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建筑分类
中国建筑四大类别感受中华美学
中国建筑四大类别感受中华美学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建筑形式。
按照建筑风格,大体分为四类:亲切宜人的民居,庄重严肃的庙宇、道观,雍容华丽的宫殿、府邸,温婉秀丽的园林。
一、亲切宜人的民居1、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的“四”字,表示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
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
建筑布局,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到白天,院中花草树木,美丽怡人,夜里花香,空气清新,晚间家人坐在院中乘凉、休息、聊天、饮茶,全家合乐。
2、徽州民居青瓦白墙,砖雕门楼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能工巧匠施尽其技,每一处花纹,每一笔雕刻,结构严谨,雕镂精湛。
徽派民居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造型精美,在遭遇火灾时,这样的设计可以阻断火势的蔓延,安全可靠。
3、傣族竹楼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没有四季的区分,干栏式建筑是很合适这种环境,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
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
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
4、陕北的窑洞陕北及周边地区的窑洞建筑,也是西北地区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风格。
窑洞冬暖夏凉,天空瓦蓝透亮,空气神清气爽。
这片古老而神奇、深沉而雄健的黄土地,窑洞用她那宽广的胸怀、真挚的情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陕北人。
5、晋商建筑:乔家大院气势恢宏的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城楼细做,六个大院三百多间房屋错落有致。
晋派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晋商的品格,稳重,大气,严谨,深沉;它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是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匠心,更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
一、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通常可以分为四大类:宫殿式建筑、庙宇式建筑、园林式建筑以及民居式建筑。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构造方式。
1. 宫殿式建筑宫殿式建筑通常是为皇家或贵族所建,最具代表性的是故宫。
它们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设计和布局上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宫殿式建筑均采用对称的形式,通过形象的数字和符号表达皇权神圣性。
2. 庙宇式建筑庙宇式建筑是供奉神灵崇拜和宗教仪式所用。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特别崇拜神灵,庙宇式建筑则成为人们表达敬意和崇拜的场所。
庙宇式建筑通常采用高大雄伟的层层式建筑,以示神圣和庄严。
3. 园林式建筑园林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风格。
中国的园林是以人为本、注重景观效果的建筑形式。
园林通常以山石、水池、廊、亭、楼、台、阁、桥等元素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和布局,再现自然的美景,并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4. 民居式建筑民居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广泛的一类,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
中国的民居注重室内外空间的分割与连接,通常采用通透的布局和合理的结构。
一般住宅的建筑风格朴实、实用,注重环境和谐。
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信仰、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
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建筑秉承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布局融入了周密的天文地理知识,注重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宇宙万物的氛围。
建筑的布局和材料选择都契合了自然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2. 礼制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与规划往往遵循着严谨的礼制文化。
宫殿式建筑在设计上充满了对等和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
中国传统建筑的四种类型
中国传统建筑的四种类型
标题:中国传统建筑的四大类型
一、宫殿式建筑
中国宫殿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北京故宫为代表。
这种建筑以其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而著称。
其特点包括对称布局、红墙黄瓦、飞檐翘角等。
在装饰上,多采用龙凤、云雷、莲花等吉祥图案,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
二、园林式建筑
中国园林式建筑是把自然美和人工美完美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以苏州园林最为典型。
它以山水为主题,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得有限的空间呈现出无限的意境。
其特点是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的运用,以及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奇石异卉等元素的布置,给人以宁静雅致的感觉。
三、民居式建筑
中国民居式建筑是指普通百姓居住的房屋,各地有各地的特点,如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水乡民居、福建的土楼等。
它们都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而建造的。
其特点是实用性强,形式多样,装饰简洁朴素,充满了生活气息。
四、宗教式建筑
中国宗教式建筑主要指佛教和道教的寺庙、道观等,如山西的悬空寺、四川的峨眉山佛光寺等。
它们通常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地方,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其特点是庄重肃穆,装饰华丽,充满了神秘色彩。
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也是文化的载体。
它们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旅游美学价值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旅游美学价值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流传至今的古建筑以其建筑风格、结构、装饰等方面展示出优美、简洁的审美风格,同时也是中国旅游景点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会简要阐述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旅游美学价值。
中国古建筑可以分为四大类别:宫殿式建筑、道观式建筑、阁式建筑和寺庙式建筑。
这些建筑的外观风格和内部结构都各具特色,反映了历史、地域、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宫殿式建筑是以宫殿为代表的一类建筑。
