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 对仗 辨析
对偶与对仗地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情况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在语文中,什么叫“对偶”或“对仗”?怎样区分他们?
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仲淹《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完整word版)对偶与对仗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文档
对偶与对仗的差异对偶与对仗是两个看法,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相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词句,这两个词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友善和内容上的互相映衬,拥有独到的艺术收效。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别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地址的词语必定“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地址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友善,加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到达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圆满。
所以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吻合上述原那么的诗词联句即是对仗的;否那么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比方:(1〕天生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光景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有头无尾基础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照,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看法: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相同性质的事物,互相有好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局部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组成比喻必定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定是实质不相同的事物,否那么不能够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够单看有没有喻词,以下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之欧阳体创编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在语文中,什么叫“对偶”或“对仗”?怎样区分他们?
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之欧阳德创编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精编版.doc
⋯⋯⋯⋯⋯⋯⋯⋯⋯⋯⋯⋯⋯⋯⋯⋯⋯⋯⋯⋯⋯⋯⋯最新料推荐⋯⋯⋯⋯⋯⋯⋯⋯⋯⋯⋯⋯⋯⋯⋯⋯⋯⋯⋯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对偶与对仗之辨
对偶与对仗之辨刘可亮以“对称性”为轴心,视“对称性破缺”为“美的制约因子”的传统对偶价值观,不能辩证看待事物矛盾的双方,不能客观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必然存在诸多行为取向的偏失。
人们对于对偶与对仗的认识和区分,就存在这种情况,有必要进一步明辨之。
一.关于“对偶”与“对仗”的定义和比较先来看看定义。
1.《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修订本定义如下:对偶:修辞方式,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对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2.《汉典》对偶:一种修辞方式: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
对仗:[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3.百度百科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对仗多用于骈文。
人们也经常对二者进行比较和区分。
认识基本上能统一到如下层面: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只要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且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致相同,意思相干,形成了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就是成功运用了对偶修辞。
对仗是一种手法。
它主要用于骈赋、诗词和对联等文体的偶句创作,在对偶的基础上对于平仄和词句有严格的要求。
二.经验层面的分野暴露出的不严密性以上定义和认识整体是比较到位的,却仍有其不严密之处。
1.对偶有意避开平仄对偶真的完全与平仄无关吗?为什么所有权威的定义和论述都将二者的关系撇得如此干净呢?《现代汉语词典》和《汉典》在定义对偶时,都强调了其“对称”特征,而平仄是体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的关键,一平一仄如太极图一样昭示着对立关系,是偶句“对称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何只字不提呢?有人会说,因为有很多对偶句根本不需要讲究平仄,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和对仗有什么区别
对偶和对仗有什么区别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言语形式。
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模糊其辞,不甚了了。
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
〞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言语方法,形成表达形式上的齐整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别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根底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言语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到达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同意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白乐天)〕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符合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
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
对仗和对偶的区别
对仗和对偶的区别对仗和对偶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它们在修辞效果和语法结构上有所不同。
本文将详细介绍对仗和对偶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写作中的应用。
一、对仗对仗是指在句子、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中,通过使用相对应的词语或短语,以达到修辞上的平衡和韵律美。
对仗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 平行对仗平行对仗是指将相同词性或结构的词语或短语进行对比,以强调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过平行对仗,诗人在表达上山下水的同时,表达了希望和希望的延续。
2. 反义对仗反义对仗是指通过使用相对义的词汇,以达到修辞上的对比效果。
