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团辅、内观疗法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手机成瘾分析报告

手机成瘾分析报告

3、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
继网络之后,手机短信 成为中小学生的新宠。手 机作为便捷的通讯工具, 满足了青少年获得信息的 需要,情感发展以及人际 交往的需求。 但同时,由于信息管理 不完善一些垃圾短信黄色 网站也逐步腐蚀青少年的 心灵。因为辨别能力弱, 自制力差,心理发展不完 善,因此会陷入其中无法 自拔,而发展成为手机成 瘾。
• 对社会功能的危害 对社会功能的危害: 工作质量下降、学业下降、人际 交往技能不足。长时间发短信被证 明会降低智商,降低与人沟通交流 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经 常使用手机,打断正常思维。 • 同时手机成瘾常常伴随一些不文 明现象或者导致危险行为 如在公共场合使用手机大声讲话, 噪音等,开车等时候使用手机的危 险性。
你是否已患上手机 依赖症? 依赖症?
1、你是否总是把手机放在身边? 如果没有带就会感到心烦意 乱,甚至害怕却不知道还害 怕什么? 2、总是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 这样的错觉,总是产生一种 幻觉,铃声响了或来短信了。
3、经常下意识的找手机,不时的拿 出手机来看看,有时候甚至手机要 拿在手里才觉得踏实。 4、吃饭的时候总是要把手机放在手 边以便防止漏接电话。 5、你晚上睡觉的时候即便事情没有 手机总是开着机。
• 身体危害 身体危害:手机由于其功能需 要,因而通常具有较大的辐射,引 起疲劳感增加、视力下降、过度眼 疲劳等。近日,英国一名癌症研究 专家发出了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手机 警告:因使用手机致死的人数将超 过吸烟受害者。有统计显示,全世 界手机用户已达吸烟人数的3倍。因 此,专家认为,手机的危害将比香 烟更严重。目前全球每年有500万人 因吸烟导致的疾病死亡。
相关研究 杜立操、熊少青 在大学生手 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中,通过自编的手机依赖倾向量 表(MDQ)对拥有和使用手机的 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报告

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报告

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报告引言在当今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大学生群体也成为了手机成瘾的高风险群体。

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程度、原因以及对其生活和学业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我们使用了两种数据收集方法: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

我们在某大学内发放了30份问卷,并在两个月内进行了一次实地观察。

问卷调查采用以下主要问题:1. 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有多长?2.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 大学生是否有手机上瘾的感觉?4. 大学生在手机使用上是否能够自律?5. 大学生手机成瘾对生活和学业的影响如何?实地观察主要观察了大学生在课堂上和课间使用手机的情况以及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结果问卷调查结果1. 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间为4小时。

2.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包括社交媒体使用、娱乐、学习和工作等。

3. 9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有手机上瘾的感觉。

4. 70%的大学生承认他们无法自律地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

5. 大学生手机成瘾对生活和学业的影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降低以及社交能力下降等。

实地观察结果在课堂上观察到,在一个小时的课堂时间内,大约有70%的学生使用手机,其中50%以上的学生使用手机超过30分钟。

在课间休息时间,几乎所有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手机。

观察还发现,即使在没有手机使用限制的大学教室环境下,部分学生还是会暗自使用手机进行社交媒体和游戏等活动。

讨论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学生普遍存在手机成瘾的问题,其中90%的受访者有手机上瘾的感觉。

2. 社交媒体使用是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类社交平台的浮躁和虚假信息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吸引力。

3. 大学生普遍缺乏自律,在手机使用上无法控制自己。

这可能与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制力有关。

4. 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大量使用手机导致大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降低,社交能力下降。

手机成瘾调研报告

手机成瘾调研报告

手机成瘾调研报告1. 调研目的手机成瘾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手机成瘾的现象和原因,探讨手机成瘾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2. 调研方法为了获得全面准确的数据,我们采用了以下调研方法:2.1 调研问卷我们设计了一份手机成瘾调研问卷,通过在校园和社区发放、线上调查平台发布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调查问卷。

问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职业等;•使用手机的习惯: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主要使用手机的场景等;•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无法离开手机的时间、出现焦虑或压抑的情况等;•手机对生活的影响:对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程度;•自我调节能力:尝试过的戒手机方法、效果等。

2.2 访谈我们对一部分手机成瘾者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手机的态度、使用手机的原因、对手机成瘾的认识等。

访谈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提问和观察,进一步了解手机成瘾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3. 调研结果经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调研结果:3.1 手机使用时间长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者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6小时,甚至有近一半的人每天使用手机超过8小时。