宫殿式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代表之一,其特点是庄严、大气,富丽堂皇。
早期的宫殿式建筑大多数是皇家建筑,作为君王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是进行官方事务的场所。
现代化的宫殿式建筑多数被改造成博物馆或是旅游景点。
例如,广州陈家祠古建筑群就是由明清时期的八座典型宫殿式建筑组成,现用于展览文物和旅游。
其次,道观式建筑是以道观为代表的建筑类型。
道观是中国道教信仰的文化场所,道观式建筑为典型的宗教建筑,其建筑特点为朴素典雅,少有浮夸的装饰,极具哲学气息。
道观式建筑也是一项文化遗产,代表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审美观念。
岳阳楼道观是中国著名的道观式建筑,典雅古朴,代表了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精髓,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第三,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楼阁飞翘”。
阁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其特点为形体高耸、造型独特。
阁的主要功能为远望、展示和存储文物,阁式建筑既能体现建筑审美,又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特点,如狮子林阁、洛阳白马寺塔等。
而阆中古城则是融合阁式建筑、民居建筑等丰富元素的典型代表,其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气息,对于研究中国民居建筑与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寺庙式建筑则以佛教寺庙为代表。
寺庙式建筑形式就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基础,并根据建筑美学和宗教信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其主要特点为庄重肃穆、底盘高大。
寺庙式建筑中代表性的例子有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这些寺庙式建筑不仅体现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元素,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准。
审美角度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分析
老年人的运动和反应能力都有所下降 ,使得他们对外界 的敏感 程 度都有所降低 ,因此 ,为他们设计家居产 品时对于安全是绝对不容 小 视。 老年人和幼儿的安全隐患还是不相 同的, 幼儿只需要少接触坚硬 的 物体避免碰伤 ,老年的家居产品就需要设置一些辅助性 、 保护性 的设 施, 比如扶手 、 安全抓杆 、 起蹲扶手等。 用作支撑来弥补下半身的机能力 量不足 的缺点 , 有些区域还需要设置可以暂时休息 的区域。 所 以年轻人 平时不太注意的物品对老年人来说存在很大 的安全 隐患 , 设计人员 就
需要对此引起重视。
【 参考文献 】
… 杨君 顺 基于 设计 心理 学 的老年 家居 用 品无 障碍 设计研 究【 D 】 陕 西大学 , 2 0 0 9 【 2 】 李高 峰 . 段金 娟 , 魏晨 婧 , 赖 卿 老 年住 宅 厨 房无 障 碍设 计 原 则与 要 点【 J l 中 国康 复 医
( 人 文社 会科 学 版) , 2 0 1 0 ( 0 6 ) 【 4 】 李菁 菁 老年 人 产品 设计及 发展 趋势 研 究[ J ] 产 业与 科技 论坛 , 2 0 1 1 ( 0 8 ) 【 5 】 申黎 明 贾祝 军 现代 厨 房家 具的 无障 碍设 计[ J ] 西北林 学 院学 报 , 2 0 1 2 ( 0 3 ) 【 6 l 苏丹, 胡 静 浅 谈城 市空 巢老 人无 障碍 家居 设计 【 J 】 建 筑工 程技 术与 设计 , 2 0 1 3 ( 0 2 )
考虑。
( 二) 安 全 性
四、 结语
由此可见 , 不管是中 国还是 国外发达 国家 , 对老年使用者 的关注度 都很高 , 而且也是最需解决的大问题。所以在家居设计方 , 我 们需要 在基 础 的设计 原则 和人 机工程 学 的原 理来设 计我 们的老 年人家居 产 品, 还必须要考虑到能够预判老人居家生活及从事 家务操作 时的生理 、 心理状况 , 为创建 良好的家居环境而努力 , 提高老 人晚年 生存 质量提供 了新 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持。
中国传统建筑的四种类型
中国传统建筑的四大类型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其传统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四种主要类型进行详细介绍。
1. 亲切宜人的民居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直接反映了各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的设计以“四面围合”的理念为核心,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房屋和庭院,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除此之外,四川广安古镇、江西婺源、陕西民居以及云南民居等地的民居建筑也各具特色,展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2. 庄重严肃的庙宇、道观中国的庙宇和道观通常具有庄重而神秘的氛围,设计上注重表达宗教信仰的神圣性。
这些建筑通常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屋顶采用歇山顶或庑殿顶等形制,以示尊贵。
例如,位于北京的天坛和地坛就是典型的代表,它们不仅在建筑风格上展示了皇家的尊严,而且在祭祀功能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天地宇宙的认知。
3. 雍容华丽的宫殿、府邸宫殿和府邸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居住场所,因此在设计和建造上都力求体现出豪华和权威。
最具代表性的宫殿建筑非北京故宫莫属,它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家的居所,以其宏大的规模、严谨的布局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景象。
此外,沈阳故宫也是清朝初期的皇家宫殿,融合了满族文化和汉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4. 温婉秀丽的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它们结合了山水画的艺术手法,创造了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和狮子林等都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精致的构筑物和丰富的植物配置,创造出“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内体验到无限的自然之美。
总结来说,中国传统建筑的四大类型——民居、庙宇/道观、宫殿/府邸和园林,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建筑艺术的丰富图谱,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为世界文化遗产贡献了宝贵的财富。
中国建筑的建筑分类及建材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古建筑的类型按照建筑物的性质与功能分类,主要有宫殿建筑、民居、礼制性祭祀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军事防御体系、桥梁建筑以及古典园林等类型。
民居建筑主要包括木构架庭院式、四水归堂式、一颗印式、大土楼、窑洞式、干阑式等。
中国古民居建筑艺术除重视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外,还体现了尊卑之礼、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内外有分、等级、防御等旧社会宗法伦理之规。
具有极高的、独特的游览、观赏的审美价值。
宫殿建筑具有规模宏大,装饰富丽堂皇,陈设豪华的特点。
金黄色的琉璃瓦,配以红墙和宽大的汉白玉台基,色彩绚丽,各种雕刻精致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豪华壮丽,建筑装饰中随处可见龙的身影。
因而也能反映中国古建筑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
我国目前保存较完好齐全的主要有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
