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持三戒
浅谈佛陀制戒的意义(修正叁)(1)(1)
目录目录······························1~1摘要······························1~1引言······························1~1一、制戒的缘起·························3~3(一)过去七佛经验·······················4~4(二)舍利佛请求制戒······················4~4(三)最初制戒的因缘······················5~5二、戒律的名称及作用······················5~5(一)何为戒··························6~6(二)何为律··························7~7(三)戒律的作用························8~11三、制戒的意义·························11~11(一)十种利益·························12~13(二)一大理想,三大意义····················14~15四、当代佛子应如何振兴重律守戒之风···············16~16五、结论····························17~17注释······························17~17参考文献····························17~17杭州佛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佛陀制戒的意义学僧法名:释宏航指导老师:照贤法师完成日期: 2014.9目录目录······························1~1 摘要······························1~1 引言······························1~1 一、制戒的缘起·························3~3 (一)过去七佛经验·······················4~4 (二)最初制戒的因缘······················5~5 二、戒律的名称及作用······················5~5 (一)何为戒··························6~6 (二)何为律··························7~7 (三)戒律的作用························8~11 三、制戒的意义·························11~11(一)十种利益·························12~13 (二)一大理想,三大意义····················14~15四、当代佛子应如何振兴重律守戒之风···············16~16五、结论····························17~17 注释······························17~17 参考文献····························17~17浅谈佛陀制戒的意义杭州佛学院学僧——释宏航摘要戒、定、慧是佛法的纲领,而戒为佛法的基础。
人生有三大戒,一个也不能犯,不然,容易招灾惹祸
人生有三大戒,一个也不能犯,不然,容易招灾惹祸我最近听我朋友说起他的同事,本身并非能力多强,却总爱出头爱表现,在公司做项目的时候,总想着要抢头功,结果老板这次交给他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他给办砸了,正面临着被辞退的危险。
朋友说这个人的倒霉是在他的意料之中,明明自己能力不那么出众,就应该要慢慢学习进步,一时心急想接一个重大的任务,自己又不能胜任该工作,结果也可想而知。
这种事情谁也不想遇到,有人把一切都归咎于倒霉,但在佛教看来世间一切都是事出有因,所以近代历史上杰出的佛学大师南怀瑾就说过:“人生的三大戒,一个也不能犯,否则,无一幸免倒大霉。
”01第一戒:德薄而占尊位南怀瑾先生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德薄而居高位乃险事”,意思就是,一个位居高位的人如果德行不好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
我曾看到一个报道,国内某大型上市公司P8级高管利用职务之便“勾引”应聘者,事情爆出来后,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爆料的聊天记录更是让人对这个所谓的“社会精英”大跌眼镜。
虽然该公司立马处理了相关人员,但是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已经不可挽回。
从这件事的社会影响来看,德不配位确实是对社会有很大危害的。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做领导的德不配位就会导致公司混乱不堪,做老师的德不配位就会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做官的德不配位就会影响一方百姓的幸福生活。
如此多鲜活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德不配位的危害性。
贪财好色、好逸恶劳、颠倒黑白以及一切不善良的行为都是德行不好的表现。
这类人平时就会想着怎么争名逐利,甚至不惜伤害身边的亲朋好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人都难免爱慕虚荣、贪图享受,能不能把控住自己的欲望就是德行问题。
好的德行让人变得德高望重,坏的德行就会导致身败名裂。
所以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要为一时的名利所牵绊,要坚守道德、虚怀若谷、厚德载物。