长时间使用手机使得人们沉迷其中,很难自拔。

3.2 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高调查发现,大部分参与者都无法离开手机,其中超过一半的人表示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会感到焦虑或压抑。

手机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割舍。

3.3 手机对生活的影响显著手机成瘾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手机成瘾者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

手机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学习效率下降、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影响了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

3.4 缺乏自我调节能力虽然大部分参与者表示意识到自己存在手机成瘾问题,但是他们对于戒手机的方法和效果并不了解。

许多人尝试过一些方法,例如设定使用时间限制、参加社交活动等,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及管理研究

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及管理研究
性别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大学生更容易患上手机成瘾,这可能与女性的社交行为和情感依赖有 关。
年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研究还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程度也会增加,这可能与高年级大学生 面临更多压力和焦虑有关。
研究局限性
样本选取的局限性
本研究选取了某所大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所有大学生 的情况,因此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03
探讨管理策略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有效的手机管理策略,为大学生提供实际可
行的建议和方法。
06
结论与建议
结论回顾
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普遍,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学习 、社交等方面。
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以及身体健康 产生负面影响。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主要包括心理依赖、缺乏自律、 社交需求等。
02
文献综述
手机成瘾的概念及测量
概念
手机成瘾是指过度使用手机,导致个体出现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现象。
测量工具
目前常用的手机成瘾测量工具包括问卷调查、量表自评和观察法等。
手机成瘾的相关研究
手机使用动机
01
研究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动机主要包括社交、娱乐、信息
获取和学习等方面。
手机使用时间
3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现象 ,以及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
研究意义
01
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的本质和 影响。
02
研究结果可以为高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帮助大学生科 学合理地使用手机,减少手机成瘾对他们的负面影响。
03
本研究还可以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手机成瘾问题的深入研 究。

最新-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精品

最新-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精品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赵艳艳,吴婷,魏阳,陈昱利,王立新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乐山614004摘要为了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采用团体辅导的干预手段,降低其成瘾倾向,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筛选出30名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了包括初次相识、人生规划、时间管理、我与手机、自我管理、临别留念的6次团体辅导干预,并在结束后对其进行后测。

结果显示30名被试前后测总分的平均分分别为56和42,被试前后测结果在四个维度和总分上的差异均显著,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团体辅导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910649001通讯作者王立新1969-,男,重庆丰都人,乐山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负责人,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前言1手机成瘾。

手机成瘾源于成瘾和行为成瘾的概念。

所谓成瘾,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利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1]。

而当下的研究者对于手机成瘾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所以不同学者对其做出了不同的定义。

韩登亮等人将手机成瘾定义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2]。

屠斌斌等提出手机成瘾的概念,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3]。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089%的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或上课时使用过手机,有4658%的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或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经常不由自主地使用手机[4]。

可见,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且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的研究与对策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的研究与对策

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引导孩子正确使 用手机,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制定相关法规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规,限制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和 场所,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社会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有手机上瘾问题的 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治疗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手机使用成瘾与多种因素相关
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性别、性格、家庭背景、专业、学校类型等因素均有一定的 关系。
手机使用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
长时间的手机使用可能导致大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睡眠质量下降、近视率增加等问题。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样本的局限性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中国高校大学生,对于其他国 家或地区的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尚无涉及。
02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的 描述
上瘾现象的定义与特征
定义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是指个体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生活、学习、健康等 方面受到负面影响的一种行为成瘾。
特征
沉迷手机、难以自拔、无法控制使用时间、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损害身体 健康等。
上瘾现象的普遍性
大学生手机使用率高
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并保持高频使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手机上 瘾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增加课堂互动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减少 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
提供替代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文化节、运动会等,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对社会的建议
此外,我们还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的现象与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因素没 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缺乏运动和不良的作息习惯与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有一 定的相关性。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
意义
研究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有 助于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
研究目的和方法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对学业和生活的影响。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手机使用情况、学业成绩、社交关系等方面的数据。
02 大学生手机使用 现状
家庭层面的措施
1 2 3
建立家庭规则
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限制每 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手机使 用习惯。
榜样作用
家长应该减少自己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时间, 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孩子看到正确的手机使用方 式。
家庭活动
家长可以安排家庭活动,如户外运动、阅读等, 让孩子有更多的兴趣爱好,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上瘾现象的影响具有广泛性
手机使用上瘾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学习成绩下降 、睡眠质量下降、人际关系疏远、身心健康问题等。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方法和标准不统一
目前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的研究方法和标准尚未 完全统一,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受到一 定影响。
缺乏长期追踪研究
目前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的研究多为横断面研究 ,缺乏长期追踪研究,因此难以确定手机使用上瘾的演变 过程和长期影响。
学习效率下降
频繁使用手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 力,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影响学
习成绩。
缺乏深度思考
手机上的信息往往比较碎片化,学 生在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容易养 成浅阅读和浅思考的习惯,缺乏深 度思考的能力。
沉迷虚拟世界
一些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和社交媒 体,无法自拔,对现实世界产生疏 离感。

