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配套]2017_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_1_3大气环流学案
【配套K12】[学习]2018年秋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3 大气环境
2.3大气环境(1)课时作业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搭载着“嫦娥三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嫦娥三号”探测器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解析】臭氧层的高度为22~27千米处,位于平流层中,并且平流层中的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答案】 C2.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D.在Ⅱ层中阳光照射时不会损伤皮肤【解析】Ⅰ层为对流层,由于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对流运动强烈,飞机受气流影响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但在某一高度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逆温现象;Ⅱ层为平流层,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因此天气晴朗,虽有22~27千米处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但在其上层仍有大量紫外线可损伤皮肤。
【答案】 D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 A.光照太强 B.热量不足C.日温差较小 D.年温差较小【解析】塑料大棚使得晚上大棚内的温度不会太低,气温日较差相对较小,而晚上温度高,蔬菜的呼吸作用比较强,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答案】 C4.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A.增强地面辐射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D.增强地面保温【解析】在大棚内洒水,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答案】 C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
读图,完成5~6题。
5.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 )A.两者均增大 B.两者均减小C.前者减小,后者增大 D.前者增大,后者减小【解析】云量增多,使太阳辐射(A2)减弱,大气逆辐射(D2)增强。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4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学案中图版必修1(20
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4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学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4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4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课时4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课程标准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学习目标1。
结合示意图,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
2.根据示意图,分析说明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
结合所学原理能够判读简易天气图,并进行天气特点及天气形势分析。
4。
根据典型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天气特征,推断天气系统的类型。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 气团和锋阅读教材P42~P43“气团和锋”,填写下列知识。
1.气团(1)定义: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相似的大团空气。
(2)分类错误!【思考感悟】冬季从海洋向大陆移动的气团是冷气团还是暖气团?提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海洋的温度高于陆地,所以从海洋向大陆移动的气团是暖气团。
2.锋(1)定义: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之间的过渡带称为锋。
(2)冷锋及其天气。
形成冷气团推动暖气团移动形成的图示天气特征过境前(甲)过境时(乙)过境后(丙)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出现大风、多云、降雨、雷雨天气,气温变化较大天气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3形成暖气团推动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图示天气特征过境前(甲)过境时(乙)过境后(丙)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出现连续的降雨或有雾天气温暖、湿润(4)①定义:移动缓慢的锋或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呈准静止状态的锋。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第2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的
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第2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第2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第2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2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1.总体表现:使地表物质从①______向②______迁移。
③______决定着物质迁移的方向.2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④__________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⑤______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侵蚀作用风、流水、⑥______、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⑦________的破坏作用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⑧______和⑨______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沉积作用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⑩______、⑪______的过程1.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1)岩浆岩:由岩浆⑫__________或侵入地壳之中,⑬__________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后,在⑭__________作用下而成.(3)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⑮__________而成。
2017_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_1_2热力环流和风课件中图版
【案例探究】
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缸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 (有导线 连到缸外 )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缸内壁顶面中部贴一张下垂的 纸片 A,在玻璃缸内壁底面中部贴一张竖立的纸片 B(如下图所 示 )。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 A、B 的偏动情况, 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结合材料探究: (1)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 A、B 是如何偏动的? (2)试解释纸片 A、 B 偏动的原因。 (3)该实验验证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
等压线密集处,气压梯度大,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大,