位居高位而不自得,用良好的品德美名一方。
如此坚持,方能避免倒大霉。
02第二戒:智小而计大谋南怀瑾先生认为:“智慧不足,还心存社稷大谋的人,往往会在生活中吃‘不自量力’的亏。
密宗的根本戒律——三昧耶戒
密宗的根本戒律——三昧耶戒密宗的根本戒律——三昧耶戒作者:果忠(1)何谓三昧耶戒?三昧耶戒本意是不可超越此法度的意思,亦即密宗之根本戒律,⼜称为三昧耶、三昧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三昧耶戒、秘密戒、三世⽆障碍智戒、⽆为戒,略称三戒。
(2)传法灌顶⼀定有三昧耶戒吗?此戒是密乘⾏者修⾏的指标,在进⼊坛城接受灌顶前,均须受持此戒律,⽅可⼊坛,实际上在我们接受⾦刚上师的灌顶时,本⾝就已经接受了密乘三昧耶戒。
如果上师没有在法会上说明,可于法会后向仁波切或喇嘛请⽰。
(3)三昧耶戒的内容。
密乘的三昧耶戒可以从最基本的⼗四根本堕、⼋⽀粗罪、五⽅佛戒等,甚⾄谈到⼀百⼀⼗万条的三昧耶戒。
其实在整个三昧耶戒中最重要的就是‘⾦刚乘⼗四根本堕’。
⾦刚⾏者应依⽌此⼗四根本堕,尽⼀切能⼒去遵守。
我们要把戒律视为⽐⾝命还重要,宁可舍命也要护戒,特别是⼗四根本堕,就⼤乘⽽⾔,犯了根本罪虽可重受,但相续已坏,诸佛加持⼒消失,功德⽆法⽣起,必需重新再来,这是⾮常可惜的。
第⼗六世⼤宝法王开⽰:要⾝为⾦刚乘⾏者必须具备⼆条件,才可进⼊⾦刚乘:1.外在戒:须了解⼀切善⾏要去做,⼀切恶⾏要放弃。
2.内在戒:要培养菩提⼼。
如果不遵守外在戒亦不发菩提⼼,就不算是⾦刚乘的弟⼦。
有许多⾃称是密宗,但却不遵守戒律,就不是密宗的⼈,除⾮你能把不清净的⼼转为清净,否则也只是沦为为名为利。
在没有皈依上师之前我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佛法,⼜或许知道某些佛理⽽不能真正的去实⾏,由于上师的教导才知道什么是佛法,怎样才能成佛。
上师代表三宝,⼀个⾏者要能修法成就,完全依赖他的上师,完全看在你是否遵守三昧耶戒,也完全的依赖你的上师。
有⼀个关于三昧耶戒的故事和⼤家分享。
有⼀次那洛巴现出喜⾦刚的坛城境界,指着马尔巴说:‘你是要向喜⾦刚坛城顶礼呢?还是要向我顶礼?’马尔巴他想:‘我是因为上师的原故才见到喜⾦刚本尊。
’因此他就向那洛巴顶礼。
那洛巴就很⾼兴,对于马尔巴有这样深的见解感到很⾼兴。
佛教十戒的名词解释
佛教十戒的名词解释佛教是一门追求智慧与慈悲的宗教,佛教十戒是佛教徒信仰和修行生活中的重要指导。
这十戒旨在教导人们如何追求内心的平静、提高个人修养并促进社会和谐。
下面我将对佛教十戒中的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教导。
第一戒:不杀生佛教教导我们不要伤害任何生命体。
这不仅仅指的是不要杀死人类,也包括不要伤害动物。
佛教认为所有生命都应受到尊重,杀戮只会导致痛苦和破坏。
因此,佛教徒应以慈悲心对待所有的生命,并努力保护它们。
第二戒:不偷盗佛教教导我们不要占有他人的财物。
这戒律要求我们遵守正当的道德准则,而不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
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和通过正当劳动创造繁荣,而不是通过偷窃和欺骗。
第三戒:不邪淫佛教鼓励人们保持纯洁的心灵,并警示我们避免追求不道德的性行为。
佛教认为欲望和贪欲会给人带来痛苦,并破坏个人和谐。
因此,佛教徒应该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尊严,避免将欲望作为生活的中心。
第四戒:不妄语佛教教导我们避免说谎和口出恶言。
诚实和善意的言辞是建立良好关系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关键。
佛教提醒人们要审慎选择自己的话语,避免用言辞伤害他人,并将真实和正面的信息传递给他人。
第五戒:不饮酒佛教鼓励我们远离饮酒和药物的滥用。
佛教认为酒精和毒品会妨碍我们的清醒和决策能力,导致贫困和痛苦。
高度警觉的意识是修行和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徒因此要保持良好身心状态。
第六戒:不戏谑佛教教导我们不要以讽刺或嘲笑他人为乐。
戏谑可能会伤害他人的感情,并导致尴尬和破裂的人际关系。
佛教的理念是以慈悲和互相尊重来培养友谊和和谐。
因此,佛教徒应该谨慎选择自己的言辞和行为,避免伤害他人。
第七戒:不追求奢华佛教鼓励简朴的生活方式,并警示不要追求奢侈和无限的物质欲望。
贪婪和追求物质财富只会带来痛苦和困扰。
佛教徒应该学会满足于所拥有的,将精力集中于内心的修行,而不是将追求物质利益作为生活的目标。
第八戒:不妄语佛教教导我们不要说谎和夸大事实以获取他人的好感。
三戒
永: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 畏日:怕犯日忌。 拘忌:拘泥于禁忌 生岁直子:出生的年份正当农历子年。直,通“值”,正当。 僮:童仆,这里泛指仆人。 仓廪庖厨:仓廪,粮仓。庖厨,厨房。 恣:放纵。 由是:于是。 椸:衣架。 率:都 昼累累与人兼行:累累,一个接一个。兼行,行走。 窃啮:偷咬东西。 阴类:在阴暗地方活动的东西。 假:借。阖:关闭。
敌人是谁,失去了警惕性,所以说它的死也是咎由自取。从这一点看, 作者是讽刺了那些依仗权势而作威作福的人
启示:我们不能因为有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而失去了对危险的警惕 性,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
2、从主人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主人的过度纵容,使麋 鹿得以养尊处优,使它失去了作为一只麋鹿应该具有的 对狗的警惕性,所以说麋麑之死也有主人的责任
课文分析