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调查报告篇一: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调查分析报告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调查分析报告一、中文摘要:大学生作为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未来消费的主力人群,对于智能手机有着天然的关注。

因此,关注大学生智能机使用状况,把握大学生智能机应用及其导向,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课题。

本调查旨在解析中国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状况,如品牌青睐程度,各操作系统所占比重,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用途,大学生消费能力与其智能手机价格的比较等等。

从而以深层次视角分析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使智能手机行业了解智能手机系统品牌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情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与智能手机两者间的良性互动和持续性的发展。

[1]二、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s):College students as an easy group to accept new things, the main consumer groups, for the smart phone have a natural concern. Therefore, the concern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lligent machine usage, grasp students intelligent machine applications oriented to bexxe the subject of widespread concern. The survey wasdesigned to resolve the Chinese student’ smart phone usage, such as the brand favor extent, the proportion of each operating system, the students smart phone uses, college students spending power and their smart phone prices xxpare. Thus the perspective of deep-level analysis of smart phone have for reaching effects on student life and learning, so that the smart phone industry to understand the brand of smart phone system used in the student population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with smart phone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三、关键词:智能手机、大学生、使用概况。

手机成瘾调研报告论文

手机成瘾调研报告论文

手机成瘾调研报告论文手机成瘾调研报告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手机成瘾的困扰之中。

为了解手机成瘾的现状及其对人们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下面是我们的调研结果。

首先,我们了解到手机成瘾的主要表现是对手机过度依赖和使用,以至于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

调研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者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6小时,约有30%的被调查者在处理紧急任务时无法抵制使用手机。

此外,超过50%的被调查者承认手机使用对他们的社交生活、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次,我们发现手机成瘾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根据调研结果,约有60%的被调查者在长时间使用手机后出现颈椎疼痛、眼部疲劳和手指僵硬等健康问题。

此外,一些被调查者还出现了失眠、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最后,调研结果还显示,手机成瘾在年轻人群体中更为普遍。

大约70%的被调查者年龄在18至30岁之间,而在30岁以上的人群中,手机成瘾的比例较低。

这表明,年轻人更容易沉迷于手机的使用,对手机成瘾的风险更高。

综上所述,手机成瘾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首先,个人应增强自我约束意识,避免过度依赖手机,合理安排时间。

其次,家庭和学校应加强对手机使用的管理和教育,提高孩子们对手机成瘾的认知。

最后,社会各界应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手机成瘾危害的认识,并提供相关的支持和帮助,帮助那些受手机成瘾困扰的人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2024年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范文

《2024年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范文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篇一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与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然而,过度依赖智能手机带来的成瘾问题也逐渐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及其相关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成瘾干预对策。

二、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智能手机成瘾是指个体过度依赖智能手机,对其产生强烈的渴望和无法控制的冲动。

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成瘾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冲动:大学生在面对手机通知、社交媒体等诱惑时,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无法抗拒。

2. 时间分配:大量时间被用于刷抖音、看微博等,导致学习、生活等时间分配失衡。

3. 社交依赖:过度依赖社交媒体进行社交活动,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减弱。

三、其他相关因素除了冲动性外,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1. 家庭环境:家庭缺乏关注和陪伴,导致孩子通过手机寻求满足感。

2. 社交压力:为满足社交需求,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大量时间,形成成瘾行为。

3. 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使大学生更容易沉迷于手机。

四、成瘾干预对策针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提出以下干预对策:1.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智能手机成瘾的危害,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2. 家庭关爱支持: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陪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3. 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减少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4. 心理辅导与治疗: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5. 制定合理的时间管理计划: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时间管理计划,合理安排学习、娱乐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沉迷于手机。

6. 限制使用时间:学校和家长可适当限制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尤其是在晚间和上课期间,以减少对学习和生活的干扰。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现实疗法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现实疗法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现实疗法1 引言网络的使用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流行,网络在带给我们各种益处的同时,网络过度使用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在临床的观察中,一些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最终发展成为网络成瘾,网络使用过度者的典型网上行为包括在聊天室聊天,收发邮件,浏览信息以及玩多人参加的网络游戏。

