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儒家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 子等,主张文以载道 ,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能。
道家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 子等,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文学的自然之 美。
禅宗
代表人物有慧能等, 主张心性本净,强调 文学的心灵境界。
浪漫主义
代表人物有李白、杜 甫等,主张个性解放 ,强调文学的创新和 情感表达。
现实主义
沉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的文学批评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批评主要 集中在批判封建文化和揭露社会弊病方面。他的批评观 点尖锐、深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强调个性与创新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个性与创新备受关注,强调作家独 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反对因循守旧。
总结词
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成为重要的评价 标准,强调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同时,对文学 与社会、政治、历史等关系的探讨也更加深入。
03
代表人物有白居易、 苏轼等,主张反映现 实,强调文学的真实 性和人民性。
02
古代文学批评
先秦文学批评
总结词
萌芽阶段,初步形成
详细描述
先秦时期,文学批评开始萌芽,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中 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如《论语》、《孟子》等 对诗歌、散文的品评和论述。
总结词
注重社会教化功能
详细描述
先秦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强调 文学作品对道德、政治的积极影响。
发展历程
形成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以《文心 雕龙》、《诗品》等为代表的 系统化文学批评理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修订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修订版)

第二节 孟子的文艺观
一、“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 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 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离娄》) • 然而黎民不饥不寒,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 •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下》)
;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告子·下》)
第二节 孟子的文艺观
四、知言养气 •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 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 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 „„ “
第二节 孟子的文艺观
二、以意逆志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 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 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 ,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 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 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 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 (《万章·上》)
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 诗也!有人於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 ,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 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

中国文学批评史全

中国文学批评史全

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名词解释1.《诗大序》是两汉时期诗学的重要文献,是对于儒家"诗言志"学说的较为系统的阐发和总结.《毛诗序》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从“风、风也”起到篇末,总论诗歌理论,提出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称为“大序".故《毛诗序》又有《诗大序》之称,《诗大序》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

它吸收了传诗经生们的意见,论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内容、风雅颂赋比兴的分类与表现方法、诗歌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正风正雅变风变雅等)、诗的教化作用等,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情志统一论六义说;“讽谏”说)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

3)对诗歌本质的认识。

《毛诗序》最大的贡献就是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在一起,提出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

:“诗者,.。

”4)对诗歌的社会作用问题作了论述.毛诗序》提出诗歌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两种作者偏重的是“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即诗歌的“讽谏"作用.“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燏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

”5)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提出“六义”说.“故诗。

.。

.”2。

《典论论文》,“典者,常也,法也”,《典论》按作者曹丕愿意即是讨论各种问题的法则。

《论文》则是《典论》中的一篇,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篇评论文学以及作家的专论。

《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提出了下列有关文学批评的几个主要问题:文学作品的功用;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文体论和文学批评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三】中古期──自东汉建安至五代(纪元一九一──九五九年)二○风格与神气《文心雕龙·体性》篇说: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趋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

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此所谓八体,不是指文章的体制而是说文章的风格,就文章的风格而加以区分,这应当算是最早的材料了。

后来日本《文镜秘府论》卷四《论体》篇,有博雅、清典、绮艳、宏壮、要约、切至六目,就是本《文心雕龙》所举八体,稍加改易而去了新奇轻靡二体。

唐代皎然《诗式》以十九字括诗之体,司空图有二十四《诗品》,虽品目较多,然而没有《文心雕龙》所说的扼要。

盖刘氏所说的八体,可以归纳为四类:雅与奇为一组,奥与显为一组,繁与约为一组,壮与轻为一组,这四组就是所由构成风格原因的四类。

雅与奇指体式言,体式所以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就视其所习,所以说:“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

”奥与显指事义言,事义所以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又视其所学,所以说:“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