原文:【序】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 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 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 似其事,作《三戒》。
译文:【序】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 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只是凭借外力来逞强; 或者依仗势力和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出伎俩 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趁机胡作非为,但最后却 招致了灾祸。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 动物的结局,我觉得与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 是就作了这篇《三戒》。
• 黔(qian):唐代黔中道,现为贵州省别称。 • 慭(yin)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 且:将要 • 荡倚冲冒:荡,冲撞。倚,挨近 • 虎因喜:因此 • 驴不胜怒:胜,承受 • 因跳踉大㘎(han):跳踉,腾跃的样子。㘎,吼叫。 • 形之庞也类有德:类,似乎,好像。德:道行
《黔之驴》写了徒有其表的蠢驴,讽刺了外强中干 的小人。“黔之驴”从外形看是个庞然大物,神气活 现,但它愚蠢无能的真相暴露后,便难逃死亡的命 运。这个形象讽刺了那些虚有其表而外强中干的人, 他们只能利用表面的强大吓唬别人一时,其结局是 可悲的。
得戒三要素称法名听懂开示
得戒三要素称法名听懂开示
摘要:
1.得戒三要素的概念
2.得戒三要素的内容
3.如何达到得戒三要素
4.得戒三要素的意义
正文:
得戒三要素,又称为戒体三要素,是佛教中对于受持戒律的基本要求。
这三个要素分别是:称法名、听懂开示、得戒。
下面我们将详细解释这三个要素。
首先,称法名,指的是在受持戒律时,需要明确自己所受持的戒律名称。
例如,受持五戒时,需要明确自己所受持的是五戒,而不是其他戒律。
明确戒律名称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守持戒律。
其次,听懂开示,是指在受持戒律前,需要对戒律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
这包括了解戒律的来源、意义、戒律的条文及具体要求等。
这样,我们在守持戒律时,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得戒,是指在明了戒律内容并自愿受持戒律后,才能真正得到戒体。
得戒是受持戒律的关键,只有真正得到戒体,才能在日常修行中更好地守持戒律,从而达到解脱的境界。
得戒三要素是佛教中受持戒律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在修行道路上必须遵循的原则。
佛教的八关斋戒是哪八戒
佛教的八关斋戒是哪八戒
2013年08月19日 09:46
来源:《佛学入门简要》作者:佚名
朝山(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八关斋戒,又名八斋戒。
十善戒经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
”可知八戒斋是适应在家佛教徒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使其能随分随力,学习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门。
八关斋戒是由五戒,再加上三戒,即是八戒:
五戒是:
(1) 不杀生,
(2) 不偷盗,
(3) 不邪淫(习八关戒斋者守不淫戒,不但制止非礼的邪淫,即夫妻亦不得有淫),
(4) 不妄语,
(5) 不饮酒。
再加上三戒是:
(6) 不涂香花鬟,不观听歌舞——即不涂脂粉香水,也不戴花环金饰之类;应穿纯色衣服,不要往观歌舞妓乐,或到娱乐场所去。
(7) 不卧高广大床——不睡高而宽大华丽的床铺。
(8) 不非时食——即过午之后不吃任何食物,只可喝水解渴。
以上八关戒中,前七项是属于戒法,第八项是属于斋法,故总名八关斋。
八关斋戒的“关”字,是关禁或关闭八种杀盗淫妄等罪过之门,使之不犯,斋只是过午不食之斋法,所以称为八关斋戒。
此八戒是由出家十戒法择其重要而适合在家居士,短暂过出家清净生活的戒。
所以出家在家都可以方便受持。
《弘一大师讲演录》12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3持戒4自尊
10学习《弘一大师讲演录》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3持戒4自尊三、持戒“持戒”二字的意义,我想诸位总是明白的吧!我们不说修到菩萨或佛的地位,就是想来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
可惜现在受戒的人虽多,只是挂个名而已,切切实实能持戒的却很少。
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所犯的罪,比不受戒的人要加倍的大,所以我时常劝人不要随便受戒。
至于现在一般传戒的情形,看了真痛心,我实在说也不忍说了!我想最好还是随自己的力量去受戒,万不可敷衍门面,自寻苦恼。
戒中最重要的,不用说是杀、盗、淫、妄,此外还有饮酒、食肉,也易惹人讥嫌。
至于抽烟,在律中虽无明文,但在我国习惯上,也很容易受人讥嫌的,总以不抽为是。
你看这个弘一大师呢把持戒放在第三位,先要惜福,再习劳,才说持戒的问题。