Young 最早对网络的过度使用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Young 的研究(1999) 网络成瘾被分为五种亚类型,他们分别是: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购物成瘾,网络信息下载成瘾,网络游戏成瘾。

由于多种因素例如离开家里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可能正在遭受的一些心理困扰如抑郁、社会焦虑等使得大学生成为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

大学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生应该为自己负责,但是,有些大学生花费太多的时间在网络上,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业以及其他的行为。

现实治疗一直以来在治疗成瘾障碍如毒品、食物、工作成瘾等方面广泛使用,Grasser(1985) 使用选择理论来解释成瘾。

Lewm & Carlson(2003) 近来利用现实治疗作为成瘾康复的主要治疗方法,Howatt(2003)发展了基于选择理论的成瘾康复治疗方法。

现实治疗用来帮助个体控制行为。

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做出选择,它建立在选择理论的基础之上。

选择理论假定每个人都能对他们的生活,对他们的所做、所感、所思负责。

现实治疗对咨询者处理网络成瘾很有价值,现实疗法中的选择理论可以用来作为网络成瘾的康复方法。

团体咨询是目前治疗成瘾行为的主流模式(Fasher & Harrison ,1997) ,团体中的成员彼此经历过相似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团体成员间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对他们的成瘾康复起一定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利用团体咨询的方式来建立一套治疗网络成瘾的辅导课程,辅导课程涉及到的理论主要有控制理论,五种需要理论,整体行为,友好卷入。

制定计划等,另外团体辅导课程中还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例如时间管理以及Young 建议的提醒卡。

内观认知干预后手机成瘾状况讨论与分析

内观认知干预后手机成瘾状况讨论与分析

03
重视家庭和社会支 持
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干预过程,提 供必要的情感和社会支持,有助 于手机成瘾者更好地摆脱困境。
对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深化内观认知干预机制研究
进一步探讨内观认知干预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为优化干预方案 提供理论支持。
拓展应用领域
将手机成瘾的内观认知干预应用到其他类似的成瘾行为中,如网络 成瘾、游戏成瘾等,验证其普适性和有效性。
学业工作
过度使用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学 习和工作效率,甚至导致学业成绩下 降或工作失误。
人际关系
手机成瘾者往往沉迷于虚拟社交,忽 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导致人际关系 疏远。
04
内观认知干预在手机成瘾 中应用
干预方案设计
确定干预目标
明确减少手机使用时间、改善手机成瘾行为的 具体目标。
制定个性化方案
通过推广内观认知干预方法,可以帮 助更多手机成瘾者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提高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和 谐发展。
03
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 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结论和建议可以为相关研究和 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手机成瘾 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评估标准不统一
目前对于手机成瘾的评估标准尚不统一,这可能导致在研究结果上 的差异和难以比较。
成功经验总结
01
强调个体差异性
在内观认知干预过程中,注重考 虑每个手机成瘾者的具体情况和 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02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除了内观认知干预外,还结合其 他心理治疗方法、教育手段等多 管齐下,提高治疗效果。
03
手机成瘾现状分析
手机成瘾定义及诊断标准
定义
手机成瘾是指个体过度使用手机而导 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的痴迷状态。

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调查报告(2)

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调查报告(2)

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调查报告(2)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调查报告篇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调查附件: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调查第一部分:基本情况1.您的性别男( )女( )2.是不是觉得手机在你生活中不可缺少是( )否( )3.您使用手机年数( )A.3年以下B.3至5年C.5年以上第二部分:手机成瘾情况调查1.你经常把手机放在身上吗?A.很不符合B.较不符合C.有点符合D.非常符合E.不确定2.假如出门忘了带手机,你会回去拿吗?A.很不符合B.较不符合C.有点符合D.非常符合E.不确定3.你是不是经常下意识的找手机?A.很不符合B.较不符合C.有点符合E.不确定4.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A.很不符合B.较不符合C.有点符合D.非常符合5.每次玩完手机后,其实要做点别的事情但还是忍不住再玩玩手机?A.很不符合B.较不符合C.有点符合D.非常符合E.不确定6.我会因为没使用手机就烦躁不安,一旦使用手机就不会这样?A.很不符合B.较不符合C.有点符合D.非常符合E.不确定7.如果没有手机我会觉得生活空虚无聊?A.很不符合B.较不符合C.有点符合D.非常符合E.不确定8.哪怕再累,玩手机的时候也会觉得自己特别精神?A.很不符合B.较不符合C.有点符合E.不确定9.如果出门不带手机是否觉得没有安全感?A.很不符合B.较不符合C.有点符合D.非常符合E.不确定10.在开会、上课等需要把手机关静音的场合会不会经常拿出手机?A.很不符合B.较不符合C.有点符合D.非常符合11.我的家人或朋友会因为我使用手机而产生抱怨?A.很不符合B.较不符合C.有点符合D.非常符合E.不确定篇二:关于当代大学生的手机控问题的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手机控问题的调查报告内容摘要: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生活水平也随之大大提高。