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处,气压梯度小,水平气压梯度力也 小,风力也小。
[预习效果自测]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其高空形成高压 B.热力环流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 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D.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 )
4.下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图,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
① a 是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面摩擦力 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②b 是使风向偏转的 ④c 是
③ c 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解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为
(3)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 面发生弯曲,即等压面凸向高空的为高压,下凹的为低压,可 形象地记忆为“高凸低凹”。并且高空和近地面同一地点气压 高低相反,即等压面凹凸相反,如下图所示:
(4)综合应用。
( 以等压面为背景,结合气压的分布规律 )等压面有以下主要用 途: ①判断气压高低。 A.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的气压值。判读依据:由近地面向高 空,气压值递减。 如图中 PA>Pa>PC, PB >Pd>Pb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阶段质量检测(二)自然地
阶段质量检测(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F 表为我国北方某城市天气与空气质量变化情况。
读表,完成1〜2题。
时间天气状况日平均气温最大风力空气首要污染物第一天多云11C5级悬浮颗粒第二天阴雨8C8级悬浮颗粒第三天晴3C4级N021.该城市最不可能出现此天气变化状况的月份是()A. 1月B. 4月C. 7 月D . 10 月2 .与第一天相比,该城市第三天的天气变化特点是()A. 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B.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C. 气温日较差较小D.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强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完成3〜4题。
3 •此时,图示半球所处的季节是()A. 春季B .夏季C.秋季D .冬季4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可能在其周围出现强低气压中心的是()A. ①B .②C.③D .④下图为某月3日〜7日四种天气系统经过不同地区时气压变化过程曲线图。
读图,回答5〜7题。
5 •四种天气系统过境时,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的曲线是()A. ①②③B .②③④C.①②④D .①③④6 .以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为存在和发展前提的是()A. ①B .②C.③D .④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①天气系统过境时会带来大风、雨雪天气B. ②天气系统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以上升为主C. ③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D. ④天气系统过境时天气晴朗读图,回答8〜9题。
1'8. 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侧视图,则()A. 乙为海洋,甲为陆地B. 我国的夏季风属环节②C. 环节④能给陆地补充淡水D. 环节①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9 .若此图表示水平大洋环流示意图,且甲、乙两地全年昼夜基本上平分,则该环流中易形成规模型渔场的是()A. 甲地B .乙地C.丙地D .丁地读图,回答10〜11题。
501003 4 5 6 7 9 9 10 1112(B)10•该河流的补给主要来源于()A. 降雨和少量地下水B. 春季融雪和夏季降雨C. 地下水、融雪和降雨D. 冰川融水和夏季降雨11. 该河所在的地区可能是()A. 东北三江平原B. 浙江南部C.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D. 青藏高原读下图,完成12〜13题。
配套K12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
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 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坚硬的岩石经过①作用变为碎屑物质,因此①为风化作用。
碎屑物质经过②作用离开原地到其他地方成为残积物,因此②为外力搬运作用。
【答案】 A读图,完成2~3题。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导学号:32980111】A.②——外力作用B.③——固结成岩作用C.④——地壳下沉D.⑤——高温熔化3.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结构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①③为冷却凝固作用,②⑦为风化、侵蚀与搬运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固结成岩作用,所以②为外力作用。
第3题,读图可知,甲为岩浆岩中的玄武岩,由于岩浆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气体,当岩浆喷出地表,温度与压力迅速降低,所以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答案】 2.A 3.A下图是“某地区的等高线图”(单位:m)。
读图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该地区的盛行风是( )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5.此处地形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A.云贵高原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D.珠江三角洲【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分析,该地形为沙丘。
图中沙丘的西北侧坡度缓,所以该地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第5题,沙丘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
【答案】 4.B 5.B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在成因上与外力作用有一定的联系。
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7.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①沙尘暴②水土流失③泥石流④土地荒漠化A.①③ B.②③C.③④ D.②④【解析】第6题,蒙古高原的裸岩荒漠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a为风力侵蚀作用。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风学案中图版必修1(202
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风学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风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风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风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及风的成因。
一、热力环流1.概念:热力环流是由地面①__________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②________的形式。
