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楼——诗情飘逸的藏书阁

合集下载

中国七大藏书楼分别位于何处 现在还存在几个

中国七大藏书楼分别位于何处 现在还存在几个

中国七大藏书楼分别位于何处现在还存在几个中国七大藏书楼: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

中国七大藏书楼:1、文渊阁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

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坐北面南,阁制仿自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诏征书,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华殿后之皇宫藏书楼建成,乾隆皇帝赐名文渊阁,用于专贮第一部精抄本《四库全书》。

2、文源阁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遗址中,有一处早已湮没于荒草之中的古迹——文源阁旧址,这里曾是清朝乾隆年间庋藏名闻世界的大丛书《四库全书》的“四库七阁”之一。

文源阁位于水木明瑟北面,原称四达亭,乾隆南巡浙江后,仿照宁波的明代藏书楼天一阁改建,专门贮藏《四库全书》。

文源阁又叫藏书楼,仿宁波天一阁建成。

3、文津阁文津阁,位于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成,1954年重建。

营造法式仿照明代建筑的浙江“天一阁”。

外观为两层,实际是三层,阁中辟一暗层,这样阳光不能直射到藏书库。

室内油漆彩画也很考究,深绿色的柱子,蓝色封套卷册,白色的书端,都以冷色为主,给人以宁静的气氛。

4、文溯阁文溯阁,沈阳故宫建筑。

沈阳故宫院内的文溯阁之所以名扬四海,不仅仅因为它的建筑别具一格,而且因为它是闻名于世的《四库全书》的珍藏之所,也是建在宫廷中的最大的一所图书馆。

5、文汇阁文汇阁,是清代七大藏书楼之一。

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设馆,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攻入扬州,文汇阁及其藏书一起毁于战火之中。

文汇阁一名御书楼,原在天宁寺西园。

根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天宁寺西园一称御花园,正殿叫做大观堂,七大藏书楼之一的文汇阁就在大观堂旁。

阁中藏有《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由乾隆帝钦赐“文汇阁”之名及“东壁流辉”之额。

四大藏书楼

四大藏书楼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第 十 二 课 四 大 藏 书 楼
宁波的天一阁、杭州的文澜阁、湖州的嘉业堂和 瑞安的玉海楼是我国著名的藏书楼,合称”江南 四大藏书楼”。
玉海楼
玉海楼,坐落在浙江省瑞 安古城东北隅,是中国东 南的著名藏书楼之一。玉 海楼含孙诒让故居和百晋 斋,原占地面积约8000 平方米,其三面环水,前 后两进。1996年被国务 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1997年被命名为 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小游戏
1.为什么藏书楼建在离水比较近的地方? 2.你还了解哪些藏书楼? 3.玉海楼坐落在哪? 4.文澜阁初建于那个时代? 5.天一阁初建于那个时代?
嘉业堂藏书楼,隔溪与小 莲庄毗邻,系刘镛孙刘承 干于1920年所建,因清 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 九龙金匾而得名。该楼规 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 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 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 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 系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解放后,原书楼主人捐赠 给浙江图书馆,现在的藏 书楼正以公共图书馆和旅 游景点的双重身份接待来 自五湖四海的读者和游客 。
文澜阁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 。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 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 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文澜阁是将杭 州圣因寺后的玉兰堂改建而成的,建成于乾隆四 十八年(公元1783年)。改建的各项工费均由浙 江商人捐办。
嘉业堂
天一阁
天一阁: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天 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 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 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 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 市月湖之西。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 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 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 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 ,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 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 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 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 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 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 名闻全国。

古代文人雅士住所名称

古代文人雅士住所名称

古代文人雅士住所名称
古代文人雅士住所名称如下:
1、陋室:刘禹锡的住所叫陋室,意思是简陋的屋子,表达了他高洁的志向和情趣。

2、老学庵:陆游的书斋叫老学庵,意思是老学者居住的地方,表达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

3、聊斋:蒲松龄的书斋叫聊斋,意思是随便聊天的地方,表达了他对读书的喜爱和情趣。

4、七焚斋:张溥的书斋叫七焚斋,意思是书读百遍,书读千遍,表现了他勤奋读书的精神。

5、饮冰室:梁启超的书斋叫饮冰室,意思是用饮冰的方式去除心中的烦恼,表达了他不畏挫折的精神。

6、绿林书屋:鲁迅的书斋叫绿林书屋,意思是绿色的树林里的小屋,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战争的厌恶。