”繁与约指辞理言,构成之因视其才,所以说:“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

”壮与轻由风趣言,构成之因视其气,所以说:“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 在这里,雅奇、奥显、繁约、壮轻是两种相等的不同的风格,雅郑、浅深、庸俊、刚柔,又是两种相对的表示优劣的评语,两相配合,固然不能尽当,但是雅奇和习,奥显和学,繁约和才,壮轻和气,却是很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比附。

在此四类之中再可以综为二纲,这即是他所说的“情性所铄,陶染所凝”。

情性出于先天,所以才和气可以合为一组,所谓“才有天资”。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 “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 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 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 “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使之思想受到感发, 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 “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 “群居相切嗟”, 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 “怨刺上政”, 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 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 《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 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三体): 风: 民歌雅: 正声颂: 祭祀(三用): 赋: 陈述、铺叙比: 打比方兴: 先言他物, 引起所咏之物﹞4.六观说: 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 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 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 三观通变, 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 六观宫商。

”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 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 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批评史(0002)

中国文学批评史(0002)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7、“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

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

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8、“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

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而“物化”说则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第二章:两汉1、“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大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名词解释1.《诗大序》是两汉时期诗学的重要文献,是对于儒家”诗言志”学说的较为系统的阐发和总结。

《毛诗序》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从“风、风也”起到篇末,总论诗歌理论,提出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称为“大序”。

故《毛诗序》又有《诗大序》之称,《诗大序》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

它吸收了传诗经生们的意见,论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内容、风雅颂赋比兴的分类与表现方法、诗歌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正风正雅变风变雅等)、诗的教化作用等,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情志统一论六义说;“讽谏”说)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 3)对诗歌本质的认识。

《毛诗序》最大的贡献就是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在一起,提出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

:“诗者,。

”4)对诗歌的社会作用问题作了论述。

毛诗序》提出诗歌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两种作者偏重的是“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即诗歌的“讽谏”作用。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燏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

”5)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提出“六义”说。

“故诗。

”2.《典论论文》,“典者,常也,法也”,《典论》按作者曹丕愿意即是讨论各种问题的法则。

《论文》则是《典论》中的一篇,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篇评论文学以及作家的专论。

《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1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研究中国文学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的学科,主要
研究中国文学的思想、结构、形式、精神、价值观以及它产生的文化
后果,涉及传统文学和新文学两个方面,以及文学文本改造。

它是展
现历史文学演变依据和评价文学作品价值的重要科学工具和学术基础,是研究文学全貌和文学思潮发展和改变的研究领域。

2 中国文学批评史发展历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可以追溯到先秦古代,如先秦思想家荀子和赵乙、西汉文学家班固的文学批评论著《汉书·文苑英华》出现,他们在文
学门类和文学结构上作出了分类和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苏轼指出词乃诗之苗裔,由诗一脉传承。
苏轼认为词和诗的区别只不过在字句形式上有一定规则而已, 词采用长短的形式,词也就是长短句之诗。但是诗和词“搜 研物情,刮发幽翳”的内在本质是一样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轼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 了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以来的传统词风,开 创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 把词人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尊前”引 向了人间社会。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 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 献。
第一:宗南宋,崇醇雅、清空词风,批评元、明词风。 针对明代词的弊病,适合清初时代需要。他们提倡以南宋姜张词风为圭桌,学习他 们的清空、醇雅,以适宜表达家国之恨的幽情暗绪。 “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朱彝尊 “句琢字炼,归于醇雅。“——汪森
第二:为词尊体,提高词的地位。 “词虽小技,昔之通儒巨公往往为之,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其辞益微, 而其旨益远。善言词者,假闺房儿女子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此 尤不得志于时者所宜寄情焉耳”。——朱彝尊《红盐词序》)
常州词派
社会背景:
康熙﹑乾隆时期﹐词坛主要为浙派所左右。浙派标举南宋﹐推崇姜(夔)﹑张(炎) ﹐一味追求清空醇雅﹐词的内容渐趋空虚﹑狭窄。到了嘉庆初年﹐浙派的词人更是 专在声律格调上著力﹐流弊益甚﹐常州词人张惠言欲挽此颓风﹐大声疾呼词与《风》 ﹑《骚》同科﹐应该强调比兴寄托﹐反琐屑饤饾之习﹐攻无病呻吟之作。一时和者 颇多﹐蔚然成风﹐遂有常州词派的兴起﹐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善﹐ 所倡导的主张更加切合当时内懮外患﹑社会急速变化的历史要求。
铺叙:指词的表现手法,细腻描写,词意混成,而又 层层深入。 典重:指词的风格,不纤巧,不轻佻,沉着,典雅。 情致:指词的情韵风致,须含蓄深渊。 故实:指用事,即典故,须用得贴切、自然。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1、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2、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内容包括“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文本同而求异”的文体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文章论、反对“文人相亲”的作家论。