2.过程(1)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③______;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④______;(2)B、C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⑤______;F、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⑥______;(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⑦______流向⑧______。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类型影响大气运动的力风向及图示(北半球)高低气压分布(北半球)名称方向高空风⑨______________垂直于⑩____,由⑪____压指向⑫____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左⑭______右⑮______地转偏向力与风向⑬______近地面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同上风向与等压线⑱__________⑲______低压,⑳______高压地转偏向力⑯________与风向⑰______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热力环流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a>b>c>dB.气压:d>a>b>c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复杂的形式2.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净化、增温B、净化、增湿C.增温、增湿D.减湿、减温考查点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3.如下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飞机左侧是高压,可判断()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C.飞机在信风带中飞行D.风从北侧吹来4.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方法技巧练方法一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1.下面的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方法技巧(1)等压面凹凸与气压类型等压面向上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可简化为“上凸高压,下凹低压”),因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类型相反,故同一地区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凹凸方向相反;在同一高度上,气流是从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水平流向下凹的地方。
【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02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五)【知识结构】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干燥,降水少:寒冷干燥少雨特点:终年高温多雨°S特点:终年炎热干燥30°之间地区,23°26′:终年温和湿润。
-60°N,40°S-60°S)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地中海沿岸最为典型(寒冷干燥)35°~55°左右的亚,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巩固练习】1.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因素的影响B、海陆因素的影响C、地形因素的影响D、洋流因素的影响【答案】B2.下列关于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 赤道低压带的降水主要是对流雨B. 常年受下沉气流控制的地区降雨丰富C. 信风影响下的地区必然少雨D. 面对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答案】A【解析】赤道低压带控制下地区为赤道多雨带,盛行上升气流,终年多雨--对流雨。
故A符合题意;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地区为副热带少雨带,盛行下沉气流,终年少雨。
极地高压带控制下地区为极地少雨带,盛行下沉气流,终年少雨。
故B不符合题意;受信风影响的地区,有的降水少,有的降水多,这与所处的海陆位置和地形状况等因素有关。
故C不符合题意;面向海洋的山坡有可能是迎风坡也可能是背风坡,如果是迎风坡降水就多,背风坡降水就少。
故D不符合题意。
3.热带沙漠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的大洲是A.南美洲 B.大洋洲 C.亚洲 D.非洲【答案】D【解析】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以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最为广大.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大陆的西岸地区,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最为广大。
4.下列气候类型中,降水集中在冬季的是()A. 热带雨林气候B. 地中海气候C. 温带大陆性气候D. 温带季风气候【答案】B5.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情况是()A全年各月降水均匀 B.夏季降水少 C冬季降水少 D.全年各月降水多【答案】B【解析】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是地中海式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
配套K12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学案湘教版
第三节 大气环境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氮、氧占99% O 3吸收紫外线CO 2起保温作用(2)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划分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1)对流层在不同季节厚度也不同,夏季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2)平流层的22~27 km 处存在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表现形式:吸收、散射和反射。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2.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及其影响因素(1)概念比较:⎭⎪⎬⎪⎫①云层:增厚②湿度:增大大气逆辐射都会增强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数字法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一个根本原因:太阳辐射。
两种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三个环节: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四种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知识点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情景导入先思考———————《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煴:无烟的微火] “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烟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由上图可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程可归纳如下表:2.图示法记忆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应用体验不可少———————下面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①太阳辐射B.②地面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 D.④削弱作用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C.③ D.④3.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主要因为( )A.①增强 B.②较强C.③减弱 D.④不变解析:1.A 2.C 3.B 第1题,图示大气热力作用的基本过程,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会被大气削弱,则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则发出地面辐射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之后大气发出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配套K12]2018版高中地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3节 大气环境(第1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1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概念及影响它们强弱的因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重难点))3.掌握太阳辐射在大气和地面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