描写藏书阁的诗句

描写藏书阁的诗句

描写藏书阁的诗句寄题蒲传正学士阆中藏书阁朝代:宋代作者:苏辙朱栏碧瓦照山隈,竹简牙签次第开。

读破文章随意得,学成富贵逼身来。

诗书教子真田宅,金玉传家定粪灰。

更把遗编观得失,君家旧物岂须猜。

题楞伽寺李公山房藏书阁朝代:宋代作者:喻良能小阁峥嵘在空谷,云是先生读书屋。

不见善和数千卷,空闻邺侯三万轴。

先生一去几经年,山色依然为谁绿。

只今赖有卫夫人,壁上萧萧数竿竹。

次韵傅丈题吕少卫教授藏书阁朝代:宋代作者:朱熹西楼谁与共闲居,茂树婆娑清昼馀。

大隐祇今同一壑,行吟非昔似三闾。

揣摩心事惟黄卷,料理家传亦素书。

更凿寒泉供漱石,世纷不拟问焉如。

藏书阁·洞闢前轩峻朝代:宋代作者:宁参洞闢前轩峻,危梯趣若何。

绿苔生未遍,缥帙聚还多。

晓幌吞清旭,秋栏拂静柯。

犹怜铅笔在,公外独频过。

游楞伽·藏书阁在已无书朝代:宋代作者:王十朋藏书阁在已无书,山色依然满旧居。

留得妇人三墨竹,金钟声里尚扶疏。

宿三冢寺·老柏苍苍缠老藤朝代:元代作者:冯延登老柏苍苍缠老藤,招提牢落有残僧。

瞑禽自入藏经阁,饥鼠时窥照佛灯。

未得安心如北秀,却思觅法趁南能。

濛濛雨暗门前路,更得云房一曲肱。

秋霁·登常乐寺藏经阁,次梅溪韵朝代:现代作者:周岸登枫老朱颜,带过雨残阳,也妒鸦色。

露泣枯荷,泪迎丛菊,可怜拒霜无力。

寺楼暂息。

旧题墨晕侵苔碧。

问佛国。

如是我闻,应许住词客。

鱼呗送暝,鹤梦惊寒,雨花香严,台殿幽寂。

蟪蛄声、违山十里,閒愁偏惹鬓丝白。

檐马咽风听不得。

最断魂是,归趁淡月黄昏,市桥人语,自眠孤驿。

小祇园·藏经阁前风雨横朝代:明代作者:王世贞藏经阁前风雨横,猎猎梅花飞早春。

却似脩罗初破日,满天惊散玉龙鳞。

藏经阁·大藏五千卷朝代:明代作者:王弘诲大藏五千卷,万法还归一。

心心订密传,文字亦不立。

天一阁景点详细介绍

天一阁景点详细介绍

天一阁景点详细介绍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私人藏书楼,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现收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以地方志、登科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珍椠善本8万余卷。

藏书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

一层面阔、进深各六间,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

阁前凿“天一池”通月湖,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

此外,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

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

总的来说,天一阁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

文化之旅|中国民间9大藏书阁

文化之旅|中国民间9大藏书阁

文化之旅|中国民间9大藏书阁山东奎文阁奎文阁是孔庙主体建筑之一,是孔庙的藏书楼。

奎文阁在孔庙的建筑中是年龄最古老,始建于宋朝天禧二年(1018年),原名藏书楼,金代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

奎,二十八宿之一,有星十六颗。

古人多以其形似文字而认为它主文运和文章。

历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奎星”,故以“奎文阁”命名孔庙藏书楼。

奎文阁原藏历代帝王对孔子的赐书墨迹,不过经历代战乱,阁内藏书大部已散失。

这座独特雄伟的建筑,完全是木质结构,在中国楼的建设上称孤例。

康熙年间,曲阜曾发生大地震,十之八九的房屋都倒塌了,只有奎文阁傲然屹立。

可见古人的建筑技术何等高超。

宁波天一阁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有南国书城之称,藏书最多时曾达到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

天一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由当时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取名于《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

天一阁建筑依严密的防火考虑来设计,精密的设计让乾隆皇帝都仿造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

常熟绛云楼绛云楼是明末清初江南最大的藏书楼,名气很大。

绛云楼取“真诰绛云仙姥一降”之义,楼的主人是当时著名学者兼诗人钱谦益,晚年娶名妓柳如是为妾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不惜耗费巨资动工兴建了绛云楼,金屋藏娇,楼中也藏有古玩、善本书,红袖添香夜读书。

顺治七年(1650年),因家人不慎烛火,绛云楼及珍本秘笈化为灰烬,所幸的是还留下《绛云楼书目》一卷,能让后人知其昔日风采。

常熟铁琴铜剑楼钱琴铜剑楼是清末四大藏书楼之首,始建于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由瞿绍基所建,初名'恬裕斋','恬裕'二字,取古书'引养引恬,垂裕后昆'之义,意为让子孙后代也能享受这份恬静安逸的生活。

后来瞿绍基之子瞿镛因获古铁琴一张、古铜剑一柄珍藏之,故更名为“铁琴铜剑楼”。

李攀龙故居探访所得500字

李攀龙故居探访所得500字

李攀龙故居探访所得500字
“泺源风景冠齐州,更筑诗豪白雪楼”。

诗中所说白雪楼,为著名诗人李攀龙旧居。

白雪楼是李攀龙会友、读书和藏书的地方,先后有三处。

李攀龙撰有《白雪楼集》,足见白雪楼在他生命中的分量。

第一座白雪楼,是此前李攀龙在历城王舍人之东鲍山下修筑过的一座读书楼。

第二座读书楼,是李攀龙晚年在大明湖南岸、百花洲以北碧霞宫附近修建的,他在此写诗作文,绝意仕途。

据说这座白雪楼有三层,第一层是会客厅,第二层是藏书阁,第三层则住着他的爱妾蔡姬。

第三座白雪楼,是明朝万历年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因敬仰李攀龙,出资在趵突泉畔建的,以此来寄托对先贤的追念之情。