走进大学的校园随处可见拿着手机听歌聊天的同学们。

目前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数目迅猛增加。

本文以在校的大学生为对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当前大学生成为手机控的问题。

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团体干预辅导

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团体干预辅导

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团体干预辅导1. 引言1.1 研究背景学生手机依赖症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学生们越来越容易沉迷于手机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4小时,其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在使用手机时感到无法自控。

随着手机依赖症的加剧,学生们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社交能力减弱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也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了困扰。

了解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原因和影响,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团体干预辅导的方式,可以在集体的氛围中帮助学生调整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提升他们的自控能力,最终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状态。

【研究背景】部分结束。

1.2 问题提出当前社会,随着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学生手机依赖症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学生手机依赖症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大量的研究表明,过度使用手机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社交能力减弱等问题,甚至引发抑郁情绪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

面对学生手机依赖症问题,传统的个体治疗显然无法满足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团体干预辅导来帮助学生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团体干预辅导旨在通过集体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提高自控能力,增强社交能力,重建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

本研究旨在探讨学生手机依赖症的问题,提出团体干预辅导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的干预措施,评估干预效果,以期为解决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团体干预辅导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通过实际干预措施的实施,评估其对学生手机依赖症的改善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团体干预辅导对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揭示干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2. 探讨不同干预措施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的调整效果,寻找最佳干预方案;3. 分析技术限制和家校合作在团体干预辅导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为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4. 评估团体干预辅导的有效性和长期效果,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有效的干预方案和参考建议。

最新沉迷手机社会实践报告

最新沉迷手机社会实践报告

最新沉迷手机社会实践报告在当前社会,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的现象也日益普遍,对个人的学习、工作乃至社交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报告旨在探讨手机沉迷现象的社会影响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手机沉迷现象概述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人们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不断增加。

从社交媒体、在线游戏到视频流媒体,手机提供了丰富的娱乐和信息获取途径。

然而,这种便利性也导致了一部分人过度使用手机,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基本生活技能。

二、沉迷手机的社会影响1. 学习与工作效率下降:长时间沉迷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学生可能因此忽略学业,而职场人士可能错失提升自我的机会。

2. 社交技能退化:面对面交流的能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技能之一。

过度依赖手机交流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技能退化。

3. 健康问题: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导致视力下降、颈部和背部疼痛等健康问题。

4. 心理健康问题:手机沉迷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当个体意识到自己过度依赖手机却难以自控时。

三、心理机制分析1. 刺激寻求:智能手机提供了快速、多样化的刺激,满足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

2. 逃避现实:对于一些面临压力或不愿意面对现实问题的人来说,沉迷手机成为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

3. 社交需求: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满足社交需求,但这也可能削弱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深层次关系的能力。

四、解决策略1.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手机沉迷潜在危害的认识。

2. 时间管理:鼓励个人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计划,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闲时间。

3. 技术干预:开发应用程序来监控和限制手机使用时间,帮助用户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4. 社会支持:建立支持系统,如心理咨询服务,帮助那些难以自控手机使用的人。

总结而言,手机沉迷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应对。

《2024年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范文

《2024年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范文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篇一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与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智能手机已不仅仅是通信工具,更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现象日益凸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及其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成瘾干预对策。

二、智能手机成瘾现象及其特征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是指大学生群体在过度依赖智能手机使用的过程中,表现出过度沉迷、难以自控、对手机使用的需求持续增加等现象。

这一现象的显著特征包括冲动性使用、过度依赖以及戒断症状等。

这种成瘾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对其心理、社交、生活等多个方面造成不良影响。

三、冲动性与智能手机成瘾的相关因素1. 心理因素:研究发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与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存在显著相关性。

当个体面临心理压力时,容易通过手机使用来缓解情绪,从而形成成瘾行为。

2.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等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手机使用习惯。

