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依斯(Joseph Beuys)研究文献二篇
当代艺术家PPT
在王度看来 这个隧道是他对媒体世界的描述 他认为,媒体就是一个消化系统 隧道墙壁全是用报纸填充的,周围镶嵌许多电 视机 几十个不同频道同时直播 你一进入这个隧道,就会被各种噪音和图像侵 袭 这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因此,他把这些人们每一天的忍受都集中在一 起,让每个观众重新体验一遍
作品 ——A flea market <跳蚤市场>
作品形式: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王度关注大众媒介和流 行信息的图像,他的作品大量使用泛滥的图 像、影像和电视机电脑之类符号化的信息工 具,巧妙地把信息的含义转嫁到雕塑的形式 中。
作品特点:
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极强的另类的视觉上的当代感和心理厚度。他通过直接、幽默地略带调 侃的方式和另类的视觉呈现去介入社会现实。
父母的密室里摆着一张红色的床,暗示着谋杀, 而那面床前的椭圆大镜子则揭露了偷窥
主要作品
——spiders(蜘蛛)系列
金属蜘蛛环抱着巨大的铁笼,那是母亲在竭尽全力 地保护幼小的她
Louise Bourgeois亲切地称它为“妈 妈”,并让儿女也对它产生敬意。她 认为蜘蛛就像妈妈一样聪明、灵巧
主要作品
艺术家
Louise Bourgeois(路易斯·布尔乔亚) Joseph Beuys(约瑟夫·波依斯) WangDu(王度)
Louise Bourgeois(路易斯·布尔乔亚)
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1911-2010)雕 塑家、画家、批评家与作家。 属于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 她的作品充满了象征意义。
今天的信息对于明天是无效的 那么这些无效的内容是什么 实际上就是媒体描述的我们的生 活、社会环境、现实 这一切对于媒体来说 是每天可以抹去的、我不想让它 被擦掉 再把它拿回来 人们是否能够再重新消化一下 再认真地看一眼 所以我说 那些东西就是图像的木乃伊
基弗:一个人创造了永恒,却一度被忘记
基弗:一个人创造了永恒,却一度被忘记孤独帮助我保持思想、感觉、意志的统一性。
基弗的创作思想包含了他对民族性的探寻,他将他自身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意义的创作源泉,并对整个过去岁月进行了反思与重组。
在他的作品中,这些思想的很大部分是通过广袤、焦枯(他在奥登瓦尔德的画室周边地区)的自然景象来表现的,同时以一种恢弘、崇高的手法使之获得了新生。
在这次访谈中,他对德国与再生的强调,他对神话主题的运用,以及他对美国艺术家的评点尤其具有启发性。
起初,作为一个观念艺术家,基弗于1970年在卡尔斯鲁厄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展。
此后的1973年在科隆的迈克尔·维纳画廊;1977年在卡塞尔第六届文献展;1980年在威尼斯双年展,都展出了他的作品。
1981年,在纽约的玛丽安·古德曼画廊,我们经人介绍认识了他。
这个访谈是根据1987年6月10日在弗里德里希安博物馆进行的一次非正式的、未录音的谈话整理的。
基弗当时正在那里为德国卡塞尔第八届文献展安装他的作品。
唐纳德·库斯皮特(DK):听说你总摆脱不了德国人的事情。
显然,对你而言,他们不是可以用来开玩笑的事。
但是你的一些作品中对海德格尔的描绘却充满了讽刺意味。
安塞尔姆·基弗(AK):是的,我对海德格尔的矛盾心理很感兴趣。
他的著作我不太熟悉,但我知道他曾是个纳粹分子,像这样聪明的人怎么会被纳粹蒙骗了呢?海德格尔怎么会这样没有社会责任感了呢?还有塞利娜: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却是个腐朽的排犹分子。
这些看上去聪慧、明智、富有洞察力的思想家,在社会问题上怎么会有这样愚昧而庸常的见解?为了表现这个想法,我画了一个蘑菇状的肿瘤,从海德格尔的脑中长了出来。
我想表现他思想中的矛盾——一切思想中的矛盾。
“矛盾”是我所有作品的核心题材。
没有什么地方像德国这样到处充满了矛盾,即使是德国的思想家们也看出了这一点。
比如,尼采和海涅,就以一种憎恨的心态表达过他们对德国矛盾的感受,他们都是德国人。
癌症治疗简史,一文看全!