为什么呢?它也是个基础问题,没有前边惜福习劳啊,持戒难。
我记得印光大师我看他那个讲生平自传里边讲,他有一次也给一个讨饭的人,也说你念佛吧,念佛我给你一文钱,没人念,不会念,“阿弥陀佛”也念不出来,不会念。
这是没有福德,业障深重的原因。
所以学佛呀懂得持戒,那是个难事儿,这个必须得有福德。
懂得持戒那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事情,非常难的事情,所以先必须得惜福习劳,积累了福德,我们才能持戒,开始才能进入佛门里边学习,比较难,而且这里边呢弘一大师也说了,持戒呢没有提太高的要求,说了持五戒呢,再来生才有可能做人呀。
你看,可见弘一大师没有提太高要求,只是说我们持五戒保持一个最低的结果是什么?我们再世为人,还能成为人,不做动物去,不堕三恶道去,成为人就有可能接触佛法,有可能成就啊,没有提太多的要求。
四、自尊“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可是人都喜欢人家尊重我,而不知我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须从我自己尊重自己做起。
怎样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时时想着:我当做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
比如我们想做一位清净的高僧吧,就拿高僧传来读,看他们怎样行,我也怎样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
佛门五戒
“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
【五戒】谓戒有五也。
一不杀。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在家人受。
则云邪淫。
若出家人受。
则云离非梵行缘。
一切都断故)。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看起来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是最普通最简单的事,但要仔细研究了五戒的内容之后,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轻松的事了。
如果人人受持五戒,那么人类可以和乐相处,一切众生可解除人为的灾祸了。
1.不杀生戒“不杀生”不但是佛教第一条的戒律,同时也成为国家重要的法律了。
2.不偷盗戒偷盗不是好事,是人人皆知的。
在佛法中,不论在家戒或出家戒,都制有盗戒,而且判为犯重罪的。
不论是古代或现代,世界各国的法律,皆是严格的禁止偷盗,只要是属盗窃行为,不论是暗偷或明抢,都是违反法律,犯了偷盗,而受法律制裁。
3.不邪淫戒现在家庭的不和睦,往往都是由于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而来。
譬如“男人金屋藏娇,女人红杏出墙”等,都是由于邪淫引起,严重的会演变成家破人亡。
古往今来,不计其数,都是因为贪染淫欲所致。
由此可知淫欲的祸患很大,所有有智慧之人,远离淫欲,如避火坑。
4.不妄语戒也就是守口业。
既然是佛教徒,我们就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言谈,关系一生的信誉,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以诚信为基础,说话必须心口一致。
让人家相信我们,而且要多赞叹人家,鼓励人家。
如果一人老是爱撒谎,没有信用,那么谁还会相信他?因此不得不慎防重口业。
5.不饮酒戒酒会乱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中毒,往往还会导致生命的危险。
由于饮酒而导致的犯罪很多,如酒后驾车而出事故,酒后无德而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都是由于饮酒而造成的。
《礼记·学记》白话解卷十八
《礼记·学记》白话解并讲稿提纲周礼仪礼礼记大戴小戴大学中庸学记乐记学记的内容——学习的作用目的:过程本质规律:体系管理设置:内容方法学习经典的态度:曲礼毋不敬——恭敬到哪里,得利益就到哪里。
学习的方法:抓纲领一门深入做事前的考虑: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做后效果教育的四要素: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礼记·学记》白话解礼记卷十八前言: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
按: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比较大学所谈深奥的理论方法,更切于实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
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教育总目标:化民成俗。
这句话对我的修身有什么帮助,对我治理家庭,教育学习有什么帮助。
每一句扩展到一切人、事、物;落实到五伦当中。
化民成俗:民俗国家百姓国风企业员工企业风范家庭亲人家风对于教育:化子成才感化教化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好雨:圣贤文化知时节:观时节因缘对于老师:四类老师:以谋生为目的以自傲为动力以教育为己任以爱为根本爱(心受):真诚心——需要成就孩子,对他一生的影响;迷惑颠倒心——欲望满足孩子的欲望,只一时的效果。
善:馊闻→贤:动众→学:化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怕破戒不敢受持五戒,只受其中几条,是否如法?