缺乏家庭关爱和沟通的大学生更容易通过手机寻求情感寄托,从而形成手机成瘾。

3. 社交需求:智能手机中的社交软件成为大学生社交的主要途径。

然而,过度依赖社交软件来满足社交需求,可能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减弱,进一步加剧了手机成瘾现象。

四、成瘾干预对策研究针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干预对策:1.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识别并应对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减少通过手机使用来缓解情绪的冲动性。

2. 家庭支持与沟通:家庭应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3. 引导健康社交:学校应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社交习惯,鼓励参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减少过度依赖社交软件的现象。

4. 制定合理使用规则: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规则,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使用手机。

《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研究报告

《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研究报告

目录摘要 (2)一、问题的提出 (4)二、调查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5)(一)调查对象 (5)(一)研究工具 (6)(三)统计方法 (7)三、调查结果 (7)四、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原因 (11)(一)手机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涌现 (11)(二)手机上网的随时性和实惠性 (11)(三)部分大学生丧失积极的人生目标 (12)(四)大学课堂教学缺乏足够吸引力 (12)五、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危害 (13)(一)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13)(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 (14)(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生活 (15)(四)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5)六、预防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对策探讨 (16)(一)齐抓共管,营造和谐的手机网络环境 (16)(二)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手机上网习惯 (17)(三)帮助大学生认识网瘾的症状和危害,提高免疫力 (18)(四)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18)(五)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养成良好的习惯 (19)(六)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成瘾大学生戒除网瘾 (20)七、参考文献 (22)八、附录:大学生手机上网调查问卷 (23)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调查与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社会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新兴智能手机不断问世,手机成为上网的新媒介而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和喜爱。

然而,大学生手机上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更加便利的获取各类学习、就业信息,更可以通过手机上网聊天、看影视、发微博、玩游戏、读小说、浏览资讯等;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过分依赖手机上网,严重影响了某些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些大学生因为手机上网成瘾导致学业荒废、人格异常、人际交往障碍、道德观缺乏、世界观、人生观出现偏差等。

为此,本课题组于2013年6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机走访,通过调查,了解了目前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状况及原因和危害。

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原因有:手机的普及智能手机的涌现;手机上网的随时性和实惠性;部分大学生丧失积极的人生目标。

2021内观认知疗法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研究范文1

2021内观认知疗法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研究范文1

2021内观认知疗法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研究范文 中文摘要 随着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普及,无节制的使用手机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手机成瘾倾向这一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趋严重。

本研究旨在考察在学校环境内的内观认知疗法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不仅可以丰富国内内观认知研究的内容,也为学校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路。

本研究选取某大学13 名学生参加学校内分散内观认知体验,另外 20 名学生作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使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其他各相关心理因素测评量表对体验者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进行测评,对量表数据进行 t 检验,确认差异指标,评价心理干预的效果。

并进行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确定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关分析表明,手机成瘾倾向与抑郁成正相关;与情绪性、领悟社会支持成负相关,且具有显着性。

继续对手机成瘾倾向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手机成瘾倾向的回归方程:手机成瘾倾向=10.786+ 3.692 ×抑郁。

经内观认知干预后,内观体验组的MPATS 得分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

其他各心理因素量表分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可得出结论:1、内观认知疗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意义,可以有效改善被试的手机成瘾倾向。

2、手机成瘾倾向与抑郁成正相关;与情绪性、领悟社会支持成负相关。

抑郁是手机成瘾倾向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研究从心理干预的视角,探索了内观认知疗法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

