务处理,或者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
当领导干部的下级、亲属子女、班子副职和身边工作人员出现违纪违法行为,或所辖的单位、部门和地区出现重大事件、事故,造成一定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时,组织上即可对其实施问责,要求领导干部本人对相关事项进行剖析,就自己在其中有无责任、什么责任、责任大小等,向组织作出说明,党组织再据此作出相应处理。
问责制因问责的主体、问责的对象、问责的依据、问责的方式、问责的效果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种类。
例如,由党组织出面,依据党纪,迫使违背党纪的党员承担相应后果的问责制,称为“政党问责制”;由国家机关出面,依据宪法、法律法规、政纪等,迫使违法违纪的国家干部承担相应后果的问责制,称为“国家问责制”。
二、当前问责制存在的问题1、“不愿问”。
虽然全国许多地方都在推行问责制度,但推行的步伐和力度不一样。
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怕得罪人, 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还没有将问责制度提上议事日程,更没有认识到推行问责制度在发展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因而存在着“不愿问”的现象。
2、“不敢问”。
在问责过程中,除了要追究当事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之外,问责重点应当是在工作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特别是负有直接或间接领导责任的领导成员。
然而,各地在推行问责制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追究责任的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突出以领导干部为主,存在着“不敢问”的现象。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官员问责制是指对政府官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进行追责和惩处的制度。
它是现代国家政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政府公信力、促进廉洁政府建设和加强监督制约都具有重要意义。
官员问责制在中国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官员问责制在适用范围上存在局限。
现行官员问责制主要针对官员的失职和渎职行为,在形式上要求官员认真履行职责,但对于政策失误、决策错误等问题的问责仍然较为薄弱。
这导致一些官员在具体工作中存在推诿责任、敷衍应付的倾向,不愿意承担真正的责任和后果。
官员问责制在执法监督上存在不足。
尽管国家建立了严格的监督机制,如纪检监察机关、稽查机关等,但由于一些官员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权力寻租、滥用执法等问题,导致监督机制的运行不够有效。
一些官员甚至存在与执法监督机关内外勾结的情况,使得问责制对于这些官员的制约力不够强。
官员问责制在制度设计上还存在不完善之处。
当前的官员问责制主要依赖于领导责任制、问责条例等制度文件,但这些制度文件的约束力和操作性不足。
一些问责措施过于笼统,没有明确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程序,导致问责行为的判断和实施存在主观性、随意性。
问责制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如公众监督、司法监督等,这也限制了官员问责制的实际效果。
官员问责制在公众参与方面存在欠缺。
公众参与是官员问责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投诉举报、参与决策等手段提高问责制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目前公众参与的平台和渠道仍然有限,公众对于问责制的参与意愿和能力有待提升。
在一些问责案件中,公众参与度不高,对于官员违法失职行为的监督和批评力度不够,导致问责制的实际效果偏弱。
当前官员问责制在中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包括适用范围局限、执法监督不足、制度设计不完善和公众参与欠缺等方面。
为了加强官员问责制的效力,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加强执法监督,增加公众参与度,以建立起更加严密、有效的官员问责制度。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官员问责制是指政府官员在履职过程中因不当行为或错误决策而受到追究和处罚的制度安排。
它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促进政府的公平、透明和有效管理。
我国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官员问责制的执行不够严格和严谨。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员问责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对官员过失行为处以轻微的处罚或者干脆不予问责,这给了官员们一种逃避责任的错觉。
由于公众对政府行为监督的不足,一些官员的不当行为未能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
这都导致了官员问责制的执行不够严格和严谨。
官员问责制的范围和透明度有待提高。
目前,官员问责主要针对一些违法、违纪行为,而对于官员的错误决策、不当行为等问题则存在一定的缺失。
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官员的不专业、不公正或者不透明所导致的,但在官员问责制度中却没有相应的规定和措施进行追究。
官员问责制的透明度也存在问题,很多问责决定和处理结果都没有公之于众,缺乏公众监督和参与,容易导致官员任性、滥权等行为的发生。
官员问责制的实施中存在一些误解和不合理之处。