例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
”在这个例子中,“初生”与“初盛”形成了鲜明的反义对仗。
3. 近义对仗近义对仗是指使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或短语,以突出表达的效果。
例如:“天上人间。
”这句话借用了“天上”和“人间”这两个意义相近的词,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共通性。
二、对偶对偶是指在句子结构上进行对称的排列,以达到修辞上的平衡和节奏感。
对偶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 平行对偶平行对偶是指将相对称的词汇或短语放置在相应的部分,使句子结构上保持一致。
例如:“我喜欢音乐,你喜欢绘画。
”通过平行对偶,强调了不同个体的共通之处。
2. 反义对偶反义对偶是指通过使用相对义的结构或词汇,以达到修辞上的对比效果。
例如:“飞得高,落得低。
”通过对比飞行与落地的动作,强调了对立的概念。
3. 结构对偶结构对偶是指通过重复或相似的句子结构,以达到修辞上的对比和平衡效果。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通过对称的结构,表达出时间的推移和人生的沉淀之感。
对仗和对偶的区别在于:对仗主要通过词语或短语的对比来形成修辞效果,而对偶主要通过句子结构的对称排列来达到修辞效果。
虽然它们都具有平衡和节奏感,但在使用上略有不同。
在写作中,对仗和对偶常用于诗歌、歌词、广告语等文学作品中,可以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同时,在散文和小说中,适当的使用对仗和对偶也能够提升文章的表达力和艺术性。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对偶与对仗的差别对偶,是用字数相等,构造情势雷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邻近意思的修辞方法.对偶又可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请求高低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构造雷同.平厌相对.不反复用字(也就是对仗).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请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厉.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春联写作时应用的一种特别表示情势和手腕.它请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本上,高低句统一构造地位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高低句统一构造地位上反复应用统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说话音韵协调,加强了节拍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示情势上的高度完善.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说话情势.所谓“相象”,是说它们雷同之处较多而不合之点较少,所以差别起来就较为艰苦.二者竟有何差别呢?1.对仗的根本特色是“对峙”,对偶的根本特色是“对称”.2.对偶主如果从构造上说的,它请求构造相当,字数相等;对仗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请求意义相反或邻近,而不管构造情势若何.3.对偶里的“否决”(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仗,就情势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段的兼类现象.要真正清楚明了对偶与对仗的特色,无妨为例为证:先世界之忧而忧,后世界之乐而乐.这个句子固然字数相对,但因为其平仄不相对,乐律欠协调,并在统一构造地位上反复应用了“世界”.“之”.“而”等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请求,应归入对偶.再看下面的句子(春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幅春联不但高低句字数雷同.词性一致,且平仄相对,所以应归入对仗.至此,我们可以如许懂得:对偶的外延大于对仗,而内在则小于对仗.对仗必定是对偶,但对偶不必定是对仗,只有严式的对偶才是对仗.作为修辞办法的对偶,经常被普遍用于各类体裁,个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应用尤其频仍.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别创作技法,后来又被用于春联撰写.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取的一种修辞办法.古语对它的说明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如许一种情势:高低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剖析,互相填补,说的是一件事.中学课文中应用互文的古诗词句子是很多的,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泉喷鼻而酒冽(《酒徒亭记》)呐喊乎器械,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木欣欣以茂发,泉涓涓而始流(《回去来兮辞》)器械植松柏,阁下种梧桐.(《孔雀东南飞》)枝枝相笼罩,叶叶订交通.(《孔雀东南飞》)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阿房宫赋》)互文的特点是“文省而意存”,重要表示在两个方面:一.构造特点:互省.如“将军百战逝世,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订交织填补.二.语义特点: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统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互文有各种不合的表示情势:一.同句互文.即在统一个句子里消失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填补.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消失互文.这类句子又可分两类:1.双句互文.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多句互文.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很多阛阓,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器械.《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诵诗书”句,亦属此类.三.重章互文,指写作时把完全的意思拆开,分离放在各章,浏览时把几章内容互相参照,互相补足.如《伐檀》:“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这是诗歌辞赋中经常应用的修辞手段.若何准确懂得互词句的句义?可以按照如许的原则:即高低两句或一句中的两个陈述部分同时顺应于两个陈述对象.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例,这句话中的两个陈述部分是“喜”和“悲”,两个陈述对象是“物”和“己”,“喜”和“悲”同时陈述“物”和“己”,即为:不以“物”和“己”而“喜”和“悲”.此句用白话就很轻易表达为“不因为外物的利害和本身的得掉而觉得喜悦或者哀痛.”对用一句话采取互文修辞的句子.意义的懂得,同样合适上述原则,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即为“主人和客人”“一路下了马,登上了船.”。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是什么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是什么对仗和对偶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
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对偶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对仗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的是表达形式上的。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是什么1、对偶是一种通过将对立的概念、词语或句子放在一起,以突出其差异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对偶通过强调对立的两个方面,使文本更加丰富和引人注目。