怕破戒不敢受持五戒,只受其中几条,是否如法?问题:阿弥陀佛!本人学佛多年,已经皈依,但是怕破戒就一直不敢受五戒,在家里也能坚持五戒里的几个戒,但不知是否如法?明月法师:关于受持五戒,很多人因为害怕受戒后会犯戒而不敢去受戒。
其实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的根本。
五戒并不是束缚,而是保护自己,保障别人根本原则。
为什么我们说五戒是保护自己保障别人的根本原则呢?我们不妨去看看监狱里的犯人,哪一个不是犯了五戒,杀人、偷盗、强奸、诈骗等等,这就是五戒的杀盗淫妄。
因为犯戒侵犯了别人从而自己也失去了自由。
所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佛教有戒律,这些都是对自己对大众最根本的保障。
我们怕约束而不敢受戒是非常错误的一种心态,难道你不知道杀人要偿命你就可以草菅人命吗?同样你说你不受戒,你就可以侵犯别人吗?你没有受戒你去作恶就能逃出因果吗?很显然是不会,我们网络语不都经常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啊;,可以看出受戒不是约束而是一种保护。
再者五戒是有轻罪、中罪和重罪之分的。
重罪都是侵犯国家法律的,例如杀人、放火、强奸、拐卖等等,都是大奸大恶之人才会做的,我们一般人都不会去犯的。
而轻罪、中罪都是可以忏悔的,犹如衣服脏了要用水洗,我们犯了小的罪过也需要忏悔,受了戒也就有了忏悔法,不;;受戒,不忏悔就犹如衣服脏了而不去洗;;。
关于五戒的戒相轻重之罪,大家也可以看我所讲的《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有的人说五戒里面有的我可以受持,但是有的我不能受持,可不可以只受持其中几条呢?这个佛陀很慈悲,在《优婆塞戒经》卷三:「尔时,智者复应语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如来正觉说优婆塞戒,或有一分,或有半分,或有无分,或有多分,或有满分。
若优婆塞受三归已,不受五戒,名优婆塞。
若受三归,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归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归,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无分;若受三归,受持三、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归,受持五戒,是名满分。
汝今欲作一分优婆塞,作满分耶?』若随意说,尔时智者当随意授。
佛家弟子规矩
佛家弟子规矩是指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和道德规范。
这些规矩旨在维护佛教的信仰和精神,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修行和提升自己的境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佛家弟子规矩:
1.尊敬师长:佛教强调尊师重道,弟子要尊重师长,听从师长的教诲和指导,不得违背师长的意愿。
2.持守五戒:佛教中的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
这是每个佛教信徒必须遵守的基本戒条,以保持内心的清净和修行。
3.注重身心修养:佛教认为身体和心灵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弟子需要注重身心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4.尊重他人:佛教强调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信仰、人格和生活方式等。
弟子需要避免对他人的冒犯和伤害,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5.勤修功课:佛教要求弟子勤修功课,包括念经、打坐、参禅等。
通过这些功课,弟子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修行水平。
6.注重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因果报应是存在的,而且是有规律的。
弟子需要遵循因果报应的原则,不做恶事,多做善事,以获得更好的果报。
总之,佛家弟子规矩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弟子更好地修行和提升自己的境界。
《三戒论》所说十四条根本戒
《三戒论》所说十四条根本戒------乌金多吉内心诽谤或欺侮,以及扰心三上师,诸罪门中此最重,是故彼者初宣说。
善逝教言明取舍,上师已说自了知,若其轻毁行逆品,则成违教二条也。
若嗔总远近内友,恨嫉欺侮等三条。
若思众生离诸乐,内心舍慈四条也。
非时若以染污心,故意泄精于众生,舍发菩提心五条,若谤寻道外道宗,以及入道声缘宗,大道大乘宗六条。
非器非圆非仪规,失毁畏深五者前,若密传说违七条。
欺侮诋毁使生苦,五蕴五佛第八条。