中国古代礼制性建筑主要包括:坛庙祭祀建筑和祠堂建筑。
宗教建筑,有汉式的佛寺、佛塔和石窟、喇嘛教的宫室式木建筑、碉房式的砧石建筑、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式的建筑和道教的宫观庵庙。
所有这些宗教建筑由于其不同的教义和使用要求,而表现为不同的总体布局和建筑式样。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建筑中宏伟、庞大的建筑群之一。
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古代城防建筑主要指城市城垣建筑和长城建筑。
城墙上有城楼、角楼、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一整套坚固的防御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现存有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古桥梁遍布祖国江河,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战胜大自然设置的障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的劳动修建的,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江山,是中国古文明的标志。
建筑材料知识主要建筑材料包括水泥、钢筋、木材、普通混凝土、黏土砖等。
水泥(1)常见水泥的种类: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五种。
建筑的形式、文化及审美特征
建筑的形式、文化与审美特征石库门是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
正面设大玻璃阳台,使房屋的通风采光条件更为良好。
传统的二层楼石库门住宅是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保持着正当规整的客堂,有楼上安静的内室,还有习惯中常见的两厢。
这种建筑还基本保持了汉族传统住宅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
新式石库门:大多采用单开间或双开间,双开间石库门只保留一侧的前后厢房,单开间则完全取消了厢房。
新式石库门在内部结构上的最大变动是后面的附屋改坡顶为平顶,上面搭建一间小卧室,即亭子间。
亭子间屋顶采用钢筋混凝土平板,周围砌以栏杆墙,作晒台用。
为了减少占地面积、节省建筑用材,新式石库门还缩小了居室的进深,降低了楼层和围墙的高度。
例如上海屋里厢石库门博物馆。
ppt中的漫画是新式石库门。
老式石库门:一进门是一个横长的天井,两侧是左右厢房,正对面是长窗落地的客堂间。
客堂两侧为次间,后面有通往二层楼的木扶梯,再往后是后天井,其进深仅及前天井的一半,有水井一口。
后天井后面为单层斜坡的附屋,一般作厨房、杂屋和储藏室。
整座住宅前后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围墙、厢房山墙组成,正中即为“石库门”,以石料作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后围墙与前围墙大致同高,形成一圈近乎封闭的外立面。
老式石库门是在20世纪10年代后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
与老式石库门相比,新式石库门在外观上亦有所不同,新式石库门外墙面多用清水青砖、红砖或青红砖混用,石灰勾缝,而不是像老式石库门那样用白色石灰粉刷。
更重要的变化是门及门楣的不同,这个后面会讲。
总之,新式石库门在建筑风格上是更加西方化了。
门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一般有一副铜环。
石库门建筑的门楣部分是最为精彩的部分,装饰最为丰富。
在早期石库门中,门楣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
后期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成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旅游美学价值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旅游美学价值中国古建筑的种类繁多,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城池、宫殿、陵墓、寺院、楼阁、桥、塔、亭、住宅等。
中国古建筑讲究“天人合一人”—建筑,自然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世俗性和伦理性,内向性(空间上的)与异变性(时间上的)。
古建筑不仅满足生活的需要,也用来显示主人地位的高低,体现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风俗人情。
一、古城建筑十大古城:歙县古城,阆中古城,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凤凰古城,荆州古城,商丘古城,兴城古城,襄阳古城。
其中凤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历经300年风雨沧桑,古貌犹存。
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
最初了解到湘西江边的吊脚楼是从沈从文的书里面,从翠翠的爱情故事开始。
吊脚楼不同于一般的干拦式建筑,属于半干拦式建筑。
房梁是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
楼上住人,屋顶是歇山顶,门窗上镂刻雕花,小巧别致,古色古香,这种建筑通风防潮。
楼下架空,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低级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
我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开端是秦始皇陵,到了汉代,帝王修建陵墓形成了一种制度,每位帝王一继位便会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
陵墓建筑的布局分三个方式。
首先,是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
这种布局方式的封土是覆斗状的,以秦始皇陵为代表。
然后,是以神道贯穿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如唐高宗的乾陵。
最后,是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
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个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并且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使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陵墓的庄严肃穆之感。
陵墓的建筑分为三个部分:地下墓室、地上陵台、陵园。
陵墓墓室又分为木构墓室、砖筑墓室和陵园三种。
陵园的建筑布局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祭祀性建筑区,以供祭祀之用,多为祭殿。
其次是神道,又称御道,甬道,是通往宝城和祭殿的导引大道,大道两旁放有成对的石人和石兽,称为石像生。
最后是护陵监。
建筑分类文化建筑的特点与设计考虑
建筑分类文化建筑的特点与设计考虑建筑分类:文化建筑的特点与设计考虑介绍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不同类型的建筑在设计时需要考虑不同的因素。
本文将重点讨论文化建筑的特点和设计考虑,并探讨其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建筑的特点文化建筑是以文化为核心的建筑,它旨在表达、展示、保护和传承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传统和习俗。
以下是文化建筑的几个特点:1. 反映独特的文化风貌文化建筑通常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其设计风格和建筑特点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例如,古代宫殿、寺庙和古老村庄都是具有典型特色的文化建筑。
2. 体现社会认同感文化建筑可以成为一个社会群体或国家的象征,给人们带来了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些建筑物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历史和传统,同时也体现了当地人的身份认同。