不过,这座明代的白雪楼在清代初年就倾塌。

清顺治年间,时任山东布政使的张缙彦在白雪楼原址又重新建起了白雪楼,人称“泺源白雪楼”。

泺源白雪楼虽然于咸丰年间被重修过,但在1956年时,还是因为年久失修而被拆除。

现存趵突泉内的白雪楼是1996年由市政府出资,在泺源白雪楼的遗址上重建的,为带戏台式二层仿古建筑,登楼可俯瞰周围泉水竞流,远眺园内秀色。

白雪楼的北面,是与之连成一体的戏台,每日京韵阵阵,曲弦悠悠,京剧、吕剧、曲艺、柳子戏等戏剧各展异彩。

自建成以来这里便成了弘扬中华戏剧文化、展示济南曲山艺海的重要演出场所,泉水与舞台和弦共鸣,为游人演奏出无与伦比的优美旋律。

艺术的魅力本就来源于生活,入耳为佳,适心为快,泉崽想说,可能这便是李攀龙筑白雪楼真正的梦想。

红楼梦 建筑描述

红楼梦 建筑描述

《红楼梦》中的建筑描述十分丰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建筑及其描述:
1.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贾府为贾元春归省特意修建的一座园林,是贾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中对大观园的描述非常详细,包括园内的布局、建筑风格、装饰以及植物等方面。

2. 荣府:是《红楼梦》中主要人物贾宝玉和贾母所居住的地方,也是整个贾府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荣府的建筑风格既有江南的秀美,又有北方的庄重。

3. 怡红院: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住所,也是贾府中最为奢华的建筑之一。

院内装饰精美,陈设华丽,体现了贾宝玉的富贵生活。

4. 潇湘馆: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住所,也是一处幽静、雅致的建筑。

馆内布置简洁大方,环境优美,非常符合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5. 秋爽斋:是《红楼梦》中贾探春的住所,斋内布置得十分精美,环境优美。

建筑风格既有江南的秀美,又有北方的庄重。

6. 稻香村:是《红楼梦》中李纨的住所,是一处具有田园风格的建筑。

院内布置简单大方,环境幽静,非常符合李纨的性格特点。

以上是《红楼梦》中一些主要的建筑及其描述,这些建筑不仅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也反映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从百花园到藏书阁

从百花园到藏书阁

从百花园到藏书阁百花园和藏书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象征,它们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意义。

百花园代表着繁荣和美丽,而藏书阁则代表着智慧和知识。

本文将介绍百花园和藏书阁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并探讨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百花园的意义百花园是一个以花卉为主题的园林,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繁盛和美丽。

这里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花卉,花朵盛开时清香四溢,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

百花园是人们欣赏花卉、感受大自然美丽的理想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百花园也象征着繁荣、和谐和吉祥。

百花园所代表的繁荣不仅局限于花卉的繁盛,还包括了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的繁荣。

在百花园中漫步,可以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力量,缓解疲劳和压力。

百花园也是人们交流和社交的场所,人们在这里结交朋友,分享快乐,增进人际关系。

因此,百花园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是积极的。

藏书阁的意义藏书阁是一个用于收藏书籍的建筑或空间,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智慧和知识的积累。

在古代,贵族和士人都有自己的藏书阁,里面收藏着各种各样的书籍、经典和文献。

在藏书阁中可以找到关于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智慧的来源。

藏书阁的建设和文献的收藏背后蕴含着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

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智慧积累和文化传承。

藏书阁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学者们在这里研究和阅读经典,探索知识的边界。

因此,藏书阁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是提供智慧和知识资源,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百花园和藏书阁的重要性百花园和藏书阁在中国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百花园代表着繁荣和美丽,提供了一个欣赏花朵、感受大自然的场所。

它对个人的心灵享受和社会的和谐交流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藏书阁代表着智慧和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宝贵的文化财富。

它为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空间和资源。

藏书阁也是人们探索真理、推动科技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百花园和藏书阁在中国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们分别代表着繁荣和美丽、智慧和知识的积累。

它们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个人精神和社会文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七大藏书楼

中国七大藏书楼

中国七大藏书楼中国七大藏书楼: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

概述清朝在北方收藏《四库全书》的四座书阁,分别为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

此外,清政府又在南方的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建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

简介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太和殿东南,东华门西北,文华殿之后,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

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源阁位于北京圆明园内,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时纵火焚毁。

文津阁位于避暑山庄(今河北省承德市)平原区西北部山脚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藏书于1915年运至北京,现归国家图书馆收藏。

文溯阁位于辽宁沈阳故宫之西,乾隆四十七年(1782)兴建,是七阁中藏书最完整而散失较少的一阁。

于1966年运于甘肃,现藏于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

文汇阁位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大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太平天国运动。

文宗阁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天平天国运动。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面,是江浙三阁中仅有的一阁,初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倒毁,部分藏书散失。

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现属浙江省图书馆。

详文四库七阁释名《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一部御敕、官修的大丛书,其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海汇百川,纲举条贯,萃四千余年之文化,以成历代典籍之大观。

”[1]是我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宝库。

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中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

这些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

绥芬河大白楼博物馆观后感

绥芬河大白楼博物馆观后感

绥芬河大白楼博物馆观后感前儿个去了绥芬河大白楼博物馆,那可真是一场超有趣的体验。

刚到大白楼跟前儿,就感觉这楼特有历史的厚重感。

那外观,就像一位默默伫立了很久的老人,每一块砖、每一道缝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一走进博物馆,就像是一下子被拉回到了那个年代。