癌症治疗简史,一文看全!1846年,威廉·T·G·莫顿在切除颈部肿瘤时使用乙醚麻醉。
1867年,约瑟夫·李斯特将路易斯·巴斯德的无菌概念应用到外科手术中,引入了卡波酸杀菌疗法,并描述了防腐原理。
1882年,威廉·霍尔斯特德(William Halsted)首次采用激进的外科手术治疗肿瘤,包括根治性乳房切除术来治疗乳腺癌。
1896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发明X光片,一年后,埃米尔·赫尔曼·格鲁贝就用X光片治疗了一名乳腺癌患者。
1941年,查尔斯·布伦顿·哈金斯(Charles Brenton Huggins)发表研究论文,指出激素与前列腺功能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系,雌性激素可用于治疗小鼠前列腺癌。
1966年,查尔斯·布伦顿·哈金斯(Charles Brenton Huggins)和佩顿·劳斯(Peyton Rous)因在前列腺癌激素治疗和肿瘤诱导病毒方面的发现分别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世纪初,化疗治疗登场。
1947年,西德尼·法伯(Sidney Farber)医生用氨基蝶呤(aminopterin)治疗了一名4岁的儿童白血病患者,病情得到部分缓解。
1949年,FDA批准第一个化学制剂mechlorethamine(盐酸氮芥),用于治疗癌症特别是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随后,威斯康星州大学的查尔斯·海德堡及其同事开发了第一种针对非血液系统癌症的化学制剂,5-氟尿嘧啶(5-FU)。
1955年,证实皮肤癌黑色素瘤与日光照射有关(环境因素)。
1959年,研究发现吸烟等生活方式因素与肺癌有关,这引发了控制和限制烟草制品销售的呼声(理化因素)。
1960年,费城的研究人员发现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易位与白血病密切,并最终开发了小分子抑制剂伊马替尼(遗传因素)。
人类学家博厄斯的田野调查方法
人类学家博厄斯的田野调查方法1.引言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对于田野调查方法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本文将介绍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的田野调查方法,探讨他在人类学研究中的贡献和他所使用的方法。
2.博厄斯的背景和贡献弗朗茨·博厄斯(Fr a nz Bo as)是20世纪初期最重要的人类学家之一。
他对于当时的文化演化主义观点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
博厄斯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为后世的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3.田野调查方法的概念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家进行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意味着亲自进入所研究群体的生活环境中,与其进行接触并进行观察和访谈。
博厄斯在其田野调查中采用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下面将介绍他的一些典型方法。
4.研究目标的确定在田野调查开始之前,博厄斯会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问题。
他会具体界定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领域,并确定要研究的主题和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他聚焦和深入研究,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5.参与和观察博厄斯强调与研究对象的密切接触和参与。
他会尽可能地融入研究群体,参与他们的日常活动和仪式。
通过这种方式,他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
6.访谈技巧博厄斯在田野调查中非常重视访谈技巧。
他会运用开放性的问题,构建信任并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谈话。
他还会注意非语言交流和身体语言的细节,从中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7.记录和分析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博厄斯会积极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访谈的内容。
他使用文字记录、绘图、摄影等多种方式来捕捉细节。
在收集到的数据之后,他会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和发表研究成果。
8.田野调查的局限性虽然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博厄斯在他的研究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语言障碍、文化冲突等。
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止他从研究中获得丰富的数据和深刻的理解。
9.结语博厄斯的田野调查方法为后世的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科伦巴艺术博物馆1
