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K12学习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春望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春望》公开课教案_5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春望》公开课教案_5

《春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涵,品读诗情。

2、感受诗人深沉的忧国悯时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诗中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品读杜甫。

一、导入:1、情景导入: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

对于这两位诗人我们都非常熟悉,说到杜甫,我们在上学期刚刚学过他的《望岳》,从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们感受到了杜甫不怕困难、勇攀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当然这是他早期的代表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蜀相》、《登高》、《登岳阳楼》等。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受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

2、背景介绍: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就在当年我们来看看诗人经历了什么?(指名读)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有一番作为,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安史叛军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诗人在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下了这首不朽的五言律诗--《春望》,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春望》公开课教案_6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春望》公开课教案_6

《春望》教学设计一、诗意导入师:四季皆如诗,但文人墨客们却总是偏爱春天,因为它是充满希望和喜悦的季节。

那同学们能说出几句关于春天的诗句吗?(学生说诗时PPT用春天背景映衬学生的诗)。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师: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关于春天的诗句,请大家欣赏!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PPT准备四幅与诗相映的画面一一出示)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上这些诗人们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春天,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呢?生:诗人们描绘了春花,春草,春雨,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生:诗人们还选取了春天的一些特征,例如新、暖、绿等,突出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师:孩子们说的真好!这些景物都是活泼跳跃生机勃勃的,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我们能看出诗人当时内心喜悦并对大自然充满热爱。

这就是老师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但同样是春天,在杜甫的笔下,确是国破城残、草木荒芜。

那年春天的杜甫,到底经历了什么,想向我们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

(ppt出示课题)二、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师:关于诗人杜甫,你了解多少?(学生说完出示PPT动画进行系统介绍)师:那是什么导致了大唐盛世也开始走向衰落,使当时的中国经济政治一下子倒退了几百年呢?生:安史之乱。

师:那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安史之乱?师:从这位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的时间,这战乱的八年,给之后的唐朝和当时的社会和人民到底带来了多么深重的灾难,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圣”杜甫的笔触去感知那个时代的伤痛。

师:那谁来说说《春望》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呢?生: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奔肃宗,上路不久被叛军俘获,被押解至长安,直到第二年,他才设法从叛军中逃了出来。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春望》公开课教案_1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春望》公开课教案_1

好诗共欣赏——《春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字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方法与过程:读出诗歌的情感,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学习古诗赏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时代背景,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背诵体会诗歌的风格。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作者简介导入:出示杜甫图片,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中国诗坛群星璀璨,单单唐朝,就是大师云集,为什么“诗圣”的桂冠却偏偏落在了杜甫的头上呢。

今天,我们走近杜甫的五律——《春望》遥想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踪迹,去感受这位大诗人在那个时期的心路历程,也许我们能获得一些人生的感悟。

2、齐读学习目标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听范读,注意字音,停顿,语速。

1、听范读2、正音:搔(sāo )——用手指抓簪(zān )——一种束发的首饰3、学生范读,齐读三、赏析理解诗歌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品疏通文义品出诗情)1、赏析首联问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问2你认为首联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国之破“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国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

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

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24诗词五首春望》教案1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24诗词五首春望》教案1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24诗词五首春望》教案1讲授篇目?春望?教学对象初二学生课时安排一课时执教者语文课程标准关于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能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使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设计理念所以,针对?春望?这篇诗歌型的文学作品,应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注重诵读教学与自主探究,体悟文章的情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春望?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

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诗文大意;熟读积累名言警句,提升阅读古文的水平。

本诗的写作年代为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前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山河依教材分析旧而国破家亡,处处表现出沦陷后的荒凉。

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表达了作者感时伤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充分表达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

对诗这种体裁并不陌生,能够借助课下注释读懂诗歌大意,但因为缺乏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加之学生处于和平安学情分析乐的年代,对于杜甫当时的国破家亡之悲,忧国忧民之情可能难以体会。