里面的陈列可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老物件儿摆在那儿,每一件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时光胶囊。

我瞅见那些旧照片儿,上面的人物表情虽然有点模糊,但能感觉到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状态。

照片里的街道、房子,跟现在比起来那可真是大不一样,简单又质朴。

有个展厅里放着一些老物件,像那些带着补丁的衣服、旧旧的账本,还有锈迹斑斑的工具啥的。

我就想啊,这些东西背后得有多少故事啊。

这补丁衣服,肯定是主人穿了又穿,补了又补,虽然破破旧旧的,但是透着一股顽强生活的劲儿。

账本上歪歪扭扭的字,说不定是某个小掌柜辛辛苦苦记下的收支,感觉一下子就把我带到了那个做买卖都得精打细算的年代。

还有那些展示当时贸易往来的展品,让我对绥芬河这个地方的历史又多了一层了解。

原来这地方在很早以前就是个热闹的贸易枢纽啊,各种货物在这儿来来往往,不同地方的人汇聚于此。

这大白楼说不定见证了多少商人的讨价还价,又见证了多少货物的装卸呢。

大白楼博物馆里的讲解员也特别有意思。

他们讲起故事来那是绘声绘色的,就像在讲自家老一辈的事儿一样。

听着他们的讲解,我感觉那些历史事件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放映着。

他们还会穿插一些小笑话或者当地的小传说,把原本可能有点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极了。

在馆里逛着逛着,我就忍不住想象自己要是生活在那个年代会是什么样儿。

是个小商贩?还是个码头工人呢?想着想着就觉得挺好玩的。

从大白楼博物馆出来后,我满脑子都是那些看到的东西。

这个博物馆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时光穿梭机,把我带到了绥芬河的过去,又让我带着满满的回忆和对历史的新认识回到了现代。

这一趟真没白去,以后有机会还得再去瞅瞅,说不定又能发现什么新的有趣的东西呢。

描写文渊阁的片段

描写文渊阁的片段

描写文渊阁的片段
游览过故宫的朋友都知道,故宫里面的建筑基本上都是红色墙壁和黄色琉璃瓦的风格,这也是明清时期皇家建筑特有的风格。

然而在故宫之中却有一座灰绿色墙壁和黑色琉璃瓦的建筑,和周围的红墙黄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座建筑就是清代的皇家藏书楼文渊阁。

和紫禁城里三大殿以及后三宫里游人如织的场景不同,藏书楼文渊阁所在的文华殿一带清净了很多,尤其是文渊阁,几乎很少有游客踏足于此,这似乎更符合藏书楼的身份特点,清幽、宁静,却又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文渊阁是清代建造的四大藏书楼之一,除了紫禁城里的文渊阁,四大藏书楼还包括沈阳故宫的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和杭州西子湖畔的文澜阁。

文渊阁虽然所在的空间有限,但仍然没有忽略江南园林的特点,后面的一座奇石假山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文渊阁的前廊设有回纹栏杆,歇山顶的重檐下倒挂楣子,檐柱上涂有鲜艳的绿色,柱子上装饰有清新悦目的苏式彩画,这都是文渊阁具有园林建筑风格的表现。

文渊阁的东侧有一座黄色琉璃瓦的碑亭,碑亭内的御碑上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御碑的背面刻有乾隆皇帝的文渊阁赐宴御制诗。

1961年3月,包含文渊阁在内的北京故宫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被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美中国古建筑楼阁篇:山东济南白雪楼,明代古文学巨匠的藏书楼

大美中国古建筑楼阁篇:山东济南白雪楼,明代古文学巨匠的藏书楼

大美中国古建筑楼阁篇:山东济南白雪楼,明代古文学巨匠的
藏书楼
山东济南白雪楼,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天下第一泉风景区-趵突泉公园内,是明代著名诗人李攀龙的藏书处。

李攀龙,号沧溟居士,历城人,是明代文学后七子的领袖,被后世尊为“宗工巨匠”,蔚为一代宗师。

李攀龙倡导了文学复古运动,并写了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因此被世人称为“三百年绝调”。

嘉靖三十五年,即公元1556年,李攀龙辞去陕西按察副使的职位后东归,在历城王舍人庄之东鲍山下建楼,并命名为“白雪楼”。

关于“白雪楼”,李攀龙在由他所作的《酬李东昌写寄〈白雪楼图〉并序》当中便曾记述道:“楼在济南郡东三十里许鲍城,前望太麓,西北眺华不注诸山;大小清河交络其下。

左瞰长白、平陵之野,海气所际。

每一登临郁为胜观。


而就在当时时“济南十六景”之一的“鲍山白雪”指的便是这座白雪楼,李攀龙到了晚年,在大明湖畔的白花洲又建了一座楼,也将其命名为“白雪楼”。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因为敬仰李攀龙,便出资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楼。

到了清顺治年间,当时的山东布政使张缙又重建白雪楼,此楼历经康、嘉、道、咸、同、光等朝多次修整,而到解放前夕也已濒临倒塌。

解放后,当地政府在这座白雪楼遗址上重建了新楼,1996年予以重建并对外开放。

重建的白雪楼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为一座带戏台式的二层仿古建筑,前面出厦,落地木槅,红柱花窗,古朴典雅。