例如:"尽人皆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里的"海内"和"天涯"就形成了对偶关系。
内涵差异:对仗侧重于表达平衡、重复和相似性,而对偶则强调对立、差异和对比。
表达方式:对仗通常通过相似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来达到平衡效果,而对偶则通过对立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来强调对比效果。
修辞效果:对仗能够营造出一种流畅的节奏感,使文本更易读,而对偶则通过对比的效果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2、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在句子或词组中,通过重复使用相似的语法结构、词汇、形式等,以达到平衡、节奏感和强化表达的目的。
等位对仗:句子中的成分与成分之间保持平衡,词与词相对应。
例如:"既生瑜,何生亮",这里的“瑜”和“亮”在结构上呈现出对仗关系。
对句对仗:两个句子之间在结构、长度和语法上保持一定的平衡。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个句子在结构和长度上都保持了一定的对仗。
排比对仗:通过重复一系列相似的短语或句子,以强调重要观点或情感。
例如:"我要的不是大风大浪,我要的是宁静和港湾。
"对偶和对仗各种不同1、修辞手法不同对偶:是修辞手法。
对仗:不是修辞手法。
2、适用文体不同对偶:古今文体都可以运用。
对仗:多用以中古时诗歌。
3、特点不同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仗: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表现力。
对仗和对偶的区别
对仗和对偶的区别
对仗运用于诗词与对联创作,要求在对偶的基础上,使上下句的对应词语达到“词性一致,平仄相对”的效果;对偶是一种修辞格,目的是达到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与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对仗与对偶运用于不同的文体中,对偶用于散文和诗歌,不讲究平仄相对;对仗只用于律诗或对联,对仗上下联必须平仄相对。
对仗的概念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指的是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偶的概念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指的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格律诗对仗详解
格律诗对仗详解1、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2、什么叫做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精编版
⋯⋯⋯⋯⋯⋯⋯⋯⋯⋯⋯⋯⋯⋯⋯⋯⋯⋯⋯⋯⋯⋯⋯最新料介绍⋯⋯⋯⋯⋯⋯⋯⋯⋯⋯⋯⋯⋯⋯⋯⋯⋯⋯⋯对偶与对仗的差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观点,是两种语言形式,两者有同样之处,但也有不一样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词句,这两个词句字数相等,构造、词性大概同样,意思有关。
这类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齐整和睦和内容上的相互映托,拥有独到的艺术成效。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春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别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构造地点的词语一定“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构造地点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睦,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满。
因此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切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即是对仗的;不然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比如:(1)天生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季繁花开遍峡谷,秋季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光景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虎头蛇尾根基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照,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观点:比喻就是“打比方” 。
即两种不一样性质的事物,相互有好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构造:比喻的构造,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记性词语)构成。
(三)构成比喻一定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一定是实质不一样的事物,不然不可以构成比喻。
175.对偶与对仗
175.对偶与对仗175.对偶与对仗作者:gkgushiwen导读对偶与对仗是我们在语文学习,尤其是在古典诗词鉴赏时经常遇到的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有重合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辨析一下它们的区别。
1.对偶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句子形式整齐,内容相互关联。
使诗文收到整齐合一的表达效果,符合汉语以偶数对称为美的特点。
具体来说,要求对偶的两句:字数相同,词性相对,结构相同。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对偶可以出现在诗歌和散文中,上下句可以有重复的文字,不讲究平仄相对。
2.对仗对仗,就是说相对的依仗,古代王公贵族出行时都有依仗,一左一右分列。
对仗即来源于此。
这是个古典诗歌专用术语。
严格的说,只存在于律诗的颈联和颔联。
与对偶一样,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同,词性相对,结构形同,但多了一个平仄相对。
也就是说,诗歌的对仗除了整齐的形式美外,还要求音韵和谐之美,这就离不开平仄的交替和相对。
具体的说就是律诗的粘和对。
粘是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平仄相同,对是上下联的出句于对句平仄相反。
并且,对仗的句子中,上下联出句和对句中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律诗的对仗后来发展成为对联。
3.总结对偶:用于散文和诗歌。
对仗:只用于律诗或对联。
对偶:上下句可以有相同的字。
对仗:上下联不可以有相同的字。
对偶:上下句不讲究平仄相对。
对仗:上下联必须平仄相对。
特点对偶对仗适用体裁诗歌、散文律诗上下句是否有重复文字可以有不可以有是否讲求平仄否是结论对偶不一定是对仗,对仗一定是对偶。
各位看官:原创辛苦,如果对您有用,烦请打个赏,鼓励一下我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对偶对仗
成对的两个文句 上下句字数相等 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
对仗,就是要求严格的对偶。 对偶, 是一种修辞手法。 对仗 ,是诗词和对联中的一种特殊表现 对仗,一定对偶。
形式和手段。
仗要求也就甚为严 格,符合上述原则 的诗词联句便是对 仗的;否则就是不 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 对偶,不一定对仗。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 构位置的词语必须 词性一致 平仄相对 力避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只对偶,不对仗。
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只对偶,不对仗。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只对偶,不对仗。
横眉冷对千夫指,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既对偶,又对仗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