Kolumba Museum
Peter· Peter·Zumthor
科伦巴艺术博物馆 建筑师:彼得· 建筑师:彼得·卒姆托
Kolumba Museum, Cologne, Germany,2007, Peter·Zumthor
2011-12-17
Kolumba Museum
Peter· Peter·Zumthor
建筑师理念
1、卒姆托的现象学建筑思想
概括来讲现象学是一门关于事物与意识关系的学问。建筑设计操作是 相对独立于现象学的,现象学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是建立在设计能力的基础 上。卒姆托的设计技能---对材料以及空间的感受和场地的把握---使现象 学的“事物性”和“意识”得以实现。
建筑师理念
卒姆托设计的瓦尔斯温泉浴场(如图),他并没有以现象学的名义来 阐述他的设计思想,但是我们却实实在在的看到了一个建筑现象学的代表 作。他的两个设计要素:对材料的(光线也是一种材料)以及对空间的感 受和对场地的把握与现象学中强调的“事物性”和“意识”的立足点相对 应。
2011-12-17
Kolumba Museum
Peter· Peter·Zumthor
建筑介绍
建筑:科伦巴艺术博物馆(Kolumba Museum) 建筑师:彼得· 卒姆托(Peter·Zumthor) 地点:德国科隆Cologne 建造时间:2003-2007 总面积:6200 ㎡ (展览面积1800㎡、遗址面积800㎡、储藏室面积800㎡) 净面积:5100 ㎡ 总造价: € 43.5 million
顾群业:艺术家不是一种职业
主题:《腾讯会客厅》艺术要回归心灵——访山东馆副馆长顾群业请注意:所有听不清楚或不确定的音频内容均做了时点标注和突出显示另:此段内容与主题不符,是否可以删除?顾群业:很多人说现在都网络时代了,还有必要搞世博会吗?为什么还要坐飞机火车大老远跑去人挤人?山东馆为什么要祭孔子?你会说,你尊重孔子,在心里尊重好了,有必要摆出这种花架子吗?你做给谁看呢?主持人茜茹:是啊,为什么?顾群业:这里面是有道理的,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我们学设计的,就是研究形式。
我们都学过形式美法则,就是研究形式感的,形式所带来的美感。
老百姓的土话,拉屎还得端个架呢。
孔子为什么要讲礼仪?网络时代缺失的是什么?是仪式感。
现在一切都太方便了,缺失了所谓的繁文缛节。
现在都网络会议了,为什么还要围坐在一起面对面讨论?你看政府开电视电话会议,大家在自己办公室里看电脑就好了嘛,为什么还要坐在会议室里一起看?就是个仪式感。
所谓隆重、盛大,这些形容词都是修饰仪式感的。
山东馆的孔子像两只手要抱在一起,和尚要双手合十,天主教徒要划十字,为什么?所以说,形式绝对是有必要的。
以下为正文:主持人茜茹:大家好,欢迎收看由招商银行特约为您播映的《腾讯会客厅》,我是主持人茜茹。
今天我们特别荣幸地邀请到了山东馆的副馆长顾群业,同时他也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副教授,您好。
顾群业:您好。
主持人茜茹:先跟我们腾讯的网友们打个招呼吧。
顾群业:腾讯网的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茜茹:我知道您个人对当代艺术这部分比较了解,也是出于个人的一个兴趣,所以今天我想请您,咱们一起来聊一聊世博园区中的当代艺术元素。
首先,我觉得我们应该先做一个知识的科普,就是关于当代艺术的界定,您能不能帮我们科普一下这个知识。
顾群业:好,谢谢茜茹,当代艺术应该到现在也就是六、七十年的历史,当代艺术的理念应该是发端于20世纪初,它的一个代表性人物是杜尚,它的一个代表作品叫《泉》。
他这个作品是怎么作的呢,就是把一个现成品小便池签上它的名字,直接摆到展览馆。
民主社会转型中的公共艺术:问题及建议
民主社会转型中的公共艺术:问题及建议摘要:公共艺术作为公民文化的一种,是民主社会的精神表达。
它存在的基础是民主政治下的民主社会。
我国正处于民主社会转型中,公共艺术在其中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公众参与性不强造成公共性缺失;过度追求数量而忽略公共艺术的本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使公共艺术流于形式。
本文从公共艺术产生的历史根源谈起,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提出建议:公共艺术的公众应完成由人民向公民的转变;公众的介入应从公共艺术设计前期开始;真正的公共艺术是公众与公共艺术家互动的结果;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需要丰富;城市文化内涵需要深入挖掘并在公共艺术中体现;发挥艺术批评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民主社会公共性公共意识权利意识导语公共艺术一词分为两条脉络。
一条是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而言:它设置于公共空间之内;以城市雕塑、装置艺术、公共壁画、行为艺术、景观艺术、环境艺术等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载体;涉及艺术批评、城市规划、艺术管理、艺术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等学科;以非特定的社会群体或特定社区内的居民大众为受众;向社会公众开放,通过公共渠道与大众接触,并接受其自由参与、讨论、批评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