正厅内陈放着李攀龙全身坐姿铜像,厅内有其弟子学生及当代名人所题写撰刻的诗文匾额。

大美中国古建筑之“中国古代楼阁”系列,感谢关注,感受中国古建筑之美!。

描写藏书楼的诗句

描写藏书楼的诗句

描写藏书楼的诗句
古老而神秘的藏书楼,宛如一座沉睡的宫殿,沉甸甸地承载着无数古代文明的智慧。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描写藏书楼的诗句,感受这宁静而壮美的场景。

1.窗外云卷云舒,藏书楼内岁月流。

书香飘溢心安然,智慧灌溉花开伦。

2.石阶踏过古来人,千卷经典留心间。

藏书楼宛如智慧海,涤荡心灵尘埃烦。

3.青瓦古楼蕴智慧,卷卷经文铸文明。

岁月如梭书香在,藏书楼永不凋零。

4.琳琅满目藏书香,徜徉其中心扉狂。

书架间萦绕古韵,古今交汇智慧长。

5.砚台墨痕藏书楼,书声琴韵共繁华。

墨香扑鼻思如海,文化沉淀心牢牢。

6.藏书楼宛如静谧湖,书卷云集如繁星。

书海深处藏真意,思绪飘逸心回旋。

7.阅尽人生藏书楼,智慧之光照天下。

秘籍载满文明史,传承千年永不老。

8.古书叠影藏书楼,尘封岁月如诗流。

翻开一页感智慧,悠然心境如水舟。

9.摇曳书页藏书楼,瑰丽文化在其中。

古人笔下流淌的墨,触动心弦梦成真。

10.藏书楼静享书香浓,一卷经典一段情。

掌握智慧飞天地,照亮未来点滴光。

这些诗句描绘了藏书楼的壮美与宁静,以及蕴含其中的智慧与韵味。

藏书楼的存在让我们与古人的思想对话,感受到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无论是寻找知识的喜悦,还是享受阅读带来的宁静,藏书楼都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让我们保护和珍惜这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智慧的火炬在藏书楼中永不熄灭。

《我藏书的小楼》阅读答案

《我藏书的小楼》阅读答案

《我藏书的小楼》阅读答案楼这个富于诗情画意的字是中国文学的专利品,尤其是专属于诗的。

同一楼字在法文或英文中便只是建筑学上的名词,平凡庸俗,仅仅意味着平房或楼下的反面,不蕴涵任何美感,而楼字在中国文学里是富于诗意的,会引起诸多美丽的、奇妙的联想。

楼是凌云的建筑,所以会引起空灵飘忽的感觉,如“楼阁玲珑五云起”“山外青山楼外楼”。

在昔日,女孩子们的闺房常常设在楼上,所以楼又是富于浪漫色彩的。

它是名门闺秀的寓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它是歌妓们的寓居:“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

”它也是宫女们的居所:“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楼是高出地面的建筑,所以视野辽阔,宜于远眺。

李后主在思乡的时候便攀登他谪居的小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游子远征的时候,被遗留在家里的思妇便在楼头忧郁起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楼是触及重霄的建筑,所以气象万千。

月明风静的夜间,楼提供一个空灵的境界:“小楼回首,明月自纤纤。

”伤春时节,楼提供一个凄楚的意境:“子规啼月小楼西。

”而在欲雨还睛的时刻楼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山雨欲来风满楼。

”楼是古典,楼是东方。

假如我是一位音乐家,我要以楼为主题写出一套组曲表现楼的各种意境、景象和情调。

我要以小提琴的幽雅奏出“十二楼中月自明”的静夜,我要以横笛吹出“子规啼月小楼西”的凄清,我要以喧哗的小鼓和喇叭响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萧瑟。

我要以肖邦式的夜曲在钢琴的键子上弹出“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幽怨。

假如柴可夫斯基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可能写出比“胡桃夹子”更空灵的作品,假如蒙内曾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会留下更多印象派的画面。

啊!楼这个字,太美了。

关于我的小楼,我能说什么呢,除了它曾给我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一年前,在此楼中,一切原也是寓于诗情画意的,如今只是一条幽暗的甬道的地方。

那时我的小楼确然是美丽的,我可以静静地伫立楼前迷失在各种意境中。

《雪楼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雪楼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雪楼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雪楼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又名《楚国文宪公雪楼先生文集》。

描写藏书楼的诗句

描写藏书楼的诗句

描写藏书楼的诗句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藏书楼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藏书楼的诗句:列举几首描绘藏书楼的诗句及其意义
3.诗句背后的文化内涵:分析诗句中所体现的对知识和文化的尊崇
4.结论:总结藏书楼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正文
藏书楼,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建筑,源于古代的私人藏书之处,逐渐演变为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

在历史长河中,藏书楼见证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昌盛,承载了世世代代文人墨客对知识的追求与传承。

有许多诗人用优美的诗句描绘了藏书楼,表达了对知识和文化的尊崇。

如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藏书楼外防火墙,守护着千年的智慧”,诗
句中的“藏书楼”即为赤壁之战中孙权所建的藏书之处。

又如宋代诗人苏轼的《赏读阮步兵荐书原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
句描绘了读书人寒窗苦读的场景,表达了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