基道果性本清静,生疑牵引即九条。
虽具降伏十怨力,不伏仁慈即十条。
分别衡量有无事,离名等义十一条。
不利引诱不护心,具三信众十二条。
资具受用誓言物,应时不依时三条。
称快正后面讥毁,总分智女十四条。
《三戒论》为宁玛派大德斑玛汪加布著,其中包括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和灌顶仪轨。
其中十四条根本戒是所有经灌顶而入密乘戒的瑜珈士必须受持的。
1、所嗔傍的对象是上师,自身也应具密乘戒。
自从内心起嗔,诽谤、行为不恭敬、欺诳、污辱、打骂或以各种方式将上师的心扰使生嗔,界限为上师不承认弟子,弟子也对上师生嗔而分离,失去师徒关系,弟子不忏悔,上师也不接受(非指轻微者及忏悔者)。
因为密乘证悟全靠金刚上师的加持,而且金刚上师与佛无别,所以这是众多罪中最严重的,故首先宣说此条。
(三恩师指对自己灌顶的、传密法的或窍决的三种上师。
其中三者具足的三恩德上师,缺一或缺二的为二或一恩德上师。
)2、违背佛和上师言教:释迦牟尼佛有三藏十二部,密教有四续六续中已明确地开示了取舍,上师对你已讲,你已了知,反而违犯这些言教,一边轻毁一边相反而行,如说随他怎么说,我杀生堕地狱就堕地狱,或指上师已说此事能否作或上师让你作何事,你觉得上师有什么了不起,这样一边轻毁一边相反而行,为破戒。
若行轻毁并反行逆品,二则成违此条。
若无轻毁不为全犯。
如果佛和上师虽然已说而你却不知或因你愚痴末知佛和上师的意而违犯,并非完全破戒,但也有一此过失。
3、违金刚道友:如果嗔恨总的金刚道友(指所有众生都是菩提的道友)、远的金刚道友(指一切入了佛门的众生)、近的金刚道友(指入了密宗的,不分内外续)、内的金刚道友(指同一坛城中一个上师灌顶传法的叫密乘金刚道友,若是同得四灌者更重),这里真正指对内友生嗔,似报仇之心,思维看他怎么样,嫉妒、诽谤或污辱等为犯。
守戒注意事项
守戒注意事项守戒,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和约束。
在佛教中,守戒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戒律是佛教的根本。
一位佛教徒如果无法好好地守戒,就会对自己造成极大的伤害,也会对别人造成影响。
为此,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自己守戒的注意事项,并不断学习和提醒自己。
下面是一些守戒注意事项:1. 不要杀生。
佛教的第一戒就是不杀生,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应该伤害其他生命,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所有形式的暴力。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不要因为自己的私欲而伤害他人。
2. 不要偷盗。
佛教的第二戒是不偷盗。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财产,不盗取、不侵犯他人的财产。
我们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不做不道德的事情。
3. 不要邪淫。
佛教的第三戒是不邪淫。
我们应该尊重其他人的生命和尊严,不做侮辱他人、性骚扰、强奸等不道德的事情。
我们应该尊重婚姻,不破坏别人的家庭和感情关系。
4. 不要妄语。
佛教的第四戒是不妄语。
我们应该诚实守信,不说谎、不诈骗、不背叛。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不传播谣言和造谣中伤他人。
5. 不要饮酒。
佛教的第五戒是不饮酒。
饮酒会导致人的思想和行为失控,容易做出决策错误和损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
我们应该远离酒精和毒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和健康。
以上是佛教的五戒,其中还有很多具体的内容和细节需要我们注意,例如不吃肉、不抽烟等。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醒自己,努力守好自己的戒律,才能更好地修行和成长。
除了佛教的五戒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守戒注意事项,例如:6. 尊重其他宗教和文化的信仰和传统,不开玩笑或无理取闹。
7. 尊重他人的性别、种族、性取向、年龄、职业等,不歧视、不欺凌、不伤害。
8. 关心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不乱扔垃圾、不污染环境,不残忍对待动物。
9. 尊重知识产权和著作权,不侵犯他人的版权、专利、商标等。
总之,守戒意味着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是一种道德和责任的表现。
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努力守好戒律,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力量。