有些地方政府对官员的过失行为进行单纯的惩罚,忽视了加强培训和监督的重要性。
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问责体系,导致官员继续犯错而不受严肃处罚。
一些官员问责决策也存在公正性和合理性问题,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官员受到不公正的追责。
为了改善官员问责制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
需要建立健全官员问责制度,明确问责的范围和标准,确保对官员不当行为的追责加以规范和制约。
应加大政府行为的监督力度,提升公众参与的透明度和广度,确保官员问责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加强官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减少过失行为的发生和重复。
强化地方政府的问责制度,确保对官员过失行为的追责不被地方政府干预和绕过。
官员问责制在我国有一定的制度建设,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改善官员问责制的现状需要从加强官员培训和监督力度、提高官员问责的范围和透明度以及完善地方政府的问责机制等方面入手,以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官员问责制是指政府官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对他们的行为和决策负责的制度安排。
这一制度的建立,旨在保障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政府管理,提高官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维护公共利益和权益。
在现实中,官员问责制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受到一些制度缺陷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政府机构庞大、层级繁多,官员之间的责任和权力关系不清晰,导致问责难以落实。
官员问责制的规范和机制不够完善,容易被绕过或规避。
官员可以通过人事调动、内部升迁等方式来逃避问责,这使得问责制度失去了效果和威慑力。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受到一些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制约。
官员在履行职责时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权钱交易、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
这些行为的产生部分原因是官员个人利益观念和道德底线的缺失。
由于官员之间的互相包庇和庇护,导致问责难以真正实施,形成了一种失责和低效的现象。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还受到一些制度环境的制约。
一方面,尽管量化绩效考核等制度已经建立,但由于考核指标主要以数量为导向,忽视了质量和效果的要求,容易导致官员为了完成任务而不顾公共利益。
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和司法体制的独立性存在问题,导致问责结果的公正性和制度严肃性受到威胁。
这些制度环境的问题使得官员问责制难以全面、公正、有效地运行。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还受到一些社会动力和民意因素的制约。
一方面,一些官员滥用职权或腐败行为的揭露和曝光需要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但由于信息获取渠道不畅、告密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使得问责难以形成有效压力。
部分公众对官员问责制的信心和参与度不高,缺乏对其作用的正确认识,从而不愿意积极参与监督和举报,使得问责制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改善问责制度的运行效果,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法规和机制,明确责任和权限,加强问责的力度和严肃性。
还需要加强官员的道德教育和职业操守培养,提高其行为规范和廉政意识。
也需要加强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推动问责制度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官员问责制是指对官员的行为和决策进行监督和追究责任的制度。
其目的是确保官员公正、廉洁、勤政,以及避免滥用职权和权力腐败。
在实践中,官员问责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官员问责制的制度设计和执行存在不足。
在我国,官员问责制分为纪律问责和领导责任两个层面。
由于一些制度的薄弱环节,使得官员问责的效果并不理想。
一些问责制度存在法律模糊、制度缺失、程序漏洞等问题,导致对官员的问责追究难度较大。
一些问责机制的执行不力,导致官员在违纪违法行为中逃避问责。
一些问责机制过于依靠内部监督和检查,缺乏外部监督,容易造成问责不严格。
官员问责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较多。
一方面,官员问责存在的法律制度和程序的复杂性和繁琐性,使得问责程序漫长,结果不及时,难以满足社会对官员问责的迫切需求。
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对问责制存在抵触心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了问责制的实施效果。
一些官员问责案件中的法律程序和证据采集等问题也给问责实施带来困难。
官员问责制在一些领域和情况下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平衡的现象。
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在对待官员违纪违法行为的问责上存在双重标准,一些高层领导对于同样的违法行为或过错可能会享受较轻的问责结果。