3. 传承历史遗产文化建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对传统和历史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修复和保护这些建筑,我们可以让后代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4. 促进社会发展文化建筑作为旅游景点或文化活动的场所,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它们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并间接地带动了旅游业、餐饮业和零售业的发展。
二、文化建筑设计的考虑因素文化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下是设计者应该关注的几个重要方面:1. 文化符号的表达在设计文化建筑时,需要通过建筑的外观、材料、色彩和装饰等方面,表达当地的文化符号和独特性。
例如,在一座寺庙的设计中,可以运用典型的宗教符号和装饰元素,以展示其宗教文化的内涵。
2.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文化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相协调。
它们不仅需要在建筑外观上与周围的建筑相呼应,还需要考虑到景观、交通、人流等因素,以提供一个宜人的空间环境。
3. 历史遗产的保护在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修复或改建时,需要保持对原建筑的尊重和保护。
设计者应尽可能保留原始建筑的特色和历史风貌,同时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使其具备现代化的功能和舒适性。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与审美之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与审美之建筑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材料大多是木材,尤其是柏木。
它的质地
坚韧,木质鲜亮,抗风及耐热,耐久性良好,具有趋近自然的特点,是古
代园林建设中最常用的材料。
古典园林的建筑使用了木制建筑,木头表面
光滑,木质优良,木构件连接良好,结构牢固耐用,具有鲜明的江南风情,是精妙的建筑工艺。
古典园林中也有各种各样的石器建筑,古代的石器工艺包括青石结构、石窑工艺、石砌构造、石雕技法和石桥技法等等,这些技艺在建筑上使用,使园林结构更加结实,更加美观。
此外,古典园林也有许多琉璃瓷器,这
些瓷器的工艺非常精细,其瓷质坚硬,并有着优美的形状,是精致的艺术品,增添园林的美感。
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也有各种镂空工艺,如濶斗经度、莲蓬叠状、铜
架门面、葫芦黏金等等,使古典园林的建筑更加高雅华丽,更加精美。
【百科】中国古建筑——八大类别
【百科】中国古建筑——八大类别在中国古建筑是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的精华所在,在古老广袤的土地上,古建筑如同一颗颗无价的珍宝点缀在大地上,成为历史最深厚的见证者!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宗教、民俗、营造技术及建筑环境等多方面的理念和智慧,记录、传承了中国古建筑的建筑布局、形制等级,构造形式、结构类型、色彩运用和营造特征。
一、民居建筑民居建筑是人们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所要营造的居住性建筑,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
大多是以院落式为主,在风格上和工艺做法上有较强的地域性。
民居建筑——四川广安古镇民居建筑——江西婺源民居建筑——陕西民居民居建筑——云南民居二、宫殿建筑宫殿是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院落式建筑群,是皇权的象征!宫殿建筑——北京故宫宫殿建筑——沈阳故宫宫殿建筑具有规模宏大,装饰富丽堂皇,陈设豪华等特点。
三、礼仪建筑坛庙建筑是表达对天地、祖先的崇敬和感恩而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场所,亦称礼制建筑。
礼仪建筑——北京天坛祈年殿礼仪建筑——北京天坛皇穹宇礼仪建筑——祠堂四、宗教建筑宗教建筑是人们从事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佛教的寺、塔、石窟寺、道教的道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等、寺庙建筑除石窟寺以外大多是院落式建筑!宗教建筑——少林寺宗教建筑——白云观宗教建筑——石窟寺五、园林建筑园林建筑主要包括:亭、台、楼、阁、榭、舫、廊、斋、轩、堂、馆、桥、坞、甬路、地面等。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可分为三类:私家园林、皇家园林、风景园林。
园林建筑——皇家园林(颐和园)园林建筑——私家园林(苏州拙政园)园林建筑——风景园林(杭州西湖)(1)私家园林建筑:以江浙地区数量最多。
著名的私家园林有:江苏扬州的个园、寄破山庄,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耦园、恰园,无锡的寄畅园,浙江绍兴的沈园、兰亭等。
(2)皇家园林建筑:现存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如北京题和园(原清漪园)、香山(原静宜园)、圆明园、北海、中海、南海、景山,还有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文艺审美分类创造·建筑艺术语言
文艺审美分类创造·建筑艺术语言文艺审美分类创造·建筑艺术语言建筑艺术以空间组合、形体、线条、色彩、光影、质感、装饰等为语言,构成实体形象。
自古以来,建筑就被人们与绘画、雕刻、音乐、戏剧等等并列为艺术门类之一。
但是,其它艺术,其存在的价值仅仅在于或主要在于供人鉴赏,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创作的。
而建筑艺术虽然也供人观看,供人品味,但它首先要供人使用,首先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
它同时又要受到当时工程技术条件的限制。
所以,早在二千年前,古罗马的建筑大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实用、坚固、美观”的著名原则。
因此,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交叉点。
它把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熔于一炉,同时体现了各个历史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就和水平。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建筑师必须兼备工程技术和文学艺术的高度修养。
绘画、雕刻等造型艺术擅长于再现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来激动人们。
而建筑艺术和它们不同,只能以简洁的、基本上是几何形组合的形体及其构成的内外空间,朦胧地、概括地、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人们。
绘画只有二度空间,在平面上用色彩、线条、阴影等表现出具有立体感的形象。
雕刻本身实体就占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
而建筑艺术不仅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还能让人进入其内部或群体外部形成的空间,亲临其境,步移境转,随着方位的转移,视点的变化,欣赏到不同的景色,体会到不同的感受。
这样,除了长、宽、高三度空间之外,又加上了第四度“空间”——时间。
这应该是建筑艺术区别于其它造型艺术的最大特点。
建筑主要是以所创造的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的。
可是,西方古典建筑师们往往只把建筑艺术看作一种造型艺术,把主要精力用于推敲建筑物的外观、各个立面的处理和装饰。
而忽视了建筑艺术本身的特点。
近代和现代建筑师们则特殊地强调了各种不同的建筑空间的处理,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需要,予人不同的感受。
从而突破了各种大小不同盒子式的孤立分割的传统手法,造成了穿插流动、组合灵活的自由开敞、富有变化的空间。
建筑与建筑审美与文化
建筑与建筑审美与文化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风格特征。
建筑既是一种实用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本文将从建筑与建筑审美与文化的关系进行论述。