诗句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尊崇知识和崇尚文人的品格。

在古代社会,读书人通过在藏书楼研读经典,汲取前人的智慧,从而提升自己的修养。

这种对知识的追求与传承,正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

同时,这些诗句也展现了当时社会对文人的尊重,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藏书楼不仅是古代文人学者的学术殿堂,也是传承文明、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时至今日,藏书楼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仍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在现代社会,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同样承载着对知识和文化的尊崇,成为人们汲取智慧、提升自我、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

综上所述,藏书楼的诗句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知识和文化的尊崇,
还传递了世世代代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书本里面好听的楼庭名字

书本里面好听的楼庭名字

书本里面好听的楼庭名字
1.潇湘馆
出自《红楼梦》,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寄居荣国府的住所。

名字来源于舜的潇湘二妃。

2.碧落斋
碧波荡漾,日斜西落,湖边小筑,日影西斜。

碧落斋三个字描述了一幅安静悠然的清静画卷。

3.栊翠庵
出自《红楼梦》,是妙玉在大观园中的修行处,是一所园林中点景的尼姑庵。

后来惜春出家,便住在此处。

4.飞羽殿
鹏程万里,羽化成仙,殿堂之高,君临天下。

飞羽殿不仅表现出了气势磅礴之感,也有羽化登仙之美妙意境。

5.稻香村
出自《红楼梦》,为李纨的居所。

李纨因此处的诗号稻香老农。

因林黛玉代替宝玉所作诗——《杏帘在望》,甚得元妃之心,取其诗句”十里稻花香“之意,命名为稻香村。

6.紫菱洲
出自《红楼梦》,是一处临水建筑,位于西南部的蓼溆一带,与潇湘馆相距不远。

贾迎春奉元春之命进大观园后,即居于此处的缀锦楼。

7.凌烟阁
唐朝唐太宗时,为了纪念当时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勋老臣而建立起的阁楼,在这个阁楼里一共悬挂了24位开国功臣的图像,他们的画像与真人大小无二。

为了纪念他们开创新朝的贡献,唐太宗李世民时常前去怀念。

8.蘅芜苑
出自《红楼梦》,为薛宝钗的居所。

宝钗亦因此得诗号“蘅芜君”。

蘅芜苑离正殿不远,在沁芳池边,是一所外则“无味”,内藏“清雅”的处所。

白雪图书馆读后感

白雪图书馆读后感

《白雪图书馆》读后感
我一看完了<<白雪图书馆>>这本书以后,此刻,我那不争气的泪水在眼眶里来回打转,雪孩儿为了给南郊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捐献一座图书馆,不顾一切危险讨到了几本儿童书。

可是雪孩儿因挻生在一所郊外小学,它有一个心愿——为孩子们建一座图书馆,一座永不融化的白雪图书馆。

为了完成这个心愿,雪孩儿踏上了旅程,一路上历尽艰辛。

它的爱心感动了雪王,雪王就和雪孩儿、风王、风王子、紫云公主等等的人一起去圣女雪山去采七彩雪花,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雪孩儿拿到了七彩雪花,实现了它的愿望,同时又找回了挂在圣女雪山上风王的风斗蓬和一副可以让雪王重见光明的眼镜。