一些领域和行业的官员问责不够严格和有效,容易造成违纪违法行为蔓延。
一些金融领域的官员因违纪违法问题引发的问责效果较为有限。
官员问责制在结构和文化层面上亟待完善。
在结构上,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官员问责制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机制,加强问责制度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在文化上,需要树立正确的问责观念,倡导依法行政、守法为民的官员职业道德,加强官员的廉洁守法教育和培训。
官员问责制在我国仍有一定的亟待完善之处。
需要加强制度设计和执行,解决制度不足和执行不力的问题,并且针对问责制存在的挑战加以改进。
也需要加强制度和文化建设,形成一体化的官员问责体系,确保官员的廉洁从政和公正执政。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
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官员问责制是指政府官员在履职过程中对其行为和决策负责的制度安排。
问责制度的建立旨在保持政府官员的廉洁奉公和公正执法,并对他们的不当行为进行惩戒,确保政府能够有效行使职权,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性。
目前,官员问责制在中国的现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官员问责制度法律框架完善。
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中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官员问责制的法律法规,其中最重要的是《行政监察法》和《公务员法》。
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政府官员的行为准则和责任,并规定了各级政府各部门开展监察和问责的程序和方式。
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自己的问责办法,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督促。
官员问责制度具备一定程度的执行力。
政府官员的行为受到法律法规和监察机构的制约,一旦发现官员存在违法或不当行为,相关部门可以对其进行调查、立案和问责。
政府官员的问责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制裁措施,包括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
这种制度能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使官员不敢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等行为。
官员问责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问责机制存在狭义化的倾向,更多地侧重于对官员违法行为的处理,对官员失职、渎职等不当行为的问责相对较少,导致官员对职责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问责的透明度有待提高。
虽然一些典型案例会被公开报道,但大部分问责过程和结果仍然缺乏公开和透明。
这给了官员一定的“灰色地带”,容易被人为操纵和干预。
问责的频率和力度不一。
根据地方政府和官员的不同,问责的力度和频率存在差异,有的官员因违法行为被问责,但有的官员同类违法则没有受到严肃问责,这容易导致问责的不公正和不均衡现象。
为了加强官员问责制度的有效性,有几个方面的改进可以考虑。
加强对政府官员行为的监察和审查。
政府应建立健全监察制度,通过监察机构对官员行为进行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官员的不当行为。
加强问责的公开和透明。
政府应建立相关网站和平台,向公众公开公务员的问责信息,力争让问责过程和结果能够得到更广泛的监督和评价。
探究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缺陷及完善
探究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缺陷及完善纵观现代民主法治国家,行政问责都是国家法律制度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学者博瑞斯马尼科夫指出:如果人民没有问责政府官员的机制,他们就等于开了一张空白支票。
在我国,随着法治政府建设的推进,行政问责广泛应用于行政管理当中,对于规范行政权力行使,促使政府依法履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行政问责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需要完善现行的行政问责制度,推进行政问责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
一、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行政问责权力色彩浓厚,尚未实现由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的转变。
目前,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建设虽然逐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但是,实践当中行政问责主要还是通过权力问责的方式进行。
应该说,在制度供给尚不完备的特殊阶段,这种问责方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从长远来看,权力问责并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
权力问责容易受到行政首长或主管领导主观意志的影响,事情发生以后是否追究责任、由谁追究责任、追究谁的责任、追究范围大小以及责任承担方式等问题通常都由上级领导来决定,问责的随意性太强,事由经不起推敲,结果也很难服众。
2.行政问责呈现运动式风暴式特征,常态化问责机制尚未建立。