(重点教材整理1大气的垂直分层阅读教材P43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正误判断:(1)自地面向上,气温逐渐降低。
( )(2)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 )(3)平流层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飞机飞行。
( ) 【提示】 (1)× 对流层内自下而上气温逐渐降低。
(2)√ 对流层内集中了几乎所有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密切。
(3)√ 平流层上热下冷,空气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大气能见度高,因此有利于飞机飞行。
教材整理2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阅读教材P 44~P 46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三种方式。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概念比较(2)⎭⎪⎬⎪⎫①云层:增厚②温度:增大大气逆辐射都会增强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因素⎩⎪⎨⎪⎧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2)具体影响(1)地面辐射释放能量的绝大部分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
(2)大气逆辐射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
正误判断:(1)太阳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 )(2)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大气稀薄,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 )(3)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大气保温作用越弱。
( )【提示】(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是地面的主要直接热源。
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获得的地面辐射少。
(3)√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配套K12]2018版高中地理 第2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2节 水的运动学案 中图版必修1
第二节水的运动1.知道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
(重点)2.理解洋流分布模式,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重点、难点)3.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重点)教材整理1水循环阅读教材P46~P47第2段,完成下列问题。
1.类型及主要环节(1)类型:A为陆地内循环,B为海陆间循环,C为海上内循环。
(2)主要环节①为蒸发,②为降水,③为水汽输送,④为地表径流,⑤为下渗,⑥为地下径流,⑦为植物蒸腾,⑧为降水。
2.成因内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
3.意义(1)联系四大圈层。
(2)在各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3)促进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演化。
(4)水资源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
正误判断:(1)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能。
( )(2)外流区域只发生海陆间水循环。
( )(3)由于水循环,水资源可以取之不竭,永续利用。
( ) 【提示】 (1)× 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及水的重力。
(2)× 外流区域既有海陆间循环又有陆地内循环。
(3)× 由于水循环的存在,人类可以在水资源的一定限度内合理利用水资源。
教材整理2 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 阅读教材P 47第3段~P 50,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海洋表层海水大规模的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地运动。
2.主要动力:盛行风。
3. 分类(按性质)⎩⎪⎨⎪⎧暖流:洋流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寒流:洋流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低 4.分布(北半球冬季)(1)洋流名称①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是气旋型大洋环流。
③南极大陆外围:南纬40°附近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海区⎩⎪⎨⎪⎧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5.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①暖流使所经地区空气变暖、变湿,给其流经的地区带来温暖、湿润的气候,如北大西洋暖流使欧洲的西部形成了温暖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检测(A卷)中图版必修1(2021年整理)
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检测(A卷)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检测(A卷)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检测(A卷)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A)(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使昼夜温差减小的作用是(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③大气的保温作用④地面的辐射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近几十年来,有不少地区的近地面大气热量收支平衡遭到破坏.下图反映了某区域以A地为中心,半径约15千米范围内,近10年气温距平增高情况(单位:°C,同期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增高约0。
2°C).据此回答2~3题。
2.导致图中气温距平增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降水量的变化B.工业生产的发展C.农业生产的发展D.全球气候的变化3.上题所述地区的盛行风最有可能是()A.西北风B.东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4.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③<④B.甲地气压高于乙地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回答5~6题。
5.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6.若该图表示全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处于大陆西岸,则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A.热带草原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下图为“沿某天气系统中心、距中心正南200米和距中心正北200米分别作的三条东西向剖面图"。
【精品】2017_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_1_1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从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
2.利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和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并能够解释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阅读教材P32~P3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填写下列知识。