我心头忍不住一酸,心想:“好人有好报啊!”雪孩儿最后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为南郊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建了一座图书馆,名叫白雪图书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攀龙在《酬李东昌写寄〈白雪楼图〉并序》中记述道:“楼在济南郡东三十里许鲍城,前望太麓,西北眺华不注诸山;大小清河交络其下。左瞰长白、平陵之野,海气所际。每一登临郁为胜观。”旧时“济南十六景”之一的“鲍山白雪”指的便是这座白雪楼。李攀龙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楼,亦曰"白雪楼"。
明万历年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因敬仰李攀龙,出资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楼。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明历城县韩仓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李攀龙中进士,历任刑部员外郎、顺德知府、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等职。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李攀龙辞官还乡,在鲍山附近筑楼隐居,潜心著书,并把楼取名为“白雪”,以寓战国楚人宋玉《对楚王问》赋中“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意,表明自己孤高自许,不同流俗。那时,李攀龙和故交友人在白雪楼晨夕唱和,切磋学问,一时声满齐鲁,名闻天下,“海内学士大夫,无不知有沧溟先生”,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但如果不是志同道合者,即便是达官贵人,李攀龙也概不接见。据说,对于来访者,李攀龙要先看看他们的诗文作品,然后再决定是否接待。由此,乡居期间的李攀龙还得了一个“简傲”的名声。对于这座白雪楼,李攀龙在《酬李东昌写寄〈白雪楼图〉并序》中记述道:“楼在济南郡东三十里许鲍城,前望太麓,西北眺华不注诸山;大小清河交络其下。左瞰长白、平陵之野,海气所际。每一登临郁为胜观。”旧时“济南十六景”之一的“鲍山白雪”指的便是这座白雪楼。
白雪楼——诗情飘逸的藏书阁
趵突泉东南侧,景色清幽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楼阁,它就是为纪念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所建的白雪楼。
说到济南诗文之盛,则推明代中期活跃于“白雪楼”的“济南诗派”,清初王渔洋说:“以为吾济南诗派大昌于华泉(边贡)、沧溟(李攀龙)二氏。”李攀龙是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被尊为“宗工巨匠”,蔚为一代宗师,后人在《登白雪楼怀于鳞》诗中写道:“泺源风景冠齐州,更筑诗豪白雪楼。”
李攀龙在文坛如日中天之时,辞官回故乡济南筑楼隐居,潜心著书,并把楼取名为“白雪”,一住就是十多年,这一时期正是“济南诗派”最鼎盛的时期。相传,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李攀龙要先看看他们的诗文作品,然后再决定是否接待。
旧时“济南十六景”之一的“鲍山白雪”指的便是这座白雪楼。清顺治年间,山东布政使张缙又重建白雪楼,此楼历经康、嘉、道、咸、同、光等朝多次修整,而到解放前夕也已濒临倒塌。
到了清顺治年间,当时的山东布政使张缙又重建白雪楼,此楼历经康、嘉、道、咸、同、光等朝多次修整,而到解放前夕也已濒临倒塌。解放后,当地政府在这座白雪楼遗址上重建了新楼,1996年予以重建并对外开放。 新建的白雪楼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300平方米,配廊100平方米,为带戏台式二层仿古建筑。前面出厦,落地木槅,红柱花窗,古朴典雅。正厅内陈放着李攀龙全身坐姿铜像。厅内有其弟子学生及当代名人所题写撰刻的诗文匾额,墙上挂大幅会友图,再现了当年李攀龙先生传送诗词的盛景。
白雪楼“吟魂不散”
明隆庆三年(1569年)李攀龙升任河南按察使,他在河南受到了中州士大夫的欢迎,但上任仅四个月,他的母亲就突然去世了,他护送母亲灵柩归济南。在母亲丧礼周年祭之后,他突然心痛病发作去世,享年56岁。
李攀龙为官清正,王渔洋在《渔洋诗话》中说:“李沧溟先生身后最为寥落,其宠姬蔡氏,万历癸卯,年七十余矣,在济南西郊卖胡饼自给。叔祖季木考功见之,为赋诗云:‘白雪高埋一代文,蔡姬曲尽旧罗裙。’”李攀龙为官多年,死后其宠姬却要靠劳动自食其力,这充分说明他是一个清官,在明代后期污泥浊水的官场中,这样的清节是难能可贵的。这正像白雪楼寓意的那样,李攀龙的一生像他的诗歌一样风华高洁。
济南的山虽不算高,但各有特色,而且在大平原上更显得其气势不凡。李攀龙的《杪秋同右史南山眺望》写道:“青樽何处不蹉跎?白发相看一醉歌。坐久镜中悬片华,望来城上出双河。松杉半壁浮云满,砧杵千家落照多。纵使平台秋更好,故山犹恐未同过。”南山即千佛山一带,山上林木苍翠,循石阶盘桓而上,于山顶俯视济南城,湖光山色历历在目,大明湖如镜子一般闪光耀眼,其中还悬浮着华不注山的倒影;而泺水、历水二河,也仿佛是从城头上流出。向南眺望,只见青山绵绵,峥嵘崔嵬,而且不时传来砧杵捣衣的声音;向北则见千里平原,大河奔流。此情此景使人心胸开阔,宠辱皆忘。刚上山时那种青春蹉跎、白发恨早的惆怅,也随之一扫而空。末两句中的平台,指北京紫禁城内的一处台子,此处代指北京。这两句的意思是,在京师为官,虽然可以欣赏到平台的风光,但恐怕还是比不上在家乡的山水间与好友一起聚会。可见李攀龙对家乡的山水是如何地情有独钟了。
登白雪楼“郁为胜观”
明朝诗坛有著名的前、后“七子”,边贡(1476年-1532年)为“前七子”之一,而李攀龙(1514年-1570年)则为“后七子”领袖。边贡与李攀龙都是济南历城人,边贡对“济南诗派”有开山之功,但在当时与身后追随者并不多,李攀龙则不同,他在文坛如日中天之时,辞官家居,筑“白雪楼”一住就是十多年,这一时期正是“济南诗派”最鼎盛的时期。边贡去世时,李攀龙还不到20岁,两人是否见过面,不得而知,但后人还是喜欢将他两人并称,就像白雪楼的传说那样,所谓“人拟古今双学士,天开画图两瀛洲”。