研习班戒律学习提纲 812
141771620.xls 2013-8-14
25
且据枢要、略标四种 (枢即门枢、亦取要义)- 从一切根本的地方,简略地来说四种。 枢:门枢,用门枢可以把门关上,比喻很重要,是戒的根本要义所在。
三品者、见后归戒仪轨五戒中依境发心文 (弘一律师注释)
关于发心三品,以后在皈戒中会学习到具体发心的问题。
律唯佛制
戒法殊胜 受戒功德不可思议的因 果,驳斥“做到了就不 必要受戒”的说法
3. 增上的功能 - 成佛之因 我们在登坛时所纳受的戒体是成佛的种子,刚开始好像很微不足道,但是这个成佛的种子随顺于我们真如本 性时,力量不容忽视。要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去随顺、忆念,行持的话,这个种子就会不断的引导我 们趋向涅盘之彼岸,依戒法所做的一切因缘皆是成佛之因,所以我们受戒的话一定要发心持戒。这是世间的 善法所没有的。 4.对净业行人的殊胜果报 在《观经》里说,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受持沙弥十戒,乃至一日一夜受持具足戒,清静护持的 话,可以得到中品中生。 持戒对念佛人信愿有什么帮助呢? 信愿很难生起因为一、生死心不切,欣厌心不强。二、无戒的基础。以下说明持戒是对净业行人信愿上不可 缺少的增上助缘。 1. 我们的三业是非常不净的,虽然念佛不少,但是对染缘非法放逸境界时,就会随之烦恼造业。我们要从 意业做到不起惑造业是很难的,那么就需要有方便下手处了:先通过持戒可以令身口二业收摄不造恶心业, 久之就能让散乱的意业收摄住。 2. 通过持戒禁止放逸行为,就能令三业渐渐少欲知足,畏惧因果生死苦,就能深切出离之心。
141771620.xls 2013-8-14
15
内容要点 略释宗体
内容概述
--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 / 宗体篇
宗- 持戒的宗旨,从因到果贯彻因果的宗旨,就是《法华经》的思想就称为宗旨。 体 -依着宗旨来安立种种的善巧方便,就是戒法、戒体、戒行、戒相这四科,依止戒法所开出来的三 种方便的本体,这是「宗体篇」。 戒法只有佛陀才能够制定。佛的智慧是圆满的,通过去现在未来。佛陀制定戒律,是观察十方十法界无量无 边的众生得度的因缘之后,最后综合得到的结论,必须制定这一条戒律。当有触发的因缘,佛陀就会集合僧 团的大众,制定此条戒律。即使等觉菩萨仍有一念的生相无明,他观察缘起法,仍有不圆满之处,因此就不 能制戒,唯独佛陀才能够制戒。 所以我们依照圣言量,不要有自己的意见,听佛的话,佛是大慈悲心,佛教怎么做绝对不会错。 所以我们受戒者都要发心学戒,没有学戒就对戒法功德殊胜利益一无所知,这就对佛陀的戒法,无法生起如 实的信心要来持戒,就更谈不上要持戒求解脱了。 1. 发心、圆境不同 戒的功德和普通善行的功德不一样,原因就是所发的心、所圆的境不一样。世间善法没有要期思愿两个条 件,(宗体篇里详谈)、境皆狭小,所得功德也小。比如不受杀生戒而不杀生,那就只在当下对这一个众生 得一分不杀生功德。但如果受了不杀生戒,那就是遍一切法界对一切凡圣而得到不杀生的功德,这功德是周 遍法界的。所以若受三皈依时,没有发心和圆境的话,可以后增受或重受。 2. 无作的力量 - 防非止恶 在佛菩萨圣人面前发了郑重的要期誓愿,能够成就一个善种子,这种善种子将来会产生一种无作的力量 以后碰到染污的境界,它就会生起「防非止恶」的功能来抗拒染污心,阻止其蔓延,就不会再造作恶法。善 种子的力量特别的强,除了我们强大的心力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羯磨法的加持。这无作的力 量是世间的善法所没有的。
《三洞众戒文》所载道教戒律考辨
《三洞众戒文》所载道教戒律考辨*导读:近年来,学界立足于道教本身,从大量道教内部材料入手,在道教戒律、科仪等研究领域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一些道教史研究……近年来,学界立足于道教本身,从大量道教内部材料入手,在道教戒律、科仪等研究领域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一些道教史研究中未被重视的人物和领域也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
张万福作为一名在道教戒律、科仪规范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在学术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中有所旁及,但由于各自研究的重心差异,很少以张万福为个案对其戒律及思想进行探讨。
本文试对张万福《三洞众戒文》中所整理的戒律进行分析考辨,努力使关于道教戒律的研究更为深入、细化。
张万福(生卒年无法考证)为长安太清观史崇玄的弟子,是陆修静之后、杜光庭之前道教史上对道教戒律科仪的制度化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主要活动在唐中宗和唐玄宗时期的太清观、清都观。
由于太平公主的叛乱事件,太清观在先天二年(713)七月唐玄宗对叛乱事件采取的军事行动中受到破坏,他来到长安的另一所道观清都观,因此在后世的道教文献中,他也常被称为张清都。