1.大气的根本热源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穿越: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表↓接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传递:地面将热量传给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图中字母削弱作用成因或特性A 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大气的作用B 散射作用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对可见光的作用C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图表解读】读教材图2-1-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据图分析:(1)根据电磁波的波长,太阳光可分为哪几类?(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3)大气对太阳辐射是如何选择性吸收的?提示(1)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2)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吸收作用。
(3)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教材梳理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阅读教材P34~P35“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填写下列知识。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地暖大气:上图中①为地面辐射,它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2)大气暖大地:上图中②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共同意义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图表解读】读教材图2-1-5大气的“温室效应”,据图分析:(1)“温室效应”的概念是什么?(2)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提示(1)大气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017-2018版高中地理 第2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检测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7·河南洛阳期末测试)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
当大气湿度增加时,霾可以转化为雾,因而霾与雾常常相伴而生,统称雾霾。
在我国雾霾天气分布一般规律是,中西部地区少东部地区多,乡村少城市多,春夏季节少秋冬季节多。
据此回答1~2题。
1.下图所示天气状况容易出现严重雾霾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A.果林园艺及乳畜业B.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C.钢铁及汽车制造业D.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解析第1题,注意材料中介绍“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
①图在垂直方向约1千米以下出现逆温现象,空气稳定,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第2题,出现雾霾天气时,大气透明度差,空气质量不好,直接影响的是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答案 1.A 2.B下图是某建筑设计院为我国北方地区设计的一幢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房屋模型。
读图,完成3~4题。
3.绝热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目的是( )A.雨季及时排水B.充分利用太阳能C.减弱噪声干扰D.降低光污染危害4.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和乙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是( )A.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B.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C.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D.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解析第3题,据题意,此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
第4题,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可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增温,室内气温比房间乙高,气压比房间乙低,因而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空气从通风口2进入甲。
答案 3.B 4.D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气压分布,读图完成5~6题。
5.与台湾北部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 )A.风力较大,风向为西北风B.风力较小,风向为西北风C.风力较大,风向为东南风D.风力较小,风向为东南风6.此时( )A.黄河下游地区阴雨绵绵B.福建沿海地区狂风暴雨C.金沙江河段风和日丽D.渤海湾沿岸雨雪交加解析第5题,与台湾北部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压线稀疏,所以其风力较小。
2017_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_2_1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课件中图版必修
2.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3.水循环的成因 (1)水循环的内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_三__态__变化。 (2)水循环的外因:_太__阳__辐__射__和水的_重__力__为水循环提供了能量 和动力。
4.水循环的意义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 2-2-3 自然界的水循环,据图分析: (1)图中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有什么不同?可划分哪些类型? (2)由图分析水循环联系了地球的哪四大圈层? (3)由图分析在水循环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人类可施加影响的主要 环节是什么? 提示 (1)海洋和陆地之间的为海陆间循环;在陆地上的为陆 地内循环;在海洋上的为海上内循环。 (2)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3)地表径流。
探究点一 水循环 【案例探究】 “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
止,上不竭,下不满……”——摘自《吕氏春秋》
结合材料探究:
(1)《吕氏春秋》这段文字主要涉及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2)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的是什么? (3)水循环联系了自然界的哪些圈层? (4)人类活动或多或少地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人类能够干 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反思归纳】 1.陆地水体的类型和补给关系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 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所示:
2.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 和特点也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 补给 主要影响 我国主要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类型 季节 因素
水循环环节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径流输送
能量来源 太阳能 太阳能 重力能 重力能
能量转化 太阳能—热能—动能 太阳能—热能—动能 重力能—势能—动能 重力能—势能—动能
[K12学习]2018版高中地理 第2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4课
第4课时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1.知道气团、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以及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及形成。