①另外一条是针对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劳中”美”的教育部分而言:它包括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美术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戏剧艺术、影视艺术等,目的是普及艺术基本理论,培养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并对艺术作品形成一定的鉴赏与批评能力,使人全面发展。
②其中第二条脉络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而言的公共艺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正式被提出。
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使用这个概念。
③一、公共艺术与公民社会迄今为止,公共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仍未形成被公认的统一描述。
尽管如此,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公共艺术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公共性与艺术性。
公共性限定了公共艺术的范围,艺术性则决定了公共艺术的性质,两者之所以可以结合,与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有着密切联系。
观念艺术之波伊斯
狼群》 《狼群》
创作的灵感来自鞑鞑人 对波依斯的那一场救命 之恩,但波依斯进一步 将纯属个人的命运和创 意,扩展为一种关联到 社会责任的共生关系, 并努力将纯属艺术家的 象征符号予以社会化、 展示化,成为一 种公 众创意下的社会思考, 这一理念正是波依斯 「社会雕塑」的来源。
如果说杜尚宣告了现代艺术的终结的话,那 么,波伊斯就是后现代艺术的开端。 杜尚是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之间承先启后 的人物,而波伊斯则是第一个后现代艺术的 实践者。
介绍
约瑟夫·波伊斯( Beuys) 约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 1921-1986)德国著名艺术家, (1921-1986)德国著名艺术家, 以雕塑为其主要创作形式。 以雕塑为其主要创作形式。被认 为是的20世纪70 80年代欧洲前 20世纪70、 为是的20世纪70、80年代欧洲前 卫艺术最有影响的领导人。 卫艺术最有影响的领导人。
杜尚与波伊斯的比较: 相同
均对现代美术领域作出了拓展和大胆的尝试。 (杜尚:现成品; 波伊斯:社会雕塑、行为艺术) 认为“艺术与生活等同 ” 1、艺术自身的规则和博物馆体制。 2、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抵抗世俗,把艺术拉下神坛, 让生活成为艺术 ,逃避政治 3 3、激浪派艺术家没有带来任何新思想,他早已把一切 都表达出来了。 4、关注艺术中的非理性与运动感的表现 1、艺术应当介入生活并尽可能改造社会。 2、激进的入世,把艺术拔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其 人文关怀服务 ,让政治成为艺术 3、艺术所具有的人类学意义,以及它对社会的影响。 4、具有一种理性的、批判继承的理解和表达,开创了 行为艺术的先河
他彻底打破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藩篱,认 他彻底打破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藩篱, 为一切生活世界中的素材都可以作为艺术 媒介和观念对象来表达特定的理念。 媒介和观念对象来表达特定的理念。他认 创造力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 为,创造力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艺术并 不只是艺术家的作品, 不只是艺术家的作品,而是一切人的生命 创造力、想象力的产物,在此意义上, 力、创造力、想象力的产物,在此意义上, 波依斯宣称「人人都是艺术家」。 」。这是他 波依斯宣称「人人都是艺术家」。这是他 扩展的艺术概念” 的“扩展的艺术概念”,也因此奠定了 社会雕塑的”理论基础。 “社会雕塑的”理论基础。
安塞尔姆基弗
安塞尔姆基弗作者:杨澜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1期摘要:基弗为人类艺术开创了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更为当今的人类心理学拓开了一束灿烂的灵光。
他的画表现手法多样,广泛涉及架上绘画、摄影、行为、装置、综合材料甚至雕塑。
但是他的绘画之所以如此有吸引力和震撼力,不是因为他的多变以及强烈的视觉震撼力,而是因为他作品中包含着深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基弗从来不画风景画,但是他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接一幅的人类风景史诗。
关键词:基弗;废墟艺术;新表现主义安塞姆·基弗,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之一。
他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最重要的美术家。
70年代,他曾师从德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前卫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 Joseph Beuys)和 Peter Dreher。