一、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建筑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建筑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受到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态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表达。
例如,同一种宗教,不同地区的教堂建筑在形式上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这正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引发的建筑审美的差异。
二、建筑审美的多元性建筑审美具有多元性,不同的人在审美上有不同的喜好和追求。
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建筑不仅仅是满足实用需求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体验。
因此,建筑的审美标准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形式美、结构美,还包括人们对建筑所赋予的意义、情感和文化符号的解读。
三、建筑审美的传承与创新建筑审美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传承与创新。
在东方文化中,建筑审美追求的是平衡、和谐、内敛,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而在西方文化中,建筑审美更加偏向于个人的表达与展示,强调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和创新。
建筑审美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世代交替的过程,新的创新往往融合了传统建筑的元素与当代的艺术理念。
例如,当代建筑中充满了许多独特的设计概念和新颖的建筑形式,但在这些创新之中,往往也能看到传统建筑元素的影子。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得建筑审美在时代变迁中得以不断发展和丰富。
四、建筑审美与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对建筑审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该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标准。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注重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阴阳五行的理念,融入了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元素。
而地中海地区的建筑则具有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注重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白色墙壁和蓝色屋顶为主要特色。
地域文化的差异不仅反映在建筑形态上,更体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色彩的运用和装饰的风格上。
从审美维度分析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从审美维度分析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审美维度分析这两者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内在的联系与相互作用。
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都与审美有着紧密的关系。
审美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评价能力,在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审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建筑与环境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一个建筑的外观是否美观、气势磅礴,以及环境艺术设计的色彩搭配是否和谐、温馨,都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审美情趣。
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建筑是某一文化特定时期人们为满足特定的身份需求而建造的建筑。
故宫、长城等中国的文化建筑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层面的内涵。
同样,环境艺术设计也是在特定环境背景下,以特定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某种文化内涵。
城市广场的雕塑、园林景观的布置等都是通过特定的艺术表达手法来展现当地的文化特色。
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都与当地的人文环境息息相关。
文化建筑的建造需要考虑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也要与当地的环境相协调,以便更好地展现出文化建筑的特色和价值。
一座文化建筑修建在山水之间,其外观设计可以更加强调山水之美,并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则可以通过植物的选择和布局、雕塑的摆放等手法,营造出与文化建筑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效果。
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都要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和需求。
审美的变迁是历史的必然,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也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需求。
众多现代化城市的兴起,给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创新,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人们对美的需求和感受。
从审美维度分析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审美直接影响人们对建筑与环境艺术的理解和感受;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都与当地的人文环境有密切联系;同时也要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和需求。
从审美维度分析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从审美维度分析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建筑和环境艺术设计是两个重要的领域,它们都涉及到审美的问题。
审美是指特定文化或社会群体对美的认知和评价,是人们对美感知的理论和实践的总和。
因此,在文化建筑和环境艺术设计中,审美维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文化建筑领域,人们在设计建筑时,通常会将建筑与文化相关联。
文化建筑在设计中注重创造独特的空间体验,来表现建筑的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就是非常注重内部的空间布局、建筑外观和内部装饰等方面,以突出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同时,人们也会根据不同的文化,设计不同的建筑风格。
例如,以欧洲文化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建筑,就在设计中强调对称、比例、排列、精细的雕刻和柔和的线条等特点,展现出一种优雅、高贵、庄重之感。
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其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艺术氛围,达到舒适、自然、美观、实用的效果。
环境艺术设计通常借鉴人类审美观念,选择各种符号、意象,组合成创造性的环境装饰形式。
例如,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人们常常运用自然元素和地域文化来设计。
这样可以使环境更具有当地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价值。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人们也会注重美学原则的运用。