回顾我国行政问责建设与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我国行政问责通常发生在重大责任事件之后或者上级三令五申之际,来得迅猛,去得也快,媒体将其称为问责风暴或者问责运动。
不可否认,风暴式运动式问责对于规范行政权力行使,促使政府依法履职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这种问责机制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问责的驱动往往取决于群众随机的政治参与和媒体舆论的聚焦爆料,问责只是一种不确定的风险,不具备足够的威慑力。
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作支撑,实现行政问责的常态化和长效化,风暴再大、运动再多,都不过是短期行为,难以真正起到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的作用。
3.行政问责重在事后惩处而非事前预防,背离行政问责的本质。
我国问责制制度化研究
我国问责制制度化研究摘要2003年启动的官员问责,自实施以来,取得了不少成效。
尤其是我国的官员问责制度化,对于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形成新的行政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结合已有的研究对问责制的概念和内涵作探讨,通过对问责制的内涵的讨论,分析了我国问责制制度化过程中的困境。
最后提出了问责制制度化的对策。
关键字:问责制,制度化,困境一、行政问责文献综述1.问责制内涵周亚越提出,“行政问责的主体,不仅有行政机关的上级领导,而且有异体的问责主体包括人大、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公众等”,“行政问责的客体是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但主要是负有直接或间接领导责任的领导者即各级政府首长及各职能部门的领导”;行政问责的程序“包括质询、弹劾、罢免等方方面的程序要求”。
浙江工商大学陈党认为,在我国,行政问责的主体只能是行政机关、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行政问责的对象应该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行政首长、一般公务员、行使行政权力的其他组织和人员;行政问责的程序包括立案、调查、决定、执行、申诉、复议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
浙江大学陈国权教授认为,政府问责的主体有:“同体问责是指执政党系统对其党员干部的问责,行政系统对其行政人员的问责”;异体问责即指问责主体是本系统之外的“包括人大代表对政府的问责制、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问责制、民主党派对政府的问责制、新闻媒体对执政党和政府的问责制、法院对执政党组织和政府的问责制”吉林大学张创新教授认为:“同体问责是行政系统内部的问责,而异体问责则是指权力机关和公众媒体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的问责”,“我国行政问责的客体应该包括行政机关、行政机关的领导者和公务人员。
刘厚金认为,“行政问责的主体,既有同体问责,即行政系统自身层级的问责,也有异体问责,即行政系统以外的主体包括人大、各民主党派、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新闻媒体、公众等的问责”,“行政问责的客体是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但主要是负有直接或间接领导责任的领导者即各级政府首长及各职能部门的领导,以及不当履行职责和义务的公务人员”。
我国官员问责制之问题及完善进路
一
、
问题 之提 出
我 国官员问责 制度发 端 于 20 年 国务 院颁 发 的《 于特大 安全事 故行政 责 任追 究 》 0 3年在应 01 关 。2 0 对 非典危机 的过程 中 , 国 内地 正式 开始 了对官员 问责制 的实 践 , 我 自此 问 责制 逐 渐走 进 了公 众 的视野 。 而 自 20 0 3年我 国政府 首次 在短 时间 内就 同一 问题连续 大范 围地追究 官员责 任 以来 , 员问责 制作 为 中 官 央致力于建 立“ 责任 政府 ” 的一 项重要 举措被 广泛地应 用于公 共 行政 领域 。并 且 在 中央 的强力 推动下 , 许 多地方政 府也相 继 出台 了官员 问责 的相关 规定 , 化 了官 员 的责任 意识 。从 近年 实施 的情况 看 , 强 问责
还处于起 步阶段 , 如何建立和 完善符合 中国国情 的官员问责制度仍有诸 多问题 需要进 一步深入探 索。明确权责划分 、 扩
大问责 范围、 范问责标准、 规 加强异体 问责、 完善 问责程序 、 建立合理复 出机制、 培养 问责文化是 完善这一制度 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 官员问责制 ; 问题 ; 对策进路
1 h a r a o a l c a im fr t r ig,a d c l v t h c o n a i t u tr r e e s r o i r v h y t m. i s n e me h n s o eu n s e b n n u t a e t e a c u t l y c l e a e n c s a y t mp o e t e s se i b i u Ke r s d n sr t e a c u t i t y tmmi it i c o n a l y s se av b i h r b e ;t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 是 所 谓 的 “ 级 ” 所 谓 异 体 问 责 , 指 社 会 公 众 对 政 上 ; 是 府 及 其 官 员 的 问 责 , 主 体 是 社 会 公 众 其
官 员 问 责 在 我 国 施 行 以 后 ,一 地 方 的 政 府 先 后 台 了有 关 问 责 的 规 章 制 度 。 我 们 看 到 , 乎 所 有 的 但 几
维普资讯
文 与 存
2 0 . 0 6 07 。
-
公 共 行 政
一 :
“
…
’
‘ ・ .
“…Βιβλιοθήκη ’ “ “…,
’
'_ ,
-1
≤ 度
.
- 1
・
,
:
≤
… .
研≥
… .. ..