虽然学生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也接触过此类的爱国诗歌,但对于诗歌中情境交融手法的掌握还不够娴熟,对于赏析诗歌水平还有待增强。

知识与水平①读准字音,背诵并准确默写整首诗歌。

②通过文章注释能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写作脉络。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①反复诵读,感受意象,掌握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感受作者感时伤别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春望》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春望》优质课教案_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结合写作背景,借助课下注释了解诗意。

2.通过朗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并运用品析诗句三步法,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蕴含于诗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能结合写作背景,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品析诗句三步法,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设备:白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已经预习并背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猜诗人,师生互动说理由。

(此处运用白板隐藏和拖拽功能,以阐释关键词“史诗”“草堂”“野老”的形式,介绍作者杜甫,丰富了课堂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做铺垫。

)二、美读《望岳》学习“品析诗句三步法”1.白板出示诗歌及写作背景,学生自读诗歌,体会杜甫笔下的泰山具有什么特点?(雄伟、磅礴)2.白板出示朗读要求(中等语速,读准节奏,含情抑扬),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雄伟气势及赞美之情。

(这一教学环节运用白板笔,在诗中画重音,辨节奏。

朗读指导精细,语速、节奏、抑扬三个梯度的训练环环相扣。

)3.白板出示:“品析诗句三步法”并举例说明。

品析诗句三步法:①内容:诗句描写什么。

②角度:诗句表达的角度和作用(如俯仰、远近、内外、动静、声色、视听、正侧面、夸张……)。

③赏析字、词、句。

例句“阴阳割昏晓”:内容:描写泰山巍峨高大。

角度:侧面描写,突出泰山遮天蔽日景象。

“割”字,既写出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阳光隔断,又使静止的泰山充满雄浑的力量。

(诗句赏析指导,提供赏析诗句的角度并举例阐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表达。

)4.学生任选一句诗,运用“品析诗句三步法”赏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师讲析。

(在学生品析之后,教师进行系统总结讲析,学生获取了完整、立体的知识,思维品质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春望》公开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春望》公开课教案_0

《春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背景,了解杜甫及其作品;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景物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忧国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望岳》吧?(学生背诵)这首诗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意气风发、有雄心壮志的青年杜甫。

今天,我们走进《春望》,更进一步的去感受中年杜甫的苦难的心路历程。

二、知人论诗1、学生介绍杜甫2、PPT: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盛唐的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三、朗读诗歌(一)读出诗韵1、听读古诗提问:听读古诗需要注意什么?(1)节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字音:溅(jiàn)抵(dǐ)烽火(fēng)搔(sāo)浑(hún)簪(zān)(3)韵脚:深、心、金(4)感情:低沉、低缓2、学生反复朗诵。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24 诗词五首 春望》优质教案_3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24 诗词五首 春望》优质教案_3

《春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春望》是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律诗。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相关。

从语文水平训练的角度来说,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促动自主阅读水平的形成。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有三项:1.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2.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升阅读古诗文的水平。

3.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春望》一诗中,杜甫通过描写长安城在安史之乱中的荒凉破败,表达了诗人内心忧国思家悲己的情感,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律诗,小学阶段亦曾学习过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诗歌,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春望》的内容应该不难。

但是若不能知人论世,对于诗歌的理解就会留于表面。

了解并感知安史之乱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内心强烈的忧国忧民悲己的情感,从而真正去读懂、读透、读厚《春望》,才应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1.利用注释、工具书等读准字音,读懂字义,在诵读中感知五言律诗的特点;2.推敲关键字,理解诗歌内涵,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3.了解安之之乱这个写作背景,结合其他诗歌“以诗解诗”,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深沉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1.推敲关键字,理解诗歌内涵,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2.了解安史之乱这个写作背景,结合其他诗歌“以诗解诗”,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深沉的家国情怀。

比较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一个以前辉煌一时、繁华一时、鼎盛一时的时代,它为无数文人墨客所描述。

就以都城长安的春天来说就有如下描述:诗中你领略到的盛唐时期的春之长安是什么样的。

过渡:同样是春天,同样是长安,公元757年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现在就让我们追随诗人杜甫的目光,一起来春望吧。