美学原则包括:对称、比例、节奏、对比、色彩、光线等,这些原则一旦合理搭配,就能带来极佳的审美效果。
例如在建筑物的立面设计中,人们会运用对称和比例的原则,以求平衡和谐;在色彩搭配方面,也是需要考虑到色彩的反衬、补充等问题。
通过运用美学原则,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具有视觉美感和人文气息。
总之,文化建筑和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审美维度,如文化内涵、空间布局、色彩和光影等。
对于设计师来说,了解这些审美维度,并根据不同的文化和设计需求,运用这些维度进行创作,才能创造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
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范畴体系述论
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范畴体系述论摘要:中国传统建筑五行阴阳的选址理论、木架结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的组合布局模式,数千年来自成体系、一脉相承,达到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
要达到对中国传统建筑这一景象的生动写照和历史审视,走出中国古典美学失语造成的阐释焦虑,以民族美学精华熔铸中国当代建筑精神,亟需用儒、释、道融通归一的文化视角,以中国古典美学理论透视和剖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品格、艺术特征和审美理想,实现适用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古典美学范畴的转换和体系构建。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范畴;体系1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色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建筑体现,这也与当时的文化、宗教、记忆等有关,比如由于唐朝对佛教文化的推崇,使得各种塔式建筑相继产生,比如大雁塔、少林寺等;而清代则对山水园林有着独特的喜好,以至于产生了圆明园、苏州园林等极具艺术气息的建筑群体;而紫禁城则是我国皇家封建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
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无不显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与哲学。
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建设来说,其也是中国儒家、周易或者道家文化理念的融合,在这些建筑中特别注重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以期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和、含蓄而又深沉的特质融入建筑之中,讲究对称布置,通过南北中轴线将建筑群体进行划分,比如典型的紫禁城和极具民间特色的背景四合院,这种顺应自然天时的建筑文化特色是也是现如今我国建筑需要注重的方向之一。
而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外形特征来说,其多以群体建筑为主,其装饰也非常讲究,特别喜欢将石雕和木雕文化融入建筑外形中,使建筑更加主人的喜好与文化内涵。
比如台阶周围配以雕饰、栏杆,以显示古代家族的威严与庄肃;门窗配以花纹、色彩等,以显示建筑的华丽性,将建筑本身施以彩绘与雕刻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又一典型特征。
2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可以看出,这些建筑往往具有极强的文化属性,其首先通过合理布局,将功能、空间与尺寸进行有效组合,结合环境本身将建筑的实用性进行体现,这种实用性不仅体现在居住上,更体现在与自然环境融洽相处上;同时,人文性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体现,注重对人的尊重,根据人自身的需求进行建筑布局,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人文特征,比如佛学文化、儒家文化,甚至封建文化等;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更是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合,天坛、地坛等建筑无不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地的敬畏,将自然、人生、信仰在建筑构造中进行完美体现;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生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内涵之一,道教风水一直是我国建筑设计中非常注重的一部分,倡导景观、山水、人文、地质、气候等一系列外在条件的有效平衡,是原始生态伦理的典型体现。
从审美角度试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
从审美角度试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审美是人们对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一个过程,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但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
建筑艺术应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使实用性与审美性达到完美的结合。
而文化建筑作为一种最容易被受众感知的实用建筑艺术作品,必须是依据环境而存在的艺术形式,必须强调作品与环境的依存、融合关系,使作品融于环境的氛围之中。
标签:审美角度;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建筑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文化是人文和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一个地区吸引外来资产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取决其文化的产出。
文化建筑,历来是表达城市地域特征、文化特点,展现人文精神的载体。
如何能够最大化的满足人们对于这一类建筑的使用需求的同时,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是设计领域长期研究的课题,因而、深入了解文化建筑的艺术特质,掌握文化建筑的艺术设计势在必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无论是审美还是其他活动,都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文化建筑及其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绝对不能仅仅只是建立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还必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才能赋予文化建筑更长久的生命力。
1.审美、文化建筑以及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1.1关于审美审美、是客观存在的感受和体验,它更多来源于人们的心理活动,同时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在其作品创作中,审美活动既有助于设计者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深化作品,同时又可以辅助他们更准确的把握受众的心理,使创作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达到其“天人合一”艺术效果。
1.2文化建筑文化建筑属于公共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
文化建筑包含的类型较多,常见的有展览建筑、文教建筑、纪念建筑、演出建筑及特定环境的风景建筑等等。
在西方国家,文化建筑甚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文化建筑越多,或者建筑水准越高,就说明这个国家的文化经济水平越高。
文化建筑分类