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方式,同时对内观认知疗法在学校的推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手机成瘾倾向内观认知疗法 Abstract Withthe wide spread of mobile phone in People’s Daily life, the reckless use ofmobile phones has brought a series of negative impacts, and the propensity of mobilephone addiction is serious in college students groups. In this study, we try to figure outwhether daily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has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addiction propensity which is useful to enrich the present study of Naikan cognitivetherapy, also, is helpful to provide new ideas into school counseling, mental healtheducation. Thereare 13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the daily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experiment, another 20 students are involved as a control group without any intervention. MPATSand other related psychological factors assessment scales are used to evaluate alltestees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T test was used to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from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s. Therefore, the effects of the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re evaluated. Multifactor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determine the key factor on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propensity. Correlation analysisshow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o depression; a negativecorrelation with emotionality, comprehending social. The finalregression equation model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s established which equals to 10.786+ 3.692*the scores of SDSAfter the subjects are intervened with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their MPATS scores are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other scales’scores also have a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We cange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 1.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participants'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2. The phone addiction is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emotionality, comprehending social support, and it is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the scoresof depression. From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his study aimed at finding out theinfluence that daily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does have impact on the mobile phoneaddiction. The result enriches the mean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andpromotes the application in colleges. Keywords:Mobilephone addiction propensity,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目录 1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手机成瘾的概述 1.1.1手机成瘾的相关概念 1.1.2手机成瘾的研究现状 1.2内观认知疗法的概述 1.2.1内观认知疗法的相关概念 1.2.2内观认知疗法的研究现状 1.3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3.1问题提出 1.3.2研究假设 1.3.3研究意义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法 2.2.2访谈法 2.2.3相关研究法 2.3研究工具 2.3.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 2.3.2其他相关心理因素量表 2.4研究实施过程 2.4.1前测阶段 2.4.2分散内观认知疗法对实验组进行干预 2.4.3后测阶段. 2.5数据处理 3研究结果 3.1一般资料 3.2两组对象干预前后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评分的比较 3.2.1两组对象组内干预前后 MPATS 评分比较 3.2.2两组对象间干预前后 MPATS 评分差值比较 3.3相关回归分析 3.3.1心理干预前后各量表所得分数相关分析 3.3.2心理干预前后各量表所得分数回归分析 3.4两组对象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的比较 3.4.1两组对象组内干预前后 SAS 评分比较 3.4.2两组对象间干预前后 SAS 评分差值比较 3.5两组对象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比较 3.5.1两组对象组内干预前后 SDS 评分比较 3.5.2两组对象间干预前后 SDS 评分差值比较 3.6两组对象干预前后中国成年人自我概念量表评分的比较 3.6.1两组对象组内干预前后自我概念量表评分比较 3.6.2两组对象间干预前后自我概念量表评分差值比较 3.7两组对象干预前后中国成年人人际素质量表评分的比较 3.7.1两组对象组内干预前后人际素质量表评分比较 3.7.2两组对象间干预前后人际素质量表评分差值比较 3.8两组对象干预前后中国成年人情绪性量表评分的比较 3.8.1两组对象组内干预前后情绪性量表评分比较 3.8.2两组对象间干预前后情绪性量表评分差值比较 3.9两组对象干预前后自尊量表( SES)评分比较 3.9.1两组对象组内干预前后 SES 评分比较 3.9.2两组对象间干预前后 SES 评分差值比较 3.10两组对象人际容纳量表评分比较 3.10.1两组对象组内干预前后人际容纳量表评分比较 3.10.2两组对象间干预前后人际容纳量表评分差值比较 3.11两组对象干预前后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评分比较 3.11.1两组对象组内干预前后 PSSS 评分比较 3.11.2两组对象间干预前后 PSSS 评分差值比较 4讨论与分析 4.1内观认知干预后手机成瘾倾向降低 4.2内观认知干预后焦虑和抑郁情绪降低 4.3内观认知干预后人际素质水平提高 4.4内观认知干预后情绪性水平提高 4.5内观认知干预后人际容纳的程度升高 4.6内观认知干预后更能领悟社会支持 4.7内观认知干预后自我概念水平提高 4.8内观认知干预后自尊水平得到提高 4.9结论 5研究反思 6启示与建议。

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团体干预辅导

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团体干预辅导

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团体干预辅导学生手机依赖症是指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无法控制手机使用频率和时间的一种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的普及,学生手机依赖症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摆脱手机依赖,团体干预辅导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团体干预辅导是指有组织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

通过团体的方式,学生能够在集体中分享彼此的经验,相互支持和监督,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以下将从组织形式、干预内容、辅导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团体干预辅导。

团体干预辅导可以采用多种组织形式,例如班级小组、学生社团、学生会等。

班级小组是最常见的组织形式,由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组成,可以在班主任或心理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干预辅导。

学生社团或学生会也可以组建具有兴趣或特长的团体,在团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团体干预辅导的内容要根据学生手机依赖的具体表现进行调查和诊断,然后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方案。

干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手机使用的时间管理,可以制定学生手机使用的时间表,规定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逐步减少手机使用的时间;手机使用与学习、社交的平衡,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手机使用对学习和社交的影响,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手机使用习惯;手机使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可以向学生普及手机对眼睛、颈椎等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身体健康。

团体干预辅导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包括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享等。

讲座可以通过专家或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手机依赖知识的普及,让学生了解手机依赖的危害和解决方法。

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手机依赖经历和困惑,相互支持和鼓励,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案例分享可以通过分享手机依赖成功脱离的学生案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