3、钟嵘《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评论专著,被誉为“百代诗话之祖”。

4、刘勰的《文心雕龙》包括“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执政驭奇”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原则。

——《文心雕龙》和《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最为重要的两部文学批评著作。

5、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深入论述创作的文章,他对灵感的分析——是第一次发现中国文人有对灵感的分析,他对诗歌文体风格概括——“诗缘情而绮靡”——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

6、严羽《沧浪诗话》在宋代文论批评史中是一部最有系统的诗学理论之作。

7、元浩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后,“以诗论诗”的典范之作。

8、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组诗开创了我国诗论绝句具有“诗化色彩”的文学批评体式。

9、白居易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生实义”。

他强调“诗教”的社会政治功能,倡导继承《诗经》的风雅比兴传统,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十分重视讽喻诗的创作,突出诗文创作的宗旨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享有“广大教化生”的美誉。

10、唐代的选本:殷璠《河岳英灵集》、元结《箧中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11、唐王昌龄《诗格》有“三格”:生思(内心而成)、感思(古贤者而成)、取思(自然外物而成)和“三境”:意境、情境、物境。

12、皎然《诗式》提出了缘境、取境。

13、司空图的“四外说”: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4、黄庭坚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15、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创立“江西诗派”之名(悟入、活法)——“一祖三宗”(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16、李清照的《词论》的主旨和核心观点是“词别一家”。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
.
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荀子直接沦述文学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有反对墨子《非乐》篇思想、 专门论述音乐理论的《乐论》,后来代表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经典文 献《礼记·乐记》,就是在荀子《乐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荀子 的文学思想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派生物。他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以 下三个方面:
.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
.
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 学思想
“无乐之乐”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 《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这种哲学
观点反映在义艺美学方面,就形成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 艺术创造原则。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 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 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胠箧》
第一,“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他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制天命而用之”
突出强调人在文艺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 《劝学》篇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
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 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日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论语·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
推动了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这种分析和评价 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 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如重视人情、强调文以载道等思 想,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 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逐渐 从文学创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这种独立性对后 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得文学批评更加专业化、系统 化。
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 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 对作品的评价和鉴赏有所涉猎, 还对文学的本质、功能、风格等 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世的 文学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 资源。
对世界文学批评的贡献与影响
01
提供了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关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还关注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方法为 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02 0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丰富了世界文学批评的宝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 宝,也是世界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丰富了世界文学 批评的宝库。
详细描述
《文心雕龙》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全书共50篇,分为“文”和“心”两部分,系统地论述了 文学的本质、起源、功能、文体、创作、批评等方面,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品》的诗歌批评思想
总结词
《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部重要的诗歌批评著作,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
详细描述
玄学清谈的文学观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基本概念文学批评包括理论批评和实际批评。