八上语文优质课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 -春望

八上语文优质课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 -春望

《春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春望》选自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的第二首。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被叛军所俘,深陷长安时所作。

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散,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深沉含蓄,感人至深。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经过初中以来的诗歌阅读,已经掌握了一些品读诗歌的方法,分小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形成,朗读诗歌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2、从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入手,感悟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4、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品读感悟诗歌所表达的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从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入手,感悟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迁移阅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介绍杜甫2、出示杜甫诗作《春夜喜雨》: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定居四川成都,过着较为安定的生活,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表达了喜悦的心情;学生带着喜悦的心情朗读诗歌。

3、杜甫还有一首写在春天的诗《春望》,同样是在春天,诗人又望到怎样的景象?又是一番怎样的心情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春望》。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试读。

2、感知诗歌内容①诗题为《春望》,那诗人在春天望到了哪些景物呢?②哪两个景物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火”、“国破”。

指名学生介绍安史之乱。

③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战乱中的诗人又有怎样的个人境遇呢?指名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④诗人在春天举目四望,哪些诗句又在描写诗人的形象?试着描绘一下诗人当时的样子。

三、品读悟情1、学生齐读诗歌2、在诗中,诗人往往通过景和物来寄寓情感,诗人还通过诗人形象来传达情感。

接下来:小组合作,选取诗中对景、物以及人的描写,体会其中的情感。

①小组合作探讨,品读悟情。

②班级内交流感悟,教师适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春望》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春望》说课稿新人教版

春望一教材分析《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

《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二教学目标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课时安排:1个课时三教法和学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

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

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 春望 导学案教案设计 (1)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 春望 导学案教案设计 (1)

《春望》导学案审批:课型:自学验收领导:【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4、激情投入,阳光展示。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加强朗读,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并写在我的疑问处。

5、运用好双色笔,独立思考,规范书写。

【知识超市】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代表诗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

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

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自主学习】1、正音溅()搔()浑()胜()簪( )2、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

3、初读诗歌后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4、背诵全诗。

【我的疑问】【合作探究】1、诗歌的第一句,由“破”字和“深”字你想到了什么?2、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你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句中读出了什么?4、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延伸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学生讨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2、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的收获】。

推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教案新人教版

推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教案新人教版

24 诗词五首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体味诗人的感情。

读书指导法、探究学习法。

课件。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

今天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感动。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故隐居田园。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2.背景介绍《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史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写的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重点推荐】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春望)导学案 新人教版

【重点推荐】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春望)导学案 新人教版

春望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精美的语言。

2.领会诗歌内涵,积累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背景透视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诗句解释(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探究案1.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2.诗歌写了哪些形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诗歌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春望》教学设计与反思(1课时4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春望》教学设计与反思(1课时4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春望》教学设计与反思(1课时4页)春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第2首古诗,这一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这一课的五首古诗都以写景为主,表达了不同的意境。

课文分析:这是一首古诗,《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的萧条情景,以及自己与家人音讯隔绝的悲惨遭遇,抒发了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情感。

学情分析:这是一首五言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对于诗歌的认识和品析停留在表皮;同时,他们年龄小,阅历浅,很少有生死离别的牵挂与思念,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对诗人愁苦无奈的感受较难体会。

这时候,孩子们历史学了古代史,对安史之乱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出本诗的创作背景。

因此,我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知识和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在想像与联想中把握诗歌的景物和感情,在教师指导和自主合作学习中,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汲取精神养料,接受文化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方法:1、理解诵读法叶圣陶先生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我把朗读法作为本课的重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

教师尽量少讲,用朗读代替讲解,用朗读促进理解。

多读,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读,采用各种形式读。

2、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标的精髓。

所以,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另一主要教学方法。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将让孩子们细读诗歌,理解诗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背诵默写《春望》及五律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理解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诗歌;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
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

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学习《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
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四、作业:
背诵并会默写《春望》。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