济南“七十二名泉”曾引得无数游客流连忘返,李攀龙经常在泉边观赏,诗兴常常随着泉水汩汩流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咏泉诗”。其中有一首《和殿卿白云亭醉歌》这样写道:“狂杀王门客,空亭日啸歌。那知珠履散,自爱白云多。短发明秋水,长裾曳芰荷。独怜枚叟在,不复厌婆娑。”殿卿即许邦才。白云亭在珍珠泉上,《齐音》中说:“白云亭在濯缨湖南珍珠泉上,今规入藩府。于楼旧基起亭,名曰白云亭。”许邦才是李攀龙的密友,二人经常结伴出游。当时,两人之狂傲是出了名的,可以说是性情相投,当他们来到珍珠泉畔,狂野的诗兴再也按捺不住了,所谓“狂杀王门客,空亭日啸歌”。
1996年重建的白雪楼对外开放,白雪楼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300平方米,配廊100平方米,为带戏台式二层仿古建筑。前面出厦,落地木槅,红柱花窗,古朴典雅。
白雪楼的正厅内陈放着李攀龙全身坐姿铜像,厅内有其弟子学生及当代名人所题写撰刻的诗文匾额,墙上挂大幅会友图,再现了当年李攀龙先生传送诗词的盛景。
白雪楼主人的真性情
说到李攀龙罢官回乡修筑白雪楼还有一段让人感慨的故事。李攀龙9岁丧父,由寡母辛勤抚养成人。他感念母亲辛劳,勤读异常,27岁时以省试第二名中举人,后再中进士,开始官宦生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攀龙到陕西任职,第二年山东东阿人殷某任陕西巡抚,本是同乡,想来应该易于相处,但殷某对部下倨傲无礼。殷某闻知李攀龙文名,“下檄于鳞代撰奠章及送行序”。“檄”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对受檄者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李攀龙得此“檄”感到受了侮辱,就送去《乞归公移》,要求告病还乡。殷某再三挽留,李攀龙告诉他,你有什么文章要写,我都可以完成,“似不必檄也”。殷某知道其中原委后,就以官位要挟李攀龙,李攀龙说:“彼岂以我重乞官耶!”遂“上疏乞休,不待报竟归”。
李攀龙去世数十年后,明万历年间,山东按察使叶梦熊感慨昔日白雪楼不复存在,便拿出自己的俸钱在趵突泉李攀龙少时读书处“沧园”附近建造了一座白雪楼以作纪念。明末诗人刘敕诗中写道:“楼下泉光正晴雪,楼上山光半明灭。昔人一去此楼空,吟魂不散香云结。”此楼后来年久塌毁。到了清顺治年间,当时的山东布政使张缙又重建白雪楼,此楼历经康、嘉、道、咸、同、光等朝多次修整,而到解放前夕也已濒临倒塌。解放后,当地政府在这座白雪楼遗址上重建了新楼,白雪楼遂成为趵突泉公园的一大景观。
白雪楼的北侧设戏台,济南腔的吕剧听起来别有味道;南侧有假山,相邻有湛露泉、酒泉、石湾泉,泉水汇集缓缓流入护城河;西侧为无忧泉;东侧为藤架,景色清幽,是再好不过的清凉地儿。
白雪楼的四周绿水环绕、山石掩映,登楼便可俯瞰周围泉水竞流,远眺公园秀色之美。
位于天下第一泉风景区—趵突泉的东南侧,为纪念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所建。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居士,历城人,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被尊为“宗工巨匠”,蔚为一代宗师。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并写了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世人称为"三百年绝调"。著有《沧溟先生文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攀龙辞去陕西按察副使职东归,在历城王舍人庄之东鲍山下建楼,曰"白雪楼"。
像李攀龙这样不待批准就动身离任,将永远失去做官的机会,在一般人看来,为这点小事就不念十年寒窗弃官而去,简直是发疯。但李攀龙认为:“文可檄致邪?”他希望自己的诗文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上司如此无礼,为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丢掉官位也在所不惜。就这样,李攀龙辞官回乡修筑白雪楼“孤芳自赏”。
毕竟李攀龙的文名太大,且官声也好,“吏部惜之,用何景明例,许养疾,疾愈起用。盖异数也”。算是对他的照顾了,后来李攀龙被起用为河南按察使。从白雪楼重回到官宦途中,李攀龙也不间断诗文创作,他对诗文的痴迷曾留下许多逸闻。《龙性堂诗话初集》中记载一件事:“李于鳞初作诗,尚操齐音,以仄为平,江左诸君有窃笑者。时方饮酒,即啮舌血滴杯中,吞之,曰:‘后再犯此,当尽割吾舌。’自是一变,无复龌龊。”山东口音的李攀龙因方音难改而影响到对诗歌平仄的判断,这在开始给他带来了不便,但他痛下决心,终于克服了自己的局限。该书作者叶娇然感叹:“前辈刻苦如此,今之孟浪成句者,宁不愧此!”希望后来学诗者能够像李攀龙那样刻苦认真。
说到济南诗文之盛,则推明代中期活跃于“白雪楼”的“济南诗派”,清初王渔洋说:“以为吾济南诗派大昌于华泉((边贡)、沧溟(李攀龙)二氏。”后人在《登白雪楼怀于鳞》诗中写道:“泺源风景冠齐州,更筑诗豪白雪楼。”
济南趵突泉白雪楼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教书先生袁古南与己方伯读书于白雪楼。有天夜里,他们忽然看到两位老者来到了白雪楼,一个长胡飘然,另一个则清瘦苍古,他俩都穿戴红衣黑帽,坐在灯下,辩论古今,品评诗文,说的多是前朝弘治、正德、嘉靖年间的事。两个教书先生颇为好奇,便问两位老者姓名、住在何处?老者回答:“我们一个住在泉东南菜家庄,一个住在泉北柳沟,因爱趵突泉的月色,故夜间游到这里。”当天鸡叫头遍,二老者一同辞去。第二天,袁古南和己方伯结伴到老者所说的两个地方,发现都无村庄,只有荒冢丘垅,两处陵墓前都有石碑,一个题刻“明户部尚书边贡墓”,另一个题刻“明河南按察使李于鳞墓”。两个教书先生恍然大悟,原来是前朝边贡、李攀龙二位文学前辈夜游白雪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