理论批评:文学观念、美学思想方面的建树、论争及理论体系而言。

实际批评:对具体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文学现象的品味、鉴赏与评价。

文学批评不只是文学裁判,而是审美鉴赏,是审美的再创造。

中国诗学与西方诗学相比,既重视理论批评,有注重实际批评,尤其重视创作的成败得失,属于创作论,属于经验型、审美鉴赏型的。

文学批评,是以文学为批评对象的一门学科。

批评标准是文学批评的核心内容。

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

孔子将门生分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子由子夏)。

这种文学指古代文献,泛指先秦哲学、史学、文学之类书面著作。

近代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称为“语言艺术”。

现代文学批评史是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二)研究对象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三)学科性质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区分文艺学的三大分支:文学理论:对文学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或文学史:具体的文学作品。

评价:功绩在于三个分支的区分,缺憾在于认为文学批评仅仅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森次巴力把文学批评分为十三种:主观的、客观的、归纳的、演绎的、科学的、判断的、历史的、比较的、道德的、印象的、鉴赏的、审美的。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狭义”“广义”之说。

狭义:只包括文学裁判,其中有“解释的批评、提要的批评、考证的批评、判断的批评”。

广义:包括文学裁判、批评理论与文学理论,其中有“批评的前提、批评的进行、批评的标准、批评的方法、批评的错误、批评的批评、批评的建设”七个部分评价“颇有见地但有琐碎之弊。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历史悠久 2、内容丰富 3、富有特色(四)发展节点周秦汉魏六朝—创作成熟期—杂文学批评(钟嵘《诗品》开创中国文学批评专门化即诗化之路)唐宋元明清—发展演变—纯文学批评(诗词小说戏剧与美文)近代——转型阶段—纯文学批评与近代西学相结合著名学说:诗言志、诗缘情、通感说、文气说、风骨说、声律说、古文说、文道说、味论、诗禅说、诗眼说、本色论、童心说、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肌理说、境界说、阳刚阴柔实际批评:诗经学、楚辞学、赋学、文选学、阐释学、龙学、杜诗学、唐诗学、词学、诗话学、敦煌学、红学、曲学、书学、评点学、四库学、文体学、楹联学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1、五四革命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是指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讨论的活动。

它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文人的创作和评论活动上。

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3世纪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兴起,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他们强调文学作品应该遵循道德标准,并通过文学批评来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

在随后的汉代,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如儒家的“八股”文体理论和《文心雕龙》的审美理论。

另一方面,的传入对中国文学批评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强调内心的净化和智慧的追求,这对于文学批评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式。

唐代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思想与文学批评相结合,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影响了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

到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中国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

宋代文学批评家数不胜数,如苏东坡的文学理论和陆游的批评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的杨慎也在《讲演群书记》中提出了批评家应该具备的七种素质,成为后世文学批评师范的重要参考。

明清时期,李贽以及清代的曹雪芹和红楼梦批评学派,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现代的中国文学批评则在20世纪初开始兴起。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等学者提出了启蒙性的文学观点,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20世纪后期,文学批评逐渐多元化,涌现出各种新的学派和理论,如“独立文学批评”和“后现代文学批评”,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研究领域。

总结来说,中国文学批评历经漫长的发展,从古代儒家的道德标准到现代多元化的理论体系,不断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今天,中国文学批评仍然在不断进步和变革中,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学术支持。

参考文献:- 陈杨. 中国文学批评概述[J]. 创作研究, 2016(5): 66-67.- 王颖. 中国文学批评文化[J]. 文学评论, 2019(3): 41-42.。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兴、观、群、怨”:“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

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温柔敦厚”:儒家的诗教。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

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

“大象无形”由此类推。

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

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坐忘”“心斋”:庄子提出的命题,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原意是讲对“道”的体认,须有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

这一理论和审美心理、艺术心理是相通的。

在艺术创造或艺术欣赏时,也须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

所以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指与物化”:《庄子·达生》说有一个叫倕的能工巧匠,他用手指旋转画出的图形超过了用规矩画出的图形,其原因就是“指与物化”,即手指和所画的对象达到融合为一的化境。