他的作品常以圣经、北欧神话、瓦格纳纳的音乐和对纳粹的讽刺为主题,并大量使用稻草、灰土、虫胶、石头、模型、照片版画、沙子以及铅铁等金属元素。
著名犹太诗人保罗·策兰的诗歌对他作品主题的表现影响甚巨。
基弗通常會以策兰的诗歌为作品命名或是作为展览主题。
基弗曾有“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之称谓,其画无论创作手法还是呈现面貌均极为现代,但往往主题晦涩而富含诗意,隐含一种饱含痛苦与追索意味的历史感。
战后的德国更为迫切地需要重树民族的信心和历史的图像,新表现主义画家安塞姆·基弗在他的作品里渗透着对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和浪漫主义传统的重新挖掘,其中既包含了对于历史的反思。
安塞姆·基弗的作品经常以圣经、北欧神话、瓦格纳的音乐为主题。
他努力正视德国的历史、文化和神话,并且希望为德国理想主义疗伤,助其复兴。
事实上,基弗在绘画上有很大的抱负,他渴望用绘画来重新界定整个德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以这一点与人类蜞他某种更高尚的才能和天性相结合。
这位怪僻而孤独的欧洲天才创造了一个被自知之明和怜悯之心拯救了的世界之深刻反思的最终充满希望的景象。
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的研究
62.周启荣新文化史与中国史学的重建:晚明印刷与公共舆论 2004
63.Adams John W Consensus,Community,and Exoticism 1981(02)
64.Appuhn Karl Microhistory 2001
65.Baker Kekh Michael On the Problem of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1982
2 of Reading 2001
102.Darnton Robert The Kiss of Lamourette:Reflections in Cultural History 1990
103.Darnton Robert The Forbidden Books of Pre-revolutionary France 1991
76.Burke Peter.Roy Porter The Social History of Language 1987
77.Burke Peter Culture and Society in Renaissance Italy 1420-1540 1972
78.Burke Peter New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 2001
88.Burke Peter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2004
89.Cart Edward Hallett What is History? 1965
90.Chattier Roger Book Review 1990(02)
91.Chartier Roger Intellectual History or Sociocultural History?The French Trajectories,Reappraisals and New Perspectives 1982
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及其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影响论文
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及其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影响论文关键词: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美国黑人文学;二重性;同化与分别长期以来,美国黑人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他们为实现种族公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在这一特别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展起来的美国黑人文学在很多方面有别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学,它反映了黑人群众的不幸遭受和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同时也弘扬了黑人争取民主、自由和公平权利的斗争精神。
美国黑人文学作品是现实的产物。
作为一种语言媒介,它存在的价值在于去直接反映黑人追寻自我的经受,表现置于“双重意识”围绕之下黑人的困惑,以及黑人在美国社会中被置于不知何去何从、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并呈现黑人骄傲和黑人自我实现的精神[1]。
由于美国黑人在北美英属殖民地的双重文化身份,只有更好地理解杜波依斯提出的“双重意识”才能正确而又全面地观赏黑人文学作品。
一、杜波依斯与“双重意识”杜波依斯(W.E.B.Du Bois)是20世纪上半叶极有影响力的黑人运动领袖。
他极力反对华盛顿(Booker T. Washington)接受种族隔离的做法,强调争取黑人政治权利,以尽早争取到全面的人权。
杜波依斯参与创立了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1909),并担当协进会会刊《危机》的主编,猛烈抨击任何对其人民产生不良影响的东西。
他认为在罪恶的种族主义盛行的残酷形势下,只有通过抵抗才能使黑人的解放运动得以全面的实现。