文化建筑分类一、宗教建筑宗教建筑是人们信仰的象征,它们代表着人们对神圣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宗教建筑的设计和布局通常都具有严谨的规则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例如,基督教教堂通常采用十字形平面布局,充满了宗教意象的壁画和彩色玻璃窗;伊斯兰教清真寺则以穆斯林的礼拜为中心,采用独特的拱形建筑和精美的瓷砖装饰;佛教寺庙则以庄严肃穆的氛围和金碧辉煌的佛像闻名。
二、艺术建筑艺术建筑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杰作,它们融合了建筑和艺术的精华。
艺术建筑的设计和构思通常都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
例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世界知名的艺术建筑之一,它以独特的结构和雄伟的气势吸引了无数游客;悉尼歌剧院则以其独特的外形和精湛的建筑技术成为了悉尼的标志性建筑;巴塞罗那的圣家堂是建筑大师高迪的杰作,它独特的造型和细致的雕刻展现了高迪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历史建筑历史建筑是记录着人类历史的重要见证,它们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和文化遗产。
历史建筑的风格和建筑技术通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
例如,中国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它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文物和艺术珍品;埃及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杰作,它们是古代法老的陵墓,令人惊叹的建筑工程和丰富的宝藏吸引了无数游客;希腊的雅典卫城是古希腊文化的象征,它保留了许多古代希腊神庙的遗迹,展示了古希腊的建筑和雕刻艺术。
总结起来,宗教建筑、艺术建筑和历史建筑都是不同类型的文化建筑,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它们不仅仅是建筑物,更是人们的情感和记忆的载体。
通过欣赏和研究这些文化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文化建筑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它们,让它们继续为我们传递着历史和文化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论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建筑分类作者:祁嘉华王蓉来源:《理论导刊》2008年第02期[摘要]为了使建筑分类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避免以往那种为了与有限的使用功能保持一致而对建筑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削足适履式的硬性规定,应当从审美文化的角度。
将建筑放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上去考察,运用逻辑推理和个案分析的方法,挖掘建筑中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历史地研究不同社会时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意义。
根据不同建筑表现出来的美学效果,可以将建筑划分为生态化、程式化和变异化三大类型。
[关键词]审美文化;建筑分类;使用功能[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2-0042-03一、问题的提出建筑分类是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内容。
由于关系到对建筑性质的理解和定位,所以,几乎所有建筑学原理和史论方面的著作都不可避免地会在这个问题上做出直接或间接的回答。
从目前比较权威的建筑分类情况看,不管是依据内在结构,还是按照所用材料,或是遵循历史的演变过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建筑的实际用处上,由所产生的实用功能来对各式各样的建筑进行分类,并将他们确定为居住类建筑、公共类建筑和工业类建筑。
这种分类方法,为了与有限的实用功能保持一致,往往要对诸如居住、公共、工业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削足适履的硬性规定,不仅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囊括丰富多彩的建筑实际。
而且在逻辑上也有概念与属概念之间互不包容之嫌。
换句话说,现有的建筑分类,主要是从建筑的某些使用功能中推导出来的,把建筑的类别视为建筑某些功能的不同表现形态。
这样的分类起码具有以下几点不足;首先,“建筑功能”本来就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概念,其内涵应该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目前的分类往往更加侧重于建筑的物质方面而忽视其精神方面的属性,不仅不能充分显示出建筑的全部功能,而且使人们对建筑的认识也容易陷入重物质、轻精神的偏颇。
其次,从功能中推导出来的分类不但是有限的,而且是不变的,很难包容进与具体功能不发生直接联系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时期出现的建筑现象和理念,而且脱离了文化背景。
脱离了不同社会时期出现的建筑现象和理念,建筑分类也就失去了相应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再次,从目前国际和国内建筑业涌现出来的众多流派,特别是这些流派不约而同地将凸显建筑的精神品质作为共同追求的大趋势来看,把建筑仅仅视为实现某些具体功能的观点,显然与这种趋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悖之处。
总之,依据功能对建筑进行分类。
与建筑实际脱节,与学理逻辑不符,更与建筑发展的大趋势相违背。
应当指出的是,从功能角度对建筑进行定性所显现出来的局限并不是本世纪才被发现的。
上个世纪末,英国著名哲学家罗杰·斯克鲁顿就曾毫不客气地将那些只专注于实用功能的建筑设计理念称之为“一种非常肤浅的认识”。
显然,在哲学家眼里,建筑的意义是丰富的。
在他们看来,如果仅仅看到某些物质功能。
“作为人类文化符号的建筑,在这样的定性中‘大部分’建筑经验都被功能主义的学说简单地忽略了。
”二、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在建筑理论研究领域,“审美文化”一词的出现包含着新的历史意义,代表着人们对当下建筑活动的认定以及主观感受的深刻变化。
客观地说,从建筑成为一种生活必须品进入社会舞台之日起,人类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从美的角度来设计、修建和装饰建筑,将自己的审美理想通过建筑的不同方面表现出来。
所不同的是,在物质和技术相对匮乏的社会阶段,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建筑带给自己的切身利益。
追求建筑的物质功能;在物质和技术比较发达的社会阶段,人们的目光便不约而同地转向建筑的精神方面,对建筑的审美属性倍加关注。
从根本上说,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建筑,涉及的已经不单纯是建筑的物理属性和实际功能,而是从建筑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即人类的生存状况、心灵世界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等更广泛的角度来理解建筑,将建筑不再看成为一种简单的物质产品,而是作为一种精神与物质的有机体来对待。
国内在这方面首先作出有益尝试并有所建树的是北京大学的叶郎先生。
早在上个世纪末,他便以欧洲建筑为例,从审美文化角度分析了其中的美学蕴涵:“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作是神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体现了‘优美’这一属于希腊文化的大风格;基督教世界的西方文化,承续希伯来的宗教,用哥特式建筑的人为的空间、光和声音代替了希伯来人在迦南的旷野里,从自然的空间、光和声音中所体会到的上帝的崇高力量。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伴随着信仰危机而出现的非理性倾向,使人们对包括建筑在内的一切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强调个性、追求反叛的社会环境中,又出现了各种以离经叛道为特征的所谓现代风格的建筑形式。