(重点) 2.理解不同性质的锋、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重点))3.掌握简易天气图的判读原理,并能进行天气特点及天气形势分析。
(难点教材整理1气团和锋阅读教材P42第4段~P43第7段,完成下列问题。
1.气团(1)概念: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相似的大团空气。
(2)分类根据气团温度特征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根据气团湿度特征可分为海洋性气团和大陆性气团。
2.锋(1)概念: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之间的过渡带称为锋。
(2)类型及其天气正误判断:(1)锋面一定能带来锋面雨。
( ) (2)准静止锋是静止不动的。
( )【提示】 (1)× 不论是冷锋、暖锋,还是准静止锋都可能形成降雨,但并非所有的锋面均能形成锋面雨。
这是因为锋面雨的形成是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因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云雨。
如果暖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小,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未达到饱和状态,则不可能有水汽的凝结,也就无法形成降水。
(2)× 准静止锋由于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一个地方徘徊不前,锋面来回摆动,并非静止不动。
教材整理2 气旋和反气旋阅读教材P 43第8段~P 44图2120,完成下列问题。
正误判断:(1)气旋在水平方向上是逆时针辐合。
( )(2)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天气是反气旋控制。
( ) 【提示】 (1)× 北半球气旋在水平方向上逆时针辐合。
(2)√[合作探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探讨1:两首诗句分别描述的天气系统是什么? 【提示】 冷锋和准静止锋。
探讨2:分别说出各自描述的地区和季节。
【提示】 我国北方冬季和江淮地区的春末夏初。
[核心点击]1.锋面系统的类型及天气特征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单一气团控制,判断锋面是冷锋还是暖锋,要看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则形成暖锋。
【教育专用】2017_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第1课时地质作用和造成地
第1课时 地质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学习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一、地质作用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①__________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分类⎩⎪⎨⎪⎧内力作用:由② 引起外力作用:地球以外的③ 和重力能等引起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1.岩浆活动岩浆――→沿薄弱地带向上运动⎪⎪⎪⎪――→上覆岩层外压力④ 岩浆内压力在地壳中⑤ ―→侵入型岩浆岩――→冲破上覆岩层⑥ ―→喷出型岩浆岩2.地壳运动(1)分类(按照运动方向):⑦______运动和垂直运动。
(2)地质构造与地貌a .⑧______——高山和谷地b .断裂―→⎩⎪⎨⎪⎧地垒——⑨ 山地⑩ ——凹陷地带(3)地震a .概念: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⑪__________引起的地壳震动。
b .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由构造运动特别是⑫所产生⑬ 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冲击地震:因山崩、滑坡、地面塌陷、陨石坠落等原因引起诱发地震:由人类活动所导致3.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⑭__________、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⑮______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地质作用1.下列现象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 .火山爆发B .围海造田C .沧海桑田D .变质作用 2.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 )A.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B.地球本身的重力能C.地球外部,主要是天体引力造成的D.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考查点2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3.如下图中所示,该山岭属于地质构造中的( )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2010年1月11日,厄瓜多尔通古拉瓦火山喷出岩浆和火山灰。
通古拉瓦火山位于厄瓜多尔中部的安第斯山脉中,离首都基多约180千米,是厄瓜多尔活动最频繁、危险性最大的火山之一。
据此完成4~6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3 大气环流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1.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
3.结合亚洲季风形成示意图,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
4.结合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阅读教材P36~P39“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填写下列知识。
1.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被称为大气环流。
2.三圈环流(1)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类型⎩⎪⎨⎪⎧低纬环流:a 、d 中纬环流:b 、e高纬环流:c 、f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B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 为极地高气压带。
(2)风带:H 为东北信风带,K 为东南信风带,I 、L 同为中纬西风带,J 、M 同为极地东风带。
(3)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2-1-10全球大气环流示意,据图分析:(1)赤道与极地之间本应形成单圈环流,为什么会变成三圈环流呢?(2)三圈环流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风带有哪些?(3)极锋是怎样形成的?对地球表面有何影响?提示(1)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赤道与极地因冷热差异产生的单圈环流变为三圈环流。
(2)低纬环流圈: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东北(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环流圈: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高纬环流圈: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
(3)极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的同时向低纬运动,与北上的暖空气相遇,暖空气迅速被迫抬升,形成了极锋。
近地面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该区域因为有气流的抬升作用,降水较多。
教材梳理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阅读教材P39~P4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填写下列知识。
1.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的差异2【图表解读】读教材图2-1-15亚洲冬季风(左)和夏季风(右)形成示意,据图分析:(1)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东亚在冬、夏季节的风向是怎样的?(3)南亚在冬、夏季节的风向如何?成因有哪些?提示(1)海陆热力差异。
(2)东亚:夏季为东南季风;冬季为西北季风。
(3)南亚:夏季为西南季风;冬季为东北季风。
形成原因:夏季因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影响,东南信风跨越赤道,形成西南季风;冬季,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形成东北季风。