早在1897年杜波依斯就首次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上发表了有关“双重意识”观念(concept of double-consciousness)的文章,后在形式上略有改动,重新在1903年发表的《黑人的灵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一书中进一步用“双重意识”这一概念解释黑人的阅历——“黑人生来就带有面纱,在这个美国世界中被给予了洞察力——这是一种没有真正自我的意识,而仅仅是通过另一世界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灵魂的感觉。
【高中生物】动物行为的研究
【高中生物】动物行为的研究早在19世纪上半叶,g.居维叶和e.g.圣提莱尔便就动物学研究方法发生过争论:前者强调实验室研究,后者主张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
在他们的影响下,有关动物行为的研究,形成了两个传统。
代表前一传统的多是生理学家和生理心理学家。
如и。
п。
巴甫洛夫、美国e.l.桑代克和b.f.斯金纳等。
他们在实验室里对狗、猫、大鼠等的学习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便是他们的著名贡献。
另一个传统的代表主要是具有博物学倾向的动物学家,如奥籍德国人k.von弗里施、奥地利人k.z.洛伦茨和荷籍英国人n.廷伯根等。
他们在自然环境中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行为的动因,探讨行为的适应功能,并力求推导行为的进化途径。
行为研究中的一个最古老的课题是:动物行为中有多少是先天本能又有多少是后天习得的。
哺乳动物比较善于学习,而昆虫和鸟类则有着丰富的本能行为,因而有关本能行为的研究常常是以虫、鸟为研究对象。
美国学者w.克雷格曾对鸽类进行长期研究,他于1918年指出:本能行为并非仅仅是一连串定型的反射动作;在开始时动物在欲望驱动下表现出烦躁不安、四向搜索,这时的动作很多是习得的,只有当找到适宜刺激(例如食物)时本能行为才进入完成阶段而出现定型的反射动作;之后可能有一段时期动物厌恶原刺激,最后进入安适无欲状态。
与此同时,德国学者o.海因罗特借在动物园工作之便,对鸭和鹅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强调寻找同源行为,就象在比较解剖学中研究同源结构一样,这样可以阐明行为的进化途径。
另一位德国学者j.von于克斯屈尔则指出:在动物所感受的周围环境中,只有一部分关键刺激是真正起作用的。
正是这些刺激触发了动物的体内机制使本能反应“释放”出来。
这些见解给早期行为研究工作者以很大影响。
奥地利学者k.z.洛伦茨就是早期犯罪行为生物学的集大成者。
他在大学时修读比较解剖学。
颇受演化学说的影响。
他多年与o.海因罗特相处,他的研究对象也以鸟类居多。
观念艺术之波伊斯
观念艺术
——波伊斯
观念艺术
观念艺术主要指艺术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艺术家以某种思 想、观念进入创作的一种艺术思考方式,是当代的产物。艺 术已由形式、风格的价値转变为思想的价値。 德国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被认为是继杜尙后艺术界的精神 领袖。他在理论上的建树,媒介手段上的发展,都有重大的 突破。波伊斯视艺术为一种改造社会,提升精神的力量,为 艺术干预社会开辟了道路。
他彻底打破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藩篱,认 他彻底打破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藩篱, 为一切生活世界中的素材都可以作为艺术 媒介和观念对象来表达特定的理念。 媒介和观念对象来表达特定的理念。他认 创造力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 为,创造力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艺术并 不只是艺术家的作品, 不只是艺术家的作品,而是一切人的生命 创造力、想象力的产物,在此意义上, 力、创造力、想象力的产物,在此意义上, 波依斯宣称「人人都是艺术家」。 」。这是他 波依斯宣称「人人都是艺术家」。这是他 扩展的艺术概念” 的“扩展的艺术概念”,也因此奠定了 社会雕塑的”理论基础。 “社会雕塑的”理论基础。
杜尚
不同 波伊斯
总结
迄今为止,波伊斯仍然是后现代艺术无法超 越的开创性人物,他影响了西方后现代艺术 的方向和进程。然而,就其作品的实验而论, 波伊斯仍未触及后现代艺术的本质—即由祛 魅向返魅的回归。返魅的后现代艺术,其本 质是向神性或灵性的回归,而波伊斯的作品 无非是神秘主义和古老图腾崇拜的搀杂。
杜尚与波伊斯的比较: 相同
均对现代美术领域作出了拓展和大胆的尝试。 (杜尚:现成品; 波伊斯:社会雕塑、行为艺术) 认为“艺术与生活等同 ” 1、艺术自身的规则和博物馆体制。 2、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抵抗世俗,把艺术拉下神坛, 让生活成为艺术 ,逃避政治 3 3、激浪派艺术家没有带来任何新思想,他早已把一切 都表达出来了。 4、关注艺术中的非理性与运动感的表现 1、艺术应当介入生活并尽可能改造社会。 2、激进的入世,把艺术拔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其 人文关怀服务 ,让政治成为艺术 3、艺术所具有的人类学意义,以及它对社会的影响。 4、具有一种理性的、批判继承的理解和表达,开创了 行为艺术的先河
约瑟夫博伊思 个人介绍
Main Page
Topic 1
Topic 2
Topic 3
Topic 4
Topic 5