而要“指与物化”,首先必须是“心与物化”,即物我不分的精神境界。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也称中国文论史,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观照和研究中国文
学的一种历史分析学科。

以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对象,检验、比较、忆起
不同时期的文学评论,以分析文学发展为主要内容。

它从古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已有几
千年的历史。

中国先秦文学批评史,始于先秦时代,以颜渊、叔齐、苏秦为代表。

他们宣扬道德教诲,体现古代文化的精神,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国家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

他们指出文学
及文人应具备仁义、智慧等道德素养,不仅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讲求必须正直,还重视文艺
本身的品位美学。

中国秦汉文学批评史,魏晋文学批评史,以及隋唐五代的文学批评史,进入了系统评
论的发展阶段。

它们把艺术理论表达的更加系统,普遍的观念及艺术理论也得到了深入的
研究。

其中,晁错的《错语》,殷鉴的《礼赞》,王勃的《乐府集註》,嵇康的《兰若词赋》,杨婉清的《歌行联珠》等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经过历史上洪泛的新的文学学派的兴起,丰富了中国文
学批评史的内涵,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如批判现实主义、新月会和唐人等新文学运动,对中国文学评论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此,形成了有社会意义的文学观念,把文学创作
从文艺本质的审美感受视野拓展到文化社会现象范畴,从而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发展提供了
重要支撑。

(除参考资料外,未经校对。


参考资料:
[1] 王金业,张又禹编《中国文学评论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4] 李思光《中国文学批评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对黄庭坚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指 责他求 “奇”,讲究“用事押韵之工。”魏泰《临 汉隐居诗话》:“黄庭坚作诗得名,好用南朝人语,专 求古人未取之事,又一二奇字, 缀葺而成诗,自以为 工,其实所见之僻也。”张戒《岁寒堂诗话》:“子 瞻以议论为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其字,学者未得其所 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
二、诗论
形式诗论与反形式诗论
胡铨说:“德,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 者,大小毕浮;德盛则其旨也必远 , 理也。”(《答谭思 顺》)陆游论文,称 “文以气为主,出处无愧,气乃不挠” (《傅给事外制集序》)。又把文采和道德品质结合,称“君子 之有文也,如日月之明,金石之声,江海之涛澜,虎豹之 炳蔚,必有是实,乃有是文”(《上辛给事书》)。 陈亮说“大凡论不必作好语言,意与理胜则文字自 然超众”(《书作论法后》)。他讲的“意与理胜”,反对 道学家的空言性命与心性,认为它是“相蒙相欺,以尽废天 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送吴允成运□序》)。
江西诗派之诗论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黄庭坚) 古之能成文章者,虽取古人之陈言入翰笔,如灵丹 一粒,点铁成金也。(黄庭坚) 宁律不谐,不使句弱,宁用字不工,不使语俗。” (《苕溪渔隐丛话》引黄庭坚)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诗文 皆然。(陈师道在《后山诗话》)
第二章 南宋的诗文批评
第一节 吕本中和张戒
叙曰:唐张为撰《诗人主客图》一卷,所 谓主者,白居易孟云卿李益鲍溶孟郊武元衡,皆 有标目。馀有升堂、入室、及门之殊,皆所谓客 也。宋人诗派之说实本於此。求之前代,亦如梁 参军锺嵘分古今作者为三品,名曰《诗品》,上 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六十九人之例。 然彼捃拾闳富,论者称其精当无遗,兹则落落仅 此数人,於唐代诗人中未及十分之三四。即所引 诸人之诗,亦非其集中之杰出者,或第就其耳目 所及而次第之,故不繁称博引也。余喜其名之旧, 前人有引以入诗歌者,且是本与陈振孙《书录解 题》所记符合,故刻以公世之闻其名而未见其书 者。童山李调元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