教材梳理3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阅读教材P39~P41“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填写下列知识。
提示 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如果无大气环流的存在,则赤道和极地之间的气温和气压差异将增大。
[预习效果自测]下图为某日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阴影代表气压带。
读图完成1~2题。
1.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D .冬季2.①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对天气的影响是( ) A .下沉,晴B .由高纬流向低纬,雨C .上升,雨D .由低纬流向高纬,晴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北半球处于夏季。
第2题,①带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
答案 1.B 2.C读下面的模式图,完成3~4题。
3.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叙述正确的是( ) A .丙为极地高气压带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C.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4.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①气流温暖湿润解析第3题,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丁地位于赤道低气压带,丙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为动力作用。
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①为信风带,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第4题,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丙是陆地、丁是海洋,该季节海洋气温高于同纬度陆地,①气流寒冷干燥。
答案 3.B 4.C读图,完成5~6题。
5.此时亚洲东部盛行(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6.图中所示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解析第5题,图中欧亚大陆被高气压控制,为北半球冬季,亚洲东部盛行西北季风。
第6题,冬季,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
答案 5.C 6.B探究点一三圈环流【案例探究】结合图示探究:(1)从赤道吹向两极的高空气流,为什么没有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单圈环流?(2)请动手绘图、填图:①用箭头表示出三圈环流的方向。
②在图中适当位置填出四个气压带的名称。
③用箭头表示三个风带的方向。
(3)由图看出,低纬地区的高空气流,在流动到北纬30°附近时,为什么不继续向南北运动而下沉?(4)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在成因上有何不同?提示(1)现实中的高空风除受气压梯度力影响外,还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赤道吹向两极的高空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30°纬度附近偏转成平行于等压线的西风,从而不能继续向两极移动。
(2)①②③如图:(3)由赤道上空向北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流到北纬30°附近上空时就偏转成西风,不再继续向北流动,但低纬气流又不断流过来,便在北纬30°上空堆积,被迫下沉。
(4)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向高纬运动的高空气流,在30°纬线附近被迫下沉堆积形成,为动力成因。
而极地高气压带为高纬地区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为热力成因。
【反思归纳】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4)分析——气候类型,依据气候的成因判断:根据试题中所在区域的气候类型来判断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如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则该地受西风带控制;热带草原气候,则该地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信风带控制;季风气候,则该地受冬季风和夏季风的交替控制。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即时巩固】下图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1中C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2)图2中箭头能正确表示图1中D风带风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第(1)题,C位于60°S~70°S之间,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第(2)题,结合D 风带所处的纬度位置知其为南半球盛行西风带,其风向为西北风。
答案(1)C (2)B探究点二季风环流【案例探究】2016年1月17日,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北京、太原等地的气温都刷新了2016年入冬以来的新低。
不过,这只是冷空气发威的序曲,本周,今冬来最强冷空气来袭,我国各地经历入冬后最冷一周,尤其是南方地区遭遇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贵州、湖南还出现入冬首轮大范围冻雨天气过程。
结合材料探究:(1)本次冷空气的发源地在哪里?(2)冷空气所在地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提示(1)位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亚洲高压中心。
(2)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陆地气温低,形成势力强劲的冷高压。
【反思归纳】1.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由于地表并不均匀,北半球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影响下,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过赤道左偏而形成的。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该季节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而形成的;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季风影响。
(1)此图为________(填“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________风,D处盛行________风。
(4)夏季,D处盛行________风,形成原因是________,故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__________外,还有__________。
解析分析等压线分布图,可知亚欧大陆被高压控制,判断出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冬季,代表月份是1月。
冬季,亚欧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C地位于亚洲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D地位于亚洲南部,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主要是由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的。
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答案(1)1 (2)亚洲高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副极地低气压带(3)西北东北(4)西南夏季,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探究点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案例探究】是谁总在帮俄罗斯人?1812年11月初,横扫欧洲战场的拿破仑军队因遭遇北风怒号、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被俄军以少胜多打得溃不成军,拿破仑几乎是只身逃回巴黎。
无独有偶,1941年11月13日,莫斯科风雪交加,气温降到-30°C,使入侵的德国因冻伤大量减员,汽油凝固,装甲车、坦克动弹不得,使希特勒的美梦也在同一个地方夭折,事实上这一切都是俄罗斯的大陆性气候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