(Minimalization)、“去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其仅凭藉自身物性的丰富与多义来启示观念内涵的暧昧与深邃,同时还需避免商品名利场逻辑的 渗透以及符号枝蔓性牵扯导致的不必要的歧义。这太难了,很容易造成实践中的自我拆台:为减少材料而必须寻找适于观念表达的好材料,于是“极 端减少”可能无意被置换成“搜稀纳少”,“反形式(传统的颜料、画布、木头、石头等)主义”或许纵容一种更甚的“形式(油脂、蜂蜜、动物身体等) 主义”
整个艺术作品是有计划的,有思想性的。其中包括7000次反复的创始动作,让人和 其所在的地点因此联结。透过栽植一棵树和立一块花岗砖的象征性举动,让这个场所 和周遭的环境区隔离开来。这选中的是橡树,因为它经常被用来代表日尔曼人的灵魂, 这7000棵橡树也因此代表了相当稠密的一个群体。假如人等于树,聚集大量个人的城 市就是一个森林。他的目的是号召每一个接受此计划的人,愿意在城市的空间内与他 人共同且公开地参与这个行动。据博伊斯本人说:“这个计划是一个对于所有摧残生 活和自然的力量发出警告的行为。”而透过这个口号,他的作品成为哲学的实践,强 调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并以每个个体必须身体力行,以超越那些远离自然的力量。 此作品也充分体现了其“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他的作品是艺术对日常生活的介 入与思考。艺术不只是艺术家的作品,每个人以充满生命力的态度独立思考,拥有自 由自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都是艺术家。自由,等于创作,等于人类,生活本身就是 1974年的《我愛美國,美國愛我》 创作的表现,创作也是人类存在的唯一可感的形式 (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將自己以毛毯裹住,並與野郎 在一間屋裡共處五天
论波伊修斯的科学思想r——基于文献的考察
论波伊修斯的科学思想r——基于文献的考察
张志伟
【期刊名称】《丝路视野》
【年(卷),期】2018(000)013
【摘要】波伊修斯是中世纪早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作为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波伊修斯为后世留下了较为丰富的科学类著作.波伊修斯的这些科学类著作为希腊科学在中世纪欧洲的传播架起了重要的桥梁.波伊修斯的科学思想主要涉及数学与逻辑学.波伊修斯的科学思想为科学在中世纪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张志伟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山东菏泽 2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波修斯:将古希腊科学思想传至欧洲中世纪的文化英雄--以其在“七艺”中的作用为研究角度 [J], 吴琼;安维复
2.作为普罗米修斯后裔的无产阶级——从马克思的普罗米修斯出发的一个考察 [J], 孙斌;张艳芬;
3.普罗米修斯的四重身份——对马克思的普罗米修斯的一个神话学考察 [J], 孙斌;张艳芬;
4.论波伊修斯的科学思想-基于文献的考察 [J], 张志伟;
5.普罗米修斯式的隐喻、戏剧本体论与人类解放——评维塞尔《普罗米修斯的束缚——马克思科学思想的神话结构》 [J], 龚小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 浅谈伊瑟尔的效应美学-精品
浅谈伊瑟尔的效应美学伊瑟尔认为虚构的文本是对文本各种环境系统之要素进行选择、重组和陌生化而形成的新世界,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伊瑟尔效应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Iser,1926-2007)和汉斯·罗伯特·姚斯于20世纪60年代末共同创立了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现代文学学和学的一种理论思潮,它主要研究文艺作品的意义和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对文学的生产美学(Produktions·sthetik)以及对新批评和作品内涵阐释学派的表现美学(Darste llungs·sthetik)的反拨,它系统地研究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完成了文学学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走向读者中心的范式转换。
作为一个统一的学派,接受美学的共同特征是:在研究文学的交流过程时,将关注的焦点从作者或文本(Text,有学者亦将其译为“本文”.为避免歧义,文章中统一译作“文本”)转移到读者的接受意识上,将注意力集中于读者所发挥的作用上。
但姚斯和伊瑟尔这两位接受美学家的研究方向迥异。
姚斯的理论实质上是解释学导向的接受史(Rezeptionsgeschichte),即研究文学作品被不同时期的读者接受和产生影响的历史,其核心概念是历史的、审美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预先决定了读者对文本的反应,而文本可以实现、修正或毁灭读者的期待。
伊瑟尔的理论则是现象学导向的效应美学(Wirkungs·sthetik),效应美学研究文学文本在阅读过程中对读者产生的审美效应,它以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为理论基础,追问文学虚构在读者的意识中所产生的效果,其核心概念是文本“空白”,空白能引起文本和读者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文本的意义潜能通过读者的想象和经验而得以实现。