虽然,以这样的眼光来审视建筑,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仅仅具有实用功能的房子,而是透过建筑看到了某个社会历史时期人们审美创造能力的趋势和水平,揭示着人们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建筑的价值也从传统的实物形态扩展到精神的领域,成为人类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建筑的方法,从根本上说是顺应当代建筑业发展趋势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建筑的文化品位,尤其是审美文化品位已经成为业内外人士认定和评价建筑价值的重要指标。
而且,随着建筑生态学、建筑论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建筑文化的认定也从建筑本身延伸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广大领域,并比较一致地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建筑之美的有机组成部分,认为:只有这样,人们面临建筑的时候,才可能产生仿佛进入了“仙人童话”般境界的心理效果。
在这样的境界中,建筑已经不再是技术和材料的生硬组合,也不仅仅是只具有某些实用功能的价值符号,而是一种从自然和社会领域中汲取营养、具有诗意的人性化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建筑中所包含的技术、设计、材料等等需要通过认知来确认的内容不是消解了,更不是淹没在实用功利之中,或者被转换为纯粹的经济学数字,而是因为受到美学和艺术的熏陶和指导,焕发出充满活力的新意义,从而使建筑真正具有了艺术的品质。
在美学家看来,当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全都艺术化的时候,整个文化就构成一种审美文化。
同样,当人们不再仅仅从材料、结构或实用功能上去审视建筑,而是加入自然生态和社会人文的内容,给建筑充实进新的精神因素,也就是开始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认定和分析建筑了。
三、审美文化中的建筑分类上个世纪末,叶郎先生在解释什么是审美文化时曾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审美文化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不仅包括各种艺术产品,也包括具有审美属性的其他人工产品(如服饰、日用工艺品等)和经过加工过的自然景观。
也就是说,审美文化是人类从“适者生存”到“美者优存”的过程,是人类生活从原始走向文明,从实用走向审美的一种飞跃。
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建筑分类,我们的着眼点就不再是建筑的原始意义。
也不再是建筑所具有的各种物理功能,而是将建筑看成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物化产品”。
这样看问题,在对建筑进行分类时,应该更加突出人与建筑之间的精神关系,历史地研究不同时期建筑上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意义,根据不同建筑的形式特征,分析其中表现出来的美学理念、艺术水平,并对其做出如下分类:首先,生态化类型的建筑。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对后世影响最深远,也最能体现人类对自己家团朴素审美观念的一类建筑。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这种建筑最初不是为他人建造,而主要是建造者为自己用于安身立命,美与不美是与功利目的满足的程度紧密相关的。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韩非子·五蠹》)道出了早期建筑的原初形态和目的,也说出了中国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的母型。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木结构居住遗址,陕西、甘肃、山西出土的在黄土沟壁上开挖的窑洞式住宅,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半穴居、半地面的土木结构建筑等等,都是就地取材,天然浑成,属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早期原生形态的建筑,让我们从中看到当时人们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为美的朴素追求。
生态化类型的建筑贵在生态,能够从最基本上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虽然这类建筑在形式上显得粗糙、原始,甚至缺乏一些必要的艺术气息,但是,却能从根本上满足人类返璞归真的基本属性,因此这类建筑之美往往带有一定的永恒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建筑的早期形式已不复存在。
但是,作为观念形态的建筑思想却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后人对建筑的理解和实践。
时至今日,我们不仅可以从广大农村建造房屋时表现出来的诸如土木结构的取材习惯,依山傍水的选址传统,负阴抱阳的方位意识中感受到其中以自然生态为美的原始遗风,即使是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用各式各样生态型材料建造起来的空间,一方面显示着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也因为适合了人们返璞归真的本性而备受关注。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生态化建筑上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热情,一点也没有因为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衰退。
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生态化建筑不仅包括着青山绿水之间的村庄、农舍、园林,也包括着现代化城市中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群体。
其次,程式化类型的建筑。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程式化就是工业文明到来之后建筑材料的规范化和建筑过程的同一化,是建筑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也是建筑从个体行为发展到社会行为的重要标志。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情况看,程式化建筑大体成熟于周代,为了巩固按等级分封的宗法制度,周天子制定了以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为内容的社会等级,以及在各自封地上按照等级进行建筑的基本规范。
这些规范不但具有政治意义,而且,为了便于执行还配备了具体内容,对城墙的厚薄、重要建筑物的高度、道路的宽窄尺寸都做了明确规定,建造者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就是犯了超越本分的“僭越”之罪,是要受到惩罚的。
由此也奠定了古代中国从政治上来规范建筑行为的基础。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铁器工具的普及,建筑材料和工艺的规范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瓦”和“砖”的出现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为了便于大批量生产,砖瓦本身的规范就很受重视,也影响着人们的建筑观念发生着变化,进而带动了建筑从基本材料到整体形式的程式化发展进程。
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普及,建筑规范化问题也日益与经济效益挂钩,符合规范的建筑不但生产的周期短,而且可以批量生产,适合市场竞争的需要。
程式化类型的建筑所体现的是一种规整有序之美,带有机械加工所具有的整齐划一特点,在提高了建设效率的同时。
也可以以极快的速度改变着周边的环境,形成一定的建筑氛围,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现代建筑之美。
其不足之处是在批量加工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突出建筑的个性特点。
这种兴起于政治需要、得益于生产力水平、普及于商业竞争的建筑规范化趋势。
不但大大推动了建筑自身的发展,而且还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建筑的接受方式,派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审美观念,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提升着建筑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