①在清都观,张万福潜心著述,整理道教戒律科仪,其留存于《道藏》中的文献内容大都是记录并阐释道教戒律、科仪的。
《三洞众戒文》分为上、下两卷,是张万福编纂的一部整理、阐发道教戒律、科仪的文献,也是研究中古道教戒律必不可少的文献之一。
在《三洞众戒文》的序言中,张万福阐明了道教戒律的意义。
夫戒者,戒诸恶行,防众行之最,若不持戒,道无由得。
在他看来,戒律是道教徒得道的第一步,作用在于防非止恶、善道教化。
②根据修道者的品性差异,授戒也是不同的。
在《三洞众戒文》中,张万福据修道次序先后而制定的道教戒律主要有:始起心入道,受三归戒;箓生,五戒、八戒;在俗男女,无上十戒;新出家者,初真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男官、女官,老君百八十戒;清信弟子,天尊十戒、十四持身品;五千文金纽,太清阴阳戒;太上高玄法师,二十七戒;洞神,三道要言、五戒、十三戒、七百二十戒门;升玄内教,百二十九戒;灵宝初盟,闭塞六情戒;中盟,智慧上品大戒;大盟,三元百八十品戒;上清,智慧观身二百大戒。
初发心者在家律要
弘一大师:初发心者在家律要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弘一大师发布时间:2011-10-30 1:51:12繁體版
凡初发心人,既受三皈依,应续受五戒。
倘自审一时不能全受者,即先受四戒、三戒、乃至仅受一二戒都可。
在家居士既闻法有素,知自行检点,严自约束,不蹈非礼,不敢轻率妄行;则杀生、邪淫、大妄语、饮洒之四戒,或可不巧犯。
惟有社会上办事之人,欲不破盗戒,为最不容易事。
例如与人合买地皮房屋,与人合做生意,报税纳捐时,未免有以多数报少数之事。
因数人合伙,欲实报,则人以为愚,或为股东反对者有之。
又不知而犯与明知违背法律而故犯之事,如信中夹寄钞票,与手写函件取巧掩藏,当印刷物寄,均犯盗税之罪。
凡非与而取,及法律所不许而取巧不纳,皆有盗取之心迹及盗取之行为,皆结盗罪。
非但银钱出入上,当严净其心;即微而至于一草一木、寸纸尺线,必须先向物主明白请求,得彼允许,而后可以使用。
不待许可而取用,不曾问明而擅动,皆有不与而取之心迹,皆犯盗取盗用之行为,皆结盗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持三戒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0-7-20 22:19:22繁體版
舍卫城中有一良家子弟听了佛陀的说法,便皈依三宝,出家修行。
当时有一位尊者为他解释戒律道:“法友啊!这个名为一种戒,这个名为二种戒、三种戒、九种戒、十种戒、多种戒。
这个名为小戒,这个名为大戒,这个名波罗提木叉的制戒,这个名为根本的制戒,这个名为行为的净戒。
”
他听后想道:“戒的名目实在不少,我要受这样多的戒,恐怕不容易吧!不能完全守戒,出家还有甚么意义呢?不如将来成家,做些布施善行,养育妻子比较好。
”
他这样想后,就回答尊者道:“尊者啊!我不能守这许多的戒,不能守戒,出家又有何益?我还是还俗生活,将这衣钵奉还吧。
”
“既然你要还俗,去向佛陀告辞吧。
”说着,便带他去见佛陀。
佛陀见了他们,问道:“比丘们啊!你们为何无端将这比丘带来?”
“佛陀!这位比丘说他不能守戒,交还衣□,所以我们将他带来了。
”
佛陀说道:“比丘们啊!你们何故对这位比丘说那许多的戒,他只能随力遵守,你们以后不该如此说法,现在将这比丘交给我吧。
”便对那位比丘道:“比丘啊!你不必守那么多戒,有三种戒,你一定要遵守。
”
比丘道:“佛陀呀!那三种戒要遵守呢?”
“以后你只须守身、口、意三门,谨防身口意的恶业,现在你可以回去了,不要还俗,好好受持这三种戒便能解脱快乐。
”
比丘于是心满意足,向佛陀发愿必定守好此三戒后,礼拜佛陀,随着众比丘修行去了。
这比丘守着三戒,心里想道:“诸位尊者用各种名目对我说戒,因为他们不是佛陀,所以不能使我领悟。
而佛陀将那么繁多的戒归为三门传授我,我这才明白,原来佛陀真是位无上法王。
”从此顿增慧见,过了几日,遂证得阿罗汉果。
聚集在讲堂的比丘众闻此消息,互相谈论道:“法友啊!佛陀对那位准备还俗的比丘,将一切戒律归为三门授给他,使他得阿罗汉果,佛陀真伟大啊!”
正当大家团坐着赞叹佛陀功德时,佛陀来了,问道:“比丘们啊!你们聚集在一处谈些甚么呢?”
他们就将这事告诉佛陀,佛陀道:“比丘们啊!沉重的包裹分做几个背起来就轻了,过去在波罗奈城的乡村中,有一个农夫,一日,他在田地上耕作,那块田地是村落的遗址,村中有一富翁,去世前曾把一金块埋在地下,粗如大腿,长约四肱。
农夫在地上耕作,他的锄头忽然触着那金块,挖不下去了。
他以为是树根,把泥土挖开来一看,原来是一个大金块,他悄悄地将泥土掩盖上,这天就改在别的地方耕作。
太阳下山时,他将牛轭、锄头放在一边,心想:将金块掘出来吧。
于是试着用手去扳,却一动也不动,便坐下,心里计算道:“我将一部分支持生计,一部分仍旧埋起来,一部分投资做买卖,一部分布施行善。
”想罢,便将金块敲成四份,金块轻了,就很容易地取出。
运回家后,分作四份放好。
后来,他布施行善,生生世世投生于善处。
”
有智慧的人,化繁为简;愚痴的人,化简为繁。
守戒应该把握戒体的精神,而不是在戒相上执着。
持戒本来是为了获得解脱,如果因为固执于戒条,反而失去自由,就不是持戒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