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这是宋代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提出的诗歌创作法则,他认为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遣词造句独创最难,于是教人以取巧之方,创此说,点铁成金是取古人之陈言加以点化,夺胎换骨是蹈袭古人之诗意加以形容,这两种说法不过是以故为新的英名下,教人横加剽窃而己。

不平则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著名的“不平则鸣”说,这个说法继承并发扬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精神,他认为文艺作品主要产生于不同的思想感情,这是符合封建社会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的,韩认为作品越是发现了不平的思想感情,就越能反映时代的真实面貌,而作家就能成为真正的善鸣者这就鼓舞了有正义感和不满现实的作家用文字作武器反抗黑暗现实,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是明代公安派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方面提出的主张。

所谓“性灵”相对于性情和感情,所谓“格套”指表现形式方面凝固的框子和清规戒律,“公安派”文论,强调自由抒写真情实感,独创见解,反对虚伪矫饰,随声雷同,和任何形式的束缚,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公安派”的性灵,用感之说,也有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感,追求士大夫阶级闲情逸致的需要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因素。

童心说: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

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李贽天真自然为美的文艺观,崇尚个性,强调作家灵活运用、突破常规的创作精神,认为创作过程中的冲突之美来源于作者内心世界对于不公平的外部世界的抗争,是由人及文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是王国维从作者塑造形象时感情色彩的强烈与淡泊,执着与超然的角度提出的两种境界。

有我之境,是指作家带着浓厚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事物,故物皆含有明显的作家主观感情色彩。

无我之境,是指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其中,表面上看不出有作家主观的感情色彩。

实际上绝对的“无我”是不可能的,所以“无我”不是有无之无,而是感情浓淡的程度不同。

《尚书·尧典》:也称《书经》,战国之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与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记载了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思想,具体表现如下:1.诗言志:重志;重情;情志并重;2.诗歌的教育作用: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3.诗乐舞三位一体《典论·论文》的文学思想(一)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

曹丕批评了当时文学批评中存在的“贵远贱今,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二)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之关系。

曹丕以七子为代表,指出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是极少的。

“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风格舒缓。

陈琳、阮瑀擅长章表书记。

(三)文体论。

曹丕论述了文体有四科八种,“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铭诔两体,自汉以来溢美之辞非常普遍,提出“实”字加以规范;书论之体重在说理,不能逞以华丽之辞,故提出“理”字加以规范。

诗赋的特点是“丽”,说明曹丕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

此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文气说。

曹丕的《论文》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曹丕的“气”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的“养气说”,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曹丕的“文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

(五)文学价值论。

曹丕对文章价值给予了从未有过的崇高评价。

他把文章提到了比立德、立言更重要的地位,认为只有文章才是真正不朽的事业,可以使作者扬名后世。

《典论.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的贡献与主要不足。

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篇开新风气的作品。

1、开篇就提出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

2、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说;3、提出了本同末异,四科八体之说;4、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文学价值论。

局限和不足之处:这一时期的文论偏重形式和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形式主义的倾向。

他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它只把当作娱乐升平的玩物,是使个人声名不朽的工具。

讲文学价值是闭口不谈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讲兴观群怨,谈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时,只注重天赋气质的影响,而不讲文学风格同作家的社会实践、文艺修养的关系,这种脱离社会、背对现实的文学主张,是一个上层贵族文人区于狭小生活天地的必然产物。

《毛诗序》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在:1.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强调儒家礼义道德思想的规范,认为情感必须规范于人为的属于意识形态的礼义之内,失去热情活跃富于创造力的自由驰骋,成为统治者手中的工具。

2.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讽谏说。

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同时也认为:下层百姓在穷苦无告时,也可以诗歌“刺上”。

但“刺上”是有条件的,要求“主文而谲谏”,即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言其过失,注意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