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团体干预辅导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干预内容和辅导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

通过团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加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效帮助学生摆脱手机依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团辅、内观疗法研究报告
作者:钟楚娴张锦秀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21期
摘要手机成瘾给我们带来了各种负面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年轻群体,对手机及其容易产生过度依赖。

本文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治疗角度出发,结合团体辅导和内观疗法两种疗法讨论了其具体内涵、理论基础及干预疗效。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团体辅导内观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手机成瘾给我们带来了各种负面的影响:从生理角度会出现颈椎疼痛,手指发麻等症状;从心理上会出现社会焦虑、孤独、抑郁症状、低自尊感等,手机成瘾由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

因此,要有缓解决手机成瘾问题,必须贯穿合理而科学的理论,从而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年轻群体,对于新事物的追求以及接受程度远高于其他群体,尤其是对高科技变化的适应能力较高,所以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也相对较高。

尽管在大学生群体中,智能手机成为主要的交流工具,増进了同学间的感情,并且其各种软件和功能使人们获得了放松和娱乐。

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是大学生的群体的一个新的心理行为问题。

如今,团体辅导和内观疗法是国际较为新型的疗法,具有较为专业的心理理论内涵,合适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治疗。

1具体内容及措施
1.1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所依据的理论包括:团体动力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等等,这为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创造平等、自由、真
诚、温暖团体氛围,采用恰当的强化,成员间相互学习、模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为个体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各派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出了与其相适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主要包括:(1)会心团体,是以罗杰斯的个体中心治疗理论为基础,常用角色扮演如盲人体验、自我描述、画自我像、生命之线等;(2)行为主义团体心理辅导,常用系统脱敏、肯定训练、厌恶治疗、强化和支持等;(3)心理分析团体心理辅导,基本技术包括:自由联想、梦的解析、解释。

1.1.1团体心理辅导与成瘾的干预研究
西方国家的研究者中,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已成为干预成瘾行为(酒精、烟、毒品等物质滥用及行为成瘾)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并取得良好效果。

曾有研究者在一项对鸦片成瘾的干预中,将被试分为随即分为两组,控制组 41 人采用传统的美沙酮治疗,实验组采用美沙酮加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进行 6 个月的干预,结果显示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显著好于控制组。

1.2内观认知疗法
内观疗法(NaiKan Therapy)是1953年由日本吉本伊信确立的一种源于东方文化的心理疗法。

吉本伊信认为造成各种烦恼的根源其实是“我执”,而通过内观我们可以去掉对自我的过分强调,使自私、固执的个性变得纯粹和坦率,所以内观的核心是“打碎我执,恢复纯朴”,虽然人类有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但是每个人又不间断地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和支持,只有当个体能够正视这些基本事实时才能够有勇气去反省和面对自己的内心。

1988年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祖承将内观疗法介绍到中国,经过教育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不断地探索和发展,现在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疗法在日本、中国、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领域。

现内观疗法有不同操作模式,如短程内观认知疗法操作模式、分散内观认知疗法操作模式,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选择合适的操作模式展开干预。

1.2.1内观认知疗法与成瘾的干预研究
韩雪(2014)在大学生群体中研究发现经内观认知干预后,内观体验组的手机成瘾倾向得分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

刘霞等人(2010)对接受内观认知治疗的39名大学生的一年随访研究表明,69.2%的人一年来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大多数心里社会因素指标与一年前治疗后相比无显著差异,表明内观认知疗法有远期效果。

内观认知疗法可以改善抑郁症状、自尊水平、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等,而这些因素在前人的研究中都证明与手机成瘾相关,手机成瘾作为成瘾障碍的一种,内观认知疗法对其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干预效果。

2讨论
随着高效手机使用提升,引发了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严重困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对社会感受敏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适应能力尤为重要。

有调查显示
心理问题早已成为大学生休、退学的首位原因。

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学校心理辅导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

团体心理辅导和内观认知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成瘾有积极干预作用,但是由于这两种方法都需要长期监测反馈。

有时会因为被试的课程学习、班级社团活动的安排、或其他突发事件的影响不得不经常做出调整,影响到干预措施的时间安排间隔的规范性,并且干预需要特定的场地、环境和氛围,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无法为被试提供相应的环境氛围,可能会对效果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祖承.内观疗法[J].临床荟萃,1988(12):552-554.
[2] 韩雪.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因素和内观认知疗法的干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3] 刘霞,毛富强,赵朋,曹桐,梁瑞华,冯秀娟,李振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内观认知疗法效果随访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0):16-12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