一、效应美学概说姚斯发现了读者的历史性,伊瑟尔建立了“隐含的读者”模型,接受美学对读者的重视导致了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变,即从“古典主义-人文主义”范式、“历史主义-实证主义”范式和“审美形式主义”范式转变到以读者为导向的接受美学新范式(姚斯、霍拉勃,1987:276-279)。
物理文献阅读
物理文献阅读有感波义耳的生平:波义耳在1627年1月25日生于爱尔兰的利兹莫城,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8岁入伊顿学校,11岁能操法语和拉丁语,12岁去法国、瑞典、意大利旅游和学习。
4年后回到英国住多尔塞特,博览了科学、哲学和神学等方面的书籍。
波义耳27岁迁居牛津,同胡克等许多科学家进行每周一次的学术交流,自称他们的聚会是“无形大学”,后来这个组织发展为世界第一个学会组织──英国皇家学会。
波义耳晚年还致力于实验研究,直至1691年底逝世。
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
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
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
他也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也是他第一次把化学定义为一门科学。
他写的书《怀疑派化学家》,开启了近代化学研究的新时代。
时代背景:17世纪上半叶,影响英国的不仅是清教革命,一场思想革命也在悄然展开。
天文学家哥白尼大胆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观点。
英国在60年代初成立了科学团体“皇家学会”,人们热衷终于进行天文,医学,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和实验。
如果说大革命有形的摧毁了王权统治,那么这些早期的科学探索则在无形间从思想上动摇了君权神授的等级世界观。
在这期间英国的戏剧艺术,文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出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培根,牛顿,波义耳,胡克,普利斯特里等。
研读所得一实验的重要性我觉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都离开不了实验。
虽然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物理定律不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但这不影响实验的重要地位。
麦克斯韦预言了光是电磁波,却由赫兹用实验加以验证。
因此即使最严谨的理论也必须通过实验的检验。
另一个例子是1924年法国的年轻科学家德布罗意从理论上预言了粒子和实物的波粒二象性,1929年两位美国科学家设计了电子的衍射实验,成功的证明了粒子波粒二象性。
全氧燃烧技术
***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论文)题目系别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年月目录第1章绪论 (1)第2章全氧燃烧概况 (1)2.1 全氧燃烧的定义 (1)2.2 全氧燃烧对比空气燃烧的区别 (1)2.3 全氧燃烧的意义 (2)第3章燃烧在窑炉的结构中控制 (3)3.1 全氧燃烧窑炉的概述 (3)3.2 窑炉结构的规则 (3)3.2.1 窑池池壁的设计 (3)3.2.2 流液洞 (4)3.3 火焰空间 (4)3.3.1 大碹的控制 (4)3.3.2 胸墙的确定 (4)3.4 燃烧器的放置 (4)3.4.1 燃烧器放置的重要性 (4)3.4.2 确定位置的规则 (4)3.5 耐火材料的运用 (5)第4章烧枪的选择 (5)4.1 氧枪的选用机理 (6)4.2 氧枪的分类 (6)4.3 氧枪的注意事项 (7)第5章全氧燃烧的氧源 (7)5.1 氧气的制备 (7)5.1.1 真空变压吸收法(VPSA)——制氧 (7)5.1.2 低温(深冷)氧气分离法——制氧 (8)5.1 3 罐装液态氧 (8)5.2 氧气制备与使用安全 (9)第6章小结 (9)全氧燃烧的窑炉控制及概况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玻璃生产技术也飞速进步。
玻璃生产在追求高质量同时,对玻璃生产环保,高效益也有极高的要求。
相对传统的熔制过程不能满足,现代时局的要求。
因而全氧燃烧技术应运而生,全氧燃烧技术的玻璃窑炉的出现无疑成为解决行业降低成本,减少污染获取环保的有效途径。
本文论述了全氧燃烧技术的定义、优点意义、窑炉结构的设计控制要求、工业制氧的方法及其使用时安全、燃烧器的选择、安装方法进行了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第1章绪论矿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魁宝,玻璃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改革开放以来,玻璃工业(平板玻璃、电子玻璃、玻璃纤维、日用玻璃、光学玻璃等)相应得到迅速发展,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光环下,环境也成重要缺口。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高居世界第二,严格控制大气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法规、新技术已是目标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