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

3.提出“六义”说,这是对《诗经》诗体、诗的表现手法的第一次艺术总结,对后世影响很大。

“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

“风”是通过个人言志抒情反映一国地区的政教和风俗。

“雅”说的是王政兴废所由,反映国家的治乱兴衰,其中“大雅”说的是朝政大事,“小雅”说的是个人生活中的事。

“颂”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的祭歌。

4.《毛诗序》还提出了情志合一说,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为后人对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对“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它要求以封建的“礼义”道德规范来约束“情”,也就是说,“情”要受到“志”的规范。

“情”与“志”相比,情始终是第二位的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的主要观点: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诗歌创作的两个标准:即兴寄和风骨。

所谓…兴寄“即比兴寄托。

比兴是《诗经》六义中的两种表现手法,这里实质上是指《诗经》美刺比兴的传统。

所谓风骨,指作品表现思想感情鲜明爽朗,语言质朴有力,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

陈子昂在文中赞美东方虬的文章“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元白诗派是指贞元中期到元和年间的中唐诗坛,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诗歌流派,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

元白等人发起的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新乐府诗创作,是承杜甫的新题乐府而来。

他们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里谈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讽刺时政。

元、白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小碎篇章”,加上他们的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

元、白的这些诗,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诗歌的传统规范和模式,打破了诗歌创作的神秘性和典雅的贵族气,使其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宋代文学流派。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诗歌主张述评,主要观点有:1尊杜学杜,但是并非要学习杜甫关心民生疾苦,敢于批判现实的斗争精神,而是要从杜诗的形式技巧中寻求规律,以建立自己的诗歌理论。

2、认为诗歌是个人性情的表现,不能用来批判朝政,议论是非。

回避现实放弃诗歌的怨刺功能,而从书本中讨论生活,从形式技巧上寻出路的创作道路。

3强调以学问为诗,字字有来处和模拟古人。

其中总结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他的诗歌理论体现了封建士大夫文人的思想观点和艺术趣味,同时他本人在诗歌创作上也有一定的成就,创造了自成一家的独特风格。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及其论诗歌创作之“神”:1重视提倡《诗经》传统,主张写实社会。

2“转益多师是汝师”的前代文学继承态度。

欣赏陶潜、鲍照、庾信、四杰等。

“神”:1文学要有风骨,方能传神;2创作构思若能进入灵感状态,即可写出传神之作。

3真实自然是作品传神的关键。

4作家的知识学问与创作有关。

4神化水平乃长期的积累与精心的钻研。

根据杜甫《戏为六绝句》简述杜甫的诗学思想:《戏为六绝句》前三首为实际批评,具体地实事求是地评论庾信、初唐四杰及其文学地位等,批评了当时嗤点庾信和哂笑四杰的人。

后三首为理论批评,揭示作者的论诗宗旨:第一、提倡风雅, 重视比兴(或“转益多师“,博采众家之长)。

《戏为六绝句》第六首归结为“别裁伪体亲风雅”,杜甫虽不否定齐梁,但最终仍在提倡《风》、《雅》。

论其形式,则典雅纯正,论其内容,则富比兴,恰合杜甫之要求,故极为推崇提倡。

第二、不贵古贱今,不崇己抑人。

《戏为六绝句》称美庾信及四杰,告诫轻薄者不可贵古贱今,第五首“不薄今人爱古人”一句即是,除庾信及四杰外,杜甫于当代,亦推重多人,足见杜甫绝不贵古贱今,同时复可见其不崇己抑人;因其襟胸广阔,能包容含纳,故能成其大。

第三、崇尚雄浑,注重骨、神。

杜甫重视老成雄浑之作,讲究诗歌之气骨风神。

《戏为六绝句》第一首评庾信为“老更成”,为“凌云健笔意纵横”,第三首赞初唐四杰为“龙文虎脊”及第四首之“鲸鱼碧海”,足见杜甫虽重视齐梁,同时亦极重视气骨,使归于老成,归于风神。

老杜一生写诗,莫不雄浑老成,富有风神气骨, 显示其理论与创作密切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