、
公共 管理 中 的亮点之 一 , 然 , 何 建 立 和 完 善 符 合 中 如
、
国 国 情 的 官 员 问 责 制 度 还 有 者 多 的 问 题 需 要 进 一 步 深
入探 索 。
一
~ ~ 同
问 责 的 关 键 , 于 把 同 体 问 责 为 主 改 为 异 体 问 责 为 主 在 把 纯 粹 的 下 级 对 上 级 负 责 变 成 权 行 使 者 对 权 力 所 有
‘ ‘
● ・ ‘● ’ ‘ ’‘
’ r’ ’’ ‘ ‘ ’’ ●‘
口 攸 笛
( 长春市行政 学院 ,吉林 长春 1 02 ) 3 0 2
摘 要 :如何建立和 完善符合 中国国情的官 员问责制度 有诸 多的 问题 需要进 一步深入探 索。在 问责主体方 面,要 把 同体 问责为主改 为异体 问责 为主 。确 立人 民代表 大会 和广大社 会公众 的问责主体 地位 。并 以社会公 众的知情权加 以 保 障。在 问责客体 方面,要 明确各级 党政机 关及其 工作部 门或工作机构领 导班 子的组成人 员为问责的主要 客体 。明确 问责 的主要指 向应该是政 治责任 和道 义责任 。要在 党务 系统与政务 系统之 间进行 严格 的职 责划分 。在 问责程序 方面 。 要扩 大问责范 围。规 范问责标准 。完善 问责过程 ,公 开问责结果。 关 键 词 :官员问责;问责主体 ;问责客体 ;问责程序 中圈分类号 : 60 D 3.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27 (06 700—3 0 780 20 )0-030
者 的 负 责 , 即政 府 及 其 官 员 对 民 意 机 芙 和 社 会 公 众 负 责 ,把 下 级 向上 级 的 交 代 变 成 政 府 及 其 官 员 对 民 意 机 关 和社会公 众 的交代 、
、
问责 主体
在 某 种 意 义上 , 员 问 责 的 根 本 问 题 , 不 是 各 级 官 并 官 员 负 什 么 样 的责 任 和 如 何 负 责 任 . 是 对 谁 负 责 , 而 由
定 的 。然 而 ,在 我 国 几 起 备 受 瞩 目 的 f 责 事 件 【 , 【 1 】 { 从 J
2 0 年 的 “ 典 ” 2 0 年 的 重 庆 开 县 井 喷 事 故 、 京 密 03 非 、0 4 北 云 的践 踏 事 件 、 林 市 中百 商 厦 的 大 火 事 件 、  ̄ 2 0 吉 10 5 ] 年 末 的 吉 化 双 苯 厂 爆 炸 引 起 松 仡 江 水 污 染 事 件 ,我 们
规 定 当 中 . 把 问 责 的 权 力 赋 予 r行 政 首 长 表 明 . 都 这 中 同 目前 的 官 员 问 责 , 要 还 是 同 体 问 责 。 体 问 责 的 主 同
作 用虽 不可 否认 , 其 缺陷 与不 足也是 较 为 明显 的一 但 . 其
最 主 要 的 不 足 之 处 ,在 于 这 种 问 责 追 究 的 是 下 级 对 』 级 的 责 任 ,从 而 导 致 官 员 只 对 上 级 负 责 而 不 是 对 f 己 j
~ 一~ 责 宪
谁 来 问责 , 谁 是 问 责 主 体 的 问 题 。 责 是 因授 权 而 产 即 问
生 的 权 一 般 包 括 两 个 层 面 : 是 人 民 对 政 府 及 其 官 授 一
在 我 旧 , 问 责 的 主体 首 先 应 体 现 为 各 级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这 是 冈 为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是 我 罔 最 高 的 权 力 机 关 和 民 意 机 构 , 且 在 家 权 力 结 构 中 高 于 行 政 、 法 等 并 司 其 他 同家 机 构 。 此 意 义 上 , 大 与 其 所 监 督 和 问 责 的 在 人
~ 员
.
. , ., .. .
1 -
一
对 党 政 领 导官 员 的 问 责 已 经 成 为 巾 旧政 治 生 活 干 ¨
:
.
:
同 时 南 于 仪 仅 是 上 级 层 层 追 究 下缴 的 责仃 .结 果 必 然 是 最 高 的 一 级 无 人 追 究 其 责 任 .从 l 最 关 键 的 地 方 在 造 成 责 任 体 系 中 根 本 环 节 的 缺 失 。 当 前 完 善 我 国 官 员
员 的授 权 , 异 体授 权 , 之 相 对 应 的是 异 体 问责 ; 即 与 二 是政 府 对官 员 、 级 对下 级 的授 权 , 同体授 权 . 之 上 即 与 相 对 应 的 是 同体 问 责 。 谓 同体 问 责 , 指 政 府 对 官 员 所 是
的 问 责 , 政 府 系 统 内 部 上 级 对 下 级 的 行 政 问 责 , 主 或 其
国家机关 的关 系不 是 国家权 力分立 和 平行 制衡 .I 是 作 为 权 力 机 关 和 民 意 机 构 , 对 其 他 作 为 执 行 系 统 的 同 家 机 关进 行 督 、 约 和 问 责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的 问 责 主 制 体 地 位 ,就 是 由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这 种 权